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这次为您整理了人才培养论文【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首先,有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古板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作理念,长期采用一套固有的模式去进行工作,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与不断发展的市场脱节,落后于其他企业,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出现的频率极大。其次,有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面对重要问题的时候,由于其业务能力较弱,无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决策,或是决策犹豫、不果断,就会产生决策错误,致使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再次,在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的今天,许多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在工作中不满足于已有的福利,而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满足自己的私利,长此以往,不但企业本身的资产会逐渐的流失,也会严重的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是良莠不齐,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各大企业争抢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现象严重。并且,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从人才的选拔到人才的使用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标准,不仅影响到企业管理人才的发掘,还影响着人才在日常工作中的态度与积极性,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发展与进步。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模式缺陷存在的成因
1.任人唯亲现象严重。
在我国传统的煤炭企业之中,由于观念老旧,没能将经营理念融合进时代之中,导致人们一提起“人才”二字,想到的并不是业务精良,技术纯熟,工作态度良好,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的人,而是身居要位,坐在企业管理层的所谓“公司高层”。这样的思想观念造就了企业管理层的盲目性,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并不以其技术能力与业务水平作为选拔的第一要义,而是以其对企业领导的忠诚程度为标准,选择更加有利于巩固自己权利的人员,在企业管理层内部出现小团体现象,甚至在招聘的时候,也不按照科学的标准选拔人才,而是将一些“有关系”的人招入企业,全然不顾其能力如何。
2.没有完善的内部考核制度。
内部考核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成因,其一,没有对考核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一带而过的走一遍流程,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没有将考核的实质意义发挥出来。其二,没有对基层员工产生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考核的时候着重考核了企业的管理人员,而忽视了对最基层员工的考核。其三,没有对考核结果足够重视,每次考核结束后没有及时根据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工作思路或方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进。这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人员对考核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态度,使考核者和被考核都会对考核工作产生应付的工作态度,考核目的无法达到,只是白白耗费精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转。
3.没有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煤炭企业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获取利润,离不开广大员工的辛勤工作。员工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够根据市场和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自己,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是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而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便是这一切成功的根本。现如今,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奖励制度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基本上都是采用物质手段,在年终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年终奖,或者是每个月跟随着月薪进行奖金的发放,这种激励手段不能说没有效果,但仅仅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奖金来激励员工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于经营管理者的奖励机制也要进行一些多样性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起良好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发展更加稳固。
三、如何更好地建构企业经营人才管理新模式
1.严格选拔企业成员。
在对当今企业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弊病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之后,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企业经营人才管理新模式的问题,似乎也就有了相应的答案。首先,应该从源头把关,将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的选用机制灵活的运用到企业人才的选拔过程之中,尽可能的将最优秀的人才带进公司,为公司配置好业务能力最强的人力资源。其次,根据企业中各个工作环节的特点,配备最专业、最合适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最后,要将选拔人才的整个制度进行具体的完善和细化,将每一个选拔环节进行合理的改变,不再以上层领导的意见为作为最终对于人才选用判断标准,而是真正的以岗位需求为基准,将最合适的人才留在相应的岗位之中。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要想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就要分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和完善。第一,管理者要加强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价值观里的理念,使绩效考核能够根据企业中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加的完整、规范。第二,要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进行好收尾工作,不能抱着考核完就万事大吉的态度,而是应该将历年来的考核数据进行统计对比,根据其中的变化总结经验,把握企业发展规律,使考核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第三,管理者应该将考核中出现的不足以及考核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抓住重点,进行改进,提升管理水平。
3.建立科学奖励制度。
要想全面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单纯的年终奖、月薪奖是不够的,更加多样而科学的奖励制度,才是激励员工最好的手段。对此,企业可以进行对于薪酬制度的改革,以最能够让员工满意,并且燃发熊熊斗志的薪酬组合制度来激励员工。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企业在精神上对于员工的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不断的肯定员工的个人价值,鼓励员工,信任员工,并且尽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使员工能够享受到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关怀。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格局的重构与企业的转型,传统的市场分配、商业模式遭受着颠覆性的冲击,人们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消费模式也在被改变,但是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谁能最先盘活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的融合,谁将会快速做大蛋糕,渗透市场占有率。然而,企业能否在互联网经济中成功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发展与转型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企业人才管理的挑战,企业能否吸引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否依靠互联网技术培育人才,能否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自己的雇主品牌,才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顺利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管理与雇主品牌的建设,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体制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从企业人才的总量、结构与效益三维度进行全面升级。