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六篇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6篇)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1

陈志龙,1983年7月于陕西安康农校茶叶专业毕业,同年8月分配原西乡县茶叶技术指导站从事茶叶科技工作,长期坚持在一线开展茶叶技术推广工作。

制定规划和标准。立足西乡茶产业发展实际,针对以往茶园零散、采摘条件差、品质参差不齐、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组织编制了《汉中市60万亩速生密植高效生态茶园发展规划》《西乡县22万亩生态茶园发展规划》和《西乡县十三五茶业发展规划》,制定了《西乡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规程》《西乡县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技术规程》《西乡县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和《无性系幼龄茶园管理技术要点》《穴盘苗定植技术要点》《丰产茶园培育技术要点》,进一步规范了全县良种园建设、低产园改造行为和新建、改扩建茶叶加工厂的标准,推动西乡茶叶的标准化、工业化发展进程。

编写教材普及技术。针对全县茶叶生产实际和发展需要,先后组织编写了《绿茶(炒青绿茶)初制工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茶叶产业发展技术资料》《西乡县茶叶生产、营销培训资料汇编》《绿茶制造》《西乡县水库移民安置区茶叶种植加工及厂房建设培训资料》和《西乡县茶叶加工技术员培训教材》之第二篇《绿茶制造》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累计印刷5万余份(册),作为西乡县茶叶技术适用技术培训教材,发放给广大茶农。

技术培训和服务。根据茶事季节和茶农需要,组织茶技人员长期深入茶场(厂)、茶农户,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成果、新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每年举办各类茶技培训近100场次,培训茶农上万人次,累计培训茶农20万余人次,配合“国际计划”“扶贫开发”“库区开发”“阳光工程”项目和本土茶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等专项技术培训工作,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乡土技术人才,为全县茶产业发展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力科研试验和示范推广。大力推行“科技兴茶”战略,先后开展了“陕西省提高茶园单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午子仙毫名茶研制及技术推广”“陕西省低产茶园改造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午子毛尖名茶研制及技术推广”“汉中市茶树优良新品种引进繁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大力改善了西乡茶叶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开发利用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来来,积极推行茶叶初制加工厂的升级改造和清洁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累计建成清洁化生产线65条,实现全县清洁化加工全覆盖,使茶叶质量得到可靠保障。

夯实茶园建设技术。牢固树立“欲做产业,先建基地”的理念,大力推进茶叶种植区域的战略转移,积极推动规模经营、绿色种植、精细管理、系统服务、标准采摘,不断提高茶叶产量质量和产业效益,为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茶园建设上严格坚持“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栽植标准、统一现场技术指导、统一考核验收标准,认真组织实施。严把栽植技术关和后期管护关,当年新建茶园于次年9月组织复验,成活率达到85%以上的方可兑付全部补助资金,为确保无性系良种茶园栽植成活率,引进了轻基质穴盘苗育苗技术,为全县新茶园建设提供保障。

茶产业助力扶贫实现增收。通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叶园区+农户”“茶产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产加销产业链条分段设置,一般农户分散建基地,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技术培训、田间管理指导,茶产业园区负责引领示范,骨干龙头企业负责加工、市场营销,将单个茶农同市场有效连接,形成了联结紧密稳定的扶贫带贫机制。截止目前,全县8389户涉茶贫困户有投产茶园9266.6亩,鲜叶总产值2872.6万余元,使贫困户在一产中的户均收入从20__年度1690元提高到20__年度的3424元,2253户贫困户7432人通过茶叶实现脱贫。

陈志龙同志坚信,农村和农业是一个茶叶科技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沿阵地。陈志龙同志37年如一日,坚持以爱国、奋斗为初心,坚持不懈的深入基层、农户,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的学习、实践、积累、提高和创新,扎身一线,服务于茶农、茶叶和产业化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2

