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热门23篇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精选23篇)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四、 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

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门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二)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习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教学和考试中的难度的确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2

音乐是开启人类心灵大门的钥匙。中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音乐那富有韵律,动感的特点恰恰迎合了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和口味。例如,将音乐放在课堂一开始,这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能尽快的从课间的喧闹中缓过神来,集中精力投入到英语课堂中。教师平常应该多留意一些中文少儿歌曲,例如,《两只老虎》,《ABCD歌》,《Good morning》等。然后将课堂中要讲解的单词,或者是语言点编入歌曲中,起到预习与复习的作用。

(1)Picture—英语课堂中的光滑剂

颜色鲜艳,画面清楚,逼真的图片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可以在简单的环境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图片不受时间和详细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小东西、家具、交通工具、场合等实物实景,教师难以带入课堂,都可用图片替代,操作既简单又方即可行!

在实际的英语中,图片的使用要灵敏。例如在介绍新单词din-ning room ,kitchen ,bedroom 等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图片将单词引导出来,然后率领学生齐读,接着由学生单个读、小组读;教师在学生读的时候呈现与单词相对应的实物图片,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Chant—英语课堂中的调味剂

Chant教学法也就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歌谣”教学法,歌谣其实是一种有韵脚有意境的儿歌,它充满童趣,合辙压韵,琅琅上口。教师把单词或小短语编成富有动感,有韵律的.Chant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上运用,这更容易激起儿童学习单词或短语的兴趣,并让他们在学的一段时间内仍能记忆犹新。chant的特点和要求大致有四小点:

(1)节奏感强,琅琅上口。

(2)形象生动,激发想象。

(3)简单易记,容易背诵。

4)语言精练,响亮压韵。

(3)Game—英语课堂中的催化剂

从教学意义上来讲,游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开展,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在课堂中穿插一些适宜的游戏,可以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感;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实验中学到了知识,拓展了视野。

从教学施行上来讲,游戏的设计要合理,必须指向一定的教学目的,使教学任务与游戏任务基本吻合;游戏的形式要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多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屡次也就失去新鲜感了;游戏的内容要生动有趣,因为既然是游戏,就应该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导语尽量的简练生动,要先交代一下游戏名,明确任务,并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同样,规则也要简洁明了,易于让孩子们记住和遵守。在应用相对来说较为复杂时,教师应先给予示范和指导。将游戏引入教学,目的就在于以游戏引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从“乐”中“学” 。 我认为中小学英语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3

上学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改实践与探索,并以此作为学校的窗口和亮点提升学校的品牌,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探步前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初见端倪,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初见成效,这是值得可喜的开端。特别是最近几周人研讨课展示,使各备课组、任课老师进一步阐释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各实验老师立足于自身教学实际,各显特色来构建高效课堂,本着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多交流的原则,通过深化、提升来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今天的相互交流和研究,让我们大家坐在一起,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我认为这次阶段总结、交流研讨活动给我们实验教师更明确了努力地方向,在一次次的听课、评议、交流活动中,让我们自身也得到了成长,拓宽了教学眼界,同时也更认识了推进课堂改革、创建高效课堂已势在必行,高效课堂的构建学校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活力。。

从我校各学科新模式操作来看,应该说是成功的,我们把学生培训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小老师”,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手、口、脑解放出来,展示时“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全班学生围成一团,看着很乱,其实都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在控制调节着,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远多于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同学讲解。老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大量板演等暴露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生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生智慧的火花。

我个人认为,改革无论用哪种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学到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过程,先模仿才能生成,根据基本操作流程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渐进式地、有选择地同化到我的教学中来。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同样需要“变”,没有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导学案。就是要吸取他人成功较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机有效的溶入到我们的课改中去,要有地放矢地灵活的吸收。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高效课堂改变了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一个颠覆性的课堂教学革命。高效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老师教、被动学这一现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得以明确,学生改变这一观念以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传统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老师的言语不可置疑,而孩子却是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提,更加不用说上台去展示了,当我们习惯了这种低效率、高消耗的教学已经历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早已成为一种教学习惯时,面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间转不过弯或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课堂教学就会有奇迹发生。

