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最新5篇)

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不仅在发展脉络上呈现出与传统文化的一致性,而且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思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细致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旅游文化方面的论文(最新5篇),欢迎借鉴。

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高水平的融合发展论文 篇1

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高水平的融合发展论文

摘要:现分析了淄博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水平融合发展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无形的发展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规划体系比较滞后、要素保障有待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有待加强和投资结构比较单一等方面阐述了制约淄博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高水平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发挥政策支持作用、以�

关键词:淄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疲软的下行走势,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水平融合发展,打破淄博市经济发展瓶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实现淄博市经济发展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对于推进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增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一、重要意义

以来,淄博市委市政府按照“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淄博市文化软实力,创造淄博市发展新优势。(一)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面对近年来经济下行的压力,淄博市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必须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能力都非常强劲,都是以创新为核心的,两者相互融合发展,可以有效的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目前经济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带动,这是因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展两大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延长两大产业的生命周期;能够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淄博经济加速转型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满足多样化需求,提升无形的发展软实力一是在精神层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是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的,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既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求,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可以以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扩张,形成发展的合力,达到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兴盛文化的最终目标。二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积聚软实力。在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城市要想脱颖而出,不仅仅要有推进经济发展的硬实力,而且还要有潜在能量无比巨大的软实力,也就是精神力量。[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增强两大产业的体验性、时尚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使淄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这将会大大增强整个淄博市发展的软实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体系比较滞后

虽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淄博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却一直没有出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围绕两大产业发展的各种专项发展规划,两大产业如何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促进合作共赢,始终没有明确的方向。

(二)要素保障有待强化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各种要素的保障。目前,淄博市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要素保障不足。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相对滞后,缺乏两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理念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三)市场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明确市场主体地位,因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主体建设。[2]目前,淄博市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的主体地位在某些领域尚处于缺位状态。文化旅游机构虽然已经改制,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弊端依然存在;淄博市文化、旅游企业的参与较少,还没有成熟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来带动产业发展;在一些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受到限制。

(四)投资结构比较单一

目前,淄博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投资结构还比较单一,在资本支持保障方面的问题日益显露。例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资、财政拨款的方式;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相关投融资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三、推动发展的措施

(一)制定融合发展规划

1.编制科学的总体规划体系今后淄博市要构建高起点高标准的科学规划体系,实现两大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共赢。要联合有资质的设计院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致力于产业发展规划的知名设计公司,结合淄博实际,共同设计、科学的编制完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出台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加快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2.加快编制配套的专项规划今后要在整个淄博市和重点区域、重点景区精准地位的基础上,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属性和品质,分类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专项发展规划,打破地域的局限,实现各区县、各部门的联动,请高水平的专业机构来统筹各专项规划运作,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承载能力。3.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今后淄博市既要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团队招募,聘请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策划公司,结合淄博市实际进行高端策划,又要成立自己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划决策专业委员会,集中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规划和重大产业项目进行咨询论证,提出可行性发展意见和建议。

(二)加速融合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后淄博市要转变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使企 这就需要制定促进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金,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角度,不断规划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发建成具有淄博地域代表性特色、现代化的文化旅游设施,又要加强重点文化旅游设施基础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特别是提高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互联互通,提质增效。3.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保障机制。今后既要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又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快构建文化旅游诚信体系,努力提高文化旅游行业的自律水平,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规范发展。

(三)带动高水平融合发展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今后淄博市既要组织网上申报国家和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及时调度国家、省、市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积极做好省文化项目社会办和文化产业项目库入库项目申报工作,又要利用老工业城市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抓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十大重点工程”。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今后淄博市要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示范企业数据库,加大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3]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要在突出特色、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注重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品牌,提升品牌营销水平。3.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今后淄博市既要破除产业壁垒,放宽产业管制,降低文化旅游产业准入门槛,形成多元并存的市场格局,使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适应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要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为融合创造条件

1.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今后淄博市要继续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探索文化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的途径,引导文化旅游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金融创新,探索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新模式,构建可行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2.优化投资环境,创新营销模式今后淄博市要把眼光放在提升投资软环境的建设上,不断健全完善法制环境、提升行政效能,继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改进和完善经济体制和投资机制,为投资活动做好保障。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营造适合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建立融资新机制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创新营销模式。各相关部门要创新营销推介机制,整合现有的宣传推介平台,提高淄博市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要建立城市间文化旅游合作关系,进行深度区域合作,大力开拓文化旅游市场。要高度重视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和购物平台的打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购物,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罗小华。夯实文化产业基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成都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5).

