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民航服务论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课程设计;课程改革
1绪论
《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是航空交通管理、航空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民航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民航运输生产的业务技术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在航空运输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课程也是一门包含内容广泛、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研究课程特点,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行业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改革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内容与目标
《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体系脱胎于航空公司配载与平衡业务工作。该工作是保证民航飞机安全飞行的基础,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飞机的载运能力,提高航空公司运营效益。课程内容分为4个模块:第一模块系统阐述民航飞机机型情况、飞机机体结构及其功能作用、飞机的飞行原理等,这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准备。第二模块围绕飞机“配载”展开,解决“飞机装多少”的问题,讲述合理最优利用飞机运力的理论与方法。第三模块围绕飞机“平衡”展开,解决“飞机怎么装”的问题,讲述合理布局机上客货行邮的理论与方法。第四模块讲授了在计算机离港系统上实现配载平衡工作的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了解航空运输业生产组织管理体系,了解各飞机机型的座位舱位布局知识,熟悉民航运输地面生产流程,掌握货运配载和商务平衡的基础知识,形成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具备一定的对民航运输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3《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3.1课程改革理念与思路。(1)课程改革理念。民航部门注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要求业务流程的高度熟练。所以在《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整体改革上,需要遵循以下三点:第一,与民航工作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开放式地将民航元素导入课程教学过程,使民航工作流程融入于日常课程教学。第二,根据民航配载平衡岗位的工作要求,以实际业务流程为参照,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排序。第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改的重点。(2)改革思路。总体上,按照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来设计课程内容。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分析岗位能力,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工作流程,细化工作任务,然后对课程内容选择、排序和整合,最后,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3.2课程设置。(1)课程安排。《民航配载与平衡》是航空交通管理、航空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课程安排上要做到民航基础教学在先,在对民航基础知识的有所了解的前提下,开展该课程。同时,该课程与《航空旅客运输》《航空货运管理》课程内容上有较多的联系,实际业务上也有很多交集,因此,通常学生需要全面学习这三门课程,才能对航空运输地面生产运作有较全面的认识。(2)教学要求。《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教学应达到如下要求:第一,不同机型的飞机有不同的载运能力,因此,《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首先应要求学生掌握飞机的机型、客货舱布局。第二,飞行安全是航空公司运作的前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飞机的载运能力,又是提高航空公司运营效益的保证。因此,《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熟练地计算飞机的各种装载重量,合理地配运到达前方各站的客货行邮,使飞机运力载量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计算出飞机的重心,确保飞机重心在安全飞行包络线内。第三,随着民航运输的发展,空运货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不同的货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航班配载时,需要区别对待。学生只有掌握了各种货物的特点,才能根据不同的货物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妥当地装载要运输的货物,保证货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完整。因此《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货物的性质与货舱装载要求。第四,飞机装载后,飞机上的客货行邮难免遇到需要移动、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例如:飞机超载,飞机不超载但重心位置不符合平衡要求,旅客因故中断旅行,需要拉下行李,临时加装货物等。因此《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要求学生要有能力快速和精确地处理任何重量移动、增加和减少后的飞机重心位置问题。3.3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民航配载与平衡》是一门与民航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可以引入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具体为:教师列出在民航日常工作中会面临的一项工作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开始学习与思考,然后整理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详细讲解新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在学生掌握并完成具体的任务后,教师会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以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航班出发站配载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给学生,介绍某航程航班订座人数、航空公司仓库里待运货邮的品种和数量。然后让学生为特定机型飞机配运货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复习旧知识———飞机最大业务载重量的计算,学习新知识———选配货物。待学生完成始发站配载任务后,教师可以再介绍一些关于舱位销售、配载内外场工作分工、机坪监装监卸等知识。这种任务导入—任务分析—背景知识—任务实践—知识扩展的驱动模式,更接近实际业务,能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应该学习这些理论,以及这些知识将如何对他们未来有帮助。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即使他们遇到了自己没有学过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在学校里形成的自学方法来解决问题。3.4课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的概念内容和基础理论,如飞机机型介绍、飞机组成与飞行原理、飞机的最大业务载重量、实际业务载重量配算、飞机重心与平衡等形成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划线法进行航段业务载重量配算时,运用启发式教学,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多航段航班业务载重量配算在划线法分配后是否就结束,从中引申出实际业务载重量配算的两个步骤,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形象、直观的案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实际问题有感性的认识,能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民航专业知识。比方说在讲到飞机载运量的影响因素时,引用宁波机场国航一次限载减客的案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跑道和气温对飞机最大起飞重量的影响。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要注重案例的选取,年代久远的案例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要尽量使用新鲜的,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特点的案例。(3)习题训练。习题训练是对课程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独立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完课堂理论知识后,教师会留有课后作业以达到加强理解、熟能生巧的目的。但是一些重要知识点不是几道练习题能解决问题的,往往需要教师对学生出错的环节专门讲解,反复练习,不断启发。因此,课程对重点章节的难点问题,极易混淆和出错的内容,设置讨论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4)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将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课程经过努力已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较为丰富,不仅有开放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参考文献、主讲教师现场教学录像等要素,还有航空公司内部资料和业务视频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在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通过模拟民航配载平衡活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来和校外实习来实现。目前《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的实习软件包括I-cargo货运软件和离港系统模拟软件。采用模拟教学软件,学生在计算机上填写货运配载单据和完成飞机平衡重心计算,这与在实际业务中的操作几乎相同。模拟教学软件可以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环境感受到实际运行情景,并能反复训练直至熟练。学习完相关业务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企业实习,使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强烈的感性认识。例如,让学生去航空公司的货运配载部门和客运平衡部门进行轮岗实习。校外实践基地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真正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的愿望,取得校内教学无法比拟的良好效果。
4结语
总之,《民航配载与平衡》课程是航空交通管理、航空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实现课程教学、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林彦.任务驱动法在《配载与平衡》教学中的应用[J].卷宗,2012(8):73.
