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计算机控制论文范文8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工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对其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其他实训环节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采用灵活多样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化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农业生产的诸多领域中,人们广泛地使用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后发展起来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高等学校中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本课程应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要注重理论与应用结合、设计与实现结合,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并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方法及计算机在工业过程控制应用中的各种技术。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由于本课程的这种特点,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很难领悟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工农业的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本课程实践教学是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一项重要手段。
1目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学习之后,一般应掌握本课程介绍的基本原理,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仍无法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课程相关、实践性强的课程。目前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或是偏重于理论分析或是以单片机和其他接口芯片为基础,讨论系统的构成和相应的应用软件设计开发的一般步骤,按这类教材组织教学,学生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全面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缺乏面向工程实践的机会,学生能学好课程的书本内容,通过课程理论考核没有问题。但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们往往不能从问题本身出发,而从书本出发,导致难以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不能有机结合。有的高校实验条件差,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操作训练项目,实践学时少等极大限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堂理论教学过程枯燥,学习效果差。
2实践教学的探索
目前社会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培养符合现代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需求的生产技术应用型人才,很多高校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附属于理论课而设置的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近年来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直接反映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要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真正具有工程意识和一定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加强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很有必要。下面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其他的实训辅助教学环节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1 实验教学的探索
实验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多数学校选择了最基础的且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然而一些实验内容又多是验证性的,专业所需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得不到系统的培养与训练。我们目前的实验系统是已经使用多年的西安唐都公司的TD-ACC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缺点是实验项目有限。我们计划在原来实验设备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新的实验方案,花费较少的经费,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根据我们的调研,可以利用Matlab软件,设计仿真实验方案,如数字PID控制器、最小拍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实验,这些理论性很强的实验用Matlab软件来作为原实验的补充,这些补充部分学生在实验前通过个人电脑可以自己做些准备,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实验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我们利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输出通道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解决实验设备接线固定呆板的缺陷,使得学生在选择ADC和DAC这些典型器件时有了更多的余地,对端口译码电路的设计理解更加透彻。这样设计实验,可以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内容,学生根据提出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由学生自己完成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等工作。学生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由学生以自由灵活的方式来完成实验,以激发其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2.2 课程设计教学之探索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课程设计是本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多数学校在课程设计时采用的方法是在计算机控制实验设备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系统设计题目,比如在TD-ACC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上可以完成基于8088微处理器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等设计课题。缺点是系统的框架固定,可选范围有限。
针对课程设计,我们拟以单片机为控制器完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融合Matlab和Protues等软件。利用Matlab在建立控制系统模型的优势,以Matlab软件作为课程设计的理论仿真平台,加深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在Proteus平台和Keil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完成系统从芯片选择、电路设计、程序编写、调试、仿真运行的整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Protues的单片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仓库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设计课题,作为对原有课题的补充,解决了原有实物设计系统的不足,拓宽了课程设计范围。 2.3 重视辅助实训环节的探索
高等工科学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工程意识和一定创造性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就必须重视实训环节。我们学院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与管理改革,创立了创新实训基地,以综合、设计创新实训为主,实训形式丰富多样,有综合性设计、计算机仿真、创新设计、实物制作与竞赛,并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和课程教学的联系,目前实训基地已经有专人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轨道。
