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达标”旨在强化基础、达到标准,这基础包含了安全、管理、建设、设备、机制,以安全为首要重点,夯实基础,是铁路生存的根本;“提质增效”意为提升经营质量、增创效率,提质增效的核心落脚点依旧是客、货运及资产经营开发,进步的重点仍是依托运输市场的变化,强化专业优势项目和注入合作共赢元素,彰显大型国有企业与时俱进新思路;“奋力开创铁路改革发展新局面”展示敢于推陈出新、号令全路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是“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重要体现和结果。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企业界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夯基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顺应形势的变化,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常抓常新。铁路部门将“强基达标”贯穿机、车、工、电、辆各领域、各项工作之中,其目的是做实基础,做牢基层,做强基本功,增强发展实力就在情理之中。
与强基一样,提质也是全方面的。不仅铁路自身的各项工作要提质,铁路职工业务技能素质也要提高,同时对旅客和货主的服务也要提质。按照铁路总公司的要求,今年要继续兼顾公益性与盈利性、统筹好简政与放权、国有独资与多方融资的关系。可以肯定,继续增加高铁运营里程与在部分地区继续开行惠民便民的“绿皮小慢车”将成为常态,民众大可打消发达地区的“落伍”担忧和发展中地区的“掉队”焦虑,妥妥地享受铁路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
铁路部门“增效”主题的提出既是自身发展所需,也是经济大势所迫。而随着今年以来铁路货运止跌回升、客运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出现,铁路部门“增效”这步棋正逐渐走活。相信随着全国两会结束后,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出台,铁路部门“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一定能实现。
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重要地位。只有切实做到“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才能确保稳定;才能切实做到客货通畅;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铁不断延伸、路网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运输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安全管理、经营方式、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现代化设备运用及可靠性等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新任务、新形势、新挑战摆在铁路面前。如何从规模型、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运输生产型向标准化物流企业转型,更需要“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来确保长远持续的发展需要。只有筑牢基础,一切经营行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凡事有规可查、有据可循,才能使企业在风云不断变幻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谋划长足发展。
由此可见,“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是求真务实之举,是铁路创新发展的正道,也是铁路健康发展之道。
铁路如同国家的血脉一般,对带动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意义,国家也十分看重铁路的发展,连续三年对铁路投资了8000亿元以上。铁路的发展速度很快,如今的规模也已经很大,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对铁路还有很大的需求。相对于过去而言,如今铁路网更加完善,铁路线遍布的地区越来越多,进而使得铁路的下一步发展变的困难起来。“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为铁路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帮助,促进了铁路科学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中,铁路发展的速度很快,多地铁路线的修建已经开通,以及多个跨国铁路大工程的动工,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但是铁路部门并没有骄傲,没有满足与数量上的提升,更是致力于质量上的提升,争取铁路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活动是铁路部门对内加强的表现之一,将铁路部门对内加强的核心精神表现了出来,体现出了铁路部门的用心。
铁路的一个优势就是安全性极高,但是在如今铁路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威胁到铁路运输安全的问题。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的运力越来越大,客运量越来越多,且2019年铁路客运创下了历史新高,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但是铁路部门并没有将注意力停留在这些功劳上面,而是将目光放在了铁路的基础上面,着重解决安全问题。铁路运输中每一列火车的运量都很大,无论是铁路货运还是铁路客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铁路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活动的开展加强了铁路的安全建设,使得铁路的发展更加平稳,安全性更高,让旅客乘坐铁路客运列车更加放心。
“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活动的开展还提高了铁路的知名度,让人们对铁路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过去人们对铁路的关注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铁路所做的贡献上面,并没有了解多少铁路自身的东西。“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活动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加深了人们对铁路的了解,以及让人们更加认可铁路,以后乘坐火车出行时也更加放心。
司法改革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协提案涉及的热点。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不断完善提案办理工作机制。在办理提案答复工作中,找准四个结合点,严格落实分级负责制,努力提高办理质量和效率,确保提案办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让政协委员在司法改革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将“提案办理工作”与“改革成果转化”结合起来
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提案工作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责。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拓展接受民主监督深度,提升接受民主监督质效。在办理施中岩委员和杜惠平委员“关于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的提案中,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提案办理工作与推进司法改革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落实xx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和中央关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各地法院的改革实践,于20xx年6月28日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两个改革成果。该改革成果充分吸纳了委员提案的建议,以指导意见和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提案中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应,实现了政协提案与司法改革成果的有机结合。