拥有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化危机为机遇,更有针对性地管理企业人才的选、用、育、留等环节,依靠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二、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创新人才的筛选与培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互联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形成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的合一。因此,雇主们首先开始将目光触及到网络社交媒体,依靠其庞大的用户量和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的搜集与筛选,帮助企业招募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招聘渠道。网络社交媒体依托于现实人际关系将用户信息构建到虚拟网络社区,其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使用人群具备网络时代新部落化、实名制、信息分享等特征,有利于信息快速、有效地交换与传递。例如,人人网、大街网、58同城、领英(LinkedIn)等网站其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在职白领和潜在就业者为主要群体,企业可以利用用户个人的公开信息浏览和筛选目标人才,并对其进行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进而建立求职者的性格图谱、兴趣图谱和关系图谱,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和社交圈子。国内有学者认为应聘者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70%存在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介之中,这些因素在招聘决策和求职者的人生职业规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雇主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有效的人才数据库,定向挖掘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人才招聘途径和人才考察方法,并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的战略数据。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平台培育和发展人才,企业网站、网络信息共享中心、网络培训课程、微博、微信等媒介都成为了企业对内、对外分享和传播学习资料的重要通道,既可以让员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学习资料对外开放,提升社会效益,吸引潜在人才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依靠网络平台搜寻和传播定向的人才数据,同时员工和潜在人才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更好地了解雇主,对特定的企业进行关注与考虑,互联网正在成为雇主与雇员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三、企业雇主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建设与传播
雇主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而设计的长期人才规划系统,它代表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是公司对内部现有人才和外部潜在人才的“雇佣承诺”。良好的雇主品牌建设,可以使企业与人才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长久地保持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实现雇主品牌的价值变现,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降低企业人才的流失率,让企业成为目标人才求职选择的最佳雇主。实践证明,企业的雇主品牌是组织日积月累锻造出来的,是企业全体员工自上而下不断投入和践行出来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既要依靠网络积极主动地构建和传播雇主品牌,同时,网络也将企业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让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和监督雇主,保障雇主承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雇主品牌是雇主与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双方在互联网时代共同承担的新使命。具体说来,企业雇主品牌能够在以下4点体现其价值并发挥战略作用。
1.坚守企业合法用工底线
优秀雇主、品牌雇主应该是对员工负责任的雇主,应该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重视有关员工保护、劳动保护的所有法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营造好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员工带来雇佣安全感。
2.外部网络突出组织承诺
雇主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明确一个良好的、差异化的、竞争性的雇佣承诺,这种雇佣承诺应该是使企业和员工能够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独特的雇佣承诺是雇主品牌的核心,差异化的员工工作体验是职业价值的定位。因此,企业应该着重对差异化的雇主承诺进行建设和传播,探索核心人才的工作期望,利用多媒体渠道打造雇主的良好声誉与吸引力。
3.内部网络沟通企业制度
雇主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主张应该与组织形态、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相匹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要配合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落实并不断巩固。良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是企业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手段与策略。但是,仅仅构建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依靠互联网平台对内传播和营销,形成组织内部的认可与一致。只有良好的内部共识,才能发挥雇主品牌的内部作用。
4.线上线下引导公众舆论
良好的雇主品牌打造,除坚持不懈的内部建设外,更依赖于不断强化的外部传播与营销。企业需要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公关活动与招聘营销将企业雇主品牌推广出去。同时借用市场营销学的模型方法使企业雇主品牌与员工、顾客、社会建立联系,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雇主品牌的建设与传播是符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新实践,是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借网络平台这一“外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传播企业的组织文化与特征的新方法。因而,凭借卓越的人才管理,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冲击,平稳转型,做大做强。
1.要分清“德”与“才”
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德与才的辩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其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才,德行再好,办不成事,也就难以掌好权、执好政。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全优,既体现了崇高的德,又反映了高超的才,是人品、才干;既坚持德的高标准、高品格,又要坚持才的高水准、高能力,把握对事物有高超的辨别能力。在识别人才上,要把“德”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德才的内涵和标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住本质,立足长远,看潜能,看发展,看创新。要认真负责考察分析、全面核实员工各种反映,实事求是评价人才的功过是非。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引导人才加强道德修养,坚守道德底线,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从动态中选用“政治坚定、技术精湛、业绩突出”的人,才能成就事业。
2.要摆正“德”与“才”
选拔任用时,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既要看德,又要视才;既要看表现,又要视实绩。人才有同样的能力,谁在德方面表现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失去了“德”,也就失去了资格。“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德”决定着才的施展方向,“才”要以“德”引领,才能干好工作。当今,社会上曾出现“干事的不如会说的;务实的不如玩虚的;正直不阿的不如投机钻营的”负面现象,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员工有看法,也往往集中在“德”上。员工的观察最清楚、感受最深切、答案最真实。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要认清那些阳奉阴违的无德之人、那些争抢功劳的缺德之人、那些吹牛拍马的失德之人。对于已在岗位上有思想品德问题的人,必须坚决调整下来;对于“德”不合格的人,坚决不能选拔重任,绝不能出于爱才、惜才,而忽视了德的素质,以致埋下隐患。有德有才要重用,有德无才可培养用,有才无德坚决不能用。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不断提高处理各种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
3.要识别人品德行
