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委党组确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经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xx年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研究部署20xx年工作任务。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经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狠抓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左右,较全国和东部地区增速分别高约1.2个和1.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万亿元、利税1.4万亿元、利润8500亿元,分别增长9.5%、6%和5%左右。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也取得明显成效。预计全年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突破1150亿元,同比增长10%,新产品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实施省级创新项目4120项,投入研发经费276.69亿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5700余项。浪潮集团的“天梭高端容错计算机”,康平纳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取得重大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盛瑞传动的“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产业化”等一批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全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出重大贡献。下面,我简要通报一下20xx年主要工作情况和20xx年工作安排。
一、20xx年技术创新工作回顾
20xx年,全省技术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优化技术创新政策和社会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及五项具体措施。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山东省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发展的意见》,围绕22个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分行业明确了我省亟待突破的232项共性关键技术,有效引导企业技术攻关,引导社会创新资源聚集。扎实配合省人大开展企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视察。省人大会对8个市进行了现场视察,委托其他9个市人大对当地进行视察。这次视察全面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对依法推动技术创新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对优化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力度。省、市、县三级经信系统进一步加大政策宣贯、培训力度,积极协调配合税务部门落实政策。全省1208家企业共落实加计扣除政策总额81.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28.9%。
(二)着力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推进重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胶东半岛汽车制造业集群创新平台等8个创新能力强、服务绩效优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及管理。新培育2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对20xx年以前认定的86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年度考核,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制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通知》,提出了4项措施,加强分类指导。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典型示范。浪潮集团、康平纳、盛瑞传动、金正大肥业、广泰空港等5家企业(不含青岛)进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 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
(三)着力推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认真组织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全年实施省级创新项目4120项,投入研发经费276.69亿元,形成新技术1791项、新产品2729项、新工艺1189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5个项目列入20xx年国家物联网研发和示范专项,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500万元,企业投入1.4亿元在我省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安全、家防安全、煤炭生产安全等领域物联网系统研发和示范推广实现关键性突破。列入国家重大成果转化专项的13个项目资金拨付到位9300万元。加强项目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的通知》,对重点项目进行了梳理,加强协调服务和管理,积极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投产达效。
(四)着力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新路径。 成功举办了20xx年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共有350家企业和85所高校科研单位参会参展,共签约300项合作项目,总投资202亿元,预计可实现新增销售收入946亿元,新增利税158.8亿元。深入推进专题对接和区域对接。与省科学院、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联合举办了“生物医药与化工材料”产学研专题对接会,帮助日照举办了五莲县首届企业产学研洽谈会,并以此为示范,推进县域企业产学研协同。积极推动产学研网上对接。目前通过该平台注册的企业已超过1200家、科研机构超过100家,另外还有各类中介机构、服务机构和金融机构近100家。继续做好企业领域“泰山学者”工程建设。努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完成了“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育才主体作用推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及129位企业领域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的推荐审核,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的实施打下基础。
(五)着力推动质量品牌和标准化工作开展。主要是按照工信部的部署,深入开展质量标杆经验交流活动,制订并组织实施了《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工作方案》,在162家企业开展了试点示范活动。积极组织品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着力引导帮助企业制定各类标准。
回顾去年,全省技术创新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作,也是广大企业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艰苦拼搏的结果,一年来,各市经信委始终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摆在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在从事具体工作的同时,根据各市不同实际,不断探索推进工作的新路子,任劳任怨,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有的市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有的市突出抓了产学研深入对接,有的市重点抓了政策的落实,积累了许多经验,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借此机会,我代表省经信委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
二、正确认识当前技术创新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达到80%以上。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其核心仍是依赖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将世界经济体的发展分为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目前,发达国家都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以美国和德国为例,其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强劲竞争力,就是因为其创新活动的持续活跃。20xx年,美国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加快创新、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德国政府推出了《“工业4.0”战略》,欧盟提出了“再制造化”的目标,目的是提升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新兴国家也在加快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未来一个时期,全球范围内围绕市场、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酝酿和推进,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赶超契机。
我省是经济大省,生产总值已接近6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2.5万亿元,化工、轻工、纺织、机械等行业规模实力居全国前列,但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特别是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不少行业目前利用率明显低于国际正常水平,不加快转型升级没有出路。加快技术创新是支撑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企业技术创新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地区、一些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科学发展的理念,经济增长依然走规模扩张的老路。二是创新质量和效率还有待一进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与使用效率不高的矛盾并存,有限的投入还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20xx年,我省R&D投入1175亿元,排在江苏、广东、北京后位居全国第四,但总额与排在前两位的省都有近200亿元的差距,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8%,仅居全国平均水平,从使用效率看,20xx年,我省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9件 ,大大低于全国4.02件的平均水平。三是创新人才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总量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人员户均不足10人,仅居全国中游水平。高层次人才不足。高层次专家人才仅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6.92%,低于上海的7.44%和广东的7.30%。
