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优秀8篇正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优秀8篇》

时间: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工匠精� 本文对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论述,提出要准确把握中职教育语境下工匠精神的涵义,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原则和重点要求,统筹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并全面、系统地实施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养。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的8篇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1

论文导读:

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从事计算机教学这么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时,由于好奇心所致,大多数学习热情、积极性很高,同学们都想学、爱学,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的增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认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存在一定的距离,于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呢?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科技论文。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导入新课,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科技论文。要非常重视每次课堂引入任务的设计,力争每节课都能为学生带去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任务,每一课都设计丰富的任务,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例如在讲到“图文混排”时,首先给学生做一个“雪景下沉”在一篇文章下面,接着又在上面加个水印,将学生带入Word强大的功能中去,学生的疑团就会上来“到底用什么方法能做出这种效果”,学生为了解开疑团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听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再讲解相关知识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边学边用也是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由于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使计算机学科在边学边用方面独具优势。比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过程中,学了建立表格就可以建立班级期中考试成绩册,学了数据计算就可以计算出每位学生各科成绩总分及平均分,学了数据处理就可以排列出本班期中考试成绩的名次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适当的把教材内容融于问题当中,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思考、摸索、分组讨论、总结积累经验。例如在介绍完C语言的一维数组后,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二维数组的“维”是什么含义?二维数组和一维数组有什么关系?三维数组和二维数组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更容易掌握二维数组和多维数组。又如在课堂上给他们布置上机的设计作业,让他们根据某个主题自己进行设计、排版、编辑。科技论文。让学生从实际体会到计算机的功能。学生上机时,老师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并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由“查找问题―思考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循环,使学生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思路、方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探讨后总结出的方法是最深刻、最长久的,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三、引用实例,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

枯燥的概念和理论,是和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期盼有点不符。如按书把大段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特点、概念、新名词抛给学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如采用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触机器开始,用实物对照介绍计算机各部件及使用方法,引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举出计算机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控制、国际互联网等方面应用,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再感到陌生,把注意力集中。活泼生动的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能够使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更加易学、易懂,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在回答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要巧妙地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学的度。例如我们在FrontPage的教学过程中,难懂的内容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作为详细讲解的内容,而那些文本的编辑由于学生有WORD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不必讲解, 留给学生课后去上机实际操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可以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还要注重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惟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方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军飞。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与管理》

[2]李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系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3]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教育研究与实验》

中职教育如何实施工匠精神论文 篇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优秀8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优秀8篇

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谱写青春华章。“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一代代中华儿女劳动创造出来的,新中国的今天是无数仁人志士拼搏出来的,我们的文明因劳动而璀璨,我们的国家因劳动而伟大。“劳动,是熔铸于血脉的行动自觉,是如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付出,是标定人生价值的坐标原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路艰且漫长,这需要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通过长时间的劳动完成。岁月如梭,逝者如斯,我们“等不起”“慢不起”“坐不住”,我们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全身心投入到描摹波澜壮阔新时代画卷的工作中。只要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弘扬劳动精神,汇聚强大力量,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优秀8篇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3

一、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学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

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课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养成形象思维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之时,为学生讲解乐理之时,能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实施音乐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音乐的培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得到成长。

2、有利于进行美学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之外,美学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由于音乐自身就极富旋律以及内涵,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学到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以及艺术美的认识,实现对心灵美的培养。

3、有利于进行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外界环境也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认识造成了较为强烈的冲击,面对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指引方向,如教授学生一些民族以及爱国歌曲,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

由于受到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以及就业率,导致文化课程建设投入较少,尤其是对于音乐教师缺乏必要的重视,使得教育教学设施并不全面。[2]虽然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广大高职院校也将音乐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对于音乐教学设施的投入所占比例仍旧十分稀少,现有的教学设施依旧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音乐教学需求。再加上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使得音乐教学任务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材内容缺少新意

在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规划已经得到了落实,音乐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高职院校也给予了必要的重视,然而,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其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材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更新,教材内容较为落后,缺乏必要的新意。同时,由于教师所用教材较为陈旧,所学内容不能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开设的定位是选修科目,而且绝大多数的是非限制性选修课,而由于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并不深刻,使得音乐课程满足不了开课人数的现象。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使得学生出现迟到,甚至是未到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并且教师也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

