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优秀17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表现了鲲鹏什么样的情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初步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出示PPT: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庄周就是这样的浪漫,这样的富有想像力。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庄周:

PPt: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介绍逍遥游。

ppt:《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

3、全班同学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ppt:

句子翻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

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学生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介绍《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翻译: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名言积累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激趣导入

了解庄周,初步感受其风格及地位,解决学生读好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能力,感悟课文主旨,体会句子的妙处,初步感受庄子的儒家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补充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刚刚开始诵读国学,对于庄子更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庄子的哲学学生很难理解。

经过几次跟读、带读之后,学生能够流利、通顺的朗读,但是断句有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北冥有鱼》原文及翻译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北冥有鱼》复习资料汇编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一、文学常识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基础知识

1、生字难字(略)

2、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

鲲:传说中的大鱼。鹏:传说中的大鸟。

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徙:迁移。

志:记载。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抟:盘旋。

扶摇:旋风。

去:离开。

生物:指有生命的东西。

以息相吹也。息: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去以六月息者。息:气息,这里指风。

苍苍:深蓝色。

正色:真正是颜色。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吹:吹拂。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表示选择,是……还是……。

亦若是是:这样。

三、结构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在庄子看来,即使是大鹏,也算不上逍� 而只有因循自然而游于无穷时空中,才是真正的逍遥。这在现实社会中即意味着,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四、 写作手法

五、习题练习

1、作者细细描写鲲与鹏的形体之大,有怎样的用意?

它们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实则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游,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齐谐》一书中的话?

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你怎样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的内容?

天空是那么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向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人往上看天,与鹏往下看人,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角度不同,可见鹏与人一样都受到了限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4、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5、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这样写,在选材上有何特色?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都是不自由的。意境广大。

6、如何评价本文?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本文是节选一小段。它的中心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与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这是一种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T.R.Y演唱的歌曲,由张超填词,收录在专辑《勇敢的女孩》中。歌曲歌词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节拍的恋爱只有我自己掌控就让纯真的萌动划上爱情的朦胧看见一段七彩的虹穿越了天空你给我的心动与温柔的相逢在生命的时空变幻做雨后的彩虹爱如大海的汹涌淹没的传说的朦胧这种寂寞的相同你是否听的懂爱如一场空如月色的朦胧记着爱的心动划满了心中的天空为你爱的着了魔为你爱的发了疯为你朝思幕想梦也匆匆无影踪那就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恋爱的节拍只有我自己掌控就把纯真的天空写在他的怀抱中听见一颗自由的心自在的跳动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节拍的恋爱只有我自己掌控就让纯真的萌动划上爱情的朦胧看见一段七彩的虹穿越了天空你给我的心动与凡人的不同记着爱的心动划满了心中的天空为你爱的着了魔为你爱的发了疯这种爱情的脉动只有你听的懂那就自由自在的去爱不为谁为谁感动自由恋爱的节拍只有我自己掌控就把纯真的天空写在他的怀抱中听见一颗自由的心。.。图片搜索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2、九万里:《九万里》是连载于晋江文学城上的一部晋江文学城小说,作者是陌上春水。内容简介“师傅。.。”异常朴素的小土坟前面,一身员颈符黑衣的青年,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没有哽咽,没有颤抖,甚至,似乎没有一丝波敬兵乐澜。.。一切仿若静止。松涛阵阵,夕阳轿匙垫迎斜下,远处山寺的晚钟轰轰然敲响,“哇,哇。.。”兰遥一阵婴肯奔体奔儿的啼哭声从不处传来,打破了沉寂。.。黑衣狱燥赠青照耻拳年,仿若沉睡,一动不动,只有无声的叹息,消失在风中……。.。搜狗搜索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3、逍遥游:《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逍遥游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谷歌搜索更多八年级下册语文《北冥有鱼》教案