要准确识别一个人的人品德行,要注重横向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实践中评判。“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德”就是“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德”与“才”相比,“德”是第一位,是先决条件。领导者要有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人才,特别是潜在人才。要用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观察人才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表现,坚持全面与重点、显能与潜能、优点与缺点、领导与职工相统一的观点,正确识别人才。厚德载物,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智慧再高,无德就失去了光彩;知识再多,无德就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没有德,才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做人只有讲德,才能安身立命;当官只有重德,才能凝聚人心。要深入员工、慧眼识别,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现实表现和个人利益方面,识别人才的人品德行。要深入了解、客观分析,作出准确的评价,才能把“老实人”与“老好人”区分开来,进入领导的视野,得到组织关注,才能确保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员工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二、选人才,必须坚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
选贤任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正确的用人观,重用对党忠诚、对民负责、对已严格和“贤”人才;对加快企业发展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的“能”人才。
1.要拓宽选人视野慧眼方能识英才。在现实中,人才往往不事张扬,不争荣誉,如果领导者视野不宽,就容易把人才看成庸才,难怪韩愈曾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感叹人才的埋没。一是用识人的慧眼。要出于公心,对企业负责,把众多的人才,汇聚到企业发展中来,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识才是关键。要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员工群众,了解人才;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能力,去发现人才;通过重要岗位上的表现,去观察人才;通过突发事件和关键时刻,去考验人才。二是考核评价方法。要借鉴现代人才学、管理科学等知识,建立科学的考核测评方法,对人才考核测评实行定量化、具体化,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评价人才,使之能挤干“水分”,考出实情。三是科学选人机制。要减少识人失误,关键在于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注意群众公论,采取多种途径,让员工参与荐贤举能。要拓展选拔人才的监督渠道,防止个别人选人,靠少数人选人,少数人说了算。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完善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招考等制度,让素质好的人有舞台,干好事的人有作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组织的视野。
2.要有用人的胆略
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识人,还应该敢于用人。要敢于任用年轻有为的人,年轻人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工作有干劲。要敢于用曾犯过错误的人,积累了经验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要敢于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怀有报答知遇之恩。一是破除习惯。常规不破,人才难得。要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优秀人才的特殊规律,选拔人才要讲台阶,论资历,是人才积累工作经验所必需的,也不能搞形式主义。对优秀人才敢于破格,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大胆把人才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二是破除偏见。企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各类专业人才,人才用非所长,如牛负重,劳而无功;人才用其所长,如鱼得水,成绩斐然,做到量才使用。三要破除杂念。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还表现在自我否定、超越自我的精神上。选贤任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要对优秀人才的才华和潜能,要有宽广的胸怀,让有潜能人才提拔上来,锻炼培养,做好传帮带,超越和取代自己,一旦人才堪当大任,自己不妨主动让贤,后来居上、后继有人,是社会进步、企业兴旺的标志。
3.要广聚天下贤才
优秀人才带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作风,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人才的聚集取决于用人机制、优惠待遇和适应环境。一是在用人上。要打破固定思维和传统限制,不管人才来自何方,不为私情所困、不掺杂个人恩怨、不以个人好恶和亲疏用人,要多看其所长、多看其优点,为我所用。要破除狭隘思维方式,习惯盯着“熟人”,倾向选择“身边人”,狭隘考虑“小帮派”。二是在待遇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有与利益有关。”利益是事业的终极目的,利益是人才价值的体现,没有高薪吸引不了人才,只有高薪也留不住人才。要实行人才的优惠政策,应考虑人才的知识水平、技能经验的差别,衡量人才不同的技能,体现人才的自我价值。三是在环境上。“梧桐引凤”,要想引来金凤凰,首要栽得梧桐树。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人才引进来了,不仅要有待遇,也要有环境,有舞台,才能留得住。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营造“人人重视人才,人人追求成才”的氛围,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人才提供一个温馨大家庭的环境。
4.要强化育人力度
“立身、立业,必先养德”,人的一生重在立德,贵在养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贤”和“能”不是天生的,要抓好人才的选拔管理,有意识、有重点、有计划培养人才,必须有更多的措施、更快的步伐、更大的作为,才能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一是注意发掘“潜在人才”。一个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一定的岗位锻炼,一段时间的工作考验,一些重大事件的历练,要坚持做到推选后备,在动态中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对于成长期的人才,要实践锻炼;对于发展期的人才,要大胆举荐;对于成熟期的人才,要提拔重任。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要有目的地让优秀人才下基层锻炼,多岗位的交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人才提供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环境。三是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人才成长有一个过程,企业必须着眼于育人。要有选择地强化跟踪,筛选出“潜在人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栋梁之才,使人才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锻炼,有胆识、有闯劲,勇于改革,引导各类人才爱岗、敬业、奉献,才能造就出新时期的一代又一代合格接班人。
三、用好才,必须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善于识别德才、选拔人才和用好人才,务必知人善任。知人是基础,是用人的依据;善任是目的,是用人的核心。不知人就无以善任,对一个人作出相应的评价,就应有其相应的岗位,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1.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不同的人才在能力、性格和行为上各有差异,就应要求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以满足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坚持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坚决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树立“看人看主流、看本质、看潜力”的观念,对人才看大功而不计小过;重大节而不求全美。在现实中,人才因学识、经历、年龄的个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个体优势,或擅长协调、或精于业务、或勇于创新,一旦放错了位置,小则屈才,大则误事,必须根据人才的特点合理使用。二是要“量才录用,适才所用”。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有高低之别,工作岗位有难易繁简之分,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让所有人才各得其用,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既保证人岗的最佳相适,又发挥人才的能力,达到人岗匹配的最佳绩效。三是要“不求所全,但求所长”。根据人才的不同素质、才识和能力,安排相应的岗位,从“短”中见长、扬“长”补短。“用得其人”,让所有人才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相匹配、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使事业因人而发展,人因事业而闪光。
2.要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用好人首要以信任人为基础。用人不疑就要予以充分信任,信任可以给人以精神鼓舞,只有信任别人的人才能被人所信任。信任是一种催化剂,增强自信心,它能给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使人达到忘我工作的程度。领导者对所用之人要授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力,让他们放手工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才能才华尽溢,成就事业。一是用而不信,势必压抑。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为其下属解决后顾之忧,感觉到领导者对自己的信任,若得不到领导的信任,是绝对不可能发挥全部才能,其聪明才智必然受到限制,造成埋没和浪费人才。二是用而任之,有职有权。经过全面考察录用的人才,领导者应大胆让其施展才华,有信任才有干劲,只要下属不违背原则,让其有职有权,真正感到在其位、谋其政;有其权、明其责。否则,不仅阻碍其才能的发挥,还会影响领导者事业的成功。三是明责授权,信任人才。智者用其谋,勇者用其威。现代企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领导者不可能包办一切,一定要大胆、充分地使用人才,既然用之,就要明责授权,无需求全责备,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3.要做到“组合人才,集聚效应”
