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体会的范文(精选16篇)
毒品是***、***、***、***、***、***等200余种国际公约明令禁止的麻醉品与精神药物的统称,也包括近年来在美国等地流行起来的***。国际上通常把毒品分为九大类,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类、***类和***类,***类被称为“百毒之王”,毒品——白色恶魔。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毒窟”,分别是位于东南亚老挝、泰国、缅甸三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国接壤地区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银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产地”是世界四大毒品产区和主要转运地及运输路线 。
自1987年以后,各国在每年的6月26日前后都要集中开展大规模的禁毒活动。中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积极进行禁毒斗争,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国际禁毒日的主题开展了广泛的禁毒专项斗争和群众宣传。 全国人大会于1990年12月颁布《关于戒毒的决定》。20xx年6月,中国政府发表了 《中国的禁毒》 白皮书。据公安部提供的消息,1998年至20xx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54.69万起,缴获***51.03吨,铲除非法种植罂粟6400余亩。
毒品和艾滋病已成为一个我们人人熟知的词汇,“毒品”,一个可怕的名词,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魔掌。多少鲜活的生命,被它妖艳的外表所诱惑,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是一条充满了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充满了妻离子散的痛苦之路;而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不仅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体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吸毒者喜欢肌肉或皮下静脉注射毒品,而这些注射毒品用的针头往往存有艾滋病毒,这便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血液传播!研究表明,61.219%艾滋病患者都正在吸毒或曾经吸过毒,而吸过毒的人98.326%都感染上艾滋病。可以说,吸毒必定让人感染艾滋病,艾滋病必定让人家破人亡。作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有义务、有能力做好禁毒防艾工作,坚决做到不吸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协助老师、学生宣传禁毒防艾知识,共撑起我们美好的明天。
“禁毒防艾,远离毒品,关爱未来”,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口警钟。时时刻刻在你的耳边响起。提醒你那些五颜六色药丸后的隐患,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朋友们,愿这些文字永远在你们心中回荡,把毒品永远杜绝在我们真善美的大门外,为我们的理想而奋斗!“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的错,永远都不能犯!
毒品像幽灵,它荡过乡村,掠过城市,挥舞着罪恶的魔爪,留下数不清的罪行,它的肆虐,威胁社会稳定,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进步;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增强识毒、防毒和拒毒意识,积极参与拒毒的行动中来。
如果把毒品比作猛虎,那么它最容易下手的就是青少年;如果把毒品比作瘟疫,那么最容易感染的也是青少年。毒品的蔓延正在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有效防犯毒品的侵害,让我们睁开“火眼金晴”,从认识毒品开始,揭开毒品诡异的面纱。
毒品主要有***、***、***、***、***等,它们祸害无穷。吸毒者不仅是在毁灭自己,还在祸及家庭,危害整个社会。首先,吸毒者是在毁灭自己,不同的毒品摄入体内,都有各种毒副反应及戒断症状,对身体造成的严重损害,吸毒过量,甚至会使人死亡。此外,由于毒品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都有严重的影响,吸食毒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毒品在对人的身体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还会使吸毒者产生生理依赖与心理依赖性,成为毒品的奴隶。他们的生活唯一目标就是想方设法获得毒品,为此,丢掉工作,丧失生活的兴趣与能力。长期吸毒者,往往精神萎靡,形影枯槁,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吸毒成瘾后,吸毒者往往变得十分自私而不诚实。性格变得烦燥易怒,他们淡漠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淡漠了对家庭和对子女的责任,往往导致幸福美满的家庭最终破裂。生活在吸毒家庭的孩子,因缺少家庭关爱,常伴有不健康的心理。行动上具有攻击性和反抗性,往往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次吸毒危害社会,导致吸毒者丧失基本的劳动能力,从而影响社会生产,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同学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憧憬,渴望拥有五彩斑斓的生活和精彩的人生。但是,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你尝试了毒品,染上毒瘾,你的人生悲剧就会从此开始。面对毒瘾的袭来,广大青少年应该牢固构筑拒毒的心理防线,提高警惕,坚决对毒品说“不”。
为了远离毒品,青少年必须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坚决抵制不良诱惑。毒贩离不开吸毒者,没有人吸毒,毒贩就无法通过吸毒获得巨额利润。他们把目光投向青少年,就是利用青少年思想单纯,好奇心强及好寻求刺激等特点,诱惑青少年上当受骗,其次要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能用毒品麻醉自己,不能借用毒品来解脱苦闷,千万要警惕别人利用毒品对你进行安慰和引诱,要相信,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如果以坚定的意志去战胜它们,你注会获得人生的宝贵财富。最后,要谨慎交友,克服逆反和从众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在逐渐增强,同伴朋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强,容易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因此我们在交友时,一定要谨防“瘾君子”,更不要在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沾染毒品。
禁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全社会人人有责。加强禁毒教育,增强禁毒意识,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面对美好的生命,面对邪恶的毒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唱响“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主旋律,构筑严密的拒毒防线,开展有效的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毒品是极具诱惑力的东西 ,毒贩也在无孔不入地诱惑他人吸毒,我们每人个都可能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诱惑和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然而,走上邪路的只是极少数人,因此,拒绝毒品,免受侵害,最重要的是增强自身的防范能力,构筑拒毒的坚强防线。为了明天的美好幸福生活,管好自己,决不可吸食一口毒品。
上周德育活动时间老师播放了一个有关“禁毒”的短片。观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看着哪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我的心都颤抖了。
毒品,致命的恶魔,吸毒是人类赶上地狱的快车,是人类慢性自杀的行为。通过前些日子学校的宣传,我知道了这些年由于国际毒品的泛滥,毒品像一头张开血盆大嘴的猛兽,正飞快地吞蚀着年轻一代。毒品这个大恶魔头正无时无刻地危害着这些充满希望的年轻的生命。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拒绝毒品,珍重生命吗?
人们一旦染上了毒品,精神就会开始堕落,吸毒次数越多,毒瘾越大,精神就堕落越深。事实正是这样,吸毒者完全丧失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谈不上什么理想、道德,通通被抛到九霄云外,整天烦躁不安,人格扭曲,严重者还会出现重症精神病一类的幻想,行为不当……
此外,毒品还无情地破坏着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导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国家财富严重流失……后果不堪设想。 由件件的事例可见,毒品是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是人类必须认识的敌人,所以我们就应该谨慎地防备它,战胜它。 第一、青少年一定要做到洁身自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识破毒品诱惑,坚决抵制毒品的侵略。
第二、要慎重交友,不能义气用事,发现朋友吸毒要及时劝阻,当无计可施时就该远离他。
第三、多参加禁毒活动,让自己彻底地认识毒品的危害性,增强防毒意识和拒毒信心。
第四、加强学习,让知识来充实自己,优化自己的心态,从中找到避毒方法。
“毒品时刻要警惕,吸毒上瘾很容易”,朋友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铲除毒品,铲除这个致命的恶魔。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
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美丽的,因为它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诚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占据心灵中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人们整个人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一场暴雨,就足可使它香消玉殒.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为之担忧的事情,因为他们失去了诚信,甚至为我们人类带来灾难.纳米技术,克隆基因,导弹防御……这些人类引以为豪的高科技结晶为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又危害着我们人类,因为某些人心中的信念变了质,变造福于人类于狭义的民族甚至个人.