[2]陈文莉,吴家礼.国际货运服务课程改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73-75.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湖北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区域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湖北省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物流物流体系
一、引言
湖北省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得天独厚,省会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较强经济基础。但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影响了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致使湖北潜在的优势逐渐丧失。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构筑我省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对推进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构建湖北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投资环境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湖南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带动相关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餐饮业、信息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优化湖南产业结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推动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而且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投资规模决定了发展速度,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巨大,加上湖南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招商引资的潜力很大。目前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往往把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效益。因此,构筑完善的物流系统,将成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部地区崛起客观上需要一个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从影响现代物流发展的区位、市场、交通、成本和服务等基本要素来综合衡量.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特大中心城市,地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中国三大增长极的中心点上,具有交通和流通的比较优势,是中国最理想的物流基地,最适合成为商品和要素的集散地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其重点是要将武汉以及以武汉为中心的“8+1”城市圈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3.促进湖北省同中部其他省市的协作。
湖北现代物流的发展将在武汉形成一批物流园区,辅之以湖北省内其他一些的现代物流中心,从而形成一个以武汉为核心的华中物流中心的态势。物流园区是为全社会服务的物流基地,它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从这个意义讲,中心城市建设“物流园区”,不仅可以提高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而且更有利于优化物流资源。武汉地处武汉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湖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城市。稠密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航空和高速公路网,使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的辐射范围广,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湖北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物流体系现状
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和基本发展框架;交通运输业是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截至200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2万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275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7263公里。公路、铁路、水运发展迅速,物流业的发展框架已经构成。物流需求稳步上升,推动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快速增长;初步测算,2006年全省物流需求系数(社会物流总额与GDP之比)为2.32,即平均每1元GDP的产出需要有2.32元的物流额来支撑。2006年物流需求系数比上年增长2.2%。物流需求稳步增长,推动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快速增长。2006年,湖北省社会物流物品总额17586亿元,同比增长19%,比同期GDP增速快5.8个百分点。物流区域物流中心正逐步形成;初步核算,2006年,武汉市社会物流物品总额占全省物流物品总额已达36%,襄樊市与宜昌市的这一比重分别在10%左右,三市物流物品总额占全省比重已近六成。统计数据表明,在我省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物流圈和以襄樊、宜昌为副中心的三大物流圈已具雏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专业人才短缺、难以保障技术支撑。当前,我省物流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物流业专业人才十分短缺。以物流业的主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仅占16%,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仅0.16%。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随着我省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物流人才已经成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内最缺的三种人才是:物流规划人员、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研究人员。人才的“质”“量”俱缺,是造成目前物流业发展落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2)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同时存在。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过剩”同在。
(3)物流企业粗放经营格局尚未根本改观。物流企业服务内容仅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大部分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
(4)物流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城市交通、铁路、民航、商贸、各级政府等各自承担一部分的物流管理职能,无法统一管理,地方、行业保护现象严重。同时,缺乏与物流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难以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
四、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1.合理规划区域物流的发展,打造部级物流中心枢纽。
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考虑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与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原则,统筹规划,相应形成与发展武汉物流圈、襄十物流圈以及宜荆物流圈三大物流圈。在三大物流圈中,享有“九省通衢”之称的省会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唯的一特大城市,武汉有发展物流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强的经济基础。全力将武汉打造成部级物流枢纽城市,对湖北物流业的发展乃至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但是,武汉要真正确立国家物流中心枢纽地位,在诸多方面还需改进提高。武汉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重点启动发展与物流相关的重点项目,完善物流项目用地优惠政策,减少通往物流集中区域的收费站点;加大整合提升的力度,注重国际国内双向物流相结合,注重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物流相结合,注重物流设施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物流业相关政策措施,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培植一批超强物流企业。