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成就企业。用好一个人就会带动一大片;配好一个班子,就会焕然一新。人才不仅有一个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合理组合问题,才能发挥其集聚效应。一是优势互补。在工作中,把两个能力、经历、性格、年龄相当的人才放在一起工作,很容易“碰撞”,如果一柔一刚,一男一女组合,结果就不一样。领导者要重视个体素质、群体结构,还要注意组合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专业类型、性格特点等合理搭配,才能产生互补效应。二是求同存异。本着为职工谋福利、为企业谋发展,工作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引起误解。要做到有事多沟通、工作多商量、意见多交换,求大同,存小异,及时消除误会和隔阂,做到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要视野开阔、敢闯敢干,有一股“闯”劲;细腻平和、平稳推进,有一股“忍”劲,才能形成合作协调的良好关系。三是集聚效应。每一个人都珍惜在一起工作的机会,关键是团结共事、风雨同舟;平等相待,不搞亲疏;一视同仁、顾全大局。要凝聚班子集体的智慧,遇到难题帮助化解,遇到责任主动承担,遇到荣誉多一分谦让,班子成员的相互弥补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4.要做到“能上能下,盘活人才”
在用人过程中,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有可能失误的时候,一旦发现不适合的人虚占其位,就要坚决将其撤换。要坚持用制度来规范,用标准来衡量,用考核来评价,用措施来解决,为谁该“下”,凭什么“下”,提供“说法”,避免随意性。一是解决能“下”的问题。要准确评价人才的“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考核指标,正确界定人才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的具体标准,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民主测评、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确定什么人应该下、怎样下,拓宽人才“下”的渠道,让“下”的人心服口服。二是“盘活”出口,疏通渠道。要推行优胜劣汰、“平者让,庸者下”,让人才自觉树立危机感、使命感,在增长才干上下功夫。对那些工作表现、能力、业绩和职工反映都一般、甚至差的人才,从现职岗位上调整下来;对一些年龄偏大、或表现不突出的人才,及时进行调整。三是实行人才的动态管理。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解决好紧缺人才的培养,让有本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发展空间。以良好的用人观念,聚集各类人才,方可洼则盈,少则多,变人才洼地为人才高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总结
用人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企业发展之要,企业竞争力之本,企业生机活力之源。企业要树立人才管理的新观念,用企业发展凝聚人才,用崇高精神鼓励人才,用真挚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待遇吸引人才。领导者要有识才的慧眼,又有举才的胆略,还有用人的本领,才能形成企业人才辈出的局面。
目前,交运集团拥有各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近1600人,占企业总人数的12%左右,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经营管理性人才,包括集团中层干部和二级公司班子成员,现有147人,约占人才队伍的9%;第二层次为集团部室业务骨干和二级公司中层干部,现有401人,约占人才队伍的25%;第三层次为一线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现有323人,占人才队伍的20%左右;其余为一般管理人员,人数超过730人,接近人才队伍总数的46%。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人才仅有173人,占人才总数的10.8%;31岁至45岁人才为838人,占人才总数的52.4%,46岁及以上人才为589人,占人才总数的36.8%。其中,35岁以下经营性管理人才仅有8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5.4%,36岁至45岁经营性管理人才为33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22.4%,但46岁及以上经营性管理人才高达106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72.2%。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34人,占人才总数的20.9%,大学专科和高中学历为873人,占人才总数的54.6%,初中及以下学历超过390人,占人才总数的24.5%。按职称高低统计,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31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80人,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仅有16人。另外,在工人中,具有技师技能等级的为78人,而具有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为32人。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交运集团人才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一)总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梯队建设颇有成效。
现阶段温州交运集团的管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以45岁以下为主,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大多为40岁以下年轻员工,说明近几年企业在人才的培养建设、年轻化方面有所建树,这些年轻人才今后将撑起温州交运的明天。46岁以上的管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也达到总数了35.9%,这说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理性,在大力培养提拔年轻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人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但是,在中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年轻干部仅为8人,且36岁至45岁的管理中坚也只有33人,而46岁及以上的则高达106人,占该层次人才的72.2%。如不引起警觉,在中层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企业将很快进入青黄不接境地。
(二)中高级人才较少,人才层次较低。
在交运集团近1600名人才赵繁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34人,仅占总数的20%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仅有9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8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只有18人。另外,在上万工人中,只有78名技师和32名高级技师,只占工人总数的1%。考虑到高职称与高学历具有高度重叠特性,交运集团的中高级人才最多不超过400人,这在高达万人的员工队伍中,比例是非常低下的。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近几年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已逐渐成为提拔干部、安排关键岗位的重要条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人才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决策力不强;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均有待加强;三是管理水平有限,能真正地运用人、才、物、信息等要素,有效提升企业效益的人才不多。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
现有的管理人才中,大多数是从生产一线中提拔上来的,在抓管理方面常常是捉襟见肘,组织、协调能力有限,往往是精通技术的却不精通管理,精通管理却不精通技术,既精通管理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三)人才引进机制缺乏。
在温州市掀起“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高潮之际,温州交运集团按照市委市政的部署,开建了大量工程项目,但现行企业人才机制因主客观因素难以吸引社会上工程技术、金融等方面的人才。
(四)晋升受限,人才外流严重。
自2010年10月温州市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伊始至今,温州交运集团的中层干部因整合重组过渡期职数超编被市有关部门冻结,至今已接近四年了,而且由于整合重组过程中,我们已提前将年龄接近退休的干部进行了分流安置,所以今后几年之内干部职数也不可能因退休而出现空编,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提任年轻干部。从现在温州交运集团140多名中层干部中,35岁以下中层干部寥寥无几,而46岁以上的中层管理干部超过七成多的现状看,如果不早作未雨绸缪,很快企业将面临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青黄不接问题。另外,企业实行职员和工人身份管理后,职员的补充只能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一个渠道,企业内部工人的转岗晋升之路受到阻断,许多上进心强的优秀人才被迫只能参加社会上各种公开招聘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陆陆续续离开了企业,而一些学历较低、年龄较大但业务熟悉的工人因没有上升平台放弃了以往的努力与奋斗。时间一久,怨言和牢骚随之出现,进而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影响了企业稳定。
