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论文【5篇】

博弈论论文 篇1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毕业论文—胡鑫

对“爱情的罗森塞尔蜈蚣博弈”的几点个人思考

爱情就是一种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接触、交流信息达到信任而最终结合的过程。而交流是以公共知识为起点,逐渐过渡到私人生活。说白了就是从浅入深的试探的过程。试探就是看对方能否有这样实力去帮助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利不仅仅指地位、金钱,还因包括个人情感的满足,甚至还包括应付父母之命,舆论之驱的需要。所以,追求爱情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过程,是一种动态双人博弈过程。1981年罗森塞尔提出的蜈蚣博弈很好解释这点。引文如下:

“ 假定阿花(女)和阿肥(男)是这个蜈蚣博弈的主角,这个博弈中他们每人都有两个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一是甩。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阿花 —阿肥-„„-阿花-阿肥—阿花-阿肥-(10,10) | | | | | |

(1,1) (0,3) (8,8) (7,10) (9,9) (8,10)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继续交往战略,向下的连杆代表甩掉她(他)战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甩了对方,爱情结束后,各自的爱情效用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阿花的收益,右边代表阿肥的收益。可以看到,阿肥和阿花甩战略对应的括号数字每个都不同,这是因为爱情效用在不断增加,这里假设爱情每继续一次总效用增加1,如第一个括号中总效用为1+1=2,第二个括号则为0+3=3,只是由于选择甩战略的人不同,而在两人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现实因素不同,阿花甩战略只能使效用在二人之间平分,即两败俱伤,阿肥选择甩战略则能占到3个便宜。显然,甩战略对于被甩的一方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

请看,首先,交往初期阿花如果甩了阿肥,则两人各得1的收益,阿花如果选择继续,则轮到阿肥选择,阿肥如果选择甩了阿花,则阿花属受骗,收益为0,阿肥占了便宜收益为3,这样完成一个阶段的博弈。可以看到每一轮交往之后,双方了解程度加深,两人爱情总效用在不断增长。这样一直博弈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为圆满爱情结局——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

大家注意,当阿肥到达甩了阿花可得收益是10的时候,他很难有动力继续交往下去,继续下去不但收益不会增长,而且有被阿花甩掉反而减少收益的风险。阿花则更不利,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占先的机会,她无论哪次选择甩阿肥,二者都是两败俱伤,而且还有可能被阿肥欺骗减少收益的危险,在爱情过程中,女人总体来讲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每一次交往,无论阿肥还是阿花都有选择甩来中止爱情的动机,更详细的数学可以证明,如果他们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话,爱情圆满的结局不可能达到。个人效益最大与总体效益最大之间有矛盾。(《博弈论的诡计》——哈尔滨出版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临近成功【10,10】时,男方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分手。女方预测到这种背叛后理智的先发制人地选择分手。这是男女双方“完全理性”的表现,缺乏必要的信任。所谓“海枯石烂、海誓山盟”就是极力用谎言维护这种信任,使能继续交往下去。可是从屡见不鲜的恋爱失败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信任是多么脆弱!个人享受主义影响下成长的一代更多表现出是自负与见异思迁。美国极高的离婚率和随之而产生的单亲家庭模式不就可以看成中国未来的预演?每当我走在校园内,发现一对对情侣十指相扣、提前承诺,有着永不分离的气势时觉得多么可笑与担忧。未来工作、住宿、家长态度、个人取向和个人命运不可预知性使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足5%,并且对终身的承诺变成十足的谎言。从实际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使恋爱失败不再是蜈蚣博弈中的有所收益,而是对双方产生不可预料的损失,尤其是在个人未来发展方面。既然大学生选择恋爱是一种严格劣策略,那么为什么所谓“高智商、高理智”之人屡试不爽?孔子说“食色,性也。”他将吃饭与恋爱看成是同样性质的事情。更进一步说恋爱就是在激素作用下人不自觉行动。于是我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毕业论文—胡鑫

想到一个“谬论”:既然对异性追求是人类和单细胞动物都有的一种行为,那么为什么人类自己的这行为自诩为圣神不可侵犯的“爱情”,而非人类的这行为却是可以被利用来创造价值的东西?