4、缺乏充足的教师资源

在当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当中,已经开设了音乐教学课程,也为其配置了相应的师资,甚至为了确保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还建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等。但是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着师资短缺的现象,即使为音乐教学安排了教师资源,所需选择的教师也是一些非音乐专业的教师,由于这部分教师自身音乐素养有限,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年龄构成过于年轻化,缺乏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面对专业化的音乐教学中十分吃力,难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1、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

高职院校要想解决好当前音乐教育进行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需要转变忽视音乐教育的观念,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音乐教育设施的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发展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对教育教学设备的犹如,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确保音乐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从而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进步。[4]

2、丰富教材内容

要想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高职院校除了需要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之外,还应当不断丰富教材的内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现代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到告知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

3、规范课程设置

规范课程设置是确保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环节,在进行音乐课程规范的过程当中,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从自身出发,与教学内容实现充足,做好科学的安排。一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高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注重音乐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4、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力量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优化师资结构,就需要提高教师招聘的门槛,聘用一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同时,还需要改进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得教师能够积极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对社会经济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愈加的突出,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教育之外,高职学校还需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为素质教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音乐教育教学设备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教学体系,优化师资构成结构,为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起点;个人教育需求;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既可以是“职业对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对职业”的需要。仅从前者出发,自上而下地考察,不但会使就业导向的研究范围受限,而且助长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从后者出发,则是自下而上地寻找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就业前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办学机制与制度因素,而不是越过求职谋生这一最基本的需要,直接从全面发展的目标入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应当结合起来。

近年来,有关“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话题一直受到关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经过归纳可以看出,现有的“就业导向”研究大致是沿着两条基本思路进行的:其一是从社会的经济需求出发,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其二则力图避免功利性,主张在就业之外突出人的全面或长远发展。

由不同立场出发的理论探讨均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均有片面的地方。

一、经济需求引发就业导向的理论剖析

从经济需求出发,产生“就业导向”观念的逻辑可以简单概括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驱动的,就业导向能够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需要(更准确地说是契合岗位技能要求),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许多学者习惯从经济的视角解释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颇具国际影响的理论,如“人力资本论”和“人力规划说”成了他们的立论基础。按照人力规划,经济发展决定产业目标,产业目标决定劳动力需求,将这种需求进行细化即可作为教育规划的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则说明教育投资可以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当然,只是潜力而已,并非等同于时下流行的理解—职业教育把可能劳动力转化成现实劳动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而直接的人力支持。

根据经济增长目标作出系统的人力规划是有必要的,政府(特别是市、地一级政府)据此对职业教育事业进行统筹,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就业市场供需,规范办学机构的行为,防止盲目扩张。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人力规划,其着眼点在于职业对人、而不是人对职业的需要,单从人力规划的角度谈论就业导向,需要考虑的不过是在各种类型的岗位上安置合适的劳动者,而非个人获得工作的具体方式。由此出发,研究职业教育就应集中在教学领域,重点关注受教育者能否达到岗位要求,以及该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增加人力资本。一旦出现了就业困难,即多半归咎于学校培养手段欠缺、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还有择业过程中的种种落后思想,归因虽然容易,提出的对策却往往无的放矢。

事实上,劳动者技能低下并非导致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市场上行为主体的选择也都有各自的充分理由。例如,现今求职者所持的教育凭证常常无法准确反映本人的知识与能力,用人单位因此希望通过提高学历门槛来减少风险,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排挤,于高职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体系内外诸多因素的限制,注定了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某些专家眼里,就业导向真的成了“人职匹配”的万能药,“一导就灵”,只要校方“紧跟经济发展趋势,贴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就能大幅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如此等等。且不论职业教育是否具有绝对的就业功能,单是把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率导向”,便早已招致了大批教育工作者的激烈反对。鉴于这些反对者几乎无一例外地主张职业教育重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素质培养,以下姑且称之为“素质本位论者”。

二、‘.素质本位论者”批判的得与失

“素质本位论者”对于就业导向抱有另外一种思路。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的利益主体不仅是国家或社会,也应当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必须从经济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两个方面看待职业教育的使命,而不只是把它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素质本位论者”普遍排斥“即插即用”的就业导向,认为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只见“人力”不见“人”,只顾眼前利益,漠视长远利益,最终也无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对广大毕业生而言,这样的就业导向简直无异于学校将他们一次性地打发到企业中去,然后就撒手不管,任其下岗。为了正本纠偏,不同的研究人员反复提起若干相似的建议,包括拓宽知识基础、灌输职业意识和加强创业教育等,目的皆在于增强学生素质,实现“人的发展”。

