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教学内容]
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
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
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带着对春天的渴望,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学期,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够按部就班的开展,特作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八年级下学期力争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能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独立识字,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不创意的表达;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休息到明白清楚,根据生活需要,能写简单的日常应用文。
4、耐心专注的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能自主的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全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并能进行成果展示。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学期所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人生轨迹、自然、人与自然、民俗、古人的生活与思想;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献给母亲的歌、寻找春天的踪迹、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6 )学校有《教学参考书》,(7)上网可以随时查询资料。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任课班级为八年级一、二班,其中一班有学生30人,二班学生30人。两个班学生共同的特点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浓厚的学习热情。通过一年半的教学,只有个别学生有语文学习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本学期希望在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能使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且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设计
通过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了解,预设以下教学方式、策略、方法与手段:
1、默读课文,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经过,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加强默读方法的练习,重视语言的积累、体验和评价。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3、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形成,合作交流应强调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4、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本学期推荐名著《名人传》、《三国演义》。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6、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藤野先生》3 《我的母亲》2 《我的第一本书》1 《列夫·托尔斯泰》2 《再塑生命》2 综合实践 3 单元测试 1
《雪》 2 《雷电颂》 1 《短文两篇》2 《海燕》 2 《组歌》 1 综合性学习 3 单元测试1
《敬畏自然》2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1 《旅鼠之谜》 1 《大雁归来》 1 《喂——出来》1 综合实践 3 单元测试1
《云南的歌会》 2 《端午的鸡蛋》2 《吆喝》2 《春酒》 1 《俗世奇人》 2 综合实践 3 单元测试1
《与朱元思书》 2 《五柳先生传》2 《马说》 2 《送东阳马升序》 3 《诗词曲五首》3 综合实践单3元测试1
《小石潭记》 3 《岳阳楼记》3 《醉翁亭记》3 《满井游记》 2 《诗五首》 3 综合实践3
单元测试1课时 期末复习 18
六、教学评价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分层次评价,对于学习成绩、能力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关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智优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他的视野。
七、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5、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八、关于德育渗透
德育浸透:在语文教学进程中,进一步培育先生的爱国主义肉体,激起先生酷爱家乡言语文字的感情,培育先生社会主义的思想质量,努力开辟先生的视野,注重培育创新肉体和缔造才能,开展先生的智力,培育先生安康高超的审美情味,进步先生的文明档次。开展安康特性,逐渐构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后目的,本学期要缔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打下根底。
九、课题研究
本学期要认真研究课题《通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参加各次科研培训,完成各项科研任务。
十、好习惯养成教育
为了配合学校亮点工作————好习惯养成,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制订了如下计划。
一、听课习惯
1、认真听讲,不溜号。
2、积极思考,不懈怠。
3、小组讨论,要认真。
4、举手发言,要积极。
5、听说读写,样样练。
6、紧跟老师,思路清。
二、作业习惯
1、要及时纪录作业,不要遗漏。
2、要认真完成作业,不要应付。
3、要努力钻研疑难,轻言放弃。
4、要及时修改错误,反思修正。
三、读书习惯
1、每学期读不少于两本名著。
2、平时要多涉猎一些时文、杂志、文摘、新闻等读物。
3、要养成读书必动笔,经常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4、要养成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快乐的习惯。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具体实施中会有所改善,希望它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形神兼备的状物方式。
3、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找出各段文字的描写重点,体会描写顺序恰当运用的好处。
2、认真阅读课文,从结构划分中体会本文“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写作思路。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展示石榴图片导入课文(石榴本来是一种极常见、极普通的食物,在作者的笔下,它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请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深情)、交代作者,并提醒注意部分字词。
皓齿hào
束缚fù: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2、听读课文,勾划各段描写重点,划分结构。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组织全文。
第一部分(1):点明石榴与众不同的可爱(对比)。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各部分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分析课文。
①石榴最可爱(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
枝干:奇崛而不枯瘠
叶片:清新而不柔媚
花: 单瓣陆离;双瓣华贵 (形态美)
心脏:喻花的外形和色彩。
花到果:由红到金。
花瓶式变成圆肚式。
果实和子粒:破口大笑。
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夏天:(象征) 旺盛的斗志。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
②联系写作时间,体会作者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时间:抗日战争相持尾声阶段。
体现抗日军民的精神状态:不畏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自信。
小结:文章抓住特征描绘了石榴不同部位的形态、色泽,突出了石榴花毫不示弱、敢于同骄阳抗争的精神美。
4、画出描写石榴美的。句子,体会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5、作业:
一句话仿写练习
试用寓理于物的方式,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如:
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风筝:
与殷、周青铜器联系,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
心脏:喻石榴给夏天带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很不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xx年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本学期记叙类文本增加了科学环保和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文言文篇幅长度增加,理解难度增大;诗歌单元增加了宋词和元曲。这些变化,有助于学生思考语文与生活、与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八年级下学期,绝大部分学生已能比较准确地概括文本内容,评析人物形象;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浅易古诗文的大意;书面表达能做到叙事完整,并能初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但在品味语言的含义及妙处,评价文本的思想内涵,赏析文本的艺术手法,理解、鉴赏相对复杂的古诗文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尚需激发和培养;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和写作兴趣也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能准确确认读本册教材“读一读写一下”中表现的字词并正确、规范地书写;能结合语境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选用朗读、默读、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朗读做到流畅自然,并能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传达语言背后的情味。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
3、在通读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结构的基础上,能针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不易理解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有效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4、通过研读文本,能辨析和鉴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和常用修辞手法,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所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传统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
5、能再读懂古诗文大意的基础上,积累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语言,客观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欣赏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至少背诵优秀古诗文27篇(首)。
6、能在45分钟内完成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能根据需要恰当选用多种表达方式,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口语交际中,能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表达看法。能运用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八年级(下)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他写这些文章一是回顾科学近期的进展,一是评价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过程。这两篇文章的突出特点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板书教学目标: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师:请谈谈对课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的理解
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师:它为何飞到南极?
