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勤劳的小编Waner帮助大家整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最新15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并探索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
汉语言文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较高。然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模式滞后、缺乏实践环节、教师水平有限等问题需要高校探索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而且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课堂上为学生按照教材和课件进行讲解,并给学生划出重点知识,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记忆。这种单一口头讲授的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缺乏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
2.教学模式滞后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印象,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滞后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讲整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在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较差,学生在课堂上仅仅被教师作为知识接收的容器,只能被动接收教师所讲授的大量的知识,缺乏对教师所讲知识的思考过程和讨论过程,课程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走神、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学习效率较低。
3.缺乏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能够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只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技艺,忽视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没有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较低,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4.教师水平有限
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主体,教师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汉语言文学教学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和教学要求。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甚至还需要承担辅导员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汉语言文学现状探索针对性教学策略,只能按照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效率不高。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提高教师水平
高校应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师水平的问题,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为此,高校应组织汉语言文学教师参加专业教学培训,加强教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先进教学技能的学习,完善教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机构,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并且,高校应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教师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增添活力,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师结构,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2.转变教学观念
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积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强对新课改下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学习,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特征和实际需求相符合。并且,汉语言文学应充分重视新课改下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强调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和教学研究者角色,要求教师讲汉语言文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校应积极鼓励汉语言文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教学手段,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3.开展实践教学
针对实践教学缺失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加强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确保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并且,高校应重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实践、写作实践、语言表达实践、信息调研实践等,通过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用性,进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培英。对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农家参谋。20xx(15)
[2]连超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反思———以商丘学院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xx(07)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题 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 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 别:中文
年 级:自己年级
一 课题论证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从十六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一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十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二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一个延续、一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一定的联系,对其二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二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二) 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一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五四”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一个更高的巅峰。
二 方案设计
(一) 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二) 分论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一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一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肉*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二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一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 ”
第三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一个永恒的悲剧。
(三) 总论
总括全文,证实论点
三 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 10月 20日——20xx年 12月 18日 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xx年 12月 19日——20xx年 1 月 6 日 拟定写作提纲
第三阶段:20xx年 1 月 7 日——20xx年 3 月 31日 撰写初稿
第四阶段:20xx年 4 月 1 日——20xx年 5 月 11日 修改定稿
四 参考文献: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xx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三、四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xx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xx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5]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6]王蒙著:《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xx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3
就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点看,其更多是一种人文理念和思维精神的传递与表达,尤其是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传递和精神诠释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重要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其更多是一种素养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引导,所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差,因此,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该专业建设的理想效果。
1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不足
客观地看,目前所实施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活动中,其中过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传递与交流,所以整体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的充分诠释,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性和目标性看,理性认知该专业建设的问题及不足,就至关重要。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其问题不足可以集中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该专业的名称过大、较空,所以无论是招生活动的开展,还是具体的学生就业活动,都存在较大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尤其是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和汉语应用,所以,该专业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因此,这就加大了该专业建设活动的系统化实施。其次,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存在相应盲目性,尤其是专业定位也不成熟,加上特色理念相对不足,从而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专业与学生教育,乃至市场应用形成有效匹配,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较大盲目性。所以,这就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性建设。最后,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其中所使用的内容则偏向理论建设,整体缺乏应用性。当然,这客观上看,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性所具体决定的。与其他实用性专业所完全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更多是一种基础人文素养培养和文化传递的专业,所以,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应用色彩,就影响了该专业的科学建设。
2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分析
2.1茶文化体系是大众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现
茶本身只是一种生活元素,后来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真正使其实现价值力的则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属性。从茶文化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正是不断实践创新,才造就了极具竞争价值和优势的文化机制,就茶文化来说,其由大众创造,因此大众属性也发展成为认知茶文化的前提所在。
2.2茶文化体系与汉语言文学发展之间有着重要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与核心,我们在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彰显了浓厚的文学特色。从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关联性看,其中有着深层次融合体系,尤其是在我国,有颇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因此,在当前我们具体认知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表现状况时,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诸多优秀的文化描述和语言应用,此时,也可以借助经典的茶文学作品来品读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文化素材。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力看,我国的茶文化是由文人所创造和传播的,所以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
