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通用9篇)
是__学校班级学习委员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他都能够按照一个少先队员的准则来要求自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
一、家庭里的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宝宝。当每天放学以后,回家的第一任务就是写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养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刷自己的鞋子、整理自己的床铺、书桌......养成了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每周还不定期的帮妈妈刷碗、洗菜、做饭等。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还能给妈妈捶捶背、按按腰;在妈妈生病的时候,还会摸摸妈妈的额头问是不是发烧?提醒妈妈早点休息。这时的妈妈是一个幸福的妈妈,也是一个开心的妈妈。每天晚上的“goodnight” 和每天早的上“good morning”也是爸爸、妈妈耳边最动听的音乐。
二、学校里他是一个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20_年暑假,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假日阳光小队,做一个清洁小使者,和大家一起到双龙湖广场打卫生、擦洗凳子等。“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创文明城”,为许昌市创全国文明城市增光添彩。参观许昌恒源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欧利优乳业公司,深深感受到了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的规模和状况。在学习中,有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y会耐心的为他们讲解,直到同学明白为止,从不显出不耐烦的情绪。
三、生活中的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小伙伴。曾有一个周末,他双龙湖广场玩时碰到了他班里的一位同学,他们玩的很高兴,但很不尽兴,于是他和同学约好第二天下午3:30再双龙湖广场中心见面,一起再玩。本来第二天下午爸爸妈妈是要他回奶奶家的,可是y说他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不能失约。于是,爸爸妈妈两个人回了奶奶家。当爸爸妈妈5点钟回到家时,孩子不在家,想孩子一定和他同学在广场上玩。当妈妈正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回来了。“玩的怎么样,很高兴吧!”妈妈连忙问孩子。“从3:30我一直在等他,也没找到他,他根本没来。”孩子如是说。当第二天到学校问了那个同学才知道原来是那个同学有事没去成,可他们又无法联系。通过这件事,y也知道了,朋友没来是有原因,至少自己遵守了诺言,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四、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与人为善,快乐成长。当你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时候,你自己也是一个快乐的人;当你把自己的那份爱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就拥有两份爱。因为爱与快乐会越分越多。爸爸妈妈时常这样对孩子说。
在公交车上,他为老人让座位时,他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伸出援助之手,他是快乐的。当他和妈妈带着很多的食物去社会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儿时,看到到那些可怜的孩子,他说他们需要爱,需要关心。他在看《孔子》第22集《闵损》这集时,在看到闵损说冷,父亲打他,无意间把他的衣服给打破,芦花飘出。父亲知道真相后大怒,回家后,父亲无论如何都要休了妻子,而闵损却跪下来要求父亲别休了继母时,孩子的眼泪“嗖”的一下就掉下来了。闵损的那颗爱心、孝心也在这一刻传给了y。
y在学习上不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活中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上就是同学的事迹材料。
王__,女,1962年11月15日出生,回族,中国共产党员。1981年12月至20_年1月在__市蔬菜公司的蔬菜批发部工作,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发挥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单位出板报、写表扬稿,并在单位的广播中多次播放,在单位的珠算比武中多次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由于工作突出,于1984年被调到统计股做统计员。并于1985年考入黑龙江省商学院的夜大,学习商业会计专业。同年考取了__市珠算协会的一级证书。1988年大专毕业。__年任单位收款室组长兼任团支书。20_年8月应聘到新城办事处建成社区,担任副主任一职,主管低保工作。
