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范文3000字【9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科研论文范文3000字【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科研管理论文 篇1

研究院的科研课题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其他课题三类。每一类按课题分别在不同的收入与支出科目核算,收入类总账科目为:拨入科研费、预收账款、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类总账科目为: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每个课题的收入按科目、部门核算(三栏式账簿),支出按科目、部门、项目核算(多栏式账簿)。

由上面会计核算可知,要想得知某一课题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在用友系统下,财会人员要查询收入科目、支出科目及相应的辅助核算,至少要操作五步,才能得知该课题的基本情况。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如果需查询纵向课题的二十七个费用明细项需到管理会计的项目管理中才可查询,而且每年的数据在当年的账套中,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实时查询各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必须将涉及科研课题核算的科目、辅助核算项目、代码通过接口系统导出到“科研课题管理系统”,通过重新计算、分类汇总、多重关联等功能,实现科研课题的集中核算与管理。

二、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从各系统接口导出、导入的数据正确可靠

系统基础数据来自用友系统,收入科目是按部门核算的,支出科目是按项目、部门核算的,两者唯一的共同点是收入科目与支出项目中的课题号相同。由于用友系统对会计数据的采集、编辑、加工都是通过编码进行的,只要编码不同就可视为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项目,实际操作中难免出现同一课题号重复出现的情况。为此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

(二)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系统的数据通过导出、导入、建立关联、进行分析计算等过程,最后导入凭证库,每个细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若有一步出错,可能导致整个过程失败,出现数据错误,需要重新开始。这就要求系统设计尽可能稳定可靠,保证多次的数据导入、导出不发生错误。

(三)操作简单、减少人工干预

在用友系统众多复杂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基础数据构建满足我院要求的科研课题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简单、方便、直观,避免操作人员对数据的修改,减少人工干预,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多向交流功能

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模式,系统的报表数据应能够生成不同类型的数据格式,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分别生成SQL、VFP、ACCESS、EXCEL等数据格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系统的可扩充性良好

系统的设计应层次分明,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适应业务迅速发展、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要求。

三、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构建

作为研究院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核算系统,实行主辅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和构架,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科研课题管理信息的需求,全面反映科研课题的收入、支出基本情况。系统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一)数据导出

从用友系统将数据导出为所需的格式文件,有三个收入科目、三个支出科目、三个项目目录,由于各科目的设置格式、核算方式不同,分别导出到不同的表中。数据导出流程图见图3。各种报表格式见表1、表2、表3(以横向课题为例)。

(二)数据导入

将各个表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格式导入该系统。

首次数据导入:由于从用友系统中导出的数据,各字段长度过于长且复杂,数值型字段长度20位,小数位数5位,字符型字段都比需要的长度要长,有的字段是不需要的。因此要将数据通过接口系统转换为已制定好的标准格式,减少数据冗余度。

二次数据导入:将各部门填制的结算表,输入或自动导入各对应字段,与前面数据表合并,产生新的数据表。

(三)统计计算

分科目、项目、部门按课题号进行关联计算,统计出每个课题的收入、支出、结余数据。为保证数据的唯一性、正确性,克服用友系统中课题号重复不提示,部门不对应不提示等弊端,分别采用计数法、正负数相抵法、以收入部门为主与支出部门相比较法,及时提示会计人员查找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四)输出报表

随时可按部门、科目性质输出各课题收支余情况表,并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提供给各部门。报表的形式有:打印纸质、E-mail、导出至载体见表4。

(五)按比例计算

年底除正常运算外,按一定比例再计算出各课题成本、留存、结余等,数据全部正确后,按部门、科目性质生成各标准数据模板,以备生成凭证需用。

(六)导入凭证

导入成本:将生成的标准数据模板,通过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由数据接口系统分科目、项目、部门等导入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见表5。

结转成本:各课题成本全部进入用友总账系统后,系统登账生成全年数据,将数据导出为标准模板格式,通过接口软件冲销成本、抵销收入、自动得出结余,生成所有科目的记账凭证数据见表6。

(七)输出凭证

全部数据导入完毕,凭证已自动生成。进入用友系统,按凭证号输出各个凭证。

(八)历史数据

将各课题收入、支出科目的所有发生数据及各课题二十七个专属要素按部门、科目性质等规律追加到历史数据库,形成历史数据。

(九)数据综合利用

对历史数据、当年数据通过整合,实现对数据不同方式的利用,满足各个时期、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四、应用效果

(一)数据清晰、直观,所见即所得

凭证数据经过组合、分解、再组合等过程将数据融合在一张表格中,随时查询、输出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情况,特别是年终结算所需大量数据按部门、课题名称、课题编号、管理费等多项数据排列,满足各种用户对信息的不同需求。集核算、管理、凭证生成多种功能于一体,各系统间的数据传递实现无缝连接。

(二)年底结算,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应用本系统使科研课题年底结算、成本结转、制作凭证,由8~10天缩短为2~3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007年三大类课题共计779个课题,每个课题有8个成本项,结算后有数据5530个,结转成本数据2230个,冲减收入数据779个,再加上辅助数据,总共数据9500多个。在年底结算、决算,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若一笔一笔录入数据,其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的(每笔凭证都要输入部门、项目辅助核算)。

