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幽径悲剧(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导入:
师: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点击图片)这是今年的教师节wen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他的一幅照片,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这就是现年已92岁高龄却仍矢志不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
(点击出现课题——以后湖为背景图)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一遍,谈一下在字词句方面的发现或收获。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交流作准备。)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象课文的第一句话“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就十分简洁、亲切。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课文中用了很多并列性的句子,比如“一面傍山,一面*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学生:我发现本文中好象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
师:你觉得这些词的使用对本文的语言有什么影响?
生:使本文的语言更加精练优美。
师:不是还有点——雅致?
生:嗯
师:我们能理解这些词的大体意思吗?谁来说一下?
生: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生: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生: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生:疾趋——快走。
焉知——哪里知道
奈何——怎么办
生: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好几处让我想起了许多诗句——比如:在读到“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时我想起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在读到“潋滟”时想起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我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想起了常建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使我相起了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生:“不足为外人道也”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师:这在写作上叫作“化用”,你觉得这些句子用的好吗?
生:很好。作者真不愧为学者,作家,大学教授。
师:不过我们一读就知道了它们的出处,说明同学们的古诗文素养还是相当深厚的,什么时候你写文章也能不自觉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名句时,说明距离学者、作家、教授的水平也就不远了。
生:我发现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四个字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相映成趣、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又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师:你能理解这些词的大体意思吗?
生: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鲁殿灵光:(见课本)
毛骨悚然: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师:很好,谁还有什么发现?
师:没有了吗?哪谁能为我们前面在本文语言方面的这些发现和收获作个总结?
生:本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而又雅致。从用词上说它使用了很多文言词汇如“潋滟、焉知、奈何”等,还用了不少四个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从句子方面说,它多用对称性句子,如“一面傍山,一面*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显得句式整齐,诗句的化用又显得文章底蕴十足。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老师这里有几问题看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点击大屏幕出现)
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 足征:
2、 潋滟:
3、 诛伐:
4、 司空见惯
5、 等闲视之
6、 相映成趣
请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句子:
1、 相映成趣:
2、 闲情逸致:
请就下面句子对称的特点仿写一句话:林中小鸟,枝头蝉鸣,仿佛互相应答。
师: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就本文的感情表达上,谈谈自己的见解、体会或发现的问题。
生:本文实际上写的是一株藤萝的悲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从藤罗被毁写起,前面还要写那么多的文字呢?
师:噢,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知谁能回答他?
生:所谓“悲剧就是美的毁灭”,前面写的藤萝越美,文章的悲剧性也就越强。
师:你认为他的理解怎么样?
生:那为什么还要写“幽径”呢?
生:写幽径是为了衬托这棵藤萝的。幽径是美丽的,幽径是神奇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上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这样就烘云托月般地将这株古藤萝的地位突出了出来,为下文的急转直下作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说他的理解怎么样?
生:很好。
师:(问前面提问题的同学)你认为呢?
生:有道理。
生:本文写的是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不叫古藤萝的悲剧?
师:谁对此有见解?
生:古藤萝是这条幽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再者,古藤萝的悲剧不仅是它本身的悲剧,也是这条幽径的悲剧,甚至是整个燕园的悲剧。
生:那干脆叫燕园悲剧行了。
生:文章具体写出了幽径四季的美,却没有写整个燕园,如果叫燕园悲剧就失去了依托,就有点大而空了。
师:(问提出问题的学生)你认为他们的理解怎么样?
生:有道理。
生:作者为什么对一株古藤萝怀有这么深的感情呢?
师:谁有见解?
生:这株古藤萝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人。
生:这株古藤萝是燕园中仅存的一棵浩劫后充满灵性的圣物。
生:这株古藤萝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可以说它是美的化身
师:是啊,在作者眼里这棵古藤萝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老师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真没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是废墟。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根根斑驳的石梁,一个个残破的雕像,一条条毁不成形的通道;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横亘在街边路旁,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的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有远见卓识的一族。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一堆废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株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文明的见证,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一个从无害人之意只为人间增色添彩的美的化身。美之被
毁,生命的凋零,对文明的戕害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惨不忍睹。谁能告诉老师,文中哪一段是写美之被毁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的?
生:从“今年春天”到“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是写美之被毁的惨状的。
师:请你读一下这段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的你认为怎么样?谁来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她读得有点过快,还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的那种悲哀之情。
生:我认为读这一段时还要表现出作者对古藤萝的无比同情。
生:语调还要低沉一点。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们一齐读一下这一段好不好?
(齐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为这段描写作一点评?