社区低户及低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都是需要社会最要关心和帮助的。王美倩利用业余时间一家家调查走访,了解各家状况。通过走访调查让她在工作上有了头绪、有地放失,逐步建立健全了档案,做到应保即保,流动管理,不怕威胁与恐吓。她积极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为家庭成员找工作,与他们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在低保走访工作中,王美倩深入家庭与特困居民袁树祥、张雅贤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以个人名义为他们捐款捐物,购买生活物品,解决生活难题。在她积极努力的工作下,于20__年获得办事处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20__年获得办事处人口普查先进个人称号。
张群,中共党员,临沭县扶贫办项目组组长。20_年,张群被安排到县扶贫办项目组工作,项目组的职责包括项目入库、立项、建设、验收、移交确权、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工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不仅对业务理论知识有要求,还需要深入到扶贫项目一线。面对全新的岗位,她深知“亲身经历是最好的经验”,踏泥泞、冒酷暑,走遍了9个镇街96个产业扶贫车间、大棚、光伏电站等项目现场,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克服督导项目进度与验收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尚金锁,男,55岁,中共党员,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尚金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诚信经营,创立企业名牌,赢得市场信任,使柏乡粮库实现连续20年盈利上台阶,人均创利、人均经营量、吨经营量费用开支3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由全省最小的一个基层粮站发展成为全国同级库中最大的粮库,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对国家讲诚信。
他带领员工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用一流的工作状态管理中央储备粮,用最完好的设施储存中央储备粮,用最先进的技术保管中央储备粮,用最优质的粮食轮换中央储备粮,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出、用得上。
对农民讲诚信。
他组织起近20_人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诚信队伍,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帮助农民种好粮、管好粮、卖好粮,把诚信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柏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宁可舍近求远,也把粮食卖到柏乡粮库,图的就是尚金锁领导的柏乡粮库服务好,信誉好,不压级压价。
对客户讲诚信。
不欺、不瞒、不糊弄;重合同,守信用;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经商,堂堂正正做人,使柏乡粮库的贸易伙伴由几年前4个省市的十几家增加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
对银行讲诚信。
柏乡粮库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是全省唯一一家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
尚金锁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过他诚信经营的事迹。20_年7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提出,把柏乡粮库作为“全国中储粮系统的党校”,并请尚金锁任校长。
詹学银 男,63岁,中共党员,都昌县太阳村主任。
从1988开始,詹学银一共捡到过三个路边遗弃女婴,那时,尽管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紧张,但看到无辜被弃女孩时,他鼻酸流泪,心如刀绞。“我非抱回家不可,第一个我自己养了,后两个分别送给了我的两个妹妹,并叮嘱他们要细心抚养。”
