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这次为您整理了学前教育论文(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摘要]对于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实践教学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基于实践教学需求,不断优化并健全教学方法与策略,以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及成熟的教学经验为辅助,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十分关键,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因此,需全面完善实践教学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策略。本文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重要性作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就是依据实际教学需求,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提高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能力的有效方式,还是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完善与优化的重要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专业精神,培养与市场行业所需相符的高能力复合型专业人才。
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是突出教育特色,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强化实践教学,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学科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职业工作过程教育理论来讲,为进一步实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目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类课程开发设计的主题。在此基础上,高校必须合理利用四年时间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完善、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不明确
就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联并不充分,一些高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教学。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关键目标是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相联、不可分离,应在教育教学中将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交互,以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旧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大部分理论都是从国外实践经验引进的,还未全面构建独具我国特色且与国情相符的实践教学体系,致使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专业化水平较差、科研能力较弱、院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的充分认识、教学资源匮乏等。为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高校必须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学生自主实习缺乏指导
高校应将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有机融合,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实习能力。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自主实习时得不到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主要是因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缺少专业见习导师。许多教师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理论教学还要承担实践指导责任,导致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教学评估与指导,自主实践教学成效不显著。另外,实训资源缺乏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实践教学设施在功能和数量上尚不完善,有的自主实习地点过于分散,教师难以统一指导;在学生开始实习之后,极有可能出现专业与岗位不对口的现象[3],也会影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应切合实际。应以培养幼儿园准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将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不同期的优秀教师标准相区分。教师成长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美国对于准教师、初级教师、优秀教师进行了专业界定,为教师分别打造了知识领域与能力标准等方面的明确区别,这也是高校师范生成长为优秀教师所需的历程。其次,目标应基于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现阶段,许多高校把就业前的实践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的关键是学生的实践反思,指出实践教学所追求的是学生从内到外的全面发展。所以,实践教学目标不仅要积极关注社会需求与课程发展,还要对师范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2、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内容多元化。为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构建完善、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教师必须先转变教育理念,对幼儿园教师成长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不仅要结合各个时期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多种形式的实践内容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即教育见习、课程实习、模拟教学等。同时,还要将与实践课程体验性与真实性相符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
(2)实践内容融合化。实践内容的融合化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不同阶段实践内容之间的融合;其二,相同阶段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合格准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为核心,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内容进行汇总,使培养合格准教师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3、加强高校内部实践训练
为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使其进一步适应岗位需要,应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性,加强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职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师应依据幼儿园实际需要,把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训练整合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技能包含说课、课件制作、公开课、教案设计等。待结束实习岗位后,每位学生都要进行一次20min的公开课,并提交详细教案,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专业技能则包含教师基本技能、艺术技能、综合技能三项。教师基本技能是指教师口语、三笔字等能力;艺术技能是指弹唱、跳舞、画画、表演等能力;综合技能是指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活动组织、交流技能、科研能力等。此外,高校还应安排学生主动参与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使其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去农村或城镇幼儿园支教,或者对某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良好意识。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支持学生建立或者参加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强化其积极合作的意识与创新创造精神。
4、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学前教育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有专业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知识,这样一来,才能够形成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使其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技能,成为能在实践岗位上满足专业能力要求的幼儿园教师。对此,高校必须要给教师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使其能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自身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此外,高校还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学前教育工作的机会,鼓励教师积累丰富的幼儿园工作经验,构建真正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积极开展教育实习、见习工作
教育实践主要包含两部分,即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两者均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教育见习。学生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每学期都应安排一周时间进行教育见习。针对大一学生,可通过幼儿活动观摩或了解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师上课现场、座谈会等,使学生与幼儿园实现密切接触,帮助学生充分认知幼儿园教师岗位的特性与职责,形成专业理念与意识。针对大二学生,则可进行体验式实践,使其基于幼儿园保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落实等,开展幼儿游戏与指导、教育环境创设等实践训练。每学期教育见习的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周以上,以便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组织形式与状态。其次,教育实习。在实习指导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可尝试开展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就幼儿心理特性来讲,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并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以活动提升幼儿能力发展。此外,实习学生还需独立进行幼儿园保育工作,把校内实践能力训练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全方位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6、强化高校与幼儿园之间的有机协作