为配合本课程,我们学院组织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兴趣的同学成立实训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只给出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指标,系统设计、元件选用、PCB板制作、焊接工艺和电路调试等环节,均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实际应用能力,并要求学生对一些课题的设计制作具有创新性。学生还通过到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实习、参与教师所承担的工程课题工作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如完成智能温度闭环控制系统设计、循环温度检测仪等项目。尽管这种形式灵活的环节目前面向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但是结出了甜美的果实。经实训基地训练的一批学生获得了优良成绩,我院学生于近几年连续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奖。
3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我们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实施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和其他辅助实训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实践改革,可以提高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我们发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 于海生。计算机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王建华,黄河清。计算机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6):370~372
[4] 李敏艳。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2(2):112~114
[5] 罗胜,薛光明,周宏明。建设开放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7):113~115
自动化控制(automaticcontrol)是相对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指的是在没人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将人类从复杂、危险、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了控制效率,它涉及利用反馈原理的对动态系统的自动影响,以使得输出值接近我们想要的值。作为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大演进过程,而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则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数字计算机的应用,由于计算机产生的巨大技术优势,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并由此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目前,我国供热行业正面临着大的技术变革,对于供热系统最经济控制而言,自动化控制应满足如下要求:应该是最有利于实现节能的控制系统;应该是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控制系统;应该是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少、维护简单的控制系统;应该是初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的控制系统。而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够满足以上需求,无疑是供热系统自动化控制的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计算机在供热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作用
在目前的供热企业中,计算机的主要用途还仅限于打字、报表等比较初级工作,供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实现供热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等的要求还不适应,迫切要求在生产的关键环节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而计算机自动控制由于具备如下功能,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数据采集及传输方面,能够实时采集公司所有换热站(包括水一水站、汽一水站)的全部技术数据,包括压力、温度、流量、热量、水电消耗及水泵状态等各种基础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将各个子站的数据传输到中央调度室,可以在调度室了解到各个换热站的各项运行参数。由此,改变了以往手工操作下调度员很对运行工况“情况不明,心中无数”、致使调节处于盲目状态的情况。例如,我们采用间连热网全网平衡软件,通过OPC方式从组态软件中获得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室外温度,热源的供水流量、供水温度、回水温度等。此软件动态的通过室外温度的时间序列法进行热网所需负荷预测、热源的供回水温差的需求、热源的供水流量的需求等。二是在冷热控制方面,能够均匀调节流量,消除冷热不均。换热站自动控制各个换热站可以根据室外气温的变化通过调节一级管网电动阀门的开度来及时控制二级管网的供回水温度,通过调度给定的控制曲线,各个换热站可以独立运行,保证运行参数始终在给定的范围内运行。同时调度在中央调度室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干预子站的运行,调度可以遥控子站的电动阀门,调整运行参数。三是在故障预测方面,能够及时诊断故障确保安全运行。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对供热系统运行参数的分析,即可对热源、热力网和热用户中发生泄漏、堵塞等故障进行及时诊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指出故障位置,以便及时检修,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四是在能源考核管理方面,能够实现量化管理。由于计算机自控系统可以建立各种信息数据库,能够对运行过程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对各个换热站的水、电、热进行各种统计、比较及计算,调度及公司领导可以随时了解整个管网能源消耗情况手掌握热同的经济技术状态,计量能力的提高,为量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采用间连热网全网平衡软件,可以对二次网的供回平均温度进行排序,使用户更好的了解热网的运行情况。如果热网存在支线的情况,排序可以应用于每条支线。同时,软件可以排出全网的最高的和最低的二十个热力站。这些都为加强能源考核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计算机在供热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
供热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根据供热情况的区别,使用的有如下几种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1)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简称DDC);(2)监督控制系统(简称SCC);(3)分级控制系统;(4)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我们认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集散控制系统(即DCS)更为安全经济。DCS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的控制技术。通常DCS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现场控制级、集中操作监视级、综合信息管理级。DCS是面向整体面向系统的控制技术,目标是整个系统的最优化控制,包括现场实时控制的最优化和综合信息管理的最优化,其优点在于人机界面好,便于操作管理;系统高度安全可靠,能达到最优化管理;利用充分的数据信息,科学节能运行。推广运用集散控制系统,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完善中心DCS软硬件系统以发挥出最大效力。二是完善DCS控制系统上位数据处理,发挥控制室的中央控制功能。三是完善DCS控制系统对各换热站的分布式控制。四是完善人工智能控制,用人工的知识经验与自控系统相互配合共同搞好锅炉控制。
四、计算机在供热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实证