詹学银欣慰的告诉记者,他养的女儿目前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20_年9月,詹学银无意中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张淑琴创办中国太阳村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报道,詹学银为张淑琴的行为而感动,思想上也产生共鸣。
在以前工作时,詹学银就很热心公益事业。在看了这篇报道后,詹学银决定在都昌县创办一个这样的太阳村。
于是他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北京,见到中国太阳村的创始人张淑琴,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张淑琴十分支持詹学银的想法,于是詹学银开始着手解决太阳村的建设用地问题。
为了抓好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的建设,詹学银整天泡在工地上,为了节省每一分善款,他乐当工地的搬运工、值班员。“汽车拉来的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人手不够,我和老伴儿也要参加卸货,到了晚上,我还要值班、看管材料。”
詹学银告诉记者,近半年的时间,他从未休息过一天,为的就是太阳村工程尽早竣工。 “一夜春风至,万树梨花开”。
20_年6月1日,太阳村第一期工程竣工,第一期107名弱势儿童住进了太阳村,有了家,有了归宿,詹学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詹学银是太阳村的主任,内部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
100多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学习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最让詹学银操心的是这些孩子的管教问题了。“因为孩子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性格和一些不好的小毛病,有的还会因为自己是服刑人员的子女而自卑。”
詹学银告诉记者,他和爱心妈妈们只能一遍遍地教育、开导他们、为他们重建信心。为了改善太阳村孩子的生活,詹学银在太阳村旁开挖了荒地种上了蔬菜,还利用原鱼塘养上了鱼,把自己家里几亩水田给了太阳村种水稻,山上种上了水果,圈拦养上了生猪,在山上养了鸡。
詹学银一有空闲就去劳动,身上晒脱了几层皮。 在太阳村,孩子们都亲切地叫詹学银为詹爷爷,詹学银像关心自己的儿孙一样关爱孩子们的成长。
他一年365天起五更睡半夜,晚上总要起来为孩子们盖被子。白天,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情绪不好,他必定要找到孩子谈心。
他给孩子们的爱也感动了社会上许多有爱心的人,他们给太阳村的捐款捐物也成为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有力保证。个人先后年荣获全国、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20_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
会泽县迤车镇索桥村的主任陈友风如是说:“在基层工作的14年中,我一直保持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有作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时刻保持着思想上的纯洁和先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生命不息,奋斗不已,为建设和谐迤车尽自己微薄之力。”
陈友凤以前是忙人,现在毫无疑问更忙了,除了本来就很忙的农村事务外,还要准时参加会泽县文明办组织的“会泽县首届道德模范宣讲报告会”的报告。见到她的时候,她正刚好从会泽县乐业镇参加完报告会赶回来,在迤车镇西支沟索桥地段帮助迤车镇水务所协调西支沟沟渠边界调整问题,迤车镇水务所所长朱知标说:“迤车镇西支沟三面光改造,全长10多公理,涉及到迤车的箐口、五谷、索桥三个村委会,其中最长的地段在索桥,人际关系最复杂的地段也在索桥村,边界调整难度最大的地段也就是索桥了,没有陈大姐的帮忙,我们可能根本就协调不了”,而作为承包方的老板胡小春也深有同感的说,涉及到的三个村委会中,最好协调的也就是索桥村了。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一个沟段划完了,并打电话通知下一个村民小组组长第二天带着他们小组涉及到沟段边界问题的村民到沟上实地查看并协调调整后,作为迤车镇索桥委会主任的陈友凤才有机会坐下来喝口水。
一、水润小苗平息怨气
年近50的陈友凤心直口快,在基层工作的14年中什么样的酸甜苦辣都遇到过。__年12月因工作需要,陈友凤服从党委政府的调配,由迤车镇中河村调整到总人口8000余人,关系复杂,矛盾突出,工作难度大的索桥村主持全面工作。调整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她来承担重任,解决矛盾的;调整的原因更简单,她在__年昭待高速路迤车中河段的征地、拆房、迁坟、挪树中,面对重重困难,顺利做好了中河村52户拆迁户的工作,而索桥村在这个方面进展并不顺利。
