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引发学生潜能 激活课堂气氛――浅议“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的教学方式詹春梅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更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本文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目前已有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初中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 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体验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已成为最能体现教学新理念、最符合现代学习方式要求的教学方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的教学方式?怎样在教学中实践“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一、学生体验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人,学校教育教学的使命就是应当使学生自由自觉地活动,并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学生体验活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把教学的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亲历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参与,是要求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与体验,只有经过亲自参与,学生个体才能产生自己的体验。在理论分析时,我们通常可把学生参与活动产生的体验分成二个层面,其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两个方面体验。实践层面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参与活动的步骤、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层面则重在参与活动过程的态度、理念、意志、思维等主观心理感受和收获。因此,在教学时应精选学生联系密切、感兴趣的素材,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的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刻的事、时刻开展教学。
(二)独特性
学生主体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对不同事物理解有差异、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去亲历、感受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要尊重差异,不能强求划一,要进行科学引导,要让学生形成丰富的体验,绝不能把自己的体验或他人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珍惜新友谊”时,面对陌生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体验到的是快乐和兴奋,有的学生体验到的是寂寞和孤单。根据不同的体验结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组织一些交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同学之间的友谊。
(三)两面性
体验本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具有两面性。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体验也存在着积极方面的和消极方面因素。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多点肯定和包容,不断引导学生产生正能量;同时,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各种消极体验要及时予阻断、剔除,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等,以正确引导,其各种消极检验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家庭保护”时,大多学生体验到的是家长对自己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父母离异等原因体验不到家庭的关爱,只有父母的打骂等消极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采取家访等措施协调他们的家庭关系,让学生消除阴影,体验家庭的温暖。
二、采取多种形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
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设计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㈠寓教于乐,营造愉悦氛围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学科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参加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例如,在教学《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品在课堂上表演。
故事梗概:⑴小红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这一次,班级组织一场拔河比赛,她又找借口没有参加。⑵强强上课时总爱讲话,既干扰周围同学,又影响了老师教学。⑶刘阳打扫卫生总是很马虎,他值日的那天,教室里又脏又乱。
在学生表演后,教师问:1、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2、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通过学生的表演及大家相互交流,使他们明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二)尝试练习,注重品德教育
在需要学生进行尝试性活动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也能体验到相应的身体活动及非认知心理活动,也能从尝试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因此,这种教学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如在七年级“增强自尊自信”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教学要点。教师以某中学一位残疾学生自立自强的例子为例,同时设计一些情景:如用脚拿铅笔或用嘴含笔写字、把双眼蒙着走路等,通过学生自己来实践进行尝试操作,然后在教师或同学的指导下完成全部操作过程,再由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归纳出要点,这种要点是通过学生自己体验而得来的,其掌握的程度相对较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残疾人艰辛的生活过程,而且能体验到只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就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获得成功的心理满足。因此,通常在尝试练习的活动中,学生对活动过程都能获得丰富的体验。
(三)相互交流,激发参与热情
教学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都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出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真实感受,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分享各种成功的喜悦;通过比较、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真正让学生全面理解其参与活动的内容,可感受自己的思维活动历程,从而激发自己对活动的热情,达到强化学生对活动经历的体验作用。
下面是九年级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究与活动设计:课前,教师给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背景材料:广州是著名的羊城,在3月成功通过全国卫生城市的评估,在接下来将要迎接全国文明城市的评估。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张金灿灿的城市名片,更是百万市民齐心打造的一项集体荣誉。如何群策群力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考中加分,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细致工作,更需要每个市民的全力配合。我们身为广州的一分子,我们要积极参与其中的哪些活动,做出什么贡献?“找找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同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项主题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有关部门调查了解需要市民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创建工作水平。然后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堂上交流。交流完后,研讨对策:“如何根除不文明现象?进一步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学会同社会不文明现象做斗争”那么学生在学习第二框题《灿烂的文明之花》时,通过此探究结果的展示、讨论,让学生了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具体形式和重要意义,知道这些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
(四)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意识
在讲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教师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内容:由“实话实说”和“征集公益广告”两部分组成。其中“实话实说”是通过由学生调查了解到的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资源问题(多媒体辅助),然后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回答来完成的;“征集公益广告”是通过倡议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旅游胜地、为共用设施、为公园广场拟定一条精彩的公益广告”来完成的,在教师的鼓动下,同学们的情绪被感染了,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动手设计,创作的热情非常高涨。设计作品多达20余条,并写出了贴切的解说词,例如:“你爱惜我的生命,我维护你的健康!”(爱惜花草树木)……有的学生独立完成,有的组成小组商讨,集体创作,创作完毕后,每一位上台朗读自己创作“公益广告”的同学,都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声,整堂活动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
