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
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会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好处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能够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以此刻学生的潜力足能够将例题解决,我想要是讲几个例题一齐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状况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仅能够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能够总结题形之后,由学生自我进行编题,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潜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善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用心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成为师生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透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个性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用心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我的独立性,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独立潜力。努力实现透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习自
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习活动中对自我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构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评价是教育者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作用在于激励孩子,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乐于保持并发扬下去,对于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及时纠正。音乐课中恰当地评价,可激起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给予学生进入音乐王国的勇气和力量,是一不错的“教学高招”。如今天在课上当学生听对“水果节奏”时,我会说____水果在对你微笑;当有个生病的孩子(下课时我发现他总是咳嗽)回答问题声音低时,我会说“老师相信等你不咳嗽了声音一定很洪亮”……. 学生听后这样的评价,会变得更加自信,美丽,可见到位的课堂评价更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有许多不足:如拓展部分阿凡提的故事的讲述,有些重复且破坏了课堂氛围,使得整堂课拖延了时间,课中备课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本人会继续努力学习,坚持阅读,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努力找准自己的优缺点,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与潜能,力争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堂,从而拥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教学研讨课,都牵涉到诸多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因此,每一堂公开课,要考虑到其影响性。教师公开课,面对的群体既有每日时光像金子一般宝贵的学生,也有从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活动的教师。因为对语文共同的热爱,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在公开课中一定要有能启发听课教师的思索的地方。
在本节课的设计当中,从开课的两首词《苏幕遮》、《雨霖玲》,到临近结尾的《再别康桥》的引用,意在引导学生爱上宋词与积累送别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诗文的热爱,这都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探索,供大家思考与商讨。在本节课里,在引用一些古诗文及现代诗时,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对于引用文本的喜欢,并且能将引用的文本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练笔当中,收效不错。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一扇窗户,一扇门。通过这扇窗户,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更高远深邃的天空;通过这扇门,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门去,真正走到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去。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语文课本这个“重要例子”。在我们建构大语文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如何去“微观”语文。这也将是本人以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
08年的11月,我参加了我镇的镇本教研活动,并且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一个课例——《我是你的朋友》。本课以蛇的自述的方式介绍了蛇对人类的作用,呼吁人们要爱护人类的朋友,不要随意谩骂和捕杀它们。
本文最明显的特色是拟人化的写法。文章赋予蛇以人的情绪,人性化的蛇娓娓道来,似乎在和人进行亲切交谈。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了蛇出身时的样子和身体方面的特色,第二段写的是因为外形很丑很凶,所以小动物和孩子们都惧怕蛇,第三段用两个典范的例子来阐明蛇对人类的贡献,结尾段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并向人们提出真挚的盼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张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张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 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张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张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省级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把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我在这一课时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能够突破繁琐的理性分析,导致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还是没有跳出文本的框框,只停留在对文本表面的感受和理解上。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只是让学生在读、演中体会文中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没能及时让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要是我们在这片草地上会怎么玩?这片草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整堂课,还只是停留在文中的兄弟俩对这片草地的爱和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片草地的感受。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呼出的气体和吸入气体的有什么不一样?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对下一步探究呼吸的作用进行一个铺垫和思考。使学生通过体验和相互交流,来初步思考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容量和成分中可能的差异。
通过反复的体验感知和相互间的交流,能发现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容量上没有多少变化。这样就进一步的促使学生思考:既然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在容量上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是不是会在成分上有不同呢?接下来的研究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思维的方向就转向了对呼出和吸入气体成分上的研究上。借助排除法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维,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个人认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
本文共三小节,分两课时完成。我上了第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2、过程和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的条件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三点:1、步骤清晰。(读准字音——记字形——结合课文——理解字义——习字写字)。 2、课堂上渗透识字方法(做动作,加一加、减一减,加减混合等许多方法来解决生字。)。 3、注意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识字。(自己说记字方法、组词、说句子)。
在读准生字读音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们圈画出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把你觉得读得好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再开小火车认读。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描写形象生动。通过介绍大熊猫的可爱外形,小的时候和长大后的不同生活习性,最爱吃什么,以及大熊猫的珍贵和受欢迎,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形象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 同时, 通过对话,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情感和态度。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
备课时,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必须落实:首先让学生学会积累,如AAB重叠词,“胖胖的、短短的等,还知道ABAC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如:‘跑来跑去’,于是,我设计了“1、小鱼在水里—来—去,可开心了。2、小鸟在……等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边运用,一边积累。其次,让学生学会介绍一种动物,应从那几个方面去着手,让文本充分当好范本,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知道怎么抓住特点来写动物外貌、生活习性,饮食等。第三学习仿照课文写一段话。当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费点劲,好在平时就是这么训练的,教学进行的很顺利,效果挺好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思维,要达目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怎样才能使塑料瓶中的水流出来的实验中,安排学生来完成这项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请另外一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实验目的,这样使学生参与的面更广,让学生感到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达到了探究知识的目的。
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导入环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李月动人的舞姿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当同学们正沉浸在这种感动中时,“四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左腿。但是,灾难并不能夺走小女孩美丽的梦”解说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自然引导到残疾作家史铁生对梦想的追求。接下来的新授环节,利用“梦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将“梦想”这一抽象的话题具体落实到文章中,使学生很容易地在阅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对梦想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感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以来,从开头的激发学生的心理认同,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为后面深层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深刻理解文中那些富有人生哲理、具有独道见解的句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受年龄、人生阅历、理解程度的影响,理解得不能够非常到位,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侧重于在学生个性阅读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表层向深层次延伸。例如:在学生对“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进行理解时,结合生举出的奥运会上运动员的例子,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换个角度,从生活中举出自己熟悉的例子,这样以来,同学们对“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这句话的理解就会更透彻,更全面。尽管课堂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结合学生的阅读,及时通过相关人物的事迹加以阐释,但实际授课中,仍感觉对哲理性句子的挖掘得还不够深。对于“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等这些句子,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末能恰当地选用一些小的切入点,让他们谈感受,议看法,因此对于这些句子挖掘得不够深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即使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些认同,但也是人云亦云,并非真正理解。因此在这一点上仍有待探索、提升。
这篇文章是一篇中国知识分子留给人们的关于艺术和祖国的最动情的篇章,作者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译 著颇丰的文学翻译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儿子受挫,他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儿子取得成绩,他谆谆 教诲,激励鞭策,让他向更高的艺境迈进,要其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 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感谢傅雷先生,因为他的家书已不仅仅是傅家的财富,它 已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已经或必将给已为人父或将为人父的人们,在对待后代的教育上 起到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应该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内涵。因为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要彻底理解艺术真谛和 人生境界还有一定的困难,关键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获得一些感悟。通过本文的学 习,还应该让学生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更为深刻的爱,领悟爱的更高境界,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自 己的人生态度作一番新的思考,若能点燃他们心灵的一丝火花,那将是他们一生的幸事。
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放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 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 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真诚的爱。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那么多感人的画面时,我真正体会 到了理解的重要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你的孩子交流,给 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
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 ,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 ”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