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摘要一般多少字优秀7篇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多少字 篇1

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篇2

摘要: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赋予社会组织以重要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但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却相当薄弱。在分析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的体制性缺陷和机制性缺陷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构成和政府主导的渐进式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路径。

毕业论文写作总结 篇3

随着紧张的论文答辩的结束,我的毕业论文写作业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从论文的选提到答辩整整历时半年之久,也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力求在四年大学生活的最后交上一分满意的作业。

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酸甜苦辣,但这些都是值得的,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谊。

以下是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一写心得体会(以时间为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早在大三下半学期班主任冯老师就要求我们开始思考毕业论文的写作题目,恰巧遇上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冯老师帮助我确定了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因此,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对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现状有所了解,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舆论对留守儿童关注倒不少,但关于“留守儿童”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完善。

从此,我对留守儿童问题便较为关注。

但这件事告一段落后,直到十二月份,学院要求确定论文题目,我才又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正在考研复习的白热化阶段,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中去。

当我电话联系导师时,田老师负责地提出需要进行一次面谈。

在一月份,我与老师进行了第一次面谈,这次面谈的主题是“拟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由于我之前已确定研究对象为“留守儿童”,由此选题为“陕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经过与老师的认真探讨,考虑个人研究的能力有限以及本课题资料收集难度较大,最终确定以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的现状为切入点,“浅析学校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次指导,我明白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选题必须考虑到此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其可行性。

二、收集并分析资料

在一月到二月底的这段时间,正值寒假,在考完研适当的放松时间我又开始思考论文的研究课题。

在这一阶段,我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包括“留守儿童”研究方面的专著四部,各种学术刊物中相关论文三十余篇,通过详细的阅读并做了一定的摘要,我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正是这个阶段的文献阅读为我写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制定写作计划,撰写开题报告

虽然中间会有懒散,但我还是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三、初稿写作

在上一阶段撰写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我即开始准备初稿的写作,在这期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再次分析,仔细斟酌,去粗取精,拟定写作提纲。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我开始按照写作提纲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问题、成因、对策)进行逐个部分的写作。

自从初稿写作开始后,我便整天对着电脑,参考各种研究文献,一个字一个字地将自己的观点敲上去,当然,其中不乏很多参考文献,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在阅读诸多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的语言。

刚开始写很费力,为了将每一部分写得尽可能完美,我总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谈,当然这就脱离了研究的关键部分。

这一问题,在后来田老师的指导中我才意识到。

整整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我完成了论文初稿的写作,字数为二万七千多字,多的吓人。

中间有一次电脑坏了,将我辛苦打上去的一万多字全部弄丢,我又开始重新写作,终于在三月上旬完成了论文初稿的写作。

四、修改并定稿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论文写作最费时、最费力的一个阶段,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我们自身,从三月中旬到五月底,一直在进行论文的写作修改工作。

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田老师的指导多达七次之多。

初稿完成之后我便及时地与我对导师田伏虎教授取得联系,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一次一次地对我的初稿进行修改。

前三次的修改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调整。

第一次修改时,老师从论文的题目入手,重新评估论文的框架,说明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关键在于分析学校发挥主导

作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导作用的条件与优势,指出文章结构要适中那个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中心,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成因,提出对策建议。

此后的几次修改,田老师都要就文章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如强调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切合程度,抓住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对研究的对策提出一些创造性的建议。

田老师的工作繁忙,但每次论文指导都是老师主导主动约我们并且总要谈上两小时或者更多。

当我们将修改后的稿子发给老师时,田老师也总是及时地阅读,并尽快安排下一次辅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老师治学的严谨与高度负责的态度。

记得有一次,我的论文修改完成已是晚上,但我还发信息告诉老师,请老师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本以为老师会在第二天看的,就没放在心上,谁知道,第二天老师指导时才说,他是看到晚上两点钟才睡的,看着老师详细的修改意见,我十分地感动。

就这样一次一次的修改,后几次老师在内容基本定型的基础上,更为注重格式的规范,并提醒我进行摘要、关键词、引文的修改。

对于我老写不好的摘要及对策的最后两条,老师竟然亲自帮我修改并敲上去,感激之余只有努力学习老师清晰的修改思路。

五、准备工作及论文答辩

在这一阶段,论文基本上已经定稿,只对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次推敲使其精准。

同时,填写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手册,本来辛苦地做了一份打印版的,还让田老师费心地修改,可是后来又都手填上去。

接着就是制作论文答辩ppt,ppt的制作过程也是比较费力的,我尽量选择清新明快又简洁的幻灯片来显示我的论文框架。

森林采伐方式分析 篇4

摘 要:为了使林地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就要把采伐与更新结合起来。

采伐要有利于更新,更新又是为了采伐,二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森林;采伐;方式

森林经过系列培育管理之后,林木就达到了一定的规格和要求,这种规格和要求就是森林成熟龄。

这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采伐与更新。

森林是―种可以永续利用的再生资源,为了使林地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就要把采伐与更新结合起来。