通过这种充满了睿智的感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愿望和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学生体验活动教学在教学效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也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多、情景比较复杂的内容就不宜运用此教学方法。
2、设计一个适用体验式教学的材料,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最好能够借助于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并注意平时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有用的资料,如若不然,准备一个典型的、纯化的“思想实验”,会是一件很繁重的工作。
3、整个教学过程要尽量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才能使课堂的容量增大到体验教学法所要求的容量,而且最好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常用的投影、幻灯等简单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体验式教学所要求的条件的。
4、应采取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新的评价方式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可以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参与评价,重结果也重过程,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取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方式。这些对于一个星期课时较多的思品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体验活动过程”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组织形式,“体验活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作为每一位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体验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施方良。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杨丰宇 邓若锋。试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参与[J]。人民教育,,(11)
[3]陈佑清。略论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现性质[J]。教育研究(5)
作者单位:增城市增城中学附属英华学校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论文
赏识自信成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步曲”文 孟小梅
摘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确保教学节奏与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相一致,要通过教师的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让自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赏识;自信;成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思想品德作为一门针对中学生思想与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新的方法与途径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充满自信的人,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规律的了解和把握,将思想品德观点、思想品德理念以一种学生能够主动接纳和吸收的形式潜移默化的进行影响,成为新时期摆在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赏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而巧妙的引导则能够让学生坚固自信,从而以自信为阶梯让他们逐渐走向成功,体验快乐,实现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自身行为的有机统一。
一、赏识学生也是一种策略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赏识学生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心理学认为,人的表现欲望一方面是源于自身所具备的某些长处,另一方面则来自人们对其特长的认可。而对于中学生而言,在表现欲望的激励下他们会产生三种行为:(1)会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力度,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2)会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表现动力驱使下主动获取新知识;(3)会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运用赏识策略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能够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并以此来创造契机,用赏识来表达对学生的赞许。例如,笔者班上的有些学生的成绩落后,在与学生共同分析了他们的状况之后,适当提升对这些学生的关注。每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改善,笔者都在课堂上给予他们鼓励,赏识他们的。作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自己的赏识来突出学生的长处,并通过长处与缺点的对照,促使学生扬长补短,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例如,笔者班上有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极其认真,乐于钻研新知识和通过多种途径认知事物,但他的字迹却特别潦草。而笔者在课堂上三次对这名学生的长处提出赏识,并在赞扬的同时提醒学生:“如果你的字迹跟你学习的风格一样清晰和富有条理,那该是多么完美啊!”如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赏识策略,可有效促进学生的态度、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知识。
二、将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信
赏识是一种策略,但赏识的目的并非仅局限于上述几点,上述基础上,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而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运用赏识策略。上节提到了过发掘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在运用赏识策略时,教师应将学生的劣势一笔带过,让学生自己认识即可;而对于学生的长处,则需要教师合理赞誉,从而将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信。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从命题来看,本课具有个人与社会两个视角的内涵,而许多教师在教学该课时都是以案例为引导,让学生在感知案例中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严格来说这与该课的实质教育目标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且这种引导方式所获得的仅是短期效果。而笔者在教学该课时则正好反之,即以让学生认识自我的长处为切入点,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有目的、有目标地认识自己,并认识学习。在课堂开篇阶段,笔者首先以问题和创设交流情境来导入课题:“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随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利用第三方视角综合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其次,笔者提取了学生们的长处,总结成几个方面,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积累来形成特长这一途径是正确的,在未来应继续保持和发掘自己的优点。如此,不仅取得了长期效益,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信,加强了学生的目标意识。
三、让自信激励着学生成长
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需求。五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是呈阶梯形式存在的。在生活实践中,只有首先满足了生理需求――即温饱问题,才能追求环境安全,保障自己的生存,以此类推。而应用到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信即是推动学生不断由基本需求向着最高需求成长的动力源泉。当学生掌握到了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或初步认知了一件事物,教师需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满怀自信去进一步探索。而当他们的探索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会发现原本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或所认知的事物还有更高深的内涵,由此,即说明学生已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上,以此类推。当前,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还没能应用到我国的教育中来,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开发这一理论的更多元素,并进一步开发对学生的自信引导,使其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动力源泉。
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重点学科,在当代的中国,政治教育甚至比其他“主科”更为重要。因为,学不好知识至多做一名最底层的社会劳动者,而缺乏道德品质则可能会危害社会安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功夫,加强政治教学效用,配合其他学科,为我国培养才德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红妹。关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小议[J]。神州,(17):136.
