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小树叶
幼儿是天生的美术家,如何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大家不断地对幼儿园美术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弥补不足。本站内容丰富,希望此篇幼儿园美术教学反思给各位幼儿园老师提供参考价值,欢迎支持本站内容!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美术活动示范和范画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示范和范画又往往会束缚幼儿的思想,影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装饰小树叶》是让幼儿用各种线条和各种图案对小树叶进行装饰。活动开始时我给幼儿展示了不同的范例,并给每个范例所用到的线条、图案进行了介绍。在我示范后,我问幼儿老师设计的小树叶漂亮吗?他们的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接下来要请你们自己做设计师,老师相信你们设计的小树叶比老师漂亮。
我还要求幼儿,用不一样的线条图案进行装饰,作品不和老师一样,只要漂亮就可以。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很有兴趣,在幼儿作画过程中发现这两点给了幼儿很大的创作空间,他们画出来的树叶五彩斑斓,各有千秋。作品中既有我示范时的元素,如花、圆点、曲线、折线、直线,又有他们不同与我的独特构思,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通过这一活动我发现创造性的绘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是求知和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装饰小树叶》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来当小小设计师引起他们作画的兴趣。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在活动的开始欣赏范画环节,就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了小树叶上用到了哪些线条和图案,为接下来的作画奠定了基础。三、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激发幼儿再创作的信心。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和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成功。因此我在巡回指导时,对于幼儿的作品我总给予肯定的评价,幼儿在我的鼓励下更加有信心把他的作品画下去,直到完成。
作为一个幼儿园美术教育者肯定要写幼儿园美术教学反思,有力于大家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结构,我们华夏爱婴为大家提供很多幼儿园美术教学反思文章范本,让您了解如何写好反思,有那些步骤。欢迎您的参阅!
《聪明的乌龟》是一个寓意很强,角色语言比较鲜明的故事。故事中用不同的角色扮演来描述一件事,用鲜明的语言来烘托其中的寓意,教育孩子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活动中,让小朋友按角色的特点模仿对话。
本次活动中,在叙述故事这一环节,教者没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整个故事,这样孩子在听的过程中就没有完全理解故事内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浓。如果去夸张的表现故事,用故事的情节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注意力集中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可能效果会比较好。在第二次复述故事中教者只是看图复述,没有很好的引导孩子自己去看、去说,如果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来引导孩子去看图说话,充分的让孩子去“说、想、看、演”。本次活动的效果应该会更好些。
本次活动选择的教学内容《彩色的梦》目标较全面,也较具体,且目标的难度适中,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这个活动的目标体现了语言活动的主要目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学习朗诵,感受儿歌中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的材料是用来创设游戏情境的,活动开始,向幼儿介绍小草、小花、白云也喜欢做梦形式创设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更能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的学习兴趣。在此活动中,我通过语言激发幼儿学念儿歌,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发音,教幼儿正确地念儿歌,这样也为以后引导幼儿想象奠定了基础。活动时听说游戏规则中一定要包含语言练习要求,否则就不能达成语言学习的目标。此游戏规则中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这就充分体现了语言练习要求。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简单,语言也一定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基本了解游戏的玩法。在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的环节中,我能及时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且在幼儿基本了解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教师担任主角指导游戏,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先与全班幼儿游戏,可以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成为胜利者,练习游戏中的规则性语言,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接着,教师再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让每一位幼儿清楚地感知游戏的全过程,为幼儿自主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此游戏较适合采用让幼儿两两自由结伴的形式进行活动。这样可以让每位幼儿都能充分地、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练习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从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但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我也把此活动有意识地穿插安排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幼儿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发音练习和训练各种能力。
《有趣的图形》是我们中班教研组的一次数学研课活动,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活动前我们对活动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在确定这一内容时,教研组的老师们都觉得这一内容很简单,但经过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分析发现,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们最终确定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本次活动,除了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有一个活动目的是探索两种不同导入方式在同一教学内容中的课堂运用实效。