孙守旗,男,1988年7月毕业于蚌埠干部学校,20__年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大专班毕业,20__年取得了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98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至20__年,该同志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岗位服务31年,常年工作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对全县渔业情况了然于心,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水产事业,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现代渔业发展新技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渔业增产、农(渔)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该同志主持、参加了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安徽省怀远县鳅科鱼类良种场建设”、省科技厅“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工作;参加“泥鳅亲本选择与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池塘生态高密度培育大规格鳅种技术操作规程”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荣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蚌埠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拥有省级科研成果5项;20__年获安徽省首届水产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技能大赛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并获“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术能手”称号;20__年荣获全国“最美渔技员”称号、全省"十佳农技员"提名表彰,怀远县“五一劳动奖章”、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__年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并按程序正在申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__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名,荣获“全国农业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享受蚌埠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一、积极参加水产推广项目建设,推动渔业经济发展

20__年承担《《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作,以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原怀远县渔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单位,在魏庄、常坟等乡镇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健康高效养殖池塘2200亩,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20__年承担《乌鳢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在白莲坡镇和荆山镇水产养殖户中示范推广780亩。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乌鳢养殖户不仅能够自繁自育,而且还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乌鳢苗种。

20__年-20__年承担《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推广工作,20__年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__年在全县推广养殖面积2300多亩。

20__年-20__年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项目,在全县多个乡镇推广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集成了稻鳅共作、稻虾连作等多项综合种养殖技术,亩均增收1200元,推广面积累计22000余亩。

20__年参加《国家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站怀远示范县技术试验示范与应用》项目,在怀远县建立面积300亩的泥鳅、乌鳢等主导产品的核心示范区,积极配合合肥试验站做好相关研究、推广、示范、总结等工作。同年承担《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IPA)示范》项目推广工作,在安徽省绿源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建成流水养殖水槽750立方米,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二、认真开展产、学、研、推技术合作,促进泥鳅产业提升

1、开展了“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以来,与安徽农业大学、霍邱水产局等单位合作,针对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亲本培育、人工催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个创新点。作为泥鳅繁育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认真研究各水系泥鳅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按照亲本标准选育良种亲本泥鳅30万组,加强亲本泥鳅的饲养管理,合理降低水位,利用阳光提高水体温度,有力地促进亲本泥鳅的性腺发育,共繁殖苗种5亿尾。研制出泥鳅良种批量繁育新工艺,研究了标准化稻田生态养殖、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制定了泥鳅良种选育、规模繁育、商品泥鳅标准化稻田、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池塘养鳅1000多亩,平均亩产520公斤;推广稻田生态养鳅10000多亩,平均亩产210公斤,平均增产25.5%,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示范推广《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课题,在怀远县5个标准化泥鳅养殖示范区开展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病害现象,商品鳅品质大幅提高,成鳅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养殖示范区三年累计面积达到36.20万亩,其中:池塘养鳅66122亩,稻田养鳅295870亩。项目总体经济效益49400.31万元。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课题获得20__-20__年底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3、在实施《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期间,与农业大学祖国掌等教授、专家合作,通过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理论与手段相结合,利用种内杂交育种,获得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泥鳅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选育杂交用亲本20万组,扩繁优势近源杂交组合大鳞副泥鳅♀(CZ)×♂(HY)子一代(F1)鳅苗12.3亿尾,建立200亩池塘、20__亩稻田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健康养鳅技术。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三、扎根生产基地,开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1、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建设生产期间,从20__年到20__年9年时间里,该同志作为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在繁育基地蹲点负责技术工作。重点研究四大家鱼、泥鳅、鳜鱼、翘嘴红鲌、长吻鮠等良种繁育技术。在泥鳅繁育方面,通过多次试验摸索,大胆提出使用新型催产药物催产泥鳅亲本,从而大幅降低激素药物成本、减少常规激素(HCG)对泥鳅亲本刺激,降低了产后死亡率。在泥鳅批量繁殖、养殖规模及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通过筛选使用DOM与S-GnRH-A合剂,改进了定位注射器,自制“泥鳅亲本控制网”等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了泥鳅繁育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生态培育亲本方法,利用泥鳅受精卵微流水孵化设备,首次在本地成功繁育出翘嘴红鲌鱼苗。