生:这一段写出了古藤萝被砍后的惨状,尤其是“藤萝初绽的花朵”不知道自己已成了无根的孤儿,还“在绿叶丛中”向人“微笑”这一处描写,让人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生:我觉得“吊死鬼”这个词用的既让人感到害怕,又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生:老师,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师:嗯,这确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谁有自己的见解?
生:北大里也有愚氓!
生:作者在描写完古藤萝被毁的惨状后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认为这几句话除了表现了作者对没有爱心的所谓“伟人”的轻视,还让我隐约地感觉到,这些制造悲剧的“愚氓”的社会地位好象还不很低。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也许这也正是作者感到悲哀至极的原因所在。刚才有的同学说,古藤萝被毁可说是整个燕园的悲剧,也许在作者眼里这也是了个时代的悲剧。
生:老师,我明白了一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也许正是这原因,作者在揭露“愚氓”制造了这个悲剧后却没有正面声讨这些“愚氓”,而是一再责怪自己“没有出息”,是“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他这是在说反话,责怪的是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周围的人缺少爱心。
师:说的很好。由此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心底善良的人
生:爱护花草的人
生:充满爱心的人
师:课文的最后一句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现作者将永做护美的使者。
生:表现作者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
生:我看到了一位倔强的老人。
师:是啊,季羡林教授年已古稀尚且如此,我们是社会的未来,同学们说该怎样做才对?
生:珍视一切生命,让我们身边的悲剧不再重演。
生: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生: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地球变成美好的家园。
师: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我相信, 同学们善良而又纯洁的心灵必将托起明天更加鲜红的太阳。
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语言 精练 雅致
情感 爱美 护美
一、 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
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本范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上体现的十分突出,文本所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达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训练要求。另外,课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也为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供了范本。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重点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5、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6、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说明]教学目标1、2、3属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纬度”范畴;4属于“过程与方法纬度”范畴;5、6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纬度”范畴。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以上几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相辅相生、环环紧扣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点击此处观看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说学法】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因为一株藤萝被他人无情的砍伐,引发内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怀可见一斑,他奋笔疾书,将痛楚化为文字,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字——《幽径悲剧》。
●本环节通过相关联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顺承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本环节运用“书写大比拼”这个活动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为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三)走近作者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
●本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我补充了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荐观看中央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四)交流初读感受
●本环节比较开放,学生自由发表初读感受,了解学生不受干预独立阅读文本所达到的思维层次,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让学生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本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文本篇幅偏长,课堂上通篇阅读略显耗时,所以此环节要求学生扫读,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六)细节探究。
1、 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出作者对她的描述。
2、 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内容写的是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却是“幽径悲剧”。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对悲剧主人公的真、善、美认同,为以后的毁灭所带来的悲剧震撼奠定心理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载体和诱发悲剧感受的共鸣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个问题主要想使学生明白:1、写幽径美是为了衬托藤萝美,写藤萝美是为了渲染藤萝悲剧色彩,这样一种层层铺笔的写法。2、藤萝的悲剧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七)品味语言
1、自由品味
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2、限定品味
补充学生未涉及的重点语句。
●本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实现教学目标3。
(八)拓展写作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本环节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练习。
[说明]本课安排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五)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六)——(八)个步骤。常规流程:布置作业一般在课下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四、说板书设计
[说明]板书设计一是为第一课时设计的,设计简单、明了,内容是文本的结构层次。设计二是第二课时的板书,本设计的创意是以汉字“悲”的字形为基点进行演绎,运用字体的色彩区别和对比,着重突出作者在藤萝被砍前后的情感变化和落差,也进一步渲染了文本所显现的悲剧色彩。
[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和睦( ) 清xī( ) 闲情yì( )致 摇yè( )
懦( )弱 胆怯( ) 毛骨sǒng( )然 凄清(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鲁殿灵光 口珠笔伐 和睦相处 林林总总 好益恶劳
十年浩劫 依稀可辩 等闲视之 月白风清 蜿蜒屈折
误