每个人都会面对利益的诱惑,在这个时候,有些人迫不及待地牟取蝇头小利,而有些人却把眼光放得非常长远,追求未来更大的发展.名人掌上电脑等近10个品牌在重庆的总代理刘惠民在北京一家公司就职,踏实勤奋的他深受公司董事长的信任,年纪轻轻就被委以副总的重任,手上掌管着几千万元的资金和上千万元的货物.当时,公司刚成立不久,规模不大,管理上漏洞很多,"只要稍微动动手脚,几百万就有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惠民兢兢业业地工作,除了期望自己的工资和奖金会更高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杂念,把公司上上下下管理得毫无纰漏.如今的刘惠民已经是这个市场的大赢家.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讲规则的时代,诚信无疑是这个社会游戏的基本规则.新的商场流行一句话:"信用破产,你就什么都破产了."
古人云: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诚信于交为智.诚信渗透到各个方面,面对历史和社会,人们对诚信的选择有多大的保留啊.道德教育远离历史社会,让人们的选择是多么苍白无力啊.
对于诚信,社会上有太多的争议,我认为不是不要诚信,而且诚信是中国社会的稀缺资源,犹如万古沙漠,早该绿化了.问题是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下信上不信,卑信尊不信,贱信贵不信历史传统的社会里,道学家式的空洞的诚信说教即使是没有愚民之嫌,也必然流于形式.真诚的诚信教育,就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而应该放在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点诚信.因此对于诚信的建立不仅是每一个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人类的责任.
诚信是最宝贵的美德,是我们取信于人的根本,没有比信任危机更可怕的了.信任危机是社会的毒素,是我们蔑视诚信所付出的代价,它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良善,更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丧失最后的团结精神。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表现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必须合作和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友情关系,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与家长怎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真诚交往,密切联系
教师要想与家长取得联系,主动热情地与家长相交,在心理双方架起彼此信任的桥梁,以争取家长的有效合作,例如:我通过家园双方互相访问,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密切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可定期开展家长个别咨询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班上的嘉睿、戎腾、乐添、郑佳等小朋友的生活独立性较薄弱。那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独立性呢?是这些家长们所关注的。因此在于家长的沟通中,我建议家长平时多给孩子一些处理事情的机会: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业本、小画书等。随着孩子常时间的锻练和培养,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增强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以上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与家长沟通的途径。
二、 尊重家长,增进理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存在许多不合作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家长尊重不够或双方不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中,一是要尊重家长,尊重他们的感情,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不可摆出一付教育权威的架子,或明或暗地对家长进行旁敲侧击,使家长不愿接近。二是要理解家长,并让家长也理解教师,作为家长,一般都期盼孩子成才,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就会觉得脸上无光,教师在与家长接触,不宜总是向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短处,向家长“告状”,不要用刻薄的语言指责,挖苦学生,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客观地交换意见,研究互相配合教育,培养孩子的对策与办法。
三、激励帮助,搞好配合
为了使家长与教师更好地配合,教师应激励家长树立教育信心,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教师应多方面了解学生家长,根据学
生家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后进学生家长来说,应帮助家长指定教育计划,明确教育方向。例如:我班的宇烽、云逸、兆丰等常有发现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存在侵犯性行为。事后会推卸责任或接受批评表示以后不敢了,但大都不久就又犯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与家长进行反馈和沟通,希望家园共同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不要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话语。并建议家长采用“转移注意”法,给幼儿予较多的关注,比方说: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引导幼儿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逐渐转移侵犯性行为。
四、以诚相待,摒弃功利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是处于功利目的,例如: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是希望获得老师对孩子多一些照顾和偏爱。因此,百般讨好老师,寻找哪一位是班里的“主管”,哪一位比较好说话,就想办法或利用节日给老师:“意思意思”。倘若事后没有对他的孩子照顾好或存在误解,家长便开始论头品足,与其他家长结起伴来,言谈中表示出不满足或是做“最后发难”,使家长和老师不和谐的影子在童心中罩上阴影,本来很快乐的学习生活,随着成人的议论纷纷而留下伤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坚决反对和杜绝利和交往直接或变相收学生家长的好处的行为,以维护人民教师的形象。
通过在省委党校两个月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明白,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是非常重要的,也使我在党性修养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使我对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如何增强党性锻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党性教育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党性修养是增强党性、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工作中要着眼跨越发展大局,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我们党经受风险考验、抵御危险挑战,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开创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在实现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坚强奋起中锤炼纯洁性,在崛起危难、超常努力中强化纯洁性,在爬坡破难、苦干实干中展现纯洁性,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管党治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对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繁重任务、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考验,更加需要以坚强的党性、纯洁的党风、严明的党纪,保障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我们要站在经受 “四种考验”、化解“四种危险”的政治高度,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发扬优良作风,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每个人自身的纯洁性来确保党的肌体纯洁健康。
一、把学习创新理论作为当务之急
勤奋学习,是每个党员成长的需要。学习能带来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学习能确保工作方向不跑偏,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工作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利益的考验,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打牢思想基础,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做到大是大非不糊涂,坚持原则不动摇,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只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更新快捷的信息社会的需要。勤奋学习,是一种责任;不断学习,是一种修养;善于学习,是一种能力。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最根本的是要筑牢坚定的政治信念,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践一再证明,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拒绝用先进性理论武装头脑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党性。这充分说明了加强理论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面对防止“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更为重要。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创新理论学习上存在盲目自满、思想懒惰、学用脱节等问题,丧失了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迷失了政治方向。这就警示我们,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政治责任、终身任务、第一需要,始终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对待理论学习,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理论学习,真正把政治坚定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思想高度自觉的基础上。
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学习重点紧抓不放,认真按照胡加强学习、统筹兼顾,深入调研、狠抓落实的要求,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xx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必须大力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紧密联系形势任务、工作职责和思想实际,切实把创新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想方法、抓工作搞建设的能力素质,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把强化忠诚观念作为第一品质
对党忠诚、对组织忠诚,既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质,也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是否坚强的标准。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组织观念淡薄,突出表现在:有的只要组织照顾,不讲组织纪律,不服从组织安排;有的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游离于组织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有的贯彻执行上级命令指示不坚决,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应付了事,等等。这些问题,不仅违背组织原则,更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必须坚决克服。要牢固树立忠诚是第一品质的意识,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愿望服从组织需要,真正把全局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心中装着大局,时刻关注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始终在大局下谋划和开展工作;就是要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模范遵守党章,坚持集体领导,严格组织程序,坚决克服组织生活的随意性,虚心接受组织的批评帮助,时时处处置于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之中。
