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评课稿(精选10篇)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落花生》这一课了,今天再次认真听了王xx老师执教这一课后,又有了很多想法,于是记录一二。
1、阅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习得
学生步入中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后,平时的阅读教学不再仅限于内容的理解、讲读上,阅读课上,更应关注到学生阅读技能或方法的习得。王老师的这堂课给了很好示范,她用“咀嚼”一词,散发开来,小结了“归纳概括、品味文字、换位理解、朗读表达、拓展升华”5种阅读的方法。暂且不论是否恰当,但老师已有了这样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这是值得提倡的。但,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5种阅读方法,未免过于理想化,或是说更多的为难了五年级的孩子。如果老师能抓住一、两个方法,然后反复渗透、迁移,直至内化,我想,那样的方法才是真正习得的方法,才是学生能在其他阅读时运用的方法,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法的习得”,把方法的名称贴在黑板上不能代表学生学会了。所以,求全的课堂,完美的课堂,其实并不是那样落到实处的。
2、学习的过程应交与学生,铺及到每个学生
时下,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课堂口号“以学为主、学导课堂”,怎么理解?我以为,学,首先就是学生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我们的课堂得让每个孩子在铺展开的各个学习过程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那才是和口号不想违背的。再回想王老师的课,老师在课堂中还是太“重要”,不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或是方法的学习上,都是老师在不断下口令,一路牵引到底。同时,课堂上忽视了很多个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未能铺及到更多的学生,这也是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势所致吧!
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拓展
王老师选择的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的就是第10段,通过对比,感悟花生的品质,同时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提早了10分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显然,今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肯定是出了问题的。我们的第二课时内容太少了,那我们得做点什么,做的事情不至于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的呢!我很倡导“主题学习”,选择同一内容的,相同写法的,或是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海量阅读才是真正符合时下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如,在这课的教学中,可联系教材已教的第5课同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梅花魂》,可提早阅读五年级下册的文章《桃花心木》的重点段落等等,找来同一类的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可从文章结构上、表达方法上,情感抒发上寻找异同点。那样,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不单单只是文章的内容上,更多的是阅读的方法,学会更多的是读同类文章时的阅读的策略。
4、保证学生10分钟左右动笔的时间
每堂课都得让学生动笔划一划,圈一圈,写一写,没有了以上所提及的,不能算是阅读课,更谈不上是语文课了,这是我一直在教学中,给自己提的钢性要求,哪怕是听写、抄写都可以。但今天的课堂,王老师只让孩子拿了1次笔,然后划了几个关键句,大概用时30秒?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得有这样的意识,今天的语文课,我要把就该属于学生的10分钟动笔的任务放在什么时候,放在哪个环节。如果每次这样强行设计,我想,10分钟动笔将会成为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途径。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龚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龚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设问与交流中给了学生广阔的课外延伸的空间。例如在交流作者许地山的相关资料时,能让学生了解作者许地山之所以给自己取笔名为“落华生”,就是因为他喜欢“落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以此笔名来告诫自己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些问题的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龚老师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思、多说、多听,尽情发挥。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汇报,自己评价,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老师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出示自学提示,然后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读,自己学,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学生体会出花生品格后,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就是那位父亲,你觉得该怎样读这两段话,才能表达出你当时的感情呢?大家来评评谁读得最有感情,学得最像。”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与评中学生与“父亲”产生了情感共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与发展。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龚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感悟到“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人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教学结束后,老师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许地山写的文章,再一次感受作者的“落花生情结”,这样就让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向课外延伸,让他们的思维有了一个更广阔空间。 通过聆听龚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张老师的《落花生》让我感触颇多。特别是他的轻松、真诚。这表现在:当他让孩子们说说自己与其他老师有什么不一样时,他显然是没有老师架子的;他问学生,你有什么想对我说是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后来,让这些学生给他介绍常州有哪些特产,更是为了引出了用花生做的食品,从而巧妙地进行“落花生”的教学。
在课堂上,他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入手,一遍遍的读词语、读语段、读课文,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纠正。更重要的是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或者提醒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者友情提示,诸如此类,都是学法渗透,不过,是学生自己“学”,自己获得答案。