正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句是( )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c.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 )(2)非咨询不穷其致 ( )
(3)势有曲直(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
(5)不可执一(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
(7)冒雨冲风( )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5、请你写出被广告篡改了的成语
①蓝天碧水,乐在池中( )②回香酒楼,食全食美( )
③兽王皮衣,穿流不息( )④天尝地酒,贵州茅台( )
⑤通灵钻戒,一戴风流( )⑥林海摩托,骑乐无穷( )
6、说说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
7、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 别出心裁 魅力
[语段阅读]
(一)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三)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雨雪三日( )(2)雨雪三日而不霁( )
(3)晏子入见,立有间( )(4)逸而知人之劳( )
(5)公披狐白之裘( )(6)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
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
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d.相机启发,并以仁君来期勉君王。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四)
蟋蟀之歌
[西班牙]希梅内斯
晚间散步的时候,柏拉特罗和我都非常熟识蟋蟀的歌声。
蟋蟀在黄昏时的第一支歌是犹疑、低沉而粗糙的。他转调了,他向自己学习,跟着,一点一点地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仿佛在寻找切合那个时空的和谐——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
清新的紫色的凉风来了又走了,夜的花朵在尽情开放,在天地交会的蓝色田野上,一种圣洁的精华正飘过平原。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像影子的声音。他再也不犹疑,再也不沉默了,就像把自己流淌出来一样,每一个音符都是另一个的双生兄弟,有一种黑水晶似的血缘关系。
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远处天空的景象到达了他的梦境。在爬山虎丛中,*着墙边也许有狂恋着的情人,眼神与眼神正互相交融。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青青的麦子,摆动在月光中,迎风而叹息,在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蟋蟀的歌声一度唱得那样悠长,现在却消逝了。
又唱起来了!啊,那清晨的蟋蟀之歌!我和柏拉特罗冷得发抖,正沿着那条露水凝霜的小径回家睡觉。月正落,红而瞌睡。现在,那歌声正为月色而步履浮荡,为星辉而沉醉欲睡,浪漫、神秘而丰盛。然后是那一大片令人沮丧的云,镶着悲哀的紫蓝色的边,缓缓地把白天从海面上拉下来。
1. 这篇散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基调是什么?
2.蟋蟀的歌声是否在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请将前后变化一一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哪段文字描述故乡的静谧夜晚的情景?(请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采取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你能列举例子来说明吗?并指出这种写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此文后,请你和《幽径悲剧》等本单元的文章联系起来,说说你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百草园]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 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略 2、依稀可辨 口诛笔伐 蜿蜒曲折 好逸恶劳 3、c 4、(1)拘泥 (2)追究到底 (3)河流的形势 (4)因此(5)固执,坚持某种主张 (6)代词,这样(7)迎着,顶着 (8)成功,办成 5、①乐在其中 ②十全十美 ③川流不息④天长地久 ⑤一代风流 ⑥其乐无穷 6、人类肆意捕食青蛙,使它们躲在井底不敢出来。呼吁人们要保护青蛙,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7、此题答案不惟一。如①燕子是一种穿黑衣裳的潇洒的鸟,它用那精确的剪刀,为我们别出心裁地剪出了一个春天,让春天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无尽的魅力。哦,燕子!②摈弃心中无价值的秘密,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潇洒。抛开它,别出心裁地创造生活,展现自己的魅力吧!
[语段阅读]
(一)1.“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2.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3.抒发了作者对无端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行径的痛恨,也是对自己这种感情缺少共鸣的“友声”的一种无奈的哀叹。4.此句篇末点题,表明作者要永远坚持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5.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稳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6.略
(二)1.海瑞 明朝 吴晗《海瑞罢官》2.(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4.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
(三)1.(1)下 (2)放晴 (3)一会儿(4)安闲 (5)兽皮大衣 (6)给予2.a 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看问题。4.d 5.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不体恤天下百姓,有些糊涂;启而能发,及时省悟,知错能改,不算昏庸。
(四)1.是按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写的,如“晚间”——“黄昏”——“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清晨”——“月正落”等。全文的基调是平和、宁静、甜美。
2.变化。歌声从“犹疑、低沉而粗糙的”(黄昏)→ “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夜渐深了)→“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再也不犹疑,再也不沉默了”(夜更深了)→停止歌唱(夜正深)→ “又唱起来了”(清晨)
3.“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在爬山虎丛中,*着墙边……青春期少年”,“青春的麦子……迎风而叹息”等。
4.如写黄昏时,蟋蟀的歌声是“犹疑、低沉而粗糙的”,因为,黄昏时的田野还不安静,蟋蟀是犹疑的,歌声也显得不那么开心;夜深了,蟋蟀便“愈唱愈开心”,歌声“响彻整个村野”,显出故乡的静谧,这就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之处,表现了故乡夜晚的宁静、平和。
5.(1)拟人和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歌声的优美、动听。(2)拟人写出了故乡的庄稼在静夜中诗意地生长着。 6.略
季羡林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 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 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 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关键字词 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3、学生批注后交流。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的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气势不凡,与一般的藤萝不同。拟人的手法,把藤萝的香气写活了。有幽香、有蜜蜂声、有紫红色的花,可嗅、可闻、可观,藤萝的形象具体而又鲜活。多美的一株藤萝!
四、我来寄语
1、 观看短片
2、 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 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向本市市长写一份建议书,谈谈你的设想。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