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动员链是动员任务的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动员潜力释放的渠道与途径。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国民经济论文(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摘要:
茶叶生产经营过程的特殊性,使其会计成本核算与其它企业有所区别。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成本审核确认能够系统了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结构,控制成本支出规模,为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带来更多利润,增加企业财富。基于此,本文从会计核算成本的基本内容出发,对茶叶生产经营中的会计成本核算项目进行阐述,并结合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探究相应的成本核算对策。
关键词:
茶叶企业;生产经营;会计成本核算
会计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对于茶叶企业而言,通过系统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了解茶叶生产经营中的不足,找到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更加全面有效地分析茶叶生产成本结构,进而为决策者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支持。
1、茶叶生产经营中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
做好成本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对于茶叶企业而言,在生产经营中明确成本项目,能够推动会计成本核算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讲,茶叶生产经营中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种植成本,即茶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种苗、肥料、水分、农药以及人工等都需要计入种植成本,对于一些没有独立种植园的企业,购买茶叶成本也应该纳入种植成本。第二,人工成本,即在整个生产经营链条中投入的人工工资,如茶叶的初加工、深加工、管理等方面的成本。第三,设备成本,即茶叶生产中设备的购置、折旧、维修等成本,如茶叶收割机、杀青机、运输设备等。第四,营销费用,即企业在销售茶叶中产生的费用支出,如广告费用、营销人员工资、服务费等。第五,管理费用,即企业在运行中发生的一些管理事务费用,例如管理人员工资、招待费用、房屋租赁等,当然从大的成本范围讲,除去销售和财务费用,大部分茶叶生产经营环节都应该被纳入到管理成本中来。第六,财务费用,即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如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贷款手续费等。
2、茶叶生产经营中的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对策
2.1存在问题
随着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的逐步建立,茶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实际核算中面临的问题依旧突出。首先,核算内容比较混乱,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人工成本占据一定比重,但是对于哪些能够纳入到人工成本核算,那些属于管理费用,企业缺乏系统的规定,常常出现会计账目混乱,人工成本核算与实际支出不符的情况。其次,核算项目设置不合理,存在着一些项目重叠的情况,对于人工成本、运输成本、采购成本等项目的核算缺乏科学性,使得成本核算信息缺乏真实性,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依据。第三,资料信息不完善,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茶叶企业而言,生产经营成本在生成过程中缺乏完整的原始凭证,使得会计成本核算的推进遇到障碍,甚至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第四,会计管理人员素质欠缺,无论是在专业素质上还是职业道德方面均难以胜任成本核算工作。针对这些问题,茶叶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做出系统规范。
2.2相关对策
2.2.1转变传统理念,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核算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茶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积极调整会计理念,为成本核算提供科学指导,以推动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中,茶叶企业首先要完善生产流程,对成本控制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进行会计分析,以确保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合理的归集与分配;其次,根据会计成本核算理念的指导,制定核算指标,并确定分析流程,管理者在全面了解了茶叶生产成本之后,应根据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方案,对生产周期中的茶叶生产生产情况进行量化处理,以保证成本核算指标能够有效衡量成本价值,确保成本核算过程的规范化、指标化;第三,对茶叶以及相关产品进行定期盘点,及时清理与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内容不相符的项目,确保成本投入与实际核算内容匹配;最后,编制茶叶生产经营过程的会计成本核算分析报告,对茶叶生产成本的变动、产量的变动等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更加直观的数据模型呈现出来,为成本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2根据茶叶生产经营特点,确定成本核算方法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不应该盲目照搬其他产品经营中的成本核算方法,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设计科学适用的核算方法,以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理念,确保会计成本核算项目对茶叶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覆盖。例如有的茶叶企业拥有自己的种植园,而种植园中不同操作环节的员工工资应被纳入到茶叶成本中来;而对于没有独立种植园的企业,则应该将采购过程、运输过程中的各项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中来。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企业在转型中逐渐由传统的生产导向型模式向顾客导向型模式转变;在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茶叶产品种类以及相关副产品也逐渐增加。为确保成本核算的合理性,企业应根据不同茶叶的类型进行分别核算,并通过与市场中同类产品的比较,明确生产成本,进而适当调整成本核算方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2.3注重会计人才培养,强化成本核算意识会计从业人员作为运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落实成本管理措施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对于茶叶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具有直接作用。因此,茶叶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成本意识,用专业素养为管理者提供完整、可靠的成本核算信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应明确会计人员的职业定位,从知识结构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会计从业人员单纯具备会计或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局限,从法律、经济、审计、计算机等多方面入手,塑造适合茶叶企业长远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为会计人员实现再教育,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提供条件;完善职业考核,茶叶企业无论是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还是业务考核过程中,都应该利用竞争机制,对会计人才进行科学选拔,利用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法律意识,明确会计行业特点,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会计监督,培养一支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专业队伍。
2.2.4完善企业管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效果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为茶叶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提供必要的条件。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费用支出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在预算范围内、在良好的内部控制中得到体现,并在成本控制失效之后,进行严格追责,这对于完善会计管理体系,提高茶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茶叶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岗位设置、职责划分,到队伍建设、制度落实等方面应作出系统规定,明确内部控制细节,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对于成本管理实现系统化、程序化控制;其次,注重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失效意味着茶叶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的增加,因此,企业内部应针对各环节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将成本控制能力作为衡量风险系数的主要标准,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完善执行体系,提升控制能力,对于会计成本核算而言,茶叶企业应建立管理流程,按程序操作,提高责任管理意识,避免人为因素对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影响,进而在执行中实现有效的制约与平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入科学完善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仅能够加强成本管理效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能够推动茶叶企业的的转型与发展。目前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茶叶企业依然存在着会计资料不完整、人员素质不高、核算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探究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谋求转型。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1]李丹,贺琛。关于茶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8(6):49.