4、八年级:《八年级》是A24发行、博·伯纳姆执导的青春喜剧片,由艾尔西·费舍尔、乔什·汉弥尔顿主演,于20__年8月3日在美国公映。该片讲述了平凡而自卑的13岁女孩凯拉在初中的最后一周经历种种烦恼,但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剧照(10张)15岁的女生凯拉(艾尔西·费舍尔饰)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小姑娘:她和父亲一起生活,成绩和样貌都平平无奇。她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已经是学校校花,而且也不再跟她玩,但她依然很努力想要融进对方的交友圈。她在学校是“小透明”,在家中时不时对关心她的父亲发脾气,在课余把大量时间花在手机和社交网络上,扮成“成功少女”的样子录制如何当个酷女孩的视频传到网上,尽管没有多少人订阅或点击。直到和父亲在火堆旁边偶然的一次交谈之后,她才打开了心结,开始勇敢地说出心中所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 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哪怕是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经过作者的艺术观照,也已经是人话了的自然,折射出社会生活,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激活审美想象,畅谈读后感受,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3.设疑:鲁迅为什么要把南方的雪写得那样优美,而又把北方的雪写得如此富有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呢?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2.搜集写“雪”的诗句,品评诗人透露的思想感情。

(设计目的:课堂上教师渗透阅读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能活学活用。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生活体验。这样,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了课标精神。)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目标导航】

1、掌握即席发言的要领和表达技巧。

2、通过情境创设的训练,克服发言时的紧张心理,学习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方法,提高瞬时应变和即席发言能力。

3、进行即席发言的初步尝试,充分调动课堂参与的热情,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气质风度。

【课时安排】1课时

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交际任务,围绕“即席讲话”的这个交际主题,做好本次口语交际。

【新课导入】

即席讲话,也叫即兴发言,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临时受到邀请,由他人提议或自己认为有必要而作的简短讲话。

【交际技巧】

即席发言有三个特点:

一、临场性

即席发言既不能事先拟就讲稿,也不能进行试讲,它必须靠临时准备、临场发挥,因此临场性就成了即席发言最主要的特征。

二、针对性

由于即席发言一般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现实话题作出迅速反应,这就使话题的内容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显示出鲜明的针对性,所以即席发言选取的角度宜小,内容宜集中,要力求说在点子上。

三、简洁性

即席发言常以简明扼要显出其力度,以亲切生动的表述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短小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要言之有物,言简意赅。优秀的即席发言常常以简练、含蓄而抒情的语言取胜。

即席发言的基本要求是:

一、沉着冷静,克服紧张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众说话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讲话的内容,而在于发言者的心理素质。如果情绪过于紧张,即使准备好的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克服人前讲话紧张心理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当众说话的训练。只要持之以恒,随着讲话次数的增加,你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效果会越来越好。

二、边想边说,反应迅速敏捷

即席发言前,可以利用短暂的时间打一下腹稿,构想自己发言的主题、主要内容、开头等,但大部分情况是没有准备时间的,大脑是在临时组织说话的内容,因此,无法将所有的内容都有条不紊地安放在大脑中,这就要求发言者在说当前句的同时,还要斟酌后面要讲的内容,边讲话,边构思,根据主旨的需要,提取、筛选信息,组织语言。只有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有的放矢,切合环境对象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即席发言要注意环境、场合和对象,比如,环境有室内与室外、安静与杂乱之分,场合有严肃与随意、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对象有身份、年龄之分。面对不同的环境、场合和对象,我们发言的内容、语气、风格也应有所区别。越是有针对性的发言,越能得到听众的欢迎。

四、掌握分寸,语言简短明晰

掌握分寸,就是要使讲话恰到好处,不说空洞无物的话,不说过头话,不说伤人的话,不自我吹嘘。同时,即席发言务求简短精练,因为观众都喜欢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发言,即席发言时要尽量长话短说,克服口头禅,少用无关紧要的喻例、资料等,让每句话融入较多的信息。

即席发言也如唱戏一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靠的是平时的口头练习,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敏捷、清晰的思维能力和富于亲和力的人格魅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即席发言练习和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相结合,让即席发言成为展现个人风采的重要手段。

题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

1、许多同学当众说话时过分紧张。要消除这种心理状态并不难。主要是应有自信心,即使自己没有做充分准备,只要有胆子,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讲。()?

2、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清楚呢?答案是要“多思”。说话前要认真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说,说给谁听,说的重点是什么,怎样去说,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和非重点都要详细说。()?