三、把认真履职尽责作为根本任务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履职尽责上存在不安心、不尽心、不用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满足于该抓的事抓了,不求抓具体抓到位;满足于抓眼前的事,不求长远发展;满足于工作过得去,不求出实绩出精品。这些现象看似工作标准上的问题,但本质在党性修养上。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干好分内之事、尽好应尽之责。要在求真务实上作表率,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始终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经常性基础工作上,一丝不苟地干实事、务实效、求实绩,做到不敷衍塞责、不疲于应付、不草率行事、不糊弄上级,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每一项任务完成好,把每一件工作干出色。要在敢于较真上作表率,敢于正视困难,切实解决问题,不因个人名利、私心杂念而隐情不报、报喜藏忧、弄虚作假,以心底无私的正气,高标准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实践,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党性教育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的终结,党性修养贵在坚持、实践。所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统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他人进行自己的党性修养,更好地完善自己,努力真正成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合格的共产党员。
结束了一学期忙碌的工作,开始了松闲的暑假生活,一直觉得,在平时的工作中不经意多多少少忽略了读读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教育书籍的愿望,于是打算假期里用心的从容的去查找适合自己工作学习提高的教育书籍作品,众多书目查找中,让我认为能现时和永时受益的作品就有《终身教育引论》这本论集。
当代教育家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里首先阐明了终身教育的概念,集中讲述了终身教育思想,文论中的观点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赞同,被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些认识,社会对人的挑战以及由此教育应该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帮助人更好地谋求美好生活,都让我觉得即使在今天我们依然没有实现。书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因此而要对整个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教育进行系统改造的想法,依然是我们现在追求的一个目标。
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个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是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正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研究,通过实习培训,人才会有更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应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各类中小学和大学所提供的基础训练,并没有使儿童和青少年为成年后所承担的义务和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重要和迫切的事情是在单纯的智力活动这个狭窄范围以外,大幅度地扩展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必须为基础训练提出新的目标,必须制定、保持和发展判断能力、思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并且保持和发展属于每个人的、往往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损害的独特表现方式。……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在个性发展的完整概念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教育工作者对其他任何一个人、特别是成人能提供的帮助就是给他以工具,将他置于一种环境,使他能够依靠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自己的日常经验、斗争、成功和挫折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独立思考,并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使个性的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一个成人对自己的教育失去了兴趣,如果他除例外情况以外总是对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没有热情,那就是由于他在易受影响的年龄即青少年时期没有从提供给他或强加给他的教育中发现他所需要和期望得到的东西。……考虑整个教育,考虑教育个阶段的连续性和相互关系。当我们说到终身教育的时候,我们脑子中始终考虑的就是教育过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地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的教育。书中的语句总带给我一种温暖和启迪,让我觉得终身教育的美好,它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同时又有一种悲伤,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中的许多人依然或多或少接受着不尽人意不相适宜的应试教育教育。目前在大中小学进行的教育是基于对个性的一种短视的认识:获得知识的能力被放到比情感、社交、审美、身体诸方面发展都重要的地位上,没有考虑到个性的差异,那些不符合模式的学生也就同发展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一样成了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选拔的需要压倒了训练的要求。正是现代教育的写照,我们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而学习,对结果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学习的本质。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观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这说明了学习的主要是让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去适应以后的生活。培育“学会学习”的个体。朗格朗主张任何学习都把学得的知识加以条理化的能力、应付自如地处理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和一般与特殊之间关系的能力、把知和行联系起来的能力以及协调专业训练和学识广博的能力。在终身教育的条件下,要用方法来武装人们,使人们能在自己的整个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方法。当今时代,那种凭借某种固定知识和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已被抛弃,教育不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封闭在狭窄的对现行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上,重点在于文化模式的再现而不是创造,忽视人的全面发展,重知轻能,陷入“唯书”“唯上”的泥海里。
这种教育的结果是,教育与生活缺少联系,脱离具体的现实,偏向于选拔和分数,所培养的是失去个性和独立性的人。显然,传统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仅“满足了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利益”,却不能满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个体的特殊需要。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能应对现代社会挑战,为人类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学习过程的重点都不能再放在设置局限、安排刻板的内容上,必须着眼于能力发展。终身教育意在“教人们掌握一种在自己整个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的方法”,即“学会学习”,从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能力,能够解决新的生存问题的人。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会多方资源,促使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能够获得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在度过富有意义的人生。
终身教育不是简单地进行成人教育,它的实现有赖于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为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谋求幸福而努力将是以后教育发展的方向!终身教育赋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义。成人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立足于成人的特点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强制的、自由的教育 ,是对人的“长远利益的关怀”,让终生学习的人们整个人生终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与生活的无限美好!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晚上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各位一起分享、共同探讨关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在坐的各位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孩子明天会更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相信在每个父母心中都扎下深根。我们不惜重拾书本,借鉴前人的经验。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孩子找到捷径让其轻松学习成长,作为家有万千适龄步入小学殿堂的家长,我也同样为教育苦恼过、挣扎过,一直与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长。在不断的摸索、探求,经常是搜肠刮肚、各种奇招上陈,效仿成功教育案例,但我最终发现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面对孩子,我们减少谩骂,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下面就我平时的一些教育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说语文。语文是最难以掌握又是最灵活的一门语言学科,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套用。寻找捷径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孩子利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书籍就象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本好书是人类永恒的精神粮食,孩子们通过书本可以体会、洞察天地的远见卓识,崇高理想、感悟独特的哲思顿悟。
接下来是数学,数学的学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兴趣,我们以量少、拓展思维训练为主,只求方法不求数量,掌握一道题目的解题方法,远比作海量的题目更有成效,让孩子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将问题一步步瓦解,一题多解、融会贯通、切实可行到实际的操作步骤。为孩子找到最简单、可行的解题技巧。激发思考能力。当然,我认为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是先让孩子做一些比其所学的低一层次的课题,也就是说自己在家习题的时候,穿插一些简单的、他最拿手的题目来提高积极性,与成就感。他会越做越自信、越做越想做。
再有就是英语,说到英文的学习,大家脑中可能盘旋的就是哑巴英语。为此,为了改善孩子避免像我们一样受哑巴英语之苦恼,我们采取每天40分钟的英文电影听讲训练,精听精读。听力和语法在不断的重复中记牢,理解透彻。那么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也轻松许多。
对于平时的家庭作业,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头痛过、抱怨过。“这么简单,一提醒就知道错在哪里的,为什么总是错”。其实粗心表现出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另一个就是太过自信,不认真对待作业的态度。所以习惯非常重要,常常让孩子检查作业,他总是漫不经心,错的题还是没检查出来。为此,我总不能一直替他检查作业,让他产生依赖的心理,以为总归会有人替他检查,错了也没关系的后果。于是,对他作业中错的、生疏的。一律记到小本子上,过后跟他共同探讨好的方法,解决难题。让他养成将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弄懂、吃透。不能见着难题就绕道而行,时不时的再找些同类型的题目反复做,做到查漏补缺。来加深理解。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孩子的教育是一门持久的战术,每天浇水,静待花开。
大家都熟悉英王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为统治英国决战的故事吧?