实践中,我们可考虑采用上述间连热网全网平衡软件。该软件主要功能包括:全网平衡功能(一次网电动阀或一次网的分布式变频泵)、一次网阀的时间表控制模式、二次网变频循环泵的控制功能、控制效果的评价功能、负荷预测功能、阀位自动跟踪功能等。一是全网平衡功。如上所述,通过OPC方式从组态软件中获得相关数据及处理,能够达到均匀供热的目的。就一次网阀的时间表控制模式而言,此软件对一次网的电动阀(分布式变频泵)提供时间表的控制模式,如果其中的某一个热力站需要采用时间表控制模式,可以将热力站设定为某一时间表模式,在时间表模式中,主要规定设备的不参加全网平衡调节的时间段及此时间段内的二次网供回水平均温度的设定值。二是二次网变频循环泵的控制功能。间连热网全网平衡软件通过OPC方式从组态软件中获得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热力站内的二次网供水温度、二次网回水温度、二次网变频循环泵频率的反馈值和设定值等参数。同时用户通过配置文件“后台配置文件。MDB”输入热网的其它信息。软件根据获得的参数信息,采用一定的控制算法,控制二次网变频循环泵的动作,从而是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差基本达到控制目标。三是控制效果的评价功能。间连热网全网平衡软件通过OPC方式从组态软件中获得相关数据,软件根据获得的参数信息,采用一定的算法,可以得出热网每条支路及整个热网的均方差和失调度等评价指标,同时可以得出每条支路的二次网供回水平均温度的排行榜,整个热网二次网供回水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的热力站及热力站所属的支线编等。四是负荷预测功能。间连热网全网平衡软件通过OPC方式从组态软件中获得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室外温度,热源的供水流量、供水温度、回水温度等。此软件动态的通过室外温度的时间序列法进行热网所需负荷预测、热源的供回水温差的需求、热源的供水流量的需求等。五是阀位自动跟踪功能。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操作员可以通过组态软件对一次网电动阀门(一次网分布式变频泵、二次网变频循环泵)进行手动调节,此软件能够记忆手动调节的阀门(变频器的频率输出)位置,在下次进行全网(设备)的调控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节。这样在自控不太理想或有工况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手动干预,缩短系统的反应时间,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
五、结语
关 键 词: 机电一体化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时给相关生产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技术。随着各种技术之间相融合的发展,以计算机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控制领域将给工业及科研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实际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与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形成与技术的发展
忽略数字信号的量化效应,可以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看成采样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将其中连续的环节离散化,则整个系统又可看成由不同的离散系统构成。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将采样理论、差分方程、变换理论、状态空间理论和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理论综合应用到控制技术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发展。对于结构复杂、时变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则融入了鲁棒控制、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多种新型理论,逐步形成了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新方向。自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计算机首先被用来自动检测化工生产过程的过程参量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同时也研究了计算机的开环控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用于过程控制的计算机,实现了直接数字控制。后经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分层式控制系统控制,通过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和管理控制等。伴随着计算机处理器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最终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并对其产生巨大影响。
2、 机械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在生产、科研等诸多领域里,有大量的物理量需要按某种变化规律进行控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工业生产多处于手工操作的状态。最初采用基地式仪表控制压力温度等在一恒定范围内,初步有了对工业生产的机械控制实践。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出现,直接实现了工业生产中各参量和过程的数字控制。计算机的微型化使控制技术更加智能化,同时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且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生产领域。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1、 机电一体化的简介和生产应用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集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对各生产领域的控制过程进行监督操作。它主要应用领域有数控机床,通过相应的数控技术,在工业操作上结构、功能、操作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多CPU和多主线的体系结构,丰富了数控功能,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系统在机电控制工业的应用,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它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在工业上,它可以随机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更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等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也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上有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钢铁工业中,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实现,无论是大容量电机还是小容量电机现均可使同步电机或者异步电机实现可逆滑调速。也使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编程控制器是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化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控制系统。这一系统解决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大量开关控制的问题,逐渐取代了耗能多、故障率高的继电器控制系统。随着PLC技术的进步,其应用领域更是不断扩大,可采集存储数据,还可对控制系统进行监控。编制各种各样的控制算法程序,完成闭环控制。这种过程控制在冶金、化工、热处理、锅炉控制等场合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随着工厂网络自动化的发展,可实现通信及联网功能,更有助于工业生产的控制过程的监控。
2、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不断使相关的新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这些应用到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更多技术是切身关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下面举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技术和机电控制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机器人的应用正迅速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并从制造领域转向非制造领域,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随之出现。随着机器人的生产和大量应用,很多领域,许多单一、重复的机械工作由机器人(也称机械手)来完成。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进行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多用途的操作机,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方面,机械作业过程中驾驶室内的仪表盘正迅速由电子监视仪表取代并逐步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渡,以此来改善人机交互界面。另外,还可以将数据信息动态存入类似信用卡尺寸大小的高密度智能化数据存储卡,将农业作业过程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卡带回办公室,由计算机应用高级软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将管理者的决策和操作指令通过智能卡传送到拖拉机上的智能控制终端,实现自动控制农机的操作。
交通信号灯系统也是微机软件应用到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典型实例。通过主要应用PLC技术控制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动作。准确无误的完成信号灯的变灯动作来控制时间,这项应用更是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出行。
