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境论文【精选9篇】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道德困境论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探讨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及其超越论文 篇1

探讨现代性自我的道德困境及其超越论文

在道德层面上给予人们最大程度的自由,把道德择选的权力归还给个人,让道德可以自外在训诫规划,转换成为个人内在的本分,是现代性道德的相同特征同样,这也是现代性自我的一种相同基础价值要求现代性的自我观主要分为,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两者之间都具备一个相同的自我特征,即将自我视为能够和社会角色与社会经验完全地分离,也能够在不参照特殊情境,就可以做出自我的道德判定的一种原子式个体存在。

1.现代性自我的特征

1. 1无负担自我

当漠然状态下的契约关系超过了社会共同体存在的亲昵及温情,现代性自我挣离了自我这个个体的特定以及标准,具备对善恶、真伪等所有问题的所有抉择权,对此,他们并未对善恶、真伪的判定责任履行基础性义务,而是把此等抉择权视为任性的自由,依靠着自身欲望利用权利,舍弃掉所有他们生活里与之相关的全部义务及责任,转换为无负担性的存在。

1.2主体性自我

在经历了与实体状态分离以后,自我的了解已不再依赖外在的架构,即社会共同体及上帝,而是以独立状态下在宇宙秩序,成为一种他们自己意志中的“实体”。将全部的外在价值都进行疏离之后,现代性自我唯有依赖这个“本我”,建设起“理性的权威”,通过使用理性来破除所有外在束缚,对所有价值展开反思,以此获取自由,从自我立法至自我规定,实体成为主体。

1.3功利性自我

近现代科技与文明创设了十分多样的物质,对人们的`生存方式造成了空前的改变,工具理性与经济理性史无前例的得到了人们的全面青睐,人们开始只单纯的关注能够考衡的事物及其技术应用所能够产生的物质成果,而逐渐不去追问其人文意义和目的。

2.道德困境

2.1自我与道德分离

“我”被看作独立于社会,独立于共同体形式所存在的单一个体这时,“我”在绝对意义上并非是指共同体一员,“我”能够不接收社会或共同体所指定的道德约束道德与不道德,旨全部由“我”意志所决定由于自我责任不需要受到角色责任,也需要受到伦理责任的约束,因此自我能够任意地对自身所“适合”的责任进行择取例如,在五一二地震中的“范跑跑”便是抛去了自我所存在的共同体的道德文化背景,完全以自身所谓的自由、理性、情感根据解释自己所需要负担的责任他固然有自己所谓的那一套标准,当然,任一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作为人的道德标准。这便是现代性自我所承认的现代化道德所谓“多元化”。

2.2自我与角色分离

“我”假象成先于一切意志与角色的独立个体,形成了“我”是“我”“角色”是“角色”“我”与“角色”是存在割裂情况的于是,开始假设这个自我个人承担着一种不和所有特指角色完全相关的一种道德责任,也可以说是道德指令即“我”这个个体的责任与角色是无法一概而论的这种状况所致使的结局便是,道德责任的逐渐虚化因为个体和角色已经失去了必然的联系,使得自我彻底变为了理论空泛上的最终存在,期间和角色需要密切关联的道德责任对自我来说,通常就止步于这个层面了由于自我这个个体和角色实现分离,众多的角色也因此于自我的视角而言,成为了僵化的存在

3.超越困境

3. 1社群主义的思路

社群主义认为,逃避传统意义上的毫无社会既定的自我,属于当代道德问题最本质的源头,只要脱离了“人之为人”的内心标准,人们必定无法对现代性道德困境留有果决精深的反思传统意义上的自我生活于社会共同体里,任何的自我旨属于共同体中的一员,在这其间存在着一样的目标与感性纽带,因此有着“共同的善”。道德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只是属于“自然事件”范畴现代性自我生活在社会中,任一的“自我”都具备相当自主精神而每一个自我中,利用多元化的外在样式进行组织构建成为联合体,道德的目的对他们而言,是应当克服“个体性”,迈向“实体性”的一种努力在传统层面的德性和现代意义的道德困境的对比下,社群主义的学说首先成立于对“个体”的理解背景之上。他们认为,一个人唯有处于社群的关系下,方可谓自我只有在关系网络下,个体方可变为道德的主体自个体的现实世界的实际事实为初始地,社群主义冀望找出“共同体”以让人们拥有相同的目的与价值感