查理仅仅因为他的马少钉了一个铁钉、而在战场上打了一场败仗,从而失掉了一个国。其实这所有的损失都只是因为少了一个小小的马掌钉。
“一马失社稷,一个小小的疏忽会带来多大的灾难啊”。
我们常常会听说同行中某人因难忍一时的激愤而一失口成千古错,一失手酿成了千古恨的,有人说“ 在长途行进中,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细节,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把握住了吗?或许在不经意中我们就会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那是3月15日,原是个打假的日子,可我却在那天制造了一名假学生。
那天,在去城里的车上,我遇到了一位曾经很淘气学生,还带着女朋友。一上车他就主动而又热情的和我打招呼。当时我竟然脱口而出叫出了他的名字,然而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在他听到我叫他的同时,刹那间,孩子没有了刚见到我时的欣喜。一路上我们虽断续的的聊着,但潜意识里总是有种不太对劲儿的感觉,车快到站了,他突然站起来指着前面大喊一声“呀那不是程龙吗”?我来不及再说话,车就到站停了,我立即下了车,马上沿着他指的方向快速搜寻了半天,哪有什么程龙呀,啊!他这分明是在暗示我,我叫错了他的名字呀!接下来一路上我都很郁闷,脑子里不停想着他到底叫什来着?逛街的心情也打了折扣,遗憾的是始终没能想起来,终于等到了周一上班,我迫不及待的在毕业生的学籍档案中查到了他的真实姓名——曹宇。这个细节,虽然没有前面故事中说的那种后果严重,但是那一刻我们彼此都很没面子,无论什么原因作为老师那一刻我都是失败的。
每一位当老师的都期盼着有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再拥有一批忠实地追随你学习的学生,所以我们就少不了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某种纪律约束。
其实,约束的真正内涵就是把要约束升华为自觉意识而不是将约束刺成枷锁戴在学生身上,比如对学生上课说话,注意力不集中这件事会让很多老师都非常气愤,认为自己在前面声嘶力竭的讲,你却在下面为所欲为,无视老师的辛勤劳动,再传个纸条、做个鬼脸,甚至悄悄的叫着某个老师的外号,再附上一副极富幽默色彩的肖像画……那个中的酸楚与失落只有自己知道。
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的学生可谓是形形色色,受过的气接起来差不多也能沿着地球绕几周了。可是回头想想挺不值的,我们常常赞美“空阔透天鸟飞如鸟,水清澈地鱼行如鱼。”这种自然的真实美。其实我们面对的学生就是这种真实。
还有我们不妨再想想自己,开会的时候,你自己有没有真的像你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你讲课那样认真的听领导讲话呢?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自己做到了吗?我们常常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可你善待别人了吗?我们常常期盼得到,可你自己想想你自己付出了吗?当你抱怨自己不幸的时候,你有没想过自己对此有没有责任呢?当这一切的答案不确定时,那我们就该理解更应该明白:无论成人还是学生谁都不愿意被动的被别人看管、约束,在别人的监视与苛责下生活,谁都不愿意听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做自己认为没有收益的事情,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成人尚且如,那你教的学生怎能比我们更高尚呢?
所以对学生的教育我常常采取“先严后宽”适当调节的办法。每接一届新生头一两个星期我都会对他们要求得很严格,因为新生到新的环境他会很自觉的适应新环境的,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历练他们虽然不再是一张白纸,但是那上面有些东西还是多少可以改变一点的,只要我们的要求适时得当,让他们真正体味到益处,让他们感兴趣,他们是会接受的。当这种习惯慢慢形成自觉的意识后便可以不必再过多地强调,偶尔有违犯的你只需一个暗示性的眼神,或一句一语双关的点拨即可生效,这几年受咱们校长人文体贴思想的影响,我批评学生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了,有时候看着他们调皮的样子还很高兴,因为那就是真实。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我就告诫自己要时刻记着“学生不是提着一只碗来等老师倒水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之中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有时候教他们方法比教他们死的知识更为重要,我把小科教师的处境教归结为“五味俱全”讲不好知识挺乏味、中考不考没有地位、学生厌学没有口味,谆谆善诱没滋味,学生不会无所谓。
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下被遗忘的小科老师想在如此艰难困苦中绝处逢生就得自己想活下去对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曾强课堂的趣味性,搜集方法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或许才能让学生把一小棵秋天的蔫吧菠菜送给你。
对此,我尚不成熟的通常做法是:在教学方法上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记忆方法上努力协助学生走捷径。我常常会尽最大努力把枯燥乏味的历史人物、事件用趣味性的语言串联起来,去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去体会一种学习途径。并由此引导学生掌握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法,以便使他们终身受益。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习世界史古代史,有些外国人的名字很难记,就拿文艺复兴运动“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这三个再简单不过名字的来说,如果强行记忆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容易忘,所以我告诉学生最好记住提示性的三个字(即拉、达、米)这样就不会忘了,延伸起来还可以把他们的作品扩展进来记忆也很简单。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是:《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菲尔的代表作是《圣母》《雅典学派》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是《创世纪》《大卫》,咋一看是乱七八糟一堆毫不相干的内容,让我硬记我也很难记住,于是我把它改造了一下就简单多了:拉达米《圣母》去《雅典学派》叫《蒙娜丽莎》吃《最后的晚餐》让《大卫》去《创世纪》,这样一来既有趣又很好记了,还有些时间联想起来也很有意思,我也会顺便告诉学生。如马克思出生的日子(1820xx年5月5日)谐音记忆就是马克思出生以后“一巴掌一巴掌把资产阶级打的呜呜哭”,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为了让学生记住八个国家的名字,我告诉学生这样来记:英法俄在他们徳意的日子里美的奥(嗷嗷)叫(即八个国家英法俄徳意日美奥匈帝国)。
还有一次看学生的数学作业绝对值符号变化错得很多,我逗他们说这还不简单“这绝对值符号你就把它想象成胳膊受伤时打的夹板,好端端的胳膊就是正数,你放上夹板也没变化,还是原来的样子,那就是正数了。当你受伤时打上夹板不久就好了,那就是发生变化了呗——由负变正,这样是不是就好记了?学生都笑了。
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只有你把它运用起来的时候才会变成力量。
上周听小姚老师的讲座很受感动,心态问题对我们来说的确很重要。
你相信吗?当一个人在情绪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只要你有三件事不做就没有过不去的。一是不杀自己,二是不杀别人,三是精神保持完整。而解决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时间,二是分散,这样你就胜利了。其实生活中原本没有痛苦,人比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苦的智慧。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像一个括号,左边的括号是出生,右边的括号是死亡,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写括号里面的内容,写什么你的生命就由什么构成。说的更直白些人其实就存在于两个字“生、死”之间,这距离的大小我们自己有时是无法完全主宰的,但是内容的好坏却全由我们自己把握。
生命是别人的,过程是自己的。
与其为无关紧要的事情烦恼,不如多看开一些。无论是面对过于自负的学生,还是面对自以为是无法说服的同事乃至亲友,都要看开些。还是孔子说得好:“ 忠告而善道之,不听则止,无自辱焉”。
古人说: “对待儿女要十分能力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不要把子女的事情全包办了。大树底下不长草,对子女帮助的太多,孩子就会感觉凡事来的太容易,不但不珍惜还会使其能力得不到锻炼,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不必做牛马”,我想它是不是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学生呢?