[2]金钱琴。茶叶生产经营中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福建茶叶,2018(2):73-74.
[3]管伟。茶叶生产经营中的会计成本核算模式探讨[J].福建茶叶,2016(3):84-85.
前言
会计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人员协助管理计划及控制企业的经营,并制定长期性或策略性的决策,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会计成本核算是一个估算,跟踪和控制产品和服务成本的流程。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1、 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选择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2、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生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3、会计成本核算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设备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生产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生产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生产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 ,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生产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4、 日常工作及成本核算资料的取得
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月底,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
5 、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具体方法: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
6、 个人对此会计成本核算法的评价
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7 、会计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会计成本核算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工序,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成本会计事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管理层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我国现行的所得税法是重损益而轻资产,即对期间损益作了大量详细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而对资产价值及生产成本的计量却缺乏相应的规定。可是资产最终会通过折旧、摊销、销售等方式转化为期间费用,现在的资产价值即是今后的期间费用的来源和依据,在我国的成文法中法无禁止即为合法,税法既然没有对相关的资产计量作禁止或限制性规定,那么会计功夫的深浅就会决定今后期间费用的多少,而会计本身就是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离不开估计、判断,这为企业纳税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因此现行税法重损益而轻资产计量的做法无异于开门闭窗。这也为在成本核算这方面提供了足够的筹划空间。
8、 结束语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确定成本核算思路,取得成本核算资料和费用分配方法,同时应注意会计成本核算几个相关的问题,确保成本核算质量,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为企业效益的提高做贡献。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位置
企业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使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才能够在日渐激励的企业竞争中站稳脚步,同时还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益。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但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系统结构得到改善,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成本浪费,还能够使原材料消耗现象有效的降低,从而节省材料。企业成本核算能有效地使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使社会资源得到节省,保证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得到长久性的发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和简单的财务收入核算工作相比,成本是通过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才能够顺利进行,假如在核算过程中方式和内容出现差错,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害。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
1.企业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了解不够。现阶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最大的缺陷就是员工没有深入了解会计成本核算的有关知识,认识不到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点认识不清,从而易造成严重的工作失误,加重成本负担。这样不但使企业的成本超出了平均数值,同时也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想要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必须增强员工对会计成本核算的认知能力,并加强对员工相关知识的教导,通过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来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2.会计成本核算范围狭小。随着竞争力的日渐增强,我国多数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通常只重视对有形资产的核算,而忽略了无形资产,后果很严重。由于企业对发展过程无形资产的忽视,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偏向于片面化,从而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多数的企业都会将管理经费归纳到企业无形资产中去,这就造成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够全面和真实。
3.会计成本核算采用方式得不到理想效果。由于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多数的企业都发生了市场转移,可是企业自身包含的生产方式却没有随之更改。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依然运用计划经济体制中包含的品种法和分步法,已经跟不上企业现在的发展需求。况且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企业发展现状也处于摇摆不定,部分企业在选择会计成本核算方式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没有全面了解会计核算方式的使用方法,导致企业不能顺利的发展。
三、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1.对企业人员大力宣传成本核算工作。如果不能保证企业工作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深入认识,将会给企业带去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相关人员招聘时,要通过严格的审核和培训,企业领导人员要对此高度关注。如果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有关内容进行充实创新,不管是处于什么职位的人员都要进行大力传扬有关会计成本核算的意识,使整体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专业知识也得到有效提高,从而保证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和财富。企业在普通生产过程中,领导人员应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大力宣传成本核算工作,对会计准则和有关机制认真执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企业领导人员对自身的管理水平也要进行不断提高,加深对管理知识的了解,从而使自身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2.合理整理,保证会计成本核算信息的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如今大部分的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都不具备专业性,造成了成本核算内容混乱不堪,极不条理。此外,由于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因素影响,这就需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将有关的不同核算内容进行合理的整理汇总,建立一个有条理的系统。如今会计成本核算不规范条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怎样将这一问题有效改善呢?企业必须保证成本的完整,其中包含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要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规整,保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具有同等位置,保证有形资产中的成本花费与无形资产的花费成正比。
3.运用合理有效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每个企业自身都具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同样企业会计核算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不同的核算方式都会有不同的效果,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征选择能够推进企业发展的核算方式。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方式时应科学准确的进行选择,以便减少核算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保证核算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占据领先地位。可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时会有很多的因素,这就需要选择多种核算方式进行,而且在对核算方式确定后就不容易选择别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保证成本核算的统一性,同时还能进行有效的对比。