因此,执教的两位老师在基本确定了活动过程后,对导入环节进行了重点的设计。两个活动,我们分别运用了两种导入方式:一种是实物直接导入,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然后通过让幼儿摸一摸,通过对摸出的实物形状的区别来初步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另一种是手指游戏变魔术导入,教师通过魔术变出三种图形,然后通过与实物的对比感知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种不同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只是游戏的方法具有神秘感,并与下面环节有较好的衔接,因此能更快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两次活动,幼儿参与性都较高,但同时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我们在活动前对这一内容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仔细的考虑斟酌,但在活动后发现,我们设置的其它几个环节还是过于简单,没有将活动目标真正的达成,在最后环节中,孩子们在找找身边的三种形状时,对于正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针对这一问题,我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反思。
根据活动目标, 我除了运用游戏让幼儿感知图形特征外,还必须在认识时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图形特征,通过多次的描述巩固幼儿对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圆形:没有角,圆溜溜;正方形:四边一样长,四角一样大:教师在向幼儿正确描述图形特征时,让幼儿也来描述,通过多次寻找图形,描述图形来认知图形特征。这样在最后环节时或许就不会出现图形区别时的偏差,而活动目标也会达成的更好。
一次教研组的研课活动,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执教,从活动后的研课到反思,都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及时地反思,总结会给我收获更多。
我们班孩子在刚开始,感知图形的颜色时候,他们还是区分的比较好的,可是在接下来感知形状的活动中,有许多小朋友把形状和颜色混在一起了,对于图形的形状搞不清了。
我们班的小朋友他们能够分辨清楚圆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难一区分,后来我一一给他们讲解,他们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许由于小班幼儿入园才两个多月,一些行为习惯的训练还没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转移等特点,所以对于进行游戏活动的材料产生了强烈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参加活动,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过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虑不周,而至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只是活动的设计上还得动一番脑筋,有待改进。
对于这次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有不经人意之处,但是经过这次活动前前后后摸索学习,让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锻炼才会更好的成长。
小班音乐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课后反思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符合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好动的特点;儿歌、歌曲《小老鼠上灯台》篇幅短小,精炼,容易被幼儿所接受,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这一音乐游戏活动。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小班幼儿意志还比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一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二随音乐节奏做小老鼠爬上灯台、滚下来和躲进洞的动作。三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可以说本次活动目标的定位符合了《纲要》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同时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从活动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达到目标要求。
“小老鼠上灯台”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A:激发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过来了。B:学念儿歌、学唱歌曲。通过播放flash让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儿歌、歌曲的节奏。动画的出现使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很自然的跟着flash有节奏地学念儿歌,学唱歌曲,他们快乐的学着。当我要求孩子们跟着钢琴学唱歌曲时,有几个孩子大胆地提出让我再打开flash,他们更加喜欢跟着动画来学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动画的喜欢程度。弹了一遍钢琴后,我满足他们的要求,再次播放flash。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C:引导幼儿学做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鼠宝宝们!我们一起来学做动作吧……”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引导幼儿讨论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小老鼠爬上灯台偷油吃、当听到小猫叫声吓坏了和赶快躲到洞里”的情形。我采用了让个别幼儿上来做一做,集体跟着学一学,来完成目标。孩子们想出了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他们想到了把身边的小椅子当作灯台,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动作,听到猫叫做滚的动作,在这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D:幼儿大胆跟老师一起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边唱边做中,反复的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充分体验着音乐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游戏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后、椅子旁,有的孩子则想到了躲进后面小桌子的底下,还有一个孩子躲到了钢琴背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带着孩子们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学习儿歌内容,并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使他们真正做到玩中乐,玩中学。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觉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当,有很多时候觉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脚,当孩子们游戏的时候不应该使用flash,应该让孩子们自己边清唱边做动作,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没掌握到关键的部分。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这次活动我通过讲故事《马路上的斑马线》并让幼儿回答问题,使幼儿认识了斑马线,明白了斑马线对行人安全的重要,让幼儿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通过游戏活动强烈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收到了很好的功效。
曾经有个教育专家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因此在在很多的教育环节中,我都会适当的加入一些游戏性的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玩开车游戏时孩子是非常的感兴趣,所有的幼儿都愿意徒手在空中画斑马线,利用游戏进行绘画活动,可以使枯燥的技能练习演变愉快的活动体验,让幼儿对绘画更加感兴趣。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知道了不能一个人过马路,要和大人手拉手过马路。知道不能在马路上玩耍的道理。斑马线是一个重要、常见的交通标识,一些幼儿上课时,在教师的提示下,都想起在生活中已经见过,活动后,幼儿们也更加注意观察,并且非常满足的与老师、同伴交流。并且能够自觉地提醒家长要从斑马线上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拉着家长的手。在活动过程中,一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斑马线和过马路的知识,这些幼儿非常乐意向其他同学介绍,其他幼儿们也很乐于接受自己同学传达的信息。家长在生活中,更加要时刻提醒幼儿注意交通安,强化幼儿的意识。
