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6篇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高校重视不够、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形式单一等主要问题。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1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而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甚至已经取得的成绩也会失去。我国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在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社会冲突进入了多发期,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了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稳定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公平正义;和谐稳定;金融危机

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意义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都离不开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稳定的重要作用,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保证。

(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且是我们顺利开展各项社会事业的保证

我们经历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的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依法妥善处置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这一切也使得政法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地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工作当中去,圆满的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安全保卫工作,依法处置了参与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的罪犯,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政法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也增强了政法机关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信心和决心。

(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显得更加紧迫

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令世界刮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们当前的目标。胡锦涛同志鲜明地指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和社会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贫富差距悬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发展的差距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现实,也恰恰说明了我们之前的发展模式存在着不科学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性经济的衰退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由此而导致的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更加的严峻,从而造成了社会底层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心理加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疏通和化解,很可能会演化成为群体性的社会泄愤事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当充分的重视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三)我国处于社会急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这些矛盾具有社会连带性和利益相关性等特点,增加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具体而言,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长期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GDP的增长,造成了以民生问题为主的人民内部矛盾十分突出,实现公平正义,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亦有所增加。

第二,我国的民主进程和法治建设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法治国已经写入了我国宪法之中,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是,法治的现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执法观念、执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不畅通,致使有些权益遭受侵害的人民群众不惜采用“自残式维权”,甚至是“攻击式维权”的做法,以期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而解决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执法现状的缺陷所引起的民众的不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利益诉求的实现方式无疑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也日益多元化,“少数人思想迷惘,信念动摇,荣辱观错位,成为矛盾多发和犯罪高发的重要根源。色情、暴力、网络垃圾等腐朽文化屡禁不止,给违法犯罪提供了滋生土壤”。①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应当树立科学的维护稳定的观念,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运用科学方法,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矛盾。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应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体而言,我们应当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连着民生,关系千家万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②发展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经济发展了,民生问题不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改善,我们还必须重视民生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只有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正常的运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了,人民有稳定的收入预期,社会矛盾必然会随之减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的有序平稳发展,必须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而市场经济要求的自愿、平等、等价交换等原则需要法治的力量加以约束,市场经济和法治是共存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需要法治的保障,而法治理念的充分发挥,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困难的情形下,更应该着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地整顿和规范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际民生的重要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另一方面,对于金融诈骗、商业贿赂、合同诈骗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地予以打击,努力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市场主体诚信意识的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的氛围。

总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即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

(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只有以真情实感投入到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当中,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民生关系到了民心,而民心则关系到民力的凝聚,关系到党执政的根基,当前,民生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发展的成果应当为全体人民共享,这也是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在经济总量的增长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与此同时,在医疗、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解决的不好,这种矛盾的累积将是十分危险的,对社会稳定将造成潜在的威胁。我们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就应当最大程度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并通过发展来逐步地消化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要更多的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三)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最大程度的保证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经济发展、政府廉洁、公平正义这三项被温家宝称为保持社会稳定的三大支撑。经济的发展是前提,因为“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③同样,如果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治的完善和有效地实施。

从广义的层面上而言,秩序本身就是法律的价值追求之一。法的秩序价值满足了人们对安全和效率的要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相对于正义和自由而言,法的秩序价值的实现更具有现实性,比如在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可言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的秩序价值却仍然可以实现。秩序以及其本身所蕴涵的安全的因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必要条件,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因此,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简单地说,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法律明确规定了何种行为是被法律所禁止的,一旦超越法律的界限,就会遭到法律的惩罚。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人们正是在法律规范的这种指引作用之下,相互之间共存而又互不侵犯彼此的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由此实现。(下转第168页)(上接第158页)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司法是民众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缓和社会冲突的有效途径,因此,实现法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的诉求最终可以通过诉之于法律的形式实现,这是他们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的一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因为不满而导致过激行为,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同时,法的程序正义同样可以达到吸收当事人对个体正义无法实现的不满,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避免更大的社会冲突。

