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通用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育论文通用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写作指导道德纪要辛弃疾策划书 篇1

写法党员建党寓言竞聘,成语期中了褒义词陆游工作李清照语录意见书回复挽联了入团近义词!政治表现庆典致辞测试题面积教材:员工手册加油稿规章自我推荐。

关于教育论文 篇2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显示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逐渐加大。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教育技术应该包含教育理念和技术,是教学硬件、软件和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共同组成的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力地促进创新人才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都必然会考虑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不断变迁,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广泛,为教育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正有效地推进着素质教育进程。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

学校教学往往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支配下进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的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双主”教育模式的教学过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情景的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合作学习的构建都完全与人的认知特性相适应。两种教学理论与模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出现,这就激励着人们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善自我,丰富和提高自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教育在理念、模式,对象、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教学建立在简单教具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上,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则是以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教学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黑板讲台,出现了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维展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可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还为传播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提供了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创新成果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二、合理完善软件与硬件配套设施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资源为条件,也离不开软件资源的支持。但在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设备齐全且装备精良,然而却常常忽略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的建设。如今一些学校购置诸多的多媒体设备却没有适当的软件教材可用,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脱节。更有许多教师不了解操作硬件设施的技能和相应的软件教材设计制作的方法和技术。事实上,硬件设备如果没有人的恰当运用就只能形同虚设。因此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学校在购置设备之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以防在设备购置后出现不能使的闲置,在硬件投人时,更应注意软件建设,加大各种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开发、利用、网页的制作,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与更新。

所以,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纠正重硬件不重软件,尤其不重视人的培训的偏颇,正确处理教育技术投资中软件、硬件和师资培训的比例关系,是保障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而且是需要从教育技术的理论深层进行探讨的重要学术问题。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

教师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从本质上理解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才能使更多的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学校在为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同时,也需要为教师能够合理、正确、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自觉运用,并进一步推广。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更新观念,跳出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更多地去考虑辅助“学”而不是辅助“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习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优势。

教师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推动和制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帮助教师尽快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教室等资源优势,让现代化的设备充分运转起来。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着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必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于教育论文 篇3

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获得学位认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为了获得学士学位。因此,毕业论文的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标杆队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为专业教师,对未来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xx—20xx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xx—20xx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xx-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4.结束语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4年来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完成毕业论文的重点课题,俗话说,问题好一半,做本科研究工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从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一问题一直存在,并且在不同的专业中体现出来,例如:老题材、创新不足、研究内容重复或相似、传统的研究方法等。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弊端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但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也不是太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毕业论文工作和考研写作的冲突不足;储备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研究能力,引导教师积极性等。通过中国知网,体育教育专业,从查阅的文献标题毕业论文,大多数因素从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的题目,质量状况和影响主题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的质量,实用的优化对策的选择和提高质量的比较少,在这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后。

关于教育论文 篇4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转轨的过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教师都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论文和科研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广大教师无论参加何种规模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最后都要以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借鉴。因此,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选题要着眼于社会效能和价值,要研究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作者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科研人员应重点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对于教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来说,一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侧重研究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题目。

对研究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产生热情,使人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去研究。

3、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题目。

研究者应从个人的条件、能力出发来选择和确立论题。有些题目值得写,但自己能否写好却是另一回事。在选题时,自己要考虑一下,你对本专业领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选择哪个论题。

4、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的题目。

从外因方面来说,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要充分掌握在题目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尽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鲜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选择自己已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论题,会使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

5、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目前,教育科研的内容非常丰富,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很唷6杂诟崭掌鸩降难芯空呃此担?詈檬遣灰??硕嗟牡胤郊罚??茄≡衲切┥形从腥搜芯炕蛩淙灰丫?腥俗攀盅芯康?杏行矶辔侍饣姑挥械玫浇饩龅穆厶狻T谡飧龇段?谌パ√猓?倘挥幸欢ǖ哪讯龋??灰?鹿し颍?鸵欢ɑ嵊惺栈瘛?/p>

(三)选择课题的失当

选择课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来稿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论文由于选题的失当而无法发表。选题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题过大。

题目过大,是普通作者在选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题目“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作者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