考虑到就业确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素质本位论者”大多不再从根本上否定就业导向,而总是试图兼顾就业与发展,寻求经济与人之间乃至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的平衡岁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叙述方法: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高于以往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为学生负责,就不能不有针对性地改革现有的教学环节……以下便一如经济需求引发就业导向的论证逻辑,只是在手段上有所不同,素质与发展的内容被补充到具体的任务技能之外。

基于“人”和基于“人力”的研究方向似乎正逐渐合流,“素质本位论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经济驱动”这个前提,而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就业导向能否使人才培养满足经济需要。在指斥任务本位局限性的同时,通过充实就业导向的内涵,或者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探讨,不少开头强调发展功能的文章都设法将“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结论包容进去,单是“就业率导向”遭到了反对。

前提决定结论。“经济驱动职业教育”这个共享前提,决定了“素质本位论者”与众多从人力资本出发的研究者的对立只是策略性的,争论的实质只是课程内容的丰富或专门,以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或单一,即通过何种手段可以使受教育者达到何种目的,至于受教育者究竟从何而来,则照例是被忽视的。"

三、个人教育需求能否作为研究起点

几年之间,普通教育的快速扩张已令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受到限制,即使已被录取,也常有学生不来报到。适龄青少年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难道仅仅是因为传统文化造成的鄙薄技能的'偏见吗?笔者以为,回答上述问题与研究就业导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与有效需求

最近有学者将职业教育的驱动力细分为多种,经济因素不过是其中之一。令仁文尝试采用一种更加简单的二分法,将推动职业教育进展的外因归结为“职业对人”与“人对职业”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经济部门对生产服务第一线人才的需要,即通常所说的经济需求,后者则是适龄青少年通过选择教育类型与层次逐步完成职业定向,实际反映了个人的教育需求。经济需求和个人需求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研究者倘若不能全面地认识,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论证就要至少失掉一半的合理性。

有的研究者也曾注意到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学选择,却又轻易地把它视为主观需求,轻易地把公众对于普通教育(尤其是精英高等教育)的偏好等同于偏见,而不去进一步寻找观念产生的深层原因。按照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社会化”和“选拔”同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两个基本功能,通过社会化,个人不仅在技能上,而且在人格上都能胜任社会角色,个人社会地位的升迁则要通过选拔功能来实现。单从经济发展思考就业导向的人只看到技能的培养,“素质本位论者”也只兼顾了社会化的两个方面,而恰恰是为人忽略的选拔功能使得受教育者必定倾向于具有良好前景的教育机构,这也恰恰是那些所谓“偏见”存在的客观基础。存在决定了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个人教育需求的层次与就业导向

个人教育需求是现实的,又是分层次的。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对职业既有较低级的求职谋生的需要,也有较高级的个体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情形下,受教育者求职谋生的需要普遍没有且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必然要主动地关心求职,关心就业,⑥为了谋求更高地位的职业而在可能范围内选择教育路径,即便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见,只要劳动仍然作为谋生手段,职业仍然代表社会地位,就业的愿望即是职业院校学生(及潜在学生)全部需要的基础。如果愿望难以实现,求学者“用脚投票”,远离职业院校,那么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都没有用武之地。就业是民生之本,跳过了就业,个体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某些“素质本位论者”动辄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批评就业导向,如此立论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就很值得怀疑。

(三)“以人为本”与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按照“以人为本”重要思想,职业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将人的全而发展作为奋斗的终点或方向,又必须从小处着手,尽量满足适龄青少年的人学要求。既然就业前景是学生优先考虑的,并且实现就业的愿望是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关于就业导向的研究就必然存在着一条以个人教育需求为起点,探讨如何确保受教育者根本利益的路径,正是它将职业院校的“人口”阳生)与“出口”(就业)直接联系起来。

