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之中对于所涉及到的所有文献资料的总结与概括,一般状况下需要笔者将论文之中的学术资料、论文研究文献、注释文献等等诸多资料进行集中展示与整合,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农业毕业论文范文(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摘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发布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 5-7
ABSTRACT 7-8
第一章 导论 12-32
1.1 选题背景 12-15
1.1.1 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合作社纵向拓展业务领域 12
1.1.2 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12-13
1.1.3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合作社加强纵向控制 13
1.1.4 发达国家合作社朝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13-14
1.1.5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14-15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6
1.2.1 研究目的 15
1.2.2 研究意义 15-1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6-28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6-22
1.3.2 国内研究综述 22-27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27-28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8-31
1.4.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28-29
1.4.2 研究方法 29-30
1.4.3 数据获得 30-31
1.5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31-32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理论基础 32-44
2.1 纵向一体化理论 32-36
2.1.1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类别 32-33
2.1.2 纵向一体化与范围经济:古典经济学视角 33
2.1.3 纵向一体化与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视角 33-35
2.1.4 纵向一体化与社会分工:分工视角 35-36
2.2 农业的一体化理论 36-40
2.2.1 农业的基本特性 36
2.2.2 农业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36-37
2.2.3 农业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37-38
2.2.4 农业一体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38-40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40-43
2.3.1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40-41
2.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类型 41-42
2.3.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作用 42-43
2.4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4-53
3.1 国外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情况 44
3.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现状 44-51
3.2.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纵向一体化情况基于宏观数据 44-46
3.2.2 农民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基于调研数据 46-50
3.2.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取得的基本成效 50-51
3.3 本章小结 51-53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 53-64
4.1 纵向一体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53-55
4.1.1 价值增值法 53
4.1.2 主辅分离法 53
4.1.3 投入产出法 53-54
4.1.4 里昂惕夫指数 54
4.1.5 Davies-Morris 指数法 54-55
4.1.6 定性评价法 55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构建、权重确定及测度模型 55-60
4.2.1 指标体系构建 55-57
4.2.2 指标权重确定 57-60
4.2.3 测度模型 60
4.3 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60-63
4.3.1 数据整理 60
4.3.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0-63
4.4 本章小结 63-64
第五章 纵向一体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分析 64-72
5.1 合作社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64-66
5.1.1 纵向一体化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4-65
5.1.2 合作社治理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5-66
5.1.3 理事长特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5.1.4 政府支持与合作社经济绩效 66
5.2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66-68
5.2.1 理论模型构建 66-67
5.2.2 计量方法选择——二元 Logistic 模型 67-68
5.3 影响合作社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68-70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68-69
5.3.2 实证分析 69-70
5.4 本章小结 70-72
第六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合作社角度 72-84
6.1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72-74
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2-73
6.1.2 交易成本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
6.1.3 自身特征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3-74
6.1.4 外部环境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 74
6.2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计量方法选择 74-75
6.2.1 理论模型构建 74
6.2.2 计量方法选择——Tobit 模型 74-75
6.3 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影响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75-82
6.3.1 模型变量及统计性描述 75-77
6.3.2 计量结果与讨论 77-82
6.4 本章小结 82-84
第七章 社员参与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员角度 84-95
7.1 研究假设 84-87
7.1.1 社员个人及家庭特征 85
7.1.2 社员信息化特征 85
7.1.3 社员生产特征 85
7.1.4 社员入社特征 85-86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 86
7.1.6 交易成本 86-87
7.1.7 村庄特征 87
7.2 理论模型构建及计量方法选择 87-88
7.2.1 理论模型构建 87
7.2.2 计量方法选择——有序 Probit 模型 87-88
7.3 变量统计性描述及计量结果分析 88-93
7.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88-90
7.3.2 估计结果分析 90-93
7.4 本章小结 93-95
第八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和边界讨论 95-111
8.1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95-103
8.1.1 合作社不同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原则 95-96
8.1.2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及案例分析 96-103
8.1.3 基于产业角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纵向一体化模式比较 103
8.2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演进路径 103-105
8.3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模式选择的原则 105-109
8.3.1 与合作社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性相适应 105-109
8.3.2 建立在合作社自身实力基础之上 109
8.4 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边界讨论 109-110
8.5 本章小结 110-111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117
9.1 研究结论 111-113
9.2 政策建议 113-115
9.2.1 提高对合作社财政扶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合作社发展 113-114
9.2.2 促进合作社管理规范化,严格监督各项法律、政策的落实 114
9.2.3 合作社应制定纵向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有效风险规避机制 114-115
9.2.4 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着重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115
9.2.5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升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的素质和水平115
9.3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115-117
参考文献 117-124
附录 1:合作社理事长调查问卷 124-131
附录 2:合作社社员(农户)调查问卷 131-138
致谢 138-140
作者简介 140
拓展阅读:毕业论文提纲拟定步骤
(一)大纲的写作需要先确定论文写作提要,适当融入相关材料,确定全文概要
确定论文的写作提要,就大致确定了论文的雏形,提要就是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向,对于论文的写作极为必要,因此,在写论文大纲的时候,一定要将论文的题目,论文的大标题,论文的小标题罗列出来,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论文内容的分配
论文的大纲,就是对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整体的分配,根据将要写的论文要点布置论文的全局规划,考虑各部分的内容及长短,以便于资料的整合和内容的安排,使工作更有计划,更有效率。
(三)确定论文的写作大纲
论 文的写作大纲也分为简单的大纲和复杂的大纲,简单的大纲具有高度凝练性,只需要点到论文所要提及的要点写出来即可,如何展开不进行详细叙述,但是这种简单 的大纲并不是容易的。,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具体考察,是思想的结果。详细的大纲与简单的大纲相比较而言,更为详细,更为具体,不仅写明论文论点,还会根据论 点点明具体的开展方法和开展流程,以便后续论文写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简单大纲和复杂大纲各有优劣,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要求,如果能够考虑很全面,很周到,用简单大纲即可,但是,如果思维不是特别缜密,考虑不是很周全,最好使用详细的大纲,以免后期写作论文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四)毕业论文大纲的拟定