[2]冯一粟,彭泳。打破路径依赖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反思及建议[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3]杨培玉,王培英。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及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8).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 篇2

浅谈旅游文化传播使者

早在1977年,旅游人类学家Valene Smith主编的。《Hosts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指出,旅游中“主人”和“客人”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与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

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也对自身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是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

由于传播的双向性特征,旅游者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空间,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

他们在自己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接触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游目的地传输,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其次,旅游是一种基于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间的人类行为,它的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传播。

它是一种接触“真实世界”而非“媒介世界”的直接传播方式。

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而不是那种通过媒介来间接、外在地获得真实世界映像式的交流和传播。

因此,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基于人际交流的传播形式,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

而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则以新的角色活动于新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不受其原有身份的约束,但却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习惯,并要把自己的文化传播至目的地。

第一,旅游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活动实质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

例如,居住在舒适宽敞的洋房里的欧美人为了满足旅游者对异域古昔生存方式的体验的心理需求喜欢住一住北京的四合院或云南的傣族山寨。

走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难免会来两串“糖葫芦”加两块 “油炸臭豆腐”。

旅游者在进行这一行为时决不会将其作为一种维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异己文化现象来看待和体验。

第二,旅游实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之间的交流。

在同一旅游群体中也许会有来自不同地域的旅游者。

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聚集在一起进行旅游活动,难免会发生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

比如,经济发达沿海城市的游客和西部地区的游客,北方游客和南方游客,外国游客和中国游客,国际团队中的不同国家的外国旅游者,在饮食、生活习惯、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上总会有所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旅游者之间行为方式的模仿,来自发达经济地区的旅游者的物质优越感和文明的言谈举止可能会引起其他旅游者的效仿。

经广大研究者表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其他旅游者消�

首先,对客源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者从旅游地回来,旅游者根据自己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体验而向他人或自身社会转述而形成的文化传播对自己经历和旅游地风光人情的转述、回忆和主动进行的文化传播。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篇3

浅析中国旅游保险商品体系

引言

据国家旅游局对较大旅游安全事故的统计, 2006年至2009年,国家旅游局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涉旅突发事件211起,造成540多人死亡、1650多人受伤。2010年前10个月,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涉旅突发事件38起,造成111人死亡、340人受伤。可见旅游需要保障。虽然旅游保险应需而生,却得不到充分的关注。为切实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化“旅保合作”,国家旅游局、中国保监会决定在2011年6月27日-7月3日开展“旅游保险宣传周”活动,并将其纳入行业“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总体安排中。由此可见,旅游保险已经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然而,目前旅游保险业在中国仍正处于探索阶段,旅游保险商品稀缺、还不成熟不完善,同时国人对旅游保险的认识还很模糊,旅游保险需求不足。

本文以投保主体为建立旅游保险商品体系的主要依据,便于进一步明确旅游保险商品开发的范围和类型,为旅游保险商品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也为旅游保险有针对性的实施营销策略奠定基础。

一、旅游保险的概念界定

根据旅游的含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保险定义,笔者将旅游保险的概念界定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或其他投保人,根据旅游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旅游保险人支付旅游保险费,旅游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证金责任,或者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时承担赔偿保证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旅游保险的投保人可以是旅游者个人、旅游企业,也可以是其他相关个人或组织;被保险人通常是旅游者或相关旅游从业者;保险标的是旅游保险合同中规定的旅游者或相关旅游从业者自身及其财物;保险人目前主要是保险企业;受益人一般是旅游者或相关旅游从业者本人或其指定的其他受益人;保险方式为旅游保险合同。

二、中国旅游保险商品发展简史及现状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办理旅游保险商品业务,但是旅游保险商品以旅行社责任险为主。直到1999年中国人寿保险在国内首家推出了《旅游意外保险》条款,随后其他保险企业纷纷仿效,旅游保险渐成规模。2004年留学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穷游网”,联合全球领先的安联保险集团和世界最大救援机构之一:蒙迪艾尔,为全球的穷游网网友出境旅游提供旅游保险服务。这是中国专业旅游保险商品探索阶段的开始。

目前,旅行社责任保险虽然仍是中国旅游保险市场的主要商品,但各保险企业已竞相推出不同种类、不同保障范围和程度的旅游保险。例如中国平安保险推出的旅游保险有境外旅游保险-快乐旅程E款、国内旅游-自助游保险、国内旅游-户外运动保险、国内旅游-自驾游保险。其保障项目包括意外伤害、意外残疾、意外身故、医疗费用补偿、紧急医疗救援、高风险运动、旅行延误、履行期间家庭财产保险、行李托运损失、随身行李损失、旅行票证损失等多种类型。