去年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全面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我们必须加强学习、紧跟时代、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三、20xx年工作思路
20xx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及xx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经济工作和经信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平台支撑,深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团队,健全完善创新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增长点,为新常态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做好20xx年工作,要把改革贯穿始终,在工作操作中,我们要注意适应新常态,认真贯彻国家及省里行政权力改革精神,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改变过去过度依赖项目评审、中心认定的工作方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更加多元化、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体系,在搞好顶层设计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加强对技术创新工作的宏观引导。要认真抓好各项基础性工作,紧密追踪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分行业、分专业、分产品、分技术摸清现状,找准问题,明确发展路径,提出发展思路。要充分发挥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的重要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规划制定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保质保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各市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本市技术创新规划编制。
(二)以公共平台为重点,优化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水平。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制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相关扶持政策,选择10家左右拥有高层次自主知识产权,对我省产业及区域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支持。各市要注意发挥各重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作用,要求其围绕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进行选题开发,为区域及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提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管理水平,建立更加适应新形势的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引导和服务,实现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和水平上的双提升,同时,进一步引导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聚焦共性关键技术,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进行互动交流,做好上下游产品创新平台的对接,实现区域、行业的共同发展。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再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行列,认真总结示范企业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树立一批建设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典型,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整体上新水平。发挥好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化手段,为全省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服务。
(三)深化产学研结合,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突出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从今年起,每年选取100项重大合作项目,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联合攻关,滚动实施,重点抓好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省科学院共同制定的“山东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行动计划”落实,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按照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和部署,每年遴选30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并着力做好相应管理服务工作,提升领军人才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高层次、高密度、开放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逐步探索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市场化运营新模式。引导和支持各行业协会、各市县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渠道,支持行业协会开展专题对接、市县开展区域性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全面纵深发展。
(四)加强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以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为重点,突出抓好发展基础好、产业链条长、技术水平高的自主创新项目,按照“随时线上申报,定期集中审核”原则,着力完善项目网上申报系统,加快形成一批新成果,研究制定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具体办法,健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推动形成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继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和工业品牌推进计划,支持企业把技术创新成果向新标准、新品牌转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与国家有关行业规划对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规划。
(五)以优惠政策落实为着力点,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环境。以省市两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继续加大加计扣除政策培训宣贯力度,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加计扣除政策培训全覆盖;建立各市政策落实情况通报制度,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xx〕8号)文件精神,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常态化调查制度,掌握、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动态趋势,及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策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采取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技术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营造重视支持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同志们,20xx年是“”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提升”总体要求,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勇于创新,恪守纪律,不断加强学习调研,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开创全省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尊敬的展宝卫副市长、刘丹主任,各位参会代表:
大家上午好。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全省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形势下,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切实引领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刚才,我们对20xx年新认定的省级技术中心进行了授牌,在此,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新认定的技术中心企业表示祝贺!工信部刘丹主任以创新驱动和质量优先为重点对《中国制造20xx 》进行了深入解读,使我们对《中国制造20xx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我们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康平纳集团、豪迈科技、泰利集团等三家企业,以及泰安、潍坊两市经信委做了典型发言,各有特色,很有借鉴意义。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典型市地和企业的经验不能一一做发言交流,我们已经汇编成册,供大家交流学习,下午还要现场参观泰安市几家典型企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下面,我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企业技术中心是引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自1993 年开展企业技术中心的培育工作以来,经过大家20 多年的共同努力,全省共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27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927 家,并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了25 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 家省级重大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5 家行业技术中心,形成了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引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实现了全省重点行业的全覆盖,同时也基本覆盖了各县(市、区),为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及支撑。