2.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要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引导和支持物流业发展。即通过物流政策为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物流政策即物流发展产业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等等。在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由于目前物流业分散在不同主管部门,一定要防止政出多门,搞得物流企业无所适从。要树立“全省物流一盘棋”的观念,适当降低物流企业税费标准,为物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税费、土地规划、车辆入籍及年检、贷款及保险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有利于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物流行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很强。虽然目前我省拥有较为发达的交通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网络,但高等级公路比重仍然较低,2006年我省高等级公路仅占全部公路通车里程的1%。我省铁路也尚未成网,已不适应现代铁路运输的需要。政府应当加大投
入力度,改善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加强基础建设。从硬件上,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改造力度,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加快宜万线,汉宜线的铁路建设,以适应现代运输的需要;修建大型物流园区,加大对物流园区的投资力度,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网络的大区域市场物流体系。
4.设开放有序的物流市场,加速与国际物流市场的融合。
鉴于湖北物流在全国物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应将其发展纳入较高的起点与层次来考虑,以加快推进湖北物流国际化进程.早日与国际物流市场的融合。首先,改进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其次,加强现代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的物流业态,创新经营方式,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物流企业运行机制,鼓励国外物流企业按我国的法律、法规到我省设立物流企业,鼓励省内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与世界知名的物流企业进行全面的长期合作,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史育龙曹广忠:潍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关键词:飞机通讯寻址和报告系统;航空气象;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C#ACARS
(AircraftAddressingandReportingSystem)是一种地-空数据链系统,该系统由飞机系统和地面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ACARS的通信设施能够使飞机成为航空公司运营系统的子系统命令,控制和管理系统。ACARS是航空公司内部数据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利用飞机机载ACARS数据链通讯以及定位功能,实时跟踪飞机,监测ACARS数据链的下传报文。根据航空气象服务需要,从ACARS报文中提取数据,可以获取比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更丰富的数据,如:垂直高度、风速、温度等[1]。航空气象服务是民用航空运输所必需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航班运行安全有效保障的必要基础。本文针对目前航空气象预报所使用的主要预报资料“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选择ACARS报文中的气象信息来制作“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并显示。
1ACARS数据链研究
ACARS报文主要有表1所示的几种类型。在进行ACARS报文的传输时,报文的主体组成部分最大为220个字符,大于220个字符的报文会被系统分成多个部分并分别进行传输,地面设备也会在收到所有部分的报文后再统一对这份报文进行处理。此外ACARS具有两种报文传输的物理链路:VHF链路传输和卫星链路传输。1.1ARINC标准。ACARS规则主要依据ARINC解析标准来制定,AR-INC解析标准主要文件有ARINC618、ARINC620等。AR-INC618文件重点解释了ACARS的电报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定义,其中包括全部的空/地报文的格式和其中每一个字段的信息定义。还定义了ISO-5字符集字符的授权使用范围和ACARSMU消息传递协议的优先级多模块处理和ACARS通过甚高频收发器用于音频的传输这样一个功能。ARINC620文件具体介绍了ACARS报文中地/地信息的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定义,用来向数据链路用户开发应用程序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对数据传输服务和数据文档的使用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并且使链接服务提供商在传输信息时具有一定的标准性[3],此外ARINC620文件规定了ACARS报文的基本格式,所以当进行对ACARS报文的解析时,可以将报文的报头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开并分别进行解析。1.2ACARS报文基本结构。ACARS的空/地下行报文和地/空上行报文的格式一般由报头部分、正文部分和BCS校验码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如表2所示。ACARS地-地报文结构如表3所示。1.3高空风和温度预报图。高空风和温度预报图用来显示某一高度上的风速、风向和温度的分布情况,高度的选择为固定的标准等压面高度。在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上,风速的单位为节(Kt,海里/小时);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气压单位为百帕(hPa),这些数据通过风标在图中进行定位标注,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标,间隔为5节,风向为风标杆所指示的方向。温度显示在风标旁,并不能与风标重叠,当温度小于零度时,去掉负号直接显示数字,当温度大于零度时,在数字前加“+”或“PS”进行表示[4]。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的底图用麦卡托投影方式显示低纬度的地图,用兰勃托投影方式显示中纬度的地图,底图上还会显示所包含范围的经纬线,每隔10°进行标注并显示经纬线的信息[5]。
2基于ACARS数据的航空气象应用软件设计
2.1软件设计流程。软件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2.2软件运行实验分析。所使用的ACARS接收机实时接收200海里范围上空的ACARS信息,并将其按照飞机注册号显示在不同日期的数据库中。所接收的报文将在数据库中保存一个月的时间,直至下一月的同一日期新的ACARS报文将其覆盖更新,数据库如图2所示。在编程环境中,通过数据库AcarsData.Edmx.组建远程连接到数据库,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得实时的ACARS数据,进行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的制作。(1)运行软件,显示软件窗口,如图3所示。(2)选择要查看的高度,按高度提取数据,可供选择的高度如图4所示。(3)通过“选择时间”窗口,可以选择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显示的时间范围。然后点击显示图像,生成所选高度的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如图5所示。(4)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选择提取所有,获得当天所有ACARS数据。如图6所示。通过软件运行得知,该软件能够将接收到的完整的正常报文中的数据顺利提取出所需要的数据,并显示在软件的表格中,并通过其中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而成了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因此达到了论文开题时的要求。但是由于本软件制作所使用的ACARS数据来自于实验接收机,使得ACARS数据的来源只能是小范围内的区域,所制作而成的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也只有这一小块区域有气象信息。因此,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需要更广泛的ACARS基站去接收更多的ACARS报文。
3结束语
ACARS航空气象数据精准度远高于传统气象观测数据。从ACARS报文中提取航空气象数据,不仅提高了气象数据的准确性,而且提升航空气象数据更新频率,从而使得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中的风温信息更加准确可靠。由于大部分的ACARS报文是飞机在飞行航线中由机载ACARS设备发出,所以报文中的气象信息具有地域性、实时性、关联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具有较高社会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此外,报文中的气象信息大多来自于飞机所飞行的高度层,所制作的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可通过软件进行不同高度的选择,告别了以标准等压面高度为选项的传统选择方式,从而可以使高空风和温度预告图的高度选择更加灵活,查询更加方便。随着ACARS与ADS-B的应用融合,可通过实时收集航空气象数据,制作一个实时更新且2D/3D立体化的航空气象数据观察软件,为航空气象决策提供辅助性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召悦,韩邦村,高春燕。基于数据融合的ADS-B/ACARS空域监视系统设计[J].航空计算技术,2013,43(04):91-94.
[2]新一代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综合业务观测手册[S].北京: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2011.
[3]ARINCspecification620-6,Air/groundcharacter-orientedpro-tocolspecification[S].Annapolis:ARINC,2007,11-39.
[4]AP-117-TM-02R1,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S].北京:中国民用航空局,2012.