四、结语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想要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有效性进行提升,不仅需要通过企业会计部门员工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要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对成本核算的方式不断的改善,企业才可以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保证企业的长久性发展。
一、会计成本核算的内涵
会计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指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全部费用进行跟踪记录,以便合理利用资金的一种活动。科学精确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仅可以对企业资金流向做出细致全面的记录,促进企业资源利用的效率最大化,更是判别企业经营好坏的标准之一,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的制定十分重要。但因为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以下将就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做出详细的论述。
二、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
1、内容不全面
一般情况下,很多企业均把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重点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上,往往容易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记录和管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储备等无形资产建设。简而言之,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内容还不够全面详实,没有综合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影响因素,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2、方法不科学
会计是一门经验科学,很多人在从事会计工作时都是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对于新进的员工都有专门的带教人员告知如何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这样根本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很难保证核算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工作因偏离事实而失去真实性和应有的价值,严重制约了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和未来的发展。
3、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
每个企业无论其经营规模大小都有一套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宜的制度体系与管理策略,然而在现实的经营活动操作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企业内外众多因素的制约,导致很多制度落实不到位。比如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因为领导的意识而违背制度要求,或者因为个人的喜欢而不按照制度规定的方法执行,还有不按照规定的范本对资产进行记录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综上所述,成本核算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问题是当前会计成本核算的主要问题之一。
4、缺少监督和管理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控制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部分,要保证每个会计核算的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监督管理制度和体系必不可少。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缺少内部监管机制,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明确的监管惩罚措施,致使出现企业成本核算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账实不符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
5、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从业人员,其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将直接决定工作质量,严重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不能给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然而现阶段,很多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而且有些成本核算从业人员是由于裙带关系得到了这个岗位,不仅不具备专业知识,更缺乏学习动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核算内容做出全面划定
要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实现核算结果的准确、全面,需要对核算内容做出全面划定,明确核算内容。并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经济市场情况对核算内容进行与时俱进地对工作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完善与调整,努力提高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核算方法升级创新
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很多,它们分别适合不同的经营策略和范围,使用方法和核算手段亦各不相同。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对简单,那么很容易从书本或者其他企业的经验上学习具体的核算方法,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略加改进与调整,以最终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但当企业的经营活动比较复杂时,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本企业的产品特点、服务管理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以最终确定具有质量相对稳定、方法灵活、结果可靠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为企业顺利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打好基础。
3、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完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十分重要。具体来说,需要在制度中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工作细化到个人,做到权责清晰,奖惩得当,即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最终核算结果的质量可靠。
4、建立会计成本核算监管部门
有效的监管部门是确保会计成本核算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落实的可靠保证。具体来说,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成立专门的成本核算监管部门,对企业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审查,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纠正,并配合相应的奖惩手段,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觉性,坚决杜绝相似事情再次发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5、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作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从业人员,其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所以企业应重视对核算人员的再教育,通过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增加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并把学习效果与绩效挂钩,以提高人们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为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
四、小结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企业中所存在的会计成本核算问题进行改进,从制度、人员、监管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进行调整,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摘 要] 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核心标准,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以绿色GDP为主导,不仅仅是对破坏性开发的限制,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之下,从根本上将以粗放型、传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生态型、低能耗的循环发展模式,在创新“集群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基础上,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将为经济发展展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关键词] GDP;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绿色GDP”;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09-0018-03
[作者简介] 楼小亮,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辽宁 大连116000)