一是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全省创新投入的引领主体。20xx 年,全省全社会R&D( 研究与开发) 投入1304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投入1175 亿元,占全社会投入的90.2% ;仅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R&D 投入就达到了711 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的60.5% ,省级中心R&D 投入强度达到了3.3% ,国家级中心的投入强度更是达到了5% 以上。技术中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已经凸显,成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二是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全省重要创新成果的主要源头。“”以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共承担省级以上创新项目1.02 万项,占项目总数的58% ;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1.37 万项,参与制修订新标准3098 项,占总数的65% 以上。技术中心在承担本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许多国家和省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任务,浪潮集团的天梭K1 、康平纳集团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装备等一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重大成果,都是依托企业技术中心这一平台完成的,极大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三是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20xx 年,全省企业R&D 人员总数达到了35.9 万人,占全省R&D 人员总数的83% ;其中仅省级中心的R&D 人员就达到19 万人,占全省企业R&D 人员的近6 成,占全省R&D 人员总数的近5 成;拥有省级中心的企业中,R&D 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了10% ,这个比例超出了一般规模以上企业的2 倍。全省工业领域中88 个泰山学者全部集中在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今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就是要利用技术中心的这个重大平台,每年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技术中心对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将更加显现,为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载体。近年来,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都在50 亿元以上,连续几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企业技术中心外部支出预计超过45 亿元,技术中心对外谋求技术合作实施协同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有些企业在将产业链向国外延伸的同时,也在国外建立了研发中心,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化的创新链条。
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与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相比,尤其是与先进省市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创新投入的强度仍有一定差距,创新的效率不高。总体上看,我省20xx 年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投入强度仅为0.82% ,仅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投入的效率看,20xx 年,我省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89 件,企业户均拥有发明专利不足0.5 件,全国拥有发明专利最多的50 家企业,我省仅有海尔、鲁南制药和兖矿集团三家企业入围。
二是企业技术中心在行业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目前,拥有技术中心(包括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仅为十分之一,数量偏少。从行业分布看,省级中心建有率(省级中心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比例),机械和轻工两个行业比较高,分别达到了为34.3 % 和19.6% ,而纺织行业仅有5.5% 的规上企业建有省级中心。从地市角度看,一些地市仅有不到3% 的规模以上企业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有6 个地市的省级技术中心建有率低于全省3.5% 的平均水平。
三是一些技术中心重认定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个别的企业,没有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有的中心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这都是企业对企业技术中心重认定轻管理的典型表现。这些现象使得技术中心没有能力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吸引外部资源实施创新。
同志们,当前全省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多年的实践证明,技术中心是引领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引擎,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动力。越是在困难时期,创新的作用就更突出,谁抓住了创新,谁就牢牢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各级经信部门和广大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对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再认识、再提高。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快培育中心、提升中心,切实发挥好中心应有的作用。
二、切实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夯实基础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心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核心是要完善技术中心的组织体系,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和激励人才。完善技术中心组织机制建设。科学严密的组织架构,是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这就要求企业要始终坚持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企业技术中心负责人这一基本原则,这不仅有利于技术中心整合资源为创新服务,更重要的是将创新从企业家意志转化为员工意志和企业意志,引导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创新型跃升。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创新做的好、发展有后劲的企业,企业负责人不仅名义上任中心负责人,也把重要工作精力放在中心上。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人是创新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如何培养、使用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激情,始终是摆在创新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大家都在积极探索,但核心始终是坚持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鼓励成功与宽容失败并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并重,让参与创新的员工分享到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通过精神激励增强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形成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形成的是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
二是要加大创新投入。技术创新需要大投入,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投入。企业是投入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信心和投入力度。这几年,我们许多传统领域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 、甚至7% 、10% 以上,潍坊的盛瑞传动是一个年销售收入10 亿元的企业,花了7 年时间,连续投入7 亿元,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AT 全自动变速器并实现了产业化;豪迈科技之所以在现在的形势下取得净利润增长50% 的成绩,靠的也是多年来7% 以上的研发投入强度。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加大研发投入要树立新的投入理念。用“互联网思维”搞创新,或者叫“互联网+创新”是我们决解创新投入不足的一个新方法。举个例子,九阳集团就曾经在网络上搞过一个名为“一杯”的豆浆机的众筹活动,依托网络平台,发布推广项目,借大家的钱做自己的事,同时还对产品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尽管募集资金的数量不大,但是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除众筹外,众包、众创方式也都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可以得到应用。要丰富创新投入渠道,完善企业的内部投入机制,必须保证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技术开发;建立企业的外部投入机制,与外部资本相结合,不断拓宽企业的融资方式,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实现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当前,国家和省都在进行科技投入、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方式的改革,国家在科技投入方面设立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支持,还对重大专项需要进口的装备、仪器等进行免税。省里在原有工业提质增效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最近也设立了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重点行业升级改造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也有不少的风投基金进入山东,企业要利用好国家和省里的这些政策,也要利用好社会资金。