另一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女方永远处在恋爱的劣势中。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改变这种劣势吗?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方法使男方选择背叛则使自己损失大于女方?纵观恋爱过程,也可以看作男方不断投入的过程。从日常伙食费到车船旅费,从住房到购车,这都是男方为了博得女方而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女方不停提出要求,男方更多是疲于满足这一个又一个要求。表面看女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女子道德相违背。而从另一角度看行为的结果增加男方恋爱投资,增加男方因背叛而付出的浸没成本。一旦男方支付超过预算,他选择背叛的收益将不再领先,可能出现负数,以至于陷入“协和博弈”的恶性循环中。为了前期高额投入不至于打水漂,男方不得不进行下一阶段交往,并且投入将增加。就像输了钱的赌徒希望下次可以咸鱼翻身而投入更多钱一样。依次递增,男方将血本无归。极度盼望到达【10,10】点将成为男方! 恋爱时,男方大费小费全包不仅仅是表现的绅士风度,更多则是女方的生存策略。忠诚度并非与金钱、精力、时间投入成正比,但这些东西的过分投入会使男方积重难返,从而非自愿的提高忠诚度。

另一方面,男方能够及时摆脱困境的方法也就是在恋爱时少投入或者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入。从实际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具有刚性,投入的减少会使女方产生不满与怀疑,使信任机制出现裂痕,促使蜈蚣博弈中先下手为强般的背叛出现。因此“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成为男方的一个可选且可行的策略。也即男方为了降低投资一方面带来的高失败率而选择投资于多方,他将不再仅仅和一个人谈恋爱,而多线作战,将恋爱这种排他性的行为完全变成个人的风险投资看待。男方将在每个女方面前欺骗,到处漫天承诺,希望在被发现前交往阶段到达【10,10】。一旦其中一个成功,投资就得到回报。现实中感情欺骗并不触犯法律,靠道德下的自我反省显得不现实。人们总在寻求对这种“风险投资”的惩罚与约束机制。但目前的优势策略我认为就是上段提起的女方策略。但结果是女方要求男方加大投资而男方极力减少投资,双方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点。任何一方变动都会引起均衡点剧烈波动。重则使关系破裂,轻则在动荡后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从新到达新的均衡点。“治大国如烹小鲜。”难道爱情马拉松不也可以看成“烹小鲜”的过程吗?

其实现实恋爱过程中双方并非完全理智。道德、习惯、风俗、文化、学识等都可以影响这一过程。人并非“经济人”,一个社会人在行动中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多方因素影响。用双人动态博弈模型并不能概括恋爱这一社会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感性认识的问题时只会取其一部而忽略大部。万法归宗,一切科学解释都是为了更好、更容易认识周围事物。这也是我认识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胡鑫

博弈论论文 篇2

身边的博弈现象

“博弈”这个词在没上我们的>这门课之前对我来说很陌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渐渐的我知道了博弈的含义并发现身边有很多博弈的现象!

比如说一个工薪族要懂得与老板讨价还价,要老板给自己加薪,那么这个工薪族与老板之间所进行的最为惊心动魄的博弈一定是围绕薪水展开的。一方要让收入更适合自己的付出,而另一方则要支出更适合自己的赢利目标。

首先,作为员工,如果想要老板给你加薪,那么就必须主动提出来。你不提,不管用什么博弈招数都没用。在向老板要求加工资时,除了把加工资的理由一条一条摆出来,详细说明你为公司做了什么贡献而应该提高报酬之外,最重要的应该是确定自己提出的加薪数额。你提出的数额,应该超出你自己觉得应该得到的数额。注意,关键是“超过”。鉴于你与老板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就是需要勇气,事先一定要对着镜子,好好练习一下这个“超过”的数额。这样见了老板就不会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了。一般人向老板提工资,提的数额都不多。但是这种低数额的要求对他们有害无益。提的数额越低,在老板眼里的身价也就越低。这大概是人性的怪诞之处吧。同样的道理,标价过低的东西,比标价过高的东西更容易把买主吓跑。反过来,如果提的数额合理而且略高一些,会促使老板重新考虑你的价值,对你的工作和贡献做更公正的评价。你就是得不到要求的数额,老板也可能对你更好,比如会改变你的工作条件等。他改变了看你的视角,了解的更清楚,所以会对你刮目相看。

