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现代文阅读是考查学生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综合性试题,它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中学生在阅读中感到非常棘手。要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需要同学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的。以下这篇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TIGR)。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TIGR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的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TIGR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对“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可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摆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一个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2、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3、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来看,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②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③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2、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3、①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意在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
4、③段运用的主要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意在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
5、选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6、去掉“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一句中加点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7、试给“化石”下定义。
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部分: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克隆
2、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或“美国科学家创造生命”) 逻辑顺序 列数字
3、人和其他生命不是上帝创造的。
4、在试管中加入一条条有用的基因就可创造出活生生的生命。作者认为利用基因创造生命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前景。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化石及它的作用
2、统领全文,引出下文
3、作诠释 什么叫化石 说明了化石这一事物的某些特点
4、举例子 化石的作用 把化石这一事物说得具体、通俗,容易使人接受
5、逻辑顺序
6、不行。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说明了生物保存下来的前提条件,“某些”说明了只是生物类的一部分。
7、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 刘霞
email :
一、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教学步骤 :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了解什么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术是否能造福人类?并查找相关资料证明你的结论。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新课
师: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学策略--导入 语从学生平日的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
师(微笑着):课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关克隆的资料,谁愿意来说说我们身边
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激动地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动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树,丝瓜藤。
生:水母,水母在遭到伤害后,伤口会自动补好。
生:吊兰。
生:章鱼的触手可以再生。
生:龙虾的大钳子掉了 ,还会再长出来。
生:还有秋海棠、富贵竹,它们插枝即活。
生:壁虎。它遇到危险时,就将自己的尾巴断掉,然后再长出来。
生:还有海参、仙人掌。
(还有学生想要说)
师:(微笑)我知道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你们能不能找出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生:(齐声)不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齐读)“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教学策略--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知识。)
3、感知课文内容,深入了解。
师:课文里有关克隆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把你在书上获得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划出来,等一会儿,试着用简洁的话告诉大家你从中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的知识。
(学生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自读完毕)相信大家通过自读,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绍给大家你所知道的有关克隆的知识呢?
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提到的,孙悟空把猴毛变成猴就是克隆。(众笑)
生2:我了解到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生3:我知道了克隆起源于希腊文,它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生4:我知道了克隆动物不是通过雄、雌细胞结合所产生的,而是通过换核卵一步一步培养而诞生的。克隆爪蟾、克隆绵羊“多利”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
生5:我知道了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诸如骡扩大繁殖,还能挽救濒危动物。
生6:我知道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师:通过对课文的自学研究和克隆知识心得交流,同学们已了解了许多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明白了克隆技术的成就。那么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要求:1、想法要奇妙;2、想法要有益于人类;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师:先请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然后每一组推荐出一名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四人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讨论完毕)请同学们来认真聆听每一组代表的精彩发言,欢迎随时随地发表你的建议。
