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每一个成绩,都凝聚着扶贫“领头羊”及全体扶贫干部的心血与付出。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领头羊”迈出了“领跑样”。
务实调研走访是前提。吹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以来,“领头羊”带领驻村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夙夜在公”的精神,迈出步子,甩开膀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宣讲扶贫政策,善于化繁为简,把“政府文件”变为扶贫“政策干货”,实现政策“一本通”,让人民群众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充分尊重民意,采取入户座谈、面对面交流、互动式商讨,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共同找到适合各自脱贫的新路径、新方法,切实将脱贫“致富经”送到田间地头;在思想上“紧绷弦”,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疲惫厌战思想和过关心态,进一步强化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思想,稳住神、咬紧牙,心无旁骛、勇往直前。通过务实调研走访,敲开群众“心门”,不断激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坚决避免上热下冷、先热后冷的现象,实现上下联动,齐头并进。
紧盯重点任务是关键。围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脱贫、社会保障“五个一批”扶贫工程,扶贫“领头羊”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一针一针绣精准,一针一针扎透,齐心协力使出“洪荒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每一项工作。紧扣“识贫、扶贫、脱贫”三个环节,实行条块化分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一针一线缝好固牢”,逐村逐户落实到位,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坚持“靶向治疗”,制定“一对一”解决措施,因人因户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兜底、产业倾斜、科技培训等措施,瞄准问题,坚决精准地打到十环上,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实效;着力补齐贫困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层治理等短板,推动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防止整改工作“一交了之”、帮扶工作“一访了之”、政策脱贫“一兜了之”。确保扶贫工作精准度、社会认同度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重要经验。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决胜脱贫攻坚的共同目标,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上下一条心,同下一盘棋,以三军用命、浴血奋战的士气,高效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脱贫攻坚体系。在培育致富能人方面,做到政治上关怀、政策上倾斜,激励各类人才扎根基层,将新技术、新知识带到农村,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之力;强化作风保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脱贫考核评估制度,坚决反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检验;着力把督查工作在促实效和减负担之间求取最大“公约数”,切实减轻基层干部负担,让基层干部从各种督查检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实在在地为民解难题。
“领头羊”迈出“领跑样”,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坚持尽锐出战,聚焦“六个精准”,下足“绣花功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促进乡村振兴。
用好脱贫5年“过渡期”
近日,202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文中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党员干部要勤思为民初心,领悟党中央意图,把准实践要义,把这一好政策贯彻好、落实好。
勤思为民初心,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脱贫群众有信心、少担心。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这一伟大奇迹置于百年未遇之全球疫病之下实现,更增几分传奇色彩。同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中有共性也有个性,有一般也有特殊情况。脱贫群众中有些之前的重度贫困户,久困于贫,如初学会走路的孩童,走起路又想走又有担心。5年过渡期的给出,有利于大大舒缓他们的内心压力。党员干部要常怀初心,心系群众,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之中,进一步跟进服务,和这部分群众一起想办法、出主意、谋点子、定路数,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在一步一步前进中,坚定信心、鼓起勇气,昂首阔步向前犇。
领悟党中央意图,做好全部脱贫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有底气、少怕气。党中央以今年1号文件形式为脱贫群众加上一份保险,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脱贫工作复杂性、艰巨性的深度考量,是“人民至上”伟大情怀在脱贫攻坚中的再次彰显。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认真领悟文件内蕴的为民、爱民深情和扶上马送一程之意。用好这段过渡期,把容易出现反复的问题和已脱贫人员列入动态监测网,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注重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政策的落地过程看作是一次聚拢民心士气,团结鼓舞群众,奔向更美好生活的过程;把践行政策的过程,看作是扛起担当、勇担使命、兑现初心的过程,切实抓紧抓好。
把准实践要义,坚持立足本地实际,立足岗位职责,紧抓不懈,让群众有奔头、不心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政策再好,不干为零。脱贫工作除用好“四个不摘”政策之外,党员干部思想上尤其不可有“松一松、歇一歇”的念头和想法,要勤于深入一线,进村入户,进入街头巷尾,将线上大数据监测、分析和贴上去、靠上去的精准走访、“面对面”交心交流结合起来;将提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促进党心民心“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群众经常看到干部,心头就稳而不慌,就更利于脱贫信念的涵养和脱贫信心的提升,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更好走稳脚下的路、乡村振兴的路、民族复兴的路。