一,三大产业扩大开放的方式比较
1,造船工业的开放方式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造船是“以军为主”,远洋航运“外购为主”。造船工业的实际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起步的。中国船舶总公司及时进行战略转移,实行两个转变:从以军为主的封闭体系,转向军民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开放体系:从单纯为国内服务,转向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自此,中国船舶工业走上一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提高创新,扩大出口”的成长道路。
造船工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来提高技术水平,发展本产业。从80年代起,通过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等方式,引进世界名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共100余项。如中高速柴油机引进德,法,日等国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率达到80%,配附件国产化率达90%以上。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船舶设计,自主创新,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开发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带”的原则,加快船型,船用设备国产化。从一般货轮,油轮,化学品成品油轮,冷风集装箱船,到大舱口集装箱货轮,液化石油器船,全铝合金高速水翼船等,我国都能自行设计,生产。
在实行这样一种利用国外技术资源、自主进行产业发展的方式中,中国船舶工业创造了破除“四个迷信”的经验:①,破除了“民族工业取得国际竞争力高不可攀”的迷信。②,破除了“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走合资道路”的迷信。③,破除了“自主开发(有国际竞争力产品)高不可攀”的迷信。④,破除了“国有企业机制不行,只有合资企业机制才行”的迷信。总的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不盲目地相信外国、相信跨国公司,而是相信自己的工人阶级(包括科技工作者)。
为了实现产业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中国造船者创造了如下具体经验。⑴,选择好了出口市场的突破口——香港,香港是国际贸易,航运中心,船队占世界的1/10,船东多为中国人或外籍华人,地理条件有利于我们做生意。⑵,走技术创新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入手,经技术获取,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开拓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都提高质量。⑶,只有在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提高国产化率才有意义。解决好技术与经济结合,自主开发的重点首先瞄准船型。⑷,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产品从低档入手,由低档向高档发展。最初设计制造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散货船,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提高。
2,轿车工业的开放方式
中国的轿车工业是从1958年生产红旗轿车开始的,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的距离并不很大。由于二十多年来轿车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市场竞争,这一工业行业必定落后。改革开放,本来可以通过面向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改进技术,求得自主发展,可是另外选择了一条全面合资的道路。
从短期目标来看,合资确实是走了一条发展的捷径。从1981年到1998年,共引进技术近600项,40多种各类型整车,初步形成了汽车工业体系,企业熟悉了世界通行的市场规则,学到了现代经营管理技能和操作技能。
我国轿车基地全面合资,产生了如下负面影响:⑴,轿车工业重组难度加大。八个轿车基地,四大直属集团,外加各系统研究所,不乏精兵强将,可惜各为其主,形不成拳头。这就决定了难以联合起来自主开发中国的轿车。⑵,技术上受制于人,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车型的技术能力。合资10年以上的上海大众,只靠外方提供车型,中方的技术力量只在零部件国产化上下功夫。从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开始,几乎都是从CKD方式起步,买人家的散件生产整车,提供散件的合资外方一年赚的钱就超过投资。为此我们强调提高国产化率,促进国内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目标是在这里,而不是自主开发。
上海大众与德国搞合资,生产的是德国刚刚淘汰的车型,可以说投产时这项产品就陈旧了,合资企业竟然生产了近十年。十年一贯制后总算更新换代了,车型一换代就要花1亿美元买德国的帕萨特技术资料。既然合资企业可以从德国母公司买帕萨特技术,德方就不用在中国的合资厂费劲搞开发了,免得跟他竞争。
外国厂商在中国也建了研究开发中心,但不是真正搞新车型开发,更多的是做检测配套零部件质量的工作,为其在华生产的汽车进行质量把关,消化在华生产的产品图纸。
我国汽车工业除了一汽还有自己的独资轿车厂、有独立品牌之外,其余全部合资,生产洋品牌。这种格局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今后部分企业虽然可以自主开发本国的轿车新产品,但力量已经很有限。
3,民航工业的开放方式
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了大型民航飞机运十的研制,1980年9月运十试飞成功,到1984年止,无论是飞行起落,飞行小时,所飞抵的国内主要城市,直至七次沿“死亡之线”飞抵拉萨的事实,都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运十完全研制成功。她使我国当时拥有了自己设计制造大型飞机的复杂技术,不仅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中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而且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国际干线飞机俱乐部”(美、欧、苏、中)。
由于掌握飞机市场命运的中国民航看中的是发达国家的民航客机,明确表示不接受运十进入民航客运系统。为此,国家不再继续支持运十的改进与生产,财政部停止拨付3千万元资金。已经投入的5亿多资金付之东流。
自此,中国开始转而通过国际合作来发展民航飞机。1986年上海航空集团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MD80飞机,1992年转为合作生产MD90飞机。为了给MD腾厂房,运十飞机生产线不仅被拆除,而且被当成废铜烂铁统统卖光。
这项合作是由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合作制造飞机。具体合作内容是:由中航总组织上航、西飞、沈飞、成飞四家企业共同承担,实施国际通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生产模式。MD90机体国产化率要达到70%,中方生产的零件数达4万多项。美方提供图纸和原材料(包括锻、铸件毛坯),发动机、机载设备及部分系统相关件;中方负责从零件制造到总装试飞的工作,并在质量和适航保证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1999年10月与2000年2月,两架MD90分别试飞成功,拿到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适航证。试飞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在干线飞机的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获得的巨大进步,达到了90年代的国际水平。这个项目尤其显示了上航作为主制造商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总装能力,这一能力真正能够体现一国航空工业的水平,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然而,试飞成功之日就是这一事业中断之时,也是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的终结之时。我国航空工业多年来拼搏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再次处于被搁置的命运。
原因在于,该合作项目仍然没有本国的市场支持。成功的项目同时成了既赔钱,又无前景的包袱。由于合同规定美方的知识产权只能用于麦道飞机的生产,项目一停下,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敦促中方当面销毁所有的管理文件和图纸资料,并宣布继续使用为非法。
二,三大产业开放条件下的发展结果评价
1,造船工业发展初步成功