生2:恐龙耐寒,皮和脂肪很厚,与熊一样。
生3:南极有很多恐龙爱吃的东西。南极当时不冷。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师:朗读课文。要求: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句子。2用自己的话口述“板块构造”理论。
师:找找文中表明作者思维方法的一句话。
学生找了两个设问句后,然后找准了那句话。
齐读:“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投影大陆漂移示意图。
师:请根据这张图口述板块构造理论。(略)
师:再读课文6——11自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对同学的口述点评。(略)
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师: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具备此种思维品质,我们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发现。请同学们把第一段再读读,此段决非空泛议论,讨论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
小组讨论,发言。
生1:数学和物理的关系。复杂的物理关系用一个简单化的数学公式概括。
生2:数学图案与美术的关系。拼图和对称。
生3:生物学与建筑学,仿生,有种植物花瓣成螺旋形上升的,每个角度都可接受光线,仿照建房,每个房间都能接受阳光。
生4:伦琴发现X射线,对医学很大的影响,还可做探测机器,测出土层厚度,钢板厚度,做夜视仪。瞄准器。
生5:居里夫人的发现,核电站,军事上的用途。
生6:学美术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画出美丽的图案。
生7:物理中有一个关于温度的实验,要用到数学中的直角坐标。
生8:数学题,观察中国地图,说出拉萨,重庆,杭州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分别是多少?
师:大家说得很好。我们还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就更有意义。今天的作业:收集资料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其实并不是很正规的说明文。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在备课是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从题目入手,询问学生本文是不是讲恐龙的,然后引出“板块构造”理论,在得出结论。而我在备课是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和别的老师区别开来,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时虽然整体的框架基本没有跳脱出原来的框框,但在设计问题是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寻找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的以及会感兴趣的问题。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介绍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寓教于乐,还课堂与学生。课后再加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他们知道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例子,让学生讲课上的知识和他们以前的认知结合起来。但是由于我在教学设计时太过于考虑学生能否快速的回答我的提问,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是很到位。特别是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讲不够深入,只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教学目的:
一、理解掌握“撰稿”、“启迪”等词。
二、了解报纸的作用、表现形式及内容。
三、掌握读报的方法。
四、激发读报兴趣,鼓励学生在读报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知识水平。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读报的几种方法和积累资料。
2、理解读者与报纸间的“朋友”与“主人”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读报吗?我们需要掌握有关读报的哪些常识呢?现在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说明文《》。
2、研习新课。
(一)提问: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各段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各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
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大多数报纸有几个版面?哪些报纸有八个版面?各个版面的内容是怎样安排的?试举例。
课文第二段。
2、报纸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课文第三段。
3、报纸消息的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课文第四段。
4、阅读第五段。
这一段是介绍读报方法的,读报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介绍了几种?
三种。一,选择,二,浏览,三,精读和略读。
5、怎样做报纸的主人呢?