(五)培训滞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大部分都比较单一,互补性较差,知识严重老化,且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着重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企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为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的制约是最大的制约”,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形成良好的人才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意识教育,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切实在集团上下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形成人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采用多种形式广泛选拔人才。
对于集团急需的建设和金融等方面的人才,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向社会攫取优秀人才。对于交通运输类社会稀缺人才,通过单位举荐、公开竞岗、选调等方式,进行内部挖掘、培养。对于高校毕业生资源,通过强化现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定向代培模式,不断为企业补充优秀的新鲜人才资源。此外,完善集团后备人才库试岗机制,从广大优秀工人中发现、选拔、培养人才苗子,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确保企业永久活力。
(三)多措并举,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确保各种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有待遇,在工作上出成绩。积极推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工作绩效、经验技能、智慧学识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方式,真正形成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工作、生活和人际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加大激励,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
积极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评选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管理人才,在提任干部时给予优先考虑,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升人才素质,协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教育培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可以使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并使其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整合重组以来,员工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况下培训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将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一是要充分利用交通技术学校等内部资源,对管理人才大力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二是积极组织管理人才参加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高等级教育培训活动;三是要积极邀请有关教授专家作专题教育培训;四是要积极鼓励全员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五是要充分利用会议、报刊、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完善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
(六)争取政策,为优秀人才消除后顾之忧。
对集团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积极主动与市人才办、市国资委、市人力社保局等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努力为优秀人才争取“提供住房、优先解决其家属工作、子女进一流学校读书”等优惠政策,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安心地从事本职工作。
四、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的自身优势,积极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切实为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一、农资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
企业规模有限:农资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限,因而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另外目前农资行业的一线销售人员普遍比较年轻,积极上进,注重个人在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受企业规模限制,升职空间有限,一些人就会选择跳槽,去寻找能够进一步施展才华的平台。薪酬待遇不合理:有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参与市场竞争,在招聘时往往高薪承诺,一旦市场形势风云突变,各种承诺又难以兑现,很难留住人才。且销售人员长期驻扎在市场一线,远离家人,生活压力较大,而基本工资偏低,绩效考核周期长,奖金兑现不及时,也是农资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农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对人才要求得多,给予得少。员工希望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最大可能的成果,在努力寻找着提高其职业水平的最佳途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为节省开支,培训预算是最容易被削减或压根就没有。看不到公司给予的发展前景,看不到个人未来几年的希望,使企业人才产生职业疲劳感,从而选择离开。人才选拔与配置机制落后:在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带来了人才规划上无所适从,难以在日常工作中确保人才的合理引进和使用。大多数农资企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机制,在人才的配置与选拔上存在随意性,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没有具体的职位职责,模糊的人员配置,随意地选拔,在员工中造成了不公平的工作环境,导致人才流失。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农资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资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才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协调的人际关系来增强企业的活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是激发企业人才潜能和活力的有力杠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将个人与团队的绩效相结合,鼓励创新与合作;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奖励不可单一货币化,应该在职务提升、参与管理、培训进修等多方面考虑;最后,要完善培训制度,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人才对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还可以使受训人感受到被重视,激发企业忠诚度和风险意识。合理的薪酬策略:企业应实现同工同酬,体现公平原则;本企业薪酬标准应充分参考同行业企业,避免人才因薪酬低而流失;对工作年限长、贡献大的员工,应该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并建立合理的薪酬上涨通道,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使其发挥特长努力工作。建立吸引人才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留住人才的硬件是激励机制,那么软件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了,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激发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首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种竞赛、考察、联谊、郊游等团队活动,使企业人才感受和谐宽松的人际氛围,加强信息交流增强组织凝聚力;其次,注重对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宗旨、经营理念的教育,并在招聘员工时,侧重挑选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人员,对企业文化的一致认可,才能保证在团队工作中,每个人都是剂,每个人都是加速器,都能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每个农资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良禽择木而栖,农资企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引入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战略,使自身成长为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巨大“磁场”,这对农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丁文萍 单位:河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对策