这次中央以1号文件形式给脱贫工作上了“安全阀”,加了“保险丝”。党员干部要充分用好这段“过渡期”,多做查遗补缺、对标提升、动态监测、“回头看”等工作,把党的好政策转为实实在在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然,不止于这5年“过渡期”,让人民日子更好、心头敞亮应当始终是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奋斗目标!党员干部不可不勠力奋斗、全力为之。
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党中央对脱贫攻坚、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新的历史任务。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他们位于农村基层第一线,站在直面群众最前沿。如何扛起责任,用好资源,解决农村工作中的“卡脖子”问题,还需做实三个“细活儿”。
做实“善听”。广纳善言,方明辨是非。中国历史上不乏善听纳言的历史传统,偏听偏信以至亡国的事例也不胜枚举。据《战国策》记载,邹忌以亲身经历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续写春秋霸主伟业。对于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而言,更应悟出其中奥妙。群众“不平则鸣”,特别是当下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的新阶段,产业帮扶、严防返贫、易地搬迁、扶贫力度调整等后续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更应将群众意见作为农村工作的指向标。所谓“善听”是指善于听群众“刺耳话”“牢骚话”,而非在“美言、谄言”中误认为“形势一片大好”;“善听”的同时更要“广纳”,基层党员干部要主动俯下身、靠前站,拓宽民意征集通道,广开各方言路,确保落实反馈掷地有声。
做实“深研”。极其重视调查研究,曾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仅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做过十几个关于农村的系统调查,从而具备全局高度的战略性思考,引领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反观当下部分党员干部,没有认识到调查研究是“慢工出细活儿”的工作,而是浮于表面,导致“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的“作秀式”调研时而出现。此次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一要求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落实。基层党员干部更要扛起责任,在调查研究上下“绣花”功夫,在“深、实、准”上出大力。以更加严谨的作风挖掘出阻碍政策落地的顽疾症结,助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激发资源要素活力,为乡村振兴闯新路、出新招。
做实“常思”。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追古抚今,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常怀畏民之心,常做为民之事”。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七件头等大事。对于我国农民而言,他们的“头等大事”就是“地”和“粮”。会议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农村地区种粮收益降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严重挫伤。如何让农民完成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变,如何让“种粮”成为有奔头的职业,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应常常思考的新命题。同时,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推动种粮补贴、低价收购、完善收入保险等新政策宣传落地,加大农业科技和机械化力量,将农民从“体力活”“苦累脏”中解放出来,给粮农吃下增产增收的“定心丸”。
实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必须强化挂牌督战,谋战局、投兵力、定战术,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今年1月,要决战脱贫攻坚,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工作难度大的县乡村,按照“五个一批”的办法,强化分类施策、挂牌督战,着力攻克最后的堡垒。1月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挂牌督战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没有摘帽的县以及脱贫任务比较重的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我省列入挂牌督战的贫困县有9个、贫困村有292个,任务艰巨。要啃下这最难啃的硬骨头,挂牌督战无疑是激发动力、强化担当、压实责任、确保实效的硬核举措。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既要较真碰硬“督”,更要凝心聚力“战”。要坚持目标导向,贯彻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以“户户清”“村村清”“县县清”行动为抓手,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完成情况、产业扶贫推进情况、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开展督战,制定本区域挂牌督战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找准、系统分析存在的短板弱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今年上半年完成各类问题整改。要坚持结果导向,实行“一月一分析、一报告、一反馈”,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三级直通督战机制,构建“主要领导挂帅督战、分管领导直接督战、条块结合协同督战”工作格局,提高督战的精准度、有效性。要坚持效能导向,严明纪律作风,切实担当尽责,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贫困村按期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以督促战,边督边战,才能“督”有实效,“战”果精准。全省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统筹安排,防止层层督战、多头督战、重复督战,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忠诚履职、尽锐出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提升脱贫质量,齐心协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图卷”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我国未来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为乡村振兴工作明确目标、强调重点、指引方向。