三是要加强协同创新。企业要树立开放性思维,加强与同行业企业、上下游企业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的有机联系,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紧随行业和国际前沿的发展趋势,掌握行业内先进的关键共性技术,但这种高成本、长周期的技术研发往往使单个企业很难胜任独立开发的使命,这就要求同行业间、产业链上的企业技术中心,特别是龙头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心加强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组建行业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形成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加快技术的成功产业化,以协同创新的力量引领行业的转型升级。康平纳集团和鲁泰集团就是在开放性思维的指引下,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开放平台,实施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攻关,汇聚行业内顶尖人才,加快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步伐,成为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典范。另一方面,要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是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龙头和载体,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关系,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全社会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多年来,我们已经与中科院、省科学院,以及省内外重点理工科院校形成了较为密切的产学研合作网,联合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很多科技成果在我省得到转化。今年的产学研展洽会达成的130 项合作成果已有100 项得到落实。这次会上,我们又专门邀请中科院、省科学院的同志带着科研成果与大家见面、交流,省里每年还将举办各种形式的、更接地气的产学研专业对接,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使企业的创新资源真正活起来,创新成果真正落地发挥效益。
三、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技术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是各级经信部门的重要职责。在新形势下各级经信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切实推进技术中心建设。
一是强化引导和规范。首先要科学设置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简化程序流程,形成科学的导向机制。最近科技处正在修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将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考核评价和调度等指标进行简化和完善,要更加有利于简便操作,要抓紧出台。其次要增强技术中心培育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从行业和区域两个方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加强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产业集群区域的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重视在县域内培育和发展技术中心。同时要强化对中心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创新活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技术中心及时给予黄牌警告,并敦促和帮助企业改善提升,确实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及时撤销资格。
二是要强化企业技术中心之间的对标和交流活动。要认真总结这次会议的经验,今后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心建设,及时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树立一批标杆,向全省推广。通过培育和引导,大力提升现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水平。我们今天下午将要考察的康平纳等几家企业,行业不同,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但都在技术创新方面,特别是技术中心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希望同志们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三是要强化政策的指引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今后,省里要集中全部的政策手段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省级创新项目计划、工业提质增效专项资金、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企业技术改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级经信部门也要集中各种政策手段强化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希望没有相关政策的地市积极行动起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为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加油鼓劲。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建立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其次要加强政策宣贯和落实。政策宣贯,还将是各级经信部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特别是要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贯彻方面下工夫。这个政策对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来说,是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政策,最近,国务院又专门研究扩大了这项政策的实施范围和享受年限,各级经信部门一定要确保我们的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要把拥有技术中心的企业作为当前落实优惠政策的主体,认真分析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在这些企业落实好。明后两天,有一个全方位的政策宣贯培训,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吃透政策。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推进技术中心建设,今后,我们要针对产学研联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研究,持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全省各级经信部门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勇于作为、敢于担当,做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划、引导、扶持和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广大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拿出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勇气,苦练内功,持续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研究技术中心建设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健康发展。刚才,淑玲主任传达了20xx年全省技术创新工作要点;举行了20xx年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仪式;各级技术中心企业代表分别作了典型发言;科技局罗涛副巡视员做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就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技术中心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自**年国家开始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来,已走过十六个年头,我市认定市级技术中心也已走过十三个年头,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也逐步趋于完善。**年齐鲁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福胶集团有限公司、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
(一)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企业技术中心队伍强大。截止**年末,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6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16家。各级技术中心数量在全省及国内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总数的1.91%,占全省总数的15.3%。
