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合集15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通用15篇)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

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婬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说到这书,不能不提的还有他做学问的轻松,书中许多地方轻松幽默,可见这是一个不刻板的人。也不多见哦。

既然有这么多欣赏之处,但还是说不上喜欢其人,是因为我喜欢鲁迅先生。网上看见一段话“发现二三十年代好作家的一个方法是,找中学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在正文里被鲁迅骂过的文人,如果注释里还加了他生平简介,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作家,比如林语堂”,这话不知谁写的,非常有意思。如果说林语堂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那鲁迅的眼睛则是放眼社会的,所以我说林语堂是“个人的”、鲁迅是“社会的”。当然,这是各人的活法,无可厚非,比如我,也是盯着自己内心的、不问世事的,pp的心思则在外界,更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外界的反应。但要说敬重,一辈子的敬重,还是鲁迅先生,永远是鲁迅先生。比之什么著名播音员、什么著名小品演员的去世引起满城哗然,只有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人事隔百年想起来仍将潸然泪下。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2

自钓鱼岛撞船事件之后中日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值此之际中心校给每位教师赠送日本学者佐藤学的教育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大致地阅读了一遍,直观地感觉在我国如今这个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的时期,这并不算是一本时髦的教育著作。但作为一名基层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日本教育的挑战。

佐藤学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 他与校长、教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并从与校长、教师的密切接触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撑”。他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书中有很多观点现在看来已经不算新颖与独特,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校本课程研究,学习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共识。但我们要知道本书是作者20__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说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静悄悄”地革命着。个人认为我们现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闹哄哄”,一夜之间“杜郎口”旋风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几乎成了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必学之地,还意外地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类似的还有成都武候实验中学等。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 “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现在发起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热潮,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其实我们课堂上的普遍情形,与日本的情况比,有过之而不及。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这种拒绝发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唤回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种表达应该是真实的表达,也许其表达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语无伦次。

的确,有时候费半天功夫,仍是启而不发,我们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谓的答案轻松从口中说出,自问自答的方式的确非常方便。现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么重要吗?我们的目的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啊!

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应视之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对那些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所以,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我认为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要让教师做到这些,作为学校要以教师教学教研为核心,经常召开各科教研会,共同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价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改革的必经之路。”,佐藤学希望的公开课不是那种为了上级检查或者评比而特地准备的公开课,在他眼里“上公开课时保持平时上课的风格才是最好的”,因为在这样自然状态下的公开课上“每个教师仅仅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学而致力于自己独立的研究课题,并通过校内教研活动公开自己的授课方式,以达到互相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为老师吧,多年来已经有了一种职业的倦怠,不愿意去研究教学,不想上公开课,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要是有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学校也只是安排年轻的、听话的教师去应付。作为教师,这样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没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没有创新教研的想法,没有看过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愿意参加课堂教学的评论,不愿意充实改革学校的教研活动,真是学校、学生的悲哀!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朴实的语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们要向日本学习,二战之后,在短暂的几十年从一贫如洗发展到世界经济强国,不能不说他们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为教师,我就应该不断学习,就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应该做敢于开放课堂的老师,向自己挑战。作为校长,就要勇于带领学校,使教师成为最好的教师,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学校!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3

有幸,学校发给每位教师一本朱永新先生的书——《我的阅读观》,只是在会议上随手翻了几页,便被深深吸引了。

朱永新先生的思想总是那么铿锵有力,读着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欢欣鼓舞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研究生即将毕业的一天,苏大教育学院请来了朱永新先生给莘莘学子做《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讲座,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老先生。说他是老先生,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应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但他并不老,反而满面红光,面对密密麻麻的学生,他的嗓音浑厚,甚至可以穿透到偌大会议室的最后一面墙里。记得那时候的他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他教育思想,教育应是幸福的,完整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阅读,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怀揣教育梦想的我被深深的打动了。于是,我也记住了朱先生所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基地之一:湖塘桥中心小学。

