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八年级上《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11篇),欢迎参考阅读。
1、思考“探究练习”二、三题,体会词语作用含义。
2、体会下面几句加点词语含义。像泉在呜咽。抢了一碗就吃。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但是我们走过了……,才觉得老山界的,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一、导入
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活动目标
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
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
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
(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
讲述一次翻越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PPT展现要求
1.生读文,圈画
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
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
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
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屏幕显示)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什么样的老山界?
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
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火把。写出了山的崎岖
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师生共同比画)
师:对对。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
生:读第一段
师:哦一一。重读了30里。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
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30里。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
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好来。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读。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
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坐下,一起来,宽有多?是这么宽吗?这么宽?最多也就这么款。(师比画)要在这上面睡觉,要在这上面走路。好,还有吗?你来
生:25段。
师:觉得这儿写出了山的深也是怪吓人的。你能结合几个词给大家分析,圈几个词语?
生:一个90度的垂直的大圈
师:好,圈出来继续。
生:一尺多宽悬崖
师:好,请坐。90度。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是这样吗?比这还直,因为它这几乎就是一尺多宽,刚才说了旁边就是悬崖。我们要在这里行军,大家照的特别好。山的陡、山的峭,山的高、山的险全部分析出来,回头我们再读这个句子。难翻的'老山界一二。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思路小结:
1.(屏显)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生概括
3.师:出示图片理清时间和线路
4.概括内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齐读这句话
5.分析“难”方法: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活动二认识一支队伍
师:什么样的队伍?PPT长征照片
生:笨重的队伍
师:队伍怎么笨重那?怎样理解这个笨重呢?请你在文中标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圈画。
师:好,我请同学来。你来
生:第二段。人很多
师:嗯很好,感觉这支队伍特别庞大。把“挤”圈出来。还有吗?
生:人很多,
师:如果是几个人的话说走就走起来了。嗯很好,有道理,还有吗?
生:还有第五段
师:这个尺码。而且疾尺码前,一个词啊还有补充。的吗?你来。
生:29段。
师:有很多伤员、病员。所以这支队伍话是笨重的。还有啊你的跟那个理由是一样的,好勒,坐下。你也刚才要说这个要。
生:走的特别慢。
师:好勒,坐下。你好像也有话说。
生:29段。这个地方还有。
师:还有伤员这个伤员好像挺严重的,还要搀扶着走。
师:特别好啊特别好,有小孩说过了,还有没说过的,我都没不如你们找的全。你来说。
生:21段。这个条件太简陋了。
师:说得真好,坐下,啊就是这样一支有着伤员,有着病源,有着马匹,有着这些装备,有着刚才你说的那么好。
来,齐读这一句话,难翻的老山解一二,
生齐读:难翻的老山界就我们这样稳重的队伍战胜了。
师:如果这支队伍仅仅是笨重的话,能翻越这座老山界吗?这还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大家记住,研读课标出相关的语句。这还是一支怎样的队伍?(PPT)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师:好,谁来说一下?
生:读。
师:好大家把勇气圈出来。好,你来。
生:第30段,我们完成任务,把一个兼职灌输到中对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人一直克服了,然后这个地方写出他掉队坚强。
师:画出来坚强。你不仅表达的好,读的也好(鼓励评价)
生:不要掉队呀,不要做乌龟呀。这个是。这支队伍非常乐观。
师:对。乐观。好,请坐,那咱看能不能啊先别急着回答,来读一下这这句好吧?都挺喜欢的,那个总共四段。前两排读14段,后两排15段。你们两排16段,咱们一起再读17段。好不好看?(融入理解和情感)
生:读
师:觉得刚才在刚才这一遍就像彩排了,那正式的放声。一下能读出这种乐观的感觉吗?好,一二,
生:不要掉队的,不要。
师:好的,谢谢。那我想问大家,他们真的一点都不紧张吗?
生:不是。
师:她用我们的这种体验来揣测他们的心情,谁能从文章中找到依据,他们紧张吗?
生:......
师:坐下,你来说。
生:他也亲自来,担心在路上的。
师:那你觉得从这个环境的险恶感觉他们是紧张的。我们看到了峭壁,在这有一个绝壁,什么样叫绝壁。有的说比峭壁还陡。
师: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字典说即陡峭不能攀岩的山崖。但是他们就这样攀援上来。那在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那么紧张。
生:在第13个就,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写出他们紧张。
师:唉浑身圈出来,浑身换个词来给它换个词。你说一下,把这个词。全身,你说一下。我的形象很紧张,还是有点紧张。很紧张,非常紧张,只是一个人紧张吗?