我们也正在为成为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而努力,就我国目前的法治的现状而言,还有许多需要加以完善的方面,这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包括国家的立法者、从事法律实务的人、法学的学者、致力于从事法律事业的法学学习者以及民众的广泛参与,唤醒民众的法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已经结束了无法可依的时期,民众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具体而言,首先,对于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因素,应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尽快实现公正高效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其次,应当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制约和监督,司法只是群众解决其诉求的通道,而行政权力的行使直接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行政的自由裁量权问题,自由裁量权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运用得当可以实现个体的正义,但另一方面,自由裁量权可能使肆意侵犯行政相对人利益的行为实现了法制化,造成不公正、不公平的后果。因此,法律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要着重实现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结论

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稳定是我们发展经济和开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前提,对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应当始终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了在更大范围、更长时期内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实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法治社会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着天然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推动我国法治的进程,必将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注释:

①郭荣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乌蒙论坛。2009(1)。

②周永康。2008年12月17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是。2009(3)。

③杨慧玲,黄琳庆。加强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承。2009(1)。

参考文献:

[1]韩永莲,陈宝兴。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维稳新思维。科技创业。2009(8)。

[2]常明。树立全面、动态、可持续的稳定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辽宁法治研究。2008(1)。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试论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的发展,形势政策课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方式。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加强大学生形式政策课的教育,责无旁贷。

一、民办高校加强形势政策课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联合作用下的产物,其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学生素养参差不齐,造成民办高校在文化课的发展中明显逊于同类公办学校。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观念开放,实践能力比较强,很多在校学生就已经开始创业,因此,他们对形势政策比较关心。也有的学生偏重于专业课程,对形势政策课的偏见比较大,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加强形势政策课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区分对待。

由于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在办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具有盈利目的。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专业素质教育,淡化了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再加上高校师资问题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逐渐被边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要想长远的发展,就不能只重视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情感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民办高校形势政策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形势政策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对公共课程的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民办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一般都是强调心理、道德和法纪的教育,而在政治教育方面相对薄弱一些。很多民办高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压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现象,甚至把形势政策课边缘化、形式化。

(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在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对大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老师,除了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之外,还要有比较强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以及捕捉政治信息的能力。教师队伍要团结合作、拼搏进取。民办高校的形势政策课多是由学校的政工干部、党务干部等老师进行教学,这种做法虽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建设的要求,但是教师队伍松散,管理不到位,有的老师忙于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应对教学。另外,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个别教师不能完全驾驭教学内容,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是滔滔不绝地讲,对不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

(三)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在教学组织方面,形势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不能把它等同于其他学科,只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形式上,老师不能按照传统形式进行,而是和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但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民办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只是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

三、民办高校形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形势政策课的重视

学校的管理层要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核心主体作用。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进行“顶层设计”,一边组织思政部统一制定形势政策课的教学计划,统一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一边建立和形成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进“课堂”的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党支部书记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专职教师也要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授课技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讲出特色,切实做好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工作。

(二)引进高水平师资,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育工作

民办高校可依托母体学院的教学力量,引进高水平的师资担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形成以专业带头人和教研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重点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将校内教研室研讨和外派学习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除了专业知识的培训外,可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巧大赛,提升授课水平。

(三)以学生为本,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激进,兴趣比较广泛,有很强的社会参与能力。形势政策课的老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好政策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和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有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形势政策教育在民办高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加强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发挥该课程的真正作用。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1 研究背景

我国自1987年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高校必修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评机制等配套机制已日臻完备和成熟,在为党和国家积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互联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获知的渠道已脱离“口口相传”,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的世界里任意检索和获得感兴趣的信息,而相对“枯燥”的课堂讲述俨然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授对象基本上是“90”后,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主要特点体现为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不但变革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使得社会思想日益多元起来。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做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铺排,同时对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具体部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界学术关注热点。

