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通用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近期,课题组组织成员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在组内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对比自己的教学,颇有感触。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创新意识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语文课堂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沿阵地。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不少都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使用频率较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呢?这是我们语文教者在教学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3.“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有优劣之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低劣的学习习惯将严重阻碍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研究语文学科的特性和习惯的特点。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而习惯则有长期性、渐成性、固定性和自动性等特点。因而语文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语文读、写、听、说过程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自动化了的语文行动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适合语文学科特性的,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较大促进作用的行为。它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学习能力是它的发展。所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会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4.“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5.“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多少年来,初中生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中考,而很少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激情,这是我们阅读教学亟待改革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其思维,丰富其情感,又能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这成了教者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6.“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多角度、多层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现结合所学习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上不再是老师与优生的问答,而要照顾到各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老师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对和错,而要顾及学生是否能接受,并能使学生更有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生成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效果。在课堂向前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然要不断生成一些问题、看法,这些课堂的生成显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解决文本相关问题的最好契机。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各种自认为合理的环节和问题去填满一堂课,粗暴地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许多有价值的发现被湮没了,思想的火花被掐灭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发言的热情逐步丧失,各种语文能力也随之下降。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课标》陈述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全国小学生研究会理事长崔恋同志指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而新的《课标》体现的正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也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全面开放。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
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与学生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目标体系。应该能充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求,因此,学生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应该是分层的、多级的,而不是笼统的、单一的,应该是积极的、激励的,而不是消极的、限制的,在教学中目标的开放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教材特点,灵活制定教学目标。
例如:我在执教《月光曲》一课时,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的意图转,学生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入教师的窠臼,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教师必须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的目标:
(1)贝多芬乐意为穷苦盲姑娘演奏,领会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2)盲姑娘双目失明,却酷爱音乐,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执着的追求。
(3)了解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艺术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人民服务。
2、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
如:学生《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先让学生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然后让有能力的同学说说句子的含义。没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与他们互相交流、理解。在讲完课文要求背诵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好一点的学生可背诵全文,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课标》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材。”目标中还写到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要求搜集信息,因而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而应拓展内容,扩大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阅读内容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