不知是不是命运的安排,我竟真的来到这所学校,看到走廊上那颇具文化韵味的墙面设计和那醒目的几个大字“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总有一种心欲腾飞的感觉。

今天,捧着沉甸甸的书,我沉浸其中。翻到“朱余之争”,我看到了两位教育大家关于阅读的分歧与辩论,更加兴趣盎然。两人为为“国家阅读节”的设立而产生了不同见解。朱永新在提案中写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平堪忧。”由于国民疏于阅读,远离经典,导致部分国民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心态浮躁。他认为:。“犹太民族为什么那么强大?为什么这个在公元70年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寄人篱下的民族,却产生那么多世界级伟人呢?为什么他们依然能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呢?这与犹太人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息息相关。” 而余秋雨先生则认为,其一,现在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必要再增加类似节日;其二,网络阅读日趋流行的今天,信息爆炸,阅读不是欠缺,而是成为灾难;其三,今天阅读不再重要,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我被两人的坚定立场与博学善论所折服。但是,我想说,无论如何,两位学者的目光是一致的,即都关注阅读。我赞同,佩服。但我想,这场争论无论结果怎样,都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让很多人重新将眼光投向阅读。有了分歧与争论,才有关注与发展。

我敬仰朱先生及他敢于创新的思想,崇拜他思国忧生的胸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小辈,我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4

"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热爱祖国,做四有新人"、"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爱祖国,爱科学"、"爱祖国,讲文明"、"光辉的五十年"、"走向新世纪"、"讲公德,守法纪"、"崇尚科学,传播文明"、"走向世界的中国"过去十届的读书活动无不贯穿爱国主义这个灵魂,紧扣特定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委会主任姚维斗介绍说,1993年举行第一届活动时,中央正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一届活动主题就确定为"爱我中华,爱我家乡"。活动推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支持,并被列入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第十届活动的主题"走向世界的中国",更是适应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

不断体现时代精神的读书活动,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在安徽,这项活动被纳入全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在广西、河北、福建,都有省级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读书活动顾问或组委会主任,指导活动的开展……

探索一种好形式:寓教于读,丰富多彩

好的主题确定下来了,可是如何激发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而不至陷入枯燥的说教?十年来,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既不断推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特点的读本,又开展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用好的教育形式使之成为广大青少年喜爱和深受教育的好活动。

每届读书活动,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编写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中学生和青年读本,注意读书内容与青少年思想实际相结合,编写方式与青少年接受能力相适应,又注意读本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每本书的定价在3元多,使孩子们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

在20xx年的"讲公德、守法纪"读书教育活动中,海南省不仅通过导读、导思、导写、导行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还把孩子们请到电视台的演播室,让他们以此为主题,结合实际进行演讲;在20xx年的读书活动中,福建省南平市围绕"走向世界的中国"的主题,开展了大中专生辩论赛等十多项活动……

十年来,各地坚持读书与活动融为一体,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参观、社会调查、义务劳动、主题夏令营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读书活动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娱乐性,符合青少年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等特点,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才干……

取得一个好效果:亿万青少年踊跃参加

现在,每届读书活动平均有3000多万名青少年参加,已有450多万名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奖。亿万青少年在读书活动中,增强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了青少年素质。

家长们反映,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把读书活动的过程变为实践活动的过程,变成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的过程,对提高青少年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正确观察和认识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老师们反映,开展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域。主题鲜明、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读本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读书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弥补了课堂教学和教材的不足,也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网络的形成。

随着读书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不仅孩子们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还在全社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良好风气的形成。许多家长在孩子们的感染下,也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有的地方受此启发,广泛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和家庭读书活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十多年年坚持不懈的读书活动,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亿万孩子们的心田,让民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灵中扎根,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很多书,比如《傻狗温迪克》、《冒险小王子》1至8集、《三国演义》、《精灵女生》等等。其中,《冒险小王子》的1至8集,对我启迪很大。