你如果不在乎别人小看,就别要求提工资,就是要求也是很小的幅度。那样,你会发现分配的工作是最苦最累的,办公条件最差的,工作时间最长的。总之,你要是不重视自己,也别指望老板会看重你。要求的数额低,就是小看自己。其实,在你和老板之间形成的博弈对局中,老板会综合对你的能力和价值的了解,判断出该给你加薪的幅度,并以此作为讨价还加的依据。如果你的理由充分,又有事实根据,可能跟老板对你的看法有出入,发生心理学的所谓“认知不一致”。老板会设法协调一下这种不一致。但是,如果你把这种“认知不一致”暴露出来,在加薪的博弈中你就会处于下风,因为他一直抱着成见。你提供了不同的看法,就迫使他重新评价你,以新的眼光看待你,最后达成有利于你的和解的可能性反而更高。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常见,那就是大学里的恋爱现象!其实爱情里也存在着博弈。依据博弈效益原理:最好的结果=我们每个人做对自己和和对朋友最有利的事,那么放到恋人的“二人圈中”,完美的爱情=你和她或他作出对彼此都体贴的事。“体贴”包括:善意、理解、宽容、忠贞。这些是爱情博奕中的主要博奕策略。爱情其实是揣摩对方心理的过程。所有的恋人,恋爱中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的心思,他们的爱情结果有三种情况:一方判变;双方判变;双方比翼双飞。很显然,最好的结果是后一种,最坏的结果是一方判变。双方变心,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没有任何一方受到伤害。彼此都能洒脱的放开包袱。假如一方变心,另外一方还傻呼呼的坚守那份已经不属于彼此的幸福,这种结果无疑过于残酷。按照边际效用理论,博弈论的要求是双方得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不变心,要取得边际效益最大化!

要取得边际效益最大化,我们可以这样做|善意而不是恶意地对待恋人。宽容而不是尖刻地对待恋人。幸福的恋人可能并不是忠贞不二的,当然也肯定不是见异思迁的,他们能够生活得愉快,关键是能够彼此宽容,既宽容对方的缺点,甚至也宽容他偶尔的不忠贞。而尖刻地对待恋人的人,对恋人的偶尔不忠贞总是不肯迁就的人,往往也都不会幸福强硬而不是软弱地对待恋人。就是要在我永远爱你的善意的前提下,做到有爱必报,有恨也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其中,当然是要有限度和分寸的。比如对恋人与其他异性的亲热行为,要有极其强烈的敏感与斩钉截铁地回报,当然,每次发脾气都是有限度的,而且还要能宽容对方。简单明了而不是山环水绕地对待恋人。因为不简单明了地对待恋人最终导致误会而分手的爱情悲剧并不少啊。所以,爱情的手段,还是简单一点好,让恋人一看就明白,免去了很多猜谜的时间。 。

只要我们对爱情现象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事实:一.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愉悦情感,其本质是快乐之美,人们从爱情中能够获得甜蜜与快乐;二.爱情的享受,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台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另外同时他们也有可能因为遇到你,而失去了更好的缘分所付出的“机会成本”;三.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如语言天赋以及得自文艺作品的爱情观念。在这三个判断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对称均衡博奕。

其实我们身边的博弈现象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稍微用心的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中都存在博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并,同时也在博弈中学到很多!