一是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能使自己感动,同时,能给别人启迪的人和事,把它们写成一消息,通讯或评论。
向有关报社投稿和学办小报或墙报。
三、小结课文。
1、本文介绍了有关报纸的知识和读报知识,启发我们养成读报习惯并向报社投稿,学习办小报。
2、写作特点:
1、本文按逻辑事理关系安排结构。
2、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四、作业:练习一、二。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教材分析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邀请和请求许可的用语,拒绝邀请及合理的解释。
2、通过真实情景的对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英语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2、我们是农村的一所普通中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和城市里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
3、学生要加强听说读写的练习,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有关邀请和请求许可的用语,拒绝邀请及合理的解释,在互动的交流中学会谈论自己的计划安排。并学会制作邀请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和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并培养学生礼貌的接受和合理的拒绝别人请求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词汇短语:studyforatest,gotothedoctor,haveapianolesson,helpmyparents,visitmyaunt.以及时间短语onSaturdayafternoon等。以Can开头的一般疑问句,can和can’t的区分,和sure,I’dloveto.Sorry,Ican’t,thankyouforasking,maybeanothertime,Ihaveto…等答句。
2、目标词汇和句型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
一、学情分析
从以往的表现来看,学生素质比较低,悟性比较差,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都有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并不好,所以本学期对学生重点还在于整治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材简析
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 《社戏》记录了鲁迅在归省平桥村的一段童年的回忆;《回延安》节选贺敬之诗选,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吴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云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三、教学目标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优秀30篇】
四、教学措施
1、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教学过程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6. 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五、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5)黑板上的板书要字字珠矶,既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又锻炼学生的书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信心,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根据新颁布《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体会《大纲》精神,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由于初二阶段是初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学生经过初一年的适应后,对初中语文的特点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对学生的潜力进行进一步的开掘。计划如下:
1、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2、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4、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5、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6、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
上述计划有待实践来检验其可行性。本人将
【教学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情感丰富,不朗读不足以充分理解,悉心领会;文章骈散并行,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意境优美而多变,不朗读不足以涵咏品味。教师宜指导学生朗读,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如范仲淹生平、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谊、范仲淹逸事、《岳阳楼记》写作背景、岳阳楼、与岳阳楼有关的诗文、岳阳楼名联……安排学生在课上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作适当点拨即可。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品读文章,鉴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
⑵ 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⑶ 概述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及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⑷ 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读出情感。
⑵ 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⑶ 揣摩本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思考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文献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示范朗读磁带、录音机、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资料展示,创设氛围,走近范仲淹,走近岳阳楼,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力求读得通顺、流畅,读得铿锵悦耳,声情并茂;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岳阳楼上有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何意?请从《岳阳楼记》中寻找答案。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词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许多美文妙句,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设计三:
多媒体播放洞庭湖、岳阳楼的风景画,形、声、色俱备,引发学生观赏兴趣。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二、资料展示,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选出较好的资料交付老师,图片可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可由学生自行朗读或实物投影显示。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教师也可酌情介绍一些必要资料。
多媒体显示:
1、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1052),宇希文,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还朝,任参政知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岳阳楼简介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紧靠洞庭湖,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楼址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自宋滕予京重修,范仲淹作记后,岳阳楼遂名扬天下,便成了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名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也都有题咏。现在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六年(1886)重修的。
3、时代背景《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去参政知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任地方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遭诬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滕子京治岳州颇有政绩,于是重修岳阳楼。(此楼原建于唐初,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楼高三层,下瞰 kàn 洞庭湖)并将此楼的历史沿革、周围环境、建筑特点等写了一封信,并附上《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清他作记。范仲淹了解滕子京被贬岳州后一直很有感伤情绪,所以趁作记之机,借题发挥,一面申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面也含有对滕于京劝慰和他共勉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洞庭湖湖景画面,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⑴ 生字:
滕(ténɡ) 谪(zhé) 日星隐曜(yào) 淫雨(yín)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
樯倾楫摧(qiánɡ jí) 岸芷汀兰(zhǐ) 心旷神怡(yí)
⑵ 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都、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2、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⑴ 注意读出骈句的节奏美、散句的变化美。
⑵ 注意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
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
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
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
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
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3、教师示范朗读部分段落,学生跟读。
4、学生大声练读,尝试表情朗读,力求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5、学生推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示范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疑、释疑。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疏通文句,翻译课文,理解大意,并围绕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组,酌情给予指导点拨。
4、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知识。
资料内容如下:
⑴ 一词多义: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
未几,夫声起(丈夫)
去国怀乡(离开)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开我东阁门(打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判断词)
然则北通巫峡(那么,连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直通)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薄暮冥冥(迫近)
妄自菲薄(看不起,轻视)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美丽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⑵ 古今异义:
越明年(第二年,今义,相对于“今年”)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一篇文章,今,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离开,今义,前往;国都,今义,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进,入朝为官;退,隐居乡野。今无此义)
沙鸥翔集(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⑶ 解释下列加黑的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做……太守”)
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表现行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⑷ 难句翻译示例:
①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
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④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璧。
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注意互文)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⑦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披文入理,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1、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选五位同学发言:
生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生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燃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生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大意是:假若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一连几个月不放晴;天空阴风怒号,湖上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它们的光辉,山岳也隐蔽了它们的形体;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损坏;当黄昏时分一切都笼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啸猿啼之声不断传人耳来。这时登上岳阳楼,满目萧然,触景伤情,更会感到离开京城的哀伤和怀念家乡的忧愁。并且会忧心忡忡,畏惧小人的毁谤和讥刺,感伤到极点而悲恸不止。
生4: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大意是:遇到春天温和的日子,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平静的湖面上,没有一丝儿波澜。天色衬着湖光,湖光映着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绿。天上的沙鸥飞飞停停,水里的龟儿游来游去。岸边的花草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间还可以看到湖上的烟云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水波一起荡漾,金光闪烁,水中的月亮宛如一块温润的璧玉。渔歌的对唱,洋溢着无边的欢乐。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那是多么的欣慰和欢喜啊!