作为全国早期研究泥鳅良种繁育推广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了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野生群体的池塘驯化、亲本选育、人工繁殖、催产药物研究等科研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探讨,20__年实现泥鳅苗种批量化繁育,20__年实现商业化生产,目前怀远县泥鳅人工繁育的苗种,已连续15年销往全国各地,合计产量达到112.5亿尾。怀远泥鳅种业已发展成为本县渔业三大产业之一,是我省主要泥鳅苗种繁育基地和商品泥鳅产地。组建全国第一家泥鳅良种场——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的泥鳅养殖繁育科技成果,在全省多地推广应用,得到省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和好评。为泥鳅产业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2、20__年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安徽省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筹建省级工程中心。建设先进泥鳅繁育设施,修建先进养殖池塘,购买一批研究仪器,建设功能齐全的试验室,总结出泥鳅良种选育技术标准,为安徽省培养了一批泥鳅繁育技术优秀人才,研发了新的泥鳅的苗种繁育技术。20__年底“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20__年参加《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经常到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安徽省淮丰园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开展科研试验,研究发现有机硒对甲鱼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池塘富硒成鳖成活率提高2%,亩均产量提高12%以上,饵料系数降低10%,硒对甲鱼肉质改善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有机硒含量提升幅度达200%以上。示范推广应用2300亩,增收38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课题于20__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四、紧跟时代步伐,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新模式

20__年以来,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推广工作,在全县建立了淮西、常坟宋庄、兰桥杨圩、万福砖桥、白莲坡叶湖等7个千亩示范片、47个百亩示范点,发展稻田养殖面积38000多亩。推广养殖模式有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稻渔共作等,养殖品种有小龙虾、中国台湾泥鳅、河蟹、甲鱼、草鱼等。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以来,全县稻田小龙虾亩产平均185斤,稻田泥鳅亩产平均420斤。种养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达到或超过亩产千斤稻、千元水产品产值的“双千”标准。如今,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技术领先周边地区,该同志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创新水产技术推广机制,长驻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研究规划,不能只在纸上写写画画,要到田间地头去抓落实,要到养殖基地去亲自干,要认真观察记录数据,研究解决生产难题。为了探讨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该同志带头主动要求到养殖生产一线去。在建设怀远县泥鳅良种场期间,负责全面技术工作。该同志长期驻扎在公司生产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带领大家日夜坚守在生产工地,研究基地场区规划,制定塘口设计方案。成功解决了地形低洼、鱼池渗漏严重等施工难题。该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水产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此举受到省渔业局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和领导的赞许。

六、言传身教培养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国农业行业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20__年以来,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安徽省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该同志努力学知识、辛勤练技能,经过精心准备,积极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示了较好知识功底、技术技能水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繁忙工作和学习中,该同志不仅注重自我业务水平提升,还不忘帮助同事,共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经常带领年轻同事下基层、教操作,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加强新进单位的年轻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使青年技干尽快在渔业战线上脱颖而出,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后备力量,并在全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__年孙守旗同志与年轻同事孙成代表蚌埠市队参加省总工会、省农委联合举办的“20__年首届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预选赛,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综合考评,最终以总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个人二等奖,蚌埠市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__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获得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荣誉。

20__年10月份孙守旗同志带领孙成、张强两位年轻同事代表蚌埠市队参加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成绩全省排名第一,孙守旗、孙成、张强三人为蚌埠市队再次夺冠,荣获团体一等奖。11月份该同志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__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个人成绩全国排名第七,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安徽省队获“优秀团体奖”,团体成绩全国排名第五、内陆省份全国排名第一。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3

张忠福,现任山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市、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6年来,他心系农业、服务农民,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农村大地,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农民的希望,在田间挥洒汗水,将年华献给大地,用自己的行动为山丹农业谱写了一曲“丰收”之歌,多次受到市、县及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被山丹农民亲切的称为“农业110”。

一、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志作农技推广的领头羊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基层搞农技,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得懂什么”,这是张忠福常说的话。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民,他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购买农业书籍,订阅报刊杂志,使用电脑媒体进行充电,向同事学、专家学,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学习,筛选适合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进行试验总结。近三年来,他建立科技示范点30个,每年开展试验研究40多项,引进粮、薯、油、药等新品种40余种,水溶肥、叶面肥、生物农药、降解膜等新材料5类30种,推广马铃薯垄膜沟灌节水技术、油菜地膜穴播高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新技术10项次,经筛选有15个新品种、4项新技术,10种新材料在生产中得到了示范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新机具等“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有力带动了全县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科技贡献率。