电脑横机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机械编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现在的电脑横机是一种涉及到计算机、机械、电子、控制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电脑横机的编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最初的横机是手动横机,只能胜任比较简单的编织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脑横机中,通过电脑的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可对编织花型进行数字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数字直接控制机械的退圈、垫沙、脱圈、弯沙等相应的机械编织动作,由计算机指令控制系统完成整个设计的编织,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讨论城市交通灯的开启时间间隔的问题,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之上,把城市交通灯周期时间控制问题进行简化,目的是使得路口的日平均车流量最大。根据实际情况,给出车辆行驶的一套规则,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得到最优交通灯的间隔时间。论文关键词:交通灯;车流量;计算机模拟 0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而城市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络的关节点,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建立交通系统运行情况的数学模型,在一定的假设情况下,制定一些符合实际和遵循假设的规则,以模拟道路网络的车辆运行情况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也就是交通仿真模拟。交通仿真技术是利用现代系统工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成果发展起来的新的交通研究方法,它对于描述多变的、复杂的随机性过程非常有效。通过运用这种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的环境下得以实现,可以更有效地掌握道路交叉口的各种复杂情况,对交通灯的开启时间进行研究,设计出城市交通灯各灯的开启时间,使得车流量最大,这对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即在有限的道路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即为设计各路口各方向的交通灯的红、绿灯亮的时间,使得日平均车流量最大。 1基本假设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作出如下的基本假设:设某城市的道路宽度B都相等,道路上双向行驶车辆,不考虑中途停车,且各方向的车流密度相同,道路网由无数条无限长且互相垂直的等宽(宽为B)的路组成,每个四条道路围成的街区呈正方形,边长为L,所有的车都直线行驶(不转弯、不超车),车长都为S,最大车速为v,行驶时安全车距(车头到前方车尾之距离)为D,停车时安全车距为d,车辆在停车线上从静止到穿过路口车头到达另一停车线(距离为B)所花时间为T=秒。 2问题的简化及其推导 假设1各个路口各个交通灯的周期T是一样的。 这里所说的周期T是指交通灯一次红灯时间T和一次绿灯时间T之和,即T=T+T,并且同时要求各个交通灯的T与T也是一样的。 假设2每条道路具有“状态对称性”。 由于是无限的道路网络,根据基本假设,每条道路的车流密度相同,而且这个网络具有几何对称性,再有周期T相同,可以推出整个道路网络的路况参数(包括车辆数、车距、车流量等)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任何一条有特殊状态的道路,所以说它具有“状态对称性”,即假设是合理的。 结论1设T为一次红灯时间,T为一次绿灯时间,则T=T+2T,其中T=。 证明:当某个路口的其中一个灯(不妨设为横向交通灯)由绿灯变为红灯时,仍然有一辆车正从停车线沿原方向开出,如果纵向的交通灯立即由红灯转为绿灯,则两个方向的车有可能在十字路口相撞,为了交通安全起见,必须使红灯有一个所谓的“滞后时间”,以确保横向开出的最后一辆车安全通过,而一次安全通过的时间为T=。同样,当纵向灯再由绿灯转为红灯时横向灯的红灯也应该有一个“滞后时间”,以保证纵向开出的最后一辆车安全通过,即得T=T+2T。 显然,T=>0,所以有T>T>0,即红灯时间不为零,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某个方向总是绿灯行驶,这也比较符合实际的情况。 结论1保证了每个路口的横向和纵向交通车流的平衡性,即在横向行驶和纵向行驶中做到了一种公平性,以保证每个方向的车流都能通过路口。再由假设2,道路具有“状态对称性”,即横向道路和纵向道路是对称的,所以可以将问题从考察整个道路网络转化为考察一条道路的情形。 结论2每个“B+L路段”的车流量相同。 证明:我们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定位为常州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本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和结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复杂控制算法的实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方面的相关技术、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给学生将来从事计算机测控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课程教学内容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核心专业课,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本科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总线技术与总线扩展技术;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与过程通道;硬件抗干扰技术。②步进电机控制技术与伺服电机控制技术。③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技术、离散化设计技术;纯滞后控制技术、串级控制技术、前馈-反馈控制技术;解耦控制技术。④程序设计技术;测量数据预处理技术;数字控制器的工程实现;系统的有限字长数值问题;软件抗干扰技术。
在设计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时,课程组确立了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制定了科学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课程实验与工程训练、创新设计、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创造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环境,坚持把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素质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强化实践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课程开设的实验主要包括:采样与保持实验,学生主要了解常见ADC和DAC器件的使用方法;直流电机控制实验,理解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直流电机的方法,了解PWM 调制、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小拍控制算法的研究实验,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最少拍控制器的设计和算法,了解最少拍控制系统输出采样点间纹波的形成和危害性;PID控制实验,掌握常规的数字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PID调节器参数整定的方法。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与工程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有多门,因此,给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我们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五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五位一体的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采用了“课堂+实验室+教学网站”的教学平台、“研究型+启发式+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的教学形式、“基础型+分析型+综合型+设计型”的课后作业、“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方法。
2.2 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育质量
虽然常州工学院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但随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校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平台,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科研水平的提高带动学科专业的发展,学科专业水平的进步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也是提高课程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开放和共享。在学生进入大三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入不同的学科方向进行锻炼,委派科研学术骨干教师给学生进行学术讲座,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创新欲望。