生5:第五段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十分感慨地说,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忧虑,唯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唯恐国君有阙失。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
教师总结: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说明写作背景、作记缘由。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多媒体显示全文结构图:
2、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同的一项………………………………………(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D、居庙堂之高则犹其民,处江湖之远则犹其君。
(提示:此题意图在考查背诵。选C)
2、在以下成语中任选几个写一段写景文字: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气象万千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答案略)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集中鉴赏课文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扩展阅读,阅读孟浩然的们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两篇诗文立意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全篇背诵与段落背诵相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进亦忧,_________________。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任选几位同学根据背诵要求,填写上面所列空缺内容。
二、品读课文,鉴赏课文
1、提问:同学们,《岳阳楼记》创作于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如今九百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迈着稳健的步子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学丛林中,�
生1:我想,这恐怕是因为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豪放气度和宽广的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情操;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人生的飞跃。这刚劲健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度将永远受到与时俱进、激流勇进的人的青睐。
生2:我想,也许是因为文章再现了洞庭湖的壮景,为洞庭湖又染上了一层壮丽的色彩,从而吸引了后人。
生3:我反对。本文题为《岳阳楼记》,可作者对岳阳楼本身用笔不多,这是有深意的。作者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提高了文章的品位,这是本文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所在。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生4:这篇文章的章法是美的,“异”字居文章之要。第二段末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引起三、四段。第五段“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异”字一语中的,推出作者的政治理想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回百转,层层推进。
生5: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事情由来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生6:我很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见解。文章的意境美是不容忽视的。试想,如果没有优美的画画,单单有枯燥的议论,又能吸引多少人呢?又能流传多久呢?
生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美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吧。本文语言优美、精炼,值得我们借鉴。
……
2、教师归纳学生的看法,为鉴赏定向: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很有刨见。《岳阳楼记》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立意、构思、章法、意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今天,我们重点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意境美、语言美。
⑴ 鉴赏文章的立意美,感受作者的宽广襟怀,理解其崇高的理想追求:
提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讨论,明确:“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曾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说法,范仲淹使其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教师引申: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抱负的表现。他们的“忧君”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多媒体显示:
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又如,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主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提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借鉴和教育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允许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创新,但不提倡标新立异。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抓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时代意义即可。
⑵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
教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再现文中优美生动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感受文章的画意、诗情。
选三位同学交流,每人负责一幅画,注意体现洞庭湖的浩瀚无垠、万千气象,抓住总体特征,从雨湖、晴湖、月湖多个角度,从形、声、光、色、味多个方面描绘。
⑶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美在骈散兼用。骈句,流利畅达、简洁凝练、如珠走盘。有音律和谐的对仗,如“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也有整齐的韵脚,如“上下无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等,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
美在炼字。如“衔远山,吞长江”,“衔”形象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不仅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两个动词形象再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如换成“连”“接”,只是客观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
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不仅比喻形象,一“跃”一“沉”两种意境齐出,相互映衬,用词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学生自己选例揣摩语言。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谈谈加黑字的表达效果。
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先生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先生的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
学生齐背课文。
四、延伸拓展
多媒体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读诗,小组内讨论探究。
明确:这首诗是孟浩然西游长安,希望得到朋友张九龄的引荐.入朝做官所写的。
孟浩然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与王维一样。是唐代较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的前四句,很显然就是侧重于写景。涛文开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夏末秋初季节里,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湖水涨满,几乎与湖岸齐平。可见水势之浩大,波涛之汹涌。近处的水远处的天相连成一体,使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何处是天,它们已经浑然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两句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水的浩大,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第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蒸霞蔚,水雾蒸腾,波涛汹涌,笼罩着云梦泽,摇撼着岳阳古城。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雄奇伟岸。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似乎洞庭湖之壮阔景象就在眼前。以上四句景物描写,可谓鲜明突出,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是,这些并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主旨所在。景物的描写无非是个衬托,是个陪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才是主要的,才是诗人写此诗的主旨所在。“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何意呢?我想渡过洞庭湖去,却没有船桨;如果还是继续隐居,又觉得愧对朝廷的圣明。这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求荐求官的急切愿望和意愿不遂的苦闷。可以说心理描写淋漓尽致,读后不能不让人为之心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在洞庭湖边看别人钓到了鱼,我只能空有一腔羡慕之情。这两句比喻自己满怀入仕的心愿,但是却又无法实现。
五、布置作业
1、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