二、心系农民传经送宝扎扎实实助力乡村振兴

“要想富换思路”,在基层工作的张忠福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而宣传培训是启迪思路,传播农业新科技最快的途径。他被聘为张掖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名师”,近3年来,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他讲的课总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农民最爱听。在下乡或培训时,他总会利用空隙时间与当地农民拉家常,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发家致富的愿望,走到哪里,电话号码就留到哪里,他坦诚地告诉每一位农民兄弟:“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我的手机或直接找我”。面对农民的各种问题,他总是耐心细致的解答或亲临现场指导,有时候正在吃饭,农民拿着一片病叶子找他,他总是放下饭碗先给诊断,有时候星期天老婆和他正在逛街,他接到一个电话就走了,常遭到老婆和孩子的埋怨。20__年,有一个种植大户一千多亩孜然杂草泛滥,心里发急,他多次深入地头筛选高效除草剂,为其解决燃眉之急,节省人工除草劳务费10多万元。他是农民的好朋友,种植大户的座上宾。在山丹县广大农民中传着一句佳话:“有困难,找‘张大学’,他是农业110”。他的培训启迪了农民致富的思路,为乡村振兴培养了技术人才。

三、情系农业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服务现代农业

“让庄稼人有个好收成”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常年出现在田间地头,经常放弃假期和休息日,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20__-20__年,在苹果蠹蛾的防控工作中,他身先士卒,跑监测点,刮树皮、喷农药,圆满完成了苹果蠹蛾防控阻截目标。20__—20__年,被组织选派挂职老军乡科技副乡长,期间他兼顾着农技推广工作,高效利用自己的时间,常常在节假日、晚上加班加点工作,奔走在乡镇和示范点之间。在他挂职的两年里,不但该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名列全县前茅,他抓的县级农业科技示范点也多次得到市、县领导的肯定。20__、20__年,他连续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挂职科技副乡镇长”,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全县人民的公认,20__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首届“山丹县十大青年能人”和“首届山丹县道德模范”两项殊荣。

近年来,他主持或参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粮油高产创建”、“高效农田节水”、“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山水林田湖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推广奖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各类农业科技项目18个,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牢记使命强化责任全力以赴服务产业脱贫

作为一名农技干部,张忠福在马铃薯产业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为合作社种植大户提供信息帮助签订回收订单,降低市场风险;二是动员扶贫户入股马铃薯种植合作社或到合作社务工;三是宣传动员种植户参加政策性马铃薯保险,降低生产风险;四是全面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证马铃薯种植者有稳定的收入。他组织化肥农药经销商、农机作业合作社等组织广泛合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总结形成了“立足主导产业、突出新型主体、紧扣关键节点、区域整体推进、全程全员服务”的山丹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使农技服务迈向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为降低马铃薯种植成本,他改进马铃薯播种机,主持研究推广马铃薯高垄密植机械化高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75.74万亩,该项技术获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他还为帮扶的城西村送药,现场指导病虫害防治,指导帮扶户调整种植结构,送技术、送地膜、送喷雾器,提高帮扶户脱贫的综合能力。

五、辛勤耕耘忘我工作滴滴汗水浇筑累累硕果

张忠福同志全身心投入在农业工作中,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下乡的途中。他经常思考如何提高粮油产量,如何节约成本,在马铃薯、油菜生长的关键时期,他劳累一天,还晚上反复思考总结完善高产配套技术措施;他发明的小粒种子穴播器,解决了油菜不间苗的难题,节约了种子和劳动力,发明的一种肥料掺混机,解决了掺混配方肥费时费工不环保的问题,这两项发明获县技术发明一等奖,类似的实用新型专利他还有7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家中摆放的技术成果奖和荣誉证书,见证着他多年来风风雨雨奋斗的每一次经历。20__年被张掖地委行署授予“发展日光温室先进个人”,20__年被张掖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__-20__年3次被县委选拔为“县管拔尖人才”,20__年被张掖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科普先进工作者”,20__年被省科技厅、财政厅、农牧厅联合表彰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20__年被张掖市政府表彰为“苹果蠹蛾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被张掖市农业局评为“农业工作先进个人”,20__年再次被张掖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山丹县委、县政府评为“20__年度农村工作先进个人”,20__年被张掖市委、市政府评为“张掖市先进工作者”,20__年被省农牧厅评为“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20__年被评为“张掖市拔尖人才”。参与完成的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技术推广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等奖项。事迹多次被市、县新闻媒体报道,制作成甘肃省党员学习电教片宣传,20__年《村里来了个张大学》被登在《甘肃日报》头版头条上,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