我国造船工业以它自己的对外开放方式,取得了初步的然而是显著的成功。时至今日,尽管船舶工业的质量还有诸多问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虚弱,但毕竟成为有自主产品知识产权与企业产权,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与韩国),造船总量占世界份额排名第三位的民族工业。
不容讳言,中国船舶工业问题还很多。如集中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层次较低;船用设备自给能力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低成本低优势逐步丧失,等等。造成上述弱势的原因,有的是技术水平问题,有的是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有的是工业体制问题。总的说来是改革开放都还不够到位。以开放来说,船舶工业“以我为主”是正确的,但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加强资本扩张,在分支企业上允许外商经营以补足薄弱环节,以至进行跨国经营,都是必要的。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别国造船业进行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态势面前,我国的船舶工业是需要加大努力的。
另一方面,我国船舶工业又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据统计,我国航运部门每年有80%的定单流到国外,而船舶工业每年又要拿出相当大的生产能力承建出口船舶。我国用户在日韩订购的大批量散装货船,集装箱船,其实都是我国技术上十分成熟的常规出口船型,有的还享誉国际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外购船贷款差异太大。外国政府贷款造船期限10年,宽限4年,贷款利率3,25—3,75%,日本仅为本%。我国贷款5—10年,税后还款,贷款利率8—15%,延期还款追加20%罚息。这实际上形成了负保护主义。
可见,中国船舶工业今后的发展,既要扩大开放,又要加强保护。
2,汽车工业发展之路很有争议
我国轿车工业全面合资形成的是多头合资、相互竞争的局面,看起来,没有那一家跨国汽车公司能垄断我国轿车工业,还逼使各合资厂注重本土技术开发,加快改型换代。看来“中国的”轿车工业是在“国际竞争”中发展。但实际上,国内轿车市场已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各跨国集团“商战”的战场。这种格局一旦形成,中国人想要发展成体系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工业,道路就十分漫长了。
合资企业必然对自主开发失去兴趣,一讲扩大生产能力就热衷于全套引进外国设备。即使企业的中方愿意自主开发新产品,也可以具备相应的技术管理能力,但此时已没有条件。一者,从格局上看,各汽车企业分头花巨资引进车型,买外国的知识产权,有限的技术力量就分散去消化这些知识,忙于提高国产化率,还要零部件厂更新改造。刚一就绪,人家的新车型又来了。结果各厂家都是被动跟进。二者,不经外方同意,中方寸步难行。甚至合资企业本身的改进,其产品权也要属于外方。而且,跨国公司在掌握产品开发权的同时,也掌握了零部件的定点权,轿车零部件国产化也要受外方控制,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总之,整个产业多头合资的格局,造成引进——国产化——再引进,往复循环。各合资厂身不由己,只能走这样的发展路子。看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从汽车工业来说,人们把以开放促发展的两种结果概括为“日韩式”和“拉美式”两条道路。前者是在国家保护下对外引进消化,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后者则鼓励多家跨国公司合资竞争,形成本土生产能力,在知识产权上就是跨国公司的附庸。至今,我国轿车工业恐怕离“拉美式”的发展前景更近。
象汽车工业这样一个在工业化较长时期都能对国民经济起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如果不培养自己科技人才的优势,走自主开发的道路,我们的市场优势就是为汽车强国提供的。
3,航空工业的“开放”带来方便而中断了发展
从运十的夭折到MD项目的中断,这段时期正值我国民航市场猛烈扩张的十年,这种态势本来对民族航空工业发展是好事,结果民航从国外购进各型干线飞机达400多架,由短缺变为过剩,反过来演变成为置民族航空工业于死地的态势。我国的民航飞机市场慷慨地让给国际航机公司,却不给自己的民族工业任何一点生存发展空间。
一方面,大买外国客机(在国内产品已经试制成功的情况下)使中国民航客运服务顺利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中国的民航飞机制造工业却一再受挫。
迄今,在民航工业的发展上,中国的飞机工厂成为发达国家飞机的转包生产基地。中国飞机制造厂家(如上海飞机厂)那些具备研制飞机的系统工程经验的群体,即对于主制造商——供应商系统运行已有宝贵实战经验、管理标准(达到与国际接轨、具体实施美航空工业的先进技术标准),以及相应的电子设计制造图技术的人才资源,是从此改行为一般的飞机零部件制造技术的人员,还是流失到国外,难以预料。
三,三大产业的发展风险分析
三大产业对外开放的过程,概括起来可以初步论断:造船工业是通过引进技术来取得产业自主发展,力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轿车工业是通过全面合资成为外国知识产权的应用生产基地,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国际竞争”来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民航飞机工业是面临开放自行搞垮本国飞机制造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使飞机制造厂家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线上的加工装配车间。
从这三大产业的开放――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启发我们对产业发展风险有如下认识:
1,产业开放对于国家应有的产业发展目标会起到很不相同的作用,并非是只有促进作用。其中一个极其重大的负作用,就是对一个民族起到麻痹的作用。如果对外开放诱使一个国家的对产业发展决策有影响的人,误认为可以顺其自然来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所有重要领域甘居垂直分工的下端,可以放弃一些吃力的产业发展目标,那么总体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就大了。因为在市场自然的推力下一个产业可以放弃发展目标,另一个产业也可以这样,象多米诺骨牌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最后整个中国就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大加工厂,运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能源,从事局部性的产品生产,在国际化生产的价值链中占有简单劳动的环节。
从民航工业的发展来看,研制运十客机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是有一个发展民族产业的目标,这个目标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没有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确立这个目标是否合理呢?是否按照中国国情,不应该发展自己的民航工业呢?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产业的市场潜力与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如何?很明显,民航工业的市场潜力与带动作用都是很大的,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应当发展。二是我国能否将该产业发展起来。事实已经作了初步回答。如果没有运十飞机的初步成功,人们还可以怀疑我国制造大型民航飞机的能力。有了这个初步成功,就没有任何理由再来怀疑第二、第三步的成功。然而,正是在有了来之不易的初步成功之后,由于开放的市场造成了对产业发展麻痹的作用,民航工业原有的发展目标放弃了,由发展自主型产业变为加工型产业。
2,产业开放对于一国调动其产业发展潜能也会起到很不相同的作用。就上述三大产业来看,在5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通过自力更生迈进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有了自己制造的船、轿车、飞机。60至70年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不开放的环境中,一方面国家利于集中力量来发展战略产业,一方面完全不能利用国际的资源与市场,没有任何竞争机制的促进。此外,还受到“”遗留后果与“”的冲击等多方面干扰。进入改革开放,三大产业都面临着新的发展起步,由于开放促发展的方式不同,调动潜能就大不一样。造船工业调动发展潜能最得力,轿车工业次之,民航工业调动潜能不可谓不费九牛二虎之力,由于这种努力得不到肯定,属于半途而废,两次功亏一篑,调动潜能效果等同于零。
