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推荐16篇)

现在开始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

设计背景

这几天班上经常听到小朋友告状,谁又打我啦! 谁又打我啦!同伴之间经常打闹有磨擦.我为了让幼幼儿明白,同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关心团结友爱.我选择了上这一课.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国家连贯,欢快地演唱歌曲《好朋友》。

2.让幼儿初步体验合作演唱的效果及欢快歌曲带来的美感。

3.让幼儿从歌曲中领悟到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知道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

教学难点: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还是少不了争吵,打架,幼儿与同伴关系很难协调。

活动准备

1.歌曲《好朋友》录音磁带。

2.图画簿,彩笔。

活动过程

一、 谈话

1.提问:谁是你们的好朋友们?什么叫好朋友?好朋友要怎样?

2.老师把好朋友的含义分正,反两面让幼儿选择应该学习哪一个方面。

二、欣赏歌曲,感受优美旋律。

1.老师用儿歌形式朗读一次歌曲内容,并插入一个的有关说好朋友的小故事

2.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老师吗?和老师做好朋友吗?在班上谁是你的好朋友?

3.老师完整地唱歌曲,请幼儿欣赏。

三、学唱歌曲《好朋友》

1.在老师的动作提示下,理解并熟悉歌词

2.学习伴唱{让幼儿跟着老师的节奏轻唱}

3.完整地学唱歌曲。

4.用欢快连贯的声音跟着老师完整的唱歌曲。

5.全体幼儿分为男生,女生两组.女生唱:你帮我来梳梳头,男生唱:我帮你来扣扭扣。合唱;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

四、边唱边跳《好朋友》

1.让幼儿找到一个自己的好朋友,请他出来一起边唱边跳。

2.幼儿全体一起边唱边跳。

3.老师参与幼儿一起边唱边跳。

延伸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好朋友画出来。

教学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不足之处:在边唱边跳的过程中,活动场面有点混乱,因为有些幼儿分不清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好朋友,以至部分幼儿无法参与活动,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2

本周我进行了一节公开课的展示活动--《晒袜子》,此活动其实是一节托班下学期的生活活动,主要的知识目标是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知道一双袜子有两只、并且是一模一样的。在正式开展之前,我对其做了三次调整。

一、我的第一次尝试1、第一次活动我把它定在托班,活动的目标为:(1)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两只袜子是一样的(2)幼儿能大胆主动地进行找袜子游戏,并体验到集体游戏的快乐。

2、活动中幼儿的表现:

整个活动比较乱,幼儿的注意力也比较分散。在他们刚刚坐在地垫上,就有一个小朋友跑到后面的大玻璃旁往外面看,这时有两个小朋友也陆续跑了过去;不过,当我念儿歌的时候,大多数小朋友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过来了,也跟着一起边念边做动作;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他们观察并说出自己袜子的一些特征时,基本上只有一两个在回应我,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玩地垫,有的在地垫上面爬,有的则偷偷地跑到后面的大玻璃旁,还有的眼睛就盯着我看,不说话,场面有些混乱;到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帮袜子找朋友,大多数小朋友都在拿着袜子"找",不过,只有二三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真正在找跟其相同的袜子,其他的都以拿到袜子给老师晾起来为乐趣,结果没几对袜子真正找到朋友。

3、我的思考:

(1)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到音乐教室,也是第一次在整块的地垫上活动,所以,他们非常地兴奋,对教室内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想去玩一玩,试一试,看一看。因此,在他们刚坐在地垫上的时候,会有一些孩子跑到教室内的大玻璃旁看外面的风景,在地垫上爬来爬去。

(2)托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有的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太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以,在让他们说出自己袜子的颜色时有一部分孩子只是看着我而不说话(3)托班主要依托有趣生动地情境来开展游戏。而我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基本上就没有创设什么有趣的情境来吸引他们,而直接让他们观察自己的袜子。这也是他们注意力分散的一个原因二、我的第二次尝试1、针对第一次活动时孩子们的表现和现场的情况,我决定做如下调整:

(1)由于刚上托班的幼儿年龄还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活动中往往还不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第二次活动时,我选择了小班的孩子。