上任伊始,陈友凤立即召开索桥全村支部扩大会议,把握住了索桥村拆迁难、饮水灌溉难、计划生育难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究,结合多年做群众工作的经验,陈友凤理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要赢得民心,首先解决好春耕时节农田灌溉问题,于是陈友凤及时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实地踏看了13.5公里灌溉水沟,发现沟里由于年久失修塞满淤泥、杂草,埂子多处垮塌。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是修不好的。难怪群众不但不去修沟还要骂人。经过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陈在凤向镇政府协调资金15000元用于修建垮塌沟段的挡墙。40天后13.5公里沟渠全部清淤排障完毕。水滋润着田里的小苗也平息了人们的怨气。
二、亲人误解格外酸楚
回报是对付出努力的人的肯定,经过实实在在的水沟清理,水流进索桥村的田地,也流进了一部分索桥人的心田,总算有了点儿群众基础。可是另外一个难题又摆在了陈友凤的面前,没拆迁的那32户会顺利搬迁吗?据了解,在她来之前,索桥的拆迁户中就有多人多次上县、上市、上省,甚至到北京上访。陈友凤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了其中上访原因,一是上下的工作没有沟通协调好,二是没有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面对群众抵触情绪大,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陈友凤挨家挨户详细了解拆迁户各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和记录拆迁户的合理要求。第一次了解完之后,陈友凤怕有疏漏,又挨家拚户进行第二次全面了解,陪着她去的村文书开玩笑说:“你还去起兴趣来了。”面对文书善意的玩笑,陈友认真地说:“做两道工作好,两次说的问题都一样就好整了。万一不一样,或者他反悔到时麻烦来了更不好整,这是我在中河村工作成功的经验。”陈友凤的这个做法太对头了,通过两次了解,发现确实存在口径不一样的,于是陈友凤带着她的班子成员又进一步入户核实,回到村委会及时召开班子会议,针对不同的问题一一研究,制定出不同的措施,通过深入细致的做思想工作,大部分拆迁户都执行相关政策,主动配合拆迁办做好拆迁工作。
对于陈友凤来说,最考验她最令她伤脑筋的是娘家人所在的索桥陈家村。陈家村总共因调整公路修建需要安置的有17家,其中娘家人就占了11家,娘家人在看着她,陈家村的人在看着她,整个索桥村的人也在看着她,她对娘家人安置工作的处理态度、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将严重影响着她在整索桥村的安置处理工作。
陈友凤说:“那个时候头痛啊,虽然已是快50的人了,但我在老后家,字辈小,许多长辈是抱着我长大的,你说我……?在开始做工作的时候,说听有人就不屑地说,‘北京我都去过,你算什么东西。’所以,做起工作来,难度就大了。后来我想,在我老后家,我最好是先不出面回避一下,让其他村干部先去做思想工作,做通了,那是再好不过的事,做不通,我也好知道做不通的原因,然后再出面做工作。”
事实果真如陈友凤所预料的那样,其他人去了,不但没把工作做通,而且,还让娘家人找上门来了,这下,想要回避也不可能了,于是只好硬着头皮耐心听长辈们的意见。陈友凤让娘家长辈一个个地说,各家提各家的问题和要求。陈友凤说:“认真听了半天,我归纳起来,娘家人带共性的就是三点:一个是无住处,要我找;二个是房子拆了,安不下去咋办?三个是房子量的不合咋个办?我当时就对他们说,‘第一,你们房子拆了,无住处,我去借或者买灾蓬来给你们住;第二,房子量得不合理,我去找拆迁办再量;第三,我小友凤是你们看着长大的,拆了安不下去,没地盖房子,你们盖到我家小太阳5亩地去。’这下,娘家人总算吃了颗定心丸,同意进场开工。
拆迁的问题解决了,最后就是计划生育的事。陈友凤说:“别的人家就不说了,就我的两个姑子因我‘不顾情分’让她们去做了手术,很长时间不理我,被亲人误解的滋味想起来就格外酸楚,但是我的工作如此,国策如此,也只好不怕得罪人了。我坚信当优生优育给家庭带来不尽的好处时,结扎了的人们会感谢这个强制措施,并逐渐自觉履行,这是我的期盼。应该也是所有人向往的。”
三、真情奉献赢得民心
20_年,陈友凤积极响应迤车镇党委政府发展烤烟种植大户的号召,凭着之前三年种植烤烟的经验,陈友凤承包了200亩地,新建了新型烤房,5月无比干旱,刚浇上的水很快就被蒸发了,面对这种奇热天气,请工浇水入不敷出,况且遇灾还有保险公司,许多人都无奈地放弃了给烟苗浇水。但陈友凤仍然坚持天天请三四十人从周边的吊井和大河里抽水泼烟,为此陈友凤消瘦了十多斤。当市烟草公司的领导来视察时夸赞道:“全市长势最好的烟苗就在你这了。”
7月是烟叶成熟的季节,新型烤房的优势很快被烟农们认可和羡慕,当零星种植烤烟的邻居们试探着提出要来试试时,陈友凤爽快地答应了,而后悄悄地嘱咐自家请来的工人当天少掰一炉烟叶,不要让邻居觉得过意不去。在四五天的烘烤时间里,陈友凤不但为乡亲们提供无偿的技术指导,而且不收任何电费和炭钱。虽然自己还欠着十多万的贷款,但陈友凤总觉得自己无论怎么艰苦也要让邻居们亲身体验一下新型烤房的好处,以更好地引领他们共同致富。