这套书主要讲了生活在大方块的包小龙,在9岁时被黄金龙选成第2代精灵师,来到了纳尤古的齐格威学校——一个精灵和精灵师生活的地方。包小龙很同情弱小,为了不让一只很可怜的小精灵面条继续流浪,宁愿不要校长的七级知星小精灵,选择了低级的面条。后来,他与于萌萌、汤诺,一起突破重重难关∶为了阻止烈火之鹰的重生,冒着被开除的危险,拔掉了火炬台的阀门。为了挽救汤诺的小精灵米霜,不顾生命危险,拿到了幸运的兔子脚。为了不让小米再继续改变未来,他和面条等人打败了恶魔足球队……他们三个人,团结一致,目标专一,所以,最终,让自己的小精灵变强了,也可以对付更强大的坏人了。

包小龙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种动物———蚂蚁。

蚂蚁遇到食物时,总是叫同伴一起来帮忙,他们把食物切碎,或者一起抬到背上,然后,一起七手八脚的抬到洞里。准备饱餐一顿。

蚂蚁和包小龙他们一样,都会团结一致,共同度过难关。

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团结一致,对吗?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6

《红楼梦》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子多以软弱无知或刁钻放荡的不光彩形像出现。在这些作品里,女性不是祸根便是陪衬。《红楼梦》出现了,她对女性的评价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与众各别、聪慧美丽的古代女子形像。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女性,有形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但我觉得《红楼梦》最成功的还是她的语言描写。

看了《红楼梦》后,很清晰地看到了很多性格不同的人物形像,而这不同性格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各人不同语言特色的成功描写。就拿这其中最富创造性、性格格外鲜明的王熙凤来说,她的语言就极富特色。

提起王熙凤,人们首先想起的会是书中给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确,王熙凤真是费尽了心机去赢得她想要的一切,竭尽见风使舵、泼辣圆滑之能事,为人处事犀利虚伪,无怪乎人称“凤辣子”,而她的每句话作者都竭力透出她的个性。

就拿第三回里王熙凤初见黛玉时说的一段话做例子。“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表面上王熙凤这番话似乎只是讨黛玉,赞扬她美丽、有风度。可算尽机关的凤辣子的这段话并不如此简单,事实上,她四面讨好八方卖乖,把在场的包括老祖宗、夫人们、迎探惜三姐妹都奉承到了。

熙凤说道,看这通身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且不说一口一个老祖宗叫贾母心里高兴,我们看这言下之意:为什么黛玉如此标致这么有气派呢?因为她象老祖宗的嫡亲孙女般。换句话说,只有贾母的孙女才有这般标致这般风度,这不是说全靠贾母的大家风范、标致风度,孙女才得以继承吗?真是不露声色地哄得老祖宗开心不已。

光夸黛玉,在场的夫人小姐可能会有些不乐意:“只有外孙女标致吗?那么我们这些嫡亲孙女呢?”熙凤深知这一点,便巧妙地夸黛玉象嫡亲孙女,这样便说出黛玉固然美,固然有气派,然而嫡亲孙女才真是正宗的娴淑端庄、美慧超凡,黛玉才只不过是象而已。于是,又讨好了夫人小姐们的欢心。

王熙凤深知贾母在这个大家庭里的地位。她明白要想在这个家里树立威信就必须讨老祖宗的喜欢。只要成为老祖宗的宠爱,就万事好办了。所以她特别注意体会贾母的心思。那一句“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看似轻轻带过,其实是遂了贾母的心。贾母日夜思念黛玉,很想让黛玉知道自己对她的爱抚关心,可又不便直说直讲。王熙凤这样讲出来,既无虚情假意之嫌,又玉成老祖宗的心事,真是乖巧之极。贾母听了定会想:“我怎么想的凤丫头全明白,这丫头真把我的心思全看透了。”这样的“贴心人”老祖宗能不宠吗?

