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研究报告(热门3篇)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精选3篇)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篇1

为了深入了解小学的教学研究情况,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扎实实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我们一行八人于3月5日至4日对所有乡镇中心小学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指导,现简要报道如下。

一、基本信息

本次教学检查指导调查共8所学校,分别是xx镇中心小学和xx乡中心小学。我参加了三次讲座,对讲座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布置作业、批改等进行了全覆盖的调查和指导。在各个学校,我都是单独和老师交流,和学生互动,参加集体讨论。

二、结果

一般来说,所有的教师都能体现出一定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

三、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虽然现在农村小学条件不错,配备了一些多媒体视听设备,但是课堂教学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教师基本上只用录音机、磁带、卡片进行课堂教学,有的甚至录音机不进课堂,给学生没有直接的体验,浪费教学资源。

2.教学理念还是不够

虽然教师学历不低,但大多是新人,教学经验不足。有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准备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准备学生,准备教学方法,准备资源整合,努力准备深入的教材,准备学生透彻,准备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准备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和教案)。虽然课堂教学中有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但大多是形式上的,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也就是说,教材还在教,而不是在用教材。

3.课堂教学效率差

通过听课发现,很多英语老师仍然采用一粉笔一张嘴一黑板一节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但是我们有些老师上课还是说的多,让学生练的少,课堂气氛沉闷。本次调查的课后抽查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篇2

一.研究背景

1.深远的社会背景。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当代人同时对物质需求激发了不尽的欲望,大大滋长了急功近利的“市场性格”;在文化同时受到商业化、时尚化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了不应该有的困顿和压制。物极必反,人们终于意识到,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呼唤生命意识的回归,呼唤生活中诗性的回归!应当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正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

2.语文教学的现状。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积疾来考察,在应试教育魔棒的指挥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思想性,文本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熟视无睹。在应试教育的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吸引力。教育的人文价值,精神内涵却被消解、异化了。应试教育将树人、育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充满人性之美,富有情性之趣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应试之学,这种畸变在一个曾经有千年“诗教”历程的国度里,是一道“尴尬的风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寻求平衡,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归路,这就是“诗意语文”存在的最大理由,也是“诗意语文”在今天课改中呈现的最大价值。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而且新教材的选文及其文本语言突显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诗意人生与诗化语言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感受和体悟的主体,教与学就是在对人生的诗意感悟和对文本的诗化语言的解读体味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感应与升华。

4.孩子天性的召唤。好说、好动、好问、好想、好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走近学生,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就会看到一个又一个奇异精彩的世界。这世界里,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弥漫着诗意的光辉。置身于这般诗意的世界中,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要说、要动、要问、要想、要表现。然而,某些课堂上,学生的天性被无情地泯灭了。无聊的“启发”、变味的“多练”、痴情的“多媒体”抢走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说、动、问、想的权利,实在是对学生天性的泯灭。

5.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浮躁,浮躁之气开始向校园扩散。浮躁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也是一种肤浅。当今有些语文教师也在缩减为看教辅材料和“快餐读物”,把学习缩减为看电视,把思考缩减为一次报告会的考试,把教学设计缩减为教学案例的组合。总之,丰富的过程简单化,精神价值被缩减成了实用价值,于是,有些把精神追求异化成官能享受。这样,理想和追求在旋涡中被冲走了,流逝了。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内心涌动着精神的诉求和理想追求的激情,与缩减的旋涡抗争,应时时勉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要有挚着的追求和期盼,这样,才能师生共同“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土地上。

6.课例研究与新课程同行。早在19世纪70年代,课例开始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1986年开始,课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组推崇为教师教育的核心,成为“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国内,课例研究是与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来的。新课程体现了教育的转型,也包含了教师应当以“研究”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活,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世界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老师的行动方式。以叙写有问题情境的课例,记述自己的教学生活并作出教学的思考,无疑是最适合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责任。课例记下的不仅是诗情的奔流,它同时也是困惑中的历练,思索后的蜕变;反思中的体验,博采后的惊羡。

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盎然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挣脱应试教育的绳索、枷锁和镣铐,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与时俱进,昂首阔步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顺应了学生的天性,构建了绿色的学习环境,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主要通过设计、收集、整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案例,促使教师尽快的走进新课程。通过实验我们惊奇地发现,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力四射、诗意盎然的崭新天地,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二、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策略