作为一名老党员,多年来,陈友凤一直默默地实践着带头致富和扶贫帮困的座右铭,当需要帮助的村民进入陈友凤的视线,也就一定进了她的心里。陈友凤一直实践着一个党员的起码要求,曾为索桥下街婚姻坎坷的卯昌会捐了100元;组织全村党员义务为侯家凹子被火烧了房子的徐华芬盖起了3间房屋;协调供电所为官厅陆玉芝三奶孙免费栓电;帮助从国民党军队里逃回乡的陈树民老人办理了户籍手续,并将其送进敬老院。今年五月的一天,索桥中街的孤寡老人张顺富,年轻时好吃懒做,以偷盗为生,屡教不改,曾经三次入狱。如今已年过半百,一无所有,张顺富找到了陈友凤家里说他想进索桥村委会的敬老院,陈友凤没有嫌弃他过去的经历,耐心地对张顺富说:“你还有劳动能力,就不要再去加重政府的负担了,自己劳动挣钱会过得更舒坦。”张顺富在她的劝说下,同意了自谋生路,但是提出没有住房,于是,陈友凤带头捐了100元之后,迅速组织了索桥中街支部14名党员捐资1000元,又向民政申请,协调资金3000元,党员们义务劳动,帮张顺富在小太阳村民小组建起了一间20平方米的住房。现在,张顺富浪子回头,改过自新,靠帮人家下面粉,栓电挣钱,一个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_年5月,会泽县文明办在各镇提名推荐“会泽县首届道德模范”候选人,迤车镇陈友凤,经过层层选拔推荐,在基层推荐的147名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基础上,进入从中海选出22名候选人名单,又经过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投票评选,从10万余份选票中,按照得票高低,最终根据会泽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的最终评定意见,一路高歌当选,获得“会泽县首届道德模范”五类道德模范中的“敬业奉献模范”表彰奖励。
张计强,中共党员,大兴镇涝枝新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张计强带领村两委一般人以组织振兴为支撑——强基固本,以产业振兴为根本——富民增收,以人民幸福为目标——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张计强始终牢记这一“工作法宝”,除了促进村民增收,如何发挥服务作用,切实保障民生也成为他认真思考的问题。他切切实实了解民意,把村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出发点,真正建设了一个服务型党组织。
__,一个听起来简单而平凡的名字,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医生··她,一个平平凡凡的女人,而且是一个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但是,她却忘了自己是病人,只记得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承载着患者生命托付的医务工作者。忍受着病痛折磨在自己平凡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辛勤的耕耘,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患者,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她的爱岗敬业和用自己的健康换取病人欢笑的精神无不时时刻刻感动着我们所有的同事。是她,为我竖起了一面旗帜,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是她,让我明白柔弱的身躯内也可以有一颗强大的心;是她,让我明白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明白了白衣天使的真谛。她,就是我们医院的内科主任----梅莉同志。
因为一次感冒,她很不幸的患上了心肌炎,继而发展为心肌肥厚、心脏增大。呼吸困难、心悸气短就常年的伴随着她,折磨着她,特别是当有点感冒的时候,每走几步就需要休息,晕倒更成了家常便饭。每次看到她情况不怎么好时同事们都劝她在家里休息休息,可她总是回答:“在家里有什么意思,要是让我一天就在家里呆着,我估计会更难受,因为我是一名医生,我离不开我的病人,离不开我的岗位。”离不开自己的病人,多么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却反映出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对自己那份职业的眷恋和对患者深厚的感情。但是我们每一位和她一起工作的同事都不得不为她感到揪心,在我们的内科办公室,我们的梅主任左手打着吊瓶,鼻孔里插着氧气管,右手不停的为病人开处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听着她仿佛快要掉气的语调为了给病人解释被她用力的提得老高,看着她因为缺氧而发绀的嘴唇和因用力呼吸而煽动的鼻翼,我们不禁红了双眼。无数次我们因担心她的身体劝她休息,无数次因为她不听我们的劝告而大声的骂她,而她只是笑笑,然后费力而坚定的走进了病房开始了她和病人的交心和交流。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她就开始感觉到呼吸困难,心慌气短。但是她还是坚持着,心想反正都是老毛病了。到了医院,她拖着仿佛一下子有千斤重的双腿费力的爬上了医院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太多的台阶,叫了一声:“快,我要吸氧!”