(三)主辅系统结合,搭建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用友系统搭建了一个科目、项目、多功能辅助核算齐全的核算、管理平台,其基础数据丰富、多样,科目编码多级设置,是一个多层面的核算体系,但是只靠商业软件提供的核算,即使再精细也很难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只有靠主辅核算互补、编码内外结合,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该系统的建立为科研课题管理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由分散型到集中型、粗放型到精细型,全面覆盖各个课题。

(四)动态设置,系统操作灵活方便

通过配置参数、修改公式,即可计算出各课题对应的成本项及其他各项数据。数据达到最大限度共享,做到一次输入多次应用,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为各部门及时提供每个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加强资金核算工作。

五、结语

本系统以基础数据为起点,经过数据的多次应用、组合等流程,得到必需的数据,可以随时获取大量动态信息,满足了科研课题管理的需求,解决和弥补了用友系统在科研课题核算、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它集管理、结算、凭证生成于一体,将众多课题的收入、成本直接写入用友系统凭证表及其他相关表中,极大地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每一个课题的相关数据不受年度限制及时、准确地转存到“历史数据库”,便于数据的查询、分析、利用。本系统的开发和成功应用对提高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把科研课题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薇。我国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浅析[J].会计之友,2007,(6):60.

[2]侯志军。浅析银行中间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6):200-201.

[3]胡义芳,欧阳腊梅。我院财务状况分析及领导查询系统的开发与链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财务软件开发成果论文集,1997.39-55.

科研论文 篇2

第一,今年与三年前的上届南海区骨干教师相比,我校的数量翻了一番多,由原来的6位南海区级以上骨干老师变成现在的13名区级以上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拥有骨干老师数量比例在南海区公办学校处于首位。其中谢景如校长被聘为广东省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刘志伟主任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谢景如、刘志伟、关娜红、黎淑枝等十三位老师成为市、区的骨干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第二,近六年有50多人先后在区级以上的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50多篇,获奖论文200多篇。其中,刘志伟教师论文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获一等奖。第三,学校教师编写的《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和《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三种校本教材已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内容在《广东科技报》连续转载43期。

二、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一,近十年来我校升中考试成绩在南海区公办学校保持第一。第二,近六年学生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683人次、部级的有412人次,57件作品获国家专利。其中,科技创新、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天文奥林匹克、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等竞赛成绩均居佛山市、南海区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27届、第28届、第29届、第31届和第33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四个冠军、一个亚军和两个最佳创造力奖,成为本项目比赛成绩的世界最好纪录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连续六年获得金奖,参加第23届、第24届和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奖励,参加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获两个金奖其中洪浩源同学获总分第一名、。

三、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科研论文格式 篇3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开始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改变天气,研发出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它不管是对农业种植还是天气调节,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深化了人们对天气的研究,对天气变化更加敏感,进一步提升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水平。本文是以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为讨论中心,分析了技术的原理与当下的发展现状,确定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

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最初出现在美国,20世纪中期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会在其他领域中应用。当下,全球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水资源逐年减少,对此,需要技术人员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创新,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优化应用效果。

1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概述

用人工的方式改变天气,其方法是根据天气变化的规律以及云运动的不稳定性,在空中播撒适量的催化剂,使云的运动发生变化,调整降水量,用较少的成本换取较大的利益,用降水缓解干旱带来的缺水,降低恶劣天气对环境的影响。人工影响天气除了会影响降雨外,也会消除空气中弥漫的浓雾与冰雹,避免出现霜冻。人工影响天气除了有意识的影响外,也有无意识的影响,比如人们日常生活对天气的影响,是在无意识间进行。

2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发展现状

科学研究论文 篇4

一、借助教育游戏,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来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越来越高,让学生的全面素质都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愉快的心情去上课,不要让紧张压抑的气氛围绕在整个课堂中,多创造轻松愉悦的上课环境,在讲解知识时应该注意为学生传授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在教师为学生讲解科学时,学生也才有学习科学的兴趣。另外,语言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唯一武器,是知识传播的途径。在教学中,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故事,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使课堂氛围得到良好的改善,进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游戏化的实验教学

在小学科学的授课过程中,一些小的实验室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提高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加入实验课中。一般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师都不注意学生的动向,实验活动吵闹烦杂,真正动手做实验的学生少之又少,实验课都如走马观花一样,讲讲就过,所以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内容,把游戏加入到实验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来调节课堂的活跃性与积极性,让游戏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在科学上的活跃度。例如,在讲解有关于物质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这一节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将高锰酸钾溶于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刚进入水时、搅拌之后、完全溶于水后这三个时段的现象。教师可以在做完实验示范之后,为学生加入比赛内容。比赛内容是学生要为在做完实验之后所看到的现象做描述,所描述的现象精确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比赛方式开展的课程,会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全身心投入到实验教学中。