[2]刘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J]。新课程:教师,(2):13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第四中学)
一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其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十分精彩,精彩的开头就像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不大重视导入技能的提高,今后要采取如下方法:
1、巧设疑问导入法
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时,我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绝对有利吗?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幽默导入法
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的确,幽默是一种才华,一种力量。在课堂导入上采用幽默的方法可以缓解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探究新知。
3、优秀歌曲导入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把情感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激发情感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例如,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4、生活实际导入法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采用电教媒体,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把内容献给学生,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由于受到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缺乏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计算机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并不是教材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也不是片面追求课件的花里胡哨,更不是利用现代化包装进行高密度的`满堂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专家高屋建瓴,让我们豁然开朗。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贯彻新理念,用热心、精心、诚心对待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力争实现专业发展、能力提升。
浅谈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
磐石市黑石中学梁朝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使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伽利略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和态度,不应使用太尖锐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心情氛围,使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 1
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
2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3磐石市黑石中学 2012.5.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让学生想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起点;让学生敢问是促使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使学生会问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分析了传统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相应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问题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中和科学创新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财富,让问题走进课堂,切实发挥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和高层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学生应具备的创新品质在这样的教学中无法真正地得以养成,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也不可能达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不难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态度冷漠,学生没问题可问;有问题却不知道该怎么问,没有提问习惯;有问题根本就不敢问,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和学生无关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善于质疑和提问。目前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仅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对较强,能积极质疑、发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没有被充分唤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不足。因此,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中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呢?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中和科学创新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创新教学活动来说,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问题意识,这是摆在我们各科教学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不凡的业绩。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束缚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老师是绝对权威,高高在上,学生一直扮演着“遵从者”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师生之间隔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想法和见解,甚至对老师观点提出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们,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正如古人所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产生“问”的起点。只要能我们老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欢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质疑,对老师观点的质疑;学生不盲目,不迷信权威。坚持这样去做,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进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锻炼。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很关键的在于老师要积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不但敢于提出问题,而且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表扬,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紧张气氛、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轻松愉快地展现个性。创造敢问的氛围,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对不同见解要理解和尊重。
2、引导学生提出来问题,掌握提出问题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是从怀疑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是其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和先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问”成了老师的专利,教师只重视问学生,重视研究怎样问、问什么,并给学生固定的回答模式,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提出问题是浪费时间,影响自己教学,不利于自己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了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对于很事情没有自己的观点,这对于学生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视提出问题的质量。
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课本之问”即对课本知识和老师在讲课中涉及到的理论与观点有疑惑的地方可设问。二是提“热点之问”。即对国内外大事、典型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质疑,而且所提之问通常与课本知识或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联系。三是“做人之问”。即学生与家长、老师、朋友、同学等人际交往中就如何做人等到人生问题的思考和疑虑。四是“老师个人之问”即对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应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我认为能拓宽他们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乐问”,教师应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要熟读课本,理解课文,把握观点,掌握知识,这是理论武器。其次,要看新闻联播、报刊杂志,关心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再次,在教学时可以开展分组讨论、提问,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最后,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论问题的价值高低,都要加以鼓励表扬,让学生逐步形成乐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让他们逐渐体验到“提问”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联系现实生活设置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能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教学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带入探索、思考的境地。一般来说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如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发生在学生周围和身边的生活方面问题,都是学生喜欢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教材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说、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动脑与动口结合。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漫画、一段录像;也可以是一组材料、一个小品。
教学中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加到学习中去的积极性,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眼光观察身边的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三是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实效,切忌一种方法、一个模式用到底。要不断变换教学方式。
4、重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要通过传授有效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逐步培养提出问题的习惯。要特别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是善于提出问题、因利势导、激发学生思维,培养教育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思考。”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启发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提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时入问题情境后,让他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进点拔,并在教师指导下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问题的提出,老师通过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