最后送给大家也是送给自己一句名言:“幸福就像一只蝴蝶被别人追求时总是无法捕捉倒,如果你安静下来,它就可能栖息在你的身上。
20xx年3月13日,我非常荣幸的在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聆听了全国教育楷模、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于漪老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助理、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谭轶斌老师以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孙宗良老师的精彩讲座,他们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长达好几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我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更使我感受颇多。
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是于漪老师讲座里的一句话。于漪老师讲了整整两个半小时,竟没有用讲稿,其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无不使大家为之折服。“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当听到于漪老师的这一句话时,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感动于这位教育智者宽容博大的精神,感动于这位教育前辈的情意深长的教诲。就在感动中,我也懂得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课堂教学是育人不是育分,中国教育培养的是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于漪老师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她的讲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
这是孙宗良老师讲座的题目,他的这一观点拓宽了我们教学的思路,他从一个个的案例入手,让我们意识到了尊重学生学习需要的现实误区,又从一个个的案例分析怎样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我们形成了“学生意识”的教育观。孙老师讲座中提到的对于文本的“变质的‘多元解读’”,我在教学活动中也曾经遇到过,盲目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而违背了基本的价值观。听了孙老师的讲座,我豁然开朗,知道了要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湘融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教育关注的并不是成绩第一,而是成绩背后反映的发展趋势”
这是谭轶斌老师的讲座《漫谈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句话。
她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来谈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引领我们了解了国际的评价标准,而从去年上海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取得了“全球第一”的骄人成绩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上海的教育不愧是走在我国乃至国际教育的前沿。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还重在关注分数,而有些忽视成绩背后反映的发展趋势。谭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感受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总之,听了三位专家的讲座,作为一位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应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以先进理论作指导,既教书又育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打造有效课堂;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善于反思总结,争取做一名现代型优秀教师。
最近,在《青年教师》中我有幸阅读到了《像鲁迅那样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这么伟大的的学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样的见解呢?怀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也怀着一种好奇,我仔细详读了这篇云南的李晓萍写的文章。文章中这样说道,“鲁迅认为: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基于打骂,使他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鲁迅对于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态度非常不赞成。前者,教育方式骄纵为主,后者是禁锢孩子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何尝不是这样,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我爸是局长,我爸是李刚。”这样嚣张跋扈的孩子呢?在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们背后,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变成这样,家长要反思、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我们总是对那些轻而易举选择轻生的孩子感到叹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这些脆弱的“乖孩子们”内心为什么如此脆弱,那么伤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现了问题。面对多元的社会,面对个性鲜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够再单一,一把尺子很难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为母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我们在学校里对于孩子来说教给孩子们什么东西最重要。知识、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第一要任。前几天有一位家长和我交流,说:“周老师,请您帮忙给孩子换个座”。问明原因,原来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就因为这等“大事”就让我大动干戈?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当孩子受到伤害时,家长会用他的翅膀保护好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可是,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呢?还能继续保护吗?所以我建议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变得更强大,变得能够自己保护自己。
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门艺术呀!”我很庆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教育的艺术,很庆幸能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很庆幸能够分享孩子们的快乐与悲伤。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与鲁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观的我,再一次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种“率”的干扰,不能把学生从不同的个体,训练成一个“听话”的机器人。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保护好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育人为本,特色发展”。
周天,老公约我去他一男学生家家访。这学生原来与儿子在幼儿园里同学四年,家长在接送孩子上下学已相识,父母都是医生,母亲这两年还应聘到市医院。现家里主要父亲在管教孩子,家务外婆在相助。
据老公讲,这孩子性情比较内向,不爱多讲话,学习大概在年段100名至150名之间,课余时间除了喜爱玩电脑游戏外,没有发现有其它兴趣爱好。
到他家,与他父亲(母亲在上班)相聊,父亲给予我的信息有如下:
1、父母与孩子的聊天内容简单、单一,除了聊学习外,就不知道再与孩子聊什么了。如此一来,导致孩子在家不爱与父母多沟通与交流,孩子的心理动态父母也知之甚少。
2、父亲在家无法真正监管到孩子,在家的时间,孩子几乎没在学习,不是想着偷着玩手机就是玩电脑游戏。
3、父亲存在花钱买心安的教育心理。周末,不管孩子去上补习班的效果如何,父亲希望老师都有办周末补习班,可以都让孩子去上,免得在家玩掉。
