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论文格式

[摘要]为了研究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状况,本研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自编问卷《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的调查问卷》对江苏省盐城中学随机选取的8个高一年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学生对新课程持基本支持态度;对新课程有一定的焦虑心理;普遍对新课程认识不足;不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面临困境;现行高考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的进展。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在状态焦虑方面,有25%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有12%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在特质焦虑方面,有30%的学生存在轻度焦虑,有14%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

(3)在状态和特质焦虑两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高中生 新课程 心理状态 焦虑心理

1 引言

1.1 论题提出背景

高中新课程于2019年秋学期在我省全面实施,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变革来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然而,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所面临的是新的教材、学习方式、评价标准,他们究竟应该如何学习以及如何选取相应的课程?原先习惯于“中考” 、“高考”模式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原有的那种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否还能适用?学生会不会因此产生焦虑、迷茫、困惑、抑郁、无所适从、对新课程认识不足以及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探讨高中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自编问卷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为新课改下的高中生们提供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推动高中新课程的改革。

1.2 研究现状

本次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在目前来说仍然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和对教师的心理研究领域内,比如陈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一文中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由新旧理念的撞击、教师权威的重构、教师素质的重塑、课程资源的匮乏、教育评价的滞后等因素而引发的矛盾、抵制、失落、沮丧、危机、恐慌等消极心理反应。正确理解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这些心理压力,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其心理压力能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1]。

王运祥在《教师的心理障碍与新课程改革》指出:目前的课程改革教师所面临的心理障碍主要体现为 :教师追求统一、崇尚传统的惰性心理 ;由于思维定势与行为定势的作用而产生的盲目、刻板的逆反心理 ;对课程改革期望值过高的求全心理及缺乏改革的参与意识的观望心理等等。这些消极的心理 ,如不克服 ,课程改革的构想就难以实现[2]。

刘学兰在《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中认为:高校教师面临改革心理压力增大 ,导致一系列身心变化和心理问题。要应付心理压力 ,一方面 ,教师要进行自我调适 :要有效驾驭压力 ,面对压力 ,要形成压力免疫 ,采取积极的压力应付模式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要善于调节情绪 ,通过控制情境、积极认知和行为调节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要勇于改变自我 ,寻找内部安全感 ,撕开消极的自我标签 ,在不断学习中适应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改革 ,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改革措施之中。任何改革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包括心理的成长和成熟[3]。

刘茜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七个问题》指出,他通过对高中试验区的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和调查认为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七个题为:教材编写问题;教材的使用问题;教师的不适应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难以改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各类教学辅导书的干扰问题[4]。黄晓标、何艳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试验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中指出经一年的试教,“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受到了教师的普遍欢迎,肯定态度的教师高达91.11%。67.14% 的教师认为教学质量与过去相比“有一定提高”。学生负担有了一定的减轻,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活动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劳动技术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新课程计划的实施, 激发了教师积极性, 促进了教师业务的进修提高[5]。白瑞英在《对实施新课程的一些认识》中指出新课程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够自主学习,鼓励富有个性的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与交流中获得感悟与理解。同时教师的角色应从其角色行为表现在: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单向传递向多项交换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这些转变表明,知识传授角色不再是教师的常规角色,而沟通和指导才是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角色[6]。

此外有大量的研究集中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各学科的教学方式的研究、高中新课程的结构研究上。由此可以看出基本不涉及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研究.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年级随机选取8班,共计497人。收回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为92.50%。收回有效男生问卷299份,有效女生问卷161份。

2.2 材料

采用自编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自编问卷《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的调查问卷》共18题,其中1-5题和第7题属于认知方面,主要用来了解学生对新课程认识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对新课程的态度问题;是否接受新课程;对新课程是怎样理解的;是否了解新课程的理念、结构以及怎样在自己的学习中渗透;能否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等等。6、8、10、11、13、14题属于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用来了解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情绪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紧张、迷茫、失望、悲观、困惑、抑郁、退缩等等。9、12、15、16、17、18题属于行为方面,主要用来了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如高中生的兴趣指向、所喜爱的课外活动以及是否有逃学,抽烟,参加帮派,酗酒习惯等等行为。19、20题属于开放式问题。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Formy),由Charles D.Spielberger等人于1970年编制,1988年译成中文。STAI由指导语和二个分量表组成。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TAI,Form y-1,以下简称S-AI)。其中半数为描述负性情绪的条目,半数为正性情绪条目。主要用于评定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可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第21-4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STAI,Form y-Ⅱ,简称T-AI), 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其中有11项为描述负性情绪条目, 9项为正性情绪条目。可用来筛查高中学生的有关焦虑问题。STAI每一项进行1-4级评分,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最合适的分值,本试验采用的问卷是由盐城师院教育系心理实验室提供的北京大学的PES心理实验系统(鉴定号:94教仪鉴16号)[7]。

2.3 结果统计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测试前进行统一的讲解,要求学生在每一项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考虑,回答无对错,但所做的回答应该是最接近自己的感受的。测验后当场回收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问卷结果直接输入盐城师院教育系心理实验室内的北京大学的PES心理测评系统,可以直接获得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因子得分和等级得分。将状态-特质焦虑得分情况与全国常模对比并做男女差异的研究。自编问卷的结果输入SPSS13.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内,对18道题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来检验每一项目分类的显著性问题,看是否在.05或.01的水平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还从性别差异角度,来比较他们在认知方面、情绪情感方面、行为方面是否有差异。最后,还将自编问卷的各项选择作为自变量,用方差分析来检验状态-特质焦虑的得分是否在各题目分组上有显著差异。

3 结果

3.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3.1.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中学生的心理概况

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心理认知维度的六道题的卡方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心理分析

表1表明:50%的学生对于高中新课程改革持有焦虑的态度。59%的学生觉得所在学校改革的是基本成功,26%的学生觉得改革是流于形式。只有30%的学生认为改革给他们带来的是利大于弊.有40%的学生不认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在学习目标而言,学生的主要目标是考上一所大学。52%的学生认为高考是影响新改革的最大因素,其次是教材和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洵.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教育评论,2019,6.27-28页

[2]王运祥.教师的心理障碍与新课程改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4.62页

[3]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7-105页

[4]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26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