3、说话要简洁,就要去掉不必要的重复,去掉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枝蔓。()?

4、要使说话中心突出,条理清楚,一是要求材料全而多,二是要理清思路和线索,三是要把材料的先后安排好,力求层次清晰,眉目分明。()?

5、说话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连接得上。说话严密,是指说话有逻辑性。要做到这两点,在平时要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6、在和别人交谈时,说话人不能我行我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达到说话的目的。但说话看对象,不是说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7、说话要讲究方式。直言不讳充满刺激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抵触情绪。所以,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成。()

8、停顿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意思说完要有较小的停顿,一句话说完要有较大的停顿。()

9、无论是说还是听,都应当适度的看着对方的眼睛和面部。还要善于用眼神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10、要“形于外”必须“诚于中”,这是做到语言美的关键。()

题二:根据提供的情境,在“XXXXXXXXXXXXXX”上填充恰当的即席讲话。

1、1935年,高尔基参加苏联作协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时,代表们要求他讲话。当他上台时,与会者长时间鼓掌。高尔基灵机一动借题发挥说:“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下子使全场活跃,讲话就在这样融洽的气氛中开?场了。

2、《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杨澜,9月19日晚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演出时,戏到中途,她在下台阶时摔了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确令人难堪。但杨澜非常沉着地爬了起来,凭着她主持人特有的口才,对台下的观众说:“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杨澜这段非常成功的即兴演讲,不仅为她自己摆脱了难堪,更显示出她非凡的口才。以致她话音刚落,会场就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的观众还大声说:“广州欢迎你!”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的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和与人交往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习到了灵活地运用语言,让自己的即席讲话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下同学们可以多尝试着练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朗读古诗词)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二、预习反馈

1、说一说,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

(1)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2)勃郎峰

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写一写,你所掌握的字音

字词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辚辚(lín)巉峻(chán)拾级(shè)霓裳(ní)隧道(suì)

俯瞰(kàn)穹顶(qióng)皑皑(ái)缭绕(liáo)沟壑(hè)打嗝(gé)纷至沓来(tà)

3、考一考,词语正确的一项

三、交流展示

1、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过渡语:可怜可悯,教师引导为什么说乘客可怜可悯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样的呢?请跳读课文,找一找这一路写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又在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课文之后,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预设(奇),沿途奇美,主峰奇伟,山峰奇险,云朵奇幻;车夫“奇人”经历“奇遇”

2、品读语言

(1)这一路奇丽的风景,经历的奇人奇事,都被我们的作者写进了精彩的文字里。下面请同学们划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品读分析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分组合作,一大组风景,二大组人物)

【交流点拨】①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③“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2)揣摩文中“车王”和“勃郎队长”的说话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抓描写,品性格和生活态度。

四、质疑辅正

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写肥皂泡?

【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五、拓展延伸

1、国学经典诵读,谈启示

2、小练笔,说感悟

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代表作品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百万英镑》《竞选州长》等。

二、理解词义

1、翌日:次日。

2、巉峻:险峻陡峭。

3、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4、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5、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6、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7、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8、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交代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第二部分(②—⑥):描绘登勃朗峰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⑦—⑩):叙述下勃朗峰遇到的奇人奇事及惊险旅途。

四、问题归纳

1、作者为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

路上行人众多,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

3、第②段,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景?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从视觉角度描绘岩壁峻峭,丘岗葱绿的特点,从听觉角度描绘路途瀑布轰鸣的特点,表现了勃朗峰的山中美不胜收的奇景。

4、第⑤段中“稍作”“顷刻”“骤然”在句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稍作”“顷刻”“骤然”等词表明时间之短,形象地表现出了勃朗峰光影斑驳、变幻无穷的情状,勾勒出了一幅光与影变化多端的美丽图景。

5、“洁白轻薄的云朵……纯洁的天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轻薄的云朵比作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勃朗峰云朵的轻柔纯净的特点。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运用语言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车夫车技的娴熟及狂妄自信的性格,为后文写下山的惊险旅途埋下伏笔。

7、分析“一概不顾”“腾空而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一概不顾”写出了马车的速度之快,“腾空而起”写出了行进路途的危险,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在下山途中路途惊险刺激的情形。