这段话不过几十字,却是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亏得独具匠心的曹雪芹,用这几十字让虚伪圆滑、深谋远虑的凤辣子跃然纸上,这真称得上精彩绝伦的语言描写。

光凭这点,《红楼梦》就够得上称为旷世奇书,流芳百世。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7

《边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推辞中,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边城》是一幕爱情的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先生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里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爷爷在吃了掌水码头“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述说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边城》的结尾也挥洒的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先生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8

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5、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6、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8、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9、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

11、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12、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13、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14、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15、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16、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9

可是现在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在一个不到一秒钟的时间便能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全部内容从地球一端传到另一端的时代,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离网络越来越近,离书籍却越来越远,有人曾就网络时代大学生读书状况展开调查。

结果显示,网络环境正在一点点的侵蚀大学生本该平静的读书心态,在调查的1000人中有30%的人每天上网,而其中接近1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但平均读书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一位导师曾经说过一个人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是人文素养,而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是文化素养的缺失,缺少阅读便会缺少文化的沉淀和底蕴。而一个缺少热爱阅读的人的民族势必是一个文化素养缺失的民族,当我们,时代的精英,不再走进图书馆,而只把目光投向网络,投向那热闹却毫无价值的快餐文化,当我们关心明星娶妻生子胜过鲁迅的诞辰,我们将会变得多么可悲!

与网络稍稍保持一点距离吧,那是快餐,纵使有各种可口的味道,却终究没有营养。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没有了阳光,生活便失去了色彩,没有了翅膀鸟儿就无法飞翔,没有了书籍,我们又该去向何方?

也许有人会说网络上不也有很多书吗?可是闪烁的屏幕衬出的只是缠绵刺激的小说,又怎能映出文化的真谛,又有谁会在屏幕前细品李白的潇洒,感受苏轼的豪迈,思索鲁迅的冷峻深邃,体味冰心的意味深长?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0

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给你笑,带给你泪,带给你成长,带给你收获,带给你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像是乘载着希望,梦想的小船,在人生的大海上,引领你前进,渡过任何一块阻挡前行的礁石。给予内心一双神奇的翅膀,飞往心中最美的地方。这就是——书。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书,为我们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我从小就喜欢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因为书能够带给我很多。书籍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自然界的神奇奥妙,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为心灵找到了蔚籍,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从书籍中获得的太多了,给予勇气,给予信心,给予力量。不仅如此,好读书更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从一本本书中,积累了好词好句,学习了写作手法,写起好作文来更加得心应手。而且对于想象力的增长也是可见一斑的,在写作上更加轻松自如。

如果说生活中的不安、烦躁的负面情绪是一扇门,那么有益身心的书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一本好书犹如一位知心的朋友,能够为你送去安慰,突破阴霾。书不仅能教我们知识,教我们成长,还能够教我们学会生活,从书中所学到的会成为人生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我最喜欢小公主里的主角萨拉.布鲁克,当她面对自己从众星拱月的千金小姐变成被人呼来唤去的小女佣,面对身份的大逆转和最爱的父亲过世,她依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鼓起勇气面对困难,以致最后她的生活变得快乐。萨拉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有一次,我们正在做数学试卷,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反反复复一直思量,可是就是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看看其他同学,一个个也是绞尽脑汁。距离交卷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有些同学随便就填了个答案进去,“怎么办啊?要不我也随便写一个答案吧,反正一题分也不多。”正要下笔的时候,我又犹豫了,想到了萨拉。“可是萨拉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勇敢面对,我仅仅只是一点难题而已,为什么不能自己面对,坚持到底呢?”这样想着,我的大脑飞速旋转,仔仔细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半响,终于写完了,我顿时松了口气,满意地交了试卷。我心中些许得意,也庆幸在面对困难之时,萨拉给予了我面对的勇气,因此,比起随意写个答案的同学们,我更是收获众多。感谢书带给我的,净化了我的内心,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知道世界上最有魔力的地方在哪里吗?那个地方不用搭宇宙飞船,不用搭火车,不用搭汽车,甚至不用两只脚行走。那个地方,只要轻轻打开,就能瞬间达到任何地方。我想答案很明显了吧?那就是书,书,具有震撼人心,感动人心的魔力,把我的心带到任何一个地方……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假期里我去了很多地方,我也读了很多书,天文的,故事的都有,我最爱看的是是《笑猫日记》——孩子们的秘密乐园。《笑猫日记》是杨红樱阿姨的著作。《孩子们的秘密乐园》是《笑猫日记》系列之一。