其实,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让老师自己轻松一点,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历过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听课时觉得教师在课上真轻松,不用怎么板书,把教学目标、预习步骤打在投影上,课堂上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预习规定的时间后,让学生讲解,而且,还当场完成课堂作业,并当场批改。所以从目前我们学校所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再次感受到: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说话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想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后让学生自己燃烧!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4

通过参加资兴市教师进修学校与资兴市教研室组织的初中化学新课标与有效课堂培训,让我对课标、教材和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新课标》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5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顺利推进各项教育改革的理性支点。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事实上,每当我们处理学生遇到的某个问题,表扬某位同学、设计一堂课、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评语的时候,无一不会折射出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无一不流露出教师的思想和情感。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同时也有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前提。

例如,我校学生在期中评教评学过程中,曾有一道题──让学生回答喜欢的学科和老师,并简答理由。除了一致充分肯定他们责任心强之外,更多的用了“了解”“理解”“尊重”“引人入胜”“喜欢”“有兴趣”等词语。这正是老师们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学生身上结出的硕果。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了解、理解、尊重,并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老师的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到了“兴趣”与“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密切了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虽具有不足和幼稚,但却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他们看做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观还应包括对学生差异性、个别性的尊重。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树立的师生观是:教与学是师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心与心、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作用是决定性的。教师不再是知认识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只是一个外在条件,与其他外在的自然条件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划上。如:注重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根据学生讨论,适时适地地指导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其主体性,以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如在学生联系实际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因此,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提倡每一位教师从走近、接触、了解、理解学生入手,建立起平等的、民主的情感纽带,最终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它将为密切师生关系,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并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使每位老师面临诸多新问题。能够发现这些新问题,认识它们的意义,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反思并改革自己的工作,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补充科研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把“教科研”确定为学校、教师、学生发展要抢占的制高点,要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事实上,凡是积极参加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实验校和试教教师,都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这一转化之中。国家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分五年逐步扩大实验区,其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行一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做出(检验性、验证性)评价和论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有创新、有成效地进行教改实验,对其整体改革最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早发现其中的问题、共同研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论文或实验报告、总结经验并逐步修改、使其完善再全面推广。

通过一年半的试教实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教科研中学会选择、决策、创造是教师迅速提高的关键;一线教师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最主要的是“重参与、做中学”和“重过程、重反思、重总结”。

“重参与、做中学”是要求教师在课题研究设计中和探究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选择和确定有意义的短、平、快的课题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立即产生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就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通俗地说就是“做中学”。

强调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是不要结果,只是我们并不去计较结果。因为有了设计合理的过程并且精心的去实施,预期的结果是肯定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课程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发挥出我们的聪明才智,就无愧于我们自己。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渐进的,是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的。强调过程和反思是我们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课题研究与实验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尤其要重视在过程中的反思。第一次经历的过程最具新鲜感,也最有价值。这就必须注重及时进行总结,吸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同时加强必要的学习和交流,才能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不断的提高。也使我们的课题日趋完善。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6

世界在动荡,社会在转型,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的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教材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三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好奇心,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新教材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六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有趣地展现出来,特别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我将教科书中的唐僧师徙四人去西天取经中的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四幅图制成课件,逐一显示,并配上解说,让学生注意观察,在故事中嵌入数学问题:⑴、4个西瓜,唐僧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⑵、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个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么用算式表示?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从而揭示课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三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东)傍晚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那个方向就是西)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这样来来认识与辨别东与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运用知识实践,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时,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数知识,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自主探索、设计与制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位置与方位”的例2,让学生自己完成校园示意图;第75页的“数学游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图案;“制作年历”等等的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进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2、重视分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方法。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学习有关的数学史料

数学是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本册教材注意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编排一些有关的数学史料。如:“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游戏”。介绍了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丈量土地面积单位--亩,以及除号的出现史、小数的发展史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充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学生,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带着新的课改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7

首先,感谢南通商贸学校给我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时间是从7月8号到7月17号,为期共十天。培训主办单位是江苏省教育厅,承办单位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内容是财经商贸类老师新课程培训。