生1:如果让我克隆,我会克隆无数对明澈的眼睛。许多 当你看到那毫无光芒的双眼,听到期盼光明的心灵的呼唤,难道你的心灵没有震动吗?上天对他们不公,就让科学来为他们创造光明,就让社会让他们体会真爱。我坚信“科技以人为本”并不是空话。所以我要克隆眼睛,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赢得全班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你的克隆设想,更是对你的爱心的最好评价!我也要为你鼓掌。
生2:我想克隆恐龙。(众笑)因为我喜欢恐龙,想再现恐龙时代的盛景。而且具备克隆恐龙的条件,因为恐龙时代的南极有可能处在温带地区,当恐龙死后尸体藏在南极中,而此时的南极很可能已在冰天雪地中,由于寒冷可防止身体的腐化,所以可以提取恐龙的dna,从而克隆恐龙,这样也可以使后代开阔眼界。
生3:我不主张象他那样去克隆一些史前生物,如恐龙、猛蚂等。因为任何生物的生存与灭绝都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人类应该严格遵守“自然法则”,让生物的发展顺其自然。如果再回到从前,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2:(红着脸,低声说)我只是想克隆一两只看看,不想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众笑,小声议论)
生3:我想克隆水,目前世界上的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已无法维持人类生存,而人类仍在无限制地浪费水,所以我想克隆水。
生4:我要克隆粮食,拯救非洲正在挨苦受饿的人们,使他们过上温饱的日子。
生5:我们都知道,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而亚马逊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被称为“生物学家的天堂”。然而,亚马逊却没有因为它的富有得到人们的厚爱。70年代以来,人们的滥砍滥伐使其三分之一的面容消失在我们眼前,这将意味着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五分之一。所以,我想克隆亚马逊热带雨林,将其安放在撒哈拉沙漠上,使之净化环境。
生6:我反对刚才三位同学的说法。他们的想法很好,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之心,表达了他们的美好愿望。可是水、热带雨林、粮食没有细胞,如何克隆?(众笑)(有人小声插话):水可以的,有水分子。
生:如果我有克隆的技术,我会克隆孙悟空,因为他无所不能,可以实现我们很多改变社会的理想。(众大笑)
师:感谢这些同学给大家带来的大胆的、新奇的“克隆理想”,不管它们符不符和科学原理,但都表现了大家的美好愿望,希望科技能来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幸福!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5、辩论
师: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
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师: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正方:我认为“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课文的第四章节不是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克隆对人类的作用吗?如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扩大繁殖,据有关报道,公驴和母马所生出来的杂种动物——骡,如何繁殖这些优良品种呢?只能用克隆。还能挽救如熊猫这类繁殖能力低的濒危动物。
反方:我觉得克隆无益于人类。你别不相信,请听我慢慢道来。(停顿,由于太激动,又重复了一遍,众笑)首先克隆正如正方辩友所说,的确可以挽救濒危动物,但你可曾想到,这样的克隆会破坏动物种群的正常发展,使动物走向衰弱,就算可以救一时,难道可以救一世吗?我想不可能。有人说克隆可以使动植物再生,有没有想过,只要人类不刻意破坏,这样的生态平衡已维持了千万年,你这样无限制的克隆,是否破坏了它的食物链,又是另一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呢?
正方:我听说在亚马逊的热带雨林中每天都要消失近百种植物,所以克隆能挽救一部分植物,虽然不是全部,但仍能部分保存。现在的克隆技术虽然不是十分发达,但我相信今后克隆水平会更好,这时克隆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了,总不能等到地球全部荒芜才研究克隆吧?
反方(冷笑):对方辩友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啊!可是这也证明了这只是你的美好想象,寄希望于克隆技术的提高,而事实上呢,经过了247次失败后,才得到了“多利”克隆小绵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伤害多少动物啊,这与我们克隆的初衷不是背道而驰吗?
正方:失败乃成功之母嘛!(众笑)现在的克隆技术或许不发达,但在今后我相信人类的克隆水平会越来越好,克隆出来的动植物会越来越优异,象失败247次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它最终会造福于人类。而且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某一天我们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就可以从先前克隆的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我们就再也不必害怕疾病了。所以克隆对人类还是有益的。
反方:你还嫌世界上的人口不多吗?如果一有严重的疾病就换器官,人不是都可以长生不老?如果这样,地球人口增长率岂不达到极点,地球不就要出现危机了吗?
正方:或许那时人们可以到其他星球中生活了!(众笑)
反方:我想说说克隆人有哪些危害。(反方同学鼓掌)比如,如果克隆的供体细胞发生变异,或者培养胚胎的培养基因与科学家开了小小的玩笑,克隆出一个废品,我们能象对待阿狗阿猫那样处置他们吗?器官移植,供体匮乏,能不能未雨绸缪,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以供将来不测之需?如果能,人们能够坦然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挖走有一只眼吗?人类早就期望借助机器人,从繁重或危险的劳动中解脱,但再灵巧的机器人也是笨拙难如人意。能不能克隆一个“我”的替代品,赋予他灵巧的四肢和绝对服从的意志?如果那样,是不是有一天觉醒的克隆人会向我们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方同学热烈鼓掌,并大声叫好)
依样画葫芦克隆出的一个新生命,他们是儿子,还是弟弟?是女儿?还是妹妹?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有什么手段缉拿真凶?再说,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再次响起掌声)
正方(激动地):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你不能十分果断地判断它是好是坏。我认为一个技术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你不能否认它有对人类造福的一面,不能将它一棍子打死。克隆技术能否为人类造福是要看它克隆的对象是什么,在什么领域,它固然有坏处,是因为任何事都有它的双面性,不能是纯粹的好与坏,所以不能说克隆技术是绝无益处的。
师(做暂停的动作,学生依然激动万分):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 “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17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培养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说明方法知识,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探求科学的精神和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1、资料积累:(1)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做好参加“克隆利弊”为话题的辩论赛的准备。(2)举出我们身边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各三种: 2、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鱼类
多利羊
学习研讨3、重点研讨最后一段中“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的问题。”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准备辩论(1)辩题: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造福人类(正方);克隆技术的应用必将殃及人类(反方)
