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评课稿(精选12篇)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鲍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快速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鲍老师由句子“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引出课题——寒号鸟,指导读好“号”这个多音字。然后由句子“寒号鸟重复着哀叫:哆啰啰,哆啰啰。”理解“哀”字,先是让孩子猜猜怎么叫,然后从字理上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情感主线,教学层次分明。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对比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三、“读”中感悟,升华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篇文章中的对话共两次,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文中两位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
四、链接《群鸟学艺》在阅读中寻找寒号鸟的影子,鲍老师通过相同主题的文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抓住文中留白,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寒号鸟》一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如鲍老师在指导孩子读完“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打窝。”这句话时,让孩子们想象,这个时候寒号鸟心里会想什么?寒号鸟不听喜鹊的劝说,喜鹊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如果那个寒冷的夜晚寒号鸟没有被冻死,他会说什么,又会做什么?从寒号鸟的和喜鹊的不同命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课堂短短的35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寒号鸟》一文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在读的过程中圈出生字,然后认真读准字音。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寒号鸟》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故事蕴含的道理是: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好吃懒做、得过且过,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因为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本课教学我以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在细读课文中分别找出寒号鸟和喜鹊的住处,并以文中的两组对比让学生去思考、发现寒号鸟和喜鹊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
另外,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体会喜鹊劝寒号鸟时着急的语气以及寒号鸟两次不听劝告得过且过的心理,从而让学生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最后,教学中我比较重视语言表达,让学生分别评价了喜鹊和寒号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后题的词语训练,如:“冻得直缩脖子”、“冻得直跺脚”。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的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个别问题引导不到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通过精读课文《寒号鸟》+《网里的鸟》(一篇课文和一篇课外文章)的学习,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阅读兴趣得以开发,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下面阐述一下我对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感想。
多文本阅读教学让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高。多文本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寒号鸟》+《网里的鸟》先讲课文《寒号鸟》让学生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故事讲述的道理。课堂上以反复读来强调感悟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勤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道理。在阅读学习《网里的鸟》时则提出要求。(1)读好人物对话。(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
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后交流汇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的道理:做事情团结一心才能胜利,如果每个人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孩子学会以读来感悟文中道理的方法,学以致用带学一篇课外文章《网里的鸟》,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强调学生应该类比阅读、扩展阅读和兴趣阅……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多文本阅读,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提高了阅读的语感语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忘记布置课后作业了——让孩子课下搜集有关明理的小故事,明天带到学校进行组内交流和班级交流。
2、个别基础差的孩子一节两篇课文学起来有些吃力,阅读速度赶不上,还需要多锻炼。
3、学生对多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活动环节不熟练,小组配合不太默契、班级内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完整。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把多文本阅读贯穿始终,逐步完善我的教学方法,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尽我毕生之力丰富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格。
今天,有幸听了吴老师带来的《寒号鸟》一课,受益匪浅。作为一节课题研讨课,吴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在上课前吴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做了充足的准备,还特地制作了喜鹊和寒号鸟的板贴,足见其用心程度。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细节也是细细揣摩,多次修改,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抓住低年级教学重心,教学目标明确,板块清晰,环环相扣。
一、注重朗读,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吴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朗读,不仅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而且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读出情感。比如:在读小喜鹊的话时,吴老师提问:“谁来做一做担心的喜鹊,读读它的话?”学生踊跃举手朗读,但学生朗读时的语气略显缓慢,无法读出喜鹊的担心,这时,吴老师引导“如果能够再着急一点,会更好。”进而,引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角色的心情。在读寒号鸟的话时,提醒学生“读的时候就应该懒洋洋地读,尽量慢一点。”“如果能够拖长一点,慢一点,懒洋洋一点会更好。”进而,引导学生一遍想象画面,一遍朗读,读出情感。低年级的小朋友,虽然有意识要读出情感,但是由于其刚开始接受系统性教育,自身的基础相对较弱,知识储备也相对不足,想要真正读出感情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但吴老师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引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令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
二、随文识字,理解字义。
随着精读课文的展开,在学习第一段对话的教学中,学生找出的喜鹊做窝的句子,在细读品味的过程中了解到喜鹊一大早飞出去是去找枯草的。这时,吴老师展开对生字“枯”的教学。首先,让孩子读准字音,接着由“枯草是什么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枯”字的含义,最后指导书写,加深记忆。
三、适当拓展,关注表达。
在教学时,吴老师不仅关注了课文内容,也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地提升。比如:在讲到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冻得直打哆嗦”,同时也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说,感受同样意思的句子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引导他们今后也可以这样去写,从而学以致用。