这些旅游保险品种多以旅游类型命名,但保障项目的重复性大,而且保障标准和程度参差不齐,保险内容和保障范围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旅游保险商品繁多杂乱、鱼龙混珠的局面。因此,旅游保险商品市场亟待整理、规范、扩充和完善。

三、旅游保险商品体系初探

1、旅游企业投保的旅游保险

由旅游企业投保的旅游保险主要有: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交通保险、旅游餐饮保险、旅游饭店保险、景点景区旅游保险、购物场所责任保险、娱乐场所责任保险、会展旅游保险等。以上旅游保险中,除会展旅游保险之外,保险其投保人是各旅游企业;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均是旅游者以及受旅行社委派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其保险标的有所区别:

旅行社责任险的标的是旅行社在组织、接待旅游活动中,由于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导致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

娱乐场所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娱乐场所经营者在其经营的娱乐场所内,因疏忽或过失造成其接待的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购物场所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购物场所经营者在其购物场所内,因疏忽或过失造成其接待的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包括由所购物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失)。

景点景区旅游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因景区(景点)的疏忽或过失发生意外事故,造成景区(景点)内接待的被保险人(包括根据景点的规定享受免票待遇的旅游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旅游餐饮保险的保险标的是餐饮经营者在其餐饮场所现场提供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造成第三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人身伤亡。

旅游饭店保险标的是在饭店场所内,因饭店经营者疏忽或过失造成接待的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旅游交通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在乘坐承运人提供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指客运飞机、客运列车、客船、旅游大巴车)的途中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会展旅游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展览会的举办单位(含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或参展单位、或场馆单位、或承揽施工单位等与展览活动相关的其他单位,或上述单位雇请的人员在会展场所进行展出工作、装卸展品、运转机器以及其他与展览相关的活动中,因疏忽或过失引起的下列各项损失或费用:(1)对于所租用展览场所的建筑物、各类固定设备及地面、地基的损失;(2)由于所雇请的工作人员的人身伤亡引起的抚恤金、医疗费和其他有关费用;(3)由于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所引起的抚恤金、医疗费和其他有关费用。

2、旅游者投保的保险

由旅游者投保的保险主要有旅游产品保险、自助旅游保险、自驾旅游保险等。此种类型的旅游保险商品被保险人是旅游者自身及其财产;受益人是旅游者本人或其家人。

旅游者保险是为游客提供旅游风险保障的一系列保险产品之总称,如旅游意外险等。对于以下游客在旅游期间可能遭受的风险:因遭受意外伤害、突发急性病等情况造成身体伤害风险;因遭遇航班延误、证件遗失等事件造成旅行不便风险;因随身财物被盗、住宅发生火灾等原因造成财产损失风险;因突发事件需要紧急救助支持等。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负责给付保险金及提供救援服务。

自助旅游保险是为自助游游客提供的、以突出自助游期间风险保障的一类旅游者保险。由于自助游拥有自行设计线路、自行组织的特点,因此游客可根据行程中涉及的活动、地区以及容易发生的风险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或选择支持自选方式购买的产品来自行设置保险方案及保额。

自驾游旅游保险是为旅游者自驾车外出旅游时面临日常行车的风险外及一些特殊的风险时,提供保障转嫁风险的保险类型。旅游者可以根据日常行车性能、对复杂的路况熟悉程度、旅游线路拥挤程度、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高低、旅游目的地治安、气候、地理情况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

3、相关旅游从业者投保的保险

相关旅游从业者投保的旅游保险主要指旅游意外险。

相关旅游从业者出团离不开事故多发的汽车,离不开灾难最严重的飞机,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非常需要多一份保障。笔者建议相关旅游从业者除了具备基本的五险之外,还可以投保旅游意外险。旅游从业者投保的旅游意外险与旅游者投保的旅游意外险基本相同,只是旅游者的旅游意外险有时间限制,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意外险没有时间限制。

四、小结

以上旅游保险商品体系是笔者个人意见,仍需补充完善,尤其保险公司应进一步调查研究具体可行旅游保险商品,完善旅游保险商品体系。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篇4