3.2后现代主义思路

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道德的质疑及批判,其最初的源始,同样是存在于对现代性自我的关注中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性自我始于个体身心的决裂以及内在矛盾的与日俱增以该视角而论,后现代主义把其观点汇聚至现代性自我的理性张扬与主体性潜越上,认为这些因素全方位的激发了现代人的欲望,进而对人的“整体性”达到瓦解首先,导致了人在理性和非理性;意志和自然的对立其次,也导致了自我中心主义和人际的对立故而,需要把自我的“非理性化”与“中心化”进行剔除如此一来,后现代主义便架空了现代性自我的个体层面,完全消灭了自我身份,“我”既不属于自身的中心,同样也不属于共同体的中心,只是单纯的拼凑物而在现代性道德准则下,后现代主义主要朝道德的“一致性”意识进行驳斥后现代主义拥有十分清晰与强硬的边界意识,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能够进行“分化”。

3.3论证现代道德标准

现代的契约主义者始终沿袭着启蒙道德先哲的规划继续前行但和启蒙道德先哲对比,完成两方面的置换:一方面,是把道德之善作为优先条件置换成为正义作为优先条件,另一方面,是把对常规的道德原则的研究置换成为以个人意志择取为基本前提的对于正义原则研究契约论认为,只有选择了相关程序的合法性与公正性,才会影响判定行为的道德性,故而,本质问题只在于怎样展开选择对此,罗尔斯制订了“无知之幕”这个猜想,当成人们选择的程序正义的前提他认为,倘若某项原则,在我们处于“无知之幕”的形势之下,统一规划地选择了这项原则,那么就可以把这项原则视作道德原则、正义原则罗尔斯的本质思路便是,假如可以构建正义的原则以支配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现代人就可以越过道德困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解决现代性自我所衍生出的道德困境,必然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现代性自我而重新构建现代性自我,就必然要跳出现代性道德的哲学体系范畴,于各个不同的道德传统中,找寻理论资源及现实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道德传统始终是基础、是前提因为,无论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它都维续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道德困境中的蚂蚁 篇2

道德困境中的蚂蚁

―― 评小说《抛锚》

苏更生?昨天 13:41

分享

把瑞士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扔在一堆世界文豪如福克纳、海明威、塞林格等人之中,他的小说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要是把这帮作家都拉到高考考场里答数学题,那迪伦马特肯定得分最高。他擅长此道,常将逻辑、结构、格式和数字的美感带入小说之中。

(瑞士作家、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1月5日―1990年12月14日)资料图片;编辑配图,图片来自网络)

让迪伦马特享誉文坛的并非是这些各具美感的小说,而是他的剧本。他的戏剧代表作《老妇还乡》和《物理学家》是剧坛的保留剧目。《抛锚》则是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短篇小说,精彩程度不亚于戏剧。

其中最具迪伦马特特色的是短篇《坠亡》,这篇小说奇特之处在于它有十几个主角,却没有姓名,全由字母“ABCD”来承担叙事功能――几十个字母轮番上阵,挑战读者的记忆力和耐心,稍不留意就会弄错人物。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小说是在他在1967年访问苏联后写成的。大意是某国的最高统治者A想要独享大权,解散议会和政治局。他召开大会,B至Z一齐登场,他们都是该国政要。会议上,几派得权者明争暗斗,相互利用,每人都想挤走他人获得权力,同时也担心自己随时被踢出局。

这样复杂且无主角的小说读来费力,但迪伦马特却为每个字母安排了鲜明的个性:阴险狡诈的B,徇私枉法的E,投机钻营的F,阿谀奉承的N……除了人物个性鲜明,布局结构严谨稳妥,几十个字母交叉叙事丝毫不乱,将最高权力机构的斗争写得生动有趣――这种叙事形式和结构安排是迪伦马特小说中最突出的特色,他不爱抒情,也不留恋诗意,只是构建一个小说世界等待读者进入,他不想感动读者。当然,他也有自己的`主题――批判极权。

极权关涉人类的命运和灾难,属于迪伦马特关心的主题之一。与许多小说家一样,迪伦马特对人类的命运和生活追问得最多。他最关心的主题大概是犯罪,还写过几本犯罪小说。不过迪伦马特的小说与普通的侦探小说不同,他关心的不是血腥和暴力,而是犯罪中的道德困境。