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车夫的性格特点。

自信、幽默的性格以及镇定的特点

9、本文的语言极具特色,请举例分析。

(1)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如第⑤段“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的比喻,把白云写得富有美感。

(2)大量短句的使用,让语言富有美感。如第⑤段“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节奏整齐,音律和谐。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重点描绘了勃朗峰的美景及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逸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初二下册语文高效备课教案 5

《周庄水韵》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1、是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认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3、与《巴东三峡》都是写祖国山水的美丽,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如果能让学生从自身的变化,从自己家乡的变化中去感受,相信能更好的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一、出示教学目标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的旅游宣传片。

2、播放威尼斯、丽江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对比画面。

3、教师同步讲解:

图一:这是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

图二:这是云南古镇丽江

我们现在把它们和周庄相比较的话,你觉得他们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三、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朗读课文。

2、配乐朗读。

展示播放周庄的动画画面。

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

3、检查生字新词。

4、提问: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些语句或语段写得最精彩?说说你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题:那么,作者间我们描述了周庄的哪儿幅图画呢?

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整体水韵图画(1-3)——小桥流水人家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

做一份梅州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搓捻(cuo1nian3)繁衍(yan3)迁徙(xi3)觅食(mi)惭愧(kui4)譬如(pi4)栖息(qi1)小憩(qi4)遨游(ao2)花团锦簇(cu4)冥思遐想(xia2)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二、导人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她就是海伦·凯勒。‘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海伦·凯勒的风貌,投影显示作者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

1900年,海伦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于1904年荣誉毕业。当年她和她的老师莎莉文合著的海伦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即引起轰动,成为著名的英文名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四、学习课文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4.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

第l题,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海伦·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她站在台阶上等待。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2题,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洋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水”这个字,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第3题,莎莉文老师把我带到大自然中,运用我的触觉、嗅觉,以及学到的词汇,让我在头脑中形成特有的形象。有一次,莎莉文老师让我坐在树上等候她回去取午餐,突然天气变化,暴风雨来临,在最危急的时刻,老师来了,扶我下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大自然不总是对人微笑,给人仁慈。

第4题,莎莉文老师用的是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感体验和对各种不同事物的对比,使海伦从中去感受。

如:“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五、朗读训练

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

六、小结

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再塑生命》教学杂谈

大篇幅的文章更需要通过读来解决,只不过方式上灵活一点。教授新课《再塑生命》一文时,文章比较长,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先熟悉内容,而学生往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于是我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展开小组轮读比赛,并且有相应的比赛规则。这样,长文章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头痛的事,个个精神十足,认真准备,比赛时,由同学们推举出三位评委,加上我一共四人,由数学课代表计算分数,令人惊喜的是傅笑岑组竟然还加入了动作表演,在读到海伦与沙利文老师谈论什么是爱时,王丹丹同学竟然被感动得满眼泪花,最终长长的课文就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结束了。无须过多的讲解,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海伦那种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学生,为她再塑生命的沙利文老师更是令人难忘。

〖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学习领会浅析〗

《再塑生命》就课题而言,寓意深刻,内含丰富,充满了博大而深厚的爱。最关键的一个字“塑”(塑造),作者由一个因病而落为盲聋哑 从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作家背后的伟大的教师形象。“教育的灵魂是爱”在莎莉文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作者海伦凯勒惊人得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值得学习和称道。(课文的插图和课前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作者和读者一同走入莎莉文的内心世界)。“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等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发生意外。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这是海伦凯斯第一次见到莎莉文之前的一段话。(两幅教学插图)是心里独白,表现对光明的渴望。这种光明是来自于莎莉文那光芒四射的“太阳”。

〖农村学生写作方法指导的尝试·抓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学完一篇作品,学生情绪高昂意犹未尽时,我会抓住这一契机,师生共做小作文,然后再互相交流共同赏读。这样既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我们在学习了课文《再塑生命》后,我和学生都写了读后感,学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认为海伦不简单的深受鼓励和启发的,有认为老师莎莉文很厉害的,说如果自己能有幸遇此良师,一定会成功等等。我也和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长期训练,不但慢慢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让他们明白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心中想说的用笔表达出来而已。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正真达到了教学相长。