谈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 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一、当前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早期的研究,已经对旅游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旅游建设中文化因素的运用。进入21世纪,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高潮期,每年的学术成果自2001年开始超过了1000篇,特别是最近几年,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研究论文超过了10000篇,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现在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的运用,有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不过,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以定性研究为主,还缺乏高质量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二、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旅游经济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5.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将突破7万亿美元;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均6.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1.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费场和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旅游产业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过10%,有的国家高达20%;从文化产业看,世界主要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达到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刚刚超过了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旅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具有真正现代旅游意义的旅游才发展起来,自从1978年以后,国家尤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从最初的旅游事业转变成经济产业,自1992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以中国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迅速成为新兴产业。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4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增加值大约7600亿元。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不仅世界经济走向衰退,而且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中,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增长率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下降,2008年全球国际旅游入境人数9.24亿人次,增长率仅达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达到58,90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国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全球文化产业也受到打击,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增幅出现下降,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还是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场关联度不高,因此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长速度。

三、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以上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一)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

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是,很多重视停留在表面,实际上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比较低。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投资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旅游文化产业不好把控,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是很少。企业对于旅游业的投资也是集中在能迅速获取利润的行业和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旅游文化产业。   (二)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开始说旅游文化产业这个词,但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核心,如何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的学术研究来看,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都还是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模式,从学术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标准和基本理解,这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的法律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严重不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建设。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一个严格的保护,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还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四)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另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然要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去与旅游有机结合,这样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五)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

随着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国民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对于文化的保护还很不足。在旅游文化产业,很多项目都比较急功近利,寻求短期利益,缺乏对很多优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护。

四、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

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正确引导,让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资金的投入,不能把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要鼓励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对旅游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愿意对旅游文化产业长远投资,鼓励和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三)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任何一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其整合力越强,其特色越加显明,其文化个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学价值,旅游文化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占有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旅游市场化又带来了旅游文化整合的机遇,促进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无疑要求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预先就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文化特色观念,然后在旅游市场的建设中进行旅游文化的整合。

(四)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鼓励业界人才的进步,鼓励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并加强给人才的待遇,靠高报酬来吸引人才的发展。

(五)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

今年10月1日,随着新的《旅游法》的实施,我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制定产业政策,建立监管机制,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安全,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旅游文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旅游文化机构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李云。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4]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5]李云。滇西北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香格里拉古城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商丘名人文化产业的茶文化产业融合论文 篇5

商丘名人文化产业的茶文化产业融合论文

1、名人文化功能概述

1.1增强市场辨识度

经济市场的发展,衍生了大量的产品,随着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强化产品辨识度 基于经济学角度分析,越强辨识度的产品,消费者在搜寻时会省时省力,在交易中往往愿意支付比其他产品更高的价格获取该产品。商丘是孔子、庄子的祖居地,其创建的儒家、道家思想,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文化精髓更是茶文化的重要思想理念,其尊道贵德等理念,丰富了茶文化的茶道思想,后续影响了一系列的名人,如茶圣陆羽等。借助名人效应,与茶文化产业相结合,可明显强化茶叶产品的市场辨识度。

1.2赋予产品奇特感

任何产业产品都应当富有新奇感,正是这种奇特感驱使着消费者消费。商丘古都是华夏文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富有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文化名城美誉,也是重要的产茶之地,茶文化资源丰富。借助苏东坡题榜、赵匡胤发迹、汉高祖斩蛇起义等名人文化,可有效强化商丘茶文化产品影响力[1]。

1.3推动关联性行业发展

商丘茶文化产业丰富,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等茶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等茶文化产业外围层;以及茶具、工艺品生产等茶文化产业延伸层行业。首先需区分产业、行业的差距,前者集合了相关联行业,后者集合了提供同类型产品,及其产品服务的企业。借助巾帼英雄花木兰、大唐忠烈张巡等名人文化效应,可积极带动茶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延伸层等行业的发展。

2两者辩证关系

2.1名人文化可强化茶文化产业市场效应

发展茶文化产业是商丘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当前“一带一路”方针影响下,发展区域软实力,强化茶文化产业市场效应尤为重要。要想强化市场效应,需保证产品市场发布不受阻碍,以及产品信息富有新奇性。融合名人文化产业,可确保产品发布、产品信息强化消费者购买欲望等市场效应要素齐全,同时放大市场正效应。

2.2茶文化产业可提升名人文化

商丘名人文化资源多样,但国人对名人文化的理解相对片面,主要从书籍、影视中得知,同时对名人文化的了解欲望并不强烈。将名人文化、茶文化产业融合,前者扩大后者市场影响力的同时,后者 如茶叶包装上的《茶经(陆羽)》诗词,或是茶园旅游基地的《喝茶(鲁迅)》诗朗诵比赛等活动,都是弘扬名人文化的创新载体。

2.3两者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融合可推动两种文化共同进步,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影视、娱乐等关联行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3文化产业融合模式