1 皆伐

皆伐是在伐区―次将全部林木伐光的一种采伐方法。

皆伐迹地一般采用人工更新,在天然更新有保障的条件下也可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在人工更新有保障、天然更新可靠的条件下采用这种采伐方法。

皆伐后迹地上形成同龄林。

这种采伐方式一次可获得较多木材,经济效益好。

但是林地裸露,生态条件变化剧烈,环境容易恶化。

为此,必须严格控制皆伐和皆伐面积。

在陡坡及环境条件较差条件下,伐区面积还要更小。

根据环境条件和更新的特点,皆伐又可分带状皆伐和块状皆伐两种:(1)带状皆伐。

在地势比较平坦、天然更新比较可靠的地区可以来用带状皆伐。

带状采伐的优区窄而长,有利于天然更新。

通常带宽是树高的2-5倍,带长可横贯伐区。

为了有利于保留林木的侧方下种,带的长边应与主风向相垂直,采伐方向(接连采伐带)应与主风方向相反。

在山地,采伐带应沿等高线水平设置,采伐方向可自山下到山上。

带状皆伐的伐区排列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连续带状,另一种是间隔带状。

(2)块状皆优。

在地形比较复杂或林分呈片状混交的情况下,可采用块状皆伐。

为照顾天然下种,块的形状尽可能采用长方形。

为了保持水土和保护森林环境,块间应保持―定距离,以“品”字形排列为佳。

皆伐更新。

皆伐之后应当及时进行更新,通常在1-2年内完成,重新恢复森林的生产力。

皆伐更新的方法有三种:天然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

天然更新是依靠自然力量恢复森林的一种更新方法。

这―方法多在边远林区、劳力不足的条件下应用。

要实现天然更新,必须具备足够的自然繁殖体和适宜更新的生态条件。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措施的更新方式。

在天然更新过程中,如果辅助以人工措施,天然更新就更有保障。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通常有三种措施;人工补种或补植。

天然更新数量不足,更新苗木分布不均匀,可以辅以人工补种或补植,以达到天然更新的数量指标;人工整地。

在伐前或伐后,为了使种子接触土壤,有利于发芽,可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调整更新方向,依据天然更新,通过抚育可除去妨碍目的树种苗木生长的其他幼苗幼树等,为目的树种生长创造条件。

人工更新最为可靠,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从东北到西南已被广泛应用,并得到良好的效果。

人工更新要切实做到适地适树,根据立地条件优劣选择相应树种。

同时树种搭配要多样化,并尽可能营造混交林。

2 渐伐

渐伐是在伐区上分期分批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法。

在一个伐区上分期分批采伐林木,有利于保护森林环境,也有利于天然更新,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惭伐期限一般以一个龄级为限(10-20年),伐后形成间龄林,采伐的过程通常2-4次完成。

典型的渐伐过程有预备伐、下种伐、受光伐和后伐等。

预备伐是为更新准备条件的采伐。

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内,为促进林木开花结实,可伐去20%-30%的林木,使林冠疏开,增加光照,为林木结实创造条件;下种伐是在预备伐后几年,林木已经大显开花结实,这时再伐去10%-25%的结实量比较大的林木,起到下种作用,为林下更新创造条件;受光伐是在林下幼苗幼树生长起来后,为给林下幼苗幼树创造适当的光照条件进行的采伐。

这时再伐去10%-25%的林木。

使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2-0.4之间,林地既有较好的光照条件,又保持一定的森林环境;后伐是在幼苗幼树接近郁闭时,将伐区上所有林木全部伐完的采伐。

这时,上层林木已成为幼苗幼树土长的障碍,必须及时伐掉。

在实际应用中,不少林区采用―次渐伐的方法。

第一次伐去一部分林木,促进林木开花结实和幼苗幼树的形成。

当幼苗幼树将近郁闭时,两伐去保留的所有林木。

渐伐有利于保持森林环境和保护幼苗幼树,但采伐与集材比较困难。

在劳力比较缺乏、人工更新有困难或人工更新效果差的林分应用效果最好。

3 择伐

在异龄、复层林内,林木的大小和成熟很不一致,皆伐与渐伐不能应用,这时只能进行择伐。

所谓择伐,就是按照―定规格和要求,定期采伐部分林木的采伐方式。

择伐可分为单株择伐和群状择伐两种。

单株择伐是分散采伐单株的一种采伐方式,该方式采伐和集材困难,适宜于在特殊条件下应用。

群状择伐是将林地划分成许多树木群,以群为单位进行采伐。

这种方式使整个林分形成复层异龄林,而每个树群则是单层同龄林,采伐、集材比较方便。

择伐更新效果最好,尤其对耐荫树种更为有效。

但是由于采伐、集材困难,经济效益低,因而只有在特殊林分中应用,如竹林、风景林、陡坡水土保持林等。

在现实采伐中,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三种采伐方式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保护森林。