〖语文教学需要开放·语文教学须走出小课堂,走向大语文〗

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中写到“莎莉文老师是在我的手接触到那清凉的水的流动的时候,在我的另一只手上写下了‘water’单词的,就在刹那间,我领悟了‘water’指的就是那种奇妙、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是这个单词唤醒了我的心灵,并使我的心得到自由。“就这样莎莉文老师用这种走进生活的情境教学法把海伦·凯勒──一个失明、失聪、失音的女孩培养成一个世界著名的作家。我想,我们与其让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写那些干瘪文字符号,到不如让他们走出井底,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他们感悟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是和宇宙万物相对应的,是与世间万物的和谐美妙共存的,从而起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作用。

〖利用语文课外阅读资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为此,每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文章,我都向学生推荐和这位作家相关的有关书籍,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后,让学生去读她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相互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拓宽学习和阅读的范围,学生才能受益无穷,趣味无穷。

〖巧妙化解课堂遭遇的尴尬〗

八年级语文下册还有一篇课文是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她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讲究方法,开启了海伦·凯勒的智慧、思维和情感,使爱的阳光照耀到作者的生命中。当我问学生,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师时,学生的回答却是异常地响亮:“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感到羞愧和尴尬。可是,这样的问题又不能在一片否定声中结束,怎么办?──只能找闪光点了。我说,莎莉文老师是我们全体老师学习的楷模,与她相比,我们的确差得很多、很远,但是我们也是在尽心尽力地帮助同学们走向成功,虽然有时候方法不是很好,但为你们着想的一颗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请大家相信这一点。听了我一番诚恳的言辞,同学们都露出了赞同的神情,我就抓住时机,让同学们给老师找闪光点,结果学生们踊跃发言,争相说出了自己对某个老师最佩服的地方。这样既化解了尴尬,又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情感,还是不错的。

〖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地教育〗

在教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一课时,我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海伦是一个聋哑人,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因为她有超乎寻常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挫折。她的事迹鼓舞着每一个学生。

〖巧用导语,激发兴趣·标题诠释法〗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以标题诠释为导入点,可以迅速抓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再塑生命》的导入:“教育一名六岁的盲聋儿童会有什么样的成效?大多数人可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安妮·莎莉文老师却用自己的爱心和 ”

〖师者,人之大宝也·教师是多彩人生的助绘师〗

“授业”是教师的又一项义务和职责,给予学生知识、思想的同时,我们更要焕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去开辟自己的人生路,以求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使其人生更加光彩照人。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中告诉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海伦凯勒本是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弱女子,

〖语文作业需要个性元素·预习作业之“课文感悟”〗

读《再塑生命》:您知道吗?在我六岁零九个月之前,我所看得见的,都是地狱的模样。那些进入到我梦乡里的,都是丑恶可憎的魔鬼。直到您的出现。我不知道您的眼睛是大是小,但我坚信那里有最柔美最和善的目光;我不知道你的嘴唇是美是丑,但我坚信它能展现出纯真最温暖的微笑。而这一切,都归结于您那颗充满爱的心。我的生命原本就是杂乱无章的音符,是您,这世上最美的人,用这些本注定淘汰的音符重新谱写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我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株即将枯萎的小草,是您,这世上最美的人,用爱的雨水浇灌出了一个顽强的奇迹。您教我填补生命原本的不完美,您教我寻找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幸福!我不会用世上所有绝美的文字去形容您的美,可我会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默念:老师,您就是世上最美的人!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点拨性,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时给予学生思维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德强中学赵汉老师在上《再塑生命》一课时,语言就极具启发性,无论是问题设计,教学过渡,还是评判学生发言,都在不断进行启发铺垫,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爱”这个抽象词语含义,使同学们在分析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挥动破冰之剑·直面人生,痛快漓淋〗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有篇文章叫《再塑生命》。学完此文,我问同学们:“莎莉文老师以其出色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大家能敞开心扉,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绝大部分同学都说这样的老师真好。突然,一个不谐调的音符蹦了出来:“海伦太幸运了,我们多不幸啊,我们的老师一点也不好!”全班同学都惊呆了。我的心也咯噔一下:咦,这家伙怎么突然冒出这句话,说话不经过脑子吗,老师不是常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吗,说话也得三思啊。但这只是我一瞬间的想法,我没有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我要想个江湖救急之策。