张忠福同志,忧农民之所忧,解农民之所惑,谋农民之所生,乐农民之所富,不忘初心、恪守始终,把青春奉献给了农技推广事业,把智慧贡献给了广大农民朋友,用辛勤和汗水浇筑了山丹农业科技的新成就,用敬业奉献塑造了农技干部的新典型,用勤奋和踏实树立了农技干部的新形象,用全部心血诠释了基层农技工作者服务“三农“的情怀。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4

潘德怀,男,1977年生,现任三都县种植业发展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正高级职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生产,大家都赞他是农技推广的排头兵。

作为中共党员的一份子,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组织,听从指挥是自己的基本职责。工作中的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上进,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同事中有很好的口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勇挑重担、敢于创新、处处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三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获贵州省、黔南州“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光荣当选黔南州第十次、第十一次和贵州省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党代表。

为做大三都的蔬菜产业,围绕“绿色三都·生态农业”的思路,他带领的团队在不同区域开展科研攻关和各种试验、示范。在试验的关键时刻,他们清晨踏着露珠下地,正午仍然泡在试验田里,夕阳西下,还在田埂上做好详细记录。试验田里洒遍了他们辛苦的汗水,田埂上留下了他们一串串辛苦的足迹。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三都县蔬菜普及了地膜覆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反季节栽培和茬口衔接技术和合理的间套种等新技术,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为蔬菜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立足于产业化经营,推广稻田多熟制的高效种植模式,形成“菜~稻”“菜~稻~菜”“菜~菜~菜”高效生产模式,并扩大示范效应,为产业化经营迈出了一大步,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他严谨、细致、脚踏实地、苦干巧干,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依照“以销促产”的原则,强化市场对接,最大限度寻求销路,借省内、外农产品推介会的契机,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户与客商直接对接,解决种植户的销售问题。以抢抓新阶段产业结调构机遇,依托各类项目,大力发展稻田多熟制,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引入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利益机制的多样化。自20__年以来,连续三届聘为黔南州蔬果项目专家,参与撰写的《黔南州秋冬果菜(黄瓜、辣椒、番茄、四季豆、南瓜和瓠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指导全州秋冬果菜生产;积极承接实施国家星火、省重大专项和州技术储备课题,并总结成果,指导全省同类地区的蔬菜生产。

潘德怀同志和同事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在他的带领下,三都县果蔬开发办公室(现三都县种植业发展中心)集体在20__年、20__年和20__年获省农业丰收计划贰等奖2项、壹等奖2项,20__年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20__年获黔南州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20__年获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壹等奖1项,20__年获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贰等奖2项、叁等奖1项在同类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获高级农艺师以来以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个人在20__年和20__年获省农业丰收计划贰等奖各1项,20__年获省农业丰收计划壹等奖1项;20__年获黔南州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叁等奖1项;20__年获黔南州“185农业产业化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黔南州首届“优秀青年人才”奖;20__年获省、州“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__年获省科技进步奖贰等奖1项,20__获黔南州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及黔南州优秀科教人才奖,入选20__年度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__年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奖壹等奖1项,20__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叁等奖1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回首历程,不留恋于已取得的成绩和荣耀;对面未来,潘德怀同志有着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注定不平凡,但情系“三农”他浑身充满着一股不竭的动力。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5

沈渊,金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名普通党员、高级农艺师。她20__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于玉米、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19年来,她扎根农业,勤勤恳恳,业务技术扎实,曾多次受到市、区相关单位的表彰。在玉米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的推广方面以及农业生态循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她先后主持金山区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参与市级课题项目9项,参与区级课题项目达到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每年累计培训种植户100人次以上,加快了我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她热衷公益事业,多次参加义务献血,积极参加单位与社区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她所在的金湾居委会连续几年寄来了感谢信,她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举止得到了社区及单位领导的高度赞扬,她的家庭也被评选为20__-20__金山区最美家庭候选人。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沈渊同志自告奋勇第一时间投入抗疫一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区农技中心与金湾居民区在职党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天,她毫不犹豫报名了单位与社区抗击疫情应急志愿服务队。她克服困难,安排好家庭和工作上的事情,坚决服从应急志愿服务队的安排,“一只口罩、一副手套、一件志愿者马夹”就成了她深入社区抗击疫情一线的的标配。