《孩子们的秘密乐园》讲述了春节里的一天,一个马戏团来到了翠湖公园,这个沉寂的冬天终于热闹了起来!可是,马戏团里,没有动物明星,没有空中飞人,亲爱的西瓜小丑也不能登台表演,所有的节目都让孩子们好失望!

在我和万年龟的帮助下,西瓜小丑在楠木林里组建了一个酷极了的马戏班。从此,楠木林变成了一座藏满了故事的神秘森林,变成了一个永远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乐园…… 大家在里面尽情欢乐,在这个楠木林孩子们找到了那些曾经被大人所忽略的快乐和梦想。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一直被快乐围绕着,仿佛我就是那只猫,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而那只球似的可爱老鼠就在我身边快乐地滚过来又滚过去 。这本书以一只猫的角度看世界,以一只猫的口吻讲述一些神奇有趣的故事,用写日记的方式写作,让我觉得很神奇又很亲切。这本书语言有趣、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人物可爱,性格独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楠木林是一个能让孩子充分自由和享受童年的地方,我也希望有这么一个地方玩,虽然可能大人们认为我们幼稚,但是我们觉得真实,美丽。

看了笑猫日记读书心得体会的人还看了: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2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3

两个月的暑假,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博览群书。《冰心文集》、《岳飞的故事》、《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和《高尚的骗子系列》、《大名人小故事》、《快乐王子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

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柔和细腻的笔调,微带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新明丽的语言,构成了她艺术风格的基本特色。她的作品,总是以情动人,用温柔的情思和淡淡的忧愁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的美妙境界。我本是儿童,尤其喜欢她写给儿童的系列作品,如《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往事》等。那些文字读来亲切,柔婉,句句说到我们说到我们孩子的心里,我常常手不释卷……

读了《岳飞的故事》以后,我感慨万千,既钦佩他勇敢善战的军事指挥才能,又为他“精忠报国”和誓死收复祖国山河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着的爱国将领却被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当时岳飞年仅39岁。在为岳飞的冤屈愤愤不平的同时,我也对奸相秦桧恨之入骨,对昏庸、自私的皇帝赵构恨得咬牙切齿,他们居然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陷害忠良,置祖国的统一大业不顾!我尤其喜欢岳飞的《满江红》,最近几年的钓鱼岛、南海等事端此起彼伏,我们面临着国家主权、领土领海的收复问题,我们的主权被侵犯,我们的领土领海被肆意践踏,我们的资源被他国肆意窃取……《满江红》这首词更能表达全国人民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我们是英雄的中华儿女,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圣神不可侵犯!

马克·吐温的作品立意清新,极尽幽默讽刺之能,语言驾驭得恰到好处,不愧为美国的幽默大师和语言大师。难怪人们说,“没有马克·吐温,就没有今天的美国英语。”我最喜欢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和《一张百万英镑钞票》,《竞选州长》辛辣地揭露批判了美国所谓的民主和自由,简直就是一幅幽默诙谐、滑稽逗笑的漫画!好笑之余,又能隐约透视到善良的人们对时政的失望和无奈;而《一张百万英镑钞票》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人们的拜金主义思想。一张张滑稽和趋炎附势的嘴脸道出了世态炎凉。沉重之中,作者又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未泯的良心和他对崇高爱情的追求,我们好像是在暗夜中看到了一束光亮。我更羡慕和钦佩他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常把一个细节描写得奇妙无穷,读他的文章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欧·亨利的作品结构布局与众不同,其故事情节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让我们在悲凉辛酸之余挤出一个“含泪的微笑”;他的《高尚的骗子》系列,更是在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讽刺,妈妈曾开玩笑地说生活中的骗子似乎都研读过《高尚的骗子》系列,他们的骗术似乎都是欧·亨利某些小说的翻版,他们似乎都拜欧·亨利为祖师爷……