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工程应用实例来描述,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
2.3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制作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多媒体课件,应用MATLAB仿真实验系统向学生展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和应用成果。并且通过可动态更新的课程网站,使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按需索取所需资料。“学生资源共享”和“网上答疑”系统的运用大大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扩大了网站的资源来源和共享性。
2.4 严格课程考试管理、规范课程考核形式
本课程考核由两部分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试题由主讲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命题加入试卷库,并做好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预期、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综合评分。
3 结论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建设课题组成员在教学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海生,丁军航,潘松峰,等。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邢航,张铁民。“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370-372.
疾病预防医疗机构网络示意图秉承“网络分离”的原则,机构的计算机网络由业务网(内网)、互联网(外网)、医保专网等三个相互隔离的网络系统构成。在每个网络中,核心交换机均采用企业级核心交换机,另外有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与汇聚交换机之间用千兆光纤进行连接,汇聚交换机与接入交换机之间、接入交换机与工作站之间采用百兆双绞线进行连接。从地域结构上看,接入层交换机分布在大楼的各层,每栋楼根据需要设置数台汇聚层交换机,为了方便管理,每个汇聚层交换机可设置为一个独立的虚拟子网。业务网主要用于承载病区管理系统、医技科室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电子病案系统等系统的运行与互联网完全隔离,网络结构稳定,用户行为相对单一。业务网中心服务器采用两台服务器组成双机热备系统,实现了当A机死机时,B机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接管,保证业务正常运行,同时应建立了远程异地灾备系统。业务网建立单独的域,对于接入业务网的用户由域服务器进行权限控制,系统管理员按照“分级授权”的原则设定资源访问权限。在业务网的管理上,主要是防病毒及协助用户使用业务软件。互联网主要为了方便机构医务人员查找资料、对外疾控机构有关信息等。由于安全等原因,对接入互联网的用户需要实行相对比较复杂的管理方式,包括根据建筑物划分虚拟子网、IP地址绑定、限制访问区域、端口屏蔽等有效的措施,同时应针对不同的网络用户,设置不同的QOS策略。
2软件系统构成
目前,医疗机构业务网软件系统主要有HIS、PACS、LIS、电子病历系统等,实现了病人从挂号、缴费到出院的全程计算机管理,机构各级领导可通过计算机调阅授权范围内的数据。互联网除了提供HTTP、FTP等传统业务外,开通机构中心内电子期刊系统也很有必要,医护人员可以到中心内电子阅览室查阅电子期刊,也可在开通互联网业务的病区计算机上查阅资料,使得医护人员继续教育手段进一步多样化。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同时保证网络安全平稳运行,需要使用各种网络管理软件及辅助工具。在机构的网络管理软件中,主要包括网络拓扑管理、网上行为管理、流量管理、桌面管理、防病毒软件等。在这些软件的安装布置中,有些是保证网络安全平稳运行所必需的,例如防病毒软件等,有些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添加的,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统计,我们发现日常工作的多数问题是工作站用户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同时由于各用户节点遍及全院各建筑物,因此为了能够及时处理这些可以通过远程协助解决的问题,采用了远程桌面管理软件。通过这些工具,实现了准确、及时地处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疾控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而言,在采用一套新的软件时是需要十分慎重的。在安装布置一套新软件之前,需要先详细地了解该软件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健壮性、兼容性等特性。然后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试用,针对出现的网络异常情况(如网速下降、部分掉线等)进行认真分析,确定是否是新软件引起、是否对网络安全平稳运行构成威胁及如何处理。软件安装布置完成后,系统管理员要定时收集网络性能参数,对异常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如在ARP攻击、熊猫烧香等病毒爆发前,网络中均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异常。
3网络管理
3.1安全管理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权限管理、防病毒管理、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网络的日常巡查和性能监视,如每天察看流量日志、安全日志等并进行认真分析确定有无异常情况,对网络应用软件进行及时升级更新。一个核心是制定一套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保证每项工作都有人员具体负责,保证每一次操作都是规范和允许的。坚持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集中培训,从而大大降低人为因素引入的安全问题。
3.2服务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完成后,系统管理员应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和用户行为模式制定服务策略。例如,对于互联网网络带宽的分配,正常办公时间行政部门对带宽需求大,那么分配上就要适当倾斜,而在非办公时间,带宽就要对电子阅览室适当倾斜,因为此时有更多的人员去电子阅览室下载资料、观看视频教学等。同时为了保证网络正常使用,要对P2P应用、网络电视等进行限制。
3.3应急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医院信息化的基础工程,从投入使用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各项制度及措施。应急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出现硬件损坏、线路故障的硬件应急措施,还应该包括异常数据流、频繁掉线等软件问题。尤其是软件问题,需要管理员借助专业的工具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找到问题所在,因此更需要事先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措施,才能保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特别是承载信息系统的容灾和备份业务的计算网络。
4结语
一、绪论
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建立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更好地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科学设计、操作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大量事实表明,优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化,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起到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计算机企业活动、内部控制理论,通过对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找出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企业发展的新技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介绍,探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和系统分析的方法,推动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二、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基础
(一)计算机企业的特征