从个人教育需求出发,决定就业导向成功与否的关键莫过于毕业后的出路。理性的求学者不止看重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就业的质量,只要还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就会通过学校或专业之间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综合比较作出自己的决策。职业院校的“出口”决定了“人口”,由此推出的就业导向即应着重研究怎样为求学者呈现一个良好的愿景,以及采用何种方式消除就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鉴于就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用人单位的参与,又高度依赖社会制度因素,就业导向的研究便不仅包含着产学合作,而且会涉及有关就业的制度安排,例如实行就业准人制度,凭证上岗,或者是制定学历最低工资标准,防止人才高消费。研究起点决定了研究视野,对个人人学选择的考察最终必然落脚到学校教育体统之外,而在相当程度上,职业院校的教学领域倒不妨以“黑箱”视之,因为就求学者而言,某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并不在其考虑之列。

以个人需求作为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首先是充分理解“以人为本”,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进而去探寻满足需要的条件,直至研究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这与那种从职业对人的需要出发,据此改进教学手段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一条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从全面性的角度衡量,无论是单纯的自上而下,还是单纯的自下而上,都难以涵盖就业导向研究的全部内容,而只是代表了研究的一个方向、一种思路,它们不是充分的,却是必要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偏于教学过程,自下而上的研究重点则在教学之外,双方互为补充。

四、简短的结论

缓解就业压力不能单靠提高教学质量,人的发展也不全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因此从人对职业的需要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主要是自下而上地寻找有利于改善职业院校就业前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办学机制与制度因素,而不再将议论的焦点锁定在教育系统甚至是教学领域。

任何视角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局限性,所以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不应是单一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理应结合起来。

职业教育论文 篇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于社会的需求不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关系。面对不断改革的社会环境,一定要改变原有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学考试;职业教育;结构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的自身优势,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高等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存在一定的应试教育倾向。学习者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水平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专升本模式的构建等,办学模式逐渐趋于多样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一定会受到自身因素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之间的衔接,可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一、自考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优化

(一)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新的科学技术逐渐地被开发与运用,社会对一线劳动者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在人才聘用时不但对技能提出了标准而且对学历也提出一定要求。当前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步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模式的推广打破了这一现状,自学考试不但是国家考试,而且是一种继续教育,将培养目标定性为实用性和职业性。与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实训、管理、技能培养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开展自学考试模式可以促进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专接本”打破了原有封闭的教学状态,把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相对接,相对于普通高职教育,增添了实践教学环节,解决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难题。“专接本”课程设置方面对学分认证方式进一步完善,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培养,实现了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从实践方面看,自起,江苏省筛选了一些实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相关“专接本”项目。主考学校在已经开设的本科专业中选取相关的“专接本”专业,面向全省的高职院校开展对接工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开始与南京工程学院对接“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年,学生毕业通过率一直在90%以上。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自学考试中的“专接本”模式能够发挥本科学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互惠互利。作为本科院校,由于主考的是本校最具优势的专业,所以在体系构建、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具备最优质的资源。而高职院校在实践与培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专接本”模式的开展,可以充分地将二者之间的教学资源优势融合,为专科生提供提升学历的渠道,促进专科学校完善校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主考院校来讲,可以通过调研、督导等方式来进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与办学实力,帮助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三)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难问题已经普遍存在于各大高职院校。全新的工业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与运用,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操作技术,而且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职业院校主要为生产一线培养人才,“专接本”模式的实施可以使考生通过高职专科教育来提升实践技能,然后通过自考教育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拓宽了实践技能的范围,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自学考试“专接本”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办学渠道

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中“专接本”模式的实施,首先要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位与学历。高等教育的自学考试可以尝试建立学分制教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进行学分互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办学渠道,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考生和社会的。根本需求。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发展逐渐向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施,以开放性的特点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方面都比较灵活,更加具有针对性与时代性。为了确保各学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国家需要及时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社会不同时期的发展现状与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机制,真正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走向社会岗位开辟一条全新道路。

(三)改革评价机制

自学考试主要是通过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最终核心体现在国家考试上,所以一定要维护其严肃性与权威性。这种考试制度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与职业型,所以评价机制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加强对教育过程的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把考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个人素质等因素全部列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不断推动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结语

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势必会引起职业教育与高等自学考试之间的调整与变革,促进二者之间的衔接与沟通,满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节约教育资源,所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加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从意,张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实践探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26-129.