主题教学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托班本学期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延伸活动中都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对如何进行幼儿教师问题意识的建构做了一点尝试。
一、疑惑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一个“糖果”。虽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虑到我们托班的小朋友人比较小而且大多数小朋友都特别活跃,如果共同制作一个糖果的话,可能场面会比较混乱,对于我这个年轻教师来说,教学活动过程中掌控起来会比较困难;另外,托班的幼儿的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能达成合作的效果吗?;第三,班里有些孩子比较内向,有个别孩子又有点特殊,他们在全班总动员的过程中会被无意地忽略吗?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学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装饰糖果,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小朋友用颜料涂画来装饰。通过平时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只是将颜色一个接一个地乱涂乱画,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从事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没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样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针对以上两点疑惑,我在翻阅了同类教案后,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动。
二、实践
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我对《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进行了第二次的备课。首先把全体制作一个糖果改成了每个孩子都来制作一个糖果宝宝。老师事先制作一个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妈妈”,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创设一个情境:糖果妈妈说:谢谢老师给我做了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宝宝们还没有衣服穿,怎么办呢?这时候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糖果妈妈有许许多多的宝宝,老师一个人来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给他们,怎么办呢?这样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对为糖果宝宝做衣服的兴趣。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有趣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突然想到孩子们对我以前给他们变的一个魔术非常感兴趣,他们始终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白纸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出现。我能不能把这个运用到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上呢?这样也许更有意思。于是我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些小纸团,让他们在糖果宝宝身上随意地粘贴,待会老师就会让糖果宝宝的衣服变魔术!
就像在备课时所预想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课堂常规及活动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及动手能力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内容,兴趣仍然非常浓厚;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可以去帮帮你边上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材料,继续制作糖果宝宝。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又都能继续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临时调整了教学环节,活动持续的时间过长了。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在贴完之后就把糖果宝宝放到老师这里来,到游戏时间我们一起来完成最后的变魔术环节。
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有效的补充。孩子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褪减,因此,我便利用区域活动小组操作的优势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地完成最后一个“穿衣服”的环节。这样既给老师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能及时地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完成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开设了“糖果屋”的游戏,在区域内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装饰糖果的材料,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制作漂亮的糖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三、反思
在托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孩子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外界的干扰、孩子的想法、教师的组织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改动生成活动环节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应该专注于“如何做”,还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调整”和“务实的反思”,每一阶段都对自己的反思进行整理,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常规教育的反思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
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幽默对待因受挫而生气的孩子
今天的数学活动是“找出数字的好朋友”,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说出了黑板上的数字的好朋友,即少一和多一的数字。但是一向被爸爸妈妈捧在天上的朵朵却连着说错了两个,我请她坐下来再好好想想,待会儿再请她来找别的数字的朋友,转而请了别的小朋友。没一会儿,坐在莉莉边上的小朋友大声喊道:“老师,莉莉哭了。”莉莉一直被爸爸妈妈宠着,很少受到挫折,因而一小点的挫折就让她感觉自己很受伤很委屈,难受地哭了起来。莉莉没有找到数字的好朋友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单纯的鼓励她“其实你很棒的”这样的话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正所谓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我就要用幽默的语言帮助其从她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案例实录:
教师:“呀,你们听。数字宝宝8正在哭呢!呜…呜”
幼儿:“老师,哪儿有哭声呀?”