此次学习我聆听了六位专家的讲座,他们分别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下面我就个人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革新职业教育理念,明确职业教学目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学理念革新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功能。而此次学习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教学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二、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把握两个度。

一是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促进文化教育功能化。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基本素质养成奠定基础,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更应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机构要支持职业院校根据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要避免简单地组织和安排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和质量评价。

二是以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需要为度,促进专业教育情景化。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把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8

新一轮新课改的风席卷了全国,山西也不例外,暑假以来,我参加了山西省继续教育的远程培训,以及我们去教育局组织的英语新课标的培训,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获益匪浅,眼界也开阔了不少,下面我来浅谈一下自己培训和学习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求积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营造逼真语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形式要更直观、生动、形象。

一、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语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 which,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这些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要上好新教材,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

五、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2.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认真地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让自己的教学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9

《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工作面临新挑战也是新的机遇,通过几年实践有以下体会:

1.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向教师提出了新考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自学教育理论,模仿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从多渠道挖掘教学素材,为课程开展打好基础。正确认识教师要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从以前的课堂表演者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倾听不同意见,使用“请帮助、有创意、再思考” 等语言,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2.广泛交往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课堂上师问生答的单向交流,增加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互助交流的比率,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置疑,提倡‘兵交兵’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化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个性化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化学课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一般是以给出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共同讨论,共同探讨,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探究的结论,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开展水资源状况调查、软皮蛋制作等家庭小实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更容易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如何描述实验现象,学会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口头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的小实验,装置小制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面向全体的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合作学习,我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形式,每组推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全组同学的探究分工和任务,激励同组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开展公平竞争(角色一段时间后应该调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认知上相互启发,情感上相互支持,轻松而愉快地学习新知识,学生表现的机会多,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学习过程。

3.做好课程研究,改革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在化学课中应用比较广泛,在进行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以及解决开放性、综合性问题的时候,都是比较适宜选用的。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学生实验;物质分类等概念的学习;以及中考复习中适合使用。为保证合作学习达到理想效果,要注意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开展竞争),职责明确,在教学中给予充足的分组研讨时间,一定让学生在独立思维之后,进行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益,它的主要形式是将学科问题作为专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适用的研究方法,化学单元知识及专题复习时适用分析归纳法,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实验教学可采用作品分析法,对比研究实验方案的优劣;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可采取探索发现法,让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教师要熟悉系统的相关知识,能从生活实际、史实故事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展开广泛的联想,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自觉通过实验探究,信息的捕捉、分析、重建等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探索方法,这对终身学习可起“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三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能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研究,就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评价方式,则注重多维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具体实施时,切忌以成绩的高低定优差,可采用个人成绩提高分的评价形式,根据比较客观的测试成绩和日常表现,确定基础分,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及各种测试时,不再只看分数的高低定优劣,而是对比成绩的变化,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努力过程和学习效果,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础分数高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为可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0

宁强县广坪中学 杨琼 初中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各个学校成为教师们的热点话题,并在教学中掀起一股浪潮。我们所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新目标)》这套教材,本套教材全书设计新颖活泼,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英语的能力。录音磁带设计紧密围绕本单元内容,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且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并突出了本单元的语法重点。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分散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但是当地学生普遍害羞,在说英语上难以启齿,口语和听力相对较弱。根据这些情况,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课堂实践: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的兴趣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垄断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被湮没,学习动机被窒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组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按照英语教学的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此外,课堂教学要面

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得到满足。 在教学中只要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无论说的好坏,我都会给予不同的激励性评价,最后才进行客观性的纠正。我常用:“very good / beautiful / good job / excellent / you are right/ so clever / very well / great … ”等语言激励学生,并让同学们鼓掌祝贺。每当此时学

生们都会因为得到表扬而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和满足,对今后的英语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因此激励性评价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得到满足,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虽然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我一定会不断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坚持不懈。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1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数学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数学新课标以及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设置问题的情境化。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最终的结论。

2、教学方式、方法上差异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认识数学的本质,并且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经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数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