2、整理课上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代意义讨论的发言,放入《成长的足迹》中。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他十四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十九岁走上战场,二百多块弹片,也没有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将他打倒;直到晚年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弱者,他举枪自杀。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海明威的简介,下面哪位同学能给大伙说说你印象中的海明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同学们回答(仁者见仁)教师为同学们总结:是一个硬汉的形象。不但海明威本身是一个“硬汉”,在他留给我们的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也有许多硬汉的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明威作品当中的一个著名的硬汉——桑地亚哥
二、新授:
教师为同学们讲述选文之前的情景,好让同学们更加有连续性的解读本文。
教师为同学们布置问题让同学们听多媒体播放本文的录音。
请同学们找一下课文的哪向种方式来描写“老人”
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对于老人的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
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老人具有坚毅、顽强、热爱生活、面对困难不屈服、不认输的性格。
请同学们也仿照海明威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写班内的一个同学。
教师带领同学们来交流。
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析文章的“但到了午夜……它们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
本文中还有其它的地方写了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景,请同学找一下文章中还有哪一处给你留深刻的印象,请你将它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读课文谈感受并找同学点评。
三、拓展深化:
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硬汉的形象。请你为大家说一说。
四、作业布置:
写读后感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
丧(sāng)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颓(tuí)
唐(táng)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亏(kuī)
空(kong)勾(gōu)留(liú)
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聆听《父亲》,感悟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2)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3、结合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词语。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罗汉( )③脂粉奁(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博识 ②美艳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凛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苙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一)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二)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2、展示听读收获。
①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②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3、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四)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1、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五)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六)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①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②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性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一)内容、语言
1、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
(1)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2)接写雪的质地、颜色。
(3)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4)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2、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体)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2)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三、迁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静的美让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赞美北方雪的孤独与刚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精神。好,让我们闭上眼来倾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走进雪的世界,去领略它那独特美韵。(放录音)
2、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学生写作,完成后交流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能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2、使学生能够比较这篇文章与《台阶》,《背影》塑造人物方法的不同。
3、体味本篇优美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多或少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三、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做信客的`缘起)
1、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信客的基本情况,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说:他做信客还有一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是什么呢?
明确: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年轻的信客在老信客的感动下,做了信客。
2、那么,在对老信客的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信客这一职业有何特点呢?
明确:诚信无私,生活贫困,终年跋涉,非常辛苦。
3、老信客以他崇高的责任感来物色新信客,他以他的经验给新信客做详细的介绍,而以他的教训,对新信客谆谆教诲:做信客要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学生找,下同)。这样,可以使新信客迅速成长为可信赖的信客。
老信客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寄希望于新信客,新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希望上路了。
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但他有时还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1、信客带着老信客的叮咛与嘱托走上了征程,那么,信客又是怎样作信客的呢?
明确;做本职工作——收发信、物。
做分外工作――充当死者的代理人。
2、信客匆匆的脚步,带来了远方亲人的音讯。信客不畏路途艰辛凶险,吃不饱,睡不好,疾病缠身。如果说,这是肉体上的摧残,这还可以忍受,那么,他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苦痛,这精神的苦痛是什么呢?
明确:受人怀疑,遭人诘问。
但信客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连连赔罪,任由别人怀疑诘问,这反映出信客任劳任怨,但他还干这档子事,他尽了乡邻间的情谊,说明他有情有义。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在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请他代办邮政业务。
1、信客遭人怀疑诘问就已非常痛苦,但有些事对他来说,无疑是在流血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那么,这是什么事呢?
明确:遭人诬陷,被送如警察局。
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公布于众,他要保存他老乡的面子,说明他宽容,
从这件事中,信客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信客的凶险,他不干了。
2、到此为止,信客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他在做信客时,作者着重叙述了两件事,是什么呢?
明确:当代理人;受诬陷
但是,信客并没有何怨言,表明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
最后,信客不干了,人们的通信成了问题,人们也就想起他的伟大。对信客来说,社会总体上还是有良知的,他生活一直很好。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
1、他为什么能当老师、校长呢?
明确:上过私塾,有文化;奔波一辈子,阅历丰富;代人写信,增长知识。
2、为什么吊唁的人很多?
明确:他的工作得到了乡亲们的承认,人们怀念他。
3、为什么他要求葬在老信客的墓旁?
明确:他通过多年的奔波、体会,他了解这一职业,热爱这一职业,因而,他同情老信客,敬重老信客,感激老信客。
总结:
1、三篇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及语言特色的差别:提示:根据文体,写作重点、作家风格等方面答题。
2、写墓志名:可概括信客的一生,概括他的职业,他的品质,只要突出一方面即可。也可面面俱到,写一篇文章。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感情。
2、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重难点:
1、 品味语言。
2、 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将来;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爱的感动”吗?请打开课本22课《散步》。
二、朗读课文。
1、 朗读要求:流畅、有感情。
2、 读后解决生字新词。
3、 初步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反映了希望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幸福和谐的主题思想。
三、研读课文。
1、“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一句中的“我们”指谁呀?
(指“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我的儿子”。)
2、请大家反复读一读,你能读出什么感情?