教师:“你再仔细听,呜…呜,听见了吧!”
幼儿:“老师,好像真的有哭声呢,我也听见了。”
幼儿:“我好像也听到了呢,真的有,它在哭。”
孩子们被我说的像真的一样的描述给感染了,感觉自己真的听到了数字8的哭声。此时莉莉已经进入到我说的情景中,但是没有很积极的融入,依然在旁观。
教师:“我来问问它,为什么哭呀?”“哦,原来是没有好朋友了,它觉得很孤单。它还说,莉莉是她的小主人,她一定能帮它找到好朋友的。”
莉莉:“老师,对,我是8的小主人,我可以的帮它找到好朋友的。它的好朋友是7和9。”莉莉显得很激动,也很自豪。
教师:“你们听,数字8笑了。哈哈…哈哈,莉莉帮它找到了好朋友,它不孤单了,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儿了。它叫我谢谢莉莉呢。”
分析:如果在莉莉受挫时教师置之不理,任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莉莉就有可能因为这次受挫而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不自信,对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减弱。而教师用风趣幽默的态度设置情景,巧妙地帮助莉莉搬掉这块绊倒自己的石头,让她从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重新回复自信。
主题教学反思
《甜甜的糖果》是托班本学期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准备、实施及延伸活动中都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对如何进行幼儿教师问题意识的建构做了一点尝试。
一、疑惑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一个“糖果”。虽然,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但是考虑到我们托班的小朋友人比较小而且大多数小朋友都特别活跃,如果共同制作一个糖果的话,可能场面会比较混乱,对于我这个年轻教师来说,教学活动过程中掌控起来会比较困难;另外,托班的幼儿的合作意识还不是很强烈,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制作能达成合作的效果吗?;第三,班里有些孩子比较内向,有个别孩子又有点特殊,他们在全班总动员的过程中会被无意地忽略吗?这是疑惑之一。疑惑之二:教学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装饰糖果,教材中的备课建议是让小朋友用颜料涂画来装饰。通过平时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表现的观察,我发现幼儿只是将颜色一个接一个地乱涂乱画,效果不好,而且以前也从事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没有新意、缺乏趣味。怎样才能更有趣一些呢?针对以上两点疑惑,我在翻阅了同类教案后,做了一些调整和改动。
二、实践
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失败、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的。我对《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进行了第二次的备课。首先把全体制作一个糖果改成了每个孩子都来制作一个糖果宝宝。老师事先制作一个漂亮的巨大的“糖果妈妈”,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创设一个情境:糖果妈妈说:谢谢老师给我做了这么一件漂亮的衣服,可是我的糖果宝宝们还没有衣服穿,怎么办呢?这时候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糖果妈妈有许许多多的宝宝,老师一个人来不及做漂亮的衣服给他们,怎么办呢?这样马上就能引起小朋友对为糖果宝宝做衣服的兴趣。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有趣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突然想到孩子们对我以前给他们变的一个魔术非常感兴趣,他们始终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白纸上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出现。我能不能把这个运用到装饰糖果宝宝的环节上呢?这样也许更有意思。于是我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些小纸团,让他们在糖果宝宝身上随意地粘贴,待会老师就会让糖果宝宝的衣服变魔术!