2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许多高校里虽然都是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设置,但是较之于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开展所相应需要的师资配备、经费拨付、教学设备投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和转化等方面无不呈现为“弱势群体”的地位,甚至在一些高校里纯粹是为了应付上级单位教学评估、检查而形式设立,一些高校为了上马新专业和社会热门专业,压缩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和学时,这种“鸡肋”、“从属”角色的出现,无不因为高校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进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正常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2 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全国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大学生唯恐自己在“最难就业季”里落伍掉队,就业就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简单追求,这种“功利”的目标追求使得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上是“拼命三郎”,形势与政策课类型的公共课成了消遣似的“中场休息”,课堂上上网、睡觉、听音乐等现象不时呈现。此外,由于当今社会,信息获知渠道便利,社会思想多元,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滞后,都是老生常谈,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是“假大空”的说教。大学生中这种对形势与政策课漠视、关注不够的态度,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和我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效果的不理想。

2.3 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囿于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方面配备程度不高,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师讲授水平参差不一,为了完成相当的教学任务和职称晋升需要,一些非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被充实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师资队伍的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进而实质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4 教学内容滞后

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对理论问题的深究其理,更不是对时事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通过对当今热点的透析,使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形势树立正确的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准确的领悟。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应直接选题于当代国际、国内的实际和热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学习和研究国际、国内形势,提高任课教师备课的动态收集和分析能力。如:在一些高校,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队伍欠缺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为了教学工作量的正常完成,学校放宽了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督查要求,任课教师亦不及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往往出现一个专题连续讲授数年的情况,对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的大学生来讲毫无新意可言。

2.5 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传统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一直是主导教学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加强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融合知识传递、互动、趣味的教学课堂也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但是,在一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中,仍然固守采用机械的“传递―接受”填鸭式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一些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引入化水平偏低,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足,反而造成敷衍教学的“错觉”。

2.6 教学管理水平低

高校形势与政治课本质上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师资力量配备、教学审批、教学督查、教学设备投入等组织协调涉及到宣传、人事、教务、财务等多个职能部门,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有些高校领导热衷于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创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或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投入仅仅停留在规划和议案中,付诸实施的执行力不强,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随意删减、专业课时安排优先于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学检查、督查和教学评估更是形式主义,使得形势与政策教学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最终出现教学混乱的状况。

3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系列制度的构建,创立一套适应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这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教育管理体制和配套投入机制等,只有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才能有效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教学人员、教学行政人员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3.2 科学化教育

科学化教育旨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革新教育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广大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引导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3 针对性教学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抵御不良思想侵害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前沿阵地和有效手段,在课堂教育中,应向大学生积极阐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使广大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建议

4.1 加强领导、促进协作

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配合,教学部门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相关体制的建立、机制的理顺,使得涉及在人、财、物的投入上实现规范、齐备,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就在师资配备,精干、专兼结合的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核心团队,通过集体观摩、经验分享、课程探讨等方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队伍中积极辐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再则,要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通过让在校大学生对外部社会直观、切身的接触和感受,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时事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3 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

形势政策课政策性、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当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焦点、热点,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教学内容,合理把握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动所占课堂时间比例,同时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做到统筹大局又不失小节。同时,教师在深刻领会相关政策精神和事件脉络、本质的同时,还要结合受众群体特点和兴趣点,真正地让大学生听得懂,实现入心、入脑的目标。

4.4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首先,要改革对任课教师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奖惩分明、考核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其次,应开展不定期随机性深入课堂进行督导,抽查教学秩序,并对相关教学情况及时进行通报,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重视;再则,学校应加强对相关教学部门的课程监管力度,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学校教学监管范围之内,并将形式与政策课程纳入教学评估考核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走向正规化;最后,紧紧围绕形式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考评办法,灵活掌握学生动态,除撰写相关论文以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即席发言、参观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考评,让考评深入教学过程中去。

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4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产业正向多元化、体系化、合作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沿线经济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已将成为我国沿线经济新的发展格局,也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通“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不断的推进,有效的将我国的各个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

【关键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沿海城市;金融贸易

近几年,我国对内的经济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转变后,我国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传统的沿线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沿线经济的经济产业,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沿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使我国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理念,“一带一路”不仅为我国对外的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我国的沿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机遇,更起到了带头的组作用。本文就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其发展的优势即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也给我国沿线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转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也有效地促进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