二是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多。技术中心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达到40065人,平均每家企业248.9人;省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23429人,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3593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584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172人,科技活动人员平均每家中心达到488.1人,远高于规模以上企业。
三是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高。技术中心企业**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达到92.24亿元,平均每家中心达到5729.19万元,支出额同比增长40.31%,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93%,同比提高0.39个百分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达到80.33亿元,平均每家中心达到1.67亿元,支出额同比增长34.67%,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05%,同比提高0.42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技术中心研发设备先进。技术中心企业的研发仪器设备大部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的研发仪器设备大部分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116家市级技术中心研发仪器设备原值达到了71578万元,平均每家中心633.43万元,远高于省级技术中心500万元的标准。
五是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中心。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纷纷聚集到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仅对研究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直接支出就达到了2.16亿元,平均每家企业450万元。
(二)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它不是简单定义上的企业研究所或开发机构,而是一个能够支撑企业整体发展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创新组织,它在研究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采用高新技术、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完善炼焦煤气流调湿与分级一体化工艺技术,使该技术成功日常运行,炼焦装炉煤水分由8-10%降至6%左右,实现了焦化废水的源头消减,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针对国内外市场在技术、质量、价格和交货期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通过高技术嫁接,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迅速实现了产品更新换代和结构升级。以市场为纽带,联合投标、联合开发设计、联合制造,既满足了用户技术、质量要求,又在实践中加快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了自主开发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在合作生产中实现了“共赢”。
二是把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形成产业链和高技术产业化作为目标,在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上取得明显成效。齐鲁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开展了新型电机仿真研究、转子温度场仿真分析等基础研究,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究工作既促进了国产化的进程,同时提升了产业链以及相关产业链水平。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建的“高端薄板产品研发实验室建设”项目、浪潮集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承担的863“容错服务器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项目、试金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建强度中试基地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企业技术中心在我市的技术进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随着我市企业技术中心运行体制和管理制度日益完善,技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技术中心功能及作用明显增强,技术创新成果和绩效水平大幅提升,在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年技术中心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88.29亿元,占全市总数的75.02%;新产品贡献率达到37.8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87个百分点。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全年鉴定验收新产品达117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近200亿元。济钢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高端产品的新突破。20xx年全年中板、中厚板品种比、高专比分别达到90.55%、75.44%;热轧品种比达到90.17%,高端产品比达到了70.49%,一、二类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达到了40%。浪潮集团研制推出的“NX7140D刀片服务器”新品,该款产品以130W的单片最低功耗刷新了业界节能记录,成为目前市场上功耗最低的刀片服务器;浪潮天梭TS30000在全球首批、国内首家完成高性能数据库虚拟化系统可信测试。标志着浪潮在高性能商用领域“高性能、高可靠、高可用”的三维技术布局获得再次突破和验证。
(三)企业技术中心支撑和带动了全市工业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虽然技术中心企业数量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50%,但**年实现销售收入已达到2345.77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3.33%,年开发的新产品数量和新产品实现的效益均占全市总数的3/4以上,**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目前,我市已在汽车、烟草、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行业建立了5家行业技术中心,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技术创新的龙头,带动了行业技术的整体发展和创新水平的全面提高。中国重汽、浪潮集团、二机床、力诺集团、齐鲁制药、济钢集团等企业在我市新特优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中心企业已成为全市优势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去年,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暨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更是得益于在座的县(市)区和企业的辛勤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市经委向从事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发达省市企业技术中心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部分企业对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在往年的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过,在其它各种不同的场合,也提出过,但是至今仍有部分企业对技术中心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1.5%还没有各级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甚至一些主营业务收入几十亿元的企业,至今还不是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是企业技术中心整体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我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投入的研发费用相对较低,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31%,与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4.48%相差了1.17个百分点。目前,仍有部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低于3%;用于研发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原值低于300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低于30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承担的省部级以上政府科技项目数仅有243项。这些指标均与国家对技术中心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更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相协调。
三是对国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掌握不到位。国家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非常重视,出台了许多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优惠政策。但我们许多企业对国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不掌握,导致企业该享受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上。尤其是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执行的不理想。据统计全市技术中心企业中,享受该项政策的仅有40家企业,占技术中心总数的24.4%,就这40家企业享受该项政策也不充分,与企业实际研发投入不成比例。去年我到深圳参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仪式,期间省政府召开了技术中心工作座谈会,在各地市和企业的发言中,我感觉在政策利用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是重认定轻建设的现象还普通存在。在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中,目前存在的比较普遍而且较为严重的一种现象是,企业重视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一旦被认定后,就放松了对技术中心的建设,突出表现在申请认定时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要求,运转一段时间后,个别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别是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还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下,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好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更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打造优势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再接再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在新一轮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企业的主要领导一定要亲自抓技术创新,要从我市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性,努力创造条件支持技术中心建设,把企业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进一步把企业做强做大。
