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汇编7篇)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精选7篇)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1

《踏雪寻梅》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意境高雅,旋律朗朗上口的二声部歌曲。这首歌曲的教学重点是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唱出歌曲意境,难点是二声部教学的音准和和谐程度。而要让学生体在一节课中做到这一切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新授之前我做了一些铺垫工作,比如我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冬天的雪景以及梅与雪朝相辉映的美丽场景唤起学生对冬天的喜爱;在新授过程中,我用独唱和合唱做一对比,让学生用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分辨歌曲所选用的'演唱形式;这节课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我将二声部的难点运用口风琴逐一解决,并将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巧妙的结合起来,最后再通过学生二声部的练习,达到了二声部和谐的效果。

本课的不足之处,评价做得不够到位。应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巧妙的渗透师评、生评等环节。这样就可使这节课更加的完整。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2

《踏雪寻梅》是一首老歌了,这首歌曲意境优美,旋律动听,是深受孩子喜欢的一首歌。在歌曲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1、断音的练习

歌曲中的断音记号,要唱的短促、跳跃、有弹性,表现驴儿的铃铛声,在这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方法。先出示加了连线的歌谱,要求学生唱得连贯,熟练后再出示加了断音记号的歌谱,练习用短促、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再请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能表现驴儿的铃铛声,通过两种唱法的比较,学生轻而易举就掌握了。

2、歌词的理解歌词很优美,本身就是一首诗,所以我就以读诗的形式介绍歌词,然后出示,用画面向学生展示了歌词的内容,并配上驴儿的铃铛声,让学生形象直接地体会了解了歌曲的意境,为后面学歌做好了铺垫。

3、难点的处理歌谱中有两个前半拍休止的难点,在这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辅助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首先请学生听琴唱词,说说感到难唱的'乐句,(fsir)然后教师出示难点乐句。在教学时,先把前半拍休止读成“空”,进行划拍唱谱,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现在有一朵正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梅花放在你的前面,你情不自禁地闻一闻,闻花时快速地吸一口气,深深地闻了花地香味,然后感叹地唱出“好”字。事实证明,效果良好,我们在教学中碰到难点时,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去解决,而应该灵活机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4、力度的变化接着在处理歌曲的时候,我找到了“力度”这个切入点,这首歌如果改变力度的话,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变化,通过教学,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了歌曲的意境,更好地唱好了这首歌。作为艺术教学,必须有所拓展,如果改变这首歌的“速度”的话,会是怎样一种效果,可惜没掌握好时间,没得及进行这一环节。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3

x年3月音乐组教研活动,饶桢琪老师执教了《踏雪寻梅》,美妙的乐声余音袅袅,下面我就个人感受做几点总结:

1、选材优良,《踏雪寻梅》原是五年级的一首欣赏曲,饶老师以学唱的方式将之内化到孩子的心中,美而自然,值得我们学习。

2、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3、饶老师的课堂符合了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等理念。在她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从感情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如:她在学唱环节采用了优美的`录音范唱,又采用了别有韵味的朗诵歌词,不仅触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还激发了学习兴趣。紧接着师在背景音乐中深情的讲解了《踏雪寻梅》的背景及作者,开拓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增强了音乐素养。

4、饶老师注重音乐课堂常规的落实,对于学生音乐习惯的养成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在听琴声填充旋律中的不完整音符,训练“听”的能力;最后还以小组清唱的方式,让学生离开伴奏演唱歌曲也能唱的维妙维肖,可见饶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付出的努力。

最后,补充这次的教研活动中的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在教学中,注意言语的“松弛有度”,忌过于随散;

2、注意音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内容的多少和趣味性的把控,避免多而泛。

3、音乐教师是“美”的代表,能在课堂上展示音乐基本功,用自身的“音乐美”来引领孩子对“音乐美”的渴望,并以此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希望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都能身体力行,把美妙的音乐带给学生,让他们沉浸在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中,去感动自己,也感动孩子。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4

上周参加了音乐研修班所听得两节课让我感触很深。可以说两节课的老师各自展示自己的风采,有很多地方让我值得学习。第一节课陈老师语言的精心设计很值得我去借鉴。她能使整节课在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下完成。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所要学的课堂知识,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第二节《踏雪寻梅》胡老师扎实的音乐功底和素养在课堂上也充分得以体现。下面我针对第二节课提几点我个人的建议:

1导入部分胡老师是采用学生唱音阶及配合做柯尔文手势入首。

这时发现学生音高不准我觉得胡老师是否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利用钢琴加以帮助这样不会在合唱音程环节出现同一问题。或者刚开始先用钢琴给予音高帮助,再在音高准确的基础上脱离钢琴去演唱会更好。所谓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避免学生在教唱环节产生疲惫感。

2整堂课情感渗透不够。

教师在歌曲处理上花了很长时间为一些字做处理例:“骑、驴”等等但学生给出得反应并没有达到老师所预设得效果。我个人认为在学唱二声部之前再适当地加入一点歌曲的背景这样会为二声部合唱及歌曲处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同时也为这节课所要体现得情感加以升华。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5

潘老师的《踏雪寻梅》用铃当声、模拟毛驴脚步声激励着学生,用跺脚、拍手、乐器伴奏营造寻梅意境。她的亲切与温柔无不以情激趣,从动感的“路径”过渡到寻梅的意境。

扎实的基本功彰显音乐教师的个人魅力,有效的教学方法又促进学生学习,短暂的七节课留下的深刻太多太多,引发我们继续去深思如何有效教学,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有以下四个想法和同行们交流:

1.热爱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3.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学生身上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不断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谱曲)、编(编舞)的技能技巧,因为“熟能”才能“生巧”。

希望能通过我的“抛砖”,能引出更多的“玉”来,让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这块百花园能开放出更多更好更美的鲜花来!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6

《踏雪寻梅》是一首意境高雅、朗朗上口的歌曲,这首歌曲的教学重点是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唱出歌曲意境,而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情绪比较难。因此,在新授之前,我做了一些铺垫工作,比如: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冬天的雪景,用梅与雪照相辉映的美丽场景唤起学生对冬天的喜爱。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新授过程中,在朗读歌词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后两个声部合作按照歌曲节奏朗读歌词,为后面的学唱做好了铺垫。学唱过程,我用极富感染力的歌声进行对比范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鉴赏力选择合适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在处理歌曲力度变化时,我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分辨乐句表达的音乐情感,使学生的歌声更加动听、美妙。有些地方我还用语言和范唱让学生体会。在教学二声部的演唱时,我先给学生讲解了合唱的概念,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并采取有效教学方法,让学生很快学会演唱。之后,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能够比较好的演唱《踏雪寻梅》的两个声部。

拓展环节,我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首歌曲的感受,学生很活跃,有的说我知道了什么是合唱;还有的'说我学了这首歌曲,我的心情特别好,原来歌曲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我很惊奇,学生居然有这么多感受,而且还说得这么好。最后,和学生一起演唱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去寻找外面的美。这部分也是我课堂中的又一大亮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整节课完成的比较流畅,亮点突出,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踏雪寻梅》评课稿范文400字 篇7

3月20日,我参加了瑞安市中小学歌唱教学研讨课及音乐研修班第一次会议,聆听了万松实验学校的陈青老师和瑞安市外国语学校的胡秋莉老师精心准备的《春天》、《踏雪寻梅》两节歌唱课。接下来,我来谈谈对《踏雪寻梅》一课的感受。

一、注重训练学生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及发声方法,打好合唱基础

要想使合唱声音协调统一,各声部均衡和谐,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发声等歌唱技能技巧。胡老师在上课之初,就运用柯尔文手势,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演唱音阶。通过多次范唱,采用“打哈欠”这样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理念,为合唱教学打下基础。

二、过于注重音乐要素的变化,忽视了歌曲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歌曲力度的变化,处理得太过强硬,失去了音乐自身的旋律美。例如在“四个响叮当”处,胡老师做了渐强的处理,到最后一个“响叮当”的时候,过强且硬,让人听出了些许演唱革命歌曲的感觉。在我的理解,这里每个音上都标注了顿音记号,应该唱的轻松跳跃,充分体现出骑驴踏雪赏梅的美好意境。

三、钢琴运用太少

胡老师自身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较多采用清唱为学生做示范。但是在开课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而且是第一次上课班级,学生音准难免发生偏差。当学生唱了一段时间再发现不准,才用钢琴带。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演唱声部的音准就会模棱两可,影响最后的和声效果。

胡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合唱课时的一些场景,这些问题恰恰都是我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怎样更好地设计合唱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较好完成教学目标,是我的一大难题,希望自己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