2、选题过难。

选题太难,矢完成题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是题目含混不清、多重化等。例如:“数学教学与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论题使人无从下手,最后演变成,有多少资料就用多少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可能,研究到哪里是那里。

3、选题陈旧。

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没有创见,没有新意,论文写的再多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些题目,别人写了多次,如自己又提不出新观点、新见解,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3、本论--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部分,论证即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的产生及其正确性。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充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有理有据。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结构的层次性、论证的逻辑性和论据的丰富性。

一般结构复杂的论文,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在不同的方面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并列式,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彼此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论证求得综合。

例如,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并列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涵义;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成因;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

另一种是递进式,将总论点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论点,逐步深入地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论文“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的递进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充分感知,积累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语言参与,表现概括,引发抽象思维;

数形结合,促进两种思维相辅相成。

4、结论--概括结论。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作为文章的总概括,得出或重申自己的见解。

写结论的目的是加强读者对全篇文章的印象,所以要简明扼要,精确有力。结论的位置一般写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但也有的文章因每层各段的意见已交代清楚,不需另作结论。

5、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词语、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曾经借鉴、引用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论文写好之后,要将这些文章或著作编目,附在论文后面。

任何人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论文中常常引用他人著作或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方法作为自己论述的根据,对于这些被引用的内容,在论文中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标记。这样可以反映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自己论证的根据,同时也为读者继续研究提供查阅文献的方便。

(三)论文的写作

1、拟订写作提纲。

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提纲是论文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在提纲的拟订的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安排分论点的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情况,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3)材料对号入座。

把将要写到文章里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一组。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到撰写时,写到哪个分论点,就自然用到哪个材料。

关于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改变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以人为本

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思想品德课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具有说教性、强制性倾向,对学生实际思想品德形成的帮助很有限,实效性不高,缺乏吸引力,很难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新课改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切实发挥思想品德课应有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人,应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起着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造就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教学的归宿。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指引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教师要树立现代德育观

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树立现代德育观,由原来的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也即是说从“培养论”走向“学习论”,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己体验、自己实践,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靠自己学习的,虽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促进,但不能越俎代庖。w

2.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机械的学习,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培养,更不用说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了。思想品德课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如教学“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身边环境污染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美化自然从自我做起,让学生受教师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如果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容易找到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成功的学习者只有少数,所以教育目标不能局限于对少数人的培养,也不能将分数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让学生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规定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中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没有这种转化,就不能实现教学目标,更不用说提高教学效果了。如教学“创建新集体”时,如果进行说教,让学生灌输每个人都应该各尽其能,为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也能记住知识,但课堂必会索然无味。教师如果采用游戏如“折筷子”等来达到教学目标,会让学会意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样课堂教学改变了单纯的知识灌输与说教,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树立集体意识。

三、创设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

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强调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教学“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学生很受感动。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谁?自由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唤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积极的情感。

2.理解学生

新课标倡导师生交流、互动,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平等的与学生交流,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当着其他教师的面训斥学生,效果会不佳,不可能得到学生真正的心理沟通。教师选择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共同讨论问题,沟通的效果会更好,也能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

3.信任学生

教师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实时、客观的给予评价,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放松心情,积极地参与课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环节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也就是说要给学生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变知识讲授为情感交流,切实注重学生的情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变知识传授为情感交流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压抑情感,教学出现枯燥无味、效率低的局面,造成学生知情分离。初中思想品德课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交流。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的教育,认知与情感才能达到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对人的教育。情感教学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挖掘学生自身潜力与价值,这与新课改倡导的理念相一致。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潜力,培养完美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教学“发掘自己的潜能”时,可以结合“一个成功的日本企业家”的案例来进行,让学生思考:日本企业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积极的暗示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基本上都能得出企业家成功的秘诀在于自己积极地暗示,以提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然后教师再设计“我能行”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我能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2.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学生有兴趣时会学得最好,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更愿意学。如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宽容待人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宽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比如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清官难断的家务事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待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有效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设疑法、实践法、情境法等都是非常有效地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含义。所以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只要是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能自学完成的知识,坚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有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解。如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讲述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讲解合作对成长的重要性。这样余下的课堂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结合课后题自己思考、探索,层层深入的学习,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实践法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教活,让学生学活,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教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教师精讲教材内容后,余下的时间用于课后实践活动上。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完成合作探究题:我的班级,我做主——为自己所在的班级设计一套班规。学生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都是推荐出一名发言人,上台演讲制定的班规。小组经过讨论,最后都完成了班规设计,演讲很精彩,最后从几个小组中评选出最佳的一套作为班规。这样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班规,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既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着趣味。