[2]周建松。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81-83.

职业教育论文 篇6

一、以校企协同作为酒店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到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当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时,这种协同效应被称为协同教育。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产学协同模式进行了研究,Etzkowita认为加强政府、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陈忆、何郁冰基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产学研究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我国酒店职业教育从诞生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使酒店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最好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缺陷。如“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功利性比较突出,并且存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单一性与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矛盾,甚至 “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则存在着学习和职业行动往往相脱离、岗位实习管理难度大等弊端。随着传统校企合作的弊端不断显现以及各行业对工作者创新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学者们开始探讨更加合理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的概念开始被引入研究的范畴。所谓校企协同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资源、信息的互相联系和作用,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不同于单一主体的校企合作,它是一个包括校企、校际、政府等多元主体合作、融合程度更高、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的校企合作关系。

二、博弈视角下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基础及现实困境

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合作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酒店方和学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两者都是理性的经济实体,即二者都会将“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中,双方都存在投资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模型假设:第一,对于学校而言,S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S2为低投入策略;对于酒店方而言,H1代表其选择高投入策略,H2为低投入策略。第二,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低投入策略时,双方分别得到基本收益Rh和Rs。其中,Rh主要是指酒店从学校获得的实习生,Rs主要是指学校可以将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并获得较高的就业率。第三,当酒店和学校均选择高投入时,双方均需要支付一定的合作成本。酒店所付出的成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履约成本。如酒店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二是风险成本,即酒店必须承担的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产生偏差的风险。学校方支付的成本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为产教融合配备相应的师资、实训场所等组织成本,二是因人才培养质量低于预期而产生的风险成本。目前酒店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一所学校对应一家酒店或某酒店集团的几家酒店。而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合作方式的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校企合作项目中,酒店与学校双方投入了很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最终学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预期。如洲际酒店集团与某学院合作的首届“洲际英才班”28名毕业生中,实习期满最终留在酒店行业(包括境外实习)的学生只有68%,而留在洲际酒店集团的只有36%。这样的留用率还未达到洲际酒店集团对“洲际英才学院”的考核目标。

三、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要满足校企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降低校企投入,提高双方的合作收益。因此,笔者认为,酒店职业教育应充分实现学校和酒店资源的有效整合,应建立一个从横向和纵向相结合、主体多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协同体系。

1.纵向合作链: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从酒店人才数量和技能要求分布状态来看,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基本呈现金字塔形状。即酒店基层的工作人员需求量最大,要求也最低,只需要具备基本的业务操作和服务技能。而酒店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但素质要求很高,要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因此,针对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酒店职业教育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作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部署。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中职、高职和本科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在内的酒店职业教育院校联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如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等方式打通职业教育的通道,并明晰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2.横向合作链:校企协同体。传统的融合程度较高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以订单班的形式存在,一般由某个酒店或酒店集团牵头,主动寻求院校展开合作。由于酒店对于教育的信息不完全,以及急功近利的目的存在,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合作效果并不佳。因此,在校企协同的视角下,应由院校联盟牵头,联合酒店开展合作。同时,为了降低酒店的投入成本,院校联盟应选择多家酒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即采用“泛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由院校联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酒店的优势,合理整合各酒店的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协同体。这样的教育协同体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同时因酒店均想从中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必然在酒店之间产生竞争,从而提高合作效率。而且相对于“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多家酒店作为实习和就业选择对象降低了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

3.跨境合作:与境外院校、酒店的合作。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校企协同体在加强境内的院校与酒店紧密合作的同时,应将视野拓展到境外,联合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酒店集团,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强大的保障。这种境外合作主要包括联合境外具备优秀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校企协同体系下的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职业和学历教育;酒店集团也可以开拓境外的同集团酒店,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四、酒店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模式的实现途径