第一、创设诗意校园环境,营造诗性文化氛围。

开题伊始,由校长刘大兵同志创意,我校努力为构建“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诗意环境而默默耕耘。“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教育理念特别引人注目,“让诗意栖息校园,让阅读成为习惯”巨幅彩喷字画,无声地召唤着杨小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来为此而努力!《一日常规三字歌》里的每一句温馨提示宛若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串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严格规范一言一行。学校精心设计,规划建设,将诗歌中的名人事迹、名句哲理制成版面,悬挂墙上;将校园围墙画用诗歌中的故事做成宣传画,制作诗歌长廊,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及师生创作诗歌随时展示,让校园内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是风景、一草一木都教育资源、一砖一瓦都体现引导和熏陶,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夯实文化底蕴,培养诗意教师。

“诗意语文课堂”呼唤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鼓励教师用诗样唯美的语言演绎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学校通知邀请专家作讲座,开设教师论坛、推荐书目阅读等形式,让教师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聘请播音员等朗诵水平高的专家来给老师培训,提高教师语言感受的能力以及朗读的技巧。并要求教师读书活动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读书与教育教学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读书与教学反思结合,读后要撰写读书心得;读书与新课改结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读书与校本培训结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第三、开发校本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诗意的课堂”需要有文化的积淀,而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俗话说“少时读经,受益终身”,为此,我校紧扣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以适合背诵和理解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等经典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校本教材。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了“三确保”“三特性”,即确保“有教师、有课时、有效果“,突出“层次性,连续性,承接性”。在每日早晨7:30—7:50的经典诵读课上,师生共读欣赏,让学生们既可在诗文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又可以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把握时代脉搏,体悟自然风光,人间真情。

第四、活动纷呈,领略诗性文化风采。

1、抓好常规工作,搭建诗意的舞台。

每日“两个一”(每日早上安排20分钟作为“读书时间”,每日午间播放名篇诗文名段欣赏)活动,让学生受到诗性文化的浸润;每周“两个一”(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站诗歌朗诵会,每周一次的“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厚积薄发的平台,激发学生读书和创作激情,丰富了诗性教育的特色;每月“两个一”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读书活动,采取集中的时间,丰富的形式,掀起师生读书高潮。通过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检阅学生读书效果,增强学生读书的乐趣。如 “好书我推荐”,学生用富有激情的演讲形式,把自己喜好的书目推荐给同学们,帮助同学选好书,读好书。每月一次的“诗意校园活动展示会”更是丰富多彩:画诗,吟诗,唱诗,演诗,舞诗……学生,家长,教师纷纷闪亮登场。整个校园以及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2、班级诗性文化建设,享受阅读的快乐。班级诗性文化建设是校园诗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学校的班级诗性文化建设做到“三结合”:把课前古诗吟唱与“诗文小秀才”评比相结合;把“开放阅览室”与“读书我最爱”展示活动相结合;把“大阅读”与建立“班级诗歌小组协会”相结合。“三结合”的做法让学生亲近书籍,让班级飘扬书香,让学校溢满诗意。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独具匠心和文化气息,每一寸空间都充溢着浓烈的读书求学氛围。每节课前,每个教室传来的是朗朗诵诗声,富有节奏,富有美感,富有人文气息的诗意已经渐渐栖息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了。

第五、构建诗意语文课堂,推动课题的深入研究。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乐园。在课题研究中,我校语文教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与学生携手漫游语文天地,共享语文乐趣,给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给学生诗情画意的审美启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语言的积淀、语感的培养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一、导入语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语贵在引趣,指向,有经验的老师常反复推敲开头语,好像演奏小提琴曲,弓子一上弦,就要发出动听的音符,导入也是如此,激情的导语,从老师的嘴唇倾泻出来,就流向每个学生的心田。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我校卢艳教师即兴从眼前之景导入:“早晨,我路过办公室门前的池塘,发现那曾经碧绿的荷叶已枯败了,当时我就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哪。逝去的时光我们再也不可能找回来了。就像现在,我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倾诉,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时刻,过去了,我们都无法再找回,所以,我就想呀,我们一定得学会和时间赛跑。”动情的话说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课本。

二、过渡语延情——为课堂串上诗意的珍珠

过渡语贵在衔接,一方面使课堂结构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有效的延续感情。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为引导学生对韩勃进行评议,我说:“廉颇、蔺相如形象丰满,固然令人难忘,可如果没有平凡人物的衬托,他们的形象也会黯然失色,谁是这样一位衬托‘红花’的‘绿叶’呢?”学生们自然把目光聚焦在韩勃身上;再如,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我们这样导引过渡的:

作者启程登泰山了,教师问:“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入眼帘的又是怎样的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把虎山水库奇景尽情欣赏一番后,教师又往前推进“尽管黄锦、白纱的奇景美不胜收,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词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怎样传神?”……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于漪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一节课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引用经典诗文进行过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教《梅花魂》时,当品读完外公因想念家乡而三度落泪后,我们引用诗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作为过渡,使学生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体会外公当时的心情。

三、引导语点拨——诗意与理性浑然交融

“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教学中的引导与点拨仅仅是课堂里的一些小小片段,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老师如此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挺有意思,我发现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是我发现,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诸葛亮笑着说。……你们研究研究看,你们觉得诸葛亮他在笑谁?”生自由读后回答: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迎战。生2:我觉得他是在笑他自己的神机妙算,笑他自己有这么大的本领,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生3:他还在笑鲁肃,鲁肃前面吃惊地问诸葛亮说:“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后面回答了鲁肃。……

“诸葛亮在笑谁呢?”学生在前面的探究学习已经基本明白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基础上之后,老师进一步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适时、适度地以问题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多种信息,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准确地把握诸葛亮这一“神机妙算”形象,大大深化了探究的内容,也使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增强。老师的此处点拨令人称快!---这一探究中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探究、获取知识的乐趣!

四、描述语动情——美丽的语言化为美丽的风景。

描述语贵在具体、生动、形象。在教学《黄果树瀑布》,“银雨洒金街”一景时,我描述道:“大家知道为什么叫‘银雨洒金街’吗?原来这是云贵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造成的。白天,云蒸霞蔚,云雾缥缈,水汽被大量蒸发上天;而到晚上,气温骤降,水汽便大量凝结降下蒙蒙的细雨,如烟如丝,飘飘洒洒地降落在大街上,这条街便由此而得名了。”

此时此刻,情与景遇,景与情汇,学生心动神移,达到了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五、结束语升华——将“诗意”栖居到底

结束语贵在升华认识,拓展思维空间,提升精神境界。从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在教学《村居》时,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一首隽永的小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一道迷人的风景也是一首清新的诗,诗情画意走进我们的课堂,是否融入了你的心灵。哲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目之所及,心之所思,耳之所闻,皆可入诗入画,看一看外面美好的大自然,你是否也能有感而发。”结果,在课间休息十分钟里,卢红杰同学竟然写下了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打油诗:“新春一片盎然,二月牛仔嘴馋,牧人脸上开花,因春去而复返。”你能说这不是诗意栖居的课堂的硕果吗?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在总结延伸时,老师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学们,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你们带着稚气,怀着童心,迈进学校的大门。6年的时光,教室里常回荡着你们的琅琅书声;花坛旁,曾撒下你们的串串笑语;操场上,活跃着你们可爱的身影,如今,这一切就要化为美好的记忆保留心中了。作者把他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你呢?打算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惜别之情?”许多同学拿起了笔,有的写下了临别赠言,有的画下了精彩瞬间,有的抒发了师生之情,有的歌唱了朋友之谊,还有一些同学将千言万语浓缩在小诗里。

诗意,可以慷慨激昂,可以低沉幽怨;可以清雅含蓄,可以婉约动人;可以空灵蕴藉,可以热烈奔放……我们杨小全体语文教师用爱心和智慧,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利用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传承民族文化的“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的语文诗意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了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以更多的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给学生以更多诗意的陶冶与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让学生理性地徜徉于乐园中,从而令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三、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学校“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凝练"书香袭人,点亮诗意人生"的办学理念。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探索语文教学“以诗意育情,以诗意育趣,以诗意育才,以诗意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诗性文化氛围。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营造了书香校园,构建了育人文化,提高了教育质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了办学品位。

(一)显性成果

从课题申报、立项,到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总结阶段,形成了如研究方案、各阶段实验计划、阶段总结、评价方案、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结题报告等各种材料,留下了我们研究走过的每一个坚实足迹,见证了我们研究洒下的每一滴辛勤汗水。

1、“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2、“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过程集《追寻诗意的语文》

3、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论文集《牵手诗意的人生》

4、 “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的个案课例集《流淌诗意的课堂》

5、“小学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师生诗文集《绽放诗意的花朵》

(二)隐性成果

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人文知识的滋养,也给广大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提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与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组朱红和卢艳老师在公安县语文教学比武活动中均获一等奖;邹先菊、刘立琼教师经常在镇内上语文观摩课,引领全镇教师走上诗意语文研讨之路;组内多位教师在校赛课、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2、对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展开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出了“营造情场、感受诗情——涵咏吟味、启迪诗思——品味生活、感悟诗理——言语实践、形成诗语”这一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和途径,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涵养诗情、发展诗思、感悟诗理、积淀诗语,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3、让学生在浓浓的诗意课堂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在研究的三个阶段,我们都对学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实际效果来看,参与实验的各个班级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在各级组织的语文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语文类活动中成绩突出、屡获大奖。