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人遇正事易糊涂。但万事皆有例外,我眼珠一转,有了。于是我当场给同学们剖析了这些所谓的不正常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好像没有莎莉文老师那么有耐心,有公心,有爱心?那是因为大家都是正常人,正常人有正常人的爱的方式,对一个一切正常的人有必要事事呵护吗?没必要!那样只会惯坏孩子,那是宠爱,是溺爱,是不正常的爱!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懂得很多道理了,很多事情是老师轻轻一点拨就过了,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喽,学生不小心或是故意犯了错误,老师会及时批评教育,说不定有时口气还会严厉些呢,那没办法,素质教育不是赞美加表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而莎莉文老师呢,� 她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像春天的种子常常植于海伦的心田,以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的生命。她不愧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也是全世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好榜样。

还别说,我这番话竟然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直面人生,痛快漓淋,巧妙的打破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局面。

《再塑生命》词义辨析

【小心翼翼,谨小慎微】

都是成语,都含有“小心谨慎”的意思。

“小心翼翼”多形容“十分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样子,如“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而“谨小慎微”虽有“十分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的意思,但多指对细小的事情过分小心,以致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常作贬义用,如“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这是很大的危险。”

八年级下册语文《吆喝》教学设计 7

请学生以“细节――美与永恒的源泉”或“感人的往往只是细节”为开头,写一段小作文(300字左右)

依托课文设计生动的写作训练,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更为广阔的自主世界。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能力目标:

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动,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学习作者的想象思维。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结尾的含意,领会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1、漫画激趣法。

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

4、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聚洞旁,纷纷猜测,让我们随着星新一去看看究竟。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1、星新一,1926年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制药公司经理,曾赴美留学,还创办了药科大学,担任过参议院议员。星新一的外祖母小金井喜美子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妹妹,有名的“明星派”“歌人(诗人)”,外祖父小金井良博士是日本解剖学和人类学的草创者。星新一幼年时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受他们的影响很深。星新一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写出了许多异彩纷呈、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的微型小说。他被尊为“日本微型小说的鼻祖”。1974年,日本新潮社出版了《星新一作品全集》,达18卷之多。截至1983年10月,星新一发表的作品已逾一千篇,堪称世界纪录的创造者。他冲破了微型小说的篇幅限制,拓宽了微型小说的题材,特别擅长于科幻小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

3、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ěn)笑 牟(móu)取 众目睽(kuí)睽

棘(jí)手 铆(mǎo)钉 贪婪(lán)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饶有兴趣地观察,踊跃发言。让我们听听星新一的介绍吧。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画出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教师强调一些词语:

哂笑(shěn):讥笑。牟取(móu):非法谋取利益。

3、学生熟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4、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学生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微型小说也不例外。复述时,宜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路要清晰。

(多媒体显示)

教师总结:小说先渲染新发现的一个洞深不可测,后来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四、研读课文,探究小说的结尾,理解文章的深意

1、提问: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教师提示: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尾的含意。

明确: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洞里,叫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一切是不言而喻的,原先倾泻进洞里的原子能反应堆废料就要倾泻到人们头上,原先扔进去的机密文件就要扔到人们头上,还有动物尸体和流浪者尸体,还有废物和污水,还有日记本、照片、***票、犯罪证据,都将接二连三地倾泻到人们头上。

2、再看课文,小组讨论:文章存在哪些疑点。

如:

(1)洞是怎么来的呢?真的有这样的“洞”吗?比喻什么?

(2)文章真正要说明的是什么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3)那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洞”的认识有没有把问题解决了呢?

