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热门三篇】

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精选3篇)

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 篇1

1、直接说出你的想法。有时候让家庭成员知道你明白他们的意图可以了。所以你可能会对你老妈说:“我知道你对我的服装评头论足,是因为你只是想让我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你的“最好”和我认为的不一样。”有时你只需这样做,就足以让一个根深蒂固的交流模式发生转变。

2、选择适宜的时机。如果交流很困难,你要慎重选择说话场合。最好是能自然而然地请对方到别的地方去喝茶,不要在室内说。那样你会更加放松。如果是一家人一起讨论,好好想想要谁参加关键的谈话

3、注意你的言辞。可得记住,家人谈话时更关注某些词。像“经常”、“从不”之类的词要尽量避免。

4、参与其中。针对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的意见,而不是只看自己的反应,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很好奇,你怎么那么感兴趣我每星期买多少零食?要是我在有机熟食店买东西,你真得还会觉得那很有趣么?”如果你这么说的话,那就是在打断你自己的反应模式,并不是想要别人的回答。

5、绕开问题。有时候,最好也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完全忽视这个问题,或者是对其冷嘲热讽,至少在那一刻要这么做。但是这并不总能凑效。

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 篇2

而感情呢,我想,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对自己的父母说过我爱你,也没有给父母一个亲密的拥抱!

这跟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特别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别”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其实一直都不太认同传统蒙学中的《弟子规》、《三字经》等。这些经典,当做文化学习未尝不可,但当做礼仪规范的话,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阶层思想,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了。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称之为“中国爸爸现象”。不知为什么,很多的爸爸,不习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和善的一面——他可能在单位里是大家的开心果,是人缘俱佳的同事。但一回到家,即便是非常非常喜欢自己的孩子,但就是马上会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严肃起来,好像非不如此,不能有“爸爸”的威严!

在西方的公园里,一位爸爸推着婴儿车、或者身上挂着一个小婴儿的景象,比比皆是。而在中国,则实在是凤毛麟角——爸爸宁肯大包小包地负责后勤,也不愿轻松地带孩子。

更不用说陪孩子满地打滚、没大没小地游戏了——如果一个爸爸,可以趴下来给孩子当马骑,可以让孩子给自己画猫脸——我想,那才是可爱爸爸的开始!

好了,我有些扯远了——我想说的是,每个家庭里的成员,互相之间要真诚、坦荡,要比对待别人更加有礼貌、礼仪,更愿意为对方的开心而付出。

家长和孩子之间,不要仅仅因为是“父母”,就形成所谓的“威严”。一个轻松氛围的家庭,要比压抑氛围的家庭,更幸福。

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 篇3

1、你当礼貌待人,温文尔雅,辱骂他人者,只会招来别人的咒骂。

2、征得父母同意,才能入父母房门,在进入父母的房间、出父母房间时给父母说“塞俩目”。

3、积极答应父母的召唤,忙于完成父母的需求,服从父母的命令,执行父母的嘱托。如果父母命令犯罪,则不能顺从,但要善意为父母解释。

4、看管父母的钱财和物品,不经许可不要使用。保护父母的名誉,不要导致他人漫骂父母。

5、不要直呼父亲的名字,不要打断父母讲话,不要和父母争论,不要谴责父母,不要讥笑父母。

6、凡事和父母商量,借鉴父母的主意和经验,接受父母的忠言。

7、多给父母求真主饶恕,履行父母的遗嘱,接续父母的骨肉,服务父母的朋友。

8、儿女出生后给他们起好听的名字,并以美好的别名称呼他们。

9、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栽培信仰和美德的种子,努力使他们背诵《古兰经》。鼓励孩子们从小常去清真寺,长大时督促他们做礼拜。

10、鼓励、敦促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栽培礼貌思想,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远离粗野、下流的习性。

11、当孩子到成年时,为他们选择有教门、有修养的配偶。

12、家庭中兄弟姐妹要以优美的性格和睦相处,不要争吵,不要打骂,避免用不好的语言和不适当的玩笑伤害兄弟姐妹中的一个。

13、经常看望近亲,打听他们的状况,不要为自身利益而与近亲断交、疏远、相互仇恨。

14、积极劝导近亲中的迷误者、放荡者、对教门疏忽者;劝化他们敬拜真主、完成主命、远离罪恶。

15、如果近亲是穷人,就给他们钱财等方面的帮助,为近亲施散者,在真主那里将获得双份回赐,既能得到接续骨肉的回赐,又能得到施散的回赐。

16、若有求于父母时,那你可向他俩殷勤示意。若父母有赐于你,当感谢之;若其拒绝,当谅解之。不应喋喋不休,咄咄逼人,以免扰得父母心烦意乱,寝食不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