在处理“桃子、苹果、梨”的问题上,以及对后面“不要只讲体面”一句中“只”的提炼,他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这两个地方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许地山写是这样写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只”字被提炼出来了,桃子石榴苹果是只讲体面么?显然不是。那为什么比?因为它们和花生的生长特点截然不同嘛!这才符合对比的特质,才更能体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依然默默地奉献、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品质,而并不是在这里贬低桃子、苹果、梨。最后他还揭示了“借物喻人”的这一种写法。
总之,这次的外出听课使我受益颇多。
这是一节令人感动的语文课。具体感受如下:
1、郭老师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令人感动,尊重了学生了,调动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在课堂中,郭老师注重孩子们的自读自悟,让孩子抓住关健段去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如第一自然段的品读,教师启发学生抓住某个关键词去发现问题。学生抓住了“居然”,联系上下文,回到文本,让学生去发现,感悟收获的喜悦。引导读出“喜出望外”的心情。再有对“实在很难得”的理解,师介绍背景,指导朗读一二句,让学生知道,理解词语,还可以去了解作者,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为后文的学习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展示了老师细心、细腻的教学风格。
3、郭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解读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中适时补充的各种资料,既体现了教者解读文本的用心,也站在学生的角度,在他们理解的疑惑之处,适时出现,水到渠成。比如在(1)父亲为什么很难得来?(2)父亲希望我们成什么样的人?。
4、郭老师对文本的升华令我感动,在学习过程中,郭老师增加了一个环节,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尊重内心的选择。最后在出示许地山女儿的那一段话,让听者眼角湿润,在这升华中我看到了许地山家风的传承。这也郭老师想要告诉孩子们的。
5、最后郭老师落实了写法的指导,让语文学习知、情、练合一,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再一次体现了老师的匠心独运。
今天上午十点半,在我们的录播教室倾听了孙主任的《落花生》,课堂生动有趣,情感不断递进,学生听课认真,情况充沛。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孙主任突然拿出来几棵花生,利用实物展示,揭示课题。并要把花生送给学生吃。虽然花生不是稀罕物,但是现在很多小孩家里没有地了,估计也很久没有吃了吧,能够看出学生的喜悦,这也拉近了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接着课件上的一段文字为我们科普了落花生名字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基本信息,并提问学生从作者简介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让学生了解了作者以及关于作者父亲的一些知识,对之后课文中父亲的话语更容易理解。
第二阶段是课文生字,学生已经自学了生字,找一些学生读一读,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孙主任不仅强调读音正确,还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词语。为了不把字写错,让学生分析一下复杂的字的组成,或者自由说一说哪个字难写,让生字学习更加有效果,学生印象更深刻。
第三部分是读课文,分析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尊重原味。此外,师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用词,分析语句的感情,分析文章的含义。学生沉浸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享受在优美的朗读声中。
分析课文的时候,师生一起着重分析了花生的品格,花生的品格主要是从父亲的话语中体现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都能体会到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但是当让学生想出几个四字词语形容花生的品质,学生却想不出来,并且也没有听过老师说出的朴实无华、不图虚名,我们的学生不仅词汇量少,阅读量更少,家长没有为孩子买书辅导学生读书的意识,仅仅靠学校每天二十多分钟的写字阅读课,远远不够。
在自由分享的环节回答问题的几个学生很出彩,当今社会你想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人,有位同学的发言表示,自己想要做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人,让别人主动了解他,再对他人没有伤害的前提下,再做像“落花生”那样有内涵的人。这样有哲理的话语从五年级小朋友口中说出来,是多么了不起啊,足够证明他真的是很有思想的一个人。我们的学生还是很棒的!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带领学生总览全文,分析出文章有详有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借物喻理的写作手法。课堂注重基础、关注学生、突出重点、培养语文素养,是我心目中的好课。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落花生》这一课了,今天再次认真听了王**老师执教这一课后,又有了很多想法,于是记录一二。
1、阅读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习得
学生步入中年级,特别是高年级后,平时的阅读教学不再仅限于内容的理解、讲读上,阅读课上,更应关注到学生阅读技能或方法的习得。王老师的这堂课给了很好示范,她用“咀嚼”一词,散发开来,小结了“归纳概括、品味文字、换位理解、朗读表达、拓展升华”5种阅读的方法。暂且不论是否恰当,但老师已有了这样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这是值得提倡的。但,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5种阅读方法,未免过于理想化,或是说更多的为难了五年级的孩子。如果老师能抓住一、两个方法,然后反复渗透、迁移,直至内化,我想,那样的方法才是真正习得的方法,才是学生能在其他阅读时运用的方法,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法的习得”,把方法的名称贴在黑板上不能代表学生学会了。所以,求全的课堂,完美的课堂,其实并不是那样落到实处的。
2、学习的过程应交与学生,铺及到每个学生
时下,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课堂口号“以学为主、学导课堂”,怎么理解?我以为,学,首先就是学生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我们的课堂得让每个孩子在铺展开的各个学习过程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那才是和口号不想违背的。再回想王老师的课,老师在课堂中还是太“重要”,不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悟或是方法的学习上,都是老师在不断下口令,一路牵引到底。同时,课堂上忽视了很多个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未能铺及到更多的学生,这也是老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势所致吧!