(2)由于第一次活动时的情境性还不是很强,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增加了一些情境性和情感性的目标:A、在帮妈妈洗袜子的情境中联系搓、夹、卷的精细动作 B、知道一双袜子有两只、并且一模一样C、在活动中情绪愉快,喜欢帮妈妈做事2、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在活动的第二环节--幼儿探索并尝试如何洗袜子,并能把洗好的袜子夹起来,当我问到,"我们洗袜子的时候首先要干什么" 时,只有一两个孩子回应我,其中有一个说:"放在洗衣机里",我便用"洗衣机坏了"引导他们想起用手洗,接下来我再问:"我们把袜子弄湿,然后要放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一脸茫然,只有一个回答出"用洗衣粉",我便顺着往下引导,"用洗衣粉洗好了,有许多的泡泡,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一个孩子知道,我只好把答案告诉他们:"在水里漂一漂"。在整个幼儿探索如何洗袜子的过程中,多数都是我在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基本上都是以我为主导,而没有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没有起到拓展他们思维的目的;在孩子们拿袜子尝试着自己洗的时候,都一起跑到我的跟前来抢我手里的一盆袜子;在活动的第五个环节,引导幼儿卷袜子时,有的把袜子包起来,有的就一只一只地卷,有的没有对齐就开始卷起来了,什么卷法都有,有点乱。

3、专家领导的点评+我的思考(1)整个活动我的情绪不是很高涨,比较低沉,没有把气氛调动起来(2)孩子们没有洗衣服或袜子的经验准备,所以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探索如何洗袜子的过程中,才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情况(3)教师在分发教具材料时的考虑不是很周到,如:让孩子们拿袜子去洗或晾的时候教师应该一个一个地拿给孩子,而不是让所有的孩子来拿一个盆里装的袜子,这必然会出现拥挤,抢夺的现象。

(4)教师的教具材料摆放的不是很科学,卫生。如:直接把放袜子的收纳盒放在地上。

(5)在情境的设置上还不是很连贯。

三、我的第三次尝试1、我的调整:

(1)由于第一个环节孩子们没有洗袜子的知识经验,所以直接改为以一首儿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帮助其尽快融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2)在材料的分发上,主要以教师在游戏的情境中直接分发为主(3)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了解一双袜子就是两只一模一样的袜子这个目标时,我在他们观察我的袜子这个环节,设置为只把一只鞋脱了,让幼儿先观察说出其颜色,图案等特征,然后再让他们猜测另一只袜子的颜色,及图案。

(4)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以儿歌的方式先示范,引导其学会如何卷袜子。

2、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都在积极地洗袜子、晾袜子、并且在观察袜子的时候,有的孩子还不自觉地一遍遍的说着两只一模一样的袜子就是一双袜子,可见,第二个目标完成的很好,孩子们真正理解了一双袜子的含义,在活动的最后,当孩子们看到收纳盒里整齐地放着他们卷好的袜子时,都兴奋地叫了起来,脸上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3

气温和降水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也曾尝试改变教学思路,但效果一直不佳。如何有效、高效的组织教学活动,突破这一重难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经过新课改之后多次的听、评、反思等教研活动,我终于有所顿悟,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在此与大家分享。

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是教材中“横坐标、纵坐标、海陆热力差异”等数学、物理知识的不同步,让七年级学生在这些陌生名词的阻碍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思维是稀里又糊涂。二是非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多,对教材编者的意图以及教材的脉络把握不准。三是新课程删去了很多结论说明性的文字,教材主要以探究形式呈现。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4

《从现在开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读着《从现在开始》,除了忍俊不禁之外,还感受到浓郁的现代气息。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享受着高度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各种限制。人们总在争取自身的解放,追求自由的空间。在儿童幼小的心理,他们活泼好玩,无拘无束的成长,是他们追求的生活理想,然而面临社会的压力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束缚,他们失去童年的乐趣,以及自我的个性。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这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

教学这篇课文,我们在把握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通过“教”的方式引到学生“学”的方式,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情景的创设、朗读的体验,对话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尊重他人。教学的难点在于,以学论教,顺学而教,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紧紧的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重视朗读形式多样化,强调在朗读中感悟

课堂上,“读”占鳌头,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引读,表演读,充分顾及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让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自行发现,自发建构起来。读完之后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样读有什么好处?说出朗读后的个性化感悟、体验和感受。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活动物,以声传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个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狮子大王的王者风范,猫头鹰大王的神气,袋鼠大王的激动,小猴大王的和气、干脆、机灵等等。但也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有但今后加强、改进。

2、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5

《从现在开始》是一篇让人忍俊不禁却又能引人思考的童话故事,情节简单却充满童趣。课文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让大家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动物们的拥戴。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生字,包括读字和读句子两部分,目的是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学习的生字;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新课,在情境中理解童话中蕴含的道理;第三个环节是学写生字。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总结反思如下:

一 、强基固本 重视生字教学

虽然本节课以阅读教学为主要内容,但生字教学也不能丢,而且在形式上要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复习生字的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读生字卡片,对生字有个回忆的过程,然后将刚刚认读过的生字放入句子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生字有更深刻的印象,继而掌握生字。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还是很乐于这样去复习生字的,不仅可以认识字,还可以通过读句子的形式来培养语感,增强对生字的感悟。

在写字的环节中,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让学生观察四个左右结构的字,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在写结构相同的字时还要注意的问题,使他们在写字的同时锻炼了分析字形的能力;另一种形式是范写,本节课我范写的字是“第”字,因为这个字下半部分的笔顺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通过这种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形式,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方法。

二、创设情境 增强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怎样让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用一段欢快的音乐来导入故事,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创设森林里动物聚会的情境,为了与学生们融在一起,我也扮演了一个小动物,与学生们一起去体验。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我将学生带入了文中童话的境界。课堂上,学生们真的把自己当成林中的小动物,他们各抒己见,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指导阅读方面不够到位,没有达到教案预设的效果。课堂上,几个动物的话读得并不好,脱离了文本,如果在学生没有读好的情况下,通过范读、齐读等形式来帮助学生体验角色的语气,效果一定会更好。因为只有把文本读熟、读透,学生才能真切地进入文中的情境,才能制造出符合文本的课堂气氛,文中的道理也才会自然显现。

总之,经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和教学实践,我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受益匪浅。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设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读个性化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达到促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在这课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把这些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渗透。除此外,我还注重朗读的评价,尊重学生意见,读评结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注重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显然,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三、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7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服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始终是中规中矩。课文中几个地方只用轻轻几笔带过了的许多情节,学生读了以后往往会有文虽尽而意未穷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维的余地。例如,第三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尽了千辛万苦”我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想象他们饿了-------就--------;-渴了--------就--------;还有一次-----------。通过这个句型练习,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体会主人公的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精神。既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文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又结合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回到潭边,他俩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潜入湖底,与恶龙激战了三天三夜。”这一句话,就将很多情节轻轻带过,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联想,从而体会“战”之“激”。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8

反思整个课堂设计,在创设情境环节颇费功夫,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体现本课的主题呢?经过多次试讲、研讨后,最终 确定从送学生精美礼物入手,然后让学生尝试包装导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调动起来,纷纷加入“包装”的行列,体会到“包装”里面还有学问,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小“细节”的处理得当,使得学生在下面的各环节中都处于高度集中、高度兴奋的状态,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合 理安排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显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学生在探究包装4个奶盒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 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法,但思维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进行研究, 同伴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另外,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如包装3个奶盒,由于 有了包装2个奶盒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想到给3个奶盒包装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大胆猜测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只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 思考时间,学生完全可以自行独立解决。

每一次试讲学生都会给我不同的惊喜,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潜力之大。本课在探究包装四盒牛奶哪种方法最 节省包装纸这一环节时,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产生了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另一部分学生认为“4个大面、4个中面 重叠”的方法最节约。面对学生的争论,我没有制止,而是让他们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认为“6个大面重叠”的方法最节省包装纸的理由是前面包装2 盒奶、3盒奶都是重叠大面最省包装纸,依次类推包装4盒奶也是如此。这时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道:“6个大面”中抽出4个大面和“4大4中”中的4个大 面抵消了,剩余的4个中面大于2个大面,那就说明重叠4个大面4个中面最节约包装纸。他这样一解释所有的同学都不禁点起了头,这时我顺势问道:其他同学还 有疑问吗?(生:没有)你怎么知道这4个中面大于2个大面呢?这位同学马上拿出奶盒,边比较边解释道:2个中面大于1个大面,那4个中面就大于2个大面。 听到这使我感到振奋,真为这位学生感到骄傲,他清晰的数学思路、完整的表达都让人不禁喝彩。但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再对包装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应 该还有很多数学内容是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学生是可以表达他们的想法的,如果课堂时间再长一些,让他们把话说完,让学生的精彩完全呈现出来,让有些问题再 暴露出来,学生一定会从问题中进一步感受包装中所蕴涵的学问的。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9

《一只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中描绘了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的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色彩斑斓的贝壳,但他却孕育出了一颗珍贵的珍珠的故事。

在教学上,我让学生充分读书、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文中出现的“漂亮”与“丑陋”、“可怜”与“可敬”等几处矛盾点入手研读,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多元解读,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

1、对比朗读 感受贝的丑陋: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在海里,还是在沙滩上,这只贝和其它美丽的贝相比显得那么丑陋。他没有漂亮的颜色、图案,它只有两片瓦砾似的壳,壳已经很破烂,很不完全。这是一只丑陋的贝!