国企改革20年以来,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据调查资料显示,59.8%的国有企业面临人才资源危机,35.1%的国有企业认为人才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已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人才流失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1.增加企业的成本。人才流失会造成国有企业职位上的空缺,迫使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招聘,越是重要的职位重新招聘的费用就会越高。企业对流失员工的培训费用、招聘新员工的费用以及对新员工的培训费用,都将作为企业额外增加的费用列入企业的成本损失。
2.损失企业的无形资产。人才在流向其他企业的同时,不仅带给国有企业职位上的空缺,同时也带走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企业的新思想和新构思、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企业的技术和工艺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等。这些无形资产的损失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3.企业的业绩受影响。国有企业的人才在企业中占据核心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他们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企业的一些项目和业务会因人才的流失而搁置或取消,不但使企业蒙受预期收入损失,而且会对企业产生间接的成本损失,这种损失是长远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二、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1.薪酬制度不合理。由于受传统分配制度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薪酬水平缺乏外部公平性。国有企业的基本薪酬水平和非国有企业相比普遍偏低。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基本薪酬属于保健因素,如果员工的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不满。因此基本薪酬水平偏低是导致国企人才流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薪酬水平缺乏内部公平性怎么写论文。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内部还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企业优秀人才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很小,并未体现出对人才的充分重视,这将影响企业人才的积极性。(3)薪酬形式单一。多数的国有企业还保持着“工资+奖金”的薪酬形式,这种单一的薪酬形式很难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4)个人收入未与绩效挂钩。企业人才的个人收入与绩效相脱离,企业人才的付出和所得不相匹配,这也是导致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2.用人机制不合理。国企的用人机制还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目前,很多国有企业在用人时仍然受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影响,在任用、待遇、升迁等方面还是论资排辈,不考虑员工实际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使企业很多人才不被重用。由于人才个人能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职业前景也非常渺茫,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企业另谋他就。(2)缺乏科学的考评体系。企业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仍然停留在领导对员工的主观评价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因此,考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反应出员工的真实绩效。这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会导致对企业丧失信心。
3.缺乏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很少和员工沟通,不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员工也很少在领导面前讲真话,他们经常会感觉到被冷落、不被重视,因此,企业内部气氛紧张,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文化。而且,企业内部“帮派”现象十分严重。当涉及到加薪、升迁等利益时,帮派之间会出现勾心斗角的现象,不是帮派内部的员工会受到排挤。企业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健康发展,因此,纷纷跳槽到其他的非国有企业。没有一种健康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企业的发展,终将会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4.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国有企业非常忽视对员工的培训,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种考虑:一是担心员工经过培训后,技能提高的同时会不断要求企业加薪,而增加企业的成本;二是担心员工培训后离开企业,企业将白白浪费培训成本;三是担心员工培训会耽误企业的工作。而企业的人才非常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如果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学习机会的话,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茫然感和失落感,在这种情况的驱动下,他们可能就会寻找其他的就业机会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应作为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长期举措。
三、国有企业防范人才流失的对策
1.完善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导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完善薪酬制度对于国有企业非常重要。在完善薪酬制度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薪酬的内外公平性。参照非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适当提高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还要本着重视人才的原则,将企业人才的薪酬和普通员工的薪酬适当拉开差距。(2)将薪酬形式多样化。国有企业应建立一种多样化的薪酬形式,尤其对于特殊的人才,可以设计特殊的薪酬形式。例如:可以考虑实行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3)将个人收入和业绩相挂钩。应该将员工的业绩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此来决定员工的个人收入。
2.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国有企业为了摆脱人才流失严重的困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机制怎么写论文。企业应该根据员工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安排适合他的岗位,做到合理用人。同时,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尽量使考核体系做到客观、可行。要依据对员工的考核结果,对其进行奖惩。而且,企业还应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由于受个人价值观、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一些员工想成为管理者,另一些员工希望在专业上得到发展。如果员工的个人目标不能实现,感觉未来的发展前景渺茫,就会缺少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因此,国有企业可以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培训和管理,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发展规划,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以利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实现。
3.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国有企业的领导应该主动摒弃往日高高在上的作风,不断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培养一种平易近人的性格,在企业内部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应该利用企业文化建立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逐渐驱散企业内部的“帮派”现象,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
4.建立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员工只有不断地接受培训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为了满足员工适应工作和提高自身技能的需要,在间隔一段工作时间后,可以派他们到本地或外地,或国外去进修学习。只有员工不断地发展、进步,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培训与教育也是吸引、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和培训应作为国有企业激励员工的长期举措。
[1]张艳艳。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10,(9).
[2]翟晓峰。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吉林地质,2005,(6).
[3]董明。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4).
