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生物实验论文范例通用15篇正文

《生物实验论文范例通用15篇》

时间: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15篇生物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生物论文 篇1

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

《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以往的理论内容教学就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例如:安排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老师,创造学生参与课堂及师生互动的机会,增加学生的个人成就感;布置课后问题,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让学生在课下积极思考,查阅资料,获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知识面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避免与其他课程知识重复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不统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详尽的向学生讲述微生物学的知识但是又避免知识的重复累赘?如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优化课程讲授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与其他课程的老师互相交流,相互协调授课内容,对于重复的知识点不做过多的赘述,仅作重点提示或简单的复习;其次,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由于知识学习存在遗忘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复知识内容在不同学期或者学年开课,要注意适当加强复习,以课堂提问及重点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同学期开设的平行课程,有些重复知识内容仅作简单的带过。如,在微生物遗传育种一章内容中,同学期生物专业开设了《微生物遗传育种学》课程,那么在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略过,提示学生此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有详细的学习。总之,需要授课教师在其他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动的关系,既与相关课程的教师经常交流,保证各课程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将教学内容有顺序有逻辑有重点的呈现给学生,建立优质课堂教学,既让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又突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特色。

2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微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学科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2.1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现阶段关于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微生物实验课程建设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课程讲授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存在着不一致性;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实验课教学最容易受到课时及实验室具体条件的限制,对于实验周期长或缺乏仪器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以往只能选择不做。

2.2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作为实验课程建设及改革,应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及专业优势,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实验方向及实验内容,凸显专业优势;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加强以及不同专业优势互补和专业交叉合作。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及完善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程,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其主要内容包括:

(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实验过程,前期实验准备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前期实验准备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有全面的认识与学习。

(2)实验内容及课时的调整:应结合学生在微生物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合理安排。做到先学习理论知识,打牢基础,再培养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合理结合。

(3)凸显专业优势与专业交叉:针对各个专业的优势,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微生物实验,并设计能够将生物专业、食品专业和烟草专业等各个专业优势合并的大实验课程,增加探索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科研小组,独立开展创新实验。

(4)开展录像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条件或实验经费的限制,对于暂时不能开展的实验内容不能弃之不做,虽然实际实验条件不能满足,但是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及操作要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化改革,能极大丰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力争做到:凸显专业优势及专业互补,避免内容的重复及雷同;鼓励学生独立参与科研课题,拓展视野;通过实验课程的讲授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3结论

生物生物论文 篇2

盐度也会引起水生动物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当外界环境的盐度升高时,水生动物的血清渗透压及血清Na+、Cl–离子浓度增大,适应环境后趋于稳定,但血清中Ca2+和K+浓度、酶活性和激素含量等的变化因物种而异。黄晓荣等测定了在盐度为0~28范围内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发现随着盐度的升高,血液总胆红素含量增加,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Ca2+浓度则无显著性变化;并指出淡水施氏鲟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可以经盐度驯化后移殖于盐度较高的水域中。

童燕等对施氏鲟幼鱼进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后发现,盐度胁迫下施氏鲟幼鱼的血浆皮质醇、血糖等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随后各项指标开始回落。房文红等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Na+浓度在低盐度时为高离子调节,渗透浓度为高渗调节;在高盐度时,则分别为低离子调节和低渗调节。将中国对虾从低盐度海水转移到高盐度海水,其血淋巴渗透浓度逐渐上升,并最终趋于稳定。金彩霞等在研究盐度变化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a)血淋巴渗透压、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时发现,生物胺可激活鳃丝Na+/K+-ATPase活性、调节血淋巴渗透压效应物含量引发渗透调节过程。