三、游戏化的小组活动

在通常情况下,做游戏时都会分组活动,而在上课时,也可以引用做游戏的方法,通过合理地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的讨论来达到对科学问题更深切的了解与解答。除此之外,小组讨论的方法没有老师的严厉看管,可以自由发挥,这样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愉悦,从而更热衷于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在不知不觉中,也更加热爱科学,更加喜欢上科学课。在各小组的讨论中,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意见,而通过学生的讨论、协商、最后得出更精确的答案。这不但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整体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蚯蚓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观察蚯蚓的身体形态、颜色、爬行等特点,每个学生看待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样,所看到的蚯蚓也不一样,通过小组的形式观察蚯蚓,可以使学生对蚯蚓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也对科学产生更多的兴趣。

四、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禁锢学生,反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对科学充满兴趣,久而久之,对科学的学习就会更加有效。把游戏加入到教学中,让游戏与小学科学相结合,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这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朱新娜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

第二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一、科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科学的性质是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的一门科学,而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习科学的条件得天独厚,学生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更贴近于自然,这正为我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实践科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我在科学教学中把握时机,拓宽思路,走出课堂,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观察科学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为学生日后乃至终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把自己在农村学校科学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以丰富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入门教育

三年级初学科学,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生活经验较低,但他们此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科学课报以极大的热情,同时也是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启蒙阶段。结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亲历自然,实地观察、亲自栽培、饲养等活动,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信息。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这一单元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的池塘进行寻访,找到了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水域,考察了路线和池塘周边的安全因素后,带领学生去池塘实地观察水葫芦、水花生、浮萍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学生兴致勃勃,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池塘边,学生惊奇地发现了生长在池塘内的各种植物,在教材中图片的比较下,大家很快就认识了水葫芦和浮萍,还有水花生。大家通过对比观察明确了这几种植株的外形结构特点,认识较深刻。这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问:“老师,为什么水葫芦漂浮在水面,而水花生部分在水下,部分在水上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课堂顺势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师:“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亲自动手揭开谜底。”每小组领取水葫芦、水花生、小刀等材料,这时小组开始剖开水葫芦膨大的叶柄,呈现在眼前的是较大的海绵体气囊,又拿起茎细叶薄的水花生,不约而同举起手:“我们找到了它浮在水面的原因了。”有的学生甚至提出水葫芦是带了“游泳圈”。但大家也不要小瞧水花生,它的茎也是中空的,也会有部分露出水面。学生还观察到芦苇、莲、菱等不知名的水生植物。通过本次野外观察活动,学生懂得了,他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答疑解惑。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愿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善于观察的优良品质。

三、建立开放性的科学课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科学课程要打破纯应试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广泛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多途径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这部分内容与农村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我就和家长沟通得到帮助,选择到农户庭院中找寻科学的“印迹”。

(1)安排小组进行起铁钉、螺丝钉、大头钉比赛。

这时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工具选择科学,动作熟练,也有部分学生工具使用不当,动作笨拙。完成后优胜组介绍经验,落后组查找原因。这一环节中正确使用工具很关键。

(2)师:谁的力气大,能掐断6号铁丝?同学们面露难色,可瘦弱的张同学不知在哪拿了一把管钳,自信满满的,难不倒我,不仅轻松掐断了铁丝,还说明了原理:省力杠杆帮了我。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3)找寻简单机械活动。

在农用拖拉机上找到了轮轴类工具:摇把,后箱安装了定滑轮;还发现了墙角边的木梯;不甘示弱的同学干脆在台阶上搭木板推独轮车;还撬动大石头;牛棚内还用上了铡草刀。用压杆井打水。大家可为是各显神通。最后同学们还一一说明了每种工具包含的原理。一堂大家动起来的科学课在普通的农户院内结束了。通过此次活动,让大家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具体而真实,我们的父辈们一直在运用着科学知识,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具的灵活运用也减轻了过繁重的劳动负担。

四、总结

科学只有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并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所以,科学课的教学要将学习、探究与实践相结合,而农村大背景下,为科学实践探究提供了广阔天地,只要教师善于选材,调动、引导、组织、帮助学生,就会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作者:王凤兰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中心校

第三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与思考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综观小学科学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特别是初级小学的科学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设施与教学材料不足,师资配备不尽合理,教师教学热情不高,教学活动不够规范。经调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理念有偏差。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领导和教师仍然被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在小学都是把科学当作非基础学科(副课)。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校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领导在管理上也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师资弱,不稳定。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任职教师方面,大多数学校的担任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中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缺乏科学专业素质,属于“半路出家”。此外,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很少受过任何的专业培训;科学教师流动性很大。

3.资源缺装备不足。

一种情况是,虽然为学校建设装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和相应的器材,但多数实验室大多只有一个,只能轮流上课;另一种情况是,初级小学校原来仅有的少量实验器材,也因仪器陈旧或者管理不善而损坏和丢失,没有及时添置。因此,要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困难大,实验教学的开出率不高。

4.学校教学管理不到位。

学校对实验教学的管理措施不力,具体表现为实验教学的随意性较大、计划性不强。学校每学期、每周对实验教学缺少周密的安排,缺乏对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实验教学全凭老师的兴趣。

5.实验教学华而不实。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但是,有一部分教师为了图省事,总喜欢统一的答案,听写并统一填写实验报告单。由于学生在操作过程、实验材料等方面的偏差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不是认真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而是对不同的结果就进行轻易否定,使实验教学实实在在地走了过场。