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优化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关键词】建构
课堂情感生态环境
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情感生态环境是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情感生态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未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此,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的作用,应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使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 1 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和态度,不应使用太尖锐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中教师的麻木冷淡,会造成气氛的死气沉沉;课堂中教师的枯燥讲解,会造成学生的昏昏欲睡;课堂中教师的心灰意冷,会造成学生的信心散失,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对在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机智处理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优化课堂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要遵循以下要求:化消极�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地评价,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心情氛围,使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教师对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成为 2 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外,还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传授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要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经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时,因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自我、展现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感受与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课前无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要出现的。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在课前依据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所预设的目标;另一个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学生的个性体验得到尊重,学生就能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大家明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质疑,观点对立或不相一致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出新思想、新思维,促使师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究下去,从而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而对于那些认知水平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也能在合作讨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也能有所收获。如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单元主题都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其实“探究性学习”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是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切入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又起到了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探究学习中,我们都尽量让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能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感受成功,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珍惜学生所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 4 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和文献:
1、徐建成著:《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论文
摘要:
导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导课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规律,才能够确保其发挥有效作用。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导课策略的有效性,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总体质量的关键。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和枯燥,加之教学方法不当,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1导课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1.1导课的理论内涵
导课又称为课程导入,是指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统称,是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总体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导课策略对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作用尤为明显。
1.2有效导课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是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相比,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通过运用有效的导课策略,能够迅速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二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有效的导课策略,教师一方面可以迅速地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起到铺垫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导课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效导入策略的主要原则
2.1指向性
导课策略的指向性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指导课部分的内容应当与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学目标等保持高度一致性,导课部分要体现出明显的指向性特征。二是导课策略中的教师感情因素要与授课主体内容和感情基调保持高度一致,让学生通过导课能够迅速进入到授课主体内容部分的感情情境之中,实现授课的平稳过渡。
2.2趣味性
导课策略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教师通过采用导课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好奇心理,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习效果的有效转化。特别是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导课部分的趣味性尤为重要。
2.3简洁性
导课是课程开始的部分,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应当与其作用相辅,不能够喧宾夺主,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效的导课策略必须要求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不能繁复,影响主体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导课部分教学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宜,以便于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4生动性
初中思想品德导课应当具备生动性,是指导课模式应当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模式及生活实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生动地诠释了这个现象。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注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3对提高课程导入策略有效性的思考
3.1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实施导课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很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对于导课策略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应用导课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忽略导课环节,采取“开门见山”式的方法,直奔课程主题。或将导课环节草草应付完毕,人为地割裂导课与课程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某教师在讲授礼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的开场白如下:“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礼仪有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教材,来看看什么叫礼仪”。这种导课方式无疑是不够成功的,也不会起到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积极性的作用。
3.2建立有效的导课策略
笔者认为,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导课策略有如下几种:一是问题式导入。教师根据课程教学主体内容,在导课环节中大量应用提问的方式,用来迅速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你们平时跟父母关系怎么样?”、“当你遇到难题或疑惑之时,会不会主动跟父母沟通呢?”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跟父母产生矛盾呢?”,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教学信息导入式。教学信息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也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展示这些教学信息,达到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的目标。例如,在讲授生命多样性和价值性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组专题片,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物种,让学生迅速直观地了解到生命多样性的生动含义,为进入生命价值的授课主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点评式导入。点评式导入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预先布置和要求,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事先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要求学生谈谈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点评,并导入授课主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国家政治制度的授课内容的过程中,某教师预先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准备一些实例。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这样点评:“刚才几位同学谈的都很好,有几个例子涉及到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政治制度”。通过点评式导入,教师很顺利地将授课内容进行带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梁国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J].学术研究,(8).
[2]许伟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艺术[J].教法研究,2012,(3).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其切实提高中学政治教学效率。那么,具体来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遵循什么策略呢?
