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最艳丽的玫瑰

助学筑梦,铸人》征文:最艳丽的玫瑰

“如果没有坎坷,我就不会勇敢,如果没有忧伤,我也不会变的坚强”。在写此文的过程中,我总是在不断的回忆往事,远的,近的都历历在目的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我想有必要和那些曾经帮助过我,像我投来善良和认可目光的一些朋友和帮助过我的人,都要说几句致谢的话

感谢我童年中的老师给予我最宝贵的教育让我对知识有了强烈的渴求,感谢我的父母用真实和质朴的情感给了我一个贫寒家庭而又用她们毕生的精力为我创造送上了一片充满生机蓬勃的园地,让我在这片园地中不断的汲取营养从而变得更充实。感谢我生命中的老师让我不畏艰险不断的再攀越学习的高峰。我也要感谢贫穷让我学会了奋斗。

我从小生在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落。在我印象中家乡那一道梁触目皆是冬天来临前的荒凉之色。年复一年的穿行在高原的群山间,在这里劳作的人们感受着那一季季的变迁,夏的生机勃勃,冬的苍凉悲壮。而在我看来我更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奔跑在翠绿的田野间,肆无忌惮的嬉闹。追寻着童年特有的欢快。这块土地在冬季最擅长于省略,一切枝枝叶叶地全部省略掉,包括颜色。只剩下无穷无尽的黄色土丘被风沙一次次的吹走重塑着。这些枯黄默默无语昏睡等待着来年的新绿给自己改头换面。而就在这一年的冬季却没被省略掉。反之深深的刻在了我生命之树的年轮里。

母亲就在这一年险些送命,还好从北京抢救回来救回了一条命,然而十几万的外债让这个家犹如黄土高原的枯草一样在风中摇曳着,我和妹妹从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然后父亲没日没夜的工作就是不要让我们放弃上学的信念,含着泪对我说:“孩子一定考上大学,只有你考上了大学我们的日子才会翻身,你的未来才会美好。”从此我边干活边背诵课文,而且和妹妹一起利用放学的时间挖野菜喂猪,养大了出售就够我们的学费。我在心中默默的坚定信念,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一定要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让我们的家牢固的扎根在这道梁上。我相信有梦的地方总会有奇迹。

在一边干农活一边的读书的隧道中成长着,十二年从小学到高中生活的艰辛让我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淡定,在追梦的过程中我是坚强的,同时我也会为了我的梦想呕心沥血,让我的梦想插上翅膀在属于我的蓝天下自由的翱翔。

就在XX年的9月承载着梦的理想我进入了大学的校门,不胜欣喜的同时我也在暗自担忧自己的学费和生活问题,想想失去劳动能力的母亲需要读中学的妹妹照顾,而父亲一个人在田地里操劳,一年的收入刚够生活我上学似乎成了父母最大的负担。顿时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时刻压着我喘不过气来。我不止一次在想是不是在大学能做个兼职的事情来半工半读,但是我刚进学校对什么都不熟悉,只能等熟悉后可以兼职。可是我会不会耽误了大学的课程以至于影响了我专业和工作而让父母失望?这些问题总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让我一度陷入了迷茫与困顿中。

我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我整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而绽放我梦想花蕾是您“阳光教育工程圆大学梦”,在我的家庭经济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带来了转机,圆了一个贫困农村孩子的大学梦,给予我机会去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良机。在大学生活中我并没有那样自卑,而是变得自强起来,因为我明白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将来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于是我就申请了国家的助学金,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家助学金,我不敢想象我的大学生活会怎样。当然、我作为一名国家助学政策的受益者,深知这一点的来之不易。我想,贫穷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是拿着国家的钱却不好好读书,那就是我们的过错。我们要比别人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拿我们自己切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回报社会。接受国家资助的我更懂得一点一滴来之不易,浪费只会遭受良心的谴责。当国家资助金发放到我手中时,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动与感激。国家资助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生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灵上的慰藉,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使我们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这些受资助的贫困生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它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生命充满希望与活力。除了感恩与感谢,我想不出来更好的辞藻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受恩于国家的惠策、我会不断的突破自我,努力的学习争取做到更好。我的誓言就是,一定要比别人更自强,将来好好回报祖国。最主要的就是回报父母。因为成功与胜利永远属于自强的人、但是学会感恩往往也是通往成功的一条大路,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积极的去培养坚定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追求高远的目标。当面对人生激流中的暗礁与险滩,要奋勇搏击,不懈努力,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强的站起来,用自己的毅力,勇气和智慧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胜利的彼岸。

我想人生的跑到上不全铺满玫瑰的花径,但是我想用我的人生去装点那个生我养我的黄土高原。成为坎坷艰辛之后开放在那里最艳丽的玫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