总之,通过本人一学期的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究、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2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读了这本书后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

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使我感觉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不如语文课生动、有趣。这让我感到很苦恼。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读后感《《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

二、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在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是不行的。同时,紧密结合我们的研究课题《数学课中小学生提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成功。

一个人的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几十个学生,他们之间必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层次,好、中、差学生都要考虑到,好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下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每次回答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保持,学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

教材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它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并灵活运用它,这样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数学教学变成培养创新的天地。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3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千万所中小学有计划地推进,课改的幸福曾给我们带来不少新鲜与激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很荣幸参加了几次新教材的培训,在06年的新学期,我又教上了新课改的数学教材,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从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来说,有以下几点:

(1)新旧课本内容上,新教材较以往更广泛,它涉及到了概率,视图与投影,专门增设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从内容体系上来看,编排顺序与以往也有较大差别,比如在几何证明中,把学生学会证明书写格式及要求放在全等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学习。

(2)新旧课本在知识深度上相比,新教材有一定程度下降,例如删掉繁杂的分母有理化运算,立方差,立方和公式.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进行因式分解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在初二上学期前对几何证明基本上不作要求,对数学用表的要求取消,删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

(3)新课本较旧课本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进一步加强.例如:课本中专门设计了100万有多大,公园有多长、多宽(即估算面积有多大),多边形外角和的理解等以往的学生来不及或几乎从未思考过的深度.比如:学生体会百万分之一有多大本教材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述,学生就会对百万分之一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材也更贴近生活。例如课本设计了图形的密铺,以及各种各样图案设计,利用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等进行图案设计的作业共有六套.学生对此能有许多创意进而激发出其学习热情。

(4)新教材更注重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及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例如课本在设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时,注重了从几何图形方面对公式的理解,利用面积相等的原理进行拼图。学习勾股定理时,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关系来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用拼图来引导学生证明勾股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证明勾股定理的多种方式,使认知更符合学生实际.又比如在无理数教材编排中,先通过学生认识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及非整数又非分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后通过该对角线究竟有多长,利用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来理解有多大,并最后引入无理数的概念。

(5)新教材的练习量较以往大幅减少。阅读材料更丰富,涵盖数学趣题,例如柳卡趣题.博奕问题,数学史,数学方法,计算机解方程组的原理,WORD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诸多方面。

(二)教师教法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

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从一个条件(即已知一角或一边)能否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并由学生回答哪些肯定不可以,哪些暂时无法确定,在此应到学生适当的分类,再进行讲解。

在学生探索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很难举出反例,此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出示反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在探索《轴对称》中角的对称轴时注意纠正学生对称轴是直线等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该去做的。在《镜子改变了什么》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教师只需适时纠正就可以了!

(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

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②零的绝对值是零

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

①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

②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

③若a>0,则a =; 若a=0, 则 a =; 若a<0, 则 a =

④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4

连续学习了五天的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的讲座,现谈一谈体会。

一、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势在必行

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是国家、民族、社会的需要,是学生、家长,老师的需要,也是现在和未来的需要,这是教育专家的一致意见,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从顶层教育目标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的理论分析,到中层学科育人目标对顶层理论的理解,再到底层课堂教学目标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一直以来,我们的双基训练,三维教学目标,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落实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的理念,培养的人才缺乏核心素养。从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角度,将我们的教育从“物”走向“人”,回归到落实立德树人的轨道上来。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尽管第一轮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试验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高考改革是经过对上一轮改革的反思总结、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出来的既定政策事实,就其理论基础、政策出发点以及最终公布的课程方案来看,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只能够、也必须拥抱和执行,而且是热情学习、深入理解、坚决执行、细致研究具体的落实措施。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核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核心素养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把自我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忙、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忙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透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潜力

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途径

我认为教与学的最高境界是:以无法为有法,教无定法以无限为有限,学无所限。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1、教师个人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决定了教学活动的目标、方式和最终的效果,因此,教师本人的素养,决定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效果如何。

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的精神实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丰富灵活的教学育人知识,尊重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的人的现实和目的,热情学习和钻研,热衷探索和反思,热爱学生和工作。