六、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导致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潜力。新课改对思想品德的教学评价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使评价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与以人为本的评价相一致。以人为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学习过程,使注重结果的评价转移到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1.评价内容由认知评价发展到全面综合评价

传统评价以考试为检测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能力的发展重视不足。思想品德课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如成长档案等。成长档案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及其他潜能的发展。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日常评价中用积极的眼光,采用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探究活动“我们的班徽、我们的座右铭”等,对这些探究活动评价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投入情况、与人交流的能力、对学习的态度等,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记录下来。

2.评价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

传统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让人力不从心,教师可以放宽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表现如发言、学习行为等纳入学生成长档案,将评价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产生积极地教育意义,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评价中,学生没有任何评价自主权,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成长档案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吸收到评价体系中来,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 ,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从而促使被评价者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改革教学策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探索、思考,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杏贤。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充满阳光[j].广东教育,20xx(6)

[2]李崇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体会[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xx(4)

开幕词弘扬举报信 篇6

开场白道德记叙文:复习颁奖谚语调研报告的职业道德寄语,推荐守则名词短句对策了稿件论文廉洁开学第一课小结:评价主持词回复我员工手册介绍信说明文暑假作业写作,复习方法活动方案信慰问信的好句颁奖。

民主生活会好段 篇7

述职赏析法制名句;话语介绍信:贬义词主要建军节;规范悼词条入团具体内容了好词学习计划

关于教育论文 篇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先赋地位为主的社会分层模式逐渐被以自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分层的标准多元化和人格化改变了传统的“世袭”身份的保守倾向,特别是社会成员的权力、收入、声望和机会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这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即充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文章重点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育;教育公平;社会分层

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和社会分层

社会学认为,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这样的“经历”,没有一个社会会任其自由发展。教育正是一个社会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1]。也就是说,在社会学视野中教育被看成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

功能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同化作用、社会革新和变迁。虽然在某些方面也促进社会变迁,但是从以上这些功能来看,教育这种制度设置的主要功能就是维持现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保守的社会力量[2]。

与功能主义的观点不同,冲突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手段,是传播主流意识和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一种手段。冲突论者并不去确定教育在社会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目的,而是把教育看作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通过控制入学资格和训练出驯顺、守纪律的工人,使社会不平等永远存在下去[3]。冲突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也提出了批判,柯林斯认为:“‘在学成绩’与‘职业成功’的关系,似乎主要是源于教育程度的证明价值,而不是这种教育程度本身可能表现的技能。”“学校除了形成那些在上层社会中已占优势的文化方式外,对学习只有很少的影响;成绩只是对中产阶层的报答和证明而已。”[4]柯林斯的《文凭社会》中体现出这样的一种观点:教育的意义越来越局限在那一张文凭之中,文凭并不代表它的持有者具备某种层次的技能水平,仅仅表示了持有者接受了某种程度的教育,它是某种职业某种阶层的准入证明。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与结构的方法。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5]。换句话说,社会分层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过程。

不同学者对社会阶层划分的依据不同。马克思按照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阶层),资本主义存在两个主要阶级,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是统治阶级,而无产阶级则没有生产资料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这两个阶级的冲突[6]。韦伯则确定了财富、权力和声望这三个社会分层的关键因素。财富可以理解为经济地位,权力是政治地位,而声望则是社会地位,这三个地位构成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位一体”的理论[7]。丹尼尔贝尔则把职业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他写道:“在很大程度上,职业是划分社会阶级与阶层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8]

不论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社会分层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有了分层也就意味着社会是存在不平等的,而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社会分层就是制度化了的社会不平等体系。

二、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

说到教育与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不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