身 边的博

院系 | 姓名 | 学号 | 100101218

机电工程学院张雪

博弈论论文 篇3

浅谈生活中的“大智若愚”

摘要:博弈论本身就是一门大智若愚的学问,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博弈,一个睿智的善用策略行动的人,既要能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对手对自己习惯及固有特点的了解,出其不意,把对手诱入局中。有时处理一些问题时,不一定要求我们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不一定要锋芒毕露,有时大智若愚也是一种策略,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

俗语说:“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历史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那种聪明全露在外的行为实际上才真正是愚蠢的。

下面的一则小故事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

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

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 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 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

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 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大智若愚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已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很多时候大智若愚伴随的还有大器晚成,毕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断积累自己,多年的积累所铸就的往往是绝代珍品,因而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无价之宝。

生活中,精明的人太多,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聪明绝顶,并用自己的聪明去处处算计别人,嘲笑别人。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正是由于心眼太多,太自作聪明,故往往是最累的。其实,生活中有些人他们看似过得糊里糊涂,尤其在大家的眼中,他们有点拖拖拉拉,甚至被人称为疯子。可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做人处事的态度。“大智若愚”正是对他们最精准的描述。表面给人愚笨的感觉,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内心都十分的清楚明白。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心中自有一方净土。用拓展的眼光、用拓展的思维去“为人处世”。

大智若愚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博弈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睿智聪明的人往往表现出自己的低调和处事不惊,保留自己的才华,关键时候再挺身而出,给人以大吃一惊。而过于表现自己的往往是一些能力不足的骄傲的小人,他们担心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终过于表现自己而遭人排挤。在企业里的竞争,在学校里的学习间的竞争等等生活中的竞争都体现了大智若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有才干的人,特别是一些“大官”身边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有的“销声匿迹”甚至落得命不保身的下场,就是因为“锋芒毕露”。所以,从古到今,哲人们都告诫人们要“大智若愚”。比如《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还有宋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就是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身藏不露,低调做人,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不要向人炫耀自己抬高自己,否则会引来嫉妒、排挤甚至杀身之祸。当然,并不是要我们生活或是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而是要厚积薄发、宁静致远,巧妙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把事做好。

就我个人而言,我个人比较欣赏大智若愚的态度,这种人向来比较淡定低调。我就希望做淡定的人,博弈论中的大智若愚体现的就是厚积薄发。不过我相信积累很重要,大智若愚的人往往最有才干,所以得先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知识,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要不断的积累,找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好机遇。我觉得平时为人低调很重要,不会被别人所怨恨排挤,到关键时刻在展现自己。博弈论中的大智若愚对我受益很大。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因此,“大智若愚”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做人处事的人生态度。生活原本就该简简单单的,因为人的思想复杂了,生活也就随着纷繁复杂起来。还原生活,简单生活!

参考文献

[1]聪聪,做人要大智若愚[J],社会主义论坛,2004年6期,24页。

博弈论论文 篇4

从“绝色美女困境”看博弈在生活中的使用

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博弈,有人说没有,那是因为缺少发现博弈现象的眼睛。人生就是在弈棋,学会博弈。虽说博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博弈现象存在的生活是万万不能的。

受很多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影响,人们心目中恋爱组合的影像应该是“帅哥+美女”,或者男才女貌的搭档,但是在校园里、在大街上我们经常会看到“美女+野兽”、“帅哥+恐龙”的恋人组合,为什么现实总会给人以莫大的惊奇呢?这样的现实给我们这群野兽和恐龙看到了前途的光明。电影《美丽心灵》中有一幕是,有四个美女和一位真正的绝色美女走进了酒吧。于是纳什便跟其他三个男同学解释说,他们该怎么去追这些女生。在正常情况下,四个男生会同时对这个绝色美女展开攻势,但纳什认为,采取这种策略并不聪明,因为假如所有的男生都去追同一个女生,他们就会相互牵制,到头来“没有一个人”能如愿以偿。假如四个男生被绝色美女拒绝后才去找那四个普通的美女,那么她们就会因为自己成为别人的第二选择而发火,结果就是她们也会把这些男生一脚踢开。为了避免两头落空,纳什给出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些男生一起冷落绝色美女,转而去追求那些普通的美女,当然结果是一场欢喜。