1.制订阶梯式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校企协同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教育阶段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学历成长与职业成长过程相融合。这些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形成梯级的递进关系,并且不同阶段之间应具备良好的衔接关系。具体而言,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其教学应围绕基本服务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展开,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基层督导人员,教学围绕基层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展开;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中层管理人员,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见表2)。各阶段的课程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同时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应作合理安排。如在中职阶段应加强技能实训,安排短时间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加酒店实 合作之初,由院校联盟与酒店签订协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合作过程中,首先,以精英化培养定位为依据,吸引生源,严格选拔标准;其次,由各家酒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提供酒店的培训课程资源,参与院校的课程开发,并安排员工参与授课;再次,由酒店提供实习岗位,在学生自主选择和酒店严格考核的基础之上达成实习意向,在实习过程中安排学校和酒店双导师,力求达到实习应实现的目标;最后,由各家酒店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实行淘汰制,选拔优秀学员作为酒店集团的储备力量。总之,校企协同体系应以培养酒店精英力量为目标,将在校学习作为酒店集团管理培训生培养的初始阶段。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酒店职业教育而言,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正确引导会为其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是院校联盟的牵线者。在院校之间结成联盟的过程中,政府能够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尤其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体的院校联盟寻求境外院校合作者可以为校企协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政府是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的政策支持者。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为院校之间的衔接合作提供助推力,如“3+3”中高职衔接、“3+2”高职与本科阶段分段培养模式能够得以实施就是得益于政府灵活的政策。第三,政府对行业的引导改变了酒店人才培养的格局。“国八条”等政策的颁布使我国酒店行业回归到服务业的本位,同时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使员工更能符合新时期的行业需求,并更具竞争力则是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体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结论

作为经济主体,校企合作的学校和酒店双方都必须要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才能在双方博弈过程中达成“纳什均衡”,实现校企双方共赢。主体多元化的酒店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酒店投资的风险,提高了校企双方的收益,能够为我国酒店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7

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更好地实现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化,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广告学专业本身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实现现有教育的转型,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从职业教育理念出发,进行广告学专业目标的定位思考、职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以及职业教学体系构造的设想,并对课程实践进行新形式地融入,探讨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之路。

面对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有着很大的压力,在思考、在分析、在探讨,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大学的职业教育之路与专科的职业教育区别在哪,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技术技能的培养,才能在国家发展政策中立足。带着这些基本的认识来反思我院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的转型之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专业目标的定位

在考虑职业教育专业目标定位的时候,不应该盲目地去学习其他广告学专业的定位策略,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应该立足教育产业、结合自身专业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专业的位置和职业教育的可能性。

1、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一下本科教育广告学专业的学科归属。把广告学专业归类为新闻传播学,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认为广告学是信息传播,在这里似乎忽略了广告营销的本质,广告其实是在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营销活动。因此,由于广告学的边缘学科特性,放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当中,都不能够完全诠释广告的特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具有传播性,又有着经济性和文艺性的属性,纵观广告的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它与经济的相辅相成,可以称之为“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广告专业定位在经济类才是科学的。我院的财经特色正好给广告学专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应该更加看到广告在经济中晴雨表的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2、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大学本身的内部因素。广告学专业的发展必须要迎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处大学的改革路向。现在所处环境是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我院对于财经依托的职业教育,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我院的职业教育政策是在国家的职业教育指导下,做好财经特色的职业教育。因此,突出财经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加强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广告学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3、专业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笔者更习惯从广告活动的角度,去描述学生,学生就像是我们的产品,产品的出路何在,应该是我们目标定位中的重点考虑问题,因此应该把握学生就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相关行业的大体趋势,也更符合国家所提出的技术技能型职业教育理念,就是想让学生毕业之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广告行业急需五类人才,分别是为了解国际市场、熟知国际广告运作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的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驾驭能力的高层管理人才;具有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自己创作、设计的人才;高层次的各类广告制作,特别是擅长影视广告策划、设计和制作的专门人才。结合我院学生生源和自身特点,就业方向更加适合于第三类整合营销、传播、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和影视广告制作人才。

结合学科的经济类归属、专业的内外因素几点来看,应该加强技术技能在广告学专业的理解,才能确定出财经院校广告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技术技能型的含义是对某项活动,尤其是对涉及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熟练应用。在广告学中也就体现出要熟知广告的活动流程;掌握每个环节的基本技巧,能够熟练应用;具备专业的广告知识和广告专业的分析能力,并且对相应的工具能够熟练应用。面对活动的流程和广告知识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是在广告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中能够培养的,在以往的广告教育中,也都做到了这点。而基本技巧和工具的熟练应用则是我们定位的主题。因此将我院广告学专业目标定位的理念是夯基础、弱理论、强技能,使我们的学生头脑充实、脚步扎实、手法灵活。基本技巧更多是夯实基础知识和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进行传递;弱理论是指要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灵活应用技巧;强技能则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的头脑充实是学生对于广告活动流程的掌握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脚步扎实,就是一条腿强文案能力,即广告文案、商务文案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案,另一条腿强策划能力,即广告策划、营销策划活动策划和公关策划;手法灵活就是强调动手能力即平面设计能力、影视广告制作能力和社会化媒体广告的制作人。结合这些理念和就业需求我们确定了“精文案策划多技能,更加侧重强影视后期制作的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