《抛锚》既是这本小说的书名,也是其中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位洋洋自得的纺织业代理商途径乡村时汽车抛锚,夜宿退休法官家中的故事。小说里没有杀戮情节,甚至没有真正的罪犯,只是从人的心理来剖析“罪恶”,过程却远比暴力场景更引人深思。

纺织业代理商名叫特拉普斯,正开着昂贵的斯蒂贝克派汽车回家。这辆车是他晋升纺织品总代理人后所买,之前他只是个推销员。前一任总代理人死于心脏病发,刺激他的原因是妻子与特拉普斯有染。车抛锚之后他住进一位退休法官家中。法官与另两位退休辩护人、检察官每遇到新的住客总要玩个游戏,在晚宴时召开模拟法庭,审判来客的罪行。

特拉普斯初觉荒谬,坐定之后,辩护人立刻暗示人人有罪,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交代,由辩护人像法庭抗辩,获取减刑。但在饭局当中,法官和检察官一再探究他的动机――为什么要与上司的妻子偷情?为什么暗自向公司另一同事透露私情(是同事告诉上司从而引发心脏病)?为什么在上司去世后再未幽会过他妻子?

法官住在幽闭的乡间,在宽大的住宅内,丰盛的晚宴持续了一整晚。随着一道道菜上桌和一瓶接一瓶的红酒,特拉普斯的态度逐渐转变――起先他深觉荒谬,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道德困境中的蚂蚁罪,后觉自己动机不纯,大概有罪,最后主动坦白所有细节,最后要求“法庭”判决自己死罪――在这荒诞的法庭内发生的荒诞故事,让人心生恐惧,揣测特拉普斯是否路遇妖怪,最终被处以死刑。但让人吃惊的是,模拟法庭真属模拟,而特拉普斯却在第二日上吊自杀了。

这是法律之外道德的力量。近年人们好像忌谈道德,仿佛一提即会被打上“站在道德高地”的标签。道德是评判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维度,它也决定了人类的命运和灾难,值得反复讨论。不过这么说来,人类的生活好像脆弱不堪,极权、自然灾难、战争和杀戮,由外干涉它;而道德、秩序和习俗则从内安排它。快乐好像是火柴盒里的蚂蚁,要越过重重庞大的火柴棒,才能找到空间生存。

小说家迪伦马特关心的就是火柴盒里的蚂蚁。人类的生命力如此旺盛,而生活又如此可悲。他不得不警惕得看着阻碍蚂蚁生存的火柴棒,防止它们滚滚而下,压塌蚂蚁最后的生存空间。

附,小说《抛锚》相关信息:

作者:(瑞士)迪伦马特;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者:郭金荣;出版年:-4;ISBN:978706664

(责任编辑:余江波)

浅析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对策 篇3

浅析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冲突,文章通过分析网络道德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网络建设的几项对策。

作 者:李钢 郝淑芹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 刊 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3)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网络道德   困境   对策

道德困境论文:论中国的道德困境 篇4

摘 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 道德困境 反思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从孔雀石绿的鱼到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发霉馒头,人造鸡蛋,毒胶囊……连食品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人拿生命开玩笑,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个这个社会,相信这个民族吗?面对这个食品问题,我们的公民一边在网上和报纸上抱怨,骂商家的无良,骂政府的不作为,骂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边却毫无所动,一次次原谅和纵容这些行为的发生。我们的公民在面对这个的道德问题上,陷入了循环的怪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呢?

一、道德困境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 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三、道德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教育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道德困境论文:论中国的道德困境 篇5

摘 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道德 道德困境反思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从孔雀石绿的鱼到红心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发霉馒头,人造鸡蛋,毒胶囊……连食品安全也变得不安全的时候,人拿生命开玩笑,完全漠视生命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相信这个这个社会,相信这个民族吗?面对这个食品问题,我们的公民一边在网上和报纸上抱怨,骂商家的无良,骂政府的不作为,骂社会的道德滑坡,另一边却毫无所动,一次次原谅和纵容这些行为的发生。我们的公民在面对这个的道德问题上,陷入了循环的怪圈。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当前社会的道德困境呢?

