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实用19篇)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精选19篇)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

本课的教学注重语基(生字词)的掌握,特别是让学生进行课堂上的造句,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意义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有的学生用了三个以上的词语进行连词成段,如有一学生写到:春天来临了,我望着蜿蜒的果树林,果树林里的花争妍斗艳地开放了,多么绮丽迷人啊!那种美实在是无可言喻等。在运用了当堂造句以后,我发现了学生的作文能较自觉地运用了学过的雅词,提高了作文的质量。在环节三,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课文内容,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不把老师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又能在一种较宽松的气氛下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作用。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2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学习中借鉴了别人的一些感想如下:

第一:我认为必须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独立完成作业,让新课程理念下的生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从一个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生物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表面上看似乎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生物教学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和“如何做”就行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教学反思,一切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第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四:生物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众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被公认为“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成了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交给学生如何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3

《动手试一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还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进行教学时,我开头设计了两个问题: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呢?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课文就特别投入,效果也较好。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也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

而后在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时,我紧抓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和“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围绕这两句话,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学习时,还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在阅读对话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在教学时,我比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把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个人学与集体学结合起来,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来”,从而让语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时精心安排,做到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不适合的不安排。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另外要抓住合作的时机,让学生有效的参于合作学习。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在谈到中西绘画的区别时,学生通过合作,自己总结很很多方面的区别,甚至提出了我备课时忽略的细节,效果出乎意料的得到,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为了主体,而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得到让人惊喜的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真正作到师生想融。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高质高效教学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认真反思一下,以便掌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5

由于时代久远,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不易为现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学上有一定难度。但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其语言精妙传神,是学生品味语言好教材。笔者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胆取舍,主要抓住描绘“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图景,教会学生掌握品味语言方法。

1、诵读精彩文段: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说:“……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学生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表情朗读,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和形象生动的词汇中,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诵读描绘“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齐读外,或让学生先听录音,体会范读的速度,声调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学生自己试读;或让学生自读,便于自己体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读,其他同学聆听,然后共同评论其优劣。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6

通过近一年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教育教学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与同仁商榷。第一、高一历史必修二以经济史为专题,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第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突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参半?例如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全球化……

第三、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加强历史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型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注重了同步辅导的课堂训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二是注重了单元、阶段及期考模拟试题的自测训练,教师及时讲评。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讲到 罗斯福新政 ,给学生介绍罗斯福这个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唯一一位终生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但他身残志坚,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就在美国总统史上仅次于华盛顿与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怀念与尊敬。请牢记他的名言:Firstofall,letmeassertmyfirmbeliefthat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五、继续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探究历史的求知欲。

第六、注重发挥多媒体电脑教学优势,精心准备课件,力争做到课件最优化,把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动画融为一体,讲练结合。

第七、有机引进远程直播课,采取拿来主义,听名师讲课,吸收其优点,为我所用,“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第八、教学生读熟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重教给学生背记+理解+运用=收获。

第九、针对高一学生自控力较差的弱点,与学生约法三章:凡是上课、自习讲闲话、做闲事、闲思者写出说明书。变检讨为说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即养成教育)。

第十、以说服教育为主,忌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忌讽刺、挖苦及辱骂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第十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多反思,宁静以致远。多虚心听取学生、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学相长,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创新,最终获得教育教学教研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7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图形与视角的相互关系,形成三视图概念,进而形成画三视图的技能,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查找相关书籍、资料,查阅互联网等手段,结合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组织了一份文图并茂的材料,作为辅助教材,并在教学电脑上,并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及层层递进的观察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采用动手实践与思考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就此针对我的教学实践,以及本节课的得失与收获做深入地反思。

学生不但要学会识读三视图,而且还要学会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且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能够运用三视图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与他人交流设计方案,从而获得全面的评价,优化设计方案。于是针对此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哪些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我进行了尝试性教学实践。以新颖贴切的“对诗”开题及观赏图、文、声并茂的视频短篇,迅速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进入学习状态;从名诗中提炼出的数学知识与哲理渗透了主题并自然地切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对视角与视图进行探索和体验。此外,以诗入题还可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全面看待事物(数学的育人价值)和数学的美,也将本节知识上升为高力度、高审美的知识内容。