从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通用的计算机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前瞻性。市场需求是计算机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牵引,要求更高的人力资源配置、组织和项目管理水平;(2)创新奉献。计算机企业的活力是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发明不断,计算机企业的存在有没有意义。(3)高风险。计算机公司需要使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可以利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但是市场发展同时又有许多不定因素。因此,计算机公司比传统的企业风险更大。(4)科技人才聚集。计算机技术和组织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并参与信息技术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资源方面的管理工作。(5)产品更新换代快。如同我们的手机,新产品推出周期一般不到两年。各种软件系统,1.0版、2.0版、3.0版等层出不穷。(6)信息安全要求严格。支持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和安全体系结构,并保护独立拥有知识产权。计算机系统,如果不重视安全防护,一旦遭受病毒攻击,损失不可估计。
(二)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核心要素及特殊性
(1)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
资金是企业维持生命的血液,是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要素。计算机企业的发展,其生产、企业管理、贸易和服务相对复杂,其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一些有经营风险的公司,为了回避风险,则增加了融资困难,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缓解和解决资金问题,因此,银行、基金,投资者等均需要了解计算机企业资金流入和使用的现状。第二,计算机企业有相当大比例的无形资产。产品技术密集型是计算机公司的重要特征,资金流入企业,主要用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管理。最后,研究和开发需要更多的投入。计算机公司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提高技术创新,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更新计算机技术和产品,以符合市场需求,扩大企业市场份额。
人力资源则是计算机企业保持创新、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企业大多数是技术人才和计算机管理人员,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此外,计算机企业的技术人才与传统行业人才相比,稳定性较差,往往容易出现人才流失,导致企业可能面临人才短缺。
先进的技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成功的计算机企业的首要条件。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进行技术创新和不断研发,从而保证企业不断拥有适应市场的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发达国家企业一般从市场筹集更多的技术研究,而我国企业相对大多数来自政府,所以,要不断引导企业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计算机企业内控构建特殊性
当前,新的工业计算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也是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科学理论和高新科技服务,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新技术使经济信息传播效率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从而缩短科学研究与生产领域的距离和空间。
因此,计算机企业需要面对比传统企业更多的控制因素,其内部控制不仅要遵守基本原则,特殊的计算机业务更要求强化重点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为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足够灵活的结构,协调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
(3)计算机企业的内控导向
基于计算机企业的特点和特殊性,在我国还没有完整的计算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为其参考,但是时效性较差和缺乏科学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关的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投资管理、人员营销、合作伙伴关系等管理控制信息集成。
高新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常态化,有助于计算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该系统实现企业运行良好,新技术和新的服务模式、对客户和供应商的密切相关、长期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都可以形成。这不仅可以避免计算机企业的高风险,同时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价值、企业的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三、 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理念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计算机企业不断引入内部控制框架,并迅速付诸实践,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计算机龙头企业在国外和香港上市,按照上市公司监管的相关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以符合上市的监管要求。然而,由于接受新系统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很多企业在当初对内部控制概念和知识概念认识不清,如,有的简单地归结为是一个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的认为是为防止欺诈,或纠正错误的系统监督。还有一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是迎合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以满足监管要求,不是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搞清楚内部控制的内容,而且要搞清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建设、执行措施和效果,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计算机企业属于技术行业,企业内部的工作有多个行政部门分工,根据生产经营安排和管理的特点设置具体业务流程。因此,对一个部门或团队的控制,都会与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业务和人员出现交叉现象,如果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就会出现交叉和矛盾,影响执行效率的提升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等等。目前,大多数计算机企业已建立一套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案及相关实施细则,但有的方案与企业的具体特点不相配套,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甚至走走形式,真正无法实施。有的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沟通缺乏,不能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最终降低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
(三) 缺乏对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重视
内部控制环境一般显示的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氛围和环境,大多是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和约束下形成的。在企业发展和文化培育中,引导和影响员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一环。目前,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有关监管机构对计算机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中,内部控制是一系列管理制度中所必须具备的。问题是,公司治理虽然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很多的算机公司都没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公司治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有些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能部门,或者没有纳入公司议事日程进行检查和评估,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发展。