四、问题与探讨

1、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尽管组员们大多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并取得了诸多的实践成果,但是,若要将实践的素材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广开去,则仍需要参研教师以后继续自觉提高科研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2、今后还要就如何进一步追求语文课堂“诗意阅读”的上层境界——“平中见奇,含而不露”下功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操作、方法等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

我们的展望:

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研究,我们是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这是更高的教学智慧,勇敢的否定自己。课堂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因为我们追求的是语文的诗意,诗意的语文。尽管本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对语文诗意阅读课例的研究将不会停止,我们将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力争让我们的课堂意趣盎然、诗情洋溢,闪现出教育教学艺术的光辉。以课题的研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课题的研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基!

小学教学研究报告 篇3

一、调查目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小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如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为有效,就成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状况,我们进行此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

1、学生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怎样?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会怎么做?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怎样?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2、教师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条目进行: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如何?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14)你对课堂教学评价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时间、范围、对象

从20xx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上旬,调查了响水实小三、四年级共80名学生和全校20名教师。

调查的重点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

四、调查方法

学生教师问卷法,分不同年级、班次,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及一至六年级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五、调查结果

对80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其统计结果如下:

1、你觉得老师在课堂上对你或对同学的学习和自信心有激励吗?

a、很有激励(45人)

b、激励较大(26人)

c、一般(9人)

d、没有激励

2、你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怎样?

a、很大(45人)

b、较大(22人)

c、一般(13人)

d、没有兴趣

3、当老师频繁夸你和其他同学“你真棒”、“你真聪明”时,你的感觉如何?

a、高兴、兴奋(64人)

b、习以为常,没有特别反应(16人)

c、觉得不真实(2人)

4、当老师宣布完成某项任务后有小勘品时,你的做法?

a、很想得到,并努力想办法完成任务(72人)

b、想得到,但想不出办法(6人)

c、没有兴趣,懒得去想(2人)

5、当你课堂上获得老师奖励的“小红星”“小红旗”等小勘品时,你的心情?

a、高兴、兴奋(60人)

b、一般(15人)

c、不屑一顾,因为太容易得到了(5人)

6、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一般怎样处置?

a、鼓励(67人)

b、讽刺(1人)

c、置之不理(8人)

d、罚站(4人)

7、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错误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给你明确指出(21人)

b、给你提示,再思考并回答(53人)

c、另外请同学回答(6人)

d、老师给出答案

8、当老师的提问你回答正确时,你希望老师怎么做?

a、简单肯定(15人)

b、肯定并表扬(9人)

c、表扬并指出努力方向(56人)

9、课堂上,当大家遇到共同的难题时,老师们采取的方法经常是什么?

a、让学生独立思考(5人)

b、让同学们共同讨论(68人)

c、老师直接讲解(6人)

d、老师经常会认为超出范围,置之不理(1人)

10、对你的答问或练习的评价你想用哪种方式?

a、老师评价 (13人)

b、学生评价 (5人)

c、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44人)

d、自己评价 (4人)

e、灵活选用(14人)

11、学月测试后,你希望老师公布每人的分数吗?

a、a、(45人) b、 (7人)

c、说说整体情况,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各分数段的人数(28人)

12、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必须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老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a、自己讲(7人)

b、让学生讲(9人)

c、学生讲老师修正(27人)

d、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 (37人)

对20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其统计结果如下:

1、课堂上,对于表扬语如:“你真棒”“你真聪明”使用情况怎样?

2、课堂上,对于表扬物品如:小红星、小红旗,等的使用情况如何?

3、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你怎样处理?

4、对学生答问不够准确时,你怎样处理?

①直接另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使其完整(6)②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③老师适当提示,给予思考时间再回答(4) ④根据具体情况,几种灵活选用(10)

5、当课堂上学生不专心时,你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6、当学生因为上课不专心而导致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③请他人回答,让其从中领会此题的意思( 11) ④几种都用过(3)

7、当学生回答正确你的提问时,你是怎么做的

8、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

①专著地看并听取学生的回答(7) ②专著地听但眼睛巡视全体学生(10) ③听的同时去关注调皮学生(3)

9、课堂上发现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时你怎么处理?

10、课堂练习中对学生做题后的情况评价?