(2)根据老师的分组要求收集整理有关克隆资料,准备辩论。
(3)了解辩论的要求:
①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②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③小组选派3名主辩手,其他成员做好协助准备。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5、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6、拓展阅读: 扔掉可惜 齐藤肇(日本)
我的左手因事故彻底毁掉了。本来早已死心塌地就这么着终此一生了,可是有一次身边传来了喜讯。据云:有个医治伤残的最新式医院,可以将身体失掉的某一部分修复如初。于是我便决定试一下。
医院是座洁白而干净的大厦。院长是个有点神经质、面部苍白而消瘦的男子。 “只要把左手进行移植手术,就能修复得完好如初!不过,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费用呢!” “花多少钱都无所谓!拜托了……可是从哪儿弄到这一只手呢?是假肢,还是什么?” “别担心!当然是用您自已的手了!‘克隆’这玩意儿您知道吗?” 所谓的“克隆”,是通过细胞增殖手段制造“复制人”的技术。在人的基� 那是不可能的。培养的细胞,需要特殊的条件,并不是把您整个身体都浸到那种培养液中去。” “那,该怎么做呢?” “使用克隆技术,重新制造左手,然后把它进行移植。反正是自己的肉体,所以移植大多是成功的。” 院长用手术刀采了我身上的细胞。他一边往一只箱子上贴标签,一边说:“好了!制成左手尚需3个月时间。到时候会通知您的,那时请求您再来。” 3个月后,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终于成功了。虽然是只多少有点显得白嫩的手,但手的活动自如同前。 “院长,太谢谢你了。不愧是高超的技术啊!” 可是院长却一脸的心事重重的样子。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也许今后会有什么副作用?” “不,不是因为这个。” “这不是蛮好吗?这不,左手已经完好如初了嘛!” “不过,这技术的费用过于巨大呀!照这样下去,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的呀!” “哈,原来是为了这个呀:不过,过不了多久,费用会逐渐降低的,不是吗?” “是啊,要是能减少浪费的话嘛,多少还总算是……” 院长那苍白的脸上,眉宇之间皱起一个川字。院长的这番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刨根问底地询问院长。于是院长终于泄露了秘密。 “是这么回事儿,根据现在的技术是不可能只培养出您的左手的,想尽了办法还是培养出了一个整个儿的您。” “那其余部分呢?” “全扔掉了,真可惜!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 ★ 思考回答:为什么说“要是把您作了销毁处理就省事多了!”?销毁处理了“我”真的会更省事么?
7、小练笔:“假如我被克隆”。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17 奇妙的克隆
1、(2)地瓜藤、葡萄藤、柳树……蚯蚓、水蛭、壁虎等
2、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
隆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低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3、可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理解:(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尖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角及人类的伦理、自选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4、略 5、能从“对真实自我的否定”这个角度展开论述即可。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出示图片“多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只羊可非同一般,它的出世,曾经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大家知道这是一只什么羊吗?它为什么能引起全球的关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这只羊密切相关的奇妙的高科技知识的课文——《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2.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克隆”的突出特点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①“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③“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④“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1.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2.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3.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为辅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希望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活动中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能够关注人类生活,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引入文本,激发兴趣:
(观看《侏罗纪公园》剪辑)请问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手段制造出了恐龙?(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
(二)、解读文本,走进科学:
1、质疑导读:
(过渡)那么,什么是克隆呢?请同学们朗读136页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并找出答案。
概念中涉及到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必要了解这两种繁殖方式。请找到相关语句。
2、合作探究:
(过渡)了解了什么是克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探讨:怎样克隆呢?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二章《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第一段和第三段、第四章《克隆绵羊“多利”》第二段,阅读同时用笔勾画出克隆过程的关键词,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根据你所勾画的关键词,结合你的理解,提取出克隆过程的“公因式”,并“○”和“. “符号画出过程示意简图。(小组讨论)
(投影学生的有创意的作品)请学生讲解,教师评价,并指正。
供核细胞 ⊙ ⊙ 卵细胞
↘ ↙
核 . ○ 去核卵细胞
↘ ↙
⊙ 换核卵
↓
(母体—对哺乳动物而言)
↓
克隆
克隆过程示意简图
(出示教师设计的简图,见上图)
(3)、结合材料,加深理解
年1 月3 日:美籍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 头牛犊。(材料)
指名参照图表讲解“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牛犊”的过程。其他同学参照简图加深理解。
默读(《克隆绵羊“多利”》)第三段。本段中告诉我们的重要信息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两个过程,后者更复杂。)
教师总结:克隆哺乳动物的供核细胞源不再局限于雌性动物,而且所使用的体细胞并不具备高度分化功能。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有与时惧进的意识。作者在文中对克隆知识的介绍截止于1996年之前,对后来克隆技术的发展没有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是本文的缺憾。
(4)、立足科学,展望未来。
克隆技术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广阔的、奇妙的的科学世界。克隆技术到底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呢?