(1)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政府要明确意识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关键目标与最终任务是为当地幼儿园培养师资力量,为学前教育事业作贡献。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承担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部分责任,有效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2)明确合作双方的具体责任。政府对高校、幼儿园合作的科学协调,可有助于双方合作的健康发展。然而,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后,高校、幼儿园还应认真洽谈,就双方共同利益达成一致,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高校在办学理念与服务方向等方面,应向实践领域渐渐倾斜,将幼儿园的长远发展融入双方合作共建规划中。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资与设备支持。幼儿园则应根据实际情况为高校提供稳定、可靠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并将幼儿园发展规划与准教师见习、实习项目相结合,安排专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双方能进行良好合作。
7、构建健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为了进一步实现实践教学与学生自主实习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构建健全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针对教师,可将其参与实践教学的行为与薪酬挂钩,以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公平、公正的实习指导。同时,还需要完善学生实践成效的考评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重视最终作品的呈现,还要注重整个实践过程,对其进行全面跟踪,充分发挥激励性与导向性的作用。在对学生开展评估时,教师应对其进行全方位考评,既要考核表层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内在素养、道德品质等[4-5]。
结语
总而言之,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非常重要,二者密切相关。在现阶段教育发展形势下,学前教育行业实现了快速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迅速更新。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属于实践应用型专业,必须开展实践教学,设计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通过实践教学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对此,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基于合适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促进实践教学优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潜:《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24期。
[2]陈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9卷第1期,第88-89页。
[3]张莉:《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的再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年第10期,第107-108页。
[4]王小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教育探索》2015年第11期,第87-91页。
[5]刘海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第16期,第110-112页。
摘要: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以培养儿童的美术能力。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情况看,美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较为有限,学生在课程内的学习难以达到未来工作岗位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于此,该文对当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学习途径
儿童美术教育是将审美和教育相结合,并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活动提高儿童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促进儿童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即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
一、《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指个人了解与学习美术知识之后,所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以及参与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包括与之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美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人发现美、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它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是因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为一种涂鸦式的抽象画形式,具有模糊性与不具体性等特点,这些与抽象绘画艺术的构成形式非常相似。对儿童的这种抽象绘画进行赏析,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时画得像不像已经不能作为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抽象绘画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形式,它所描绘的对象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观者需要从点、线、面的构成与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赏析绘画作品。所以,幼儿园教师需要立足大的美术观、把握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儿童的绘画作品。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
2、基本的造型能力在美术范畴中,造型能力是指能够准确、概括、完整地把握物体造型的能力,通俗的理解就是对创作对象形状的观察、理解以及对物体外在和内在的形体结构的把握。美术又被称为“造型艺术”,可见造型能力对于美术学习的重要性。造型能力可以说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造型能力都不具备,抛开绘画课程不说,就连欣赏课程或者手工课程都难以展开。如,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很多时候需要对作品中的造型进行赏析。又如,在开展折纸活动时,对于折纸图解的空间性解读和对折叠处在整个纸张中的大概比例的把握也对教师的美术造型能力提出了要求。此外,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有些环节甚至需要教师绘制完成,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
3、灵活运用色彩的能力儿童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更容易被鲜艳的色彩吸引。在美术教学中,缤纷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对色彩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能够较好地感知色彩在各种对比、调和中产生的变化,并能根据需要正确地掌握和配置色彩关系,灵活运用色彩和搭配色彩。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阶段人们并不能完整地解释人的情感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人的心理状态。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心理系教授格罗姆在研究儿童通过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的实验中,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喜欢用色彩表示不同的心境状态。所以,幼儿园教师在正确把握色彩的情感知识后,能够通过学前儿童的绘画作品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情绪和心境。