三、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领企业更好地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国家“”规划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国策的层面上,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要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增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规划的实施,尤其是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既给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也对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和水平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住机制创新,切实加强技术中心制度建设
企业技术中心的生命在于有一个好的机制。因此,不断创新技术中心运行机制,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中心环节。国家、省、市均出台了《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定位、作用及管理都做了全面的规定。我们要按照管理办法提出的要求,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动态管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建立起一个符合企业实际,符合本行业技术创新规律,定位明确、机制灵活、行之有效的技术中心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
一是把继续完善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建设,作为创新机制的基础性工作。企业成立技术中心,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章程制度、固定人员,这是对技术中心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发现,有一些技术中心已被认定好几年了,仍然是一个壳子,在企业组织框架中找不到技术中心。还有一些技术中心虽然有组织机构、牌子,但各项技术创新工作不在技术中心进行,技术中心仍然是虚拟的,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请各技术中心企业回去检查一下,希望制定措施,坚决杜绝这两种情况在各级技术中心企业发生。技术中心的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不牢固,什么工作都无从谈起。
二是把完善技术中心人才激励制度建设,作为创新机制的根本性工作。企业发展靠产品,产品创新靠技术,技术进步靠人才,没有高水平、一流的技术人才,技术中心的工作要达到高水平是不可能的,吸引、留住、使用好人才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技术中心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完善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把技术人才激励奖励制度作为技术中心最重要的制度,下大力气制定好、实施好。首先是处理好吸引外部人才与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打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传统观念。在现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从外部吸引人才是我们技术中心的一项基本人才政策,但是同时更要重视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因吸引外部人才而忽视现有人才。其次是处理好物资奖励与精神奖励的关系。物资、资金等是提高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要推行一些企业好的做法,对技术人才在提高待遇的同时,更多地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机遇,提供技术成长的机会,提供才能发挥的舞台,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努力营造“宜于创新”的人才环境。
(二)抓住关键环节,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功能建设
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技术中心建设的灵魂,是技术中心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要抓住创新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是要把企业技术中心作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究开发的中心,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的研究开发。
二是要把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产品和技术决策咨询的中心,对本行业及相关的全球技术和市场信息要有较强的获取能力,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建议,供企业决策时参考。参与本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进步规划的制定,以及重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论证工作。
三是要把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产学研联合和对外合作交流的中心,做好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国内外同行建立长期的、稳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四是要把企业技术中心作为技术服务和辐射的中心,对企业内其它技术开发机构的工作提供系统的指导、咨询、评价和服务,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经济评估,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内外的推广应用。
(三)加大创新投入,切实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目前,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尤其是部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设施和手段较为落后,直接制约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因此,我们要把加大创新投入作为突破口,利用好增值税转型的大好机遇,切实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企业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我市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投入比其他企业高,但与兄弟省市企业技术中心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应把研发投入作为优先考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企业技术中心要保证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省认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费用应在继续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再逐年有所提升。
二是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引导和支持。国家、省、市每年安排用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中心建设的资金很多,并逐年增长。国家发改委、省经贸委近年来对我市重点技术中心补助额度已达2100、1100万元,市经委已连续三年对新认定的4家新认定的国家级、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补助,累计金额已达2400万元。各县(市)区也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投入。这方面高新区做得不错,对-两年省以上技术中心的扶持资金累计达到300万元,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请各县(市)区向高新区学习,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是要用好用足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也是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最终都是落在了资金的支持上。但是在执行上,存在很多问题,企业技术中心中真正享受这些政策企业比例不高。这次会上,我们将请税务局的领导对新出台的“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进行培训,希望技术中心企业一定要把学习、掌握好这些优惠政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努力把这些政策用好用足。也希望各县(市)区市经委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国家的政策。
同志们,党的xx大之后,我市的技术中心建设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意义重大。希望大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用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把我市企业技术中心真正建设成为技术人才的聚集地、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创新研发工作的主导者、创新成果产出的主体,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到一个更高、更好的水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