哪开始?大家都都紧张,都想努有把力,明明都紧张,却全都选择迎难而上。这是一支有钢铁般意志的坚强的队伍。(师动情评价)
师:带着理解,一起把13段读一下。我们都知道,一二。
生:齐读。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将努力。)(生回读体会)
师:好,来继续说道,哪里?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29段。好,互相帮助。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积累、联想
1、背诵第22节。
2、阅读《草地晚餐》,比较回答:
(1)顺序一样(时间)
(2)重点不同(重记事、重写人)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饭)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细嚼慢咽)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拟人)“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
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
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
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
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3、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突破重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10—15分钟)
1、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2、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3、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讨论明确:全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自学展示,解疑合探(5—10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分钟)
1、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2、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3、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完成填表。
4、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景物描写: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5、研读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6、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四、激励评价,学用延展(8—10分钟)
1、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2、总结全文,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意志”指什么?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4、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
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
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
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情况,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
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上课伊始,通过音乐营造一种长征的情境,定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所展现的红军的优良传统的之中并受到熏陶,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绝对是一种整体感知红军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设计思路:百图图片最后展示,而不是开门见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说话的训练,防止图片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
(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听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2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半山腰,雷公岩,山顶,下山。】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下文体会红军的可贵精神做一铺垫。】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很怕,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D、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1、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许多课文都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来领会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启发想象或口头描述场景的方法来理解词句,体会人物品质。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各自大脑储存的表象层次不一,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难以提高。课件中穿插的图片或者视频,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长征》的一段视频,这也许是学生们曾经看过的,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此整部《长征》电视剧的记忆,或者是类似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想象或者联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在逼真的场面中正确理解了语言文字,受到启示,受到感染,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统一。】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时间地点活动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
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
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并点评。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或小黑板显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惊惶(huāng)缴(jiǎo)租
呜咽(wūy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浑身打着颤(zhàn)
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生平:有生以来;平生。
峭壁:陡直的山崖。
矗立:耸立,高高的直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绝壁: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身手:本领。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
课文反映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红军有组织有纪律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情景,重点反映红军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反映红军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红军部队翻越老山界和你个人翻越老山界有什么异同?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1)红军翻越老山界有哪些困难?2)文章写我们和瑶民攀谈,维护瑶民利益有什么深意?3)行军途中,“我”还做了哪些工作?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同样,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有:山高路险,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山腰,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处境难。
2)文章写我们与瑶民攀谈,是为了消除瑶民对我军的误解,为了证明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有本质的不同,是为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依靠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而战斗的思想境界的表现。这是红军战斗的宗旨。红军长征的深远意义就在于长征途中红军宣传了自己,让人民群众相信红军,支持红军,赢得民心。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大收获。
3)“我”不仅要和大部队一样翻山越岭,而且和瑶民攀谈,联络群众,打探路程,争取民心,还一路写标语,宣传鼓动,维护军队纪律,维护行军秩序,督促部队前进,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可见,“我”的事真不少,功劳真不小。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2分钟)
1、感悟生活,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2分钟)
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30分钟)
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预设要点如下: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一天半时间发生的事情。课文反映的是一个部队翻越高山的情况,不是一个人的爬山情况,因此情况比较复杂,如不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是很难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景反映清楚的。但文章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悬念叠生,前后呼应,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妙趣横生。如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顿生悬念;第10段里说“打听前面的路程……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这里笔锋一转,悬念产生。第28段里又说“我以为30里的山就那么一点”,其实“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这样形成悬念,突出老山界陡峭。悬念的产生使文章趣味良多,突出了文章主旨。
文章前后呼应主要有两处。一是“我”在瑶家了解到雷公岩上山30里,下山15里,夜里翻山时发现“简直是绝壁”,第二天看到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来宽”。文章这样多次点明雷公岩的陡峭,前后呼应,突出雷公岩的陡峭,突出红军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二是文章多次提到饥饿,没吃饱,也前后呼应,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和红军的顽强意志。
文章张弛交错,红军过雷公岩一段是紧张的,特别是星夜翻山和露宿山腰的情景浓墨重彩,而和瑶民攀谈那一段却是温馨的,飞跑下山那一段却是轻松的。可见文章虽然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但笔法十分灵活。
2)文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我”的见闻和言行贯穿全文,把“我”作为线索,反映头绪繁多的生活情景。文章开始写道部队走不动,“我们”趁机和瑶民攀谈,消除瑶民对咱军队的误解,打听路程,写标语,砍竹子做火把,接着重点描写夜里行军的情景和半夜醒来的情景,黎明准备出发,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不多久到了雷公岩,验证了瑶民的话。快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因为一路都要写标语等。这时又交代后卫部队正在和敌人开火,听到敌机的“叹息”,点明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进行的,更突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到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下山时,我们一气儿跑下去。这些情景都是通过“我们”来贯穿全文,把复杂的战斗生活情景反映出来的。
2)文章不仅通过平实的叙事,而且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反映生活。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露宿山腰的场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明喻、对偶、博喻、排比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蕴含丰富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
(1)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追问:假使你在现场,向上看,向下看后感觉如何?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火把“排到天空”,“就在脚底下”,必然使人感觉山太陡峭了,感觉红军太高大了,但如果不设身处地替红军想想,是感觉不到的。)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追问:敌机怎么会叹息呢?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说明敌机没有用武之地,既不能奈何红军,又不能上前线抗日,表明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追问: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何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翻越老山界的意义不在翻越老山界本身,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培养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在于通过翻越老山界,红军排除万难北上抗日的意志更加坚定了。此句妙在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意义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追问:“笨重的队伍”怎么理解?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作为一个队伍,必然有一些装备,思想要统一,行为要一致。行军中要督促部队前进,写标语,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等,还要联络群众,摆脱敌人等。部队的事务太繁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太“笨重”了。)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以“我”的见闻言行贯穿全文的反映生活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我们就以《春游》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反映班级组织的一次集体春游活动。文章要把春游繁杂的情景反映清楚,必须有主有次,虚实结合,张弛交错,叙事描写结合。春游虽然没有红军翻越老山界艰难,但如何克服来自自身和自然方面的各种困难,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如何培养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如何发挥春游的作用,如何体验红军的艰难战斗生活等,写作时应认真考虑,认真构思,合理巧妙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
五、结语,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课文“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和第13-19段,揣摩生动的描写。
2、完成点对点迁移运用作文《春游》。
3、课后自由阅读有关长征作品一篇,做好笔记,准备交流。
附:
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