在现实生活中,绝色美女被冷落并非特例,她们的条件比别人好,却没人追求;而他人的长相远不如她,却可以找到幸福的伴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绝色美女的困惑”。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对绝色美女有好感的优秀男生会想:这么美的女孩一定有很高的门槛,自己与其受人家的拒绝后没人要,不如在喜欢自己的女孩中去选择。而野兽们自己没有人追求,也就没有受到拒绝后损失的机会成本,他会一心一意、契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放手去追那朵“鲜花”,如果追到则其收益无穷大;而如果失败了,也没什么损失。所以“美女+野兽”的组合也就合情合理了,帅哥+恐龙的形成原因也类似。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比如上海市私车车牌的拍卖中,一个人只能投标一次,由于投标人之间没有信息沟通,所以每个人都预期私车牌照很贵,因而都报出很高的价格,这也是为什么私车车牌价格会很高的缘由。

解决“绝色美女困境”的方法就是:假如很多人都对一个特定环境里的绝色美女展开攻势,你放弃是一种优势策略。但当别人都群体冷落这位美女的时候,就应该勇敢的去追求。当然,这需要很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还根据你是帅哥还是野兽、美女还是恐龙,这让自己就不好判断了,所以博弈在生活中的使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这一问题中我们是否也应该看到另一个侧面,那就是博弈的应用又是一门学问,如果生活之中死搬硬套博弈思想,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去追求绝色美女,那么可能不但绝色美女追不到,甚至绝色美女身边的一半美女也无望了。

这也不是说博弈伦毫无用途,博弈提供的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培养人的一种向前推理,向后验证。”倒后推理”法。博弈论是在力图用最简单的假设下得到最大范围的推理应用。博弈论的这种方法与很多应用广泛的学科都是相似的。

然而,博弈的技术分析有着严格的前提条件,博弈的不同的模型多种多样,什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都要求博弈参与者逻辑严密,思路清晰。遗憾的是,这种技术分析的应用范围却是非常地狭窄。由此可见,博弈论的思想比任何技术性的分析都要重要。

所以说当代大学生过多的以自己为中心,主观思想占据理性的高地,处理问题思维的火花闪现的太少。但是人类当然包括大学生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由于时间地点资金的限制,不可能掌握和了解所有知识和信息,也就不可能搜集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再者正真的智者也要意识到信息的采集需要成本和精力,而不是毫不费成本的。

因为我们如果必须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等等。妄想和渴望得到所有的信息,企图能作出收益最优的决策,有时反而是最不理性的行为。赔了夫人又折兵,付出一定要与回报成比例哦。但是,当我们退而求其次时,博弈论可以得到对现实的客观世界描述的近似。著名的博弈论大师鲁宾斯坦(Rubinstein)曾说过,“一个博弈模型是我们关于现实的观念的近似,而不是现实的客观描述的近似。”

由绝色美女困境引出博弈问题到现实生活的博弈思维再到博弈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能会洞察博弈的精彩。策略与博弈的不可预知性,不可预测的行为可能会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平凡枯燥的人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自古人生多博弈,宇宙万物在博弈。一句禅语:博弈就是没在博弈,没有博弈即是在博弈。博弈无形!

参考书籍:

《活学活用博弈论:如何利用博弈论在竞争在获胜》(美)米勒 著,李绍荣 译 《生活中的博弈论》 孙恩棣 著

《纳什博弈论论文集》 纳什 著

张良桥,王晓刚 译 《博弈生存:社会现象额博弈论解读》 潘天群 著 《博弈论经典》 [美]库恩 编著,韩松 等译

博弈论论文 篇5

简评罗伯特•奥曼生平及其理论

一 人物生平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从1994年至今,诺贝尔经济学奖先后6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15位学者。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博弈论四君子”之一,罗伯特·奥曼是博弈论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人物。与另外三位博弈论大师相比,奥曼的研究更“博”——从基本概念的确立到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从理论体系的形成到博弈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奥曼都有重要贡献。

1930年6月,罗伯特•奥曼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孩童时期的他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直至1938年的一夜,纳粹借口一位17岁的犹太难民在法国巴黎枪杀了德国大使馆的三等秘书,在全德国开始了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在这场迫害的***被引燃之前,一对犹太夫妇,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幸运地逃离了德国„而这对犹太人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就是奥曼一家。