视频短篇《题西林壁》长约三分钟,画面为从不同角度观赏庐山的不同风景和配乐朗诵古诗及相关知识、哲理的简要介绍。为新知做铺垫。 在学生对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有了丰富的体验认识之后给出三种视图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起源于现实。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为了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设计了本实验: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创设吸引人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想像、体验、验证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并在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了不同的图形,这样得出的结论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判别观察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在三维实物与二维图片间不断地进行切换想像,从而完成思维过程的第一次抽象,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培养训练。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此时学生接触的情境已经逐步“数学化”(从观察实物到摆放规则的几何体再到相应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形来反映并思考思维的空间形式及位置关系,并用合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空间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再次培养训练的过程,也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过程。

课件的演示将难以用语言解释说明的抽象思维过程动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感知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得到训练培养,并突破教学难点。

从观察可触摸的实物,到摆放可从不同方向亲身体验的几何体再到现在只能完全靠发挥想像的图片,学生接触的情境逐步抽象化、数学化,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发展空间观念。心理学认为概念一旦获得若不及时巩固就会遗忘,识图画图和真假视图题即可加深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画图示范(课件不能取代其作用)以开拓空间,刺激学生形象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助于教师的阐述、讲解。

训练学生学会识别并画出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学生进行互搭、互批、介绍画图经验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体验收获。学生经过“想像、画图、互评、互改、交流、总结”等过程(师生对正误做法给予点评)归纳出三视图的观察方法、画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小结不只是梗概式知识、方法的归纳,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意识,情感态度等良好表现也给予引导和肯定的评价,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认识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耳目一新的改编诗前后呼应、画龙点睛,使整节课形成一体,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气氛、学习主题再次得到升华!

课件模拟展示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抽象的思考过程使得概念的理解直观形象、浅显易懂,使课堂教学生动高效,并有利于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作业进行了分层处理,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层次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最后对本节课做几点说明:

一、关于培养空间想像能力的说明 空间想像能力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本课为学生创设了许多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及多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求学生思维逐步抽象概括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并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几何体、图片及课件演示等在充分的时间、空间中进行观察操作、对比想像、探讨交流、感受体验,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发展和得到提升。

二、关于本课整体设计的说明

(1)在培养目标上,本课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知识、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动力。

(2)在内容设计与呈现上,本课力求知识性、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层次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创设情境―→探索和体验―→形成概念―→画法探究―→反思归纳”的过程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3)在教学方式与学法指导上,本课力求自己作为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主动者。

(4)在教学手段上,本课力求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想像理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5)在教学评价上,本课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方式去评价学生(如学生自评、互评、集体评),及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方面(如知识掌握、学习方式、努力程度与参与度)。

以上是我依据《三视图》这一节公开课后的所思所想。就教学设计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开课”作为“问题课”,就此提出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经验。同时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开课这一载体,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和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么,我们的教师会迅速地成长起来,我们的学科会更完善、更有发展。

有了问题,才有可能进步;有了交流,才有可能提高;有了探索,才有可能发展。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8

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从生活体验入手,问“你们见过影子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线,才有影子”的知识,然后通过做“找影子”游戏,让学生知道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其次明白“影子”随“光源”移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你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让学生再现过去生活,体验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玩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一切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灵感达到了颠峰。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材、课堂、教师”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陈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那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9

《捞铁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令我十分兴奋的环节。

一、“老师,我有问题。”