(参照第四章回答,也可以进行合理想像。)
明确:
1、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3、研究人的寿命
……
(三)、关注人文,拓展延伸:
民意测验: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思考时间两分钟。
表明立场,并且陈述理由。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对持赞同意见的学生进行追问,在师生问答中认识“克隆”人这个敏锐而严峻问题。)
教师适时评价(或小结):
“多利”的成功经历了247次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更令人痛心的是,XX年2月14日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沉痛地宣布:“多利”因早衰和进行性肺炎被实行了安乐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克隆技术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正处于发展期。
克隆人会给人类带来幸福吗?不会,它将带来的是伤害。克隆人会对家庭结构、伦理体系、生命价值产生巨大的冲击。克隆人存在的意义何在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克隆羊“多利”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这是对人权的侵害,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不人道的。新课 标 第一 网
科学技术不能只从个人私利为出发点,而应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全人类,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我们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才会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
小结:
《奇妙的克隆》一文不仅引领我们走进科学的殿堂,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科学专用于造福人类呢?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热爱科学,尊重生命。
七、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供核细胞 ⊙ ⊙ 卵细胞
↘ ↙
核 . ○ 去核卵细胞
↘ ↙
⊙ 换核卵
↓
(母体—对哺乳动物而言)
↓
克隆
教案二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 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二、 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属于事理性说明文。作者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本文使用小标题的方法谋篇布局,把较为复杂繁多的内容条理化。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是一篇无论是结构还是关于说明文的知识都可
三、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科学术语极多,篇幅极长,难度极大。对于一篇说明文来讲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所以本课定位是“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这对七年级刚结束,准备升入八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说明文阅读积累还很少,对科学说明文的阅读经验更是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借助这样一个文本,来进行方法的指导,可以说选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教学切入点。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奇妙的克隆》
(二)、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的生字并写一写较难的字。
(三)、读第一部分
1.师过渡引入:这篇文章结构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个小标题。文章科学术语多,篇幅较长,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今天让我们来上一节说明文阅读学法指导课,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着用四种方法来解读这四个部分。
2.齐读标题一。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克隆。
(引导学生明确三个关键短语:无性繁殖、同祖先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无性繁殖系。)
3.小结:这一部分,我们通过简介的方法,读懂了“克隆是什么”,并且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克隆”,说明我们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简介法。
过渡: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段中“如果”一词,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教学: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想,才开始了对克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研究。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个标题。
(四)、用“阐释”的方法读第二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用这种顺序呢?读完讨论。
2.注意题目当中的“前后”一词和最后一段的的第二句话。
明确:逻辑顺序: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国内→国外。这样写让读者明白克隆实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3.由此及彼,我们回头看一下第一段用了什么顺序?