乡村自古就是诗人墨客栖居安放乡愁之所,它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快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致,更是当今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要阵地。推进乡村振兴,绘就“壮美图卷”,让产业兴起来、让人才旺起来、让生态美起来,以此顺应亿万农民期待,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巩固开拓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时下农村工作重点课题。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融合,积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坚持市场化道路、科学性运作。要以农村供给侧性改革为主线,激励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力量,实现“小木耳”也是“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千城一面”。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发掘,与地理、人文等要素有机融合,有山水景观的绘就“秀丽山水”图,有庄园景观的绘就“幸福庄园”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真正的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实现“面子”与“里子”的双丰收。
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是关键。“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更是如此。发挥人才力量,首先要“聚集”人才,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深入挖掘本土人才,科学引进外部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建设;其次要“培育”人才,新业态的出现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批“爱农业、懂农业、精农业”的“新农人”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当地产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对有一定农业技能基础的农民开展精细化培训,如网店开设、品牌打造、物流管理等;同时,加强资源利用,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后要“用好”人才,确保“因事择人”“因才施用”,通过政策引导、完善设施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使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要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好班子”、选择“好路子”,以此凝心聚力,让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
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支撑。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把产业发展好,以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乡村振兴要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时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厕所革命”,杜绝“污水排放”,严管“秸秆焚烧”,开展“垃圾分类”,通过监督管理与群众宣传,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效能树立信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按照乡村振兴五大要求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绘就美丽的乡村振兴“壮美图卷”,它将展现给亿万农民的是一个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未来。
脱贫摘帽后,下一步怎么做?2020年岁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广大帮扶干部作为结对帮扶主力军,要深刻领悟党中央决策意图,强自身、勤走访、实帮扶,以“三步走”的姿态书写脱贫攻坚“后半程”华章。
强自身,拥有真才实学。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助人也应有真本领。帮扶干部都是经过组织精挑细选的优秀干部,是社会骨干,也是强国基石。帮扶干部要爱惜自己的身份,更不能辜负组织的厚望。始终坚定政治站位,克服懈怠情绪,摒弃烦躁心理,重燃攻坚斗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有帮扶贫困群众的动力。时刻立足本职工作,干事兢兢业业,态度勤勤恳恳,作风优良正派,本业强、作风硬,有帮扶贫困群众的实力。要熟悉掌握帮扶政策,细则“庖丁解牛”,结对跟踪落地,方式大胆创新,懂扶贫、会帮扶,有帮扶贫困群众的能力。
勤走访,了解群众疾苦。走访不是目的,帮扶不是负担。入户走访慰问,是通过走访的形式去体察了解民情,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放下架子才能亲近人民群众,俯下身子才能嗅到泥土芳香。帮扶干部走访慰问既不能蜻蜓点水、敷衍了事,也不能走“流水线”、机械死板,更不能自欺欺人。要真正坐下来与困难群众拉家常、述苦短、交朋友,算衣食住行,聊家里种了什么、养了什么,问家里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怀着一颗忧民、爱民、利民之心,察民情、顺民意、解民难。
实帮扶,确保政策落地。脱贫攻坚以来的成绩,充分说明扶贫政策和资金是足够的,关键在于落实。帮扶干部要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争做政策宣传的“排头兵”,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知政策、享政策、认政策。对待困难群众,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克服等、靠、要思想,鼓励通过双手劳动致富,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要立足乡村振兴,全面总结脱贫攻坚“成功账”,重新梳理结对帮扶“政策牌”,在洞悉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发展水平等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帮扶计划。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组织选派的“精兵强将”,帮扶干部要始终铭责于心、扛责于肩、履责于行,把贫困群众“扶上马”后再热情“送上一程”、再使劲“挥马一鞭”,助力贫困群众搭上乡村振兴快车,实现致富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