2、抓住文眼 重现贝的痛苦:

出示重点句:“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有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这一段话,我把它聚焦成一个词——“折磨”。由这个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厚读深。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贝所受的折磨,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同学们都有被沙子咯着眼睛的经历吧?那谁来说说自己被沙子咯着眼睛时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说到想尽办法想把它驱除,觉得十分难受、痛苦,备受折磨。我顺势问:“是啊,小小的一粒沙子都把我们搞的痛苦不堪,更何况钻入贝体内的是一颗十分硬的石子,它忍受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然后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边读边想象石子在贝身体里的情况,体会这只贝在肉体上遭受到的巨大痛苦。体会这是一只饱受折磨的贝!

3、紧扣默默 品味贝的孤独:

出示重点句: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通过教师引读,紧扣“默默”引导学生理解这只贝所遭受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有精神上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遭受不幸却无人可诉。紧接着让学生将他和别的贝作比较。它失去了颜色,失去了图案,失去了做贝的荣誉,无法像别的贝一样系在孩子的脖颈上受赞美。他备受苦难与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这是一只“寂寞、孤独、有苦说不出”的贝!

4、聚焦磨制 感受贝的可敬:

这仅仅只是一只可怜的贝吗?我简简单单的运用一句反文句,就把学生带入对贝可敬之处的研读。这时聚焦“磨制”一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磨制”的意思,紧扣“血与肉”想象日复一日磨制的痛苦。面对身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他选择了默默忍受,在默默忍受中用血和肉磨制。我拓展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年又一年,这只贝,周而复始的在用自己的血与肉磨制珍珠,即使……,即使……,即使……,他都没有停止努力,他从不埋怨,从不退缩,默默承受,直至磨制出稀罕的珍珠,这真是一只……。此时追问学生:“他真的失去了做贝的荣誉吗?”引导学生明白色彩斑斓的贝固然很美,但那只是以华丽的外表取悦于人,这是一种肤浅的美,丑陋的贝虽然外面不美,但却孕育出了珍贵的珍珠,它以它珍贵的内里美展示于人,所以后者的美更有价值,更经的起时间的考验。它没有失去做贝的荣誉,而是得到了更大的荣誉。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始终是少数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缺少面向全体,另外在拓展中学生谈的多是大人物,没在关注生活中的身边人。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0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符合了学生的特点,课件及录相的适时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动起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以下是我这次教学的心得:

一、良好情境的创设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在这堂课里我适时的播放了录相“威尼斯的风光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住的发出啧啧的赞叹,这就为学习课文体会“威尼斯的美”奠定了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直推崇情境的创设,并奠定一个情感基础,以此达到与文本的共鸣。多媒体的出现集音像等为一体,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当然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否则有的太多太烂反而影响了课堂的质量。

二、读中感悟,体验“美”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比如:教师的范读、自由朗读、默读、竞赛读等等。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永正、于漪都是采用这种教学法是学生乃至教师达到情感的共鸣的。

本堂课我在教授“研读课文,欣赏美”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在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发挥想象,体会情景——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有了这个前提,在请同学们带着这美好的感觉一起朗读他们就很容易的读出了“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通过这样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体会到了俄“威尼斯的美”,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尤其是明白了“小艇与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当然指导朗读时,我的语言还有待于精炼。

三、朗读的同时,感悟写作方法

本课一个教学的难点就是对于写作方法的领悟。这篇课文采用了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写作方法一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想了很多。最终决定教师的引导要多一点。我就把这种提示分散到几个环节,比如在“小艇样子”这部分时,我让学生找出小艇的特点,并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说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想到这里就说明学生有所了解了。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我再引导,学生的体会就深一些。对于抓住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就能掌握些。在课下的小练笔中学生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一直以来我都在反思我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感觉的出还是适合本班的学情的。在激发兴趣方面还是可以的,只是我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感染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每次讲课都有个遗憾,就是教学设计在课堂中体现的不是很好,所以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加强。

我想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于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反思。我一直将语文教育家贾志敏的“扎实、平实、朴实”的课堂标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争取在学习别人优点的同时,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1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位同学说,在妈妈离开后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时,我觉得作者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正如她的母亲对子女那种纯洁高尚,无私的感人挚深的母爱,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听了这个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我很震惊,学生却从读文中感受到了,这也许就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所寄托的感情吧!