摘要: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管理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为此,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研究**艺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原则;**;思想
企业人才,是企业所有财富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现代企业管理说到底,就是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要对现代企业实行成功的科学管理,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没有庸才,只有使用不当的人才。对企业职位准确说明和对员工客观的评价是给每个员工安排恰当岗位的前提。人是有思想、有欲望、有需求的,同时人也是具有可塑性的,有些个性特征是可以改变的。因此,管理者在接受理论的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发现人才。一个科学的管理技术,一个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定会造就一个企业的磅礴发展,一段光辉的旅程。因此,科学的人才管理体系更是有待发展与探索的。
一、管理的前景分析
(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人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围绕人事匹配,绩效考评,薪资报酬等问题全面系统地进行探讨,并把这种探讨与投入产出分析结合起来,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服务,对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管”,注重的约束与**,把与员工相关的人工费用仅仅视为人工成本,力图加以**和降低,而不是重视人力资源本身的开发和增值。
(2)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把人看作资源,而且具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特殊资源。企业人才的吸纳、配置、考核、待遇、开发等方面的系统的协调与**实现企业效益与员工价值。
二、企业人才管理奥秘
人才的使用是企业人才开发的目的,人才的管理是企业人才开发的必要条件。一个企业只有抓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才能使企业人才开发工作做的卓有成效,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企业欣欣向荣,经久不衰。然而一个企业的人才管理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人才管理的原则
21世纪企业的人才管理既要服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又要服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人才的发展趋势。因此人才管理活动不能单凭一时的主观意识来进行管理,还得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符合历史潮流的人才管理原则,使人才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化。其主要坚持的原则有:
(1)胜任原则。
(2)协调原则。
(3)宽驰原则。
(4)优化原则。
(二)用人思想的变迁
目前为止在一些企业人才管理**并不完善,还有一些陈年的条条框框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是企业发展的弊端。所以要想使企业人才管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就必须要**思想,实事求是,**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勇于从那些老观点错误的观点中解脱出来,掌握和运用新时期的科学用人观点。因此,人才管理**的变革,贵在用人思想的变迁。一忌任人唯“亲”;二忌任人唯“资”;三忌任人唯“凭”;四忌任人唯“顺”。所以企业的发展,人才的管理,**者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三)**魅力
**在管理**运行与发展中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他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对**者在**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掌握有助于提高**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展示**魅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塑造:
1、**作风论。所谓“**作风论”就是指**者在**活动中比较固定和使用的行为方法的总和。**者在工作作风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当然每个**都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作风方式,但最终还应从企业的发展中出发。在从《管理学原理》一书中把**的作风方式分为三种:**型**方式、**型**方式和放任式**方式。这三种**方式都会给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故此,我们**者就应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沟通。在企业不管是最高层**还是基层管理人才都必须要与**沟通,其沟通的主要法则有:
(1)交往上要主动,要对下级的一些情况要主动地去了解,并要给予相应的`帮助,促其感化。
(2)力度要大,胸怀要宽,尤其当被**误解时,切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尝试着去解释。
(3)要敢于任用那些反对过自己包括实践证明反对错了的人,要给予平等的任命,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当**遇到困难时,要激励他,要关心他,要帮助他。
3、人性化。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但一个企业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呢?其主要措施有:
(1)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恳请员工提出建议,要倾听他们能做出什么贡献,要让他们自己决定怎样去做。
(2)适宜的间歇休息,因为歇息就如同磨刀,要想柴砍得快就必须舍得磨刀的时间。
(3)祝贺每次成功。成功时刻是令人难忘的,企业可以为这份难忘推波助澜,可以让全体员工去潇潇洒洒地放松娱乐一下。
(4)祝贺员工的生日。企业可以**小型的生日聚会,可以让员工从中体验到“家”的气氛。
4、职权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目标的实现,(下转第68页)(上接第50页)**是必然的条件。**者运用**的目的也就是保证有效地实现**的目标。然而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职权呢?
(1)要正确地分配**,要根据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职能,任务,科学地进行分配。
(2)不要越权指挥。上级不要干预下级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下级更不能对上级的决策指指点点。
(3)要科学明确地制定规范的体系来保证**的配置,要做到落到实处。
(4)要在运用职权时与**管理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还要与管理者身教相结合。
(5)要奖惩分明。
(四)激励的艺术
管理学中所谓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奋发前进的心理过程。然而激励又是一门艺术。怎样的激励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达到最高,企业的所获取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它强调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如何使下级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管理者要善于区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两类因素,对于保健因素要给予基本的满足,以消除员工的不满,还要求管理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地激励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然而这则故事出告诉我们激励是多变性的,并非一层不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才能防止激励的疲劳期出现。
21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科技,核心是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点。其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人才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泽坤。管理天机[M].**:*纺织出版社,2006.