将“平日沟通联络”与“专门调研座谈”结合起来
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也是察民情、听民意、汇民智的重要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在提案办理工作中,及时与委员进行沟通,创新工作方式,将平日的沟通联络与专门的调研座谈结合起来。20xx年5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开门”审委会,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专家学者、基层调解员等列席审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文件和特邀调解规定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在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的制定过程中,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体现司法民主。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切实感觉到效果非常好。一是通过“开门审委会”,将代表委员一起请进最高人民法院列席审委会会议,充分体现了对政协委员的尊重和重视,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二是通过“开门审委会”,近距离听取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并对代表委员提出的有关意见进行认真详细的研究吸收,达到广泛吸纳民意的效果。三是通过“开门审委会”,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使司法决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司法实际,更加符合法律精神,充分体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民主和司法自信。在改革文件出台后,及时与参会委员沟通反馈,介绍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进一步赢得理解和支持。
将“答复提案问题”与“破解司改难题”结合起来
提案办理,解决问题是关键。委员关注的问题也是司法改革的难点和法院工作的重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同类问题统筹研究、共性问题汇总研究、重点问题集中研究,探索破解难题的方法路径。通过办理提案答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提案最大效用。20xx年,办理涉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有8件。针对这些建议提案,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办理方案,制定落实措施。在办理过程中,针对委员提案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解答改进与落实的方案,提出了详实的提案答复意见。例如:针对施中岩委员提案指出的“非诉纠纷解决手段弱化”问题,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一是搭建诉调对接平台、整合解纷资源,建立调解工作室,推动调解、仲裁、公证等非诉讼方式的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矛盾,破解大量纠纷涌入法院的问题。
二是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家事纠纷、相邻关系、小额债务、消费者权益保护、交通事故、医疗纠纷、物业管理等适宜调解的纠纷先行调解制度,不断强化非诉讼方式分流纠纷功能,破解“案多人少”矛盾。
三是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特邀调解员名册制度,作为法院附设法院调解人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为了加强对特邀调解员的培训,最高人民法院在湖南湘潭大学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地”,着力培养特邀调解员的调解技能,规范调解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
四是建立立案前的委派调解和立案后的委托调解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纠纷解决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
针对杜惠平委员提出的“各种纠纷解决组织各自为战,衔接不畅”的问题,建立了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商事调解、仲裁与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在道路交通纠纷、医疗纠纷、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为当事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服务。例如,杭州余杭区法院创新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置平台,搭建交通事故纠纷一键预判、一键确认、一键开庭、一键理赔、一键鉴定“五个一”机制,实现司法行政、行业协会、鉴定机构、保险单位等部门的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起诉、缴费、送达、鉴定、调解、开庭、案款支付等全程网上进行。20xx年1-10月前置调解交通事故纠纷1896件,调解成功1767件,司法确认1462件,快速化解了纠纷,减轻了当事人诉累。
将“提案办理质量”与“提升改革实效”结合起来
政协委员的合理化建议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有的直接转化为重大改革事项的决策意见。将提案办理工作与提升司法改革实效结合起来,用提案办理促进改革工作,用改革实效验证提案办理质量,找到切入点,摸准结合点,抓住着力点,获得了落实提案内容和推进司法改革工作的“双赢”。
一是强调提案办理质量是工作的核心。提高提案办理质量,尤其要在“严”字和“实”字上狠下功夫,严把交办关、办理关、督办关,做到办出效率、办出质量、办出成果。不能将提案停留在纸面上,而要让提案建议实实在在地落地,融入到司法改革方案和文件中,逐渐成为法院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施中岩委员提出,近年来法院民事案件总量持续攀升,大量纠纷主要通过案件形式提交法院,相当多的当事人“一步到位”愿望迫切。但是司法资源的有限性,注定了诉讼不可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因此,适应纠纷的多元属性和解决纠纷的多元诉求,及时转变纠纷解决的理念,努力提供个性化“私人订制”“量身定做”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二是切实找准提案办理与提升改革实效的着力点。为了让改革措施落地,切实抓好每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据统计,截至20xx年年底,全国法院建立专门的诉调对接中心2388家,建立和规范入册的特邀调解组织近2万个,特邀调解员达6万多名,化解分流了大量诉至法院的纠纷。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对科学分流各种纠纷,缓解社会矛盾,节约司法资源十分必要和迫切。在北京市委、首都综治办、北京市高级法院的共同指导下,成立了北京多元调解发展促进会。截至目前,促进会共吸引35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入会,各调解组织帮助北京法院诉前分流案件10万余件,承办法院委托、委派案件2192件,调解成功案件标的额达2亿8千余万元,为及时化解社会纠纷、缓解北京法院系统“案多人少”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xx年1月至10月,安徽省法院在立案前委派调解案件共计23173件,调解成功11556件,调解成功率为49.9%,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案多人少”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淮南市两级法院20xx年案件增幅首次同比回落8.1%。上海浦东法院作为全国受理案件数最多的基层法院,20xx年共受理各类案件13多万件,通过诉前调解和速裁共解决民商事纠纷44448件,以不足10%的民商事审判资源解决了49.4%的民商事案件,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三是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立法,为建立中国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打下法律基础。四中全会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立法建设必须同步进行。最高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立法。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协助和推动下,20xx年5月1日《厦门市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中国第一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的地方立法。20xx年10月1日,《山东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成为第一部省级促进多元化解纠纷的地方性法规。