6.教学程式化。

(1)是教学内容方面,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教材活动设置,操作有难度,尺度难把握。

(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来引导学生学习。而学生不喜欢小学科学课程则大多数要归结于比较单纯的上课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二、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探索

综上所述,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的教育现状亟待改变,而且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实施课程管理纲要,切实认识到小学科学教学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严格执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齐上足科学课时。认真利用一切条件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科学课,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并形成浓厚的学习科学的良好氛围。

2.增加对科学教学的投入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设立专职的科学教师,同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科学教师专业水平;针对科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县科学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以及科学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课程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结合科学课程配置相应实验器材,学校定期进行更换和添置,同时检查师生的使用情况,使科学教学的实验不再流于形式。

3.抓好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地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个科学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4.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城市优良的科学教育资源,但农村的孩子每天与鸟兽虫鱼为伍,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儿也不比城市的孩子逊色。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的社会生活实际,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来服务教学,充实教学内容。(2)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丰富科学课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尝试在用足用活现有的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等活动。(3)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农村科学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5.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个广阔、丰富、神奇的科学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互联网、多媒体、电子白板也走进了小学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农村初小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总结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周光鑫 单位:甘肃省灵台县星火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研究

一、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好习惯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动手,在动脑方面就不够了。小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实验仪器的时候常常急于动手操作,却没有去想想每一实验环节的意义所在。因此小学科学老师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动手的时候动脑,帮助他们来开展科学探究,并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样小学生才能在实验的同时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比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三年级科学的《我们周围的土壤》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土壤的构成物质都有什么?土壤的用途有什么?然后老师可以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个放大镜、一些土壤和一小桶水,老师让学生准备一些白纸、一根木棍、一个透明杯子。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土壤。在观察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来做笔记,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问题以及在实验中自己的感悟都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养成做记录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间通过自己记录的笔记还可以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更好地学有益处。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好习惯

小学进行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是科学这门课程的学。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来提高其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教育的宗旨。可是,大部分学生并没有主动探究的习惯,虽然学生从能够讲话开始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几乎没有父母会有意培养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父母会把答案完全告诉学生,而且还担心自己说的不够清楚。进入学校以后,大部分老师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教授来做,并没有进一步探究。慢慢的学生习惯了从老师和家长那里获得省力的知识,对于问题越来越缺乏探究精神。所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为首要任务,学生遇到问题不能依靠老师和家长,而是自发去探索去追寻问题的答案。比如:植物的根茎是不是在吸收水分?怎么才能证明呢?一个物体的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比哪个大呢?如何证明?学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应该首先想到去跟老师寻求宝珠,而是应该想到如何做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获得自己想知道的答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并不是说就不需要老师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对于探究充满兴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育中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将为学生以后的科学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位老师的责任,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作者:母利萍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文村乡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研究

一、研读教材,制定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目的更加具体化,教学目标会指引着我们教学的方向,更是一堂课的教学灵魂,它会成为判断我们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新课改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把科学这一学科的教材研究透,并且准确无误地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教学中的总目标、分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章节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制定分层的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效率才能有保证。

二、优化教法,发展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可以考虑下列常用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愉悦教学情境,用导入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研究问题的设置,通过恰当的话题让学生能够考虑到多个为什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中要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发掘更深层的知识。比如领着孩子们到阳光下,把水滴到他们的手上,一会儿就没有了,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实验操作法。

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更能使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使他们的实验技能得以提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把装满水的玻璃罐放到零度以下冷冻后就会出现玻璃罐破裂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起学生的探究的兴趣。

3.联想引导法。

联想是指通过拓展思维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去拓展思维。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会动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酒精灯在被灭火盖盖上后为什么会自然灭?由此而联想到燃烧需要氧气,从而得出火的熄灭应该与空气有关的推测。

4.评价激励法。

评价体现在各个学科中,小学科学课具有探究为主的性质特点,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评价就更为重要了。我们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紧紧地抓住评价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评价中发展能力。当学生有些新奇的想法时,不能给予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别出心裁”或“与众不同”,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已经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了。特别是《科学》这门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味地使学生游离于书本和黑板之间,既不利于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与探究意识,又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课堂教学的本质。科学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把视、听、说融为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兼容,使抽象、枯燥、单调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PPT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尽快进入我们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解决教材中的重点,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比如我在讲《叶和花》时,通过播放幻灯片把植物利用叶子制造食物的过程展示出来,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这一难点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植物叶子的光合作用。

四、总结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们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作者:张兴丹 单位:敦化市大石头镇第一小学

第六篇:新课改小学科学教学探析

一、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不同》这节内容时,我就将班里学生进行了分组,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每组提供工具: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笔,一个放大镜,然后,让各小组观察三种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看,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并根据观察结果,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研究,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认识到,从图片上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才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二、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使学生感受学习科学的价值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鉴于此种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学科教师的我们,就应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价值意义,从而变得乐于学科学、喜欢学科学。比如,在学习《我们关心天气》这节内容时,上课开始后,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天气,你们有没有关心过天气的变化?看过天气预报吗?接下来,请你们自告奋勇地说一些你们曾遇到过哪些天气,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待学生阐述完自己的想法后,我继续说道:“天气的好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学习《我们关心天气》。”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价值意义,从而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中。