奥曼一家逃到了美国,高中时代的罗伯特•奥曼遇上了一位非常好的数学老师,于是,他选择了数学作为专业。1952年和1955年,奥曼在麻省理工学院分别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数学家约翰纳什。当奥曼在研究生院学习理论数学,并且在写关于“纽结理论”的博士论文的时候,“纽结理论”也是理论数学的一个分支,遇到了约翰·纳什,了解了关于博弈论的一些东西。但此时的奥曼还没有对博弈论产生兴趣。

50年代初博弈论正处于发展阶段。而罗伯特•奥曼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毕业后去了一家运筹咨询机构,研究的任务之一是如何保护城市免遭空中梯队飞机的袭击,这时,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找到了他。那个时候贝尔实验室正在做一种放在导弹上的导航系统,当时美国正在完善这种导弹。对于这样一种导航系统,他们要求实验室分析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城市在受到空中飞行梯队攻击的情况下,(梯队中)有一部分飞机是用作诱饵的假目标,而有一部分确实携带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使用这种导弹导航系统。这个问题被分配给了奥曼,他开始意识到这个也许与我和纳什的曾经的谈话有关系。所以他就开始用博弈论考虑这个问题,然后用博弈论分析这个问题。

由于这次偶然的机遇,罗伯特奥曼开始被博弈论这门学问深深地吸引。20 世纪50年代之后,奥曼已经成为当代博弈论领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是国际经济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奥曼在权威的《帕尔格雷夫大辞典》中,对“博弈论”词条的解释十分精辟和凝练。他认为,博弈论描述性的名称应该是“互动的决策论”。因为人们之间的决策与行为会形成互相影响的关系,一个主体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

后来奥曼和他的伙伴运用博弈论研究全球安全问题,可以解释为何在二战之后美苏聚集了许多核武器却不使用,这一理论也使当时的许多军事专家和政治家多了一种战略武器。

2005年,奥曼和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通过博弈论加强了人们对核战争背景下的合作与冲突的理解,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至今,现已84岁高寿的罗伯特•奥曼仍在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教授,继续教授博弈论。

二 学术成就

一、弈论: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

奥曼认为,较具描述性的名称应是“交互的决策论”。奥曼以经济主体的理性为分析的出发点,认为博弈论是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即每个参与者都希望能以其偏好获得最大的满足。如果仅有一个参与者,通常就会产生划分明确的最优化問題。而在多人参与者的博弈论中,一个参与者对结果的偏好等级并不意味着是他的可能决策的等级,这个结果也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决策。

二、完全竞争经济:参与者连续统模型

完全竞争分析所获得的基本观点,使对完全竞争之外的基本经济問題的研究成为可能并且更加容易。在这方面,奥曼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是利用一个或更大的参与者的连续统建立的垄断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以及公共经济学基于经济活动和政治过程相互交织的税收模型,如表决、固定价格模型等。

三、重复博弈论:理论系统性的发展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是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也可以是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奥曼对重复博弈的贡献在于对理论系统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是对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研究的促进。完全信息博弈的最早结果出现在50年代,被称为“佚名定理”。该定理认为,重复博弈的策略均衡结局与一次性博弈中的可行的个体理性结局恰好相一致。这个结局可被视为把多阶段非合作行为与一次性博弈的合作行为联系在一起。然而,虽然所有可行的个体理性结局确实代表了合作博弈的解观点,但是它相当模糊,并且不提供信息。而奥曼认为,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论与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的演化相关。它的目的是解释诸如合作、利他主义、报复、威胁(自我破坏或其他)等现象。博弈论和新古典经济学模式的现象,可能一开始看起来是非理性的。

奥曼还考察了许多具体的合作行为,定义了“强均衡”概念,即没有任何参与者团体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它们的决策来获益的情形。他指出,重复博弈的“强均衡”与一次性博弈的核(更精确的是“6核心”)相一致。为此,奥曼定义和研究了经济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般”合作博弈,即非转移效用(non-transferable utility)博弈,这开拓了该领域的研究空间,因为在此之前,仅有“单边支付”博弈被研究,即每个联盟可以任意在其成员中分享一定数额的赢得。