2、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1)优化建构知识结构系统——讲究循序渐进和有机整合;

(2)注重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教学内容需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3)注重体验式教学方式——视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学术性游戏、创造性研究,问答、独立作业、讨论交流等,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了解了物理课应怎么教: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创设情景、建构过程,注重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5

20xx年8月30日,顺德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给我们上了关于“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听了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理论。

教授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并对原标准与新标准进行对比,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前做好了铺垫,她具体举例低段的歌曲并进行了示范,让我们亲身参与到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去,教我们新的教学方法,给我们讲解了新的课程理念。

音乐是用听觉来感觉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提倡科学综合,不流于形式,应注重通过综合在综合的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随着新课程的推行,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在20xx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小学低年级加有“唱游”)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的课程价值,本标准将原有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扩展为“创造”和“音乐相关文化”两个领域。上述四个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的教学领域的划分,既体现了本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及本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在不增加课程实施难度的前提下,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平衡对接。

例如:从学段的目标来看,1—2年级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这样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学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识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器乐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级的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能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教师要敢于培养自信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敢于表现自己,不管是好还是坏,音乐在所有学科当中是唯一当众表现自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己被关注,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6

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往往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传授给学生,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切感受到:更新教学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关注最新研究新动态,引入新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新时代提供借鉴。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7

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潍坊市的教学改革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我们安丘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我们从20xx年使用新教材,先后试用了人教版、鲁教版和沪教版三种版本的新教材,虽然连年换教材,给我们老师的备课、把握教材,精选习题等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却也为我们熟悉各种版本,进一步了解新课标的要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适合于我们的中考备考,因为这几年的中考命题都存在一个兼顾各种版本的问题,即三种版本都有的知识点重点考查,个别版本没有的知识点简略考查。虽然各种版本都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但编写的材料、结构、知识的排布却存在着许多差别,这是新课程所允许的,象关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考查,因为这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历次考试都是考查的重点。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说的:“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并没有说明用什么物质和装置。老人教是高锰酸钾和氯酸钾;人教新版是双氧水和高锰酸钾;鲁教版主要研究了双氧水,对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只是提了提;上教版是用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制取;由于三种新教材都有双氧水,所以制取氧气就主要考查用过氧化氢的原理、注意事项、步骤及装置等,但由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在高中经常用到,作为固体和固体用试管加热的常用装置,在初中也应该重点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

从我们县初中化学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大部分教师适应了课改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部分教师已基本适应课改的要求,但还在探索阶段;还有少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甚至个别教师对课改还持排斥和否定态度。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到位,对教材的把握感到无从下手,仍然用教老教材的思路去上新教材,使新教材的作用很难发挥,加大了教和学的难度;二是有些教师对新教材和课标的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象对科学探究的神化和泛化问题,对过程与方法的弱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化;师生互动的成式化;对合作学习的形式化等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因此我今天发言的出发点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就是我不想再去谈一些空洞的课改理念,主要从如何理解、使用和创新教材三个方面简略地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如何理解新教材

1、深入栏目研究 明确施教要求(投影题目)

各种新教材栏目的设置,大大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编排,教材设置了:“你知道了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拓展视野”、“活动与探究”、“整理与归纳”等栏目,现在就来谈谈这些栏目的教学价值与教学要求。

㈠“你知道了什么”(一般设在新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新学内容的“先行组织者”。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备课中学生起点分析或学生预习的内容)

㈡“联想与启示”(利用情景的新旧联系,触发学生思考,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

㈢“观察与思考”(提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图表模型及各种多媒体视频,展示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由于新教材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一般可理解为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

㈣“交流与讨论”(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学生讨论。也就是我们提倡在快乐、高效课堂中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来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展示、教师精讲的主要内容,课本本身已经为小组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这些问题具备一定的思维容量,又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但从听课来看,恰恰许多老师忽略了这个栏目的教学,甚至在课堂上连提都不提(我觉得这些问题可能是不好组织答案,还有的虽然利用了这个栏目,但存在着真的问题假讨论与假的问题真讨论的现象,也就是说存在着辩论的困惑与交流的造作等现象)。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特别在集体备课中重点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讨论时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教师还需要提供哪一些材料或信息?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如何做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及评价者等。如果这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明白清楚了,那么这节的主要知识特别是能力培养目标也就落实了)