4.小结:我们通过关注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运用阐释的方法,不仅仅弄明白了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及作用,还回望了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学会了举一反三。
(五)、用“分析”的方法读第三部分
1.直接过渡: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独立成篇,可是一篇完整的报道材料,让我们分析的方法阅读这一部分,(提示:这里的分析,指的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每段的内容和作用。)老师与两位学生合作来为大家朗读,一人读一段。
2.明确:第一段统领全篇,概括说明内容;第二段详细说明多利诞生过程,使读者更清晰明了;第三段说明多利诞生的意义,总结上文。
3.再回望这一段的说明顺序,仍然是逻辑顺序。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课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仅用于片段阅读,还可以用于整篇阅读。
4.小结:通过段落作用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篇的小短文,这种分析阅读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于全篇阅读。
(六)、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第四部分
(设计理由: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部分,作者用举例子的方法分列了克隆技术在三个方面可以造福于人类。因此让学生用提取信息的方法来阅读,这样才能把作者所举例子抛开,提取三点好处。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说明文阅读中常用而且实用的方法。)
1.多利的诞生意味着克隆技术的日渐成熟,克隆将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那么第四部分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请同学速读这部分内容,提取相应信息。
2.请同学们说一下提取的信息。
3.明确:提取出来的信息有这样三条: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
(3)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免疫学、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三条用的说明顺序也是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看文章大标题和全篇小标题:明确全篇用的也是逻辑说明顺序。
4.小结:我们用提取信息的方法读懂了这一部分,这种阅读方法是很重要又很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活动中能恰当运用这种方法帮助我们抓住文章要义。
(七)、课堂学习小结、布置作业
老师小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提取信息的方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我们今天所学的阅读方法不仅用于某一部分的阅读,也可以用于全篇的阅读。
教学板书:
奇妙的克隆
通过简介,理解概念
经过阐释,发现顺序
透过分析,明确作用
提取信息,了解好处
★ 学什么
“克隆”这个时尚的词许多人都知道,可是却未必了解,用心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弄明白什么是“克隆”,“克隆”为什么是奇妙,“
克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
★怎样学
一、 读文想象
选一段优美的音
2、 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植物能“克隆”,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能“克隆”吗?
3、课文中说“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课文是通过哪些情况来说明这一点的?
3、 除了植物外,自然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自我“克隆”,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再提高
难不倒我(你能以《假如我会客隆》为题写一篇文章吗?)
中学导学单 年 级: 初二 班级: 小 组: 姓名: 创建人: 使用时间:XX12
课 题
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重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方法指导练习,概括 流 程
一、自主学习
自读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2.在文中直接画出(用 )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3.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分析其作用。(书上批注)二、自我检测
1、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2.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三、合作探究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2、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四、课堂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2、[中考巡礼](资阳)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身处顺境,不能因为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让赞美声冲昏头脑,更不能以自己优越条件而玩世不恭。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c.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喜欢上生物课了。
d.流星体是天外来客,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吸住,以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闯入大气层。
六、收获和疑惑笔记栏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贝多芬;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2、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拔。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二、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三、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四、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五、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囊(náng)像口袋的东西。
濒临(bīnlín)紧接,临近。
孵化(fūhuà)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
神通广大:原是指佛教其法力的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相安无事: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永无止境: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匍匐:爬,手足并行。
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地进入另一种事物或势力(多用于抽象事物)。
2.作家作品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10多篇。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3.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揭示了“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克隆的奥秘,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二、文章脉络
文章已用数字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克隆。
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
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三、写作方法
1.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如联系《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超现实描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克隆的设想,联系植物“插条”介绍无性繁殖并从而说明什么是克隆,联系骡不能繁殖后代和大熊猎濒临绝种的事实说明克隆技术对于“扩大繁殖”和保护“濒临绝种”的意义等等,都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
2.由虚而实,再由实而虚,线索清晰。全文四个部分,先从理论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到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使读者明确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无论是文章客体还是读者所形成的认识,都显得明白清晰,井然有序。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能写得这样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表现了高度的驾驭和组织丰富材料、有机结合全文的能力。
3.语言准确、朴实而又不乏文采。文章既大量使用科学语汇,如“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无性系”“卵细胞核”“囊胚细胞核”“促性腺素”“乳腺细胞”“换核卵”等,显得科学、严谨、准确;又大量使用通俗朴实的语汇,如“来自一个祖先”“猴毛变猴”“活蹦乱跳的爪蟾”“自由游泳的蝌蚪”“母马配公驴”等,显得自如、活泼、生动。有的地方还有一定的文采,如文章开头关于一系列植物无性繁殖现象的排比就是这样。
四、问题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说说这部分写了哪几层意思。
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节):介绍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并从词源上加以解释。
第二层(第2节):介绍动植物繁殖的两种方法。
第三层(第3节):以小说描写内容作结。
2.简要概括后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主要介绍和说明鲫鱼的实验过程;“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
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邱德青 江世亮)
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
有关专家针对一些科学狂人在美国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违背人类生命伦理。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如果这一消息属实的话,应当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确地评价和思考这个问题,记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沈铭贤研究员。