[3]张龙治,潘天敏。企业人才开发[M].辽宁:辽宁任命出版社。
(一)创新性人才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尤为剧烈的行业,创新的特色化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依托是创新人才,他们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来应对瞬时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优秀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创新性人才能给加工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
首先,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能够提高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其次,创新人才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能够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创新性人才能较好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力量,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它不但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能激励创新行为的出现。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传承。
二、湖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及问题
1.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短缺
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人员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无论是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量、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拥有量,还是硕、博毕业人员数量均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大型企业分别是中小企业的143、139、395倍。湖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人员拥有情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毕业人员相对量都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低,分别只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1%、25%的水平。因为缺乏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类数据,若以整个规模工业企业数据的口径,即平均每个规模中小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相当于整个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4%、54%、29%来推算,湖南规模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分别约为3.48,1.04,0.07。据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权威人士判断,实际的情况比这一估算数据可能还要低,这是因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社会地位、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等对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所导致。
2.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动性大
笔者通过走访湖南某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100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11人,占比11%,这恰好反映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方面的尴尬处境,在仅有的11位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毕业生10个月后有6位离职,离职率为54.5%。
(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较弱,资金有限,从报酬、福利,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都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导致我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创新人才随着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业从业经验的积累,选择跳槽到实力更强劲的大企业或沿海大城市。而随着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加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其创新能力减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管理决策者自身素质先天缺陷,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落后
第一,不少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草根出生,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学习,自身素质不高,采取以亲情与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化管理方式,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家族式管理方式的组织结构阻挡了高素质创新人才走向决策层的通道,限制了非血缘,亲情成员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创新人才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大大挫伤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这样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没有凝聚力。一旦个人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很容易离职。第二,对创新人才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创新人才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产品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决定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具有管理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因人而异的理性分析。第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缺乏对员工的尊重,相应的奖赏措施不够完善。过于重视短期内的业绩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员工的长期发展。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关系不融洽,缺乏人性化。
3.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持续、长期培养投入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规模较小,以及风险较大是我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创新人才持续投资培养的几大障碍。由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故使得决策者更加忌惮对创新人员的长期投入与培养,以避免到最后“人财两空”的结局。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资金限制与战略眼光的短浅,对短期的技术人员培训都难以落实不到位,而长期,高投入的创新人才投资则更是成了一种奢望。这种状态则进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技术层面都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
三、完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结合待遇留人的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员工之间所共同认同的信念,信仰。它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道德操守,人际关系等,并依此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风范。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确立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过:“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对自身企业怀有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之相成的就是一支高度凝聚力的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另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结合待遇留人的制度会减少创新人才对酬薪与福利不满而造成的离职率。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行一套“能者多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酬薪制度。对于企业骨干与重要创新人员,要舍得付高薪。奖惩分明,把员工的奖金,福利,与职务的晋升与个人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的结合起来,使的创新人才获得的收入与福利与其自身能力相挂钩。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员工,其目标定位、价值取向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其的激励上,要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发展创新员工以技术持股,人才持股的企业发展模式,让创新人才与科技人员获得一定的产权。这样能够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刺激创新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激励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人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通过事业以及情感来实现。事业是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步的工作环境,给创新人才带来事业上的工作动力;工作中团结向上,友好合作的人际氛围能够给创新人才带来情感上的鼓励。中小企业家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投资与培训,也就是中小企业为自身保持市场竞争力与未来的潜力的投资活动。通过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投资,让创新人员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进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绩效。除此之外,决策层更是要把对创新人员的投资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中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企业决策者在对创新人才的资金与培训上给予充足的支持,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和提升其个人价值,而且更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应重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扶持
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资金、规模上并不成熟,政府应该给与其相应的扶持。为了让各中小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政府可以给企业或者企业职员设立创新项目基金,由各个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从中择优,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中小企业在科研上资金的短缺问题,又能能给各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带来激励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各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四、结语
关键词:系统视角;国有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软实力,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工作,它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创新有很高的契合度,因此,国有企业要在系统论视角下,做好党建工作,创新企业文化,从而有效的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
1.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理论依据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具有很强的价值优质性,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有企业性质的影响,必须从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的大局出发,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加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控制力。从系统论视角出发,进行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不仅能确保党组织的参与决策、有效监督,还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2]。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具有系统整体性,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要求,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进行创新,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具有思想融合、组织配合的系统整合要求。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都不是在企业内部主动产生的,而是相关职能部门有目的、有组织的为企业战略发展组织的一些活动,这种活动的自觉性体现在对思想建设的重视[3]。
2.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实现可能
2.1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互补性
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创新需要党组织从上到下进行系统支持,而国有企业党建需要依靠企业文化创新进行密切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如果国有企业党建没有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仍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层面进行工作,那么国有企业党建就很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如果企业文化创新只是单纯的模仿国外发达国家的流程,忽略了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么企业文化创新也很难长久运行,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的连接起来,融入企业的核心工作中,才能确保企业的长久运营,因此,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是互帮互助的。
2.2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共生性
国有企业党建对企业文化创新有引领作用,将思想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是党建理论的鲜明特色,建设我国的特色现代企业,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创新中,企业只有坚持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职工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国有企业党建能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保障,企业文化创新的最后成功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创造,但企业文化前的创新思想和落实都需要党建的组织、推动、实践,国有企业党建只有和企业文化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资源整合、系统支持。
3.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契合的实施策略
3.1 坚持思想理论体系的层次化落实
只有将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民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理论研究的影响力,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体现在思想理论体系的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既要有一定原则和方向的先进性,又要有灵活多样的实践性。企业要将理论指导和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树立高质量、高标准的考评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党组织领航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企业职工的战略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保证思想理论体系的层次化落实,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理论保障。
3.2 确保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结构是企业的核心机构,构建科学的管理机构,确保党组织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本质和特征。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要根据相关规定,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结构,确保管理结构能够协调运转、各司其职、有效制衡,从而保证党组织的核心政治地位制度化、组织化、核心化。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稳定、有序的进行。
3.3 注重民主参与
民主是提高党的创新活动,确保党团结一致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要注重民主建设,国有企业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党建夯实党内民主,利用企业文化创新将民主扩大到整个企业中,从而保证企业的民主统一。国有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换届等流程,建立完善的职工代表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干部选拔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实现职工民主参与,从而保证企业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3.4 增强人力资源体系的培育
人是社会生产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从系统视角出发,高度重视人的影响因素。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分层次的进行人才培养,不断更新中级职工的技术知识,消除职工知识匮乏的现象,实现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等三级培训,并定期对去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促进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3.5 确保防腐败体系的实施
防腐倡廉是国有企业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创新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防腐败体系,定期对企业各管理层进行必要的教育,同时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商业贿赂处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等防腐败制度,并将这些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为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4.总结
对人类生存、工作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能极大的改善人类和世界,从系统论视角下分析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创新的契合,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秀红。系统论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探究[J].理论月刊,2011,(0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