一般来说,水生动物都有最适盐度范围,在该范围内水生动物的摄食量高、生长和繁殖速率快。臧维玲等研究了盐度在3.1~42.1范围内日本对虾幼虾的生长情况,发现盐度为10.2~26.9时,日本对虾幼虾生长效果最佳。通常广盐性和洄游鱼类的胚胎发育需要一定的盐度刺激,叶星等研究发现,广东鲂(Megalobramahoffmanni)胚胎具有较强的盐度适应能力,在0~7的盐度条件下,其胚胎发育良好,孵化出膜时间短,且孵出的鱼苗活力高。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孵化对盐度要求较为严格,其孵化的适宜盐度为0~4,超出此范围孵化率明显降低。此外,盐度还能够引起水生动物性早熟,已有研究发现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降低。

2碱度对水生动物生理的影响

水体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一般水体的碱度来自HCO-3、CO2-3,其组成的缓冲体系对维持水体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水体离子组成、含量及比例也对水生动物的生命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高碱度水质中,离子组成多变,且主要离子含量和比值不恒定,是制约水生动物生存和生长的主要因素。Gatal等对来自不同盐碱湖泊的褐色鲑(Salmoclarkihens-hawi)的鳃、肾脏和肝脏进行组织学研究,发现高碱度使腮氯细胞增生或肥大。也有学者发现水环境中碱度升高可造成水生动物鳃组织表面损伤,并影响鳃小片表皮细胞外表面Cl--HCO-3交换体系的功能,同时,由于碱性物质的摄入量增加,血液缓冲平衡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血液pH上升,机体出现代谢性碱中毒症状。房文红等研究发现,中国明对虾幼虾的成活率随着碱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碱度和pH对幼虾的致毒效应表现出协同作用。雷衍之等也认为高碱度对水生动物产生的致毒效应受到水体的pH和盐度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王卓等[7]发现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通过调节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结语

生物生物论文 篇3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主要原因有:(1)人们的日常活动总是依照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常识进行,这些经验和常识都是在问题基础上进行验证的,一般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现问题。(2)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进行日常活动。因此,原有的经验意识掩盖了对发现新问题的意识,导致人们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隐藏在事物的背后,极不容易被人轻易地发现。除了隐蔽性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哪一个环节问题就出现了,寻找问题没有具体的方向。如果问题一旦被提出,那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故意留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如在人教版生物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研究,调查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原料以及产物。通过研究表明,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在进行实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根据概念提出问题,例如,“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相同”“植物生长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探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研究计划制订,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后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实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实施,最终会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研究计划的制订难度是非常大的,它需要制订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加大对制订研究计划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仔细了解和掌握制订科学探究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接着教师要有充分的设计探究计划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和教育;最后,可以进行专业的讲座,加强学生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对策。

生物论文 篇4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学好医学微生物学的动力源泉。在对教学工作的不断探索和改革中我们发现,首次的绪论课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关系到学生对教师及课程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绪论课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绪论课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人体自身肠道中的微生物与机体组织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的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耐药现象日益严重这一问题?曾经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逐渐揭开谜底。这样带着问题开展学习,可以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开启微生物知识的大门。近年来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大量的新闻报道使学生对这些病原微生物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将这些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生物原来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使理论知识找到实际落脚点。比如2010年8月,美国鸡蛋因受沙门氏菌污染从而导致至少1300人受到沙门氏菌的感染。2011年,德国下萨克森州的豆芽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污染,从而造成22人因生食豆芽死亡,2200人住院治疗。此外,还有近来流行的H7N9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我们通过这些公共卫生事件的引入,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及防治原则,使学生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灵活多样,结合临床,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认知对象、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从而选择不同的方法,但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把课上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对于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一章节内容,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细菌的形态、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在细菌各论部分,选取部分教学单元由学生自主教学。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授课提纲、学习重点及难点并确定人员分组。小组成员细致分工、相互协作,在课后完成资料素材收集及教学课件的准备。在此期间,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及时为学生排疑解惑,引导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安排课堂讲授内容,并传授讲课技巧及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评价标准》,由学生从教学内容安排、课件制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互相进行评议、分析和总结,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从学生独特的视角中发现许多平时不会思索的问题;在学习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专题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专题讨论式学习由教师提出专题,分组学生在本专题内提出应深入讨论的问题,查资料,作综述,课堂进行讨论。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讨论式教学,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HIV-1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免疫反应、T细胞功能受损的疾病、HIV疫苗的研究等,经过讨论,不仅全面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综述训练”的机会,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此外,作为一门与临床学科关系十分紧密的基础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微生物学知识的临床应用,采用PBL教学法将临床病例分析引入课堂讨论教学,由病引入菌,菌中解析病,菌病结合,解除病菌。如此,在整个讲授过程中就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检查及防治原则讲解清楚。