《大名人小故事》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分爱国、勇敢、求实、创新、立志、改过、勤学、惜时、智慧和友谊十三篇,二百三十多个故事,这些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是我们少儿的最爱。名人是我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中受益匪浅。

《快乐王子集》让我过了一把童话梦,王尔德的故事就像诗一样美。快乐王子是美的化身,他的真诚、善良让我们油然而生敬意,而他悲惨的结局更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这种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

《三字经》涉及到教育、孝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一应俱全,简单明了。它列举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次序,讲述了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简要地概括了中国的历史,强调了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并且用运了训多典故,知识性非常强,像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孟母择邻处断机杼、孙康映雪夜读、车胤囊虫夜读、路温舒蒲草抄书、公孙弘削竹简刻书、朱买臣负薪读书、李密挂角边牧边读、孔子师项橐、祖茔八岁吟诗、蔡文姬四岁变琴音、刘宴七岁做正字的官……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当然《三字经》也有许多糟粕,我们应该有选择、有鉴别地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照搬,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孙敬和苏秦勤奋苦读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方法却不值得借鉴。现在人们的屋子里基本找不到可以拴头发的房梁,男生基本上是短发或光头,即使有梁也没有头发可栓,而女生也没几个有可以吊起来拴在梁上的头发。更重要的是,我们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必要的。只有休息好了,才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一味地模仿他们样子迷迷糊糊地苦读,这样的读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至于他们通过自残使自己保持清醒就更不可取了。再说宋朝的梁灏,苦读那枯燥的几本书,读了七八十年,才金榜题名。他这一生就用来读那几本书了,八十二及第,八十二都挨着死亡的边了,还能为国家做多少贡献?如果他用着七八十年做其它他擅长的事情,或许更能实现他的人生价值。而“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这句话本身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于其中提到的三纲五常,这是束缚人的封建礼教,就更不可取了……

《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学应有礼仪和规范,告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友爱兄弟、孝顺父母;语言行为中要小心谨慎,做人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要亲近仁德的人,并向他学习……今天的我们,差不多就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被父母宠为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对父母长辈呼来喝去,全然没有为人子女的样子。我认为我们现在这些孩子应该好好读读《弟子规》,认真学习为人子弟的礼仪和规范。当然我们要有选择、有鉴别地学习,剔除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形式上的虚礼,如“丧三年,常悲咽;居住变,酒肉绝”就是一种脱离实际的非常形式化的虚礼。父母亡故了,常怀思念之情是正常的、应该的,但是放弃自己的事业,守丧三年,常做一副悲咽之态,就未免太做作了。即便我们真的因为怀念过世的父母而常常悲伤,也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做出更多的成绩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至于“酒肉绝”,三年下来,估计会造成营养不良,这不仅不是对父母的孝顺,而是让父母的在天之灵不安,因为父母总是希望我们健康快乐地生活。而那句“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就更不适用了,如果在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也如此这般,肯定会造成交通堵塞。其中还有几处不适用的礼仪规范,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增广贤文》内容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语句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主要讲述的是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其中不少语句或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黄河尚有澄清日,岂能人无得运势”,“枯木逢春犹待发,人无两度再少年”等等;当然文中也有很多强调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内容,如“在家由父,出家从夫”,“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万事前生定,浮生空自忙”等等,所以我们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选择地吸取和学习。

书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书能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书能让我们博古通今……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和书中人物同喜同悲,因他们的欢乐而欢乐,因他们的悲愤而悲愤;和作者一起嬉笑怒骂,阅尽世间百态;和那些哲人圣贤共同研修设身立命、为人处世之道,感悟人生的真谛……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4

读过《忠诚胜于能力》一书,对忠诚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忠诚的面很广,可以指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老实|忠诚勇敢|忠诚可靠|对祖国无限忠诚等。