(自豪感、幸福感)
3、 是呀,三代四口在田野散步,这多么让人羡慕呀!家有老人是福气呀!除了一家之主“我”之外,谁被排在前面介绍?
(是我的母亲)
4、“我”的母亲被排在前面,看来,“我”这个儿子是很敬重母亲的,母亲在家里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请同学们再看一下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这一句有个“本”字很有意思,请大家揣摩这个“本”有什么意思?
(这个“本”字意思是说原先有想法,后来又改变了。)
5、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谁?
(“我”)
6、那“我”的意见被母亲接受了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问题的答案?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这一句,表明母亲认可儿子的规劝,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7、当儿子的不劝也罢,反正母亲也不想散步,可儿子为什么要劝呢?
(儿子希望母亲多走走,对身体有好处。)
8、“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儿子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亲人已经死了,等不到了。文中的儿子不希望有这样的遗憾,所以把母亲给动员出来了。看来,没有对母亲的那份爱,就没有母亲的“散步”。再来看看,一家人散步高兴吗?你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种高兴呢?
(“这南方初春的 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9、这都是景物描写呀,没看到有高兴的心情呀。
(一切境语皆情语。这么优美的新绿,春天里这么动听的水声,渲染出来的就是欢欣,就是高兴,这是寓高兴之情于美景之中。)
10、“我”的母亲是幸运的,能和儿孙一道享受春天的美景。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这说明母亲身体不好,活过来很不容易。)
11、老师再想提几个问题,你从那几个字看到母亲活过来很不容易?
(“熬”这个字有艰难地撑着的意思。“太迟”的“太”字和“春天总算来了”一句的“总”字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12、是的,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规律。作为晚辈,要真诚地善待他们,少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文中的“我”就做得很好,让我们感动,你看到了吗?
13、看到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老师想问一下,文中的“背”字能否改为“抱”字,一个“背”字可以看出“我”怎样?
(“我”考虑问题周到。)
14、上面的内容看出了晚辈对老人怎样?(孝顺、尊老)那老人给我们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15、总结。这篇文章写的事令人感动,在“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个行动中,老师看到了一个词,那就是“尊老爱幼”,在儿子背母亲这个行动上,老师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孝”字。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孙儿的慈爱。尊老爱幼这传统美德得到了完美地诠释,令世人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 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
可取之处
这两篇散文,属于哲理散文,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敏锐思考,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征服了广大读者。学习这样的文章,既要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又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与作者争鸣,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设计了共鸣和争鸣环节,让学生既能汲取人类思想的精华,又能辩证地对待前人观点,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不足之处
哲理散文侧重对情感的抒发,所以老师的引导占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 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导语补充完整。
(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全场人惊呆了。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一、导入:
许多名家都很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叶圣陶评价它“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吴晗赞颂“《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但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不可分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并且常读常新。请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思考: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钟)
预设答案:父爱子(呵护体贴)(板书:爱)
(过渡)这个故事让我们非常感动,但这个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的:
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父亲做出这些事,他心里对父亲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预设答案:恨(师引导:对父亲产生这样的心理,合适吗?哪位同学还有更恰当的词语吗?)
不满、不满意、生气、瞧不起等等词语。(板书:不满)
师:文章中哪些地方流露出这种不满、瞧不起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出来。
预设答案:笑他迂、瞧不起等。(拣座位、嘱茶房等,讨好我,我不在意、不耐烦。)
师:本来他是不满的,可是他的情绪在后来慢慢发生变化,父亲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使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三、读一读,品一品
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什么变化?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答案:
1、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找出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的动作(至少五个)并分析其作用。
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板书:感动理解谅解)
师:朱自清对父亲情感变化由不满、不耐烦转变为感动,同学们找出了原因并分析的很好,现在,咱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朱自清,看到父亲去给你买橘子时行动艰难的背影,你是怎么想的,会默默地对他说些什么?(示例:父亲,茫茫人海中,我看到了你的背影。你虽然不完美,甚至特别迂,但只有你,和我有着剪不断的血缘亲情。我的父亲,你行动那么笨拙、迟缓,还去给我买橘子,你对我的爱让我感动。)
四、读最后一段,理解父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朱自清与父亲车站送别之后,他的内心可能受到一些触动,他对父亲多了一点谅解、理解,但他真的读懂了父亲的爱吗?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这篇文章又写于什么时候呢?