二、教学平台的建构

为了更好实现我们的专业目标,应该加大平台建构的力度,从教师的组建到各种平台的搭建,从以下几点思考平台建构的设想。

1、加强师资队伍平台。只有将教师置于教学、科研、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专业目标。首先,加强教师的培养,积极参加广告业界的各种经验交流会,了解行业动态,与时俱进,将新思想和新发展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中,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其次,加大师资的培训力度,积极参与到各种相关知识的培训课堂和进行硕士、博士的深造。最后,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利用假期时间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对广告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好地给学生以理论融会实践的示范。

2、完善资料获取平台。广告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广告人对于资料的更新极其重要,因此就需要为学生完善资料获取的平台,更好把握行业的发展,也就是学生阅读平台的搭建,学院应及时购置广告学期刊和更新书目,丰富学生的视野,院系的图书馆都应为学生开放,更大范围提供学科资料。

3、搭建技术技能平台。职业教育注重基本技巧和相应工具的熟练应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专业,应从这两方面出发,加大技术技能平台的搭建力度,从多种渠道搭建广告校内校外的技术技能培养平台。在校内应加大投入建立广告学实验室,比如,影视制作广告实验室、广告摄影实验室、平面广告实验室和提案室。购置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单反照相机、摄像机等。在校外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师和毕业生的努力共同建立稳固的训练基地,有选择地参加广告行业内的各项活动,专业成熟之后也可打造广告工作室或者广告公司,为师生提供对外联系和宣传的平台,通过各种途径与广告公司媒体传播部门确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有效的实习基地。

三、教学体系的搭造

结合专业目标和教学平台的建构,要搭造一个系统的、层次性的和可执行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1、知识结构的合理。我们以国家教育部过规定的广告学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为核心,按照学科性质组成经济、艺术和文化课程群。在课程设置上包含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几类。在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之后,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各个知识面的经典元素运用到广告创意策划中。并且开设一些前卫的,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新媒体广告研究,来了解当代经济环境中的最新动态,在行动上保持与广告学专业发展的一致性。

2、理论与实践的并举。结合我们的专业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把课程从专业知识技巧的模仿转变为对专业创意作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然后变为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我们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堂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参加广告的实践活动。真正地转化为学生实践创作潜能的挖掘。

(1)在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有实践学时的体现,并认真执行,在讲中练,在做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穿插在一起,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举。

(2)体现全程制教学,在基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的同时,每一学期都有相应的实训课程进行深化。

(3)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里主要包括统一安排学生到广告活动的现场,观察活动流程,使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广告事业有一个大体的感知。以及聘请业界人士进行专家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业界的广告人带来的实战案例分析,感受广告作品背后的策略。

(4)学生的自主实践实习,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工作并且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像真正的广告人一样,一方面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前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与飞跃。

(5)举办校园广告类的文化节目,比如“校园广告节”,在活动中,从主题口号挖掘到获奖作品颁奖的全程策划,都由广告专业的学生负责,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这完全符合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会使学生的策划实战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也符合我们对于“精文案策划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6)案例资料库的完善

为了突出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我们在课程实践中提出了案例资料整理的构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面我们进行了调整,精文案策划是我院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将专业核心课程广告策划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课时进行提升,以来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在广告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最为常用和经典的教学方法,在广告行业中,任何一个成型的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案例资料库,而文案和策划能力的培养,是文字内容较多的东西,不是在课堂案例中,就能够熟记和掌握的,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去记忆整篇的文案和策划的内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本专业的案例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分门别类,比如,地产、服装、服务、食品、家电等详细的分类搜集文案和策划的内容。老师进行整理和挑选,将经典的案例进行汇编,共享给每位同学,要求记忆并进行考查。笔者相信这样毕业的学生,就业时面对20分钟写出30条广告语、当场创作广告、策划构想的时候会执笔成文,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职业教育的论文 篇8