沈教授说:自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后,国外不断有人在名利的驱使下,提出并试图从事克隆人的研究。尽管各国政府明令禁止,但与克隆人有关的报道近两年来不止一次见诸报端。但是,这次速度这么快,又与邪教组织有关联,确实令人感到震惊。
痛失爱女的父母,希望通过克隆技术使女儿复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学家借此进行克隆人的实验,就值得讨论了。沈教授认为:即使撇开邪教不谈,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按照生命伦理学的观点,科学技术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造福整个人类。它必须遵循“行善、不伤害、自主和公正”这四项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经过了200多次的失败,出现过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为复杂,无疑会遇到更多的失败,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将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人类基因的多样性是人类进化的生物学基础,而那些科学狂人要制造的所谓“不朽的生命”,实际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这就有可能减少基因的多样性,不利于人类本身的进化。所以,无论从个体、整体,还是从社会进化、生命伦理角度看,都应该坚决反对克隆人的行为。
沈教授指出:现在科学界把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两种。前者是利用胚胎干细胞克隆人体器官,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问题,这是国际科学界和伦理学界都支持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用于治疗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这一界限。而对于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说的克隆人,由于它在总体上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所以,科学家的主流意见是坚决反对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人类基因组伦理委员会和各国政府也都非常明确地表示,反对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诞生了,我们还是要坚持这一基本立场。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伦理学原则,要不要倾听伦理的声音?沈教授指出:现在有些科学家提出,只要科学上有可能做到的,就应该去做。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点。如果技术上我们能制造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的超级生命,难道也可以去制造吗?一些科学狂人正是打着“科学自由”的旗号,去做一些危害人类的事。因此,我们要警惕现代科学技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学自由和伦理道德对立起来。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并没有束缚科学的发展,倾听伦理的声音,有利于科学更健康、顺利地发展。
(选自2000年11月8日《文汇报》)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克隆是什么
1.导入 。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4.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出示幻灯片)。
自学要求:
(1)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2)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4)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出示幻灯片)。
“克隆”与克隆的科研成果aaa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生
物
进
化
低
↓
高
鱼类
鲫鱼
1979年
下定义
鲤鲫鱼
作诠释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年
举例子
黑斑蛙
1978年
列数字
哺乳类
鼠
打比方体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里(“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出现的,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三、课后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
昨天上完了《奇妙的克隆》这一课,学生对于“克隆”这项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当讲到克隆可以为人类带来种种好处与幸福时,我顺势让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最想克隆————”为起句,发挥想象说一说。
部分学生作品:(部分有改动)
如果我会“克隆”,我要用这先进的技术克隆出许多奇花异草,把地球上荒凉的沙漠变成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小鸟的天堂,让整个沙漠都充满生机。——覃懋薇
如果我会“克隆”,我会克隆出许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以及许多品种优良的家畜,然后,把这些送给发生了海啸的印尼,送给中国贫穷山区的人们,送给正在战火迷漫的销烟中难以生存的伊拉克难民。——杨家晨
如果我会“克隆”,我会像《西游记》中的孙大圣那样,变出好多个“我”。其中一个“我”去上学,一个“我”替妈妈做家务,另一个“我”则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吴欣怡
如果我会“克隆”,我最想克隆萤火虫,一到夜晚许许多多的萤火虫飞到田野,给过路的行人指路,给劳动晚归的人们照明。——林棉
如果我会“克隆”,我会克隆出我至亲的外公,让他永远活下去,不离开我;如果我会“克隆”,我会克隆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汤普森和阿炳,让他们再多创作一些天籁之音;如果我会“克隆”,我会克隆出许多医术精湛的医生,把世界上所有的病人都治好。——谢娴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
教完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现述如下: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二、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二、网络的利用,为教学者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克隆是一项新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认真研读是弄不明白的。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识,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并打印出来。有《克隆时代》、《人类进行克隆的历史》、《中国克隆动物研究大事记》等。通过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现状。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学更有了基础。要求学生会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也应该会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试想,教师都不会研究性学习,你如何能指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就象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就是造祸人类。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为害人类。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
一、整体把握
《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1.克隆是什么?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把这门科学技术说得浅显易懂。首先,从我们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写起,“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凡此种种,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这样就把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意,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的“克隆”。以“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来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节是对克隆实验的简要介绍和说明。这一节作者没有以时间顺序来写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两条线索有机结合,大大增强了说明效果。
3.克隆绵羊“多利”。这一节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4.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这一节从三个方面写“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者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中,而是对克隆提出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二、问题研究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练习说明
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设计此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三、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答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的文章资料,也可推荐这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研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课 题 《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 布置作业 :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
备注
作者邮箱:
克隆是什么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试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克隆鲫鱼成功的那个研究所,设法把鲤鱼胚胎细胞的核取代了鲫鱼卵细胞的核。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这种人工克隆新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克隆绵羊“多利”
1997年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对克隆人的看法的讨论,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2、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