㈤“练习与实践”(在每一节后呈现的基础性的问题,有联系实际、重视探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个栏目和原来的课后练习差不多,里面的题目大多为近几年的全国各地中考题的改编,还有就是开放性的社会实践题目。对基础性的如填空、选择可作为随堂练习或巩固练习或达标测试当堂处理(不必要再做到作业本上),对计算、简答可布置作业,对开放性的题目可作为选做题,让兴趣小组或参加竞赛的学生完成等。)

(六)“活动与探究”(指明活动的课题和方式,如实验探究、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制作模型等,其中实验探究的比重最大。与“观察与思考”栏目的比较,我认为该栏目主要应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处理。但由于这个栏目设计的太多,要想全部让学生做分组实验,肯定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这要受教学进度、学校财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要正确认识探究,即前面所说的不要将探究神化和泛化。首先我们要搞清科学探究并不等于实验探究,它包括理论和实验探究。因为过分强调探究,范围太大。建议每学期搞几个科学探究就可以,不要每节都探究。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探其所以然;金属活动顺序;钢铁的锈蚀、酸碱盐的性质等。课改之初强调探究,是根据矫枉必先过正的原理,现在强调适当进行科学探究是从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等出发)

新教材通过设置活动与探究栏目,是对新课改理念最好的体现,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探究的说明为:既是化学学习的内容,又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做科学”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等多重任务。正是这样的任务决定了“探究性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重视科学方法,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做中学”活动,同时融入观察、思考、假设、推理、概括等环节。从近几年的中考导向来看,探究性题目逐年增加,这些题目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能力,是选拔性考试的提高区分度的题目。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关注推断、鉴别这类题目,而要让学生顺利解决这样的题目,就要必须注重探究特别是实验探究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创造条件在课堂内开展能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并通过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认识到实验、观察、推理、判断以及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体验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但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对科学探究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象真探究与伪探究问题(真探究:注重问题的产生与方案的设计,伪探究:贴标签式-虚假式-无意义式,要防止过火的、异化的探究,不提倡大探究:完整的设计与设计的完整,摈弃空探究:热闹的过场与过场的热闹)。一些教师在处理“活动与探究”这一内容时还不能很好地把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按自己的意愿设计教学环节。如钢铁生锈的专题探究活动中,通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钢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限定的答案讨论,再由老师总结问题的答案——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解决一个问题后,老师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怎样来防锈呢?如此反复直至学完本节课的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直接来源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实验缺乏探究性。还拿在一个学校听过学生做钢铁生锈的探究实验举例,几乎全部是在老师的安排下“照方抓药“式地根据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仅仅是训练了实验基本技能,没有认识到探究的本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了。整堂课中,学生看起来是忙忙碌碌,但缺乏思维的投入和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化学学习的被动接受者。

对初三学生而言,由于化学是起始学科,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因此往往看到一种现象时产生的疑问和对疑问的思考角度是多角度的、发散的,尽管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也是一种收获和成功,但课堂学习也应有阶段性与适时性,还要保证化学内容必要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当某一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讨论时,教师可适当根据主要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对思维的角度作出更有价值的选择,如:教师可以在实验前提出逐层递进的、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也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宜多采用开放度很大且课堂中难以调控的探究,而宜多采用有指导的科学探究,并且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可能偏离的方向,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

综上所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困惑都是正常的教学现象,关键是教师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各种情境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观察和探讨实验的现象和本质。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应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8

听了王教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这一报告,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新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中更深刻的体会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新课改一定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首要任务。

我担任数学学科教学,听了王教授的报告是我更深的了解数学课程理念的具体表述:数学要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目标三维,内容联系实际,教学方式多样,教学评价多元,课程管理多级。