4、扎实的手工制作能力手工制作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包括纸艺、布艺、泥塑等内容。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手工活动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概念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手工活动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为基础,简化制作工具后发展而来的,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制作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制作。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习现状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虽然各高职院校在具体的美术课程学习模块与学时上有所差别,但总体的学习内容都是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在美术素养方面的要求为基础,由美术鉴赏、图案、绘画、手工几个方面整合而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美术课程设置情况如下:本课程的名称确定为“美术应用与实践”,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美术欣赏和手工制作等。第二学年完成“应用教学模块”共计64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有简笔画、泥工、装饰画以及各种绘画形式的学习。第三学年完成“职业能力模块”共计32学时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法、教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美术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这以前,美术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不受重视,即便开设了美术课程,也是倾向于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十分片面的,而且课时量较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情况看,除了参加美术高考的学生,其他学生的美术素养较为缺乏。而美术高考生也只是经过了几年美术造型基础的学习,这样的美术教育是有偏差的。总体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存在不足。基于这个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包含素描基础、色彩基础等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较多,按照教学计划,每周只有两个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时间。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课程呈现出学生美术基础差、课程学习内容多、课时量少等问题。美术课程学时是在整个专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后安排的,要想通过增加美术课程的课时量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拓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学习的途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习途径拓展的措施
1、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
一般来说,兴趣小组是将课程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且对本课程有着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组织起来,在课余时间开展课程学习活动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能够放大的。因为小组成员参加学习活动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小组成员通过兴趣小组能够获得成长,进而受到其他学生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被带动起来。同时,教师可以将这种正面的影响融入美术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完教学内容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请兴趣小组的成员担任组长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兴趣小组时,小组学习内容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并超前于班级的学习进度,这样兴趣小组成员在辅导其他学生时就能更加准确、有效。开设美术课程兴趣小组不仅能够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于提升小组成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学习活动前,应该配备负责教师。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前做好计划,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特点,主要安排绘画、手工、欣赏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可以参考小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的发挥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学习时间和地点上要有具体的规定,兴趣小组管理应规范化,保证学生准时参加活动,这样小组的学习活动才能持续开展。
2、举办画展
利用校园资源举办画展,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所,如走廊、空教室、教学楼大厅等,这样有利于画展的持续举办。画展看似只为个别学生提供了展示美术才能的机会,实际上它对于渲染校园艺术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都是有帮助的。举办画展前,应在校内广泛征集学生的美术作品。可以拟定一个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不限制作品的表现形式,绘画、摄影、手工均可,为学生的创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虽然最后展出的作品数量有限,但在征集过程中,为画展做准备的学生人数肯定是多于这个数量的,这样就可以增强整个学生群体对于美术的关注与兴趣。同时,为了不打击落选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展示所有投稿学生的作品。
3、互联网课程学习
21世纪,人们的生活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影响人们的交往、工作和学习等方面。互联网有着资源丰富多样、时空跨越性、信息更新速度快等优势,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学时安排的有限性和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师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根据网络课程继续学习。教师提供的互联网教学视频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巩固课堂练习或延伸课堂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借用微信平台向学生分享美术相关的有趣的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完成的美术作业发到朋友圈,通过朋友圈与教师、同学、朋友甚至家人交流学习情况。互联网不仅能够为美术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改进师生交流的方式。
4、充分利用美术馆等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学生的美术欣赏活动
美术馆具备独特的教育资源,即艺术收藏品。美术馆开展的教育活动多样,除了陈列艺术品的形式,还有名家讲座、艺术家公开制作、开放工作室、公演会等,这是很多高校都无法具备的。美术馆有着相对先进的设备,部分美术馆还配有讲解员,并且场地较大,相较于美术课堂,可以展开大规模的美术活动。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利用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将美术馆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大多数学生的观展经验较少,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展活动。参观画展看似简单,不过是进入美术馆后走到每件艺术品跟前看一看,但学生如果以这种无目的的方式参观展览,最后有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教师应该分三步对学生的观展活动进行引导:第一步,在学生参观以前,教师应该为美术馆的艺术展做一个导览,向学生介绍展览的基本情况和参展画家的简介。第二步,为学生分析、讲解艺术展的典型作品。第三步,针对此次艺术展览作品进行再创作。观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请学生分享自己观展后的感受,再请学生根据此次艺术展中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使学生能够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
5、手工体验馆
美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鉴于课程课时量较少,而且学校资源有限,如陶艺类的课程内容是无法在课堂上展开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到陶艺店或其他手工体验馆学习、体验。虽然这种学习形式需要消费,但新鲜的内容仍然能吸引学生。任何一种手工艺品的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制作方法、步骤的确定,从动手制作到不断修改和调整,都是一个提升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交融是其他学科都无法取代的。此外,绘画与手工看似相去甚远,其实内容是相通的,主要通过色彩、造型进行创作。所以,制作手工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美术综合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将绘画、欣赏和手工等内容压缩成一门课程,而且在学时安排上仅为每周两个课时,要想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途径就显得非常迫切。笔者认为,通过上述学习途径,可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美)格罗姆。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李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5)。
[4]孙彦。论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关联性。大众文艺,2013(3)。
[5]晁树梅。有效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方法。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9)。
[6]范帆。在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展开“微信教育”探讨。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
摘要: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幼儿在入园前,由于家里的一些不科学的教育,使其养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其中进餐习惯尤为显得突出。入园后,一个班集体有很多的小朋友,小朋友不好的进餐习惯,给幼儿园里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这些不好的习惯的养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弊端。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构建家园合作机制,来纠正幼儿的不良的进餐习惯。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进餐习惯
1、前言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和竞争,现在的幼儿要想在以后的发展中处于金字塔的顶层,就需要从小养成优良的作风。幼儿的独立性在一个人的未来生活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幼儿的独立性首先表现在生活自理方面,生活自理首先表现在可以独立的进餐,并在进餐后可以独立收拾自己的餐具。