三、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之风日益推进的今天,我们必须严格遵循新课改理念,努力寻求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获得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作者:曹桂娟 单位:辽宁省朝阳县根德乡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探微

1.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特点是有较多的科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意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操作活动的氛围,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去设计一些自己能动手的简单制作,如在教学《铃儿响叮当》这课时,有一环节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电磁铁。所需要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生活中材料:铁钉、漆包线、两节2号电池、一些小铁钉或订书钉。同学们再按照课本上所说的操作方法,先将漆包线缠绕在铁钉上。在长线单中可能出现始终不按一个方向缠绕,就出现没有磁性产生的结果,同学们可以进行多次的缠绕进行验证,在一点也十分重要:“用砂纸把导线头磨光亮。”这样才能通电产生磁性,只要实践,就会成功。知识会深深埋在心中永远不能忘怀。在小学科学课教学,教师要让孩子们大胆的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

3.学会做好实验记录和课堂笔记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合作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但大多数学生喜于实验而轻于记录,记录便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既然培养科学记录也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那记录就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应该人人动手,都来记录。在每个小组中的角色要时刻更换,不要有固定的角色,还要知道做笔记和记录实验数据不单单是记录员的事,人人要做并且要做好,要把错的地方及时更正。课下小组之间要更具内容及时整理,当天的记录本加以整理,这样不仅能起到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巩固。

4.做好科学小实验

小学科学,是一门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学科,如果只停留在课本的理论层面,学生的思维也会长时间停留在同一水平的问题上,往往阻碍学生思维的充分展开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都在于该事物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教师要能设计出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情境,使这种认识冲突转化为推动教学过程不断展开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构建拓展的平台,为今后的学习开启窗口。课例: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我们似乎都达成了共识,书本的电路图也是这样的:电压表接在被测电阻的两端,这种电流表外接法。学生也都默认了。教师如果设计问题:这样的设计对电阻的大小是否有影响?可以让学生再设计另一组实验:电流表内接法,即电压表测电阻和电流表的电压。通过这样的探究实验学生会发现,两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催化,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教师分析原因,我们一般在初中阶段将电压表的电阻当作无穷大,电流表的电阻当作零。同样,电流表的电阻也不为零的,它两端也有一定的电压,所以内接法时,电压读数偏大,因而电阻偏大。增加这一实验活动,不仅让学生思维上有一定的跨度,同时也为高中的后续学习开启了窗口。

5.总结

发挥实验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探究性实验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科学课堂的基本内容。

作者:张欣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激教学探究

一、以情导学,发现创新的魅力

在教学中,笔者较多通过引入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事半功倍。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用探究科学奥秘的求知欲来滋养童心,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能让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实,情感生活丰富,想象天地广阔。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童心童趣呢?笔者认为,要不断丰富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为学生开辟一条与他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我们应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近科学,体验科技,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增长科普知识,发现创新魅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相融。

二、以趣激学,激发创新的意识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是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这个月,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谈发现”,我就很有感触。特别是《制作生态瓶》这一课。生态瓶是需要课后长时间观察记录的,一节课达不到教学效果,我就让学生把生态瓶放在教室里,并让各组安排好记录员。有的瓶里的泥鳅养了几天死了,预示着生态瓶的失败,于是学生及时调整生物及非生物的数量关系。也有的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联想到了自己家养的金鱼,在科技兴趣小组上提出:鱼缸能不能也像自然界中的生态圈一样,可以不用人工换水喂食?我表扬了他这个创造性的想法,并让他课后自己先思考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果然在下一周的兴趣组活动上,在我照例为大家讲解了《玩中学发明》的案例之后,这位同学受到了其中的“宠物自动喂食器”作品的启发,立刻想到要发明一个自动喂食金鱼的自净鱼缸,还说了他的简单构想。我提示他,可以将构想化成简图,并且附上一定的说明。他信心满满,对创新充满了希望。这次的教学经历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科学实验,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何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科学?课后的分析、反思,兴趣组上的讨论、启发也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的一个想法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认可后,他们就更有信心,就从内心深处打破了一直以来对于发明创造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要尽快地帮助学生打开这扇创新之门,为学生建设一个科技乐园。

三、以习助学,提升创新的能力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从教育为人生的角度来说,教育要培养习惯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习惯的养成即自我教育的机制形成,这便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以这样的出发点来思考教育,提升科学课堂效率,能更好地将发明创造的思想贯通课堂内外,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我校,科技发明制作兴趣小组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同学们都养成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每节课上学生都很感兴趣,有时候做完一个小制作之后,还经常与我讨论改进的方法。比如,完成了牛顿摇篮的装置之后,各小组就开始比赛,看谁摆动的次数多,他们自己研究出了摆球高度和摆动次数的关系,有的甚至开始自己增减材料,改进这个装置。大家都玩得津津有味!创新意识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心中萌生,创新能力就这样慢慢地得到提升。一天课间,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对我说,他发现同学们上厕所的时间往往很集中,下课时一拥而上,男厕里常因排长队而起争执,这样非但不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而且候厕很浪费时间。我问他有什么办法解决?他说想设计一种新型小便池,它有三个小便位,可以同时供三个同学一起小便,这样一来不用排长队,省时间;二来能节约用水,只要按一次冲水按钮,就可以冲干净整个便池;三来提高了空间使用率……我当即表扬了他,并且鼓励他把想法写下来,把简图画下来。事后,我向专家咨询了这个创意的可行性,并且进行了专利查新,发现目前还没有对此类实用新型洁具的研究。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对这项创新作品的研究,希望将来能把这项创新发明广泛运用于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惠及更多的人。