3.1文化主题融合

基于市场效应角度来说,名人文化可丰富产品信息量,强化产品市场辨识度。但名人文化效应应当适度,不能盖过茶文化产品市场发布的本质。反之过度强调名人效应,会促使茶文化产品边缘化,不利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合理设定文化产业融合主题尤为关键,避免茶产品市场边缘化的同时,使其名人文化效应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如在茶文化影视、新闻、书报刊中,可借助名人文化确定主题,如苏东坡茶墨结缘传美谈、陆羽鉴水、清照角茶、卢仝与茶等,将名人文化效应、茶文化主题有效融合。借助名人文化,打造茶文化产业主题,可向集群化趋势发展,继而在规模效应背景下,切实发挥名人文化引用价值。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对我国社会发展、思想文化影响重大。同时商丘也是孔子的祖居地,是墨子的故里,对此以影响力较大的。儒家思想为茶文化产业产品命名,可更有效地强化市场识别度。产品信息发布也可借助历史典故综述,强调名人文化茶叶与茶文化产业融合的契机[2]。

3.2文化氛围融合

文化旅游业属于茶文化产业外围层行业,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软实力背景下不可忽视的行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聚集茶园人气,可有效融合名人文化产业,最后带动周边餐饮、娱乐等关联行业崛起。文化氛围营造是茶文化旅游基地的主要问题,总结以往经营经验,发现旅游文化基地文化氛围营造,不应当局限在景观、思想文化等要素上,更应当拓展到商业文化范畴内。如商丘茶园旅游基地内,首先积极构建名人文化历史馆,利用魏元忠、张方平、石延年、袁可立、墨子等历史名人故事,丰富茶园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借助名人文化构建茶园生态环境,景观设置包括两个板块,即茶树整齐排列景观板块,以及人工塑造景观,构建陆羽品茶等仿真景观。另外可利用名人或是名人典故设置茶园路牌或是茶园旅游区域,让游客体验景区美景的同时,切实感受到的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拓展名人文化融合茶园文化发展的招商渠道,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利用商业文化氛围,为茶园旅游基地积攒人气。

3.3文化内容的融合

在茶园旅游行业,参与、茶叶采摘、茶艺表演等环节都应当渗透名人文化,且各个体系应当密切联系,而贯穿体系终始的元素,主要为名人历史故事等名人文化。如茶馆餐饮业,可借助茶叶的药用价值、名人名言等开发新菜系,吸引顾客。在茶叶品牌打造方面,各个包装、生产流程都赋予历史典故。在茶文化茶品广告、影视行业更是主打名人名言等历史文化。在产业延伸层中的茶具、工艺品等行业中,无论是生产、销售都应当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展开,使其产业融合更加密切、融合模式更加广泛、可靠。如在销售茶具时,可将道家文化的“凡所修行,先定心气”等养生文化,与饮茶可活跃思维、体道悟道等茶道精神相融合,赋予茶文化产业市场发展新突破点。

4、建议

4.1产业融合未来发展

茶文化与名人文化的融合,需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主题、方式、内容等方面都应当积极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文化产业的工具也逐渐多样。如结合名人文化制作的茶文化微电影等,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或是在茶叶包装上制作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参与抽奖、观看茶叶采摘等制作过程视频、参与历史知识趣味答题等,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挖掘新的宣传、盈利方式[3]。

4.2强化市场监管

文化产业融合中出现的周边行业,不仅可带动消费者消费,更能拓展文化产业融合效果,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对关联行业空间布局,必须在相关部门监督下展开,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规范周边行业进入门槛。另外,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增加,茶文化、名人文化产业融合点急需转型升级,以确保融合后的产品更具备市场发展经济意义、动力。对过分宣传名人文化或是借助假文化典故的产业,都应当及时整顿,将健康的文化理念融入在茶文化产业中,对茶文化产业发展及名人文化传承都是有帮助的。对此强化各个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加大整顿力度,促进产业正向融合尤为关键。

总结

名人文化产业与茶文化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创新融合点,更要围绕现行相关法律、商丘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等规范融合。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收集广大群众建议,积极寻找富有人性化、针对性的文化产业融合模式。通过文化主题、文化内容及文化氛围融合模式融合后的产业,也要注重消费者意见反馈,及时整顿,使其文化产业融合更亲民化,做大众信得过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韩淑冰,韩长燊,王慧清,等。烟台茶产业发展探析[J].山东农业科学,49(4):147-150.

[2]童瑞雪,傅玥。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初步探索———以“茶马古道”雅安段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123(7):83-88.

[3]邓懿珊,朱海燕,陈升毕。武陵山片区“三位一体”茶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探研[J].农学学报,2016,6(1):129-133.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