在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实习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应该怎样实行实习教学呢?笔者根据七台河煤炭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的实习教学实践予以阐述。

一、实习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

为了搞好校内生产实习教学,使之课堂化、规范化,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四系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边听讲解理论边看实际操作演示,将抽象的原理构造和复杂的工艺,变得直观形象,易于掌握应用。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围绕三个重点展开:做什么?即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做?即做的过程和方法;学什么?即通过追求何种学习结果。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改革重要思想。“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四个合一”即教学与实训场地的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一;教学与生产的合一;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合一。首先学生确立课题目标,明确课题所要达到的标准,完成课题所需要的工具及设备,完成课题并达到标准所必备的技能及操作规程。然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最后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检查,直到对照标准完成任务。这样一步一步地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体现了实习教学的课堂化、规范化。

二、校外实习要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

在实习前,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收集资料,并同实习单位有关人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习执行计划,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执行计划等。在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指导,及时检查学生实习日记,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保证完成实习大纲要求。严格管理学生的考勤,经常与实习单位联系,并定期汇报实习情况,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与帮助,注意搞好企业关系。

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要严格、科学。学生必须完成实习的全部任务,写好实习报告,方可参加考核。实习成绩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遵纪守法、安全、劳动、学习态度、对实习内容掌握程度加以评语,评分标准:日常纪律占10%、实习日记占10%、实习报告占 10%、应知占20%、应会占50%。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

技工学校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学习热情不高,那么实习指导教师如何把握好学生、调动好学生实习的积极性,是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搞好实习教学的前提基础。

学生刚来到实习现场,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陌生、很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这时实习指导教师如采用直观演示方法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演示电工刀割导线的角度,各种工导线的连接方法,电烙铁焊接的正确方法等。直观演示教学是实习教学在入门指导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身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深,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采用类比启发式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实习积极性效果显著。如在电工实习线路安装的实习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安装接触器控制单向运转电路,当该电路安装完毕通电试车后,即进行接触器控制的正反方向电路的安装,那么电动机反转方向控制电路是否也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主电路上改变电源相序,在控制电路上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在学会电动机单向正转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实现了电动机的正、反转两个方向的控制电路的安装。再用类比启发:如果实现电动机正反转自动往复运动电路的安装能否行?让学生比较一下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结构原理,学生即明白,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动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安装在板内,一个安装在板外,原电动机正反转电路不动,增加两只限位开关,在控制电路上采用常闭触点串联、常开触点并联的连接方式,即可达到电路的要求。因此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线路的实习教学都可采用类比启发教学法,这种方法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实习指导教师要注重实效,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教学方法由实习教学内容所决定,它又为教学内容服务。实习教学方法一定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实习指导教师要从实习教学目的出发,根据不同专业知识和实习场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实习教学中要做到:

讲解:一听就懂。在讲解过程中要简明扼要,让学生很容易接受。

示范:一看就明。在示范操作中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操作时步骤要清晰,动作要明显,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纠错:一试就灵。在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时,做到及时,一针见血,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多采用练习操作法。在实习教学中,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地、多样地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方法。操作练习法是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技能和技巧都是通过多次的练习获得的。在实习教学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多练的原则,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如在矿用磁力启动器的拆、装实习中,让学生按操作规程经常反复多次拆装训练操作,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在学生练习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那么,如何才能使巡回指导更有效果呢?

(1)明确巡回指导的目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多次巡视,巡视中对学生或鼓励、或启发、或帮助、或提醒、或纠错,进行技能和操作的全面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学会所教技能。指导教师多次巡视应当目的明确,认真对待。一般来说,第一次巡视时检查学生的装配情况;第二次巡视时重点检查学生的操作姿势与方法;第三次巡视时检查学生设备、工具的使用和实习工作的组织情况,是否遵守工艺要求,操作的熟练程度等;第四次巡视时主要检查结果。巡回指导是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关键阶段,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决不可放任不管。

(2)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练习操作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要密切关注实习的全局,对实习的重点、难点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启发学生边做边想,培养手脑结合、用心巧干的操作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实习指导教师必须以“勤”字当头,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脑勤,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