她接到任务后,前期每天负责给100多户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告知书与测量体温,因为社区区域范围比较大,测量体温早上7点就要到岗,发放宣传告知书则安排在晚上,为确保宣传不疏漏,《告知书》必须挨家挨户去张贴。早春时节,早晚室外的温度仍很低,手都冻的通红,但她想的是只要能为社区居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便是温暖的。

现在作为疫情监察守护队的一员,每天奔波往来与小区中,负责监察小区的10-15户居家观察隔离人员,每天不定期地对这些隔离家庭一天两次上门监察,监督他们在家的隔离情况,疏导他们的情緖,及时安排好他们生活所需物品,筑牢社区疫情防控线。自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来,沈渊同志每天要爬100多层楼,步行数万步,常常顾不上吃饭与休息。“其实,每次和隔离人员接触,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我是党员,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冲在第一线。”沈渊如是说。

从事农业,也热爱农业,沈渊长期坚守在农业生产一线默默耕耘,不计名利,踏实工作,当休息日看到她的`朋友圈时,同事们才发现她又在加班了,而这样的情形早已不足为奇。“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面对疫情,她挺身而出,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沈渊以随时待命的责任感、敢于上阵的使命感让胸前的那枚党徽更加熠熠生辉。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6

穆娟微,女,1963年3月出生,二级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十二届黑龙江省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黑龙江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垦区第八届“十佳公仆”、黑龙江省优秀植保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各级科技奖励19项,其中省长特别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穆娟微研究员累计主持、参加课题5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有害生物生物防治和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其开发的“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水稻钵苗摆栽技术”、“水稻健身防病促早熟增产技术”和“水稻新品种的推广”等专项技术为垦区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植保技术”在水稻植保技术上提出按水稻主茎叶龄生育进程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改变了过去农民按节气、日期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历史,有效的提高了全省种植户的种植水平,20__年至20__年在黑龙江省垦区累计应用6153万亩,新增利润378151.2万元,为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在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上提供了重要的植保技术保障,此项成果荣获了省长特别奖。

此外,“寒地水稻稻瘟病和褐变穗生物防治技术”累计推广应用6219.8万亩,节本增效46.1亿元,水稻平均单产提高7%以上,挽回水稻产量损失60多亿斤。20__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三江平原稻区化肥农药智能机械化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__年进行大规模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化学肥料农药减施的预期目标,可有效降低化学肥料施用量达17%以上,化学农药30%以上。20__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水稻、玉米、马铃薯作物上种子、种苗与土壤处理技术及装备的示范推广”,于20__年进行大规模示范,取得了防治病害配套技术新成果。

为了推广植保新技术,穆娟微同志每年行程上万公里,垦区所有的水田农场,地市县的水田地块都留下了她坚实的步履。她400余次在水稻生育关键时期,深入各市(县)及农场,第一时间走进种农民田间地头,指导当地生产,同时规范生产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多数农民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先后35次通过在北大荒电视台农业频道,龙广在线“北大荒之声”和“惠农热线”等媒体,拓宽了传播农业知识的新渠道,更好地为农民解答技术难题。说起为农民解答技术难题,那就不得不提起她专门为农民昼夜开通的电话热线,它被农垦日报誉为“永不停歇的手机”,农忙季节,由于特殊的操作条件,她接电话的时间常常是凌晨两三点钟。近些年现代多媒体网络的出现,建立了知识交流网站“中国寒地植保网”,搭建了农业专家与稻农交流的平台。此外,穆娟微研究员还建立了一个近200名农户组成的微信群,每天晚上8点左右穆娟微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耐心地为农户解答问题,经常聊得忘记时间,聊得手机都烫手了。每周五穆娟微研究员还通过快手APP进行视频直播,及时解决种植户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累计培训达500万人次以上,得到种植户的广泛认可,为我省粮食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做出了贡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