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论文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这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创新技术的保护取决于制度环境和技术性质。虽然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好的专利制度,但目前还有不少企业专利意识差,不懂得用专利法来保护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通常,创新技术的保护除了用法律武器以外。还可利用技术的特殊性来保护。技术的保护性取决于技术的复制成本,凡易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技术就不易保护,反之,就易于保护,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依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技术的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技术保护:一方面是增强专利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注册在先的观念,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一些有特色、起点高、易于保护的实施技术。
另外,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保护市场竞争优势,还要注重技术的持续开发,不断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员工和创新人员有不断创新的动机和热情,所以应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职工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求异思维、反向思维、替代思维、模仿思维、想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企业创新后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企业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
一项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是多方合作的结果,这就涉及到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要有利于形成互补性的伙伴关系,包括横向和纵向互补,横向互补是指合作伙伴具有不同的产品市场目标或技术互补性。纵向互补涉及到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开发等过程。合作伙伴一般包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用户等。建立稳定而有效的伙伴关系必须以互补性为基础,项目参与各方必须各有所长、各有所需、各有所获,具有共同的责任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形成较强的合作创新能力,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
其次,合作协议应确定比较现实的条款和条件。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可由协议予以保障,良好而紧密的合作关系除有法律约束外,还必须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最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合作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参与创新的人员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能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项目合作的前提,是创新成功的保证。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走过逐步创新、艰难探索的历程。在性质、功能、形式、体制、布局、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成功的开创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结合。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科技的改革创新与理论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国有企业奠定基础。国有企业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力量,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人民利益的基地,对其进行改革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现状
我国改革国有企业经历了让利放权、承包责任制、拨款改贷款、债权转股权等各个阶段,到20世纪末其亏损面积仍然很大。
XX年党的十五届代表大会提出,在战略层面上对现有的经济布局进行宏观调整,要调整所有制结构与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增强我国国有经济的原动力和控制力。
从那时起,改革国有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并形成中央和地方两大国有企业体系。虽然国有企业在数量方面有所减少,但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方面有明显提升。
XX年建立国资委,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改革国有企业已经步入资产监管、资本化运作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国有企业时,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此时更需要运用科技来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
XXX年政府颁布多个文件,指出要鼓励国有大型企业提高科研开发的投入、建立起研发机构,逐步形成具有制造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将改革国有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发展相结合,不但可能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还可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目标和策略
1、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目标
国有企业改革和创新科技体系,要逐步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社会参与、政府指导的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机制,能够增强科技创新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可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的速度。
西方发达国家都以企业为核心开展科技创新。在这方面美国科技投入总量的70%是企业科技投入,日本为80%,而我国只有14%,科技投入量不足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在国有企业科技投入方面要重视政府参与,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国家要承担起发展和研究科学技术的责任。
要用社会理性逐步取代市场理性,运用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来协调和组织科技创新的力量。
2、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策略
第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市场观念,吸引更多的科研经费,提高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的速度。
第二促进产学研的全面结合。
第三各个企业针对自身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新活动。
对于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而言,科技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重点。国外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的费用特别巨大,新产品设计一般都会超前5年、10年以及更长时间,以科技创新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
我国要建立起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此技术中心不但是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的机构,也是具有综合性质的技术经济监管组织。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资金少、人才少、创新能力差等劣势,同时中小企业还具有应变能力强、接近市场、机制灵活、受制约少等优势,能快速的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和生产力。要有效地运用社会中介机构、社会科技资源、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其需要的技术和服务。
三、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1、国有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国有企业要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鼓励和促进企业领导提高科技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有企业领导要具有科技创新的精神与意识,创新和改革是运用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获得一种新的、可以提高效益与效率的组合,例如创造新产品、创新与改革技术、开辟新市场、采取新方式、建立新组织形态、得到新能源或新资料等。只有领导具有科技创新意识,才能推动企业在多领域、多层次上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
2、国家要积极为国有企业投入科研资金
政府要以财政方式支持国有企业的科技改革和创新。筹建国有企业科学技术改革与创新基金,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扶持,如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国家则奖励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国有企业使用此基金,只偿还本金,不另付利息。在使用此基金前,要支付一定的担保费。如果没有研制出新技术和新产品,企业就要根据同时期的银行利息向国家支付使用基金的利息。运用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国有企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能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此基金,提高国有企业科技改革和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另外,国家可以运用减免税务的方式支持国有企业创造高新技术产品。
3、提高企业技术人才储备,适当运用人才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要增强资金投入,提高技术开发意识,大型国有企业更是要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开发中心,这就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所以国有企业要对开发和培养科技人才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起各种制度,保障科技人才的正当利益。企业要制定出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大量科技人才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让企业拥有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懂技术的管理队伍,为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技能和智慧。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企业要实行期股奖励制、效益提成制、技术入股制等措施和政策,增强企业科技人员对技术、产品进行改革创新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积极性。
此外对于一线科技工作者,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技术能手进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队伍中,激发一线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
4、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
我国国有企业的科技研究比较落后,大部分科技成果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其原因在于企业应用与科技研究相脱节。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结合应用机制和创新机制。