就像在备课时所预想的,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浓厚,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课堂常规及活动流程都得到了很好的掌控。但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及动手能力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孩子能有快有好地完成操作内容,兴趣仍然非常浓厚;有的孩子则动作缓慢,而且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对先完成的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你们可以去帮帮你边上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也可以再到老师这里来领取材料,继续制作糖果宝宝。这样一来,每一个孩子又都能继续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临时调整了教学环节,活动持续的时间过长了。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在贴完之后就把糖果宝宝放到老师这里来,到游戏时间我们一起来完成最后的变魔术环节。
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教学活动有效的补充。孩子们对教学活动的热情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褪减,因此,我便利用区域活动小组操作的优势让孩子们以组为单位,一组一组地完成最后一个“穿衣服”的环节。这样既给老师的观察提供了方便,同时也能及时地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甜甜的糖果》这个教学活动完成了,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开设了“糖果屋”的游戏,在区域内提供了更多的制作、装饰糖果的材料,让幼儿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制作漂亮的糖果,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三、反思
在托班阶段,影响教学活动开展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孩子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外界的干扰、孩子的想法、教师的组织方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应该想到,但又不一定全都能想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改动生成活动环节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仅应该专注于“如何做”,还应该认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做到“有效的调整”和“务实的反思”,每一阶段都对自己的反思进行整理,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归纳总结教学经验,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常规教育的反思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____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____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
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正在“美发厅”旁忙着收拾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我没在意。“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加大了,原来在叫我,居然还敢直呼其名,简直“胆大包天”,因为确实忙就没理会。忽然,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看上了我这一头长发,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说孩子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呢?干脆将计就计趁机调查一下。
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转身笑眯眯地说:
“谁是美发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你做好。
”“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了。
”她一脸神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其实我是怕她们把头发弄的一团糟。
于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会儿,她们就用几张小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一切动作都比较专业:
拔掉我的发圈,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打开假水笼头冲了冲、吹头。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我装做很随便的样子。
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我如实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到。“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不知道。”我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做一边说。“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样地剪起来。闲聊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纲要》
指出“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是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途径……”
如何建立和谐、有效的师幼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言行、想法,与幼儿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的氛围。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师的这仪观点:当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请她理发时,教师笑眯眯的应答孩子,转身投入到孩子发起的游戏中。再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游戏的主体,适时的点拨。
其次,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
《纲要》告诉我们“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诚然是要教师准确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与教师玩“美发厅”的区域游戏,教师“放下手中的活”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很乐意的扮演起顾客来,发生在“美发师”与顾客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朋友式的老师。