当我出示课题后,学生的小手马上举起来,显得十分激动。“你有什么问题?”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们。有的问:“是谁从哪里捞铁牛呀?”有的问:“这是件很困难的事吗?他是怎么捞的?”有的问:“为什么要捞铁牛呢?”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如果我们再开动脑筋,通过自己读书,不用老师讲,我们都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真的吗?”学生有点半信半疑。“当然是真的!你们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课堂顿时活跃而轻松起来。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看课件演示边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我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怀丙明明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可后面却说‘把水里的铁牛拖上了岸。’这不是矛盾吗?“我听了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让学生找到怀丙说的话,理解”送“的含义再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矛盾吗?”有的学生似乎不知道怎样回答,有的学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么理解的?”我连忙追问。然后引导学生从第四自然段捞铁牛的过程中找答案,最后学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为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铁牛拖上了岸,所以说是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的。

二、“老师,我有办法。”

学生从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上铁牛这件事中获得了启发,学生在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赞叹的同时,如何撞击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这样引导学生“除了怀丙的办法之外,现在的你,还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创新的思维一下被点燃了,纷纷举起手说“我用起重机。”“我用吊车。”“我用直升飞机拉。”还有的学生说:“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桥,也用不着笨重的铁牛。我们的桥梁建设者们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如:建造水上房屋,让水上汽车在水上行驶……“几十双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师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有热闹起来,太美妙了!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很激动,也想了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学生一提问我生怕浪费了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涉及到质疑问题总是放不开,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我想教学的任务其实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从心理学角度讲,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放飞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本课教学中,学生大胆设想的捞铁牛的方法以及他们想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夸赞,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在这种想像思维的对话中,放飞了儿童的创造天性。

从这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充满疑问的课堂,只有那种给足学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0

上课开始,我先让一学生诵读全词,其余学生听辨音,看有无读错的字,并及时纠正。然后让学生结合注释再读,最后再齐读,尽量读出节奏、韵律、语调和情感。

第二步是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全词写作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学生多能说出作者写的是一个妇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说的不准确。在此我没有立即给学生答案,而是就此留下一个悬念,激起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接 着进入全词的分析环节。词的上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 这句?引述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引导,因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2、首句中的三个“深”字该如何理 解?学生多能答出两重意思,一是无重数的帘幕,二是站于高楼也不能望见外面(章台路),第三点是堆雾的层层杨柳。这一点学生答不出,可能是没有切身体会 吧。然后我作了一个总结: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 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 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词的下片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意思?“春”字如 何理解?学生回答的仅是作者在写“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深层含义则不懂,其实这个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青春芳年。“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 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2、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于是我补充了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含义的理解。王国维 《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我最花心思的还是如何利用好这篇小短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讲完之后问学生:谁愿意把你们难忘的第一次讲给大家听,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讲第一次做饭,有的讲第一次表扬,第一次考第一名,第一次-----所有的同学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第一次,可是他们只能讲有益的第一次,不讲不太光彩的第一次。后来,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你有没有难忘的第一次?能不能讲给我们听一听?”这话一说出,同学们纷纷响应,都让我讲第一次的故事。于是我给学生们讲了我的一个第一次:小时候妈妈第一次让我去买盐,当我看到糖时,我忍不住就买了糖。回到家,你们说是什么结果啊?大家哈哈笑了。说挨打呗。原来老师也有可笑的第一次。于是,同学们才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偷妈妈的钱,第一次上网吧,第一次撒谎等。于是,老师很自然的得出结论: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水到渠成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堂课的经历让我深思: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应该是平等互动的,教师应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更新观念,平等交流。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用语使课堂产生魔力,激发学生更投入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并结合身边的实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积极上进,勇于进取。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3