一、对我国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均为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多的人口数量,需要较大的经济市场。但是,在这些国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均消费也是有限的。我国作为发展国家的一大强国,要积极的做好带头作用。在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弊端在最大程度上见到最低,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不仅仅可以大量的生产出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并且品种也是多样化,同时也向我国城市供应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同时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发展中,大部分都是新型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这些国家都处于上升期,它们对公路、铁路、建材、通讯等产业,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产业正好是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中含有的,并且在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近几年,我国作为亚洲沿海发展较为快速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二、“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促进了我国合作的道路

出席在讲话中说过,明确的提出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战略理念。“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是国际间产业经济合作之路,它不仅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也给我国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就业率,有效的增强了我国城市的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城市经济风险抵抗的能力。尽管每一个国家都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都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在“一带一路”的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本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发展经济战略,这样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与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的可以有效的调整我国沿海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同时也是我国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互补的优势。目前,我国与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相互合作的机制。

例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讲话的过程中,明确的提出了中国高铁建设与泰国大米进行互换的建议,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在生产过程中的保障,也推动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换句话说,我国与一些沿线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可以使我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满足了我国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了工业制成品、制造业材料、轻工业产品等产业结构的需要。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这也包括能源、交通、农业、金融、旅游等基础建设,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带动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上涨的状态。在现阶段,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和一些沿线国家进行贸易交易,这样可以让我国的货币,成为世界贸易交易过程中,主要的交易货币。这样也可以促进我国货币在贸易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性,不仅仅能促进了我国货币走向了世界,也促进了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行的过程中,我国的金融贸易发展的重要经济理念,并且发展的领域不断的扩大,有效的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在我国货币的贸易交易圈,使我国的金融贸易走向了世界。

四、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

根据我国相关的部门的调查和统计,我国的外汇储备量达到3.84万美元。但是,在信用货币的时代,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无疑是对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负担。目前,我国的储备外汇的边缘成本已经超出了实际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应当的根据“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理念,要引导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发展,这也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的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对我国沿海城市对外发挥在那的过程中,有效的帮助了我国解决这一难题,将外汇储备打造了一条全新的经济路径。若是我国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大量的外汇储备,用于对外投资项目的发展,这无疑是将中国对外的金融产业从外汇的储备、投资等金融产业结构进行了有效的转变,实现中国对位输出资本和投资实体经济的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加强了对沿海城市经济的对外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论述,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古代的丝绸之路,增强了国内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效益,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历史。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对外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与一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寻找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我们可以相信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以高速的发展状态进行,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可以在国际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让我国的经济出逐渐的成为世界发展中的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志峰,张凯博,刘冬。“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银行业整体发展环境及风险评估[J]。国际金融,2015,05:40-46.

[2]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3]张海霞,李季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融资环境和我国外贸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7:1-3.

[4]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156-157.

[5]巴曙松,王志峰。“一带一路”沿线经济金融环境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8-49.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5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四个结合”》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与“政策”结合,与“热点”结合,与“群众”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四个结合”

中共中央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明确的规定,它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与“政策”结合,与“热点”结合,与“群众”结合。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

