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关乎民族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我很欣赏这句话:“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幽默而深刻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功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成功的学校教育就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剩下”的是言行举止间优雅气质、行为处世的良好方式与习惯,换句话说,就是培养有教养的人。伴随着社会文明进程,一个在事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教养的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社会也急切需要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一大批有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和修养积累的有教养的文明人。
教养是人的文化道德修养,及其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心理行为的外显,有教养即指为人处事的优良品行和修养。教养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它表现人的自尊与自律、信念与追求、德性与才智、品格与品位等等。
加强教养熏陶,对学生个体而言,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去思考追问人的价值和意义,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人格与情感,孕育创新能力;对社会而言,教养实践是主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现代化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有教养的教师蕴育有教养的学生。学生的成长赖于良师的敬业。聪明才智可以遗传,财富可以继承,惟独教养不能自然过户,教养纯属后天栽培,它需要我们老师有意地教,孩子有意地学。如果教师只关注于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品德培养,那么,即使我们的学生才高八斗也难以形成文明的素养和高雅的品位,难以胜任今后的社会角色分工。教师应用自身的修养、良好的情绪和健康、成熟的性格来影响、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去培植智慧,用博爱去映照学生的未来。
有教养的氛围培育有教养的学生。学生教养的确立,绝非仅凭教育者的良好意愿,凭一朝一夕之功。 “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德只能在习性或制约中寻求”。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因此教养的根基在于抓好养成教育,在于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在于学校各项活动的支撑。要精心组织教养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教养氛围,让活动成为每位学生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润物无声的教养熏陶。
有教养的学生创造和谐未来。教养是人行为处事的优良品行和修养,有教养的孩子在家庭中“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后,通达事务、有所作为。面对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拥有教养,等于拥有了一张沟通人际、跨越四海的“通行证”,具有未来国际交往素养与能力,能够跨越不同文化间界限的有教养学生是建设我们祖国未来的生力军。教养培育不仅能关照时代发展在学生身心的投影,更能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心渴求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中抓好学生的教养培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当前,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话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资本”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当知识日益变成一种纯粹的工具的时候,知识被利益所包围,被现钞或者支票所驱使的时候,知识实际上被剥离了,孤立于整个文化系统之外,或者在文化系统内部过度膨胀。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都存在着这种倾向,使得教养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例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开天窗,甚至撕毁、偷拿;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甚至于粗话脏话毫无顾忌。有的同学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是何物;就是扫地这件事也很难与别人建立合作关系,分而扫之,决不会顾及全教室。
学生的这种有知识少教养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引起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家都试着从它的本质或方法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然而,我认为对学生教养的养成方面忽略了一个本源的方面——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爱。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本源上是以自我需要为前提的。
以自我为前提不能说就是利己主义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同学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
自我的成人即教养的完满,“成人达己”乃是自我成人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爱意识:
1、自爱生命:自爱的本质
一滴水、一朵花、一片落叶都是生命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去损伤她。同样我们的生命更没有理由去损伤她,因为生命是不可复制的。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让我们学会约束自己和矫正自己。我们的一生中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告诫我们、指导我们。即使是我们最亲爱的父母师长和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心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修枝打杈、寻肥培土,让我们的生命更为美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自由和强壮。
自爱生命,其实质就是从片面自爱走向整体的自爱。生命是一个整体,她有智慧生命和情感生命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生命成长的理性的物质力量,后者是生命成长的感性的精神力量。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也常常只是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并且以为这是学生的全部。我们为学生做了许多,给予了学生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忘记了为学生一生所准备的东西,颠倒了教育关心的价值本质。这种关注也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使得他们也认为教育的全部就是智力训练,忽略了对自己情感生命的涵养。
“恭谦、守信、节俭、勤奋、友爱”虽然不能涵盖情感生命的全部,但它可以使我们趋向于理性,使每一个个体成为负责任的人,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个方面就是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创造和审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在破坏和挤占别人中获得快感。说实在,真正伟大的人物,不管是科学家,政治家,还是企业家,都有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和德伦化的人伦美观。很难设想,一个非常珍爱自己的人,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一个懂得欣赏自然界的力和美的人,会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我们要求每个人都伟大是不现实的,但总可以提倡每个人的健康人格,不能让智慧去为情感“助纣为虐”。
2、关爱他人:自爱的辐射
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自我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别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注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关爱他人既是自爱的辐射,也是自爱的保证。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的社会生活才能保证。
自爱是教养的本源,教养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去扫地,为自己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也为别人创造了一个洁净的环境,同样别人也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人侵害公物,因为我明白,公物中也有我的一份。总之,自爱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他爱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并由此产生教养。
同时,他者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可以是他人,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一种精神和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然后君子”。中国历来并不缺乏他爱意识,甚而至于将他爱推到了极致——忘我奉献。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既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不可能被我们同化”的自然,只有为人而存在,人的意识必须关照到的“伙伴”并且这个伙伴将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关照。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为什么我们要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因为他们和我们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珍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别人,爱祖国,爱这个世界。我们的他爱实质上仍是一种自爱,“己欲达而先达人”,这不过我们选择的实现方式“高尚”一点而已。
3、享受过程:自爱的持续
教育要追求人生的幸福大概是所有人的一致的看法,然而许多人认为这种教育的幸福存在于未来当中,甚而至于一些人认为教育的幸福不仅存在于现实的未来当中,而且存在于宗教性的“永恒世界”中,或者如我们所说的“永垂不朽”中。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目的的定位不切实际的拔高,不错,我们的教育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高尚纯粹的人,但我们得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教育的对象将来绝大多数是普通平凡的人。教育目的的崇高和教育手段的现实并不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原则。要知道:崇高永远是毛坯式的,一经刻意的雕琢,反复打磨,便不再真实,不再生动!
