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优秀6篇)正文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优秀6篇)》

时间:

引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页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6篇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能力目标: 篇1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拓展性阅读 篇2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篇3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岑参集》。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二、 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三、 诗句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四、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附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岑参集》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 “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  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 “送武判官归京”)  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媒体应用四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是一首咏雪的送别诗。雪景中衬托送别,送别中又咏雪景,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在边塞诗和送别诗中很具有代表性。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抓取边塞奇特的景象去感悟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对诗句多层次的品读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情感,激发个体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深沉的送友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多样朗读法: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听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诗味,以读促学。

2、情景再现法:借助图画与音乐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到伤感离别的意境之中。

3、研读赏析法: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把全诗赏析内容导引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以此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二)说学法

1、朗读法:在朗读、品读、悟读的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2、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参与各个环节的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想象与联想: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握对边塞雪景的描写,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联想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唐)《使至塞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补充缺省的上下句,分别归纳前三句与后三句的类别,以此点明本首诗既是边塞诗又是送别诗的文体特点,为学习本诗内容做铺垫。]

(二)知人论诗

名:岑参(cén shēn) 时:唐代

地: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评:边塞诗人 作:《岑嘉州集》

[请一生读]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岑参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将作者信息条理化,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作快速积累。从作者的独特的生活经历中去体会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这一写作方法,提示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

(三)朗读品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播放配乐范读材料,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初步感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四)赏析悟诗

1、解题识诗

2、析词品诗

例:第一句写风,“卷”写出了风来时铺天盖地之势,“折”写出了风吹白草时的强劲力度。

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反复朗读,并说说诗中————————一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边塞景色的什么特点。

3、看图悟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教师明确 篇5

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还有陈子昂,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宋之问,杜审言(杜甫的祖父)等。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领和王之涣;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的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着重发展了杜甫创新技巧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还有温庭筠、皮日休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篇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