(一)合理分组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分组是最首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否科学分组决定着学生是否可以高效地完成小组合组学习。那么如何合理分组呢?我们可以由以下几种分组方式:按成绩划分小组、按座位划分小组、自由结合。当然,最常见的是按照座位划分小组,一般都是选择这种方式。当然,按座位划分小组便于小组间活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有的小组都是学困生,有的小组都是优等生。所以,合理的分组方式是按照成绩分组,将每个小组中至少安排一名优等生和一名学困生,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划分方法来分组,保证小组间的竞争是公正、公平的。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分组须具有相对稳定、适时变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活动的效率在于小组的合作,而合作的默契需要时间的磨合。随意而不稳定的分组不利于学生间的磨合,但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分组又会减弱交流对象的新鲜感,同样会影响小组活动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尽量做到合理分配,如果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有不合理的分组,应适当调整。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讨论话题及不同的活动形式临时改变分组方式。
(二)合理分工
小组内的学生个性不同,学习成绩不同,优劣势不同,所以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这些因素合理分工。很多时候,面对一项学习任务,是小组长分配任务,随意分配某个人做某个环节的工作,但是这样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发扬优势,避免劣势。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合作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合理分工,什么样的学生做什么样的任务,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确保人人都能参与小组活动,人人都能从小组活动中获得成长,发挥自身功效。
(三)精心设计任务,促进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之前,都会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分配下去。而这任务,大大影响着学生合作的效率与积极性。比如,我们在教学之后,设计一些社会调查的任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积极互动,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来积极学习,深化课堂知识,培养思考与思维的能力。而一些简单的任务或者问题,就无需进行小组合作,只需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同桌之间交流即可,因为小组合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简单的问题反而会使繁琐的小组合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师要及时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过程
小组合作虽然是学生的合作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但是并非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完全脱离了教师的视野。学生是未成年人,包括自制力、组织能力等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存在欠缺,如果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可能会变得无序、无效。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虽“放手”,却要在放手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予以监控,并在适当的机会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对学生的合作过程加以规范,对其合作内容加以引导,对其交流环节加以调控,通过自己的关注与引导,使学生的合作过程变得更为规范,更为高效。当然,引导并非越俎代庖,教师不可以对小组合作指手画脚,要尽量让小组内的成员自己去主动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结语
中学政治学科看似枯燥无味,其实暗含着许多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引导,只要我们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模式,多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并加以科学引导,就一定会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提升政治学习效率。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定位、教学形式把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探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生 价值观 教学途径
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的政治性和德育性对思品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基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独特性,教师应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将系统理论知识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与各门学科教学相结合。针对当前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是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要认真探索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是非观、感恩情怀和阳光心态。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有效利用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攫取生活中较有代表性或较为典型的时事热点、事件或者有争议的案例等当做课堂正面或反面教材,供学生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如笔者在片区公开课活动中执教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的第一框《身边的诱惑》,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诱惑”当成主讲关键词,分别列出现实中难以抵挡的诱惑类型,如金钱、游戏等诱惑,重点强调游戏诱惑的危害。其中,笔者列举两个时事案例引起学生对游戏诱惑危害性的关注。其中一个案例为:2013年,临沂的一名初中生王某某因为喜爱上网玩赛车游戏,并陷入痴迷状态而持刀威胁宝马车主李某某,并将车开走,最终被判刑。另一案例为:2009年《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李勤一案。不到18岁的李勤为了抢劫财物,涉及了8宗命案,其中他亲手杀死了5个人。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迷恋暴力的网络游戏。在讲述两则案例中,笔者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反思。最后以惨痛的教训凸显难以抵挡诱惑的严重后果,启发学生理性拒绝诱惑,不做诱惑的奴隶。此外,笔者以“帮他出主意”为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找出自身难以抵挡诱惑的情况,并请其他同学帮忙想办法解决。这种互动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同时充分开启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的智慧之窗,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课后向笔者反映,这堂课使自己印象深刻,并开始对玩游戏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巧用多媒体手段,声情并茂地吸引学生眼球
教学中,传统讲授式教学已趋于单一化。随着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提上日程。不可否认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的教学,利用画面和声音等方式确实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并让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使其印象深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珍爱生命》一课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重视。课堂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两组图片,其中一组图片包含大自然花鸟虫鱼生机勃勃、人类和谐生活的幸福画面及动物间的亲密友好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和生命的美好;另一组图片则包含泥石流、地震现场、车祸现场、生命危在旦夕的吸毒青少年等。此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强烈震撼。两组图片进行对比,既呈现生命美好的一面,又突出旦夕祸福的变化无常,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珍爱生命的主题。又如教学《感悟青春》一课中,笔者将收集的关于校园生活中学生友好互助的场景、合作拼搏的场景、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情景、毕业典礼场景等照片做成课件放映,并于照片旁边或后面增添关于定义青春的描述性词句,具体形象的画面和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青春的气息和含义。课后,学生喧哗不已,议论纷纷,一致认为青春代表活力,青春就应该拼搏,青春是多么美好,应该珍惜青春的友谊,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