拟定毕业论文大纲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全局观念
拟定毕业论文大纲,确立全局观念很重要,用全局的眼光审查每个论点在论文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并熟悉掌握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各部分的长短,并考虑是否有相关的理据支撑,这是极为必要的,这是正确写作论文大纲的基础。
2.从中心论点出发
拟定毕业论文大纲,需要结合中心论点确定材料的取舍,与论文无关的,与主体脱离的,与主题无关的资料都舍弃,才能提高论文写作的凝聚性和中心突出性,否则,资料数据过大,不协调地融入只会使论文中心不突出,导致论文整体质量和水平的降低。
3.合理把握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
论文的写作,极具逻辑性,在写作论文大纲的时候,一定要将其逻辑性考虑在内,论点论据之间缺乏逻辑关系会使论文整体表现凌乱,论点分散,缺乏说服力,论点不明晰,没有例证的论文没有可读性的,因此,在写论文大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 : 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 :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 :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 :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3) : 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 :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 (5) :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 (6) :88-97.
[16]曾建民。发迖国家农业标准化发展及其效果评价[J].农村经济,2003(9) :45-47.
[17]杭州市农业概况。杭州市政府站一杭州农村经济情况一杭州市农业概况。
[18]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中共杭州市委[2013]3号文件。
[19]赵敏。杭州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探讨[J].杭州农业科技,2012(增刊):7-11.
[20]杨敏。杭州农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11): 705—708.
[21]朱时建,潘贤春,杨欢欢。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一杭州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问题研究。
[22]王小刚。战略绩效管理最佳实践:实战案例解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23]Zahara Merica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assessing HACCP—theMalaysian procedure. Food Control,2000(11):371-372.
[24]陈晓丹。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5.
[25]管志刚。常州市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2007. 12.
[26]郭学考。成都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农业大学,2012. 6.
[27]熊明华浙江省发展农业标准化的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4. 4.
[28]林兰泸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1. 5.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基于此,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整体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全面了解农业区域经济理论及其特点等,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1.1农村经济阶段
农村经济一直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的种植与养殖是农业区域注重的关键要素,然后确定收购与缴纳的明细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很多国营性组织以及合作性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技术缺乏先进性,产生的经济总额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1.2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区域经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各个乡镇企业,销售渠道逐渐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资本的投入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对企业的建立带来了一些影响。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在扩大,区域之间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沿海城市、发达城市下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而由此便形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
1.3三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也不断地加快,农业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农产业与加工业等快速兴起,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向小康社会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很多目标,一些城市在竞争中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区域重点的城市,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如广东东莞、广州等。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2.1农村化
农村化是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如果脱离了它们,农业经济也将不会存在。农村与农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发挥它们的优势,积极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2.2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具体而言,农业区域经济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中发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划分等。以县城区域经济为目标,进行社会再生产,其中涉及生产、划分、消费等活动,在一定的地区内开展,某些职能权限都在所规定的区域之中。
2.3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所有经济的总和,其中包括各项产业、市场经济所有制,农民经济收入,政府支出与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区域经济体现出来了显著的结构化特点。
2.4综合性
农业区域经济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行业、领域和机构。农业区域在运行中将生产、制作、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为一体,因此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3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
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使得无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性,其自身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与空间性,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较快地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区域较小的凝聚力也会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严重落后,整体的'发展必然会严重落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寻求市场,以市场性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性原则。只有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才会突破各种限制性的因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转变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贴市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3.2资源整合不足
农业区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资源有限,涵盖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生产资源要素等,缺乏先进的人才、科研、设备等。农村当地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等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环境、生产将会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意识,积极寻求市场经济交接点,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整合市场资源,将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只有完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的职能,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农业区域经济总值,提高农业的财政能力。
3.3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现代化农业停留在初始阶段,第二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比例严重不协调,传统产业仍占绝大多数,创新的产业屈指可数,各个产业之间的对接性不强,工业也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帮助。针对此问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管制农产品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的养殖业及林业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布局。
3.4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财政在农村农业的投资与支出随着发展在增加,但仍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农业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的较大项目产业都会建立在大城市中,农业区域无法依赖较大的项目产业,进而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完善政策体制,如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补贴制度,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借贷绿色渠道,避免融资困境,从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严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