能否认为我国对于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性产业是无能为力的,这要全面分析。历史已经证明,中国有能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比如航天工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体系地发展起来,自有知识产权一点不含糊。就算整体技术比美国差,其中总有自己的强项。90年代航天部主动请缨,上百家单位合作,花钱不多,不到十年,模拟载人飞船上天。说明新时期自力更生、密切合作的精神照样是振兴民族科技和民族产业的法宝。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调动发展潜能的问题。没有开放条件,调动发展潜能是被迫的,但有一个反激作用。有了开放条件,既有更好调动发展潜能的作用(如造船工业引进技术),也会有误导的作用。后者对于产业发展是一个相当厉害的风险。
3,产业开放对于一国摆正比较利益原则也会产生风险。本来,对于一国赶超世界经济技术水平的大国来说,动态比较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静态比较利益是放在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培育自己潜在的比较优势是首位的,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作为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要服从于国家产业发展目标,为实施发展目标所运用,而不是凌驾于发展目标之上。但是在产业开放的环境下,为着眼前的利益,会很自然地追求静态比较利益而放弃动态比较利益,尤其对于追逐短期“发展成就”的决策者来说更加可能这样。
经济学者金碚在《中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注①]中,深刻指出,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只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一个缺乏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成功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这一论断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与注释
论文摘要:短波通信由于其天波传播特性,在通信领域具有其它通信手段无法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民用航空地空通信中,短波通信对于航线覆盖与极地飞行,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文章介绍了短波的传播方式与通信特点,并就短波通信在民用航空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应用短波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划分是指波长在10m~100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短波通信又称高频(HF)通信,实际上,为了充分利用短波近距离通信的优点,其实际使用的频率范围为1.5MHz~30MHz。由于短波通信的固有特点,长期以来,短波通信始终是军事指挥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外交、气象、邮电、交通等各个部门,用以传送图像、数据、语言、文字等信息。同时,它也是海上航行和高空飞行的必备通信方式。短波通信是无线通信的基础,尽管目前无线通信新技术不断涌现,短波通信有逐渐退出通信领域的趋势,但是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长处并不能被完全取代,在国际通信、防汛救灾、海难救援及军事等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短波的传播方式
民航通信中使用到的短波实质为无线电波,主要用于地面与飞机间的通信,其通信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1地面波。地面波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它沿着半导电性质和起伏不平的地表面进行传播,一方面使电波的场结构不同于自由空间传播的情况而发生变化并引起电波吸收,另一方面使电波不像在均匀媒质中那样以一定的速度沿着直线路径传播,而是由于地球表面呈现球形使电波传播的路径按绕射的方式进行。
1.2天波。天波是经过地面上空40~800公里高度含有大量自由电子离子的电离层的反射或折射后返回地面的电波传输方式。天波是短波的主要传播途径,可实现长距离的传播,短波信号由天线发出后,经电离层的多次反射,传播距离可以由几百公里达到上万公里,且不受地面障碍物阻挡。在天波传播的过程中,路径衰耗、大气噪声、时间延迟、电离层衰落、多径效应等因素,都会造成信号的畸变与弱化,影响短波通信的效果。
1.3直接波。直接波是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之间,不经过任何发射,直接到达,电波就象一束光一样,所以有人称它为视线传播。由于民航中,飞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飞行,所以有些时候地、空之间的短波通信,实际上是可以靠直接波完成的。
二、短波通信的特点
与卫星通信、地面短波等通信手段相比,无线电短波通信有许多显著的优点:(1)短波通信无需建立中继站即可实现远距离通信,(2)短波通信元器件要求低、技术成熟、制造简单、设备体积小、价格便宜,建设和维护费用低;(3)设备简单,目标小、架设容易、机动性强,即使遭到损坏也容易修理,由于其造价相对较低,可以大量装备,因而系统顽存性强。(4)电路调度容易,灵活性强,可以使用固定设置,进行定点固定通信,也可背负或装入车辆,实现移动中的通信。这些优点是短波通信被长期保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同时,短波通信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点:(1)信道拥挤、频带窄;(2)短波的天波信道是变参信道,故信号传输不稳定;(3)大气和工业无线电噪声干扰严重;(4)天线匹配困难。
三、短波通信系统的主要用途是使飞机在飞行的各阶段中和地面的航行管制人员、签派、维修等相关人员保持双向的语音和信号联系,当然这个系统也提供了飞机内部人员之间和与旅客的联络服务。
3.1民航短波通信基本设备
民航短波地空通信设备由短波单边带发信机、短波单边带收信机、遥控器及地空选择呼叫器组成,设备一律使用单边带抑制载波、模拟单信道无线电话工作方式。短波单边带发、收信机均采用全固态电路及频率合成技术,频率范围为2.8~22MHz,发信机功率不大于6KW。
3.2民航短波通信地面站
民航短波通信地面站系统由三部分组成:短波机房设备、天线和馈线以及操作台设备。短波机房设备作为大功率发射设备,通常设置在远端,以减少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以及对操作员健康的影响。操作台设备设置在操作终端附近,便于操作与管理。
3.2.1短波机房设备。短波机房设备的主要设备包括短波通信电台、功放、预后选器、交流稳压电源、光端机及一整套控制电缆,主要功能是传送选呼信号和语音信号。短波电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备,地面与航空器上均有配备,用于收发信号,包括选呼信号和音频信号。电台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性能,电台选型依据主要有两点:符合用户需求并且与飞机上电台匹配。预后选器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而选择的设备。光端机是地面站系统中实现远程控制的接口设备,起着连接短波机柜和操作台的作用。
3.2.2操作台设备。操作台设备由操作终端及监控软件、选呼器、选呼控制器和光端机组成。操作员的所有操作都在监控软件上进行。监控软件实现对选呼器和短波电台的远程遥控,控制选呼器产生选呼代码,呼叫对应的飞机,控制电台的调制方式转换和音频信号收发,同时监测电台的工作状态。选呼器的功能是通过发射4个单音信号选择通知某个飞机。选呼器提供了一个7针的音频接口,包括一对平衡的选呼音频输出口、一个PTT输出口和一个地线,其余3个口经改造用于同选呼控制器通信。选呼控制器作为选呼器、电台和控制终端的中间设备,是实现系统自动化的关键,其基本作用是实现对电台、选呼器、控制终端、音频设备的信号转接、电平匹配、远程控制和状态感知,并自动转换调制方式。
3.2.3天线。天线的选择具体根据用途来确定:近距离固定通信:选择地波天线或天波高仰角天线。点对点通信或方向性通信:选择天波方向性天线等。组网通信或全向通信:选择天波全向天线。车载通信或个人通信:选择小型鞭状天线。3.3短波地空通信数据链系统在民用航空领域,由于我国地理复杂、疆域辽阔、超短波网络尚不能实现完全覆盖,短波依然是地空通信的主要手段。短波地空通信数据链系统作为民航数据通信系统的子系统,在当前兴起的极地飞行中,有效解决了飞行盲区问题,对飞行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短波地空通信数据链系统用于航空器飞行中保持与基地和远方航站的联络。其系统构造由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站、地空数据网及机载通信系统组成,短波地空通信数据链系统通过短波、超短波与卫星实现了近、中、远程地空实时话音和数据通信。公务员之家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短波通信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出现了实时选频、自适应、跳频、差错控制、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及软件无线电等新技术,使短波通信很好地弥补了它的缺点,还使短波通信的设备更加小型化、更加灵活方便,进一步发挥了短波通信设备简单、造价低廉、机动灵活等固有的优点。