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有很多感人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感人事迹曾志的遗嘱和事迹。其中曾志的事迹非常典型也非常感人,他无时不刻的以一个共产党人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继承和发扬着井冈山精神。他不仅自己没有享受特权、没有丰厚的家产,还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儿子石来发、孙子石金龙在她的感染下至今还是井冈山的普通农民,一个曾孙蔡军从珠港部队复员后还是经过考试当上了司机。曾志的遗嘱非常感人,其中说到将自己的尸体供医学解剖研究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这是共产党人将自己最后的一点光也献给了党,没有带走一丁点;遗嘱中还写到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好友,死后三个月再在报纸上发一个简短的讣告,就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候,她老人家还不忘艰苦不俗、不铺张浪费,正如徐志摩一首诗写到: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还有一句话就是谁给女儿陶斯亮的,意思是说趁女儿还能工作的时候把她的回忆录整理成书,供后人学习、研究,就是这句话,一个即将走完一生的老人的遗嘱,在嘱托自己的女儿趁还能动的时候,抓紧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把自己的革命回忆录整理成对党、对国家有用的历史资料。我认为感人,是因为我听到这句话、想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对于父母的回报、感恩是只争朝夕的事,不仅是因为父母在一天天变老,这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有一天父母将永远不能享受到自己儿女的回报和感恩;还有自己在不由自主的变老,总有一天想起回报父母,却因自己的年老体衰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样的道理,就是对其他有恩于我的老师、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的人的感恩和回报,也应该是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井冈山还有需到敢于奉献的人们值得学习。他们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后代陈人康(陈士榘将军之子)、何继明少将(李立之子)等,发起了旨在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井冈山儿女联谊会”;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后代王生茂(王佐的孙子)还在井冈山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老红军后代石金龙(曾志之孙)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江满凤(江志华之孙女)还是一个合同工的保洁员,坚持义务在旅游区唱当地的山歌,她还曾拒绝了《井冈山》摄制组给她的一笔可观的演唱费;井冈山第一代垦荒人杨洁如老师,在井冈山含辛茹苦从教36年,如今还在为井冈山的教育事业奔走宣传;红军传人代表毛秉华老师已80高龄,还坚持到全国各地作报告,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看到这些感人事迹,我深受感动,本可以因父母或祖父、祖母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而享受特别待遇的老革命后代们,不仅没有享受特权,而且还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后代,祖上不曾有过为革命做出的辉煌成绩,然而我却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我激动,我着急,在自己的岗位为航空事业做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奉献,应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7月,我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从我们接受班旗开始,我们戴上了红军帽,向井冈山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参观了碑林、纪念碑、雕塑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旧居、黄洋界哨口、八角楼,观看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重走了一次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聆听了余伯流教授讲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瞻仰了曾志墓;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并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举行了宣誓仪式;在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的互动教学中,我们还与井冈山革命烈士的后代陈人康(陈士榘将军之子)、何继明少将(李立之子)、王生茂(王佐的孙子),老红军后代石金龙(曾志之孙)、江满凤(江志华之孙女),井冈山第一代垦荒人杨洁如老师,红军传人代表毛秉华老师等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我还荣幸的和副校长在讲台上表演了红歌清唱,当时唱的是以井冈山英烈聂槐妆巧计送盐为原型拍摄的电影《闪闪红心》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
也正是此次培训,让我真正的了解了井冈山,了解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的斗争史开始于1920xx年9月底,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直到1930年2月,原井冈山两位绿林头领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历时两年零两个月。 1920xx年9月,毛泽东总结了湖南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正确地分析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当机立断决定进入江西省,在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以保存革命力量,再求发展。
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秋收起义部队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井冈山以茨坪为中心,附近有大小五井、草坪、白银湖、罗浮、行洲、下庄、井冈山村、荆竹山等自然村庄,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足万担。 1920xx年10月至1920xx年2月,在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工农革命军帮助地方重建地方党组织,改编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加强军队建设,组织发动群众在茶陵、遂川、永新、宁冈等地开展打土豪筹款子的游击暴动,先后建立茶陵、遂川、宁冈三个县的红色政权,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罗霄山脉中段封建统治基础深厚,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相当残酷。井冈山的土地革命最先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1920xx年11月间,毛泽东经常在宁冈坝上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写下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土地革命的实行,使边界贫苦农民分得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积极参军参战,送粮送鞋,支援革命战争,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井冈山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不断遭受强敌的“围剿”。红军的生活十分艰苦,吃的是红米、南瓜,有时还用野菜充饥。为储备粮食,守卫井冈山根据地,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经常与红军战士一起往返百里到宁冈等地去挑粮,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朱德的扁担”和朱毛挑粮小道。在这种情况,根据地内部有些人怀疑红色政权能否存在和发展下去,质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思想。 1920xx年10月和11月,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八角楼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回答了中国小块红色政权所以能够存在的主要条件这个问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20xx年8月的黄洋界一战不仅取得了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的重大胜利,还留下了《西江月 井冈山》的不朽诗篇。
红军中最早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就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产生的。到闽西后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0xx年10月至1930年2月,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革命的一代英豪培育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将它概括为24个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xx1993年在井冈山南昌考察工作时总结的井冈山精神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奉献的精神”。
在接到组织要求去井冈山进行党员培训的通知时,我的想象的培训是要去风景秀丽的井冈山旅游胜地参观游览、购物留念。然而,通过培训,我发现自己是那样渺小,比起井冈山精神相差太远。此次培训,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井冈山的精神,进一步坚定了我对党的信仰和信念,增强了我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的信心;同时回顾井冈山历史,我感慨万分并总结了几点人生感悟。
上周天,注定是一个艰难但着实充满意义的一天。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挑战,也给我带来了一笔精神上的财富。 在这次红军训练营拓展中,安排的训练注重团队项目,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群策群力。在本次拓展的过程中,每个队的队员之间最应该注意的是如何组织、协调及配合好,而不是某个队员自己如何能做得更好;个体对团队的关注应该远远超过了其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的理解到了什么叫"团队"。回顾训练的全过程,历历在目,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大家都能凝心聚力,充分体现了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精神。 没有凝聚力的团队就没有竞争力。如果没有团队精神,这次的所有训练项目就无法完成。如果一个团队的组成人员各行其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违法乱纪,势必一盘散沙,工作就是难出成就,相反当这个团队面临艰巨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在惊涛骇浪面前就能无所畏惧,就能完成别人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就能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次训练的全过程中,所有的队员都为团队完成训练科目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大家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了细节,一丝不苟、自动自发、拒绝借口,才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这次拓展活动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团队协作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突破自己心理的极限,可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经历。这种心理极限上的突破不是随便的生硬的活动项目就能够达到理想效果的,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和拓展师的职业能力最终真正能够实现个人某些心理障碍的跨越,于此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个人能力的发展潜力。证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通过这种拓展项目也使各个小组的成员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战略团队,大家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拓展项目中寻找合作的黄金点,不断形成一种默契,这种关系由原来松散的个体磨合成为一个能够冲破任何防线的组合体,团队的每个成员在项目进展中都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面对困难却能坚忍不拔进行到底的决心,更可贵的是锻炼了每个团员的胆识,也克服了有时只凭感觉行事的思维定式。没有不可能,超越自己就能够创造奇迹。
我很感谢能通过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这样一次深刻的体验和有意义的经历。我也为我能处于这样一个有默契的团队而感到荣幸,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论我们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能够手牵着手共同去克服,因为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