四、总结

综上所述,概括为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的一句话:“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枝需被点燃的火把。”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学校科学教学工作者,应该在科学教学中坚持“学为中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杨茜媛 单位:江苏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科学教学措施有效性分析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往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差,因此总是乐于采取对学生进行“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与快乐,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日渐丧失。《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好奇心,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鉴于这一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即让学生作为主体,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不同植物,课堂上,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前后桌),向他们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们都带来了什么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2)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地方?(3)种子是如何旅行的?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4)你觉得种子里面会有什么?能否将预测结果画在记录上?(5)(给学生提供镊子和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蚕豆种子内部结构,你看到了什么?尝试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6)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萌发?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合作探索,如此,既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还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本节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践行生活化原则,让学生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再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分离,否则学生就体验不到科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提不起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而是践行生活化教学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变得乐于学科学、喜欢学科学。比如,在学习“我们关心天气”这节内容时,因为四年级学生对天气已有初步认识,于是,上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跟老师说说自己曾遇到过哪些天气?在不同天气里你的感受分别是什么?你有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吗?有怎样的感受?还有,在好天气里,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恶劣天气时又该怎么办?”听到这些问题,因为与学生生活极为接近,学生都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讨论起来……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科学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本节课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常规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常常把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环境中,而小学生有着爱玩、好动的性格特征,且对于富有新鲜感的事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一味地让学生在封闭式环境进行循规蹈矩的课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所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除了每周固定于教室的课堂教学,还应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体现科学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如此,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内容时,虽然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却不会刻意去关注,于是,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实践活动:放学后跟父母或者其他学生一起,到超市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进行观察,如名称、商标、配料、营养成分、保质期、生产日期、保存方法、含量、食用方法、地址等等,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在本子上。因为和以往课堂形式不同,学生都对这项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样既能使学生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还能提高学生搜集、整理知识信息和科学实践的能力,为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创造有利条件。

四、总结

科研论文 篇5

尤其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和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在整个高校档案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高校的科研档案,能够完整认识到它的作用的论述并不多。多年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档案工作者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而对教师,尤其是个人自由独立形成的学术著作、手稿等不够重视,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比较苍白、贫乏,这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的大量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1987年颁发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何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摆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科研综合交稿日期: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公务员之家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对科研档案中有著作权的作品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

科学研究论文 篇6

1.工作差异。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的工作是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受可能会完全不同。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授课内容能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学到在自己看来有用的知识。但是这两个并不完全对等,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有可能不是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东西教师未必会讲述,更何况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受到教材、学校规章制度等的制约。

2.社会差异。由于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同。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实用性不强,再加上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更加深了学生的这一认识。而作为教师,因为职业和认识的原因,可能会反复强调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其他大学生一样,高职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非常乐意接受新东西并且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对于知识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这些都是教育得以进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思政理论课可以使这种影响更加积极正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性。

1.学习能力。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层层筛选,一些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他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领域。

2.自律性。有的学生会厌学,对学习和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的直接站在对立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学难度就提高了很多。

3.理性思维能力。理性知识较感性知识难于掌握,这就使得一些高职学生更乐意接受感性知识,而对思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度不高。

三、师生融入同一课堂文化场域的策略

1.缩缩短师生距离。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与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其中往往存在差异,对信息的加工、筛选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面对相同的信息所得到的东西千差万别,理解深度也不同。如果要使得学生与教师处于同一课堂文化场域,教师与学生就要有交集,并且这种交集越多越好。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了解学生的主流思想,去了解他们的关注。首先,了解学生的喜好、他们的关注点。学生与教师属于不同的年龄段,有的甚至跟学生相差三十多岁,不同的年龄段所经历的时代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多用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与喜好。其次,改变简单的说教式交流方式。作为教师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这样可能很难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生由于接触到很多东西,思想也相较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活跃性。对于学生的很多想法不能简单直接否定,要以理服人。再次,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说话权利,面对质疑,应重视其想法同时也要审视自身。如通过提问、课堂调查、专题研讨等让课堂变成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舞台,课堂才能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

2.教学手段多样。教与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教师教得再好,学生学的效果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目前,有的学校会给老师规定各种条条框框,比如规定一节课里必须有几分钟的视频、要有提问、要有互动等。这些做法有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学规律,使得原本就不相同的教与学模式渐行渐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是:教师按照程式化教学,课堂上教学内容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学生无精打采。因为这样往往缺乏变通性,没有重点,难以吸引学生。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使教与学同步起来。首先,让学生真正走入课堂。思政理论课往往思想性、哲理性较强,理解起来较难。因此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坐在那里,心思却在别处,对所讲内容表现得漠不关心。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改进教学内容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就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对课堂内容感兴趣,能够走入课堂,在这里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研讨效果比较好。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深度思考,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发掘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论坛、聊天工具等去了解学生,适时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得学生更加易于接受所讲内容。再次,教学应该不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以及教师通过通讯手段与学生的交流都是课堂生命力的延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人文类知识非常广博,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课外书籍以及视频再学习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课后也可以被看成是另外一个课堂———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问或者探讨问题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统计分析;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进一步的深化,在科学研究领域,我国的各个学科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于科学的研究必须要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对于科研的历史加以总结和回顾,然后再对当前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于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加以制定。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取得了清晰的认识,制订了一系列继续研究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把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不断向前推进。