忠诚既是古今中外予以赞誉的一种美德,又是事业成功的一块基石。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忠诚。“一臣不事二主”的观念具有很深的影响力。在中国,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关公庙,关羽因为“挂印封金,千里寻主”而成为忠义的化身,成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典范。关羽无论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作为一个民间传说的主角,都被罩上耀眼的光环。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还说过,不忠诚于统帅的士兵就没有资格当士兵。“士兵必须忠诚于统帅,这是义务”。

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缺乏忠诚,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代企业竟争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更多情况下是指“知识型员工,企业大厦的建构的支柱就是由知识员工所组成的。日本企业明确提出用人的基本原则是“忠诚第一,能力第二”、中国企业用人讲究“德才兼备、西方企业用人注重“价值观认同,其实质都是需要对组织、对企业的忠诚。应当说层面越高的成员就越需要其对组织的忠诚。知识员工一般处在企业内的中高层面,因此,如何提高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就显得日益的重要。

一个企业要有好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忠诚。那么怎样才能把工作干好,才是对公司的忠诚呢?每天欢欢喜喜,热爱他所做的一切,视其为享受,于是,生命就是一支悠扬动听的歌谣。快乐工作是一种于已于人于公司都有益的职业态度,是一种高效的工作状态,更是一种通往成功的捷径与方法。你的笑容会感染你的上司,同事与客户。为此你和你所在的企业都将获益良多。只有带着热情的态度去工作,用一种快乐在于积极的心态,像亿万富翁般快乐工作,保持热情主动的精神,以老板的头脑对待公司,甘于从平凡小事做起,专注使工作做得更完美,这样才能把工作干好。同时应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为成功勾画一个蓝图,量化工作,一步一步完成,及时修正目标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把握今天,做事追求高效率,管理时间,就是管理快乐,珍惜时间的每一分钟,始终抓住重要的事情做,拒绝拖延,现在就去做;另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微笑带来好人缘,建立双方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团结互助才会双赢,服从上司是你应尽的天职,成为同事的知心朋友。

忠诚是成就优秀员工的重要的品质,当一个企业的员工都具备了这样优秀品质,这个企业也会成为优秀的企业。忠诚是企业疑聚力之魂,动力之源;是员工在企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取得成就的助推器。像有些人为什么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真是工作枯燥乏味、薪酬体制不合理、甚至低得不能养家糊口、自己没有被重视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在为谁工作。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发生了偏差,那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截然相反的。就如同敷衍和认真这两种工作态度一样,敷衍的结果就像故事中的鲁西一样自己为自己造一所精制溢造的房子;而认真的结果得到的会是一麻精美的别墅。

人生就像一场没有里程的马拉松比赛,每个人都是场上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要看你是否有速度,更要看你是否有耐力。只有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人才会在马拉松比赛中胜出,也只有对自己负责,对所作的每一件事情负责、对每个人忠诚,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责任是你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缺乏责任,缺少忠诚,使你对到底在为谁工作、你工作的方向是什么等问题永远是一头雾水。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需要明白你是在为谁而工作,需要知道人生的方向。就好像一个人在大海中行驶,如果不知道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对他来说都不是顺风。相同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那么努力地工作,到底是为何而做,为谁而做,那么无论他换多少个工作,永远都不会遇到更好的下一个老板。只要抱持忠诚精神和负责态度,每个人都可为工作赋予全新的境界,从工作中找到尊严和成就感。

实质上个人、企业和社会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有互为因果、互为依存的关系。你不忠诚于企业,企业必然不会对你有回报。就像昆明院蔡院长所言:“一个对社会没有价值的企业必然被社会淘汰,一个对企业没有价值的员工必然被企业所排弃,一个对员工没有价值的企业必然被员工所抛弃”、同时三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一个员工服务企业,企业服务社会,社会回馈企业,企业回馈员工的价值链”。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_生活艺术读后感 篇15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慰,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可见快乐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浅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生活的艺术》给我传授了快乐的秘诀,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