……

3、组长把问题列举出来,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4、教师补充关键遗漏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如:(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明确:既表现和讽刺了人们的幻想,又用来警醒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社会公害。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各抒己见:

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来自人类本身。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

(3)、文章结尾,天上传来“喂——出来”及掉下来块石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5、提问:想一想,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生1: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能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生2:谁制造祸害,祸害就会加在谁身上。

生3:我想起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生4: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的惩罚。

生5: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苦果。

生6: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本性的多面性、复杂性,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得过且过、草率从事、盲目冲动……

……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特,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即要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五、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选五个成语组成一段话,要合情合理,通顺自然。

2、展开合理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二百字。

(注意: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尽量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

附:板书设计

喂——出来

“洞”——人类地球

“喂——出来”——首尾呼应,污染环境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

警醒: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新闻视频,或介绍辽宁舰的有关情况来导�

2、知识铺垫。

(1)舰载战斗机是航母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没有舰载战斗机,航母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飞,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本文是一篇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通讯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讯中的抒情与议论,也要以事实为基础。

3、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架次:飞机出动若干次架数的总和。例如,一架飞机出动三次与三架飞机出动一次均为三架次。

澎湃(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也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如“激情澎湃”等。

凛冽(lǐnliè):冷得刺骨。“冽”与“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冽”指“冷”,“洌”指“清”。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苟,随便、马虎。

浩瀚(hàn):水势盛大。

承载(zài):承受事物的重量。“载”读“zài”时,可以表示“装载”(如“载客”“载运”)、“充满”(如“怨声载道”)、“且、又”(如“载歌载舞”)等;读“zǎi”时,可以表示“年”(如“一年半载”)、“记载、刊登”(如“刊载”“载入史册”)等。

坠(zhuì)毁:飞机等掉下来毁坏。不要写成“堕毁”。“坠”和“堕”都有“落”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区别。例如,“坠落”指具体事物掉落,“堕落”则指思想、行为等往坏里变。

捏(niē)着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心情非常紧张。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惊心动魄(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魂”和“魄”的意思相差不大,都指精气、精神,但“魂”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魄”则要依附于身体,所以说“惊心动魄”“魂飞天外”。

定格:指电影、电视等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上。

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V”是英语“Victory”(胜利)的首字母,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代表着“胜利”“勇气”等。1940年年末,比利时已被纳粹德国占领,逃亡到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短波广播中号召同胞们在公共场所广泛书写“V”字,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形手势以象征胜利,使得“V”字的象征意义更�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青丝:比喻黑发。“青”在汉语中并不指某一种固定颜色,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甚至白色。

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

争相(xiāng):互相争着做某事。词中的“相”不要读成“xiàng”。相读“xiàng”时,多指“外形”“外貌”(如“长相”“相貌”)、“宰相”、“拍照片”(如“相片”“相机”)等。

风采:风度神采。“采”除了表示“摘”“开采”等之外,还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因此“神采”“兴高采烈”等词要用“采”。“彩”则指“颜色”(如“五彩”“彩云”)、“表示赞赏的欢呼”(如“喝彩”)、“精妙的成分”(如“精彩”“出彩”“丰富多彩”)。

镌(juān)刻:雕刻。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杆—竿冽—洌苟—荀瀚—翰载—裁揪—锹循—徇

魄—魂鸣—呜殚—掸—惮怨—怒采—彩镌—隽

呼啸—呼叫承载—承担期盼—渴盼娴熟—熟练殚精竭虑—聚精会神风采—丰采

4、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概述。

(2)结合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与作用。思考:“一着”指什么?为什么说“惊”?“海天”有什么含义?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生动地写出了此举的影响之大,有震惊、惊喜之情流露出来。“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重读“惊”字,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惊喜、自豪之情。小结:题目新颖,含义丰富,富有气魄。

5、理清顺序,梳理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批注,讨论,交流问题一:这篇文�

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

(2)问题二:本文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点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最重要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法参见课文详解内容。

6、作业布置。

(1)抄写“读读写写”字词并分别造句,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2)从文中摘抄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给出摘抄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

2、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重点)

3、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难点)

【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训练的结果。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现在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通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 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启发学生,引导探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积极思维。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二、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晏如 萧然 汲汲 戚戚

三、寻读探究。

教师引导: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 “文眼”、 “字眼”、“词眼”、 “句眼”、 “段眼”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与“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有何关系?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确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接着以填空的形式逐句分析。

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五柳先生。

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小结: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相关资料: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世族豪门形成了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富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一代雄豪曹操也未能摆脱对豪门的依赖。

②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这是他们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四、悟读升华。

教师设问:

①伴声自读课文,思考陶渊明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

②假如同学们也来评价一下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哪些现象说“不”,向哪些现象说“好”?