4、母亲用钱补偿与拉拢与儿子的亲子关系。听父亲讲,除了他每周固定给孩子几十元的零花钱外,母亲每周末回来还背着他偷偷给孩子50到100元不等的零花钱。外婆插话说:“这是母亲与儿子在电话上约定的,只要他每周乖,听父亲与外婆的话,或是每次考试进步多少名,母亲就拿多少钱奖励他。”如此一来,孩子每周零花钱至少有上百元以上,而孩子如何分配这些钱,父母却没有进行跟踪,根本无法掌控这些钱的去向。对母亲每周背着父亲拿钱给孩子行为,父亲也颇有微词,母亲回应父亲:“现在的社会是物质社会,孩子身边没什么钱,做什么事都缩手缩脚,是会让别人看不起的。”
在去家访的路上,老公先与我说,从这学期他接手这个班后,从与这个家长接触几次来看,这个家长相对来说,还算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的。
在家访结束回家的路上,我对老公说:“这个家的家长是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因为不懂教育,所以方向都是错误的。”对此话,老公深表赞同,但此种状况,并不能单凭我们一、二次家访能够改变得了什么;长年形成的习惯与意识,也并不是单靠老公一年的班主任可以改变得了什么。
回到家,我向儿子求证二件事:
一、他在游戏中是否有充钱(因为他们都在玩同一款游戏,儿子有时还与他一起玩)?儿子很肯定地告诉我,就今年他至少充了二、三千元。
二、这周六他是否去学校踢足球(父亲告诉我,周六下午2点多他告诉父亲去学校踢足球,想踢迟点,然后直接与同学玩,让父亲拿钱给他外面吃饭。父亲听到儿子去运动,还非常开心,不仅拿钱给他,还许可他在外面一直玩到晚上快10点才回家)?儿子很肯定的回应我,在操场上没有看到他。并对我说:“他要不就去网吧玩游戏,要不就去同学家玩游戏。他又不喜欢踢足球,平时也几乎没看过他踢足球。这样的谎话,他家长居然会相信。”
虽然在与儿子求证前,我就已猜到大概,但猜测得到了儿子的肯定回应后,内心还是颇不平静,为他的父母感到可悲可叹。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依靠钱是无法教育与引导好孩子的,而是需要我们家长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爱心,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去尊重与理解他们后,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够真正找寻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女儿坐在地上,把前后鞋襻一一打开,把脚放进去,再一一扣上。我们第一次来上语言课,这样做会耽误老师的时间,我告诉她不用全部打开,并伸手帮她,女儿拒绝。老师曼女士说,孩子脑子里有一整套程序,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吧。
事实上女儿并没有耽搁太多时间,甚至少于我去干预导致的延误。但是,按照我的成长经验,干预仍然是需要的,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省时,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快地穿鞋,而是为了成人间的交往,对老师表示并不是我不在乎你的时间,不管教孩子,你看我在催着呢。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孩子挨打挨骂,也不是真的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要打骂给别人看。
作为一位儿童语言老师,曼女士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当我和女儿同时走进她的房间,她会先跟女儿握手,甚至蹲下来和她说话,然后再跟我打招呼。一般德国人的做法是,先跟大人握手或者拥抱,再跟孩子握手或者拥抱。一般中国人的做法是,只跟大人握手寒暄;等大人全部招呼完毕之后,没有时间就对孩子视而不见,有时间的话就把他们抱起来。
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可爱的成年人,产生想要亲近的欲望,但是我们通常都会克制住自己,不会动辄就去把别人抱起来。我认为对孩子也应该如此,太随便是一种对人的不尊重。陌生的成年人之间,可以做到彬彬有礼。很多人认为,他们和孩子之间不必有这样的界限,在彼此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去拍肩、搂抱甚至捏脸。其实孩子见到陌生的成年人,就跟我们见到两米以上的篮球队员一样,是生怕被举起来戏玩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见到陌生的孩子应该表现平等和尊重。但是,在家庭内部或者师生之间,由于大人负有教导的责任,平等和尊重就经常靠边站了。出门之前,丈夫或者妻子花太长时间穿衣打扮,另一方可能会催促,告诉对方十分钟之内必须出发,但是不会跑过去摁住对方,三下五除二帮他/她穿好。孩子就不一样,眼看着幼儿园就要关门了,大人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让孩子自己慢条斯理地穿鞋,于是粗暴地夺过来,迅速帮他们穿上,拉着手就往外跑。
刚开始的时候,女儿总是事必躬亲,无论吃饭喝水,还是穿衣穿鞋,都拒绝大人的帮助。其代价就是,吃饭时,汤汤水水弄得满身都是;出门之前,要花很多时间等她收拾停当。有一次,妈妈实在等不及了,抱着她就往楼下跑。到了门外放下来,她横竖不干,坚决地回到楼上,自己从头走一遍。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赶时间,因此以"等不及了"为名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只要持之以恒,大人总会获胜。我发现女儿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帮助,甚至依赖上了,有时会把脚一伸:"你帮我穿鞋吧!"有时还往地上一蹲:"你抱我下楼吧!"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大人往往也乐得如此。有研究表明,富人的孩子未来成就总体上比穷人的孩子大,不仅因为他们有丰裕的物质支持,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一个八小时之外还要兼职挣钱的母亲,一方面给了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孩子很多自主成长的权利。
女儿第一次去上钢琴课,打开琴盖之后,父母忍不住告诉她说,你可以按这里和那里。老师说,要让孩子自己发现声音,享受声音,对声音产生好奇心,然后她就有兴趣制造声音。听起来,这又是半年弹不出一首曲子的教法。有一位母亲送儿子学画,半年之后也没见他画过一朵向日葵,还在那里把颜料随心所欲地涂来抹去,难免有些失望。女儿也上了大半年音乐课了,我有时也会问她学会了唱什么歌,玩什么乐器。但是好像这些都不是学习的重点,老师花了很多时间让他们感受节奏和旋律。我能看到,对这些孩子来说,音乐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生命。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在费县举行的临沂市第二届“走近小语名师,感悟教育真谛”青年教师读书会。聆听了专家们对近代小语名师王菘舟、孙双金、窦桂梅、杨屹四位名师的成长里程的报告,观摩了优秀教师还原或模仿的他们的课,了解了我市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历。领略了小语名师的教学风格,目睹了优秀教师和学生的风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收益颇大!
首先是每位名师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王菘舟老师一直以来都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他致力于“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的人,这才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也是诗意语文追求的最高境界”。像这次读书会上所观摩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先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在引导想象对话中,体会到圆明园的确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是不可估量的。学生惊叹于它的不可估量、为有这样的一座园林而自豪时。在音乐声中,王老师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了。播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音乐声说:烧掉一幅名画也许需要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平湖秋月也许用几小时,可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三天三夜都烧掉了什么?……鲁迅说过:“将一件珍贵的东西摔碎是一个悲剧”。这节课中,我始终在和学生一样惊叹于圆明园的不可估量,为圆明园的毁灭而痛惜,心中有股浓浓的情与痛。
对窦桂梅老师的认识,我仅仅从听过她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朋友》两课。她那激情地语言,信手拈来的诗句,敏捷的思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报告会,让我对她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欣赏窦桂梅,就如同欣赏玫瑰绽放的美丽。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窦桂梅对待生活和教育事业的那颗心。用她的话说那时一种“热爱”。是的,因为“热爱”而放弃许多,因为“热爱”而愿意为学生,为教育付出。