当前家庭里的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幼儿溺爱现象十分严重,如今的小朋友在家里,享受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待遇。正是这种入园前的溺爱,使很多小朋友养成了挑食、厌食,吃饭时边吃边玩等很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很多的小朋友在入园前,一直都由家长喂食,使其到了幼儿园之后,不能独立的自己进餐。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 而家长就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幼儿,实施家园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2、幼儿的不良的进餐习惯的养成因素及解决方法
2.1 幼儿不良的进餐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
幼儿在入园之前养成不良的进餐习惯,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家长在进餐时不仅没有给幼儿起到榜样作用,家长认为进餐不是很大的问题,幼儿园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家长没有起到榜样、模范作用
模范对于儿童来说是先天的能力,家长的某些行为,幼儿通过模仿可以很快“学会”。很多家长在家里进餐时,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进餐时与人聊天,边玩手机边进餐,也会有挑食、厌食的不好行为。幼儿总认为,家长做的都是对的,无形中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标准。家长的言行不一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幼儿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会误导幼儿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家长在进餐时一直说话,还不断地对幼儿说,进餐的时候不要说话。家长只注意了一般的说教,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言传身教。
(2)家庭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初的社会性发展的地方。幼儿都是从家长那里学习到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会给幼儿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家长溺爱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幼儿在入园前,在家里进餐都是通过家长喂食的方式。使幼儿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对于幼儿的挑食、厌食,家长都是默认的态度,长而久之,幼儿的挑食、厌食变的更为严重。
(3)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幼儿在入园之后,教师对这些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执行能力的培养不够。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对其自然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幼儿执行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这种观念有了转变,但是仍旧没有深刻意识到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幼儿的执行能力的培养对其以后一生受用无穷。幼儿教师不注重和家长的配合,不能和家长一起统一目标的基础上,一起对幼儿进行教育。
2.2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
幼儿进餐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持续而且复杂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幼儿园与家长方面的耐心教育,更需要两者合作、沟通和交流,形成责任明确,执行性强的教育方式。
(1) 少盛多添,逐渐加量的方法
刚入园的幼儿在进餐时,总是有吃不下的心理。幼儿在看见满满的一碗饭时,会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面对太多的饭菜会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同时产生畏难情绪,使得幼儿对吃饭失去兴趣。所以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幼儿盛饭时,有意的不要盛满。幼儿在吃完一次后,再次盛饭,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这样既不浪费粮食,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很多幼儿不喜欢吃绿色的蔬菜,这些习惯是长期形成的结果,所以也不要奢求马上就改好。针对这些幼儿的这些习惯,采取逐渐加量的方法。开始的时候,少给幼儿盛一点绿色蔬菜,吃完之后,教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然后逐渐增加绿色蔬菜的量。比如,说“你太棒了,吃了这么多萝卜”。家长与教师的鼓励,会增加幼儿对于以前不喜欢吃的蔬菜的食欲,同时还可以逐渐改变幼儿的这些挑食的坏毛病。
(2)言传身教法
由于幼儿都处于一个年龄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一般的说教,没有很好的接受能力。但是他们对于身边的成年人的行为却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身边的家长与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双方都要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尤其是在进餐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以身作则。此外,还可以讲述爷爷奶奶年代的时候的那些吃不饱饭的经历,使他们增加对粮食的爱惜之情,懂得节约粮食。
(3)“大拇指”教育法
平常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与表扬为主。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家长以及老师的表扬,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极大肯定。当幼儿在进餐过程中比上次有了进步时,我们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积极情绪,还能够把这些好的习惯进一步的加强。表扬方法可以为一个温暖的拥抱,也可以为一朵小红花。教师在幼儿园中,还可以开展小朋友吃饭比赛,吃饭期间不可以讲话,不可以把饭菜掉到地上。针对优胜者,老师要把他在全班面前表扬。另外,在遇到幼儿不好好吃饭的时候也要适当的批评教育,然后加以纠正,但必须掌握批评的方法与艺术,不可简单粗暴地处理。
3、建立家园沟通互动机制 ,分享科学育儿理念和策略
幼儿健康的进餐习惯不仅需要依靠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庭中家长的配合。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家园长期的沟通、合作才能够完成。家园合作,主要是通过协调两方的教育力量,形成对幼儿进餐行为教育的合力,教师及时把幼儿在幼儿在园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对幼儿进行连续不断的教育影响。只有双方对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教育,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短信和电话的形式把幼儿在园中的饮食情况汇报给家长,家长再把幼儿在家中的饮食情况报告给老师。对幼儿在园中或家中的挑食厌食等问题,引起老师和家长双方的重视。并及时沟通,找出原因并取得共识,一起寻找解决方法。还要求家长在家的时候要以身作则,积极主动帮助幼儿改善不好的进餐习惯。家长和老师还应该不断调整和更新原有的教育方式,使之可以适应幼儿的不断转变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就会有明显的好转。绝大部分的幼儿可以独立的进餐,大部分幼儿在吃饭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桌子以及地面保持干净整洁,而且以前挑食厌食的幼儿,现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长时间文化知识的教育,幼儿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大家应该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绝不浪费一颗粮食,其它的一些不良习惯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总结
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家园合作对促进幼儿形成较强的执行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家园合作还需要坚持,只有通过坚持才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幼儿的早期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其以后进入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摘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顺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对教师基本素质结构的要求,在重视政治思想素质,强调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未来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素质与教育理论素养,对整个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从而满足幼儿教师教育的实践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个性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必要的专业与技能准备,有些课程必须整合。关键词:学前;课程;整合;研究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高科技和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学前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适应这一时代特点的需求,必须具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学前专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加强人文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更要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既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科学特点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