③根据学生实际好、中、差做不同评价(12)(注:1人作答)

11、学月测试后,你如何评讲试卷?

③先发试卷,选其中错误率高的讲,学生再选择独立或合作改错(7) ④几种都用(7)

12、学月测试后,你给学生念分数吗?

①不念(5) ②要念(3) ③只说各分数段的人数包括最高分、最低分(12)

1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你经常采用那种方式?

①师评(1) ②师生评(3) ③生生互评④生自评⑤几种都用(16)

14、你对课堂评价有什么建议?(7人作答)

六、结果分析及其对策

1、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66、3%的学生希望教师给以提示,再思考并回答,但教师中仅仅只有20%的人会采用这个办法。当然课堂时间有限,所以30%的'教师采用另请他人的办法,50%的教师则灵活选用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70%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时也希望老师给自己指出努力方向。但教师中20%的人只是给以简单肯定,50%的教师选择因情况而定。

3、课堂上偶尔使用小勘品的教师占50%,没使用过的占50%,而学生中90%的人都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并为之努力,75%的学生表示得到小勘品会非常高兴。

4、对于评价方式,学生中55%的人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而教师中5%的人则只采用教师评价,15%的人采用师生共同评价,80%的人表示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当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评价方式是必要的,但尽量让学生参与评价。

5、学月测试后,25%的教师都不念学生的分数,60%的教师会说说全班考试的整体情况,包括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最高分、最低分等,15%的教师会念分数。而调查学生的结果却出乎意料,56、3%的学生都希望念分数,35%的学生希望只说整体情况。根据出现的这一情况,我们三位实验教师又特地组织了30位程度不一的学生进行座谈,他们的想法是想知道各个同学的分数,尤其是自己平常对比的人的分数,考差了就更加努力,考好了就更有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又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每次测试后,除了介绍基本情况外,高分数的人念一念,有进步的念一念,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

6、对于单元小酷,学生中33、8%的人希望学生讲老师修正,46、3%的人希望从知识的结构、思维的方法和练习的类型中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而我们很多教师基本不做这项工作。现在的新教材很注重这项工作,每一单元的整理复习都要求教师先带领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内容,然后在各类练习中再指导学生总结。我们教师应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这既遵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又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7、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有激励的学生占56、3%,在课堂中感觉学习兴趣很大的也只占56、3%。从这一数据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中只考虑授课内容是否能按时完成,并未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来实施教学。

(二)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拟以下对策:

1、评价要有针对性、技巧性、风格性。

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回答、表现、行为不能给予笼统的评价;评价要有技巧性,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完全不一样;评价要有风格性,评价来源于学生,要高于学生,语言要幽默精美、简短利落,学生就乐于接受。简短的评价语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的心灵交流,也是老师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

2、评价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救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热情,那在形式上一定不能简单化。多样的形式具有新鲜感,比如夸张的表情、不同的语调、肢体语言、亲昵的动作、小小的奖品、一面红旗……,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真诚的心,让孩子在你的赏识的眼光中发挥他潜在的能力,课堂上的很多的超常发挥可能就是这样生成的。

3、评价要具有肯定性,并力求发展性。

其实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所以一定要有肯定性,不能模棱两可,否则这样的评价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对表现特佳的学生,教师的评价要充满激情,大加赞赏,使学生收获惊喜,不应吝啬赞扬之词。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评价语要具体、合理,不能太过模糊。对表现欠佳的学生评价以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不可操之过急。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尽量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优点就是放大优点,让缺点自动萎缩。每个人都有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外在因素的肯定更会带给他无穷的力量,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动力。尤其面对班级中的“落后群体”,教师更应在他们的课堂表现中捕捉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以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让他们得到持续发展。

4、关注课前评价,注重课堂评价,重视课后评价。

通过课前评价,教师能在课上避轻就重,将功夫花在刀刃上,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同时,在课前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能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进行评价手段的预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评价质量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监控学生的进步,即:可以评价学生朝预期的教学目标迈进的情况,并据此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应围绕“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现代课堂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儿童,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因此在实施评价时,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在数学练习课上,常会出现不和谐的一幕:当大家都在“埋头苦干”时,几个特优秀的已无所事事;当大家都已抬头听讲时,几个学困生却还在“埋头苦干”。如何平衡这两类极端的同学,让大家的学习效益发挥到极致呢?这就在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了,如对于特优秀的学生,可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题目;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只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这样,每位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师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或调查、或考试,在一定的考察基础上改进后续的教学决策。

虽然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效益,但要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却不能仅拘泥于课堂,而应该是“重两头、抓中间”,这样才会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