课堂设想:通过学生们的自由朗读,积极发言,从而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升华情感,培养健康个性、健全人格。

小结:对于很多事物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无论评价别人还是评价自己都应如此。特别是评价自己,一方面要“人贵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陶渊明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式的自我评价便是很好的例子。而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做到心明眼亮。

第二课时

五、比较阅读: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 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思考题:

1、“三百篇”指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本典籍?本学期所学的那一句诗曾提到过它?

2、东晋以后,许多文人很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比较阅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思想个性、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3、《论语》上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中有沉重的工作压力,所以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成挑着鸡蛋进城的乡巴佬,东躲西闪,战战兢兢,生怕打翻担子。仔细观察你的一些长辈,看看他们在四十岁时的思想感情、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课后思考,并认真观察,选择其中的一位,结合年龄特征,把他或她写入你的日记。)

六、模仿迁移:

抓住特点,体现个性,抒发感情,以一种在否定中肯定、自赏自嘲的评价方式,写一篇200左右的自传 。要求把“不戚戚于 ,不汲汲于。”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后,加入你的自传中。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

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挂图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 学 流 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1、学生注音。

2、学生查词典注释。

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初步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4.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冬的寒冷,雪的美丽。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冬的寒冷,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雪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写的《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介绍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学习古诗

1.读题目。

2.出示古诗的视频。自读古诗,指名读。生评,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3.读第一二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认识“衾”和“枕”。预设:“衾”指被子;“枕”指枕头。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4.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那么,诗人醒来,听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因为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所以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你们看这是从听觉(闻)写出雪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5.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6.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说说“雨”的特点。(预设: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如果春雨来了,你试着让雨水拂拭自己的脸,那种感觉是温柔的,就像妈妈轻轻地摸着你的脸,非常舒适。而小草们、鲜花们有了春雨的滋润,一定会更加鲜艳了。春雨,是它们的营养品。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玻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让人不禁认为夏雨就像一只发了疯的蜜蜂,不停在鸣叫。被夏雨打到脸上的滋味可不好尝,它像一块小石头扔到脸上,很疼的。秋天的雨,是春天的雨和夏雨的结合。有时秋雨细细绵绵的飘扫在大地,有时却像发哮似的降散。不过,秋雨是丰收果实的使者。下了秋雨,农民伯伯心里也轻松多了,因为丰收的日子到了。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雨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清新,每次下完雨,大地就像过滤般的清新。)

7.背诵古诗。

三.作业

1.用泡泡泥做雪花。

2.给爸爸妈妈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讲讲古诗的意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 ”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

(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

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6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说”及其文体特点

3.理解课文字词及其比喻义

二、引入

1.关于“说”的文体,你知道多少?学过哪些文章?

2.说说你对韩愈了解多少,韩愈的诗文你学过哪些?

三、引导自主学习

1.了解关于“说”的常识及作者、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字词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四、小组合作学习释疑

第一段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第三段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五、疑难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么?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能发现、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马者:寓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示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六、课堂检测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课文对译: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理清故事情节,抓住要点概述内容。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

1.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2.查阅冯骥才的资料,阅读冯骥才的其他作品,如《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等。

教学内容

《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两个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交流搜集的冯骥才的资料;或讲《俗世奇人》里的其他故事……

2.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要求读出声调、语气。

3.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讲了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b.“刷子李”和“泥人张”各自“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教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抓住“刷子李”一波三折的情节;“泥人张”故事的悬念。

学生小组交流时明确

4.“刷子李”行事奇、做派奇;“泥人张”个性内敛,应对从容,一招制敌。

5.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要点。引导学生阅读时,围绕题目“俗世奇人”的“奇”字探究。

精读品味

1.教师导学

本文的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味”,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大有单口相声的风味。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语气、语调、重音。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拓展反思

1.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延伸练习

学习本文的写法,为你身边有绝活的人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和“绝”。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