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曾说:“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经过一年多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我开始慢慢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因为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惑和问题开始记录在自己的反思日志里:“如何能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有效地传授知识?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总是两者不能兼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什么角色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效能?”“现在很多大学的专业课程都用英语授课,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到底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会不会有一天中国的高校不在需要我们这些大学英语教师,或者这些教师应该开始尝试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如工商管理,法律,化学等呢?”“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是否可有可无?”等等。而我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我报名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网络培训的目的很简单,想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受益颇多。
两天里,听了王守仁,李宵翔,谢小苑、金艳、蒋学清等几位教授的报告,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即“网络资源”,“教师角色”,“个性化学习”,和“四六级改革”。下面我将简单地陈述一下自己对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
一、 网络资源
20xx年开始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修正原有教学大纲中的不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新改革下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计算机化的英语教学。刚听到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我还想:换汤不换药,只是把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换成电脑音响而已。听了李教授的讲解,我才认识到网络教学的产生原来真是用心良苦,它是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平台和真实语境。因为对予中国学生而言,课堂学到的英语知识很难有机会在生活中得到运用。网络却能使学生们的交际活动多样化,交际范围得到延伸。这样,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真正地实现了“构建中文、英语、其他语种共存的和谐语言生bfanwen.com态”的目标。另外,在其成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学习成就感,反过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 教师角色
教师在课堂中正确角色的塑造,对课堂的教学效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新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开始把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到首位。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大学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绝不能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体。相反,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语言技能的示范者,道德规范的施教者,和学习成效的评价者”。教师角色的改变注定大学教师改变其教学理念。然而,就这个方面,有一个问题我还有些困惑:在大学教师改变角色定位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定位和认识自己的老师呢?因为中国的学生总是把老师看成是无所不会的知识携带者。学生们认为,“老师不应该犯错误,老师的职责就是课堂教授知识”。
三、 个性化学习
大学英语改革的理论基础有二:一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另一是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根据输入假设,学生只有在满足三个条件的基础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三个条件包括:充分的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相对低的焦虑感、大量有趣相关的语言学习材料;输出假设认为,学生想要产生学习成就感,学以致用,也需具备以下几个因素:有机会进行知识输入和运用知识的亲身体验、有效高质量的教师反馈、输出活动需要多样性。学生们只有做到“学中做,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才能真正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具有个性化(customization)的个体,他们与信息技术同生共存,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更强力,更喜欢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做到与网络信息紧密结合,并且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对其进行个性化教学。
四、四六级网考
跨文化交际需求的加强,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的紧密结合,国际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都为我国实施四、六级网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推广,为了真正地体现考试的效度、公平和效率,更加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四、六级网考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考能最大限度地预防考生考试作弊,特别是通讯手段作弊,真正作到成为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天平”。它也更具真实性,更具交互性。我认为,这些都是网考优越于传统试卷考试的几个方面。
总之,为了真正地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我认为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会更具有针对性、具有时代性、具有科学性、和具有可行性。这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康德曾说:“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经过一年多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工作,我开始慢慢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因为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惑和问题开始记录在自己的反思日志里:“如何能在课堂活跃的气氛中有效地传授知识?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总是两者不能兼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什么角色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效能?”“现在很多大学的专业课程都用英语授课,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到底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会不会有一天中国的高校不在需要我们这些大学英语教师,或者这些教师应该开始尝试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如工商管理,法律,化学等呢?”“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在英语课堂中的作用是否可有可无?”等等。而我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我报名参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网络培训的目的很简单,想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受益颇多。
两天里,听了王守仁,李宵翔,谢小苑、金艳、蒋学清等几位教授的报告,我想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即“网络资源”,“教师角色”,“个性化学习”,和“四六级改革”。下面我将简单地陈述一下自己对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
一、 网络资源
20__年开始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要修正原有教学大纲中的不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新改革下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计算机化的英语教学。刚听到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我还想:换汤不换药,只是把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换成电脑音响而已。听了李教授的讲解,我才认识到网络教学的产生原来真是用心良苦,它是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平台和真实语境。因为对予中国学生而言,课堂学到的英语知识很难有机会在生活中得到运用。网络却能使学生们的交际活动多样化,交际范围得到延伸。这样,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真正地实现了“构建中文、英语、其他语种共存的和谐语言生态”的目标。另外,在其成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学习成就感,反过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 教师角色