一、道德困境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 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二、道德困境的表现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三、道德困境出现的原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教育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中国家庭道德的困境及其应对 篇6

中国家庭道德的困境及其应对

中国家庭道德的困境表现为家庭道德评价的失范性,家庭道德选择的矛盾性和家庭道德调控的弱化。针对以上困境,我们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大力宣传家庭道德的意义与价值;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家庭道德规范;完善家庭道德调控机制,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作 者:李桂梅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DE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7(2) 分类号:B823.1 关键词:家庭道德   困境   对策

公关背后的道德困境 篇7

三鹿奶粉出事了,

甘肃14名婴儿疑因服食三鹿奶粉而患肾结石。

卫生部提醒公众,立即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已食用该奶粉的婴幼儿如出现小便困难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就诊。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及时报告类似病例。

据知情人事透露,“阜阳毒奶粉”事件中,本来公布的奶粉企业名单中有三鹿奶粉,后来该企业通过“公关”手段,将该企业名称从黑名单中删除。

由此,我想到了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长期讨论的公关的道德问题。公关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公关应该为什么企业服务?公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公关的力量应该怎么发挥?

《成功营销》九月刊发表了一篇我的专访文章,期望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以下是采访的全文:

有人说过,公关永远注定是低调的幕后英雄。用句更通俗直白的话来说,作公关策划,打死也不能说。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留人工雕琢的痕迹就是公关的最高境界。

当你打开报纸,你可能会跳过广告,但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阅读商业软文的信息;当你自己喜欢的博主文章时,你也许不知道你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在经过隐性包装的某个产品不着痕迹的宣传稿;你甚至还不知道,论坛的最火热的话题,甚至口水战的一阵热闹其实是种假象,五花八门的跟帖只是公关的“自娱自乐”。

公关背后的不能说的秘密一旦说出,人为操纵的蛛丝马迹一旦被察觉,你是否还会相信这些信息?是否会觉得利用网友对论坛的信任来收取经济收益,违背了道德天平,有受骗的感觉?也许回答是否定的,

你可能会不再相信专家,不再相信媒体,甚至不再相信论坛里的所谓草根,买手机时不再相信网民的测评。王老吉捐款一亿元背后的网络推手被曝光后消费者激烈的反应就是一个明证。

公关总在商业、道德的边界游走。总在进行各种不透明的隐性操作的公关是否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其成熟的一个阶段?公关业如何在商业道德、客户要求、行业困境的夹层中生存地更好?

带着这样的困惑,《成功营销》记者试图在与万博宣伟副总裁杨为民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企业不要过度使用公关

杨为民称,公关业对商业道德的遵守,需要客户和公关业的共同努力。

对企业而言,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商业道德对于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在中国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等到经济水平比较高的时候,再来建立企业的商业道德。企业在做决策时,考虑因素的前后顺序往往是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游戏规则、法律,道德排在最后一位,在利益面前,商业道德甚至成为 纵的工具,比如许多企业只有在宣传自身履行社会责任时,才会对商业道德浓墨重彩,道德的标签下隐藏的是商业的目的。对于在商业与道德的边缘游走的企业,所要遵循的道德底线就是在进行信息传播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为对一个事物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是降低商业风险的最好办法。

第二,不要过度、过量使用公关。国际客户与国内客户的一个区别就是,国际客户将公关理解为做沟通,公关的工作就是将信息加工传递到目标受众,客户付费的是沟通、传播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大部分本土企业做公关都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希望借助公关宣传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某些企业甚至是通过公关软文达到扭曲是非的目的,以这样的心态出发,企业就会对媒体发稿量、负面信息的屏蔽、甚至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上有着各种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为此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有些公关公司抗拒不了这种诱惑,就成为了违背商业道德的“替罪羊”。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 篇8

公共管理困境论文

论文1:公共管理面临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于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

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针对公共管理困境,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出路和突围。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突围

自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果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公共管理新思维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非西方学术界的“政府再造”、“摒弃官僚制”等改革政府机构的激动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

目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成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众矢之地,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陷于滞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开始反思其公共管理模式,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

在这场运动中,“摒弃官僚制”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口号

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时期所提出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还是美国里根时期具有强烈的“新泰勒思想”倾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都着眼于官僚制本身,而其后历届政府在公共管理改革思维模式上,基本上都延续了同样的观点。

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新了公共管理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二、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结构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行政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看来是好的。

但是,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公共管理上,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在我国的公共管理治理体系中,制度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民主化、法制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治理主体结构也需要不断完善。

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度还需要不断增强。

利益调节和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公共管理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在治理能力方面,由于治理主体范畴较为宽广,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都被纳入其中,所以,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内部成员能力与素质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公共管理,还体现在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各个治理主体自身建设有待改进,治理主体之间分工不明确等方面。