三、采取听说写三位一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不是教师教得如何好,而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然而思想品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要获取最大化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参与。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学资源为自己教学所用。如笔者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较为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事件,让学生对事件进行分析并写成议论性短文,涉及内容主要包括时事热点、家庭问题及社会现象等。随后笔者选出比较有代表性或者争议性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利用其他空余时间进行讨论。笔者以为这种听说写三位一体的体验模式,是学生全面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最好方式,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观察力、分析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如笔者就当前道德缺失问题分别选取一位女大学生扶摔倒老人反被控告为施害者,公车上遭小偷,几人看见却无人敢说出等案例进行分析,最后以“是否应该见义勇为”为主题,让学生课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并告知他们下次班会课讨论这个话题,希望他们寻找相关材料。学生将文章上交后,笔者认真阅读,从中选出正反两种观点的代表文章,并让其作者阐述,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笔者进行归纳总结和引导。发现通过听说写三位一体互动模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激烈讨论,学生在观点与观点的交集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难看出,学生并不反感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反,他 有学生甚至告诉笔者,以前自己毫无主见,人云亦云,但是现在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进行一定思考。可以说,听说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价值观,而且对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总之,思想品德教师要使学生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使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落到实处,就必须结合实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为教学所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用心感悟、融会贯通,将所学所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促使知识内化,达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李苗苗。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J].文学教育,2010,(7).
[2]任松燕。论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出路。
[摘要] 在这个注重教学成绩的时代,有些教师更是唯成绩是从。那么对于政治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孩子们思想的课程,上好这门课可以说得上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把思想指导经常放在首位,打开了思想就能指导行动。如何上好政治课,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上课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在总结中前行。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提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关键词] 思想品德反思教学 反思 促进方式和方法 意义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作为青年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己本身是职业要求,也是职业素养。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教学,能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也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大。
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拔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一、背景及界定
在这个注重教学成绩的时代,有些教师更是唯成绩是从。那么对于政治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孩子们思想的课程,上好这门课可以说得上是艺术中的艺术。我们把思想指导经常放在首位,打开了思想就能指导行动。如何上好政治课,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上课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在总结中前行。
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提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人常说“摸着石头过河”,“摸”就是反思,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理论依据: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提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意义:那么对于政治学科反思教学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形形色色的案例,不断的进行自我修正。
第二,反思教学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都说现代社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问题学生的不断出现,那么如何教这些孩子已�
第三,反思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水平。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自省,反思只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及思想觉悟水平。
第四,反思教学可以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三、反思教学的具体案例及方式方法
对于印象深刻的的案例感悟——《我愿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对于这个案例,我想法很多,因为我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也是众多母亲遇到的难题,到底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个大家眼里优秀的孩子,钢琴八级以上,英语厉害,会熟练掌握一门乐器,学习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成为众人眼里的人才?种种行为的背后,请问有哪位家长征求过孩子的意见?这个案例中的小女主人公,是一个在50多名学生的班级中排名23名的孩子,成绩并不优秀,也不落后。当和大家一起迈进真实生活的时候,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们却远远不如这个23名的学生。她在小伙伴发生争执时想到解决的办法,在沉闷的大巴车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的生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远远超过了身边那些优异成绩的孩子。那么教育的落脚点到底放在哪里?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又该是注重什么?可见,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应该好好反思、反省,不要唯成绩是从,多倾听孩子们的内心,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让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别增加无形的枷锁。思品思品,思想和品质最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更多的渗透为人与处事,注重思想品德修养,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道德修养,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
探究反思教学的方式、方法。方法各种各样,重点是我们教师要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目前我认为我用到的方式方法有以下这些:反思日记,教学反思,反思心情日记,博客更新记录反思内容,与有经验的教师经验交流,与学生交流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上,课后与教师、与领导、与学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只要能够促进教学的,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一切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凝练,再实践。都可 包括视频、文字、讨论、教学设计、听评课活动、问卷调查等等。