教师在课堂中正确角色的塑造,对课堂的教学效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区别于传统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新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开始把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到首位。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大学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绝不能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主体。相反,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语言技能的示范者,道德规范的施教者,和学习成效的评价者”。教师角色的改变注定大学教师改变其教学理念。然而,就这个方面,有一个问题我还有些困惑:在大学教师改变角色定位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定位和认识自己的老师呢?因为中国的学生总是把老师看成是无所不会的知识携带者。学生们认为,“老师不应该犯错误,老师的职责就是课堂教授知识”。
三、 个性化学习
大学英语改革的理论基础有二:一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另一是Swain提出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根据输入假设,学生只有在满足三个条件的基础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三个条件包括:充分的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相对低的焦虑感、大量有趣相关的语言学习材料;输出假设认为,学生想要产生学习成就感,学以致用,也需具备以下几个因素:有机会进行知识输入和运用知识的亲身体验、有效高质量的教师反馈、输出活动需要多样性。学生们只有做到“学中做,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才能真正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具有个性化(customization)的个体,他们与信息技术同生共存,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更强力,更喜欢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做到与网络信息紧密结合,并且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对其进行个性化教学。
四、四六级网考
跨文化交际需求的加强,信息技术与语言教学的紧密结合,国际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都为我国实施四、六级网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推广,为了真正地体现考试的效度、公平和效率,更加全面、综合地考核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四、六级网考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考能最大限度地预防考生考试作弊,特别是通讯手段作弊,真正作到成为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天平”。它也更具真实性,更具交互性。我认为,这些都是网考优越于传统试卷考试的几个方面。
总之,为了真正地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我认为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会更具有针对性、具有时代性、具有科学性、和具有可行性。这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结合自己在计算机教学上某些方面的理解,我简单地谈谈针对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课
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我主要让学生了解两点:
①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刚进校的职业学校学生,他们还不能很清晰地了解计算机的真正概念及应用。他们只是无意识地感觉到现实生活中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了,认为计算机是一种既实在又新奇的事物,还不能真正明白计算机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还不能真正明白随着计算机学科对其他各学科不断渗透之后,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计算机这个辅助工具所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熟练计算机或者说不精通计算机。这门学科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②计算机学习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开始对计算机课都怀着神密兴奋的心情,非常想着学计算机,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大量去记忆或机械重复地训练,内容枯燥无味,难度也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下来,因此,我提前给学生打预防针,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学习的目的性,提早做好心理准备,有利于他们有始有终地学习。
二、计算机备课的特殊性
课前备课是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计算机学科教学也一样,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出详尽、周密的备课。所不同的是,教师不但要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得在计算机上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推敲、验证、演练,以使得这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完善性。因此,我要让学生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必须构造一个小实例,并由此实例在计算机上的推演过程和结果来得出与之相关的结论,最后用一个大实例把很多个知识点归纳进行推演,我认为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学生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另外,在对知识点进行实例构造时,我还特别强调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全面考虑。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可能出现的各种理解、各个击破,以加强教学环节的严密性。总结起来,可以说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备课,我是对人、书、机三者有机结合的备课,是使书本知识向操作知识转化的基石。
三、重视计算机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是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悬念法:
上课时,我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如在教word文字处理时,我先给每人一份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稿子,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如何实现稿中的格式。如果想改动稿子中的某种格式,又该如何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述稿子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②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有方法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就比较理想。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比喻法,但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中适宜用比喻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设法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也可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中找到实例。形象的比喻的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接受,如我在讲解系统软件(windows98和xp)与应用软件(word或xp, excel或xp等)之间的关系时,我就把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windows98和xp比喻为一个舞台,而把应用软件比作一个个演员,他们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又如用外国人的名字来比喻文件名与扩展名。学生会感到所学的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这种方法我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尽量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都是“百看不如一练”。当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演示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理解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将这一还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体系中固有的,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实践,从实践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有部分学生当老师讲解时像雾里看花,怎么想也不清楚,但是自己一上机一操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尽量概括得简明、精要,再把上机要掌握的内容列在讲义上,尽量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上机,而我在学生上机时,起引导作用,在学生上机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自己去探索、去交流,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归纳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