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第二环节: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浏览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意。
⑵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小黑板)
⑶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⑴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第一版块,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⑴学生齐读第一版块
⑵提问:克隆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举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领的动植物。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我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千祥镇中黄军阳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 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 奇 妙 的 克 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人教版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主要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那么人教版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人教版语文教案奇妙的克隆的反思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
教完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现述如下: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二、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布置预习题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我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想必大家一定是喜欢看吧,其中孙悟空一遇危急情况会从身上拔根猴毛吹口气就会变出许多小猴来帮忙的情节,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在《西游记》中那是神话描写,是对敢于反抗封建统治、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形象的设想,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本领已经为我们人类所掌握,已经让神话变成现实,那就是“奇妙的克隆”技术。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我国着名的遗传学家谈家桢一同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课件打出课题:《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首先,老师和大家一起共同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课件打出:
鼓励课前搜集的同学作补充。)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入手,引出学生生疏的高新科技知识,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学习课文前,了解作者和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
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课前要求大家预习课文,解决生字新词,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①课件打出:
点名每组一位同学板演,下面同学齐默写。②打出答案,学生同位互改。③简单评议。)
【设计意图】: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顺利进行课程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再听课文,理解内容
1、课前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听一遍课文朗读,要求大家:边听边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课件打出提示问题,播放音频朗读)
2、学生边听边画,听完后同组交流讨论,并分组分别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
(下面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四 、拓展探究题)
3、老师也针对以上问题,认真读了课文,归纳出了答案,供大家参考:(课件顺序打出:
①科学术语
②克隆的最初含义和今天的含义
③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
17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克隆技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囊náng 胚胎pēi tāi
蟾蜍chán chú 脊椎jǐ zhuī
两栖qī
繁衍(yǎn): 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
1. 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类别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生物进化
低——高 鱼类 鲫鱼 1979年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0、1962年
黑斑蛙 1978年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年
3、“多利”绵羊的创造过程,完成下面的图表。
植入
4、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讨论后明确:三个方面: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二、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三、对于人类防治疾病、寿命的延长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课文。
1、本文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从理清思路,把握结构这角度,你能将四个小标题分别概括成两个字吗?
讨论交流后明确:释义——探索——发展——利用
定义——发展——突破——应用
2、文章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 作诠释 引用
3、作者是根据什么顺序来安排“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部分的说明顺序的?
讨论后明确:按生物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也是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4、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交流后明确:一是它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二是它既可能是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
5、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怎样的态度和精神?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语句略。可以看出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凶兆?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以“如果我会克隆,我会……”为起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六、作业。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极其重要的介绍克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的克隆知识属于科学界的前沿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这是我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1、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以及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参与讨论,发表见解;耐心听,简明扼要说,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话和说话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1、导入新课:
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孙悟空谈起,这一导入语从学生平日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情境,做好铺垫。
2、交流查找的资料:
交流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实现了师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丰富了学生对克隆技术的感性认识。
3、感知课文内容:
主要是通过解决依据文本内容设计的三个问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说明特点:
本文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这一块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并学习把深奥复杂的问题写得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方法。
5、想象训练:“假如我会克隆”。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协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主要是结合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难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7、辩论:
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鼓励学生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在口语交际中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地听,大胆发表见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元互动。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题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二、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探究
1、明确什么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课题
奇妙的克隆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 材 分 析
概述
重点