一般来说,形势是指国内、国际的时事发生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走向。具体而言,有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经济形势、政治形势、就业形势、高考形势、农村形势、物价形势等等。高校对大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有利于大学生及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了解,进而正确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梦想的责任。因此,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就成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中的必修课。当然,除课堂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如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如网络、电视、报纸等。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形势政策课开展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了解国际国内有关形势。新时代的大学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识世界,拥抱世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不与形势结合,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因为,“形势”是我们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政策方针的根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和基本走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形势”问题开展教学。如本学期,南华大学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选择5个专题开展教学。这5个专题分别是:1、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2、坚定中国自信,实现复兴梦想;3、2013经济形势及展望(此专题含“两会”精神);4、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5、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些专题紧紧扣住国际国内重大“形势”,在全校学生中宣讲,使我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由于形势变化较快,因此,教师要紧跟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数据,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政策”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前面在第一个结合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形势”结合,但“讲形势”不是为了讲形势而讲形势,了解形势,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因此,讲形势又必须讲政策。不讲政策,不与政策结合,也就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了。一般来说,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可见,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和与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又包括财政经济政策、科技文化教育政策、军事国防政策、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民族宗教政策、“三农”政策等。对外政策是指外交政策。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就要与宣讲政策,解读政策,有针对性与政策结合进行讲解。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务必充分注意。毛泽东把政策提到生命的高度,可见政策的重要性。既然政策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把政策当作自己的生命,讲深讲透,认真解读各项政策,过去政策怎么样,现在政策有哪些调整,政策的变化,未来政策的基本走向等,要认真讲解。同时,要讲清楚政策调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对国家有什么好,使同学觉得政策的重要性,认真执行政策的必要性。要坚决反对那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政策走样,落实政策打折扣,甚至完全违背政策办亊。为什么有的老百姓说,中央好政策,到下面执行中就“走了样,变了味”。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也有微观方面政策;既有共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政策。如外交政策中,对不国家的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又如国内民族宗教政策,对不同的民族习俗、风俗的少数民族具体政策既有共同的又有不同的;在产业政策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政策也是不同的;还有如分配政策、就业政策、体制改革政策、房地产政策、安全环保政策、医保政策,等等,既有共性政策,也有个性政策。马克思主义最本质最活的灵魂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政策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具体政策具体分析,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行宣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热点”结合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紧密结合形势,还要紧密结合政策,讲清形势,明白政策,行动就有目的,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做到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结合“热点”,深入开展教学。一般来说,热点就是指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或新闻媒体、网络、电视等在某时某地引人注目的地方、人或事等社会问题。教师在教这一门课时,要特别关注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问题就是需要老师向学生讲清楚,热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析热点问题?如何化解热点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对热点问题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热点问题应采取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应对政策和策略,相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热点问题,关注热点问题,解决热点问题。新闻天天都有,热点年年不同。为什么热点会年年不同呢?因为,先前的热点出现了,党和政府积极应对,又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如201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综合新华网、人民网等门户网站组织的“2012年两会调查”结果发现,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分别是:社会道德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缩小贫富差距、房产市场调控和加强反腐倡廉。其中,“社会道德”和“食品安全”成为网民新的两会关注点。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与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2013年前十位的热点问题是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房价、医疗改革、物价问题、食品药品安全、法制中国、体制行政改革、国防建设。这些热点问题在教学中都要认真加以分析。

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从容面对,认真分析,不能迴避,要有针对性,讲清热点、难点,以利增强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如讲“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专题,就要把生态危机现状,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内涵、基本特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二者辩证关系,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美丽中国的对策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祥细讲解后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一次升华,并把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远景蓝图结合起来,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学生充滿自信心。又如讲民生问题,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民生情怀,既有理性,又有事实,细心解读,以理服人,以亊动人,以情感人。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注意与“群众”结合

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还要注意与“群众”结合。群众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二是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再说“公民”与“人民”,“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学概念。在国家治理领域我们使用“公民”概念。公民概念反映的是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就是公民,公民就是人民,二者统一。我们讲形势与政策课要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要注意与“人民”结合,与“公民”结合,公民关注的问题,就是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大学生,首先是“公民”,也叫“人民”、“国民”;同时也称“群众”、大学生双重身份。因此,教学要与群众结合,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注意与“群众”结合,也就是说要与大学生结合,贴近群众,贴近学生,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坚定理想,服务人民;深入群众,投身实践;勤奋学习,勇于创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当代大学生既要肩负责任和义务,又要拥有自身不可剥夺的权利。权利、责任、义务,应该是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举止,公共道德淡漠现象和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问其根源就在于公民意识的缺失。良好的公共道德意识形成,靠一种自觉和一种自我约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神圣职责。教学要与“群众”结合,既讲理论,还要实践,真正与群众结合,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大学生进社区,积极组织开展“社区邻居节”、“孝敬文化周”等活动,促进社区文明形成,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大学生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群众,启动“十镇百村文化”活动,深化“双千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真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辩证看务实办[M]。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6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近年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当前反腐败斗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创新和党务政务公开三个方面探讨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反腐倡廉;形势;途径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这是党的发出的郑重声音。枝叶茂盛的大树不能任由蠹虫繁衍蛀蚀,长期执政的大党不能任由腐败滋生蔓延,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力量来推动,伟大力量需要清廉之风来凝聚。