孙双金老师,在此之前我并不熟悉。这次,他的情智教学同样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过,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这如同孙老师所教的《二泉映月》。孙老师将阿炳的人生极度浓缩,引导学生聚焦“坎坷”二字,使得原本很离散的文本介绍一下子有了一个中心点,接着围绕这个“中心点”让学生进行读文,进行提炼。如果仅仅阅读文本来感受人物那是“纸上谈人”,显得苍白无力,留于表象。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走入一个生活中的阿炳,使得阿炳的人生经历在孩子脑中真正走入“坎坷”境地。以此为契机,在孩子的心中真正埋入感情的种子,动笔使得“坎坷”流于笔端。在“深刻”与“真诚”的“品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让生活变得充满憧憬与向往。
由于今年暑假后,我要接低年级,因此,我想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是我此时最需要的学习的。杨屹老师的情趣教学主要是运用大量的课件、教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的课堂充满情、溢满趣。现在,我在所教的一年级中逐渐使用,效果不错。
第二,聆听这几场报告中,我发现,名师们的成长历程是有共性的。那便是:爱、勤、恒、新、和。这“爱”是教师成长的源泉,它包括爱孩子、爱语文教学、爱教育。是啊,只有爱了,我才能真正地走入语文教学,才会从内心迸发出热情。“勤”是基础,“恒”是持之以恒,是关键;“新”是动力;“和”是教师成功的土壤。从他们身上,我感悟到要想成为一名小语名师,这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要在不断的追求创新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进而超越他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由此对照,便可看出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我也与他们年轻时一样,经历了同样的历程,然而,他们身上的所具备的这些共性,我总是每次都缺少一点,久而久之,差距便越来越大。我想此时此刻,我应该将冰心的这句话作为今后的座右铭: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第三,出课的教师,虽然是还原的名师的课堂,但从这些授课教师身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如教师的语言素养,这些教师不仅他们的课堂上语言非常简练,但不失准确,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还时时规范和矫正学生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深入地去读教材、去研究名师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名师的教学艺术,将名师的课上出了名师的风采。此外,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自然、大方、富有亲和力的教态也值得我去学习。
第四、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是我市年轻却非常优秀的教师刘立平、杜玉花老师做了关于她们的成长报告和读书过程。在听她们的报告中,我思绪万千,她们不比我大几岁,但他们却已是荣誉满堂,成绩斐然,她们的努力,她们的付出,这都让我为自己而感到羞愧,听了她们的报告,我,似乎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名师及优秀教师的报告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陈中杰老师的《给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则为我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这些建议是:1、永远保持一份热情。2、淡泊名利,远离浮躁。3、不断地充实自己。4、勤于反思。5、博采众家之长。6、勤于动笔。7、合作共进。8、尝试形成自己的风格。9、始终保持谦虚的心态。10、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针对这些建议,我发现自己此时最缺少的是自身内涵。而这需要读书。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的梅花扑鼻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我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水经过城市变得深邃,我在名师的思想里泛舟一圈,思考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在让孩子们飞的更高的同时,也让自己翱翔于蓝天。
在人生中,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善与恶包围着,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当坏人千方百计诱惑你时,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蒙骗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沾染容易戒时难啊,大家都在电视里看过,只要毒瘾一来,如果没有在吸毒品,那种痛苦将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坚强的人都忍受不了。 我在各种禁毒宣传画上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种方法来分散注意力,有的用刀割自己,有的用头撞墙,还有的把牙刷往鼻孔里塞„„难道他们不痛吗?他们也是没办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亲戚骗钱。骗不到了就去偷、抢、去杀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毒品贩子的煽风点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你就试一下而已,再说你意志力不是很强吗?没事的。”这样就会有人也这么想结果就去试一试。就是因为这么一试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杜绝毒品。目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怕学生知道毒品。认为禁毒教育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冒险尝试;二是认为禁毒教育是公安部门的事,与学校无关。这些认识误区的一个前提,就是目前在校学生吸毒者罕见。事实上,毒品蔓延的速度相当快,若等到毒品在校园时再来教育,则为时已晚。由此可见加强禁毒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是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出路。
至于如何搞好学校禁毒教育,还有待于大家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目前毒品虽尚未在学校出现,但“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为好。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仍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我提议,今后学校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禁毒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预防毒品犯罪宣传教育工作。
二.领导到位,加强对学校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
三.加强教育,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毒品是会化了装出现的。据说,有些毒品换上了名为“减肥药”的外衣来迷惑爱美的少男少女,他们为了迷人的身材,大量吞食,却不知自己的生命正慢慢开始亮起红灯。
毒品,是让人走向无底深渊的陷阱;毒品,是让人走向犯罪的道路。有人竟然为了买那些昂贵的毒品,去打劫、拐骗、无恶不作。值得吗?生命,因为短暂,所以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又因为美好,所以我们珍爱它.而毒品是吞食生命的罪魁祸首之一,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防止上当受骗,远离毒品.我们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因为我们珍爱那美好的生命,所以要拒绝可恶的毒品!!!
前几日,最高院副院长奚晓明被调查的消息连同高级黑同学信件在司法实务界议论纷纷。事件的具体案情没有公布,副部级领导的级别也成为不了新闻的热点,为数不少的高级领导都进去了,人们见怪不怪,有点麻木、茫然。自己早就想六根清静、没头没脑地过好每一天。但看了微信圈内同学们的议论后又似乎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什么,同学们由此想到的问题很宏大很深刻,想到了德与才问题、腐败的根本性问题及预防、以及做人的底线与原则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远远超过了这一个体事件本身所能涵盖的范围,显得十分重要而且极有意义,特别是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
因之脆弱而又有点敏感的神经被触动,思之再三,想想这一高级司法官员犯错对我们基层司法实务人员具有怎样的警示性作用?这样的问题或许具有一定的实践普适性,显得紧要、长远。这个事件提醒我们要在工作中做到三不,即不忘初衷、不离本职、不碰红线。
一、不忘初衷
