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重要论述,对于确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早在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5点意见: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讲到海南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五个充分证明”,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等。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并强调,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这些重要经验总结,主要围绕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方法论、党的领导、人民首创精神等展开,构成了指导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严密逻辑体系。

  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改革开放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推进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关键时候、重要场合要敢于亮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仅是过去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基本遵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们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智慧力量。

  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的论述,不仅涉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而且涉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仅注重改革实践中的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而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创办经济特区,而且包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强调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而且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此外,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功成不必在我”“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等一系列既形象生动又铿锵有力的措辞,也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论述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开放方方面面。为此,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着力提高谋大局的能力和定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

  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对我国政治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哲学智慧。

  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提出和阐释政治学与哲学交叉性问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而且推动了一般政治理论的发展。

  当前,中国政治哲学在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领域。从学术路径上看,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政治哲学曾长期是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自20世纪初至70年代,政治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哲学研究则日渐式微。直到70年代后,政治哲学才开始复兴,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学术交流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政治哲学工作者围绕政治与哲学、市场经济与社会正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政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辩,均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源于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伴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改变。这既增强了政治哲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也改变了他们考察政治问题的思维路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难以用原有的政治哲学理论进行解释,需要新的理论范式加以概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讨论从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最终集中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同时,诸如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问题,也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热点。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发展表明,从宏阔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层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是迫切的时代需要。

  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

  价值体系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政治哲学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追问,只不过这种价值追问涉及的是政治问题。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追问,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中国社会新价值体系的塑造过程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激发出新的强劲社会活力,同时也产生不少新的价值观念。与以往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复杂多元的发展特征。在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如何实现个人生存价值、如何实现社会共存的理解发生显著变化。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塑造新价值体系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兴起。较早出现的是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讨论,这是触及个人生存价值和社会共存基础的深层次问题。接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关于如何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激发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的学术讨论。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理论研究不断发展,从哲学层面把握价值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问题便成为迫切的理论需要。于是,价值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这为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准备。90年代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以这一问题的讨论为契机,关于正义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过去政治理论较少涉及的价值论问题逐步进入政治哲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加深了学术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是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一直都肯定人的价值选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认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从这一点看,价值论研究本应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政治哲学正是在这一理论范畴中回答时代问题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力求从时代需要出发回答时代问题,这必然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界限,进而形成一个以共同问题为纽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哲学研究中,这种以紧密关联于时代问题为纽带的学科融合,为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这种学科融合将哲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深度衔接,进而形成一个哲学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理论场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这种创新性发展,既给哲学自身带来新的生机,也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激发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诸如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怎样更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解决这些时代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循,也不能依循旧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应时代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在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要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学术参考。

  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天下为公的大公思想、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以邻为伴的邦交原则等,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国政治思维,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重视传统不是回归传统,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向前。这就需要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现代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应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成果,择其优者,为我所用。例如,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法治精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可以给予关注。但应清醒地看到,西方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区别,西方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人对现代价值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但政治上的区别并不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而更多来自制度设计差异。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等现代政治价值。这是在中西学术交流中必须首先明确的。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应在吸收外来中守正创新,牢牢立足中国实际,紧跟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创新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有益哲学思考。

  【思想宣传范文】三

  核心观点

  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11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第二件大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第三件大事是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第四件大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

  第五件大事是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第六件大事是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七件大事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第八件大事是党中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始终不渝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九件大事是中国梦的提出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第十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十一件大事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

  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需要深入讨论的是,中国发生这样的历史性变化是中国人运气好,还是有其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初心是什么?