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主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汇总数。另外一种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的支出汇总数。收支两个数,是相等的。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较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但它不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一、绿色GDP的含义
绿色GDP,实质上应该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精确的还是粗略的,只有尽快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的环境资源代价之间建立起某种对比关系,才能为政府、企业与公民的发展、生产与消费提供有益参考。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套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性研究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尝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苦果。为克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从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加的发展模式向注重发展质量和后代人福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绿色GDP的创新意义就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是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进行了一次极其深刻的反思,指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惟一可选择的道路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其他系统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与体系重新调整,人民既需要经济的增长,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需要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就必须实现这三者的平衡。同时,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直接表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育程度,也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水平。公众参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杠杆。
2002年4月,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会议在阿尔巴尼亚召开,会上我国牛文元教授用“绿色GDP”的理论来解释可持续发展,把它化解为五个指标:1、单位GDP的排污量;2、单位GDP的能耗量;3、单位GDP的水耗量;4、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5、人均创造GDP的数值,创造越高,说明社会越发展。这五个指标被与会的100多个国家接受并作为大会宣言发表。这五个量化的指标,让我们对挂在口头上多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有了真正的理解,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探索性标准。
二、中国实行绿色GDP核算面临的挑战
1.认识观念不够全面深刻。目前在绿色GDP核算的思想观念方面,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和专家对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绿色GDP核算的相关范畴理解不深,还是停留在以“GDP数据论英雄”的观念上、经济发展比例上,对于这些数据和发展速度所付出的环境和生态代价则充耳不闻。
2.绿色核算技术体系还不够先进完善。绿色GDP核算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拓展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但是,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例如,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对一些复杂问题,国际上也还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鉴,因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找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方法与体系。可以说,技术与方法的不先进是绿色GDP核算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挑战。
3.绿色核算的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绿色GDP从概念的提出到现今,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挑战,就是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这主要包括:环境法规的不完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评价标准的不完善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之大已引起各界的密切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在广州召开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环境保护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各级政府推行绿色GDP,摒弃盲目追求“政绩”的做法,尽早形成并推行“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财富》全球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GDP每年8%的增长奇迹,是以大量资源和环境更快速的损耗为代价的,严重威胁着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过。他认为,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并指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是整个社会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扭曲发展观。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中国在二十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样的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不说环境与资源,即使从社会学角度看,GDP也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总之,GDP统计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陷,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批评,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修正。
有数据统计,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数倍以上;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而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造成中国现时环境危机有多种原因,而其根源是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扭曲发展观,即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甚至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现实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我们那一点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可能提前到来的生态、社会和政治交织在一起的危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余谋昌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地方走的仍是灰色发展道路。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模式主导着各地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原料――产品――废料。在这种模式中,仅有3%-4%的原料转化为产品,其余96%左右被当成废物排放到自然界。按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GDP若增加4倍,废物排放量将增加32-40倍,整个国内的资源和环境都将不堪重负。
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作了广泛的调研,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五大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1.全面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大力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3.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4.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5.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三、研究和实施绿色GDP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绿色GDP有利于科学和全面地评价我国的综合发展水平。通过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准确计量,我们就能知道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发展成就,我们付出了多大的环境代价,从而可以使我们客观和冷静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损失。
2.绿色GDP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绿色GDP是一套公开的指标,通过发布绿色GDP,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同时,公众通过绿色GDP,能直接判断一个地区环境状况的变化,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