在课堂最后,吴老师提问:“小朋友故事讲到这儿结束了,你知道寒号鸟为什么会冻死的?”并要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这不仅是对课文的回顾与总结,更是教会学生“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的使用,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就是这样一只叫鸟不是鸟的小动物带来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里藏着许多语文密码……这就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则民间故事《寒号鸟》。本文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的描写,叙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的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一、把握课标,降低难度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备课前我就多次翻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__)》,以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接受的教学。经过多次尝试并和组内老师探讨,最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放到以表演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感悟理解。
二、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任何有兴趣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图片再提出疑问:咦,这明明是一只鼠类的动物,名字里怎么有一个鸟字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寒号鸟竟然不是鸟,他因身上长有能像鸟儿一样滑翔的膜,又因为他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冻得整夜整夜的号叫,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寒号鸟,其实他的真名叫鼯鼠,是哺乳类动物。就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引出课题。
三、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贯穿全文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天气变化的句子,利用课件播放初冬,寒冬以及深冬不同风声,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化,为下文做好铺垫。其次抓住文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喜鹊的两次劝告和寒号鸟的不以为然,并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动物头饰,这样学生在“舞台”上很快就就进入了角色,边读,表演,越演越入境,越演越入情。孩子们在读中感悟着,在读中理解着。
虽然这是一节校本教研课,但是在通过组内老师们的共同探讨,说课,试课,磨课中,让我在语文教学中成长了许多,也坚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学习,积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魅力无穷。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上课时,首先多媒体出示寒号鸟的图片,然后讲了一个关于寒号鸟的小故事。首先让学生们先从感官上初步认识寒号鸟,然后再从听觉上感受寒号鸟为什么要哀号,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知道寒号鸟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为什么如此叫。这样,就巧妙的从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迁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上,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识字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摘苹果游戏,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而有些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表演,理解如“打哆嗦,冒汗”。又如“寒号鸟,崖缝,当作”中多音字的读音,特别出示词语,范读,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教学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课文虽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晰,通过喜鹊两次劝说、寒号鸟两次哀号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将故事发展用三次时间的变化串联起来,将故事放在了三个不同的背景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及课标要求,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主要优点
(一)关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个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最终要的目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运用多种方式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渗透到课堂中。第一自然段量词的积累,看图说话的练习,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方法多样。表演理解“东寻西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早”、看动画理解“衔来”、联系上下文理解“劝告”、拆字理解“哀号”等。每个词语的理解都和有感情朗读指导相结合,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理解后的运用也很重要,在理解了冻得像冰窖后,拓展练习热得像什么、快得像什么等;在学习了得过且过后,创设说话情景,让学生劝说寒号鸟;在理解了“一早”“东寻西找”“衔来”等词语后,让学生体会喜鹊形象。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感悟故事
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首先开课用为喜鹊赢得做窝的材料引出词语、句子、课文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用枯草作奖励,为第二环节学生扮演喜鹊找枯草做铺垫,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东寻西找”“衔来”兴趣盎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喜鹊和寒号鸟窝的方位、几阵秋风树叶落尽的场景、北风呼呼的刮着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场景,精美的场景转换和恰当的音效使用,为学生听故事、学讲故事营造了氛围,也让课堂在场景的转换中节奏感更强。在重点环节两次劝说的教学中,更是通过多层次朗读指导,鼓励孩子分角色朗诵课文、表演课文中人物对话。学生戴上头饰、加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对文中人物性格的了解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三)关注助学系统——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插图、课后题、小泡泡都是很好的助学系统,编者通过助学系统将自己的编写意图渗透给我们。教学中我用好助学系统,分别在开课读句子环节和课中完成课后语言多样性练习。用课后题“为什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问题统领全课教学,在带领学生探究原因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就是文中插图的运用有一定的创造性,在课文插图的基础上丰富了图片内容,加入动态图,让插图活了起来。
二、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太大,时间紧张,写字环节处理不够细致,没有留学生写的时间。
2、课堂气氛调动不充分。
三、改进意见:
1、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深入浅出,抓重点,缩减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寒号鸟》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结果。喜鹊天天辛勤劳作,冬天来临之前早早做好了窝,最后安逸地度过了寒冷的冬天,而寒号鸟却过一天算一天,最终耐不住冰冻严寒,最后冻死在崖缝里。这个故事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要靠也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先通过描述带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入了课文的时候,利用课题,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然后让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有层次的阅读课文:首先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们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得出了不同的道理。此后,精读课文内容,朗读喜鹊两次劝告寒号鸟的语句,比较分析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做法和不同态度,以及最终决定的不同的结果。还要让学生弄清时间的顺序——就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成功之处
我认为在本节课中,我的以下做法是比较成功的:
1、授课过程中,我按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全文,又按图片观察法来体会寒号鸟的处境,通过角色扮演和朗读法来体会文中感情,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我以描述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借用古诗《明日歌》帮学生更好地理解寒号鸟的遭遇及处境,进一步启发了孩子们。
3、课堂上,我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4、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读来感受寒号鸟的下场,进一步理解故事寓意。
三、不足之处
1、整节课,课堂评价语有些单调,没有使用能激励学生的高效的评价方式。
2、课上碰到难点,有些急于求成,没有做到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放手给学生,没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应该结合课文,深入地去对比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处世态度,不同的做法,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的对与错,这样或许更能深入人心!