在“美发师”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合作并引导着幼儿,对于幼儿的问题是“有问必答”,使其在自主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最妙的是教师的隐性引导。在此时教师做个“一问三不知”的“无知人”:“装得很随便”;“索性装糊涂到底”,正是教师的这种看似不导的引导方式增强了幼儿的自信:“象模象样的抓搓头发”;“越发得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用几张椅子拼了张洗头躺椅”;“比较专业”;“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样的剪起来。”,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积极教师的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活动,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同时又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的一个过程。因为前段时间朱老师向家长开放日时上了一节《小精灵的魔法汤》小朋友们对这个魔法都很感兴趣,从此爱上了变魔术,只要是与魔法有关的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所以在活动的一开始部分我就以魔术的形式引出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我班小朋友也学画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鱼,所以我设计了《鱼儿.变变变》这一堂课,中班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尝试各种绘画的方法,所以在这一次活动中我就采用油水分离这种绘画技巧,感受油水分离带来的这一种神奇的画法与效果.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对于鱼的外型特征幼儿已相当的了解和熟悉,所以要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的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设计,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绘画热情和兴趣,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创设“小鱼不见了”的问题情境勾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及创作的欲望。
并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工具,通过用蜡笔和水粉间的常用又独特的组合方式来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自主创造,表达自己的意图及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让幼儿尽情地表现,画出他自己喜欢的、富有创造性、个性的鱼,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直观教学和幼儿操作法相结合。
开学已经三个多月了,幼儿园组织了“课内比较学”竞赛活动中,学前班的教师们一边组织课堂,一边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单韵母及声母与单韵母拼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学前班孩子学习拼音的特点。
由于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汉语拼音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是枯燥单调乏味的。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呢?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一、拼音教学应图、形、音结合记。
汉语拼音课的教学内容只有字词,没有句子,更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一定的语言文字情境。每堂课幼儿学习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这些符号幼儿学起来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我将拼音制作成不同形式的卡片,有苹果、树叶、花、小鸟、小鱼等,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学中,我会运用轻松的语言对幼儿说“这些花都有名字,我们一起来认认吧。”幼儿在开心快乐中识记形,读准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将字母的形和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将抽象字母具体形象化,激发幼儿的情趣。从看图说话导入,让幼儿自己发现隐藏在图中的拼音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音,在发现形的过程中学会写。教学后,这些卡片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很方便幼儿复习。
二、游戏参与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活动。目前,拼音课程活动单一的训听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易集中。我每学完一个完整的音节后,请幼儿为这个音节组词,幼儿举手非常积极,思维也很活跃,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词,电视广告中听到的词,以及平时故事中积累的成语都用到了拼音教学中,学习起来也不感到枯燥。每学完几个韵母后,就要展开复习,复习中,我开展多种游戏形式来帮助他们记牢,所以,我们让幼儿不仅用口唱,用耳听,而且采用了综合动作;舞蹈;语言;游戏;表演等丰富的表现形式。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动脑找。做。合理运用辅助手段引起幼儿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帮助幼儿理解。游戏是幼儿最感官,最敏感,使用游戏活动同时作用于孩子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三、顺口溜辅助记。
在拼读时会遇到多种特殊的情况,如jqx与ü相拼时应去点两点,这时就可教幼儿背:"大鱼大鱼有礼貌,见到jqx就脱帽",当幼儿们背着这些琅琅上口的口诀时,拼写就不容易错误。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幼儿喜爱诵读的特点,设计口诀让他们背诵。同时,还注意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唤起幼儿的创编激情,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启发幼儿自编口诀。幼儿们对这种提议积极性很高,能够自已编出一些儿歌助记。幼儿的想象力竟是如此的丰富,幼儿的思维竟是如此的开阔,幼儿有时也是我们的老师,教会了我们许多种方法。课堂是师生共同发展的阵地,教师要创设开放型情境,鼓励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孩子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张老师表示,要不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应创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将所学真正运用于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持久的发挥课堂。
《区分左右》是一节比较成熟的数学课,首先从教材和幼儿学情分析上来看,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来看,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印象。唤醒幼儿的原有经验。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把握是在让幼儿区分并说出自身的左手和右手和自己与物体的左右关系并且辨别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左右关系。
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作用,给幼儿充分互动的空间、时间与机会,达到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在活动刚开始时,我带领孩子们跳了一段《健康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起小朋友们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消除了由于初次见面所带来的陌生感。在导课部分能够充分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使幼儿能够注意倾听。本次活动强调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幼儿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幼儿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游戏来调动了幼儿积极性,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游戏和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在活动中我发现多次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左右,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幼儿的参与,让孩子们用眼观察、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方式更好的使教学进行下去。