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成绩

我们党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地反对腐败。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密切关注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始终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果断亮出反腐利剑,严惩腐败分子,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明显进展,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展现出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心。

(一)查处腐败分子力度不断增强

查处腐败分子是最直观的反腐工作,最为人民群众所关注。近些年来, 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查处了腐败分子150多万,受党纪处分人数占党员总数2%。十多年来,落马的高级官员有很多:既有__这样的位居政治局委员的领导人,也有像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这样的国家部委正部级干部,亦有像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这样的省部级干部。从“天价烟”局长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再到“房叔”蔡彬,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关注度高的腐败问题,我们党从不回避、从不姑息、决不手软,努力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仅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就接受信访举报1345814件(次),14.3万公务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通过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初步地将腐败发展、泛滥的势头压了下来,极大地振奋了党心民心。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2003年为51.9%,2011年达到72.7%;人民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2003年为68.1%,2011年达到83.8%,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对权力的监督力度越来越大

腐败的实质是掌权者因公共权力监督的弱化,而对公共权力滥用,从而违背了权力赋予者的意志。为了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按照权力制约的特点,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些年来,我党在强化权力监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权力的授受方面明确要求,市(地)、县(市)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逐步做到由上一级党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会闭会期间,可由党委会作出决定,在决定前要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这为扩大全委会的监督权开了先河。在党内决策权方面,通过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等,以更有效地发挥党代会和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在党内监督权方面,通过制订并颁布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对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制订并执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权。

(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005年1月至2012年7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及其会、国务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制定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616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反腐倡廉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文件规定1538件,形成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在这一框架下,我党向一个个“顽疾”郑重宣战——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开展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治理:2010年,全国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数、人次数、经费数与2006—2008年3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47.1%、43.9%、32.6%,节约经费14亿元;2009年至2011年,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发现“小金库”60722个,涉及金额315.86亿元,责任追究10429人;2009年起,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截至2012年8月底,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2.71万件,查实2.43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1万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9794人。

二、我国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看到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在短时期内难以清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一)腐败形式花样翻新

新形势下腐败问题的表现形式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由“享乐型”向“资本型”转变。腐败分子通过市场运作获取不法收入,再通过办公司、境外投资、回国投资等形式,把不法收入逐步变成合法收入,进行赃款“漂白”。不少腐败分子在以权谋私活动中,“现货”交易少了,“期货”交易多了:不再是当即攫取利益,而是等多年以后,甚至退休以后,再连本带利收取好处。如浙江平湖市委副书记郭跃荣,将建筑公司老板给其20%工程招标提成费1200万元,暂留公司,约定等退休以后成立一个公司,再把这些钱设法套出来,即为典型的“期权化”。一些犯罪集团和腐败分子打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旗号,用表面合法的形式掩盖其腐败行为。其腐败活动不仅限于追求金钱和物质,而且与权力、女色等结合在一起,致使“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复合型腐败案件大幅度上升。有的权力腐败与其他刑事犯罪行为相互交织,甚至与黑社会势力沆瀣一气。近几年公开报道的领导干部***案就有数十起。一些腐败分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非作歹,吃喝嫖赌黑“五毒俱全”。

(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

由于一些体制、制度尚未理顺,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司法等重要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违纪违法案件成多发易发态势。与此同时,由于文体领域的行政化日益加重,高校、体育等领域的腐败现象浮出水面。2009年10月,武汉大学常务原副校长陈昭方和原常务副书记龙小乐被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批捕。在武大腐败案被曝光的同一天,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郭泽深被当地公安机关刑事拘留。4天后,又爆出武汉科技学院原院长张建刚、原副院长王志贵被“双规”。这么密集的曝光,一方面说明反腐力度加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2010年新年伊始,中国足协反赌风暴牵扯出一系列的腐败案件,足管党委书记、主任南勇,足管副主任杨一民等足协高官纷纷落马,受贿金额惊人。教育、医疗、体育等过去被认为是神圣的领域,贪腐问题都这么严重,说明腐败正像瘟疫一样在四处蔓延,向公共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三)腐败主体呈现集团化落势化趋势