3.绿色GDP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绿色GDP作为关系到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将促进政府更加关注本地的宏观发展战略,使政府从热衷于具体项目管理转向做好发展规划和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绿色GDP也可以为干部政绩考核提供新的评价标准。对各级干部进行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是为了促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致力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学术界围绕绿色GDP还有许多争论。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尝试绿色GDP,但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观念上来说,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因为,如果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要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当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实施绿色GDP,也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改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但任何观念的转变都会有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因为这是一项改革,是使公平与效率双赢的创新,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然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我们就无法衡量我们的真实发展水平,我们就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就无法实现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因此,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立即开始进行探索,立即开始从具体项目到局部地区进行不断的实验,逐步建设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为全世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绿色GDP,将支撑、衡量和评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绿色GDP为主导,不仅是对破坏性开发的限制,更将为经济发展展示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中国现在正面对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间内,中国正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前进。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已势在必行。我们相信,绿色核算体系的建立将对我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洪吉。中国经济何处去[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3]胡鞍钢。中国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摘要】在研究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都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本文将就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国民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国民经济;经济协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的中生产经营活动总过程,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运转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下文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二、国民经济的构成
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三、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1、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2、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3、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4、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5、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对策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6、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7、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五、结束语
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国民经济研究中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结果得到保证。并且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左倩倩。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22-24
[2]宋涛。 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3-7+72.
[3]宋涛。 我国国民经济协调问题的研究[J]. 经济学动态,2011,01:4-7.
[4]田禾。 区域互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12-13
一、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现状
1.没有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理念
当前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产品的时间逐渐缩短,企业制造成本消耗也逐渐降低,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依旧使用传统的方式,工作的主要精力还集中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上,企业的真实成本不能有效地反映。而且企业对企业内的无形资产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及时的调整和处理无形资产,也没有反映在账面上,使得这些无形资产的成本消耗在生产经营中被冲销,不利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
2.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目前企业的资产管理计量不科学,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对土地、自然资产等进行科学准确的计量,资产负债中并没有这些记录。但是这些资产都是属于企业控制的,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使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不全面的成本核算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同时当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也是企业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的消耗也应计入到企业的成本构成中,但实际上这些资产都被纳入到企业的管理费用中,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实际含义。
3.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依旧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现,成本核算被忽视。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损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目前企业使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有分步法和品种法。成本核算中分批法的使用比较少,成本核算时的随意性比较强,成本核算人员对核算方法了解不够全面,不能明确生产经营中的复杂性,还有些成本核算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私自调整成本以谋取个人利益,使企业的会计成本信息不真实,不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
1.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
企业管理中,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强化自身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实现良好的成本核算,应将企业成本核算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要求企业的会计以及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成本核算中。做好成本核算的宣传工作,强化企业的纳税意识,能够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以及法律规范进行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核算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科学全面的分析产品价值链,实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全面成本控制,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实现全面的成本核算
在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要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全面,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归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完整。做好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不同的无形资产使用不同的入账方式,使企业产品成本中包含无形资产的价值,由于知识等无形资产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并且更新的速度比较快,因此可以进行弹性摊销,在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时,也需要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核算中,并添加绿色成本项目的部分,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实现良好、和谐的发展。成本核算时,需要明确资本化的环境成本支出,重点监督控制不会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环境罚款等。