学前专业长期存在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前专业课程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整体意识。过去的改革,往往各自为阵,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设计人员对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一直未能真正转移到为基层幼教机构培养专业人员上来,虽有部分转移,但不彻底。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并没把学前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比率摆正,仍以培养幼师专业课教师的目标去设置课程,其结果是重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轻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学生到幼儿园工作,从观念上、从教师技能上均有很大的不适应。从科研人员看,开展科研往往只注重对具体的某一课程进行研究,对学前专业整体改革研究探索不够;从教师看,他们更关心的是把自己这门课程教好,关心的是本学科的教材建设与改革。其结果是学前各科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陈旧,不能充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因而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该由课程设计人员、科研人员和教师相互协作,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
二、 课程的改革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调整及整
合
首先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础需要。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当从过去狭窄的、需求量较少的幼师教师转移到为幼儿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上来,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为此,我校确立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幼儿教师教学、辅导、创作及幼儿教育研究、管理方面的能力,取得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毕业证书五个相关证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充分体现差异教育思想和拓宽就业途径,学生除必修课外,从第三学年起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学习家庭教育学或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也可以同时选修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是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需求的。
课程设置要遵循基础的原则,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激发和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适合白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与机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才能、特长因材施教,使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尽快地服务于社会。实行学分制,提供大量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前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和必修、选修课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情况下提前毕业。此外,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发挥学生更大的学习潜力,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在本专业课程学习达到良好或到三年级时,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取得第二学历。
我校课程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技能实训课程体系。从2014年到2014年进行了课程内容的调整,有些课程进行了整合。
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014年设置的课程由马列、思想品德、大学体育、外语基础、文献检索、普通话、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和声学、素描、透视、色彩、中外美术欣赏、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学、学前数学教育组成,经过修改后2014年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由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就业教育、体育、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学前卫生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
教育学、学前游戏、学前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汉语、基础乐理、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幼儿文学与学前语言教育、中国文化概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等课程组成。
2、能力培养课程体系。2014年设置的课程有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电子琴、儿童简笔画、手工制作、色彩、图案基础、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计算机基础、教师口语。现在修订为主要由素描、色彩、声乐基础、舞蹈基础、图案基础、幼儿舞蹈、即兴伴奏和声学、教师口语、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与创编、社会心理学、蒙氏幼儿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等课程组成。
3、技能实训课程体系。2014年设置的课程有学前教育教学法、幼儿舞蹈、营养学、即兴伴奏和声学、学前游戏论、音乐欣赏、中外美术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儿童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书法、现代汉语、实习艺术实践等。修订后由钢琴、手风琴、电子琴、视唱练耳、儿童简笔画、幼儿手工制作、硬笔书法、普通话、中国画基本技法、儿童心理咨询、多媒体课件制作、心脑珠算、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
三、培养措施和特色
为培养独具特色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我校学前专业一方面坚持强调学前艺术教育的特色,在加强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设置与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推行“七项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即:一做二说四艺,“一做”是指课件制作,“二说”是指说课与讲故事,“四艺”是指弹、唱、跳、书画;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时力求取得“心理咨询师”或“育婴师”职业资格。
【摘要】幼儿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应当立足于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角度,与时俱进,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本文对如何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尊重幼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以供教育人员参考,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尊重;幼儿
一、尊重幼儿,尊重幼儿发展成长规律
就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它与生理发展一样,存在自然的内在规律,幼儿的世界具有简单性,看待事物没有客观标准,他们也不会去分析事物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他们的所有行为否是自然地反应,都是他们根据自身感受所进行的表达。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合作,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细心和责任心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顺应幼儿心智和思想的自然成熟,减少诱饵成长中的人支付单和心理负担,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中,不免遇到困难,家长和幼儿教师在此时应当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减少急于求成给幼儿带来的压力,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教育思路,改善教育行为,对幼儿认知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都予以接受,充分尊重幼儿,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积极客观的面对成功和失败。
二、尊重幼儿,塑造幼儿独立人格
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独立个体,尽管幼儿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但是在面对新环境以及新事物的时候,他们也会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观点和见解,也会有主观意识和参与能动性,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对幼儿的自我意识给予充分尊重并积极培养幼儿的主观行为,促进幼儿“我自己做”、“我自己来”意识得到实践。在幼儿的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要怕失败,不要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而不让幼儿参与,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行为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严重剥夺了幼儿的自我锻炼的宝贵机会,这对幼儿的全面成长是尤为不利的。因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培养并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学习意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幼儿的独立意识的增强,在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幼儿预留出合理的发展空间,在适当时候进行鼓励和帮助,以使幼儿在拥有自主意识的同时,也拥有家长以及教师的呵护,满足幼儿心理成长的实际需求。从教育学的层面来讲,对幼儿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思维特点,不能单纯进行打磨和雕刻,那样的话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身特质,不利于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形成也存在不利影响。
三、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自由空间