先说不忘初衷。我们法八三的同学都是在国家拨乱反正重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建设的时候读大学的,信奉法律应该是我们的初衷,用所学为国家法治建设做点实事是我们的追求。高法副院长事件对国家法治事业造成的硬伤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损害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或言之判决的权威性;二是有损于国家公民尊崇法制的信念。
前者是因为其是办案过程中出的事,后者是人们更注意其二级大法官的身份。这件事网络上一登,人们或许会问:法律难道在大法官手里也是一根橡皮筋,可长可短、可左可右?世上的法条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释或掌握法条的人?灾难性司法违纪案件既然来了,回避或漠然视之的态度不可取,本人不赞同什么沉默、陪扶的观点,法律人可贵的品性才于积极救世,只不过是要客观公正和因时因地制宜并注重解决问题的契入点。此刻法律人的急务是要一以贯之地继续高唱法治的赞歌,展示法治的进步,法律实务界办出高质量案件,让每一个判决都能体现出法的公平、正义,理论宣传界说清有关问题,而不能一叶障目,被浮云遮住了望眼,造成短视进而丧失信心。要认清当今社会治理的大势,法律人切莫妄自菲薄,自失阵地,法治的脚步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这里顺便说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大概在1998年左右,具体时间已记不清,似乎是一次党大会前后,那时自己搞办公室和研究室工作,也是有感而发,偶然间写出了篇稿子,内容是谈法治、德治方面的。写完后往抽屉里一塞,没有在意和理会,因为论文不像论文、随笔又不像,当时是作为笔记留存的。那知道过了不久,省人大常委会为了贯彻党代会精神要搞一个理论研讨会,需要相关文章,县人大就向一府二院和县委系统党校、研究室等征集稿件,院里就问我有没有文章,我说没有专门稿件,但有一篇议题宽泛的文章,不知有没有用,合不合要求不知道,要么拿去充个数,算交个差,到时候其他部门都有,就是我们检察院没有不好看。院里说赶写也来不及了,打印出来交到人大去,先完成任务。那篇稿子共三部分,一是法治的疑惑,二是德治的困顿,三是法的精义是当今社会的灵魂。后来省人大在县人大召开了理论研讨会,那篇大而不当的稿子虽然获了奖,但省人大领导在讲评中提到:有的文章论点提法还要仔细推敲,免得产生误解,我心里清楚指的就是第三部分的提法。会议开完后,我觉得这篇稿子上面领导都这样定了调子,用是不会用的,但还不算很丢人,好歹完成了任务,改也改不成,改了文章基调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就放下这事,材料又往桌子里一塞完事。
谁知过了一段时间,院里又通知我到办公室领几本杂志,说上面有一篇我写的文章,县人大派人转来的。拿过来一瞧,杂志名称叫一一《时代主人》,那篇文章不知怎么还是用了,三部分的主干都没有动,标题也没有动,大标题为法治的话题,副标题为法与德问题杂论。记得那时候有点激动,三十几岁还属年轻人范围,也属正常,更主要的是自己高唱法治赞歌的热情终于获得他人理解,再加上这样的提法在当时也确实有点吓人,一时难以取得他人快速认同也不奇怪。
时至今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自己也已过了天命之年,法治浪漫主义的情怀也在逐渐消退,但无伦怎样都没有放弃追寻法治的梦想。随着自己工作经历的增长,更加体会到法治进步异常艰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每当耳闻目睹一些违背法的精神的案件和事件发生时,就会自然想起那篇稿子,不是想那文章内容,而是采用的过程,它表示的是时代的呼声和选择,揭示的是时代潮流,不是我的文章有多好。只是每每这个时候,我绝不会翻阅自己的那篇文章,因为一来会反而觉得自己过于理想,甚至有几份天真、幼稚,还以为是替国家领导人做了一件大事;更担心的是自己无法面对写文章时一腔热血凝就的激情。
同学们在微信圈内说到腐败的根源和预防,认为是德的问题,有的认为又与德无关,讲的都有一定道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主要还是要靠法治,德靠君子自觉,有风险性。中央现在的提法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权力法治化的通俗表达,寄以厚望的仍是法治,只是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有待明确,比如:把多大的权力关进多大的笼子?把什么样的权力关进什么样的笼子?有没有可以中外共用的笼子?适合中国国情的笼子是啥模样?谁来保证、监督权力能关进笼子?诸如此类问题需要长时期才能明晰,有的要几代人的时间。
二、不离本职
其次是要不离本职。前几天上班路上,法院的一位法官拿出手机调出一则深圳市福田区法院关于暂停办理人员辞职、调动的通知。那位老弟神色沮丧,面有倦容,说法院法官不好做,深圳都这样了,没劲。司法实务工作不好做其实由来已久,什么时候好做过,但越来越不好做还真的是近几年的事。公、检、法、司中,比较好做的是律师,理由挺简单:不好做我可以不做不接案子,所以说钱被律师赚去了,好日子也让律师过了,法律实务界生态也在失衡。本人不仇富,别人发财我高兴,愁的是公检法中不少年轻人想转行做律师,结果人员断档现象严重起来,搞得公检法机关里年龄快退休人员也不能退,不想做还不行。
是什么原因使得年轻人不愿干,年老者又退不了呢?因素较复杂。从目前情况看,工作压力大,责任重,职业荣誉感缺失,经济待遇与付出劳动比例失调,不受社会理解和尊重等是主因。当前执法环境险峻,在一个实行了几千年王侯政治,单封建社会就二千余年的国度里实现现代法冶,非全面更新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不可。
盘点法治建设的负面清单,不难发现既有传统性因素,也有非常现代性因素,加起来有:金钱、权势、网络、电视台、报纸、黑社会、上访的工人、农民等,这些都在挟持着法律的实施、法治的实现。有时它们成为了强势力量,时常抽法律的耳光,执法人成了弱势群体,法律成了温驯的绵羊,谁都可以摸两下。要执好现在的法,特别是复杂而敏感案件,人是很难合符要求的,神仙才行,还不是一般神仙,要具备《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加起来的综合素质才行。要有唐僧的坚定信念、综合协调力;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七十二变;要有猪八戒的善解人意、甜言蜜语;还要有沙僧的任劳任怨、兢兢业业。高法院副院长是三十三年的资深法官,既有丰富审判工作经历又有理论造诣,司法工作中的风风雨雨都走过来了,不久就可以功成身退,但遗憾的是出事了,实为可惜。他的事告诉我们:决定司法实务工作最终成就是正数还是负数,不在于你正确地处理过多少案件,而在于你是否犯过一次极为严重的错误,做得千桩好,做不得一桩丑,这是司法工作事关人的切身利益的性质决定的,对此我们要有高度的警惕。
法律的定义是什么?法律是与坏事打交道的制度性安排,在职场中务必谨慎,万万不可偏离职守,把自己陷进去,再难也不能越过底线。如果把人生职场比喻成翻越高山的话,既然选择好了山峰,就只好一如继往,勇往直前。年青人登山时多处于上山之路,摔倒了还可以站起来,再不行换一座山。年老者多处下坡路,已经没有回头机会,这时候万不可一脚踏空,前功尽弃,对不起一路辛劳和汗水,也辜负了一路经历的好风景。
三、不碰红线
最后是不碰红线。党的xx大以来,为适应国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需要,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多了起来,严了起来,强调国家公职人员作风建设要永远在路上,并将党纪提高到严于国法的新高度。不该说的话不能说,不该问的事不能问,不该去的地方不能去,不能用的东西不能用等等,这些红线构成了反腐败形势新常态,是党中央对全体党员的新要求,不可触碰。
另一种红线是触犯国法,即贪财,犯经济错误。有人说我们当今时代是一种物欲横流,沉渣泛起的平庸年代,用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话说,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时代,又有人称之为小时代,一切以金钱为坐标。此话大谬,市场经济下人们重视金钱本属正常,但把整个社会说成唯利是图则言过其实,什么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这句话伤害了绝大多数遵纪守法公职人员的辛勤付出。当然极少数公职人员贪婪也是事实,影响很坏,危害很大。司法人员可不可以拥有正当合法利益,当然可以。律师可以通过为当事人服务名正言顺地赚钱,公检法人员可以投资股票赚钱,只要你运气好不被套,也可以投资不动产运作而赚钱,也可以参加正常民商活动而致富,但不要与工作上的职务发生一丁点关系,公检法人员不能发不义之财,即与公权力沾亲带故的财要拒之于千里之外。
最高院副院长事件没有说什么具体违纪事实,无从置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与利益相关则事态要轻许多,反之则重。从事司法工作需要静如止水的心境,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陈词滥调,而是做这行就要懂得这行的规矩。再说你再有钱又如何?你能超过比尔、盖茨,看他一头白发;你能超过马云,马云说他最幸福的时候是拥有一百万的时候。金钱是什么?它是杂技演员手中的那根彩线,需要足够的技巧才能舞出炫目的色彩,但它越长,舞动的难度就越大,而且停下来的时候也要当心,不要让它困住了手脚,套住了颈脖。司马光说的好,金钱会使贤者失去志向,庸者增加过错。同时,我们要坚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司法工作人员经济待遇会逐渐好转,国家最终会建立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相适应的保障机制。
以上的三不是本人的粗浅体会,做到了我们也许成就不了多辉煌的功业,这本来就该如此,是职责使然,你可以认为这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要是做不到,那必然会走许多弯路,会失去至要甚至可能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