(1917年——1925年)
八年后才写父亲的背影,可见他与父亲的矛盾并没有完全化解,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
但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儿子完全读懂了父亲呢?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找出他读懂父亲的语句。
预设答案:文段开头,我理解了他的不易;“哪知”“触目伤怀”,表达父亲的心境,两个“自然”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忘却我的不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谅解,表现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晶莹的泪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
师:爱,需要理解,需要谅解,需要忘却,才能弥补生活中的矛盾。朱自清的父亲正是看到这篇《背影》,才真正原谅了儿子。
五、布置写作作业:
(根据板书小结)这篇文章,让朱自清的父亲情绪激动,继而老泪纵横。我们的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难免会有隔膜和不快,但只有理解、谅解,才能懂得爱,才可以弥补亲人间的裂痕,填平代沟。
你与爸爸妈妈之间有过矛盾吗?你又是如何化解矛盾的?请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练笔,抒发真情。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黑板上补充:
阙(quē)
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帮助纠正。黑板上补充:
自非:如果阻绝:断或:有时虽:即使良:实在肃:寂静绝:极
久绝:消失
3、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五、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横山和姑溪河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六、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一、导入
大雁,我们并不陌生,那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课件展示大雁图片)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自己眼中的大雁,那么,大雁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A给下列红字注音。
迁徙(xǐ)雾霭(ǎi)窥(kuī)探缄(jiān)默
狩(shòu)猎凋(diāo)零滑翔(×iáng)顾忌(jì)
B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2)作者及《沙乡年鉴》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
《沙乡年鉴》是享誉世界的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逝世后出版的著作。它问世于1949年。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随笔中,利奥波德以抒情的文学手法描述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地记叙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搏斗,如歌如泣地叙述抒发了崇尚自然的情趣。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威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并概括要点,把握文意。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学生速读,小组自由讨论明确。教师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全班明确。
四、讨论探究
1、文中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找一找这样的句子,读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作用:(1)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2)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作者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情。
五、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春分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六、课堂小结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我们要像作者那样怀着一颗热爱自然、珍惜动物的心去品味作品,用心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例如: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4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
5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张若虚
八、作业布置
1、你积累了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尝试仿写。
2、拟人修辞手法的写作尝试:写写家里的小动物。
3、了解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4、寻找关于大雁的诗歌阅读。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感觉很不好。
仔细反思,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距离学生太遥远,学生可以查到很多、很完整的资料,但这些文字也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丝毫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托翁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根本不是八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
我用了几乎半节课的时间来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但学生的表情依然是冷淡。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篇文章换成学生了解的、我国的作家呢?
当然,我不能从客观来找理由,应该从自身来找原因。我想,如果,我先向学生推荐《名人传》、推荐托翁的作品,那么,学生对托翁就不会这么陌生了。
不过,很欣慰的一点是,当我展示了托翁的肖像时,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托翁的那双眼睛,于是,我就让学生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托翁的眼睛,再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学习全文,这个方法挺有效果。
教学目的
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2、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一]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1、注意字音
2、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二]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一]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1、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2、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二]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1、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2、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三]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一]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二]关于象征写法。
1、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2、象征的作用:
(1)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六、归纳《海燕》的写作手法:
1、对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学情分析
1、从师生访谈的结果来看,了解课文结构与叙事线索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在于对“台阶”的象征意义,即对父亲的精神世界的了解。而要实现此目的,就要让学生了解父亲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背景,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
2、父亲想建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其实是想获取社会对他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形象
3、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追求社会地位、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鲁迅对保姆阿长的爱,朱自清对父亲的爱,我们已经在学习课文时感受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台阶》看看他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约2分钟﹞
二。预习交流﹝约5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课文清况。2.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3.了解背景。
三。确定目标。﹝约2分钟﹞
四。分组合作。﹝约8分钟﹞
五。展现提升﹝约15分钟﹞
六。穿插巩固﹝约5分钟﹞
七。达标测评﹝约5分钟﹞
入教导学。
抽查两名学生的预读情况,
出示小黑班题。让其他学生参与组内检查,交流。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他做了哪些造屋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
4复述课文,感知父亲形象。
检查每一组的学习讨论情况。
要求各组选出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组与组比赛,评出优胜组,教师适当点评。检查每一组的学习情况。
引导学生从小说角度再学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父亲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3、为什么父亲造的是九级台阶?
4、为了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
5、文中详述造台阶时父亲的兴奋与幸福,意在表现他的什么品质?
出示测试题:
1、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其实就是他对自己地位的要求,就是他对获取他人尊重的渴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父亲靠什么实现了目标?