参考文献

[1]程富海,计文学。 谈森林采伐限额[J]。森林工程,2003,(1)。

格式要求 篇5

1、书写格式要求:填写项目必须用碳素或蓝黑墨水钢笔书写;

2、文稿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版面整洁,便于装订。

Word文稿A4纸打印。

3、图纸要求:图面整洁,布局合理,线条粗细均匀,圆弧连接光滑,尺寸标准规范,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

4、曲线图表要求:所有曲线、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得简单徒手画,须按国家规范标准或工程要求绘制;

5、公式要求:所有公式不得徒手书写,利用Microsoft公式编辑器或Mathtype编辑。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篇6

(一)构建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制定社会组织基本法的条件,因而应在对社会组织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功能和特点制定或完善单项条例,将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为社会组织基本法的出台创造条件。具体而言,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在需要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或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和条例,并在全方位发展社会组织的原则指导下,针对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中的“瓶颈”部分(主要是指事业单位改制和官办社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尽快把应转制为社会组织的事业单位纳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框架之中,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准入、退出制度

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法规几乎都建立在惩治或预防社会组织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方面。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动力是什么,如果杜绝了社会组织成员谋取私利138的动机,社会组织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去谋求发展。此外,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法规遵循非竞争性原则,那么因缺乏竞争机制而处于垄断地位的社会组织有没有自我改进与发展的外在动力。我们认为,只有杜绝社会组织成员谋私利的动机,具有志愿精神的社会组织才能出现,“组织外形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而建立非竞争性淘汰机制既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动力,又有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证社会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以社会组织合法性的确认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为前提,逐步实行包括备案查询、法人登记和公益认定的三级准入制度,社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准入制度。二是把社会组织活动的政治准则和国家准则法制化,并由登记管理部门统一监管,避免业务主管单位的不作为行为和政治风险。三是制定社会组织非竞争性淘汰制度。当现有的社会组织不能发挥功能或不具有代表性时予以解散,重新组建。

(三)明确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构建社会组织监管制度

在现有“双重管理”框架的基础上,实现“培育与监管”的适度分开:强化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管职责,弱化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职责;强化业务主管单位的培育扶持职责,弱化登记管理机关的培育扶持职责。具体而言,一要提高登记管理部门的行政级别,在国务院直属职能部门中增设社会组织管理局(部),作为拥有行政执法权的唯一主体,统一负责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二是构建以登记管理机关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包括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监督方面的制度、有关社会公众监督的保护制度、同业组织培养和参与社会组织评估方面的制度、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和自律方面的制度、投诉受理和举报调查制度等。三是制定登记管理机关依法行政和责任追究制度,包括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的程序设计监管制度、社会组织对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举报调查制度、干扰社会组织正常运作的责任追究制度、登记管理机关对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等。

(四)明确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构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制度

政府转移社会管理职能须有合格的职能承接主体,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尚不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这就要求业务主管单位在职能转移之前给社会组织以必要的资源支持,通过对社会组织的直接指导使之具备相应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进展缓慢,应在明确政府职能转移的范围、事项、时限和要求的前提下,在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特别是要制定业务主管单位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绩效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必要时还应要求业务主管单位制定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路线图”以及相关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的“时间表”。具体而言,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相应的社会组织启动与培养期的确认制度;二是建立以财政和税收政策为主的社会组织扶持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实行不同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制定业务主管(指导)单位培育社会组织的相关制度,包括业务指导单位的具体职责、社会组织培育的具体途径、业务主管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制度;四是制定业务主管单位培养社会组织的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业务主管单位政府职能转移的绩效评估、业务主管单位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业务主管单位指导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五)建立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在我国“官办”或有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占主体的情况下,应突出强调从制度层面设计以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社会组织制度[4]。

具体而言:一是与“政社分开”相结合,完善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明确社会组织的法人地位,建立社会团体资产管理制度,以解决随意侵占社会团体资产的现象;本着市场精神与志愿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认可并保证社会组织的专职经营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强化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二是建立涵盖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主要是打通人力资源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间流动的通道。三是建立涵盖社会组织的社会保障制度,把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或者打破社会保障与单位制度之间的关联,使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显现出来,从而使相应的社会保障在人们跨越地域、跨越政府—市场—社会的部门界限时不受阻碍。

参考文献: 篇7

[1]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244-261.

[2]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7,(4):62-64.

[3]王晨。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三大不利性制度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5,(10):36-44.

[4]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9-3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