实施新课程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原来我只是照本宣科,认为教材是根本,不愿灵活处理,现在认识到,要对教材的深化理解,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在教学设计能力上,以前我不注意板书的合理性,写哪里写什么都很随意,其实不然,板书是给学生的示范,更应科学合理。

和现行的实际教学和新课程教学比较实际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的弊端。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负担过重;面对新形势我能到底怎样搞好课堂教学。因为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和攻坚战。

我们要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有两种极端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课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一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

基”的落实,而忽视其他目标。其实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加强双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不适当地拔高要求,偏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2、处理好接受性学习方式与探究性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

理解了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内涵及其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以下一些观念:

(1)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学习方式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

(3)要善于依据不同学科和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

(4)要实事求是,探究活动设计要采取符合学校实际、地区特点的形式;

(5)接受学习方式不能全盘否定,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这里还要强调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过于偏向接受式学习而讲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不需要学生浪费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达到最低目标,有必要用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须的基础知识。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主要策略有:

(1)让问题进课堂;

(2)让合作学习进课堂;

(3)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

(4)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诸如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有不少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存在很多问题:缺少必要的规范和训练;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讨论;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花费大量时间组织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和课文内容;学生不会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馈;缺少正确的评价;时间和效率失调等等;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课堂秩序失控,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成为落实新课改的关键。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个性,又要面向全体;既要重视人文性,又要注重科学性。要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关系:

(1)优生的培养与学困生扶植的关系;

(2)鼓励、表扬与实事求是的纠正、否定的关系;

(3)自主、自由与必要的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关系;

(4)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必要的课堂教学秩序的关系(活而不乱)。

课堂教学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课堂教学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总之,王教授的报告在多方面对新课程进行了阐述,我们教师也会在实际教学中利用这些理论搞好课堂教学,并且不断地摸索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真正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有益于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19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一书,读后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课标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改革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进行再思考,以找准方向,促使课改顺利向前推进。

一.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新课程的实施,不能忽视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学生是核心,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力量。在学习化生存的社会,在终生学习的思想得到提倡并深入人心的新世纪,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应该是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重视人文功能,倡导以人为本

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基本的英语素质,构建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在教学和总坚持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注意整体学生的水平、爱好等情况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应共同达到的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扩展和延伸的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及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

三.重视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学习

主张学生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思想的核心是能做某事,即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了解教学要求和语言内容,制定可操作的活动计划,定位师生的角色,设置监控的方式,考虑评价的形式。

四.重视情感态度教学

把情感态度作为课表目标之一是情感因素的内涵、特征及其在语言学习和人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情感态度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来传递和表达。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语言教学互动必须是富有感情的带有人性味儿的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纳入情感交流是英语教学模式的进步和向新课标转型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20

本学期我继续学习《新课程英语教与学》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并且了解实施新课程的途径和方法。这本书是一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英语教学改革最新发展方向的力作;它不仅告诉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教学,而且带给我们在英语教学领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课堂尽量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进门跟学生打招呼:“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我曾听一位老师在领读的时候是用:“One, two, three, go.”在教学的时候使用英语,尽量避免使用母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的氛围。

二、 教学做到情景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 40 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如:“Who’s on duty today?”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And you?”。建立如 Daily talk ,或 4 人一组的

“Pair work/Group work.”的 Make dialogues 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会令他们动起来给学习带来快乐,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起来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21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但是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

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二、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三、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五、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六、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七、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臵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而不应该无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存在,自顾自的去讲,致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怀疑、没有想象空间,进行“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教师借鉴。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22

通过此次观摩学习活动,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外面的课堂真的很精彩;同时也认识到推进课堂改革、创建高效课堂已势在必行。

一、感悟

观摩了昌乐二中的课堂,令人无法相信那就是课堂。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节课前,科代表把教学任务分配给每个组的组长,展示时“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讲解,全班学生围成一团,看着很乱,其实徒弟都是主动跟着师傅走动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远多于接受性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同学讲解、老师点拨等环节,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大量板演来暴露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活动,不断生成许多精彩的东西,师生的思维通过不断的碰幢,产生智慧的火花。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现在,我们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就等着老师“灌知识”。通过这次对山东昌乐二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观摩和学习,山东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271法则”,形成了昌乐二中教学的最大特色。