在目前的许多腐败案件中,腐败分子都不再是“单干户”,往往有一条线,或者有一个圈,他们结成了一个“小团伙”,形成了一个“势力圈”,群蛀现象严重。在这个圈子里,资源和信息是共享的,但是,出了这个圈子,所有的人都守口如瓶,圈子以外的人想发现案件线索十分困难。河北李真案,共涉及47人,其中厅级干部8人,处级干部14人。宁波许运鸿案涉及违纪违法干部127人,赖昌星走私案涉及28个单位270人。东方锅炉集团原4名主要负责人集体作案,涉及50多个单位2064人,其中地厅级干部76人,县处级干部236人。腐败在向集团化发展的同时,呈现出落势化倾向,即腐败主体的级别向基层渗透,科级干部腐败发案率上升。纪检部门的举报材料中,差不多有90%是举报科级干部的。基层腐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因为级别低、人数多的特点,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从山西小县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级官一捞就是几个亿,房产几十套,到东北抚顺一个科级“土地奶奶”女贪官也捞过上亿,“蚁蛀”、“蚁贪”的危害正在上升!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途径

党的报告深刻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一些国家和政权兴衰更迭的事实说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在拒腐防变体系中,思想道德防线是第一道防线。党纪国法防线是通过纪律与法律规范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是第二道防线。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党员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往往是从思想道德防线失守开始。因此,首先应从内在方面着手,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第一位的、基础性工作抓牢抓实。通过廉政教育,做到关口前移,防微杜渐,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搞好反腐倡廉教育,必须建立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即要从面向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向面向全社会的廉洁从政教育转变。目前,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水平,公民道德体系中普遍存在着“人情文化”。在这种“潜规则”的支配下,人们遇到事情总喜欢找关系,通过体制外的运作解决问题。一些人为了夺取不正当利益,挖空心思、处心积虑试图破坏公平规则和秩序,挑战官员抵御腐败能力。因此,针对我国的社会道德文化传统,对公民进行道德价值教育,塑造健康的廉政文化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反腐败制度创新

中国古语讲,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这句话对于我们反腐败很有启迪,反腐败必须要立足于消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通过编织严密的体制之网,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学者阿密泰也讲:“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过去,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了“苹果”的自身因素,认为官员的腐败是自身抵挡不住诱惑。实际上,制定反腐方案的一个前提应该认为人与生俱来有许多恶的本能,从而一定要通过严格严密的制度加以约束。应当把眼光更多地放到“筐子”而不仅仅是“苹果”上。如中国现行的交通投资体制是在交通系统内部封闭运行,采用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交通管理部门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既当发包商,又当承包商。如此巨大的权力,如果掌握在一个领导手里,又缺乏有效监督,确实容易出问题。因此,必须搞好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减少腐败发生的概率,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三)加强党务政务公开

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各国之所以被称为“阳光工程”,就在于“阳光是腐败的天敌,公开是腐败的克星”。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应松年教授的表述很是形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路灯是最好的警察,腐败总是发生在黑暗处,发生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党务政务公开,就是把公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这必将成为防止腐败的一道有效屏障。一位记者曾到联想集团采访,一个企业,年销售额几百个亿,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在利益交换中发生腐败。记者问总裁杨元庆,你们有何对策?杨微微一笑道:“这个问题,在我们这里不大容易发生。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联想集团从物质采购到办公用品,从出差报销到对外送礼,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任何财务往来,哪怕小小的几元几十元开支,都在内部网上运行,谁都看得见,谁都可以查,谁都能监督。比如我吧,作为总裁,当然要应酬,要送礼,还要批条,但我的这一切,在网上都可以看到,完全透明。你说说,我这个总裁会不会腐败?”联想的办法,确实有道理,其实质就在“透明”二字。而反腐制度的约束,必须围绕“透明”进行。如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总之,预防腐败必须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实现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真正把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制约之下,从而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和行为失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