短波通信必将在应急通信、抗灾通信、特别是在军事通信中发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因此。短波通信作为民航内部通信的重要手段,必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得到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JohbG.ProakisMasoudSalehi.通信系统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2]游战清。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规划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空姐”是大众公认的好职业,空姐们所面向的公司是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引导的市场格局,因此,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航空公司管理要求及待遇基本在同一高度,“高薪资、高福利、高保障”是基本特点,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之所以报考该专业,其原因不外乎其“空姐”高端大气的称号、光鲜亮丽的形象、畅游世界的便利、丰厚可观的收入和邻里羡慕的金饭碗。而对于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艰辛锻炼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学生把开展美育的艺术课程简单理解为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的技能课,加上艺术类课程大多为考查课,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像重视专业课那样重视艺术类课程。学生自身的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艺术类课程精神家园的效果,无法从艺术之美中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同时在生活中过于强调和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对内在美的塑造,使得部分空乘专业学生把空乘之美仅仅认为是拥有漂亮美丽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和甜美的微笑。因此她们更加重视化妆打扮和形体训练,忽视审美素养的内在提升和锻炼。而对于审美素养培育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在美育课程会不会让我更会化妆,让我更漂亮和更有气质上,忽视了审美对于人格培育和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一些空乘人员由于追求物欲享受而对职业忠实度不够。2.2缺乏必要的审美自律。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慎独”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也会出现乱丢垃圾、不文明行为和对人冷漠不懂宽容的现象,和未来空姐的身份反差很大,和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更是判若两人。另外,有的学生缺乏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在网络世界里盲目自晒、自黑,随手转发一些看似好玩但充满低级趣味的文章或图片。这些现象反映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自觉意识不强,没有自觉地在工作、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的现象,没有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负面审美活动的能力。
3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美育仍是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最薄弱环节,没有真正意识到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甚至是学生辅导员对美育工作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没有认识到美育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最好的载体和最好的方式,更没有将美育放在应有的位臵上来开展工作。出现了重结果轻过程、重应试轻素养、重特殊轻全面、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对美育活动常常是应付了之的现象,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美育对学生工作的促进作用。3.1教育理念——美育地位有待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被边缘化,形式单调。(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美育的笑话:偏远山区小学教室讲台上放着一座断臂维纳斯的石膏像,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课。有个来视察的教育局长走进了教室问一个学生:“它怎么没有胳膊?”学生委屈的回答:“不是我弄的。”任课老师赶紧解释:“雕像买回来就没有胳膊,是个残品。”校长不好意思的打圆场说:“学校节约经费就买了个次品。”局长生气地对校长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下次一定要买好的,有胳膊的。”)这个笑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美育的整体情况。高校在审美素养培育中也表现为重技能轻素养、重少数轻多数、重比赛轻普及、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场面轻细节的特点。面对美育工作,美育的实施者经常会出现开一个会、办一场演出、做一次展览应付了事。对待大学生美育的重视力度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甚至根本无法与体育相媲美,大学生体育是必修课程,一般大学都要开设至少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而美育类课程只是选修课程。各种校级体育类活动更是层出不穷,而艺术类活动却是凤毛麟角。一场篮球赛、一次运动会获得重视远远高于一次画展、一次文艺演出。美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何谈相“爱”?3.2教学内容——偏重基本功的训练。教学内容上重视空乘专业学生的礼仪基本功的训练,这一基本功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自身都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吃饭的本事来对待。一般航空公司的招聘需要经过5关的考验:形象面试、英语口语、笔试、综合面试、答疑、体检,由此可以看到面试环节就有两次,因此大多数培养单位、教师及学生都认为礼仪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就加大了对基本功的训练,如为了保持长期微笑,平时会用嘴含着筷子的方式强化训练;为了保持最佳的站姿,平时会头上顶书、双腿夹纸的方式训练站姿。而现实中的美育往往处于很尴尬的境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是美育的真实写照。基本功是能够在教学中被量化,而美育不容易被量化,短期内也看不到它的成效,因此在一些艺术课程中教师也会在教学中加大对基本功的训练,积极训练空乘专业所需的职业标准。空乘专业学生更是为了自己能够顺利通过面试而加大对基本功的练习,而将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审美培育内容束之高阁,极少问津或不愿问津。3.3理论研究——专门研究空乘专业学生美育的成果较少。目前关于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论文大约有15篇,这些文献都认为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素质需要加强,并且对相关教学和实践环节加以了阐释和说明,但对空中乘务专业审美素养研究的尚未发现。这些文献资料中能够查到的研究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美育相关的文章仅有常静的《本科空乘方向学生艺术教学的必要性与课程实践》和陈丽梅的《空乘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及培养》,两者都是从课程实践方面论述了空乘专业学生加强艺术技能教学和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方法,没有从高校全方位美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另外在季正茂的《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曾提到:“《美育基础》是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教师编写的一门关于„美学基础知识、审美、评美、创造美‟的适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其中有很大的篇幅讲解了艺术审美的内容,使空乘学生学习后,避免今后受一些所谓„印象派艺术‟、„野兽派艺术‟、„行为艺术‟的影响,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美学‟观念,使空乘学生心中对„美‟有一个正确的标准。”