一、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伴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科学技术领域也一直处在中高速发展和变化的状态之中,并且当前的发展模式较之于前几个世纪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这个概念是在近代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在科学技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才产生了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产生于20世纪,但是这一学科的出现对于后来的学术研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研究也必须要对于过去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不断研究和现状分析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全面、及时的了解。通过对主要涉及科学哲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相关成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3.已有的科研成果研究及其评价

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我国也产生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著作,比如说《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与现状》、《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等,在本文的研究之中,对于这些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总结,并对相关各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进行分析和统计,对于近些年来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研究这些已有的成果是一种研究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够对于前人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加以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将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以山西大学为例,他们通过对于相关期刊的研究,统计分析了在科学技术与哲学领域研究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相关研究情况,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的评述,指出了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弊端。

4.研究方法

第一,比较研究法: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比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第二,个体访谈法: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相关研究人员进行采访,因为他们从事该方面的研究,所以对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往往更为了解,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第三,网络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是通过对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来获取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相应的数据。第四,文献法:依据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鉴定、查阅等工作,对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方面采取的研究方向、解决的问题、存在问题等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这就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1.以科学为本的发展时期

在以科学文本发展阶段,提出了以民生和科学为主的新文化运动科学,对自然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发展中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在这一阶段先被看成反迷信、反盲从等思想方式,然后有了提倡科学和关心思想文化问题的陈独秀、丁文江、胡适等人,大力宣传科学世界观,使人们充分认识了实证主义哲学,逐步形成了以科学为本的思想。

2.多学派互相竞争的发展阶段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涌现了很多科学哲学方面的研究学者,例如主张唯物史观的陈独秀、主张科学观的胡适等等,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相互竞争的局面。科学派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发行了大量关于科学启蒙性的科技哲学类作品,如1934年张少良《科学导论》、1931年胡明复《科学方法》、1940年汪敬熙《科学的方法论》等。其次,出现了西方科技哲学的翻译著作,代表人物有汤姆生、秦斯、皮尔生、德尔柏、柏尔纳等,他们发行了很多有关科学方面的哲学的专著,宣传了他们对科学的看法与思想。除此之外,严复侧重于对科学哲学的专业性进行了探讨,但是中国缺乏专一的具有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深度研究,但薛岳霖推进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他极为深刻的批判了主观论和操作主义,同时自然辩证法不断的传播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是以唯物史观派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一方面对于自然辩证法相关著作进行的翻译并出版,例如,在三四十年代《自然辩证法》的翻译出版经历了八次印刷,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术性活动得到开展。比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专门的研究团队1940年由“自然科学研究会组织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小组。

3.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情况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西方科学哲学以及中方传统哲学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其中自然辩证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展十分之快,这就催生了后来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观,这个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特定历史时期前的奠定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提倡百家争鸣,在大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初期以及苏联的学术运动当中,自然辩证法的学术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53年北大成功开启了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课程,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我国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畅想与探讨,使多方面力量参与到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来、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院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出版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这一时期在大学里有了专门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机构和课程。第二,曲折阶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特点、历史、本质、规律等方面都遭到了极大的歪曲,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遭到破坏,但这并不能妨碍其发展,仍有一些优秀作品产生,如莫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等。第三,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作为国家技术发展长期规划的重点项目,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自然辩证法学科,确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基本内容理论框架。例如,有孙小孔等人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讲义》、《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通讯》等陆续发行。形成了主要围绕科技生产力这一话题的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这些表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学科逐步形成。

4.快速发展时期及其国际化时期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国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理论知识传入中国,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的自身发展的互相影响,使中国科学哲学学科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我国从实际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实际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西方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拥有了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如,九十年代邱仁宗的《科学哲学引论》、舒炜光的《科学认识论》、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这些优秀作品针对我国特色的科学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价,促进了国际交流与沟通,中国科技哲学逐渐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三、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统计分析

1.科学技术哲学及论文概述

在新的发展时期当中,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体系开始了更加全面的快速发展。不再局限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而是在科技管理、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等实用类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对中国相关领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当前发展现状得到反映,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发展与推广还受到了来自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论文类型方面,通过论文类型统计分析,对当前发展现状得到了深入了解,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奠定基础。根据统计各种文献类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于自然辩证法的结合、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发展历史等方面,对这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具有学术导向性;第二,自然辩证法理论和科学哲学,理论方面学术论文的刊用率,近年来一直维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可见我国对科学技术哲学重视程度,例如,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工程方面的学术理论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环境、投资、效益、人材、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及其关系,更系统的、更自觉的、更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哲学。最后,在整个科学技术系统当中,科学史学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基础,是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所以科学技术史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作者年龄状况浅析