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要积极面向国有企业,成为企业改革和创新技术的基地。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通过科研院校、高校、国有企业的结合,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科技资源,也让科研人员拥有发挥才干之地。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结合方式,例如具有经济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运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收购、兼并一些科研院所;可以建立起股份制的生产、科技联合体;可以聘请社会科技人才兼职或挂职;可以共同建立虚拟企业、技术中心。
总之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生产、资本、人才、科技的优势,逐步改革和创新科学技术,并将其成果快速的转化成生产力。
5、运用司法保护技术产品,政府要对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性支持
第一、要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成果的相关制度,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国有企业的科技改革和创新成果,维护科技创新者和创新企业的正当利益。要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法》,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管理技术成果的相关制度,建立起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
第二、政府要针对国有企业改革科技和创新技术制定出长期规划,以企业为主体,组织科研资源来开发和研究高新技术。
政府要制定产业政策,对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明确。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风险保障机制,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并在人才、资源、资金、税收等环节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四、结束语
总之,要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与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国家要积极为国有企业投入科研资金,提供司法保护与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领导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人才储备,建立激励机制,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校、社会、企业、国家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增加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根据技术创新目标来构造其创新过程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规划、内容和程序等方面的决策。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具体来讲,技术创新战略主要从宏观上解决三类问题:
(1)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竞争采取何种态势,是进攻型或是防卫型;
(2)研究开发体积技术;
(3)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获得成功必须制定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确定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论,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重点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创新是一种持续过程,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要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应从幼儿开始,在长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实施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教育呢?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学习共同体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地球村”初步显现,那种农业文化下“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发展。
然而,似乎人人喜欢囿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而不愿意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中。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原有的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创新,并近乎于僵化。这样下去势必难以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渴望一种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生机勃勃的学校文化。
1.1同伴互助为学习共同体护航
遇到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怎么办?这就需要“学习共同体”相互帮助。教师给予学习共同体时间和空间,让共同体内的同学互评互改,学生的策略高度统一,进而真正解决问题。期间,教师要巡视检查,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
1.2教师引领为学习共同体导航
教师是整个班级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学生的问题靠自主学习、同伴互助还不能解决,一方面说明思维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点拨思路,帮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同时查缺补漏弥补教学中的失误。
全班点评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情况难易可以师生互点互评。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因其起到了总体把控作用。学习共同体不仅在实验课上发挥作用,在新授课、拓展练习时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批改、纠错或者共同体内领军人物的批改、督促纠错将会起到解放老师、发挥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作用。
只有完善的集体,才能造就完善的个人。在人类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联系、对话、合作”等成为主题词。
现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话”的过程,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意义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理解与解释生成的。
这种意义是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共同建构的。当课程的本质成为“对话”的时候,学校也就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在平等对话中结成的“学习共同体”,权威与服从的传统线性关系在学校中将被彻底解构。
2拓展科学学科知识
科学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要培养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更多地运用于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更多的科学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在探究中活用知识的能力,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2.1丰富拓展探索中的素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需要丰富的拓展性材料作为载体。
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丰富和拓宽学生在探索活动中的内容和空间,并开展有效的导学活动,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在丰富测量素材的同时,不仅降低了学生在拓展探索中的难度,还把科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2在拓展探索中活用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拓展的内容宜紧密围绕学习的知识和目标。可先让学生对拓展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筛选和确定,再选择适合于本组或个人研究的内容或方法。还可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和重组。丰富的探究内容、操作性强的探究方法、灵活的小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灵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究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3拓展探索应有一定难度
安排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激励“斗志”,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学生在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了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对知识的体悟,形成了良好的技能。学生在拓展探索中不免会付出辛劳和汗水,尽管有时未必能圆满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教师的及时肯定与评价能激励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
3激发创造思维与养成探索习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在于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独立获取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就能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感悟。
3.1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是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常态。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
3.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智慧的结晶,通过语言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语言描述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语言描述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能凭空捏造。
3.3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来源于儿童的动作。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的发展。
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很多,这恰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颖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存在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不易散开。
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十分重要,教师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假设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4结语
创新活动要与科学相结合、与技术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要让学生受教育的活动空间得到拓宽,使创新意识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活动领域、思维领域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撑与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最核心的素质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促进这一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不久的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