他们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他们通过“271模式”实现了学生的“破笼而出”。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我个人认为,改革无论用哪种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学到新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271”模式,不能急于求成,要有一个过程,把271模式渐进式地、有选择地同化到我的教学中来。在课堂模式的改革中,我们同样需要“变”,没有人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时段,设计导学案。就是把271较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机高效地溶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不是照本宣科的全盘吸收,而是要有地放失、灵活的吸收。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称得上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的发展。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高效课堂改变了老师的教法和孩子的学法。传统课堂上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老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老师的言语不可置疑,而孩子却是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敢提,更不用说上台去展示了,但高效课堂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孩子的主导地位得到体现,老师的辅导地位得以明确,孩子改变观念以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再次体会到: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想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后让学生自己燃烧!

快乐是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有兴趣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人文是内涵:物理课和其它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具备“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应该通过物理课堂让学生学习物理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理知识,更要通过物理的学习来接受物理精神,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二、反思

这次会议所见所闻,确实让我们震撼,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昌乐二中原来也是身处乡镇的落后学校,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创建了很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实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成为享誉全国的名校。我们现有的条件,远比他们当年好,不能再坐以待毙。反思我们所谓的课改,要真正落到实处,该是清醒的时候了,不能再犹豫了,赶快行动起,急起直追,投入到有效课堂改革之中,创造我们教育美好的明天。

三、建议

结合我校多数教师的教学实际,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尝试:1.大幅度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尽量多地增加学生动笔时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2.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学习反思,不断吸收借鉴优越的教学理念;3.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4.各班教室配备多媒体设施,方便师生教学;5.适当缓解大班学生授课的问题,有利于因材施教。

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篇23

在今年的新课程培训中,我们观看了两节全国优秀地理教师的比赛课,两节课同课异构,均讲的是新课程必修二中的一节课,但风格迥异,一节是典型的传统教法,一节课则充分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冲击。是啊,新课程,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做支撑,必将落得和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一样,没有多少变化,国家的课程改革又将流于形式。

听了张海晨校长的报告,我更加坚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特别是张校长展示的那两幅关于“学生对所教内容两周以后记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图的对比,更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此时还不积极投身于课改,那怎么对得起国家、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呢?

在我们学校的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实践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我也会觉得彷徨,许多的地方在实际的操作中感觉不够流畅,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些都让我难以平静安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室展、簇展的关系未能很好协调,存在重复低效的现象,还有就是学生参与展示的积极性不高、或展示权老是集中在少数学生中的问题等。而在张校长的报告中,我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了簇展在一节课成败中的关键性作用,只有簇展进行的充分,才能保证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落实,保证新课堂的高效。而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往往我们的簇展、室展内容一致,导致许多同学对簇展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站在一起。同时,簇展、室展的重复也是我们课堂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当然,这其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还不够相信学生,还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到位,必须在室展中亲自把关才行。听了张校长的报告,我认为我们必须提高室展的针对性,使簇展、室展更灵活一些。室展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学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决的问题,方式上可以是向我们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长提到的真正放开、实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为载体,打破学簇的单位,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自选位置参与展示交流,由每簇确定一位题长来负责重点展示和组织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够把问题都解决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不进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难重重,没有明显效果话,我们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室展,在室展的基础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深化学生的理解。

第二,是关于学情调查。张校长在报告中提到,每节课的实施中有三次学情调查,我认为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今后在课堂实践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张校长介绍到的三查,一是在独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调查了解,二是在小展示环节,即我校的簇展环节,对学簇合作探究的结果的调查了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环节之后的课堂检测中,具体把握每位同学对当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我们学校的课改中,也有对学情调查的要求,但是没有张校长介绍的那样理性、具体。三次学情调查,时间不同,我认为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一定要灵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张校长介绍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学簇的力量,以学簇为单位对每位同学当堂存在的问题记录整理,这样的方式既节约时间,同时又将教学效果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对象,我觉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