为此,我们不仅提倡学生珍爱自我,更要让学生享受过程的幸福,让学生知道幸福就在眼前,自爱必须持续。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与幸福”。教育必须在过问学生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体验幸福,创造幸福的过程。在体验和创造中让学生对教养的追求由情感上升到意志的层面上,最终达到教养的最高境界。
同时,我们也得自问,我们给予学生的幸福观是什么。日本学者中山昌礼曾经说过:“现在的老师教学生,都好象将他们拉入自己狭隘的范围里面,并不是引导孩子们去发挥他们的长处和天分,由于要孩子们都象他自己那 ,所以不可能产生超过老师的人才。比方说 培花草,照自己觉得好看的 式去修剪枝叶,修成了一个形状,看起来好象非常美观,但枝叶原本的生命,都被剪断了,这并不是真正的 培花卉。教人也是如此,如果随着老师自己高兴去设置规条,拿自己的专长去限制支配小孩, 本就不可能 就出真正意义人才。”同理,如果我们拿自己的幸福观去要求孩子,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如果是一首诗,她不能仅是抒情诗;教育如果是一篇文,她不能仅是骈俪文;教育如果是一幅画,她不能仅是山水画。教育不能太世俗,但教育也不能走“伪圣化”的道路。惟有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入手,教育才能有它的坚实的基础,才能走出一片天地来。我们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的关爱帮助孩子积累这种力量,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爱,激励他去尝试,去选择,去实现自己价值的种种可能,最大可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也许是我们目前最为可行的路。
教养是做人的必备的素养。在当今时代,个人的教养越好,那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在未来有教养的社会,没有教养的人生活在有很好教养的社会里,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同化。所以我认为应该注重培养有教养的学生。教养教育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未来有教养的人呢?个人认为应该包含六个方面:一、他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没有文化,何来修养与教养?二是一个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有教养的人,以德为先。三、他是一个懂礼仪有礼貌的人。谈吐有节,尊重他人,态度和蔼。特别是不尊重他人的人,他的教养肯定还未学好。四、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从不随意迟到,从不食言,从不违约。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在未来这个信用社会是站不住脚的。五、他是一个宽容有同情心的人。宽容大度,心中对老弱病残或弱势群体充满同情心,甚至有爱心,决不做有害于他人的事。六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会为家庭、社会做事,不做对不起家庭与社会的事,而去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怎样培养有教养的人呢?对于一年级的寄宿生来说,作为班主任,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家长。我初步定了如下计划:
首先,生活是教养教育的“土壤”。作为老师,必须在教养孩童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同时教师本身的教养对孩子的教养有深远的影响。老师要教养自己的学生懂得互相尊重并为自己负责; 教导孩子料理自己的事 ;要教导孩子最起码的 生活 礼仪 ; 教导孩子尽量不惊扰或不麻烦别人 ;还要 教导孩子作价值判断,学习以无愧于心的态度行事。这些大道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可能一下子很难接受与懂得。而童话是孩子们都喜欢而且易懂的,每篇童话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打算利用各种童话故事让学生懂得学会做人的道理。如《小金鱼拔牙》让学生懂得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外星爷爷收破烂》让学生懂得要做一个懂礼貌关心别人的人;《大象博士请助手》使孩子们懂得只有主动关心周围的一切,关爱集体,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有教养受人喜欢的人等。
其次学校是教养教育的发育地。我们培养的是有教养的人还是没有教养的人,这很关键。作为班主任,我把培养有教养的人作为工作目标,让学生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想利用班队课,认真开展做有教养的人的主题教育活动.
另外社会是教养教育的大熔炉。利用各种媒体,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辨别好坏,让学生懂得哪些是自己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引导引导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加强学习,加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多为社会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