就当前社会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为了促进幼儿在小学的学习效果,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给幼儿辅导新的知识,灌输新的文化,渴望通过提前学习让幼儿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优势,从而不断进行循环,很多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包括英语口语、抒发、钢琴、绘画等多种特长知识,导致幼儿的学前教育不断处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创造力、想象力和主观意识并对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导致幼儿过早的承受较强的学习压力,这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幼儿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因而,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能够对新事物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索,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给予幼儿自由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的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在未来的生活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具备良好的创造能力。
四、尊重幼儿,重视幼儿间差异
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不同影响,幼儿间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即不同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天性。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幼儿间的差异,尊重幼儿间的不同个性,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教育,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一个尽职尽责、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勇气承认不同幼儿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怀着沉着、冷静的心态耐心引导教育幼儿,避免横向比较幼儿间差异,即对比哪个幼儿比较聪明、哪个幼儿比较调皮是不适合的。幼儿教师应多纵向比较幼儿成长、发展情况,不过多干涉幼儿个性发展,任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心智和个性,促进幼儿个性健康成长。由此可知,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信任和尊重是确保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而正视幼儿个性的差异,则是确保幼儿受到尊重的重要基础。
五、结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人格的形成、社会意识的提升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加强幼儿的学前教育,充分尊重幼儿,是当前幼儿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幼儿的教育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思维意识,给予积极健康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作者:郝慧琦单位:省直机关省委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陈云,郭梦。浅析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尊重幼儿的重要作用[J]。教育前沿,2013(19)。
[2]荣祖琳。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幼儿和[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小班幼儿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等年龄特点。结合这些年龄特点,我们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为安抚幼儿情绪,创设安全、舒适环境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焦虑情绪,喜欢玩自己熟悉、会活动,摸起来柔柔的、暖暖的玩具。教师可以在小班设置娃娃家之类的、能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安慰的区域,在娃娃家中投放女孩子喜欢的玩偶,男孩子喜欢的汽车、变形金刚,大众喜欢的动画形象、娃娃家操作材料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给幼儿带来温暖熟悉的感觉。除了娃娃家,还可以为喜欢安静、不擅于交往的孩子设置一个比较封闭的“谈话吧”,鼓励这些孩子拉着他的好朋友去“谈话吧”说说悄悄话,还可以在“谈话吧”中提供抱枕、不同类型的图书,如故事类、百科类;不同类型的卡片类玩具、图谱卡、玩偶、头饰、手偶、地垫、抱枕、录音机等,帮助他们寻找话题,学会与人交往。
(二)选择富有生活情境的材料,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认知特点主要是好奇心强,爱模仿。因此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关注这些特点。如科学区《学习形状相匹配》,可以以《小动物喂食》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寻找与小动物相匹配的食物,让幼儿模仿生活中喂食的情境,让幼儿握好汤匙,能手眼协调地把对应的食物一个个送到小动物嘴巴里,孩子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动作,直到任务完成。这样的活动既能帮助教师观察幼儿学习形状认知情况,又能提高幼儿的小手抓握、手眼协调等动作发展。又如语言区,孩子都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如果语言区只投放图书会特别冷清,我们可以结合孩子最喜欢模仿生活情境打电话的游戏,提供两个旧电话,收集或自绘幼儿熟悉的故事图片或生活情境,然后将故事情境中的人物或物品的名称做成一张张字卡,让幼儿看图对讲。还可以玩传话游戏,如拿一根长长的水管穿过隔板,让幼儿站在东西两端,互相交流传话,孩子会非常感兴趣。
随着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实施,“订单班”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订单班”似乎并未得到学生青睐。鉴于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建设“订单班”时应以学生为本,做好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幼儿园也应以“员工”的标准要求“订单班”的学生;同时,学生本人应做好生涯规划,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订单班”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常见的方式,是校企合作的手段,也是企业在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中,最能保证获取“利益”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希望在职业院校中实施现代学徒的大背景下,很多院校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寄托于“订单班”。但是,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订单班”虽然能受到企业(即幼儿园或托幼机构)及学校的认可,但是就学生而言,似乎对“订单班”的兴趣不是很大。
一、“校”与“企”对“订单班”的热的态度
校企合作这一概念是我国2002年时,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之前,校企合作也经历了几个不同概念,但是不管在哪个阶段,职业院校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企”冷“校”热,多数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仅局限于每年招聘会的时候才会出现,日常对职业教育实际并无太多接触。
但是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双证书”制度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企业也热衷于加入职业教育中,形成“订单班”,这样无疑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但是,就在“校”与“企”准备对“订单表”摩拳擦掌之时,学生却出来说了“不”,特别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目前形势下,对“订单班”表现出了冷淡态度。
二、学生对“订单班”的冷的态度
(一)学前的高就业率,导致“订单班”的遇冷。
自2010年至今,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文件,学前教育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幼儿园的入学人数由2009年的2658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4051万人,入园率由50。9%增长到70。5%,提前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的目标。2014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0。99万所,比2009年增长51。9%,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数量达到208。03万人,比2009年翻了近一番。学前教育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幼儿园师资的严重匮乏,但这也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发展契机。2013年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97。5%,位列全国各专业第二,比2011年提高了4。2%①。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问题有了信心。就业得到了保障,学生也自然不会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希望在毕业时能不受“订单班”的限制。
(二)合作幼儿园发展存在变数及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不稳定性。
首先,幼儿园运营情况的不确定性。尽管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得非常迅速,多数幼儿园都急需幼教师资,但是多数幼儿园,特别是中小型私立幼儿园在未来两年或三年后,还是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能与高职院校进行订单合作的幼儿园多为私立幼儿园,所以学生选择的热情自然不会太高涨。
其次,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不确定性,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已趋近成熟,但他们对自我职业认知还比较模糊②。多数家长及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时,目的比较明确,就是希望毕业后能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能到地方公立幼儿园任教。但这只是家长与学生比较良好的一种愿望,我国虽然加快了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但是目前公立幼儿园的招聘计划还没有达到足以消化大批量毕业生的程度,所以,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于目前的就业前景还不明确,对于自身的职业认知也比较模糊,对未来的职业的定位还不明确。