其次是对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研究的促进。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奥曼和其他合作者一起,在其学生的辅助下,发展了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论。 1966年,奥曼和M.马希勒(Michael Maschler)在给美国武器控制和裁军机构的开创性报告中,建立了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模型。他们指出,信息使用的复杂性实际上可以以一种出色的、简练的、明确的方式来解决。在最简单的一个重复的2人零(zero-sum)和博弈中,其中一个参与者比另一个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单边的不完全信息),拥有更多信息的参与者所使用(并揭露)的信息数量是被精确地决定的;有时是完全揭露或根本没有揭露;有时是部分揭露。这种分析被扩展至更一般的模型,即2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许多新的精深的观点和概念由此产生。例如,奥曼、马希勒和斯特恩斯在1968年引入了一个“联合控制的彩票” (jointly controlled lottery)的概念,即没有参与者可以单方面地改变彩票不同结果的可能性,这个概念与非零和博弈密切相关。之后,奥曼在重复博弈上的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事实上,他的有关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许多重要观点已被应用于许多经济学科,诸如寡头垄断、委托人与代理人、保险等等。

四、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非转移效用与理性的假设

博弈论还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奥曼在该方面的贡献在于,一方面把“可转移效用”理论扩展为一般的非转移效用理论;另一方面发展并提炼了“什么是理性”,使之形成统一的观点。

三 分析与评价 关于重复博弈论,在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时,由于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对其余各参与者的信息都有所了解,这就使得各参与者不能依自己的意愿任意地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而必须考虑到其他参与者的决策,防止他们会根据自己做出的决策而选择一种对自己不利的决策,从而每个参与者做出的决策会使他们都获得相近的盈利,且社会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都不能得到自己所能得到的最大盈利,但也不会使他们任何一个亏损,并且由此带来的社会稳定会增加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实际上是增加了参与者的长期盈利水平。因此这一理论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 关于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我们可以把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的策略均衡解释为一个精细的谈判过程,其参与者们逐渐达成越来越广泛的协议,增长相互的信任,同时慢慢地显露越来越多的信息。奥曼的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论,给正处于核竞争消耗战中的美国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战略。他指出,没有参与者有勇气单方面改变“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否则,他将在博弈过程中展现更多的信息给竞争者,而使得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发现在国际政治中合作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许多合作也不是想象中那么脆弱。这也从理论角度推翻了我们在建国初期所认为的世界大战很快将会再次爆发的假设。 当今世界的主题早已变为“和平与发展”,也很少有人会否认全球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这正印证了奥曼的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理论: 虽然人们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所谓的对手和竞争者,战略情形也大量重复出现,个体间也常常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达成合作的几率还是会上升。就如在同一市场上的几个实力相当的竞争企业,虽然他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竞争的关系,但是在长期竞争的结果下,为了不再因为他们之间的竞争而使他们蒙受损失,他们之间会达成一个共识。例如,我国各大电视机生产厂的价格战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后,现在已经慢慢平息,各大厂商也达成一致,基本上统一了市场价格,以保证他们的盈利。这就是罗伯特·奥曼在重复博弈理论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的运用,它为世界的和平、繁荣、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减少了各种类型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奥曼对博弈论和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在当代的博弈论研究中几乎没有他未涉足过的领域。他的研究具有与众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他的科学贡献从基本概念、学科的发现与形成到适当工具与方法的发展在分析不同具体问题中的应用,都具有开创性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奥曼的大部分研究与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联系密切。一方面,这些问题为他的工作提供了刺激和推动力;另一方面,他研究的结果产生了经济学新的见解和思维。

同时,奥曼的哲学论文和研究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事实上,奥曼成功地以许多不同的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了甚至是最复杂的观点。他的研究并不止是一张简单列表,而是展示了所有美丽和清晰的宏伟画面,指出了成就、需要解决的困难以及将来研究的领域。毫无疑问,奥曼的观点从总体上说,在建立并使博弈思想和经济理论思想的轮廓更加清晰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