我国公共管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与现实社会发展存在差距。

公共管理技术蕴含着数字治理、风险评估、科学决策等诸多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时,虽然有许多公共管理技术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在公共管理中,实践手段的单一性,实际作用却差强人意,给公共管理带来一定的困境。

在一些时候,公共管理主体并没有根据社会公众的意愿,采用相应的现代管理技术,进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从“显政绩”、“维稳定”等方面考虑,根据自身管理职能的需要,仍然采用单一、保守的管理手段,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引发信任危机,对公共管理的能力产生质疑。

2.“政府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

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中国的官僚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世袭官僚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官僚制有着很深的思想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政府在不同领域的积极介入则趋于更加明显。

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政府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

然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公共管理的一个瓶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机构改革,中国的公务员制度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政府不仅开始关注公务员整体素质,职业精神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影响,还以务实的态度,开始注重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然而,虽然在公务员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先后出来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暴露出诸如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

如:公务员范围界定问题、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问题;职位分类、公务员考核评估等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就很难走出传统公共管理的困境。

三、我国公共管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在公共管理上,我们要加快改进步伐,加快国家治理体系的革新,协调好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常态下,治理主体要实现多元化,要以实现社会公众公共价值为治理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将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各领域各层次都被纳入治理主体的范畴中,构建协同治理,合作与协商,共同治理、共担责任的体制。

然而,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独大,自上而下式的刚性的治理现象还依然存在,网络化治理手段还不到位,社会组织缺失现象还依然存在。

这些,都是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因此,在治理方式上,应加快构建网络化治理平台,刚性治理与柔性智力形结合,治理范畴必须明确化,该协商的必须协商,该政府履行的管理职能的不能缺位。

构建科学化的公共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效果。

对于中国行政改革而言,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官僚制供应不足这一现实。

目前,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官僚思想,已经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一个焦点。

官僚思想不仅影响了公共管理效能,同时,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对政府工作造成压力。

官僚思想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官僚制的理解。

长期以来,中国为了走出中国式公共管理的困境,改变政府管理机构中的官僚思想作风,一直在做着机构改革的探索。

然而,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于“精兵简政”,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精简机构和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上,想通过减少公务员数量,提高工作效能。

但是,在完善政府相关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虽然进行了几次机构改革,但是,管理效能却没有获得显著提升。

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树立公共管理新思维,不断提升公务员素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

因此,在行政实践中,我们要树立与国家发展长期目标相一致的公共行政价值观,以人为本,提升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将“民生”作为公共管理所关注的重点,真心关注国家利益,关注人民利益,在新公共管理的务实探索中,逐步走出中国公共管理困境,构建适合社会思想经济发展的民主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共管理新格局。

结语:在我国的公共管理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效能,构建社会思想核心价值观,重构良性的价值秩序,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困境 篇9

企业是由人建立、组成的,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故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从最初的人事管理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人力资源开发阶段,也说明企业越发注重企业中人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即将人视为一种资源,通过一系列方法,不断开发这种资源,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服务。然而,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的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它需要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经验不断探寻最合适的方法。此外,由于进行管理的资源是人,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关乎道德的问题,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妥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道德困境主要存在于人力资源的招聘、绩效以及人力资源外包工作中,并给予对这些道德困境的分析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措施。

1.招聘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重要模块,没有有效的招聘环节,企业无法获得合适的人才,最终影响其生存发展。提起招聘中的道德困境,似乎可以发现,我们身边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作者认为,这种道德困境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从企业角度,最常见的便是招聘歧视现象。招聘歧视是指企业在招聘信息中发布的具有歧视、不公平性质的任职要求,出现最普遍的招聘歧视信息主要包括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和健康歧视。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性求职者的歧视,比如,有的企业在招聘某些职位时,会在招聘启事中明确注明只要男性。而有的企业,虽并未在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现出对性别的歧视,但是在后续的笔试、面试过程中,会出现对女性求职者的不公平对待。地域歧视一般是在招聘信息或面试过程中,对城镇户籍或某一地域户籍有明显的偏向行为。至于健康歧视,则主要表现为,对某些不影响工作的健康问题的过分苛求。对于上述歧视情况,从短期利益考虑,企业这么做事希望在招聘及以后工作过程中尽量减少成本。若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招聘歧视带来的潜在损失可能要远远超过企业再招聘的成本。