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拓展
王老师选择的第二课时,重点分析的就是第10段,通过对比,感悟花生的品质,同时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提早了10分钟完成了既定的教学内容。显然,今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肯定是出了问题的。我们的第二课时内容太少了,那我们得做点什么,做的事情不至于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的呢!我很倡导“主题学习”,选择同一内容的,相同写法的,或是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样的海量阅读才是真正符合时下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如,在这课的教学中,可联系教材已教的第5课同是借物喻人的文章《梅花魂》,可提早阅读五年级下册的文章《桃花心木》的重点段落等等,找来同一类的多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可从文章结构上、表达方法上,情感抒发上寻找异同点。那样,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不单单只是文章的内容上,更多的是阅读的方法,学会更多的是读同类文章时的阅读的策略。
4、保证学生10分钟左右动笔的时间
每堂课都得让学生动笔划一划,圈一圈,写一写,没有了以上所提及的,不能算是阅读课,更谈不上是语文课了,这是我一直在教学中,给自己提的钢性要求,哪怕是听写、抄写都可以。但今天的课堂,王老师只让孩子拿了1次笔,然后划了几个关键句,大概用时30秒?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得有这样的意识,今天的语文课,我要把就该属于学生的10分钟动笔的任务放在什么时候,放在哪个环节。如果每次这样强行设计,我想,10分钟动笔将会成为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的一个强有力的途径。
文
《落花生》这篇课文是许地山先生回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种花生,收获花生后与家人一起品花生、议花生,从文中父亲所说的话中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朴实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黄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视自读自悟
本节课的教学中黄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需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轻声自悟读、默读、男女生互读、教师引读等。但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黄老师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评价时要让学生评的有理由,说说从同学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这样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让他们知道说话要有理有据,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是我应该借鉴的。
二、重视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题目
在理解课文第10自然段的时候老师采取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填写:花生的长在地上,果实在地里,等到成熟了,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才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树形,果实颜色,在枝头,使人。由于课文内容好理解,这样的设计就非常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能很快的找出重点词语并根据这些词语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炫耀、不张扬、默默的奉献精神。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落花生》这一课了,但还是再一次认真地听了陈伟婷老师执教的这一课。陈老师的课很精彩。但这里所说的精彩不是指生动的课件演示,而是来源于陈老师的博学,课堂上的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平淡中,让我们看到了课堂背后,陈老师海量的知识储备。
《落花生》我也教过,备课时,我也会去查阅书籍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但,我却从未考虑过花生为什么要叫“落花生”,许地山先生对自己所写的《落花生》有多么的钟爱,当年《落花生》发表时引起了怎样的轰动……这些看似与课文毫无关系的话题,在陈老师的口中,都变成了精彩的授课内容。不仅孩子们听着津津有味,就连坐在一旁听课的我,也被深深吸引了。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不是无意言。”有人读《落花生》,仅理解为对花生的赞美,有人却由此悟出做人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来读,读出的味道不同;同一篇课文,授课角度不同,课堂效果也截然不同。《落花生》借物喻理,借由花生交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中侧重点,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陈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落花生》中陈老师主要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去独立阅读、分析课文。运用“比较法”去独立阅读课文。这需要老师的指导,交学生去“渔”。
《落花生》一课朴实无华,重点突出。教材的训练要求是“分清课文的主次”,但真天要“分清”必须掌握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文章的重点,她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三种比较的方法。
1.比较详略抓重点
在课文“种花生”与“过收获节”、“吃花生”与“谈花生” 的比较中,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详略,详者为重点。
2.比较内容抓重点
在“我们谈”与“父亲谈”的内容比较之中,“父亲谈”的内容更加重要,学生通过比较内容,抓住了重点。
3.比较目的抓重点
在“赞花生”和“学花生”两点中,再找出最重要的,用前两个方法显然无济于事了。老师引导学生看文章的写作目的,于是,“学花生——做有用的人”这一最重点便抓住了。
陈老师的课堂,朴实无华,但在朴实中又透露着精彩,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犹如喧哗过后的平静,朴实,却激荡人心!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有幸聆听了王子老师执教的《落花生》第二课时,让我受益匪浅。《落花生》这篇课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重点讲了“议花生”这部分内容。王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课前导入自然、新颖
教师出示课题后,学生自然想到了我们常见的花生,老师紧接着说这是作者许地山的笔名,随机抛出问题: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作者为什么把自己取名为落华生?”等等。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然被激发,而这个问题直到学完全文,教师和学生共同揭晓,学生也就对许地山用“落华生”作为笔名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作者的精神、品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二、重视朗读的训练
在这堂课上,王老师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地读,其中包括指名读、默读、抓住关键词读、站起来读、创设情景读,比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于是,教学中王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总之,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读,而是充分挖掘文本,进行有目的,有指导地读,指导学生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聆听王老师的这节课,我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落花生》一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王老师执教的是本文的第二课时,整个课堂紧扣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我认为王老师的课堂有如下特点:
一、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积极参与。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从谈话入手,紧扣教学目标,提出了两个问题:“作者通过议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什么是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通过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兴趣。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悟。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王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为的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不管是采取了什么形式的读,王老师都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交流后能及时评价,总结,这样的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三、注重知识拓展,培养语文素养。
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光解释“只讲体面”和“做有用的人”的意思,过于说教,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王老师能巧妙设计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把理解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举例说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的人。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学生能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纯粹的词语解释拓展为形象的人物和事件,对知识的掌握更到位。在引导学生说话训练,赞美花生时,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滔滔不绝地赞美花生和具有花生精神的人,都得益于学生对花生好处的理解,这样学以致用,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值得商榷之处: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教学用语娓娓道来,但课堂的节奏有些拖沓,学生的回答没有见好就收,以至于延时了。
总之,王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老师教学设计新颖,教学过程流畅、清晰,学生合作学习愉快,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好,是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