难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生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㈠克隆的科技成果
1、分组自学。自学要求:
⑴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⑵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⑶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小结上述内容。
㈡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要求: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观点鲜明,论据充足;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想阻止科学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终要进取。齐读结尾这段话。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二、复习: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五、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六、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一、导入:
像小紫彤这样要进行肝移植的病人还有很多很多,但能像小紫一样幸运的人却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宝贵的,但生命也是脆弱的,很多病人禁不起等待,已经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世界,此时此刻,我们不禁想象,如果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器官也能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也在紧要关头随时变幻出千百个孙悟空来,那该多好。时至今日,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会实现我们这个美好的愿望吗?让我们来听听中科院院士、遗传学家谈家桢是怎么说的。《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课文学习:
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奇妙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那么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速读课文。在读之前,让我们先来理解几个词语: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3、(读后)除了刚才讲到的生物学相关术语外,同学们还要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现在说说你们的理解,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儿?(“克隆”这项高科技“奇”就“奇”在无性繁殖,“妙”就“妙”在杂交创新。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生物体,一经“换核卵”式的杂交,就会繁衍出新的后代群体。作者先从植物克隆谈到动物克隆,再从鱼类、两栖类克隆谈到哺乳类克隆,后从“克隆羊”谈到“克隆人”,表明科学家探索的目光没有禁区,永无止境,这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科学创造之“神奇”和科学创造之“美妙”。)
4、接下来就让进一步走近克隆,请同学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的收获或质疑。
5、老师的疑惑,请你解答:
(1)课文四个小标题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能否分别用一个讲词语来概括下下?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一、含义 二、探索 三、发展 四、应用 。“有人说秧好谷一半,题好文一半,可见题目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像这四个小标题,它就起到了使行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的作用)
(2)第一节中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那什么是克隆呢?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开头举出“细菌、葡萄、仙人掌、草莓*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突出说明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给“有性繁殖”下了科学的定义:这种依*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将“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进行比较说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无性繁殖”的特征。第一节最后引用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3)为了说明克隆的探索、发展,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你注意到它们的写作顺序了吗?为什么这样安排?(按照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根据题目,作者先写中国的克隆鲫鱼实验再写其前外国的克隆爪蟾实验及我国童第周的黑斑蛙实验,然后写其后的中国克隆鲤、鲫鱼实验及外国的克隆鼠实验,这样安排也充分体现了在克隆这样的世界尖端技术方面中国并不落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中国科学家的自豪感。第二、三节是以克隆技术的发展为顺序安排的。)从克隆鲫鱼到克隆羊,我们不仅了解了克隆技术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悟到科学家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下面请同学们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大家积极踊跃,我也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我切实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课文第二节第四段“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科学家总是在现有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一边实验,一边思索,不断发问,坚持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隆鲤、鲫鱼是我国科学家的首创,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这一世界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中国一点也不落后!他们这种讲究实证、求真创新的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如果我们在学习上也有这种干劲,那何愁我们的成绩不能再上一个台阶呢?)
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1979鲫鱼鱼类换核卵(囊胚细胞核)19601962爪蟾两栖类换核卵(肠上皮、肝、肾细胞核)1978黑斑蛙两栖类换核卵(红细胞核) 鲤鱼、鲫鱼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 鼠哺乳类换核卵(胚胎细胞核)1996羊哺乳类换核卵(体细胞核) 克隆技术的进程
(4)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何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因为这次换进去的不再是核卵,是胚胎细胞,而是体细胞,这意味着克隆技术已获得巨大发展和重大突破;我问过我们的自然老师,胚胎细胞与体细胞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已经受精了细胞,一个是还未受精的细胞。课文中还讲到了,动物和植物一样具有全能性,言下之意是说,我们可以像克隆植物一样去克隆动物,这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所以引起轰动的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一方面,克隆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很多好处,比方说:第一段“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第二段“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段“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一方面,克隆可能“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这样我们就不难领悟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这话的含义了
(5)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那到底会给我们带来那些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可悲之处呢?比方说克隆人。
1、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个“我”出来,那我的父母、同学、师长及所有认识我的人应该怎样称呼她?她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人呢?再说,如果克隆出来的我犯了错误或触犯了法律,应该惩罚她,还是惩罚我?有关部门怎样辨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冒牌”的呢?
2、一个真实的人和一个克隆人,克隆人应该跟随真实人姓同样的姓,还是自立门户?站在克隆人的角度来说,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说:这是某某克隆出来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这样一来,克隆人的心灵会不会蒙上阴影?产生自卑?会不会反过来报复人类?
3、假如将来克隆出了一个希特勒,世界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将重陷战争深渊。
4、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 我们该怎样确认他们的身份? 如果他们犯罪, 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再说, 人类居住的地球早已因为人口爆炸难堪重荷,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种方法生产自身?!
5、如果能为自己克隆一个器官仓库, 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那么人们能够坦然地从与我们一样五官齐全, 表情丰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肾, 挖走一只眼吗?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课文,再来欣赏下克隆产品。引出克隆人,插入小小说《扔掉可惜》展开讨论。我们可不可以克隆人)
结束语: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 面对克隆, 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 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关于克隆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准备单元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让我们在辨论台上再见。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