便转身往抢救室走,就在一瞬间,我们还没来得及扶着她便听到她晕倒在地的声音,她的头部重重的摔在地上,起了一个大大的血肿。我们急忙把她扶到急救床上,吸氧、输液、冷敷摔伤的头部。看着梅主任因缺氧而苍白的皮肤、青紫的嘴唇,因呼吸困难而不得不端坐在床上用尽所有的力气用力的呼吸着,我们没有一个人劝她回去休息,因为我们明白没用的。看着她的病情逐渐稳定,我们就开始各忙各的。这时,突然我们听到楼梯间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快点,抢救病人!”,我们急忙奔向病人,将病人安排在床上,是一个农药中毒已经陷入昏迷的病人。这时,我们的梅主任快速的拔掉鼻氧管,和手上的针头,奔向病房。“快,给他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准备洗胃。”抢救在梅主任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病情也逐渐得到控制,但病人仍处于昏迷中。可是有谁看到,梅主任的脸上早已虚汗直流;有谁注意到,她的声音已经越来越虚弱,虚弱得我们都快听不清;又有谁注意到,她的嘴唇已经青紫,双手双脚都因缺氧而发麻,快没有了知觉。但是她的脸上没有一点点倦意,仍然全身心得关注着她的病人,心系着她的病人是否脱离了危险。我们叫她快去休息,她只说了一句:“别忙,病人还没清醒。”这时,病人突然眼睛动了一下,病人醒了,我们的梅主任却再一次晕倒在病房里。我们再也忍不住,边哭边抢救她。病人的家属也忍不住了,泪水早已浸湿了双眼。
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或许她的身上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她被病痛折磨得不堪一击的身躯和她那颗为了患者永远炙热的心为患者撑起了一片艳阳天。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卫生事业,献给了她认为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患者。她虽然身患疾病,她依然春风满面,精神矍铄的用行动践行这她的入党誓言。当我们问她为什么时,她说:“我是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对照《党章》我还有很多做的不够的地方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用尽我毕生所学为患者带来健康。”
我想我们的每一个人,特别是21世纪的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向我们的梅主任学习,学习她的爱岗敬业,学习她的工作热情,学习她为了患者不顾一切的那颗“医者父母心”。当我们还在为自己多加一天班而喋喋不休时,在她面前我们是否该深深的埋下我们那颗高傲的头,仔细的审视自己。为我们的斤斤计较而脸红。
蒋国珍 男,81岁,中共党员,新余市罗坊中学退休教师。
他的慷慨震撼人心:32年前,他把补发的9600元工资一次性捐献给国家;32年来,他资助、奖励学生达2万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他离休工资的总和!他的节俭世间少闻:一条毛巾,他剪成两块使用;一个咸蛋,他分三餐下饭;四季吃红薯饭,穿破烂衣,点煤油灯,区区几百元就可度过一个年头……这是一个大爱无私的人,他捐资助学从不图回报。这是一个境界高尚的人,他的精神感动万千心灵。
他一生无儿无女,但在他的心里,学生们却亲似儿女。 他是新余市渝水区一名普通离休党员教师。
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_年5月,新华社记者撰写的《离休教师蒋国珍倾尽所有助学扶困》一文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发表,引起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要求宣传其先进事迹。
1957年,由于历史原因,蒋国珍被错误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他平反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将国家补发给他的22年共计9600元的工资,一次性捐给当地政府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从此以后,捐资助学便成了蒋国珍生活的一部分。1983年蒋国珍因病提前离休,虽然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师岗位,但却没有因此而停止对学生们无私的关爱。
他主动与罗坊镇下山桥中学联系,对每学期期终考试成绩前50名者,分等级每人分别给予5元、10元、20元的奖励。对一些家境贫困面临辍学的学生,蒋国珍开始十几元、几十元地代交学费,让他们得以继续上学。
个人先后荣获“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新余市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20_年荣登“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