教读本课为了让学生学而有趣、学有所悟、学而得法,在教学方式上,执教者力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积极培养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通过作品的例读和学法感悟,起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之功效。但是,“授人以渔”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带着镣铐亦步亦趋的跳舞,而是要教师通过激发学生“临渊羡鱼”的欲望,水到渠成的点拨,让学生在例子的导引下自觉地悟法,自觉地“退而结网”,自觉地“下水游泳”。本课的教学,只是为学生以后阅读美文打开一条门径,至于登堂入室,洞幽探微,体味美文的灵动与纤巧,则需要学生在多读多悟中去体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还不能很自觉、很自然地认同这种学习方式,也不敢大胆的展示自己,老师调动激情的手段方式亦不够多样,因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积累,只有通过以后潜移默化的美文熏陶,才能让学生体味阅读美文的情趣。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4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既描写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写了石榴的内在精神美,同时其文章的语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课文,我在课堂导入与品味语言上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设计时课堂导入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进而进入文本阅读。谜语本身应该是谜底要思考才能得出这样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课之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所以课前猜石榴的谜语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于是我更改了原初设想,直接告知学习篇目名,用一句话描述石榴的形态,然后出示了谜面,比较是从哪些角度,用什么手法来描述的。这样避免了无价值的猜谜,同时又指导了学生描写事物的方法,启发思考,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

解读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题离不开写作背景的了解。初读《石榴》,我们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对石榴的描述,这是一篇清新明丽的咏物散文。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我并没有在开始介绍作者时把写作背景一并引出,而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时提到写作背景了我就顺势予以补充,有一个班级之前没提到,于是我安排在赏析了石榴枝叶、花朵、果实之美之后,借着作者对石榴的感情引发文章主题的思考,此时,学生展示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了解或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再结合着文中的关键句,探究文章的主题:借石榴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为介绍而介绍,根据课堂需求,发挥课件链接优势,自然呈现,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语言上,学生似乎对直接的赏析不感兴趣,于是我设置了梯度比较阅读,第一组为一段对石榴介绍说明的语言和文章的语言比较,体会了文中描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对比、衬托、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组则是两段描写语言的对比,这一环节成了课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学生除了讲出了预设的答案内容,更能开拓思路,从语言的凝练和与读者形成对话拉近距离的角度赏鉴,甚至有人提到了这是“名人效应”的因素,趁此我鼓励了学生多读名家名作,提高艺术涵养。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传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现绚烂的光彩。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5

我先从课题“第一次真好”引起,讲人生中的第一次,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记忆中搜索自己的人生第一次。在读一读第二段,让学生去体会。接着过渡到下一个事例,学生读段落,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在引到学生读图书,再次引导学生读中体会,积累词语。顺势启发学生读中明白读书带来的好处,从读中体会“率一次”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在交流中让学生切实明白多进行人生的第一次的好处,那学生就会真正地去读书。

总觉得一篇课文的情感先入住学生头脑,等待时间去消化体会,反反复复,以时间和空间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启示,成为自己的东西。我想,在教学中老师也未尝不是一种体验和提高。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6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教学中,就要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旦学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闭状态,置身于一种“开放、多元、生动”的环境中,学习才真正属于学生,学生也才会积极地参与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活动中,更需要发动学生去参与讨论,去搜集信息。因此,不管我们手中拿的是哪种教材,只要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7

记叙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看 到结实累累的釉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来写。这两个第一次内容简单却写的各有特点,详尽精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详写和体现中心的关系,学 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个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话加以略写,这既是对前面两个第一次的内容的补充,也使文章内容更加的充实丰满,能更好的体现中心。 教学中学生都对这几个略写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因为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记叙的事件常常就是详尽有余而精练不够,所以这几个 略写的事件指导对学生启发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 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 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

这堂课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没有一个完整训练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住所给文章的特点找准入口进行作文教学,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8

我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现来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同时穿插观众的反应,老者的描写,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适时进行习作的指导。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领悟做人的道理。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 篇19

《长恨歌》这首诗内容比较长,但字词较为浅显,学生在认真的预习之后能够理解字面意思,因此,第一课时除了导入及点拨字词之外,我把重点放在了概述诗歌内容并划分结构上,因为长,所以不宜在课堂中全文朗读(可以利用早读让学生朗读全文),于是先设计了自读,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并划分结构之后,再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这也更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爱好。

鉴赏诗歌的重点是以意逆志,即通过对诗局、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两个课时的安排这是体现了这一思路。第一课时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探讨主题。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把握诗歌主旨。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有待实践,有可能会出现拖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出现拖堂迹象,一定要及时调整课堂内容,避免拖堂现象发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