孩子们始终在我创设的具体场景之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通过《找朋友》这个游戏进一步让幼儿分清自己的左边右边,让孩子们了解左右对生活的重要性。最后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运用和小朋友握手,既了握手的礼节,同时为下节课所要学习的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做了很好的铺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课堂氛围上来看,“按摩”游戏中的幼幼互动使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能在愉悦的心情下感受数学的有趣,真正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活动中仍有不足之处。因为和孩子们是做反动作,所以我在示范中,有些小失误。老师在做示范时,应是规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非常投入,“找出自己身体上的好朋友”这一环节幼儿过于吵闹,每个孩子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互动来引导幼儿进行学习。
只有在仔细深入的反思之中才能找到完善的教学途径,这就是我对《区分左右》整个活动的反思。
小班儿歌《手指谣》教学活动反思
上课时,我就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这时我一边敲小铃铛一边说谁的小手最能干,大家都说我的小手最能干,这样一说效果还真不错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有的说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说我会做飞机,有的说我还会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加重了语气,你们知道吗老师的手也很能干,“看,我变了什么”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是他们生活中经常会回答的问题,所以孩子的热情很好,都很积极的回应老师。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来到老师这里时,老师就加重语气,使得孩子要关注接下来老师要问的问题中了。老师告诉孩子,她的手会变魔术的时候,孩子的兴趣给吸引了。学念儿歌这一环节,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小朋友内容,而是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自己根据理解把儿歌的内容编出来了。学会儿歌以后,孩子对手影游戏还是很感兴趣,教师马上满足孩子这一愿望,请小朋友自己学做魔术师,边玩边说。教师就在旁边适当的引导,把孩子说的话整理一下,仿编成完整的儿歌。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有话愿意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比如让小孩子围成一个圈子,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给幼儿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畅想、表演,老师改变以往的身份以魔术师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而用神秘的声音,时而用重重的声音吸引着孩子。给孩子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没有顾虑的边做边说,不怕说错,只要把自己喜欢的说出来就可以了。
教学反思-过生日
我班幼儿对过生日充满了兴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为丁越小朋友过生日,让幼儿了解生日的意义,并通过该活动学习分享.我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的礼物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好奇,再变出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将幼儿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活动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儿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我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让丁越小朋友亲小朋友一下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我会用和丁越小朋友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都很高。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的,因此,活动时的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偶尔幼儿也因为急于抢答问题而站起来,或在讨论问题时声音较大而略显嘈杂,此时我会用轻声和越越耳语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达到安静的效果,所以,整个活动进行地较为顺利。
过生日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再加上这次是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也是第一次为其他小朋友过生日,所以,幼儿们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互送礼物并祝生日快乐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走过去。通过此活动,幼儿懂得了生日的意义,认识到自己长大了,并学会了关心同伴,与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戏的快乐。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
《小乌龟》这是一节音乐教学活动。首先我带领小朋友复习律动《拍手点头》,我引导幼儿听音乐的节奏做拍手点头的动作。接着出示小乌龟的图片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结合歌词内容创编一个小乌龟的故事,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故事讲到小乌龟去爬山坡的时候我请幼儿自己创编进行创编,他们呀都能创编出不同的内容。
小乌龟是小朋友很喜欢的一种动物。在班级的自然角也随处可见,刚好本次的音乐教学活动与小乌龟有关,课前我让幼儿观察自然角的小乌龟是怎么样爬的,幼儿很感兴趣,纷纷认真仔细的观察还讨论呢,这也为我的教学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幼儿对乌龟的习性已经十分熟悉,当我问道"乌龟走起路来是很快的还是很慢的"时候有小朋友已经能准确的回答"很慢、很慢"。并且能自己说出原因。于是我让幼儿学习像乌龟那样背着一个重重的乌龟壳一样走路,每个小朋友都做的有模有样!还会学着乌龟很累的样子喘息。这个时候我便抓住机会,告诉他们小乌龟爬山累了以后会发出一个像口号一样的声音,于是让幼儿跟我一起学习,幼儿十分带劲。
接着我出示背景大图山坡,幼儿有了经验,一看就会了,我逐步出示小乌龟、面包、糖果的图片,使幼儿能一目了然。一遍唱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幼儿由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节奏一样,所以在最后一句"嗨嗨嗨嗨哟"的时候总是唱成"嗨嗨哟,嗨嗨哟,"当然也有对的小朋友,于是两种声音混在一起十分嘈杂,很难听。于是我请几个会的小朋友帮大家唱最后一句,其他小朋友只要唱到第三句就行了。反复唱了两遍,效果很好。我就对他们说,"这两遍我们合作的很好,接下来我们要自己唱了,请你们分清楚第一遍的口号和第二遍的口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一遍下来结果真令我吃惊,竟然有大部分的小朋友都会了。我在进行分批表演的形式加深幼儿对歌曲的印象,更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
在是创编活动环节中,将小乌龟替换成别的小动物进行创编并演唱,有了前面的基础,幼儿替换歌词创编并演唱,还是比较成功的,他们将小乌龟换成小鸭,小鸡等,不仅能较熟练地演唱,有的幼儿还能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