三、议一议:

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最后教师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堂课教学,我个人认为有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满意之处

1、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呈现出“我要阅读”的主体兴奋状态,令人欣慰。

2、全班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进行了一次文本细读,而且读出了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对话。

3、学生有些解读超出了我的预见,生成点较多。

4、本课着眼点在于:(1)读出文本背后 “空白、沉默、隐匿的东西”。(2)学习“文本细读”的解读方法。(3)感悟、体验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含蓄。后两个内容在这节课上完整呈现。

二、不足之处:

1、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题旨分析略显不足,当然,如果留待下节课分析还是可以的。

2、生生间的对话还不够,虽然也有生生间的正面交锋,但限于时间,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否则生成点会更多,也许更精彩。

3、当教学中遇到学生的生成影响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时间、节奏和内容完成时,教师应该怎么办的问题。这节课里也有几处学生的生成颇有意思,但我顾虑时间不够,中止了学生的发挥,虽觉得有理由,但仍觉遗憾。

以上为本课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2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母亲逝世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深沉无私的爱,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从网上观看了窦桂梅老师将这节课的视频,我被窦老师这种语文课堂所感染,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受着爱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读着,孩子们就是在与文本对话。我认真的听着,认真的记着,我想让我的课堂也能有这种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后,我上了这节课,我带着自己的感情上了这节课。反思执教的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体会内心。

课前,我布置学生从书籍、网络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当学生得知作者瘫痪才21岁时,我马上让学生揣测一下:当一个人的花样年华都要在轮椅上度过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孩子们马上体会到作者有死的念头不足为奇。言语中,孩子们流露出对作者的惋惜与同情。从而为下文感受母爱埋下了情感铺垫。

二、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秋天的怀念》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于是,教学本文时,我就从这些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扑”“抓”“忍”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兴”“敏感”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爱是小心翼翼,母爱是善解人意,母爱是一种担心,母爱是一种坚持,母爱是一种力量……于是学生终于明白,原来母爱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在课上,我学窦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再读,通过多次朗读,孩子们也融进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学会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从而激发他们感恩之心。课文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说话的环节,让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学生们一字一句的倾诉中,课文的情感目标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学水平还不够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远没有名师那样好,但我在努力,也许我永远不会成为名师,但我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琢磨,用心去教。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3

《乘火车》这节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教学活动。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成“检查,复习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主动探究,学习新知——拓宽延伸,发展新知”四个层次。在检查复习层次既了解学生对前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层次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喜欢做 游戏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乘火车”游戏为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在主动探究,学习新知层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小组练、独立练、分层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我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拓宽延伸,发展新知环节中我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4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如,原版的《世说新语》,《古代汉语》书,并和同年级的老师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探讨,编写了一份具体详细的教学预案。

为了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帮助他们先弄清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文言文是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文是以双音节词。为此,我给同学们作了一个比较:我们现在说“祖父”是一个人,就是爷爷;但是古代说“祖父”就是爷爷和父亲两个人。我们现在说“妻子”是指一个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我让同学们回家去认真预习,借助语文教材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对这些进行单音节词进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我便示范,便告诉同学们: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一遍,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5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 须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快乐识字

《日 月明》这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会意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字。教这课时,教可将这些汉字画成一幅图画,做成课件。如:教“明”,课件先演示出“红日图”,及 汉字“日”,提示学生注意“红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后演示“明月图”,及汉字“月”,提示学生注意“明月皎洁”,日月交相辉映,让学生看着课 件中的图画,说出明字的由来。这样,学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义。又如教“休”字,课件演示“一棵大树”,然后出现一个人靠在大树上休息,让学生说 说“休”字的由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其他生字,同时看课件中的其它图画,想想这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学完后,让学生做小老师,汇报自学情况。学生 可能会说:“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从”一人跟随在别人后面表示从。“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 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二、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 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去了解字的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 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难看出:孩 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会被调动起来,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在 教学《日月明》时,我以课文为凭借,由浅入深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文训练,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 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 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枯燥的汉字学习为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还 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汉字,并试着用画画、出字谜等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同时注重拓展延伸。学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见的会意字说了出来。如,“苗、灾、采、掰”;品字形结构的“鑫、淼、晶、磊”。

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上还需要下功夫。

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 篇16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新《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在本次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教育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家人做一件事情。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让课堂扩展到家庭生活中,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共享群体的智慧,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形成了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判断的能力。

总之,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他们在自主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了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充满了童趣,具有时代气息,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