通过对作者年龄情况的调查与统计,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的相关研究学者在年龄方面的情况,对我国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有指导性作用。通过分析得知,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人材机构当中,既有中老年学者的深思熟虑,也有青年学者的创新突破,从而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学术发展局面。通过研究年龄组成对充分利用和发挥不同年龄段的学者提供重要依据。由于人文科学是创新能力的问题,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这是自然研究能够避免的环节。所以可看出人文科学的研究比自然科学研究的年龄段稍晚。近年来,国家增大对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投入力度,整体上看作者平均年龄段趋于平稳,并有减小趋势。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作者年龄有较大区别不断变化,这些都取决于受教育状况,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为我国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充分发挥和重视提供依据。

四、结语

科研论文 篇8

一、工科院校的学术科研与本科教学平台兼容共享不足

1.建立完整的学术科研平台共享制度

制度保障是实现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的开端。只有教师(或课题组)的相关权利得到保障,打消教师的顾虑,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分享科研平台。同时,要用制度规定教师(或课题组)在本科教学中应该承担的义务,从而使本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2.增强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的共识

目前,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未得到兼容共享的部分原因是课题组的教师不愿意共享,认为这样会增加管理和维修上的负担,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从长期的教学规划上来看,这有违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功能。因此教师需要形成共识,本科教学不仅仅是一线授课教师的责任,也是在高校里从事科研项目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样才能自觉地实现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

3.合理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团队建设

一旦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实现兼容共享,必然要调用相应的课题组的科研资源。因此,需要形成合理的科研教学一体化梯队,明确科研团队的分工,保证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实现兼容共享的同时又不影响课题组科研工作的进展。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二、学术科研平台

反哺本科教学具有诸多优点学术科研平台不仅仅能够为科研服务,还能够反哺本科教学,达到教学与科研协同作用的效果。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具体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极大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能够给本科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它极大的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同时解放了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的授课知识,而是在科研实践中主观能动的积极思考。这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将成为科研工作优良的后备军;毕业后直接参与科研工作,将会极大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

2.实现学研紧密结合

通过学术科研平台就可以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学术科研平台为教学拓宽视野,促进教学;同时教学又能培养更多的科研力量,在深入细致的教学中发现科学问题,促进科研。依托学术科研平台,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利用教学成果转变成科研方向或成果。这体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学研实践理念。

3.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

以教学促进科研思想拼发。众所周知,科学研究不是一蹉而就的,它需要依靠长时间的坚持努力,但是,更需要集思广益,迸发思想的火花,获得科研的灵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必然使观察问题的角度增多,认识问题也更加全面。特别地,新一代的年轻学生,在本科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固化的科研思路和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们用非传统的眼光发现、思考、解决科学问题。而且,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剖析是细致深入的,如果这个过程中让不同年龄段的人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必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促进科研思想的拼发。

三、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

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虽然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平台存在兼容共享不足,但是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应用于本科教学中则是完全可行的。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丰富的成绩,如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总结这些高校成功的经验,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硬件条件充足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目前大部分工科高校已经形成相应的科研硬件平台,具有可供学生科研实践的平台。当然,部分高校尽管具备较为完成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但要么是这些设备为学术科研团队专用,要么是专门管理这些大型科研仪器的人员不足,而且预约申请使用的流程繁杂,导致这些大型科研仪器的利用率极低。因此,高校的硬件条件已经准备充分,只是缺乏开放共享的推动力、以及合理的整合与规划。

2.学校制度保障

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需要学校制度的保障。目前,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支持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已经是诸多工科院校的共识。但是,相关的制度与保障措施的缺乏,或者现有制度未能有效充分落实,导致科研团队在本科实践教学中的责、权、利不够明确。然而,一旦相关的制度得以制定落实,让科研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学术科研团队的教师积极承担本科实践教学任务是完全可行的。

3.合理的师资队伍

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需要合理的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我国大多工科高校都已经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形成相应的师资队伍,而且近年高校引进师资人才的方式多样化,大量海归人才、高层次人才都加入进来。因此,目前工科高校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是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保障。

4.教改的迫切需求

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不断与时俱进,各级主管单位和高校本身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以教育部“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模式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在本科生教学中尽快落实执行。通过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这样的教改尝试,可以为教改打开一条新的思路。

四、结论

科研实践在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科研实践平台与本科教学完全兼容共享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建立科学的制度,增强学术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兼容共享,明确教师科研团队在本科教学中的责任与义务,可有效推动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学术科研平台反哺本科教学还具有诸多优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科研工作提供后备军;实现学研紧密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共事科研,以教学促进科研思想拼发。同时,分析表明,工科院校学术科研平台在本科教学中应用是完全可行的。

科研论文范文 篇9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既表现于学术价值也表现于实践价值,既表现于社会价值也表现于个人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通过科研论文向社会表达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深思熟虑的观点、意见,启发人们关注与努力解决有关教育问题的热情与智慧。

(2)通过科研论文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互相争鸣研讨,促进教育学术领域的繁荣与以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

(3)通过科研论文撰写过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于研究者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极其有用的。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