3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全新诉求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活动来说,其关键任务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作为基本的语文技能,同时也可以形成积极、良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基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诉求,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并且细化专业教学活动中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诉求,从而具体构建完整的语言实践与应用机制。尤其是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特别是选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解和感知的。兴趣元素,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专业将教学与学习之中。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诉求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语言习惯这一前提,通过文化内涵的充分融入,从而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层次化诉求。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传递,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习惯,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恰恰是文化推动的结果,所以语言的交流与应用,都需要从客观的文化视角出发。从一种机械、客观的语言交流机制出发,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很难有效感知其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思维,因此,在教学体系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对学生自身的参与要求日益增加,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优化教学机制,也需要从文化思维出发,通过诠释合理的文化观,从而实现最佳教学。
4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茶文化应用机制
4.1立足文化诉求———构建极具人文气息的专业机制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多样,可以说,其中所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思维,更重要的是融入和表达了客观、具体的文化环境,甚至是应用氛围所形成的文化理念。无论该专业如何完善与建设,其本质目的未曾变化,文化传递与交流是该专业的基础所在。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看,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诉求,同时也能够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4.2增强实用特性———构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从当前该专业建设的问题看,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实用性内涵,尤其是其应用性不强,已� 在这一过程中,其需要:其一,优化专业内具体的知识结构,处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外,也要积结合文化发展进度,及时丰富补充教学素材。其二,要注重及时� 其三,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内容诉求进行完善,尤其是丰富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技能,以及语言表达技能,从而让学生自身能够适应社会诉求。
4.3彰显创新色彩———构建与时代同步的专业教学机制
创新是优化教学机构,完善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机制。首先,要注重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专业局限性。客观地看,尽管该专业是以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践色彩,这实际上也与社会诉求之间存在较大不足。其次,在该专业教学中,必须充分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在以文化精神诠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专业的培养技能。最后,应该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综合趋势,补充教学内容,通过塑造创新性专业发展机制,从而满足该专业的理想建设。
5结语
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日益成熟背景下,各个专业也实现了丰富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 但是在该专业建设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潜在诸多问题及不足,因此,我们也理性认知该课程的建设诉求的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和机制思维,从而实现该专业建设的整体诉求。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4
[摘要]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它的教育培养目的是发扬与传承人类的人文精神风貌,探索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坚守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精神认同和社会义务,具有很明显的社会人文教育印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文类;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文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培养中文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最重要的课程。然而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的问题有,学科发展空间狭窄、学生就业率低、教师科研成果少,在学校层面就不被重视;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气氛差,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汉语言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等。这些问题是伴随着学校其他专业快速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已� 汉语言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个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1]。所以高校要认识到这种学科的特点,不应该过分的注重实用性、应用性,而偏离了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当然在社会快速的变革的新时期,也要看到汉语言文化毕业生找工作遇到的困难,实时调整部分课程,努力和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具有社会人文教育精神,掌握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笔者对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汉语言文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不像工科类专业那么明显,在以就业率为价值导向的大学教育体系里面逐渐成为弱势专业,由于应用性、专业性不够明显,近年来就业持续走低,这就导致了高校招生生源较差,很多学生都是被调剂招收的,对汉语言文学缺乏先天的兴趣,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社科类学科注重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培养,缺少技能型、技巧性的教学,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偏低。不少年轻的大学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认识不够,没有对其专业核心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准,对于教育理念贯彻不深,这也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专业教学的落后必然导致学生专业能力的不足,影响其长远发展。
1、教育理念不明确
对于一个社会学科来说,必须具有清晰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的贯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面对近些年社会价值文化冲击时,没有很好的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面对就业率低就提出打造应用型人才,面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就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删减专业课程,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核心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回答的还不够。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面对基础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要聚焦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以专业能力提升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在明确的汉语言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只有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2、就业能力低下
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要客观的看待汉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不可否认的是工科类学生是找工作难度较小的,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应用性、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因为他们能直接创造生产力。而汉语言文学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实用性,这个先天的特点直接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难,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难题,首先必须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和特长,在校期间要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公文写作、人文素养等各职业能力水平,这些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造成了很多学生的眼高手低,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
3、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课程结构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它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特点和专业水平。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过去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安排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把对人的培养和对技能的掌握进行有机统一,如果不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就难以实现,专业教学的整体效益就得不到显现,也没法提升汉语言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4、教育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操作人,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教学深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过去的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能及时分析学生个性特点,有选择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较低,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最终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1、功利性思想盛行,人才培养理念受冲击
汉语汉语言文学教育追求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为了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是为了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脱离理工科的教学思维,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以工具主义理性为指导思想的能工巧匠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培养的是以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为己任,具有独立思考思考能力,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3]。因此,要想对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先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因为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必须要瞄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重要命题,以育人目标为指导,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给予学生思考的导向和成才的导向,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回归到人文学科自身的轨道,实现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的目标。
2、素质教育被忽视,课程组织架构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课堂,由于教学内容重复,语文课程也学了好多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一旦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式落后,就很难掌控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也就很难保证课堂的授课质量。要想让汉语言文学发挥好基础课、必修课的作用和地位,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二次学习的好习惯,改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对语文课程形成的片面认识,引领学生深入认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学宝库提升学生的鉴赏、思考、领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4]。教师要合理设计架构课程体系,对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不能一套讲稿念好多年,要多在课程改造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走近传统文学这个宝贵的资源。一个好的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时代发展进行增减,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根据其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其课程组织架构,让专业教学更加贴近新时期的学生需求。
3、教学方法落后,课外实践教学体系薄弱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教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多思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瞄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个最终目标,要结合汉语言文学夜店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汉语言文学学习小组或学生社团,让他们开展我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研究,既加深了专业素养,又学会了研究方法,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出版社、作家协会、书店、电视台等未来主要就业单位,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掌握现代办公职业技能,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xx,(8):136-137.
