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小手,一直在我的心里举着,他时刻提醒着我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
两年前,走进一位名师的课堂去观摩学习。去的老师很多,大家都分散坐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通道里。我选择了教室最前边靠近窗子的一个角落,在这儿既能观察到讲课老师的一举一动,又能看到全班同学的表现。
也许我们这次听课是属于推门听课,没有事先和老师打好招呼,讲课老师有一点点的慌乱,课的开始有点沉闷。但名师终归是名师,她很快镇定下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很快就把课堂带入佳境。学生们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唤醒了,[百范文]精彩的回答一个接着一个。我欣赏着、赞叹着,但逐渐地被我身边的一位小男孩吸引了。他就在我的身边,靠窗坐着,一个比较偏的位置。通常这个位置是班主任用来安置一些调皮而又不爱学习的孩子。我发现从一上课时,他就听得比较认真,或许我坐在他旁边的缘故,他显得很拘谨,在集体回答问题的时候,他的声音很小。但是当课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开始举手了:一次、两次、三次……每一次,那一只小手都静静地立在桌子上,不张扬但充满期待,期待着老师的发现。但那只小手每次都被淹没在其他同学的回答中。因为我发现老师提问的角度是正视着前方,在老师正视的前方内,都是一群思维活跃、充满自信的学生。而这位男孩,因为位置太偏,或许本身就不够优秀,或许老师对他的发言也没有太多的期待,每次老师提问时总在老师的视线之外。我的内心感到一种悲哀。
当这个男孩随着老师的提问再次举起手来时,我的心忽然又振奋了,我也满含着期待望着讲课老师,希望她能把眼神投到这个角落,但这一次又失望了。
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男孩已经举了九次手了,每一次都悄无声息地放下了。就在最后五分钟里,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男孩还是坚定地举起了手,这一次,老师终于发现了他。男孩站了起来,小声地说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带着一种满足坐下了。我的心里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那一堂课过去两年了,其中的精彩我都记不住了,但那一只小手却一直清晰地在我的心里举着。当我再次站在自己的讲台上提问时,我总是先把目光望一望教室的四个角落,看看在我的教室里有没有一双期待的小手在静静地挺立着、等待着。
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讨论中,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周家亮老师在昨天的在线发言上也说,要使思想品德课充满尊重与关怀。那么,当我们老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研究教学提问的智慧的时候,是否也把面向全体学生当做一个重要的方面呢?教育的尊重与关怀来自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在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后进的学生,他们或许听不懂英语,不会做数学,但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当那一只小手在角落里举起,分明就是在追求一份自我价值。而这一节课被忽视了,下一节课又被忽视了,总有一天那只小手就不再举起,我们的教育又将会走向何方?从初一到初三,课堂上举手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很多老师遇到的不争的现实。我认为,老师们的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提问的智慧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面向全体,关注每一颗心灵。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才是教学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