四、改进措施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语速要慢,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可以通过评价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加流畅。
3、在教学碰到难点时,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敢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寒号鸟》一文是一篇运用对比手法写的民间故事。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本课教学时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体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
《寒号鸟》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说明了懒惰没有好结果,勤劳才能创造幸福。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孙老师的这堂课就整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细节处理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本次听课中的一些感受作如下评议:
一、快速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孙老师由句子“每到冬天来临,有一种动物总会在大山的夜里,不停地叫:哆啰啰,哆啰啰。这是谁在叫?”引出课题——寒号鸟,指导读好“号”这个多音字。然后由句子“寒号鸟重复着哀叫:哆啰啰,哆啰啰。”理解“哀”字,先是让孩子猜猜怎么叫,然后从字理上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感悟课文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情感主线,教学层次分明。
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文的情感定位在对比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上,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将感情目标分成:“整体感知、初步体验;感情朗读、逐层体验;引导想象、升华体验”三步达成。通过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三、“读”中感悟,升华内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篇文章中的对话共两次,比较适合学生的感情朗读。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同桌互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了解文中两位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对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尽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读中都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
如: 初读课文时,老师说:“文中的寒号鸟和喜鹊跟你留下什么印象?”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最原始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同时利用提示,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描写喜鹊勤劳的句子,并通过抓关键词“东寻西找、一早、衔”来理解,从而感悟喜鹊的勤劳,接着又找出“却”这个字来体会,感受寒号鸟的懒惰,体会它们的不同。让学生在充分读、圈、悟、品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
对于3——4自然段的学习,孙老师要求他们采用的是边读边画的方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寒号鸟和喜鹊的两次对话,让他们逐步深入到童话故事人物心理中去,体会它们的心情,感受喜鹊在反复劝告中的着急和寒号鸟得过且过、不听劝告的态度。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与情景的.创设,孙老师逐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引领着他们深入到童话中的角色,体会文中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最终导致各自的命运不同。
四、抓住文中留白,引导想象,深化主题。
《寒号鸟》一文中留白较多,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很大,他们更需要有一个细细品位、静静思索的“场”。如孙老师在指导孩子读完“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这句话时,让孩子们想象,这个时候寒号鸟心里会想什么?寒号鸟不听喜鹊的劝说,喜鹊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如果那个寒冷的夜晚寒号鸟没有被冻死,他会说什么,又会做什么?从寒号鸟的和喜鹊的不同命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感慨较多,在多元理解中,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亮点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很多。课堂短短的35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
《寒号鸟》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判故事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于未来,从现在做起。第二点就是按照顺序去理清课文层次,能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编续写课文,改编故事。最后就是教师培养儿童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安排了六个教学步骤:描述带入情境,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读讲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新编,续编)补充课文和小结。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小学生的复述和造句表达能力。其中教学过程我是以描述带入情境的,因为面对着是二年级的学生,我就以一个生动的引入课文,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引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了课题,很好地让学生注意了“号”这个多音词。接着我是要学生去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我当时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在这里我顺便联想了新旧词语,让小学生注意字的写法。还有实现了我的目的,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
第二次阅读我是要学生找出描写季节转变的句子,目的是让他们弄清时间的顺序是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很自然地让学生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不过,这里后来我觉得可以合并为一次阅读好了,这样第一次阅读,就达到了整日感知,清扫字词,理清脉络。显得简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