[2]张枫。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20xx,(9):83.
[3]钟鹏举。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天地,20xx,(15):21-22.
[4]周利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科技展望,20xx,(16):63.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5
1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 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 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本着“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的教学核心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汉语言文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寻求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契合点,探索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瞄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6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1.注重人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专业,它的教学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人文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汉语言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则是汉语言文学的主要教学改革方向,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杜兰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7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现代人的许多观念和习惯。网� 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和经典的阅读方式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各种快餐文化却在大行其道。其实,网络对于传统的经典阅读也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网�
关键词:
网� 越来越多的快餐小说充斥着文化市场,而经典著作的阅读却越来越不受重视。如何能够让网�
一、网� 在过去,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所以信息的载体———书籍往往倾向于集中记录大量信息,这让书籍的内容“干货”较多。而网� 注意力经济让信息的发布者也倾向于使用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编辑信息。网�
(二)时代背景上的冲突
网络的存在大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速度,以往一个新闻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传遍全国各地,而现在新闻刚发生已经举世皆知。获取新闻比过去更加方便快捷,所以,网络上的信息也多半是正在发生的新鲜事。上网时间被大量意义不大的所谓“新闻”占据,让人们切身体会到了与时代的联系。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在过去的语境之下完成的,讲述的也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由于时代的隔阂并没有切身的体会。时代背景上的冲突也让经典文学作品不可能在网络上占据主流。
二、网络与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和谐关系
(一)网络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阅读内容
网络上信息的获取更加方便和廉价了,大量的信息被上传到网络上,人们只要愿意就可能在网络上获取各种经典文学作品。过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只有买书和借书两种方式。买书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成本,许多书也未必买得到,借书则要去图书馆。而网络通过电子书和电子商务网站实现了书籍的更好流通。书籍不在需要以实物为载体,任何一个多媒体终端都可以用于读书。甚至纸质书的减少还降低了对木材的需求。
(二)汉语言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络环境
能够成为经典的必然是在过去的历史中被人们所认可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书籍,这些书籍都在某方面独特的价值,或者是历史价值、或者是文学价值。而如今横行网络的书籍和文学作品中,最后真正能够大量淘沙成为当代经典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是因为书籍的信息量和价值不足以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所以,阅读经典是一种回报率更高的阅读方式。人们在经典作品之中可以净化心灵、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网络上的低价值信息。
三、网� 传统的经典以文字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读者看来略显枯燥,如果能够改变成影视作品,将文学经典的故事框架与图形声音相结合,再借助网络的力量传播开来,必然会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的活力。甚至是说书艺人的表演录像,也比纯粹的文字更能吸引人。所以,将经典阅读的'古城转化为观看视频的过程,更能适应网�
(二)将课堂变成舞台,提高学生参与兴致
如果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故事表达中,将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本身就有精彩的戏剧冲突和情节矛盾,把文学作品改编成舞台剧能够把文学描写转变为舞台效应,无论是舞台剧的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够有新的感悟。比如,学生在学习茶馆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一场课本改编的舞台剧,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以那个角色的视角来观察剧情的走向。学生在编写剧本、排练舞台剧的时候也需要反复对原文进行推敲,从而对原文更加熟悉。许多在语言中无法准确描述的场面,也可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给观看者更加直观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 首先,由于在表现形式和时代背景上有比较大的冲突,大多数人在网� 同时,网络技术又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内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同时也能净化网络环境。让网�
参考文献:
[1]杨薇。文学经典中主文本与超文本的同一性及转化的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
[2]邢若南,袁玖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与传统出版的应对[J].传媒,2016,(06).