目前,四川、安徽、福建、黑龙江等省也在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立法进程,为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奠定法律基础。
按照路局《关于在全局办公系统开展“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建首善之局”主题研讨活动的通知》要求,现汇报本人在学习研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对“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建首善之局”的认识
“强基达标”,就是坚持抓基储、强基本、重基层,坚持落实各项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晰管理权责,强化职工教育培训,构建科学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筑牢铁路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提质增效”,就是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确立鲜明的目标导向,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铁路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运输生产型企业向运输物流型企业转型,全面提升铁路建设质量、运输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增收节支,努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建首善之局”,北京铁路局作为连接首都与祖国各地的铁路枢纽,我们肩负着服务全国的重任。因此,“首善”不仅要体现在路局的人文建设中,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优良的作风带到企业现实生产中来,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就少学或不学等问题。
二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中存在畏难急燥情绪;工作不深入的问题。
三是思想解放空间还很大。有时对路局、段新思路和新举措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有时候对领导意图把握不够透彻,在工作中存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观念,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素质能力与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欠缺”,即专业技术能力欠缺,经营管理能力欠缺,综合性、复合型能力欠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素质欠缺,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的素质欠缺。
五是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搞好服务上,缺乏整体观念和深度观念,没有跳出个人和办公室的小圈子。
三、明确努力方向,及时补强提升
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下一步,我要深刻学习领会总公司、路局、段有关决策、政策,用好理论指导日常生产;同时,我还要系统学习专业技术、安全管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标准观念,今天能办的事不拖到明天,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
三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自警自励的精神状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约束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四是努力做到“三个善于”。善于克服急躁、消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把握要点和规律性;善于从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多从主观上找原因,多考虑自身原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虚心向同志们学习,接受大家的批评和帮助,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五是要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做到“四破四立”,即破除单纯办文办事的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想大事、抓大事。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观念,树立自我加压、创先争优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破除被动应付的观念,树立主动执行的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复合型、执行型办公室人员。破除重形式、轻效果的观念,树立求真务实的意识,讲效率、求实效。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行为方式的改变
为了共和国建设,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几十年来多出木材、出好木材,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春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当前,伊春的转型发展正处在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思维决定行动。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行为方式的改变。
要树立绿色化思维。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态是伊春发展的“根”和“魂”,绿色是伊春的“筋骨”和“血脉”,把思维方式建立在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把“绿色化”“生态化”贯穿到转型发展的全过程,真正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
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经济打破了地域时空界限,使原有的地处偏远等劣势,都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我们并没有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免费、开放、合作的巨大商业平台,网上推介、网上营销的意识还不强,失去了很多商机。平台决定高度、决定速度,搭上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决定我们能走多远、走得好不好。
要树立资本金融思维。伊春林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和体制原因,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长期处于“想发展没资金,没有资金更难发展”的恶性循环之中。但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核心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懂不懂金融,会不会资本运作,能不能“无中生有”、小钱变大钱的问题。破解伊春转型发展的资金瓶颈,必须给“蓝天、绿地、青山、秀水”打上“价格标签”,做活资本运营这篇大文章。
这几种思维,是密切相关、有机统一的。绿色化思维是基础,互联网云思维是方法,资本金融思维是路径。我们强调改革创新,也要坚持依法办事,优化发展环境。几个方面共同着力,伊春转型发展才能战胜挑战、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