重点是对于反思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并且能达到良好目的的,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体会到反思结果,并促进自身成长。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
存在的问题:
1、反思方式方法单一,不能就问题深入反思。可能我们平时遇到的教学中的问题,严重程度不够,或者说没有典型性。从思想重视程度而言就比较轻视,那么对于方式方法更是简单单一。
2、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反思的认识可能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际操作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二者之间存在着未知的差距。
3、观念陈旧,不能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潮流。有些反思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观点与时俱进,而作为普通教师,往往思想高度不够,不能用最潮流、最创新的的办法对待反思。
4、受情绪、惰性影响较大,反思的结果也会存在偏差。有些教师不能冷静思考问题,遇到教学中的事情需要反思时,容易受到当时心情、情绪的影响,根据自己是否有惰性思想来进行反思。
改进的`措施:
1、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学反思、心情日记、图片感悟、聊天感受、观察学生等等,并且养成反思习惯。将反思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文字形式。
2、日常教学中多看相关书籍,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又不断总结、积累、反思,形成新的理论。在两者之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3、作 运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4、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在反思教学过程中,能够平静的对待一切,用理智的态度对待,冷静分析做出反应。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用爱来对待学生。
反思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成长,已� 都可 包括视频、文字、讨论、教学设计、听评课活动等等,让反思教学落到实处,最后是小组成员总结阶段,并整理成总论上升到理论层次,总结报告。
教师应该不断反思,从各种角度来提升这门课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从而使自己不断成长。学科组反思和改进。政治组全体成员对此问题加强了交流。政治这门课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人性,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而有些政治内容在上课时比较枯燥乏味,这就给我们的上课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再加上最近天热,更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打算从上课的方式改变,多增加视频教学,以及微课的运用,来改善这种状况。当然也要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让他们思想上重视这门课。
关于政治教学中反思收获很多,反思方式也丰富多彩,所有的收获是用言语所不能完全表述出来的,我们会在反思的路上继续前行。从反思中摸索前进之路,从反思中不断找到新的突破口去拔高自己职业水平,能让自身从青年教师的经验少,知识储备不足,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教学能手。
经过反思之后,我还加强了对微课教学、问题学生、课件制作、教学结果检测等内容的反思及研究。希望自己能从反思中不断加强这些技能的提高,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
反思之路没有终点,我会在反思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让自己不断成长,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经常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论什么样的课程,不论进行怎样的改革,有效性应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陷入空泛教学境地,过于追求形式的新颖,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浮浅,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华而不实成了目前课改存在的顽疾。
一、忽视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显得浮躁
任何学科都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知识上的发展和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也是如此。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这些知识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他们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以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为例进行解说。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自然无所收获。
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做到:①优化教学资源,教学时应改变课程内容难、涩、偏等现状,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无时无处不在;②注重生活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练习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事例和生活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品德价值要求;③注重知识的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知识是他们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内容;④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过于追求形式和新颖,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能够体现“新理念、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大胆使用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让人们觉得确实耳目一新。不过一旦过多了,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
我们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发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教学效果自然就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教学的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注意教学目标和时效性,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②注意思维的拓展性,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③注意教学思维模式发展的创新性,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和发展创新。 三、价值观培养浮浅,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我们知道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在“明辨知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和感化,让他们的'精神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堪称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方法,一旦偏离了这样的方向,肯定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当前教学中的价值观培养浮浅,难以适应发展需要。一方面,容易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可有可无,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不能从中得到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笔者认为,走出价值观培养浮浅的误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①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让学生充分发挥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②鼓励学生积极辩论,让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让他们懂得“实践是评价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正内涵。③鼓励课堂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鼓励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进行有效的互动生成,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④发挥生活教科书的作用,利用现实社会中的高尚任务和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社会的真、善、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品行修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更是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初中思想品德论文(优秀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