1.字词: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钦佩——敬重佩服。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
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直觉——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2.关于悼词:
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本文是议论式悼词。这篇悼词近600字,仅有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爱因斯坦在这里不仅仅追怀居里夫人为世界留下的彪炳功勋,更是追念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反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高度赞扬其高风亮节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其无限的钦慕之情。
3.主要内容:
第1段,开宗明义,阐明像居里夫人这样崇高的人物,其道德品质要比其业绩更具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的意义。这段共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肯定道德品质的意义。第一句中,“不仅仅”强调对于居里夫人的追念一定要超出“她的工作成果”的范围。“在道德品质方面”紧承上句,点明那追念应该超出的部分。第二句将“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前置,明确并突出道德品质的价值。“即使”先退一步,然后以道德品质对于才智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其价值。
第2段,纵笔酣写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无以伦比的气质。作者在这里连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文笔奔放,尽情抒发对居里夫人的无限钦佩之情。“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些十分肯定的语句都浸透了演讲者无尽的颂赞。
第3段,照应了第1段的第三句话,阐明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是与其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的。
第4段,只一句话,照应了第1段的第二句话,极高地赞颂居里夫人的品格和热忱更是后世永远不会忘怀的,她将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使科学事业不断走向光明。句中“哪怕”“只要”以肯定的语气阐明只需居里夫人的品格与热忱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使欧洲面临光明的未来。
这四段之间的关系是:第1段提出基本观点;第2段在提出观点的基础上阐释居里夫人有哪些品格;第3段从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功绩同样离不开她的热忱与顽强的角度说明其人格的深远意义;第4段照应第1段,仅以对欧洲的影响为例。再一次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这篇悼词与《居里夫人传略》不同,其意图在于阐明、颂扬居里夫人的品格及其力量,揭示这些品格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深切的钦慕之情,而不在于记述居里夫人的事迹与功绩。因此,这篇悼词的语言热情奔放、真挚强烈,同时展示了演讲者——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追求真理的巨人,对于挚友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展示了其自身所独有的超迈洒脱,境界阔大、豪放的伟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同居里夫人的品格一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课标引路】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单元学习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理想。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
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导学生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热爱祖国。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请一个同学说说“世外桃源”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出处,并屏显该成语的含义,提醒学生积累该成语。)
2、学习目标(屏显)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3)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设计意图:1、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2、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之一——读懂课文,积累词语】
一、正读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或把握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解决。
2、屏显重点字词,正音并帮助学生掌握。
夹岸数百步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南阳刘子骥
3、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画出把握不准的语句,师生共同研讨。
(屏显可能误读的句子)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后/遂/无问津者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学生大声地慢慢地理解性地朗读课文注释,不理解之处画上横线。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帮助学生理解积累。
(1)重点字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便扶向路
(2)通假字:便要还家
(3)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无论不足
(4)一次多义:舍志寻
(5)同义词:咸=悉=皆=并缘=扶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落英缤纷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画出不会翻译的语句。
2、男生提出疑难,女生翻译。
3、女生提出疑难,男生翻译。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并纠正不当之处,屏显学生可能不大会翻译的语句)
此人
【教学环节之二——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
一、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位和赏析。)
1、桃花源的外面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的语句。
2、桃花源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的语句。
3、桃花源中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小结: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环境优美,男女耕作,老少皆乐,民风淳朴,是一个和平安宁的地方。)
5、这样的地方在当时找得到吗?为什么找不到呢?
6、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社会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在农村(写作本文时作者已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屏显)
教师引言:唉,陶渊明何其不幸,生在乱世之中,这么寻常的生活对他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我们何其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同学们,饮水得思源,你知道在这太平盛世的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吗?你知道我们能够坐在这儿学习,这背后有多少人在为我们默默地付出吗?是啊,我们要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为国效力。
二、拓展延伸——追寻你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教师引言:千百年来,桃花源的故事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因为它构建了一个美好的乐“源”。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吧。同学们,你理想中的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师练笔:《我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梦里,天空蔚蓝蔚蓝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山,郁郁葱葱的,各种动物欢乐地奔走其间。水,澄澈见底,鱼儿虾儿畅游其间。啊,梦里的世界多么洁净!没有滚滚而来的沙尘暴,没有四处弥漫的雾霾,没有工业废水,没有漂浮的塑料袋。
我有一个梦。梦里,中东部家庭和西部家庭手拉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手拉手,全世界的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不用踏着泥泞步行数里去上学,不用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啊,梦里的世界多么美好!没有贫穷,没有疾病。
我有一个梦。梦里,世界和平安宁,没有杀伤性的武器,没有战争,更没有屠杀。
【教学环节之三——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一、研讨渔人与村人的对话(体会本文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二、展开想象,写一写《村人与渔人谈话录》《渔人与太守谈话录》
教师练笔
(一)渔人(自言自语地):哇塞,这是什么地方啊?天上?人间?
村人:你是谁?从哪来?
渔人:我——,我是打渔的,今天天气好,运气也好,打了好多鱼。我就划着船沿着溪水走着走着,看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觉得很神奇,就跟着过来了,没想到这里别有洞天啊!我是不是在做梦啊,你们这是天上,还是人间?
村人:傻瓜,当然是人间了!
渔人:那这里的“人间”跟我生活的的那个“人间”迥然不同,咋回事呢?
村人:这——,说来话长啊,还是到俺家里去,咱们慢慢聊吧。
(二)作业布置:
一、必做题
1、把重点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
2、完成《基础训练》前六大题。
二、选做题(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
1、写一写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2、展开想象,写一写《渔人与村人谈话录》或《渔人与太守谈话录》。
附:板书设计
环境优美
男耕女作
老少皆乐
民风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