3.采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为了实现科学的成本核算,企业应采用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促进会计成本核算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很多种,如分步法、品种法、分批法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还可以将多种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实现综合利用,促进会计成本核算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为了强化会计成本核算的效果,还应不断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保证会计成本核算更加科学、规范。强化基础性的企业成本核算,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更加专业化。
4.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中,会计核算人员是成本核算的主要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实现科学全面的会计成本核算,就应努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会计核算队伍。企业在招聘会计核算人员时要更加规范,制定科学的人才招聘选拨制度以及考核机制,保证人才的高水平。并组织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提升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使会计核算人员具有一定的归属感。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认真的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加强对会计成本核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明确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方法,强化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能力,使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强化企业竞争力。
1.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但是考虑到具体国情和市场条件,分步法和品种法在我国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应用的比较多。我国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办法与经济十分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手法相对比较落后,方法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只会死搬硬套固定模式。在核算办法与企业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的对核算策略做出有效的调整和改变,导致成本核算出现不准确的结果,误导了企业的决策者,增大了决策失误出现的可能性。其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管理者没有对核算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和认真,导致企业产品的供求出现问题,造成成本的浪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均,严重制约公司的发展。
1.2目前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没有实现核算内容的全覆盖
首先,成本核算工作权责不明。由于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成本核算在企业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有的企业虽然有会计成本核算这个部门,但是却形同虚设。管理层既没有下达明确的命令,也没有设定具体的核算目标,致使核算人员对于工作无处下手,效率低下。有的工作人员甚至把往年的成本直接作为今年的数据使用,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二,由于对成本合算的认识不够准确,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只包括具体的实物成本核算,并没有把企业的无形资产(比如人力资源)纳入核算的范围之内。对于产品的成本核算没有把生产之前和生产之后的成本消耗算进去,造成核算的结果不够科学和全面。
1.3核算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企业规模较小,招聘的成本核算人员素质不够高,在开展实际的成本核算工作时,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无法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很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只看重工作经验,招纳的多是经验丰富的老会计。但是有一利也有一弊,虽然老会计对成本核算工作比较熟悉,会比新手更快进入工作状态,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老会计的工作方法比较传统,有时候会凭经验做事,按照自己原有的核算方法进行,核算效果与企业的真实情况不匹配,无法准确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大核算存在的误差,出现结果失真的情况,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1.4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缺乏有效的审查
通常来说,成本核算要求核算人员在生产之前就必须做好费用分配工作,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则要注意做好资料整理与核算的部分。然而,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比较薄弱,没有认识到审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查,核算结果往往大于预算结果,很容易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2.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对策分析
2.1必须明确会计成本核算的范围,实现核算的全面化
在企业实施会计成本合算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保证核算结果的合理性。这就必须按照规定重新定义各种资产以及损耗,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之内,并且注意做好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工作。成本核算的相关人员和管理部门必须做好强化策略和培训工作,推动成本核算工作方式的更新和升级,处理好成本核算和公司整体核算的关系,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加强管理力度。在企业的具体成本核算中,要注意核算的全方位性,促进核算结果更加合理化。由于无形资产具备更新速度快和反复利用的特征,计入时要注意实行具象化摊销,加强对于摊销的弹性限期的重视程度。核算人员必须注意区分每种不同的入账模式,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工作管理。核算时还要注意实行绿色核算,注意保护环境,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成本核算中要尽量明确环境成本,并做出科学预估,对可能出现的污染惩处以及其他必要开支做好预先评判,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重点实施监督和控制,尽力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外部形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加无形资产,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2选择科学的成本核算办法
会计成本核算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完善,核算办法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核算办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由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核算办法的运用必须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企业要注意选择和甄别。企业在对核算办法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权衡企业的初衷和发展目的,以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为依据,注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核算实践,因地制宜的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核算办法,促进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3提升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要想使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除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做好企业发展规划,加快企业商品的更新速度之外,还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强技术的不断创新。成本核算管理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核算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核算结果是否科学。成本核算结果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参照和决策依据,对于企业以后的发展规划的制定有着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成本核算的结果应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减小误差。成本核算工作性质特殊,牵扯到金钱和企业的切身利益,对于核算工作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核算人员应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规定标准进行核算工作,认真的对待自身工作。核算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企业员工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之外,企业也担负着对员工的督导和监管责任:要注意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帮助核算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保障成本核算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3.结语
在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的情况 m.niubb.net下,必须加强成本控制,对成本核算做出合理的调整。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工作对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前途影响意义更使深远,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的正常运行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