  贯穿改革开放时期历史大事件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不仅要牢记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中发生的那些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还要深入研究和揭示这些大事之间的内在逻辑。

  追溯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使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直接相联系的,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这是第二件大事。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拨乱反正全面深化,不可避免地聚焦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怎么评价“_”?二是怎么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两个非常重大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党通过一个决议才能解决。于是,催生了第三件大事,即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向前走必须进一步实事求是地解决对现实国情的认识问题。第四件大事,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的,还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二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是“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解决了怎么认识国情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认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即世情问题。于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下,又催生了第五件大事,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一启动,就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实事求是,就是贯穿在这五件大事内在逻辑中的思想主线。

  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_风波发生后,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国际社会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此起彼伏,国内的“社会主义红旗能打多久”的疑虑和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之声不断。改革开放处于十字路口。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第六件大事。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遵循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出发参与经济全球化。于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第七件大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当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中国进入跨越式发展轨道的时候,怎么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怎么处理好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党中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始终不渝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第八件大事。

  考察进入新阶段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不难发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帮助我们解决了决策的认识依据问题,而对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认识则帮助我们解决了决策的科学依据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的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步一步推进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又为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中国和世界相联系的渠道和机制。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讲,也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的实质,也是强调要按照社会化生产发展办事。

  实践证明,只要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坚持“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驾驭好“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这些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就能够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有内在逻辑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一系列全新的课题:怎么承前启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怎么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怎么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打开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天地?历史把中国共产党推进到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号召。与此同时,党中央强调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的提出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第九件大事。

  由于十八大以来形成和提出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特别是反腐败斗争、脱贫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军队改革、打开全方位外交格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有声有色展开,成效显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以及实现这一战略安排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整套战略构想。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第十件大事。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国际社会交流中进一步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他强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其突出成果,是“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巨大成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十一件大事。

  显而易见,新时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也是有内在逻辑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思想坚持的依然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始终强调要牢记“我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把中国共产党承担的民族复兴使命作为决策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

  实践逻辑必定会转化为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人这40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改革开放的逻辑在自身的展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大理论成果。现在,在我们党的旗帜上,不仅写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写上了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的是,这11件大事、四大理论成果,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包括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出发点是什么。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按照毛泽东的教导,从来都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出发点: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出发点;一是“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价值出发点。贯穿于改革开放这11件大事、四大理论成果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立足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基本世情、遵循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同“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和为世界人民作奉献,这两个出发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改革开放在其逻辑出发点上的这一特点,告诉了世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深刻认识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天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坚定我们今天解决各种问题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说明今天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了,同时也说明了这最后“十里”对于我们的人民、党、国家和民族,意义有多重要!我们讲“不忘改革初心”,就是为了“牢记历史使命”,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四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自信愈加坚定的伟大历程。

  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改革开放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力量。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光大和巩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极大进步,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高歌猛进于强国建设之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基础更加巩固,底气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物质变精神,精神文明生产随着物质文明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精神变物质,发展了的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砥砺坚定的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激励人们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一系列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凝练地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反复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列提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密度之大、力度之强、目标之明、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实践证明,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思想共识更加凝聚,精神支撑更加坚实,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是在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正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博弈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牢固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有的借“反思历史”之名,行“虚无历史”之实,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攻击、丑化、污蔑革命领袖和英模人物,意图反对共产党领导、搞乱人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的借实现“现代化”之名,行“全盘西化”之实,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到鼓噪新自由主义,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宣扬“全盘西化”才是现代化之正途;有的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意识形态化”那一套;有的借“继承传统”之名,行“文化复古”之实,摒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企图“儒化中国”,用儒教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试图“回归孔孟道统”,策动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泛滥开来,贻害百姓。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在与这些错误思潮的坚决斗争中愈加坚定,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动摇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文化支撑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华文化如何持续发展、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精髓和灵魂,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伟大时代中应运而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如果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和人民的拥护爱戴之中汲取力量,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快速和平发展,愈益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面对贬低、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错误思潮,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坚守我们的文化自信。削弱或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会再度丧失文化自信的勇气,甚至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40年不懈奋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同一些发达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尽管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可以自信地说“风景这边独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先进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

  推进改革开放,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仍然离不开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繁荣发展,这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担当我们的文化责任,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文化兴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没有意识形态的自信,就没有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检验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关键要看凝聚人心、引领人心的效果好不好。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强不强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破立结合。要通过锻造理想认同、确立信仰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营造情感认同等途径,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对推进改革开放乃至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新时代新要求结合起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迈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