(三)“订单班”与普通班之间难以对接。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而言,虽然“订单班”与普通班并无大异,但高职普通班的课程设置根据的是学生本身及岗位工作能力,而“订单班”则需要根据幼儿园自身的情况进行设置,要与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及定位相结合,所以学生特别是家长在选择“订单班”时会考虑,如果未来选择离开“订单班”,则能否符合其他幼儿园的要求。而且“订单班”存在“断单”的威胁,如果一旦出现“断单”的情况,则学生也会面临适应普通班的课程,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后续转型比较苦难,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三、改变“订单班”现状的策略
想要改变“订单班”在学生中遇冷的现状,单纯靠“校”与“园”中的某一方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校”、“园”、“生”之间进行合作,而且要求每一个元素都做出适应性工作,方可达成既定目的——促进三方共同发展。
(一)基于学校的视角。
首先,在“订单班”中追求的是企业与学校的双主体,但是就中国现状而言,学校独大的情况比较常见。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二战后,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而其职业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将在企业里基于职业实践的学习,与在职业学校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及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但是“双元制”的主体并不是职业院校,而在于企业,企业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重要场所,企业作为一个政府承认的“教育机构”,根据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招收“学生”,而且要经过严格的个性心理与倾向进行职业适配度测试,方可“入学”③。而中国则是学校先入为主,先招学生,幼儿园后面试,导致幼儿园在整个“订单班”成立的过程中非常被动。
其次,学校在选择合作幼儿园时要有严格的标准和发展的眼光,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尝试第三方机构对合作幼儿园进行测评,达到一定标准后方可与其合作。学校在与幼儿园进行联合办学时,切忌被攀关系、走后门。学校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有意向合作的幼儿园进行严格审查,可聘请第三方机构,了解清楚幼儿园是否有办园资质、对新员工的吸收能力、对待老员工的待遇及福利、幼儿园未来几年的规划蓝图、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问题。甚至学校可以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对合作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再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当与幼儿园协商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受制于审批程序等,就很难再对其进行修改。幼儿园则可能会随着经济、市场、国家政策、家长要求的不断变化而进行改革,这就凸显了高职教育的滞后性④。另外,“订单班”从实施时间的角度划分,有三种类型——学前订单,学中订单和毕业季订单⑤。建议将前两种模式结合,在学生入学之初,幼儿园和学校共同根据学生与家长的意愿和选择,组建“订单班”,但是入学第一年学生仍以通识性教育为主,与普通班学生的课程并无差异,以给学生一个从高中到大学,从学生到职工的缓冲阶段。只是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进行通识性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应该给学生灌输订单幼儿园的文化、背景及学生角色已经转换的事实。
(二)基于企业的视角。
幼儿园在校企合作中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到了学校方面的重视,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边缘化,从学生入学到人才培养的设定,再到课程设置等,受限于国家对高职院校课时及公共课的限制,导致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太多发言权。
首先,幼儿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订单班”的人才培养工作。部分幼儿园在“订单班”建立之初,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要解决用人问题,而没把幼儿园的发展与“订单班”中准幼儿教师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就是幼儿园还没完全把这些准幼儿教师当做自己的教职工。所以幼儿园应尽可能地在“订单班”建设之初,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学校沟通,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建设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幼儿园需要将自己的企业文化融汇到学校的日常培养过程中,不要仅仅把学校教育当做学生入职前的培训,而应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入职前的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其原因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取决于情商;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取决于智商。非智力因素中,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就是人文教育。如果想要在事业中有所发展,则最终还是依靠非智力因素所支持的智力因素来完成⑥。
其次,幼儿园需要像德国“双元制”学习,明确“订单班”学生角色的定位。如果“订单班”组建成功,幼儿园就应把这一部分学生当做是自己的员工对待,并与之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在《职业教育合同》中需明确规定学习专业、学习年限、起止时间、试用期、生活津贴及双方在不同情况下的违约处理。而且这只是一份教育合同而不是招工合同⑦,这样既能保证幼儿园的利益不受侵害,又能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再次,幼儿园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幼儿园成立“订单班”的目的是解决幼儿园的用人问题,但同时应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欢迎学生继续升本深造,但应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协商把握好升本之后学生的就业意向,体现出一个大型幼儿园的气度。当然并不是要幼儿园承担损失,而是需要幼儿园在成立“订单班”之初与学生协商好合同的内容与要求,以免后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第二部分已做描述)。
(三)基于学生的视角。
首先,慎重选择,明确“订单班”的作用与目的。当学校和幼儿园准备成立“订单班”时,对学生而言这或许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对工作的选择,所以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一定要慎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生涯的规划、家长与教师的建议、学校对于合作幼儿园的评估调查及学生自己对幼儿园做出的初步分析进行选择。切忌人云亦云,看到自己的朋友选择了“订单班”,自己也毅然决然想进入“订单班”。
其次,学生应端正心态,做好角色转换。对于“订单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角色并不仅仅是学生,而更多的是要往员工这个角色上靠拢。现在高职生多是“95后”,而且立即就要进入“00后”的时代,他们生在一个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从小家庭条件优越,对于家长的依赖性较强,但是他们又想急于脱离家长的束缚力求证明自己。但是幼儿园招聘的是老师、是员工,而不是公主、太子,所以学生应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再次,学生应该具有职业道德。虽然学生在“订单班”期间暂未与幼儿园签订正式的聘用合同,但在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并作为准员工的情况下,也理应遵守职业道德,既然现在的“95后”想要独立,想要自由,那么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在“订单班”的学习过程中感觉无趣,就执意退出,更不能每月领取幼儿园发放的生活津贴,等毕业的时候发现有更好的工作,就执意跳槽,当然并不是要求学生不能跳槽,而是要履行合同,承担责任。
学生也应在“订单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有误区,认为只要有工资高的工作单位就立即跳槽,这就是生涯规划,其实不尽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小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现有的工作单位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能为现有工作单位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高职教育是受政府调控、市场(即用人单位)影响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而学生的就业质量高低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基于此,高职院校在与幼儿园设立“订单班”时,要明确“订单班”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形式,一种保证园所人力资源的一种形式,但是论“校”与“园”以何种形式进行合作,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明确培养学生为高素质的技能型幼儿园教师为最终目标。
摘要:
舞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常见问题,从这些问题切入,研究和分析“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应用。阐述了“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具体设计,依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分组,明确各个成员的分工职责和学习目标,优化学习内容,构建合理评价体系,以便促进“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合作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学习质量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共同体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人数上规定两人以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小组合作,是以集体荣誉为目标,相互协作,对学习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整个小组成员都能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存在的问题