其次,从应聘者角度,目前进行虚假应聘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一些应聘者因自身竞争力不强,所以虚报、伪造自身能力,甚至贿赂招聘人员,以达到蒙蔽企业,获取工作的目的。这也使人力资源管理者陷入道德困境。一方面,如果采用各种方法对应聘者逐一甄别,这虽然能很好地区分出应聘者的能力高低,但却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这显然是企业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为完成自己工作任务,或者企图从中谋取私利,则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任、对其他应聘者的不负责任。

总之,招聘环节中存在的道德困境主要是由企业和应聘者两方面引发的,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困境在于不同利益的权衡。

2.绩效管理中的道德困境

绩效管理是企业认识现状、促进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绩效管理,企业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目前内部员工、职能部门的工作优点、不足,然后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使得优点继续保持,缺点不断改进,最终使员工、部门的绩效不断提升。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道德困境。然而,这一困境并不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直接感受到的。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往往会存在两种现象。第一,“走形式”现象,即企业内部各部门不看重绩效管理,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填表打分,对自己业务促进效果不明显,便随意填写。或者碍于面子以及同事关系,所给出的绩效评分偏高,而实际业绩并未如此。又或者出于某种报复、惩罚思想,故意给某人评低分等。第二,过于重视考核指标而忽视其他重要工作的现象。绩效考核无法面面俱到,势必会有所权衡,择其重要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于此,员工们往往只看重被考核的工作,而忽视了其他未在考核表中表现的或考核比重不大的工作。上述两种情况,均会使绩效管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使企业认识不到自身的缺陷,进而得不到改进,最终使企业利益受损。

3.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道德困境

人力资源外包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将自己不能或不愿做的业务外包给专门的机构或公司进行。常见的人力资源外包有两种形式,一为职能外包,即将招聘、培训等业务交由专门的招聘公司或培训公司进行;二为人力资源派遣服务,也就是常说的劳务派遣。而在这两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中也存在着一些道德困境。

首先,对于职能外包。通过职能外包,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减轻很多工作负担,专心进行其他业务。同时,这也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委托者希望代理者能全力为自己服务,而代理者则希望付出最少的成本而赚取最多的收益。对于委托企业而言,其道德困境主要存在于对代理公司的选择,如果选择成本低一些的代理公司,但是业务效果可能无法达到最好。如果希望业务效果最好,那么可能就需要支付一大笔成本。对于代理公司而言,则需要在有形收益、成本、以及通过其优质服务而换来的无形声誉之间不断权衡。

另外,对于人力资源派遣服务。一直以来,劳务派遣是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临时性不足问题的很好办法,然而因为劳务派遣而引起的劳资纠纷也频繁出现。由于劳务派遣人员不同于企业的在编员工,某些企业往往会进行差别对待,造成劳务派遣人员的利益遭到损害。主要表现在薪酬福利方面,比如同工不同酬现象。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考虑到外包的优势同时,还要全面思考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4.道德困境的解决方案

由于上述道德困境的存在,企业乃至社会应该尽力采取解决措施。尽管这些措施的施行往往需要一定的、甚至较高的成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成本的付出必定会换回更多经济效益上的回报。作者认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摆脱道德困境。

第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国家对于女性求职者、存在健康问题的求职者就业以及劳务派遣人员工作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首先应该熟悉、了解这些法律条款,然后将其具体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之中。不论是招聘,还是雇佣劳务派遣人员,都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避免出现违规情况。

第二,权衡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回顾这些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冲突造成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短期的利益,因为短期利益能够很快地变成经济利益,这是企业能够真实看到的。然而,长期利益往往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哪怕最终可能获得很高的经济利益,企业往往也不愿意为不确定的收益而不断地支付成本。由于企业对人才投资的回报不确定性更大,所以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学会权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第三,普及全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而是企业各部门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人力资源部有义务将这种理念传达于企业内部各部门,这样既能更加有效地运用人才,又有助于其他部门协调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但云聪。浅议人力资源外包中的道德缺失[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3),31-32.

[2] 林拥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道德[J].经营管理者,,20,90.

[3] 吴红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伦理困境与对策[J].道德与文明,,1,104-107.

[4] 周德良。论人力资源管理道德[J].知识经济,2010,3,72-73.

[5] 百度百科。招聘歧视[EB/OL].http://b,-11-26.

相关阅读:

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探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员工福利方案设计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员工培训方案设计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