[3]王德明。名著演出:网� 网�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基本特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互动式的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课堂氛围轻松,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找到答案,进而解决问题,最总实现教学目标。
3、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让汉语言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汉语言能够让人提高自身的素质。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促进汉语言教学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借助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工具,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影像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汉语言魅力。同时网络的发展对汉语言教学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课堂主题所需的各种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4、渗透德育教学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必须将德育渗透到汉语言文学中去,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又可以加快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德育的时机,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载体,在文化继承中担负着重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精神层面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涵养,汉语言文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让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够让教学水平提高,进而实现传道授业,实现我国教学的改革。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教师综合素质人才。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有着直接影响,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需要抛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应该重点掌握。第二,应该了解一些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例如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一些科目。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前,我国正在进入科技大发展时代,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比较新的教育动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8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对传统汉语言专业在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 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1]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
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
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
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 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释: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9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绝大部分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都是“就业为向导”,这无可厚非,然而,不少的高职学校太过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技能,而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这导致汉语言文学在高职学校的教学地位下降,并且一部分高职学校还未曾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
2、不够健全的课程结构体系。
创建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目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这亟需更加深入地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要素,不然,就较难体现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综合效益,而提高人才质量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力就仅仅是空谈。为此,在新的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师创建比较健全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就变得非常迫切,只有如此,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最终促进课程的优化设计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学的综合效益。
3、教学模式太过传统。
在高职的汉语言文字教学中,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常常是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这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不够灵活,这跟实际的教学需要不相适应。当然,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不少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却不注重输入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这使得学生常常是走马看花。
4、教材与考试存在的缺陷。
相对来讲,汉语言文学的教材知识较为死板和固定,跟社会热点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在考试的过程中,常常设置比较多的客观题,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学校领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高职学校,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大部分学生感觉只要学会了专业技能,就无所不能,这样的思想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学校的领导需要充分地认知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不管是在设计教学方面,还是在建设文学课程上,都需要做出严格的要求,并且贯彻实施,不可以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2、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持续地健全课程结构体系,从而保持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创建学生道德理论基础与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视角。
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是说能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效益,而是能够创造难以通过数字进行统计的社会效益。我们应当以优化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形式,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合理,只有创建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可以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进而提供理论根据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和优化。在建立和健全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设置课程的核心是学生汉语素质的提高,建构课程应当尽量地给学生创设足够大的学习空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结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综合效益提高,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3、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关键方式是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仔细地思考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探究语言的深层规律。像是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课堂出现一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气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这让学生在持续地探究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且在师生的一起学习中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2。4重视教学的实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分析和研究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够仅仅是凭空设想,只有进一步地认知和把握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所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归纳,以提炼出符合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教学模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0
一、一般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要说明的是,备说讲评的提升策略并非不可互用,以先写后练为例,讲课也需要先写教学设计,说课也需要先写说课稿,但教案和说课稿都是在讲课、说课之前就准备好的,讲课、说课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评课则不同,是根据讲课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现场不仅要想好,还要用语言表达出来,难度较大。因此有人以模拟教学针对性不强或师范生评课水平较差为由不训练师范生评课,使师范生欠缺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不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研究能力。为了突破难点,文中提出先写后练的策略。也就是说,本文提出的一般教学技能的提升策略是建立在本项技能的特点及师范生学情基础上的,针对性较强。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说明的一点是,四项能力互相影响,尤以阅读语文教学名著为核心:一方面既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阅读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在做读书笔记时又能训练写作能力,参加读书报告会时听说能力也得到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1
摘要:
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从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独立学院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如何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值得探讨。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
当今处于多元化时代,专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增多,传统专业面临挑战。当下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更是面临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导致当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缺失。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院校虽然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准确理解其应用性和行业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三)专业方向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失去其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窘迫,大多成为公司企业的文职人员,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未能及时调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仍限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专业方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中缺乏实践
1.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少数要继续深造或在该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相关的行业领域就业。所以,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直接涉及,大多只是作为文化背景存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为培养目标服务。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由于过于追求强调应用性或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庞杂、重复等问题,课程的设置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
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
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凸显专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其主要方向,若以文秘为主要方向,则依据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技能,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即与秘书职业素养、技能密切相关课程,如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等。此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突出文秘人才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现代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增设传媒、法律、商业类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传媒素养、策划能力、法律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培养应用人才。
除了四大课程模块之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包括集中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集中实习实践包括项目专题实践和定点合作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以上五大模块,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各类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当今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慕课(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简单地说,慕课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课程范围广,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尽管慕课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通常包括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慕课的发展模式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许多大学开始加入慕课大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可借鉴慕课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等相关内�
2.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内的时间,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讨论课程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而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慕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大量节省课堂讲授信息的时间,基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更多地用于讨论问题、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强化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主要从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教师自身实践三方面展开。
1.课程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定学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实践的表现与成果计入该门课程的总体评分。课内练习与课外定点实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战”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文学课程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一部分,以创办文学报纸、文学刊物和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文化课程可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制作电子文化期刊,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
创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验并实践,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一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选择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深化就业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形成一种产学模式。
3.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独立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得更好。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12
摘要: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定位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多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仍存在着对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很多高校主要是地方高校仍然墨守成规,似乎停留在传统专业教学上,没有及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更没有考虑到市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即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学生目标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不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是一个大问题。
2.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殊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毕业生只有少数继续深造读研究生或在中学任教当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以一种广阔的文学背景而存在的,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并不大。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的只是对学生的知识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并不重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例如:学生奖学金的评定、预备党员的选取、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基本数据依据就是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而对于学生的电脑技能、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1.对学科层次性的科学性定位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高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各种文学资料齐全,这类学校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学教学工作,还能够从事各行业中的文字工作,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关键。首先,可以对传统专业基础课进行优化。目前汉语言文学中很多专业基础课程重复设置,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设置必须精简,每门课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另外,要对课程进行整合,尽量避免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3.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具有全面性
新时期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每一名学生必须做出系统、公正、全面的评价。这就要求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将传统的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与能力的检测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结语
总之,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走向。该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以应对各种矛盾与冲击,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邓齐平;怀化学院学报20xx-07-1516
2、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黄践;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xx-09-2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13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一直是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远程学历教育办学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学历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结构基本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模式,即由专业和课程两大支柱构成的高等教育框架。这种模式也是研习国际惯例,特别是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基本格局,即在专业框架内的课程设置结构。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融合和跨界嫁接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学科层出不穷,大量新型学科的涌现,冲破了传统的专业模式和课程结构,在21世纪交替之际,出现了大量以新学科为支柱的新型专业,目前仍然呈加速上升趋势。尽管如此,传统专业格局内的课程结构仍然难以打破固有结构,依旧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为骨架的专业建设布局。然而,互联网的扁平化特点和交融性功能扩大了专业的范围和相关嫁接学科的容纳空间。尤其重要的是在专业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课程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课程内容信息交流的便捷无限扩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大数据分析和统计使课程信息的分类管理更加精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应用,使课程内容的表现更加清晰、生动、直观、立体。所有这些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新特性都使课程的面貌焕然一新。当学习进入在线后,专业课程的组合更加灵活和便捷,由此出现了众多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更多丰满的专业课程组合模式。
例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出现了师范方向、中文方向、文秘方向等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而一直沿用几十年的专业教学计划也转型演变为专业模块组合结构,即,在过去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为骨架的专业建设布局上增加了通识课程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延展课程模块等等,这种转变实现了专业结构的规则模块组合制度。它为高等专业教学以课程为单元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质性尝试,也为高等学历教育实现完全学分制,建设学分银行做了必要的前期改革。目前在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国内可以借鉴的专业建设模式除了中央电大外,并没有多少适宜的模式和研究成果。因为普通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都是基于面授课程教学的模式;各网络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模式由于其学生规模不大,教师投入不足,在远程教育领域的专业建设研究方面远远逊色国家开放大学,特别是在专业建设研究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成熟的改革成就。现在,在国内远程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只有国家开放大学设有专门的远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长达30多年的研究经验,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专司远程教育研究,并办有《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学术研究版和时讯版)。特别重要的是他有多达近千万的学习者和近百个长达37年办学实践的专业设置,这是任何远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校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教育研究机构在远程教育领域涉足广泛,但是在实证研究和办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绩也是无法与中央电大相提并论)。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
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xx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xx秋—20xx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xx秋—20xx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xx秋—20xx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xx秋,国家开放大学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发布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发布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xx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xx年春季结束。到了20xx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统一教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
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 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xx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xx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 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xx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
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xx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14
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要不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转变的方法与依据是什么、如何转变,依然是理论上值得探讨的问题。 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构成转变的基本思路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应该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汉语言文学 学科复合 专业知识 实施 效果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 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 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 育人为本 ”的基本观念 ,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科技整体进步的综合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 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以往
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极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 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它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 更回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彻底转变, 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要发生重大转变和完善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汉语言文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 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 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 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
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 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变换思想练习,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新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 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 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结语: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但随着就业环境的日渐复杂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场教学革命,在建立好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海英。 有关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xx
[2]王彩琴。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