1、舞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一直存在单调、枯燥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舞蹈教学以舞蹈实训为主、舞蹈理论为辅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质量下降。舞蹈教学方式单一化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设施不齐全等,这些因素导致舞蹈教学难以顺应时代发展,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舞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以“幼儿舞蹈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系统的核心开展,把握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实质所在,准确安排幼教舞蹈与专业舞蹈课程比例,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合理科学。但是,在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不合理,出现幼教舞蹈与专业舞蹈安排混乱、舞蹈实训与理论教学不同步等问题,严重影响舞蹈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教学评价不科学教学实践中,幼教舞蹈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评价,而对于学生的舞蹈技巧、舞蹈实践、自编创新等方面有所缺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科学的评价,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全面,容易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毕竟以“片面”评价学生的“全面”,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幼教舞蹈教学的质量,加快评价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优势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将教学主导权利归还于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不敢问、不敢说、不敢学、不敢创新”的课堂局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构建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是“一对多”的方式,难免存在疏漏,而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上的这一问题。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补充学习,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中的应用
1、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在舞蹈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合作学习”的实施,有赖于合理分组、相互协作,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集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学习态度等合理分组,取长补短,帮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强调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是异质的,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互补作用,同时又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同质性,促使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以四名学生为例,小组成员一般是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诸如在学习“舞台方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当下的信息设备,广泛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一人),由小组进行合理的站位安排(一人),同时融入相应的舞蹈动作加以验证(二人),统一之后四人进行全面学习,以便验证舞台站位的质量和效果。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开展,有赖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营造轻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尤其要重视对舞蹈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作用,将合作学习小组打造成“敢于面对困难、敢于解决困难”的学习团队,强化自我批评和他人监督,彻底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在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还应结合教学任务,优化小组学习内容。教师在演示舞蹈动作之后,由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训练。为了避免差错,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学习资料(舞蹈视频、舞蹈理论视频等)下发给学习小组,实现资源共享,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学习舞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通过个人荣誉与小组荣誉的捆绑,提升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以小组竞技的方式进行舞蹈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小组间相互指出对方不足并督促其加以完善,保证每个成员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3、合理构建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验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该种评价体系要保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要保证理论性评价与实践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改变以往结果性评价的局限性,重视每周、每月、每季度的阶段性评价和检测,督促合作学习小组认识自身错误和不足并加以纠正。改变以往以舞蹈实践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升,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舞蹈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从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这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民主平等。合作学习就是紧扣“民主平等”,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舞蹈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教学评价的不合理性等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以小组形式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慧君。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8(5):56-57+63.
[2]周丹。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8):296.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材资源素质,幼儿教育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幼儿园的玩教具成为了幼儿教育中重要的学习资源,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对玩教具材料的操纵活动,是幼儿感知和发现问题的途径,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能形成多种操纵性学习方式,能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玩教具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是幼儿交往、合作性学习的物质条件,有助于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终身发展的培养目标。自行开发和利用自制玩教具有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幼儿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
一、自制玩教具的内涵
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是一种教学或辅助教学的用品,它是成人(教师)根据教育需要和幼儿发展需求,对各种自然资源和材料,进行收集、分类、加工、改造、组合,重新进行玩具教育因素设计后的产物。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材料的形状、用途的不固定和玩教具玩法的不受限制。这样启发性较大,联想的范围较大,探索余地较宽,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从改革教学方法的角度看,它会比一般的教具更具有教育的针对性,更能体现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特点既发挥了师幼的主动性、创作性,又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便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自制玩教具还可以集中运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反映出当地的民俗特色、社会文化。这对幼儿园开展园本课程和特色校园的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自制玩教具的作用
(一)从幼儿的角度看
第一,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通过长时间静坐听讲,以观看成人演示的方式来学习。因此在操作自制玩教具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第二,幼儿在使用玩教具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解决时,要通过不同的实验反复解决问题,这个决定问题的过程就锻炼了幼儿小制作活动的基本能力。在反复操作中,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而且可以增加求知欲和增强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较好的发展和重要的作用。
第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自制玩教具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