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化石吟》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参考。

《化石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4]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

《化石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当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化石吟》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揣摩品味语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或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探究,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导语)同学们,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他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当我们面对这些化石,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它们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板题,放投影理解化石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 )藏 骸( )骨 潜( )行

躯壳( ) 猛犸( )

(2)根据释义说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称赞而且佩服。( ) ②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③(草木)青翠茂盛。( )④奇异而虚幻。( )

(3)回忆课文,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 )的神话 ( )的真理 ( )的骸骨

( )的密码 ( )的魔法师 ( )的雕刻家

2.听朗读录音,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听了录音后你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仿照录音学读课文。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小组合作完成:诗中的哪几节是诗人对化石的吟咏?分别吟咏了哪些方面(即化石说了哪些话)?

(2)诗的第2节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口答)

(3)化石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展开想象具体描述。

四、品味、积累(任选一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做好积累)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研读诗文,你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或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提出来,共同分享。

五、课堂练习 分组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七、课外作业 收集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或卡片办一期手抄报。

附:板书设计 化石吟

发问、引发联想----抒写遐想、吟咏化石---强调深化、回应发问

《化石吟》优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幽雅、叹服、悄然、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品析探究诗歌的妙点或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韵律美。

2、合作探究法:在品析语言妙处的过程中,学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赏析语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到地球的中世纪去认识一下我们人类的祖先,先让学生观看电影《恐龙时代》(2---3分钟),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左右后就灭绝了,而恐龙灭绝6000万年后地球上才开始出现最原始的人类,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化石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是呀,我们的科学家们正是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恢复了亿万年前生物世界的奇幻景象,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对下列字词的掌握情况:

裹(guǒ)藏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ké)猛犸(mǎ)

悄(qiǎo)然档(dàng)案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幽雅)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⑥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日转星移)

2、朗读诗歌。

教师: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说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音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1)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应以疑问并略带遐想的语气朗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第3、4、5、6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第7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作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2)可采取让学生示范读、个别读、集体读等方式。

(3)可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感受。

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

教师:这首诗不仅节奏和韵律很美,而且诗的语言、结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也很妙,下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品析诗歌,只要说出一个妙点即可。

1、语言方面(可以从修辞、词语、句子等方面入手品析)

(1)修辞方面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主要分析其作用即可。

(2)、词语方面

如:“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写出了生命“不息地”进发的特点。

2、结构方面

最后一节回应1、2节,(并照应了第三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感情方面

主要抓住两个感叹句进行分析即可。并扩展,这首诗仅仅是赞美化石吗?还赞美了什么?(还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再读课文,归纳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化石吟》教案稿 篇5

《化石吟》教案稿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作者在这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学习朗读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参观调查有关自然、有关化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文章做铺垫。

【教学步骤】

一、精心导入

1、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象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万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出示并板书课题。

课题:《化石吟》张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二、感知内容

1、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葱茏〔cōng lóng〕奇幻〔huàn〕潜行〔qián〕裹〔guǒ〕雅幽〔yōu yǎ〕藏〔cáng〕海枯石烂〔kū〕骸骨〔hái〕猛犸〔měng mǎ〕引颈长吼〔jǐng〕月转星移

2、(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澜。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四人小组讨论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明确。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教案:《化石吟》 篇6

16 、化石吟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  。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