四、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 提高计算机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
企业法人应充分认清计算机企业自身特点,及时掌握计算机企业发展的风险点,注意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管理层是企业的龙头和核心,只有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理念并予以实施,把内部控制这一思想贯穿到企业管理全过程,才可以规避和降低管理模式的经营风险,保证企业永续发展。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步引入先进的理念,才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应强化内部控制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真正能利用内部控制的优势,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所有活动和过程,它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在其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原则,控制和调节其发展的主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评估也是应考虑的因素,从经验、人才、技术、产业和综合分析来看,要建立合适的控制措施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企业应明确专门的机构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检查和评估、调整,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三)积极建设内部控制环境
前面已经论及,有的计算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问题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而有的企业由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因此,计算机公司应对标先进企业,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以阻止各种非理,克服经营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此外,计算机企业还应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股东会和监事会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风险控制和管理意识,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建设。
结语:计算机企业既属于技术行业,也属于服务业范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与沟通有了更高、更直接的认识和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计算机企业在抢抓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注重实施内部控制,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和规避风险,迎接挑战。目前,计算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积极采取落实措施,如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等,一定会加强计算机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从而促进计算机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锡才、彭浪:《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童立华:《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李俊英、童立华、何琪:《财务管理学案例实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到财务管理中来,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标准化和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网络共享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效益。
一、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存在缺陷
安全性与保密性差。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功能,对操作人、操作时间和操作内容没有具体记录,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可以很方便的从外部打开修改。还有一些商业软件为了占领市场,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帐目等功能,这些都为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埋下了隐患。各核算模块缺乏衔接。总帐、固定资产、工资等模块间数据不能顺利地相互传递,以实现自动转帐、相关查询等功能,不能做到“无缝连接”,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先进性。
2.理论落后于技术
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电算化人员不少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许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会计人员入门依然很慢,而且在上机时一旦出现错误操作,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几年时间,计算速度提出高了几十倍。软件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4.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完善会计软件的服务体系
由于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实施电算化还属初级阶段,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立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尽力开发操作简便的软件,简化操作和去掉不必要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对用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针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要求对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2.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人才的培养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
首先应抓好基层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单位要分期分批地使会计人员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培训,逐步使多数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运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技能,部分会计人员还要掌握软件的日常维护和二次开发的技能;使数据共享,数据处理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反馈及时、通畅、正确,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各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才能蓬勃发展起来。
4.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1)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数据文件的行为,在许多国家法律上不认为是偷窃行为i因此就无法对拷贝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2)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单位,均应建立和健全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强有力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措施,两者缺一不可。一般控制包括软件系统控制。是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取得和开发的控制,以及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的安全所进行的控制。包括系统软件的购买、开发授权、批准、测试、实施以及文件编制和文件存取的控制。应用控制包括数据输入控制。输入控制的主要内容有:由专门录入人员,录人人员除录人数据外,不允许将数据进行修改、复制、或其他操作;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对更正错误的控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应该一视同仁,严密防范,领导重视并督促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以及有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