论文在研究中认识到了美育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也编写了相关的美育教材,但在论述中明显对现代艺术有偏见和错误的认识。这种偏见源于我们接受的教育习惯于“写实”的手法和作品,缺乏对现代派的认识和接触,从内心深处就对现代派带有陌生感和抵触心理。3.4美育课外活动——种类多效果不理想。当前美育活动在组织中存在重视活动的数量,轻视活动的实际效果的现象。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冠以“文化艺术节”名号,如:助学的叫“大学生助学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的叫“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艺术节”等等,但活动内容上缺乏周密安排和规划。尤其是一些艺术类大赛成了精英们的舞台,普通学生参与面小,对活动参与不感兴趣,认为反正参加也不会得奖。另外活动的经费不足,而学校对于学生外出拉赞助搞活动又比较敏感,致使很多课外活动常常是走走过场。本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美育类课外活动,要么成了美育与活动脱节的鸡肋,要么成了以成绩至上而不择手段的变质。这一过程中美育的缺失导致了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对单调乏味大学生活淡淡的失望,进而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生活。美育类课外活动很难起到促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
4审美素养培育的原则与方式
根据当前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现状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当前大学生美育缺失的现实问题,我们应从转变艺术教育理念、建设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和搭建美育载体等方面加强和改进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4.1加快转变艺术教育理念。从思想和行动上要转变艺术教育理念,把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方式是审美教育,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关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感受,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避免把美育仅仅局限在艺术技能的提高,使美育片面化,也不能把美育等同于美术方面知识的教育,使美育表面化。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应围绕空中乘务人员必备的审美心理需求、理想人格养成为根本宗旨,避免陷入过分的灌输知识和强化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美丽心灵的教化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另外,应避免功利性教育,仅仅关注学生将来能否顺利通过面试考核,而忽视审美素养的提升,只会带来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丧失超功利性品质,出现人格上的危机和精神匮乏,凡事追逐功利。这也同时给民航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和安全隐患,因此要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修养,帮助学生正确认同空中乘务人员的审美修养标准,并自觉地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标准。4.2建设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建设一个专业美育研究共同体,创设良好的美育研究环境,注重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扩大共同体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共同体中应含有高校各个部门的研究人员,如:德育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等等。因为美育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和任务,美育应渗透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从美育教材、课程、实践、活动、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只有共同体形成合力才能避免研究成果的片面和单一。要调动教学各领域的积极性,尤其是一线教学教师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和研究中,学会将美育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由“教书匠”身份向“研究者”转变,将实践经验加以理论梳理和创新。4.3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高校针对空中乘务专业的美育类课程应该形成一个综合、有序、渗透、多层次的立体课程体系。当前在空中乘务专业课程设臵中,有的高校只是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开设《舞蹈及形体训练》专业课,将其他艺术课程或实践放到了选修或创新实践课程中,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对美育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课程中应根据需要开设《美育基础》通识课,通过艺术知识类传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理论,并与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相联系,与日常审美鉴赏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和多种元素的系列内容,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另外应将美育渗透到其他课程内容中,发挥美育的功能促进教书并且育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以及什么是审美,为何要审美,怎样去审美等。4.4搭建美育载体。美育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载体的建设,通过美的事物和无形的文化使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在不自觉和无意识中受到感染和影响。首先是加强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充分考虑空中乘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审美提升为目标,创造性和艺术性地设计教学和活动的计划、思路和方法,让整个教学和活动过程充满诗情画意。其次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围绕航空文化在建筑、设施、场所、景观等方面加大投入和规划,随时随地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另外是搭建复合式美育网络平台,优化网络美育课程、网络美育氛围营造、网络美育互动,如开设一些艺术欣赏类的栏目,设计这一栏目应坚持精要的原则,选择最具典型性的艺术代表作品作为鉴赏内容定期向学生推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如何在保证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数量的同时,加强审美素养的培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如果高校能够充分认识到美育的地位,并在工作中创新审美素养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就能给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更多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感染,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她们的综合素质,健全她们的心理结构,增强她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履行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是今。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81-83
[2]季正茂。试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