3反映前沿,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补充一些开拓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前沿内容。如微生物的耐药性这一章节,我们为学生播放与耐药机制相关的视频和短片,引导学生就微生物耐药机制的产生及防控进行积极的讨论,鼓励学生查阅耐药机制最新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并就学习心得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研室老师的科研方向,为学生讲授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如人体微生态学与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新出现的传染病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研究进展等教材中鲜有介绍的前沿动态,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进行科学实验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及爱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5

生物毕业论文是针对生物专业的毕业学生而言的,生物论文写作时往往要结合实际的研究才能写做好的生物专业毕业论文,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写好生物专业毕业论文的一些要点

方法/步骤

主题的写法

生物论文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是几块工作拼凑在一起),这个主题要具体到问题的基层(即此问题基本再也无法向更低的层次细分为子问题),而不是问题所属的领域,更不是问题所在的学科,换言之,研究的主题切忌过大。因为涉及的问题范围太广,很难在一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完全研究透彻。通常,硕士学位论文应针对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生物论文是学术作品,因此其表述要严谨简明,重点突出,专业常识应简写或不写,做到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凝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语言。论文中如出现一个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或新概念,需随即解释清楚。

题目的写法

生物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切忌笼统。由于别人要通过你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来检索你的论文,所以用语精确是非常重要的。论文题目应该是对研究对象的精确具体的描述,这种描述一般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结论,因此,我们的论文题目不仅应告诉读者这本论文研究了什么问题,更要告诉读者这个研究得出的结论。例如:“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梅乐、卡彭特、沃尔夫的新闻观”就比“三个美国作家的新闻观研究”更专业更准确。

摘要的写法

生物论文的摘要,是对生物论文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其他人会根据摘要检索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因此摘要应包括:对问题及研究目的的描述、对使用的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的简要介绍、对研究结论的简要概括等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论文。

通过阅读生物论文摘要,读者应该能够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结论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因此摘要的写法应力求精确简明。论文摘要切忌写成全文的提纲,尤其要避免“第1章……;第2章……;……”这样的或类似的陈述方式。

引言的写法

一篇生物论文的引言,大致包含如下几个部分:1、问题的提出;2、选题背景及意义;3、文献综述;4、研究方法;5、论文结构安排。

1.问题的提出:讲清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2.选题背景及意义:讲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来研究,即阐述该研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国计民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等。

3.文献综述:对本研究主题范围内的文献进行详尽的综合述评,“述”的同时一定要有“评”,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讲出自己的改进思路。

4.研究方法:讲清论文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安排:介绍本论文的写作结构安排。

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6

生物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课题: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必须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生物科学将成为21世纪带头科学,进行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把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有效实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1.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师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新重点、新难点、新目标、新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延续以往实验的操作程序,只是在部分环节上安排少量的讨论,大部分的探究实验都存在“表面化”“走过场”的现象。农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比城市教师更多一些,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性教学量过大,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不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没有细化,实验条件不完善。学生学习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交流表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知如何是好等等。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的尝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的过程。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题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对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是相通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和途径。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和亮点。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求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只是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探究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励学生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累积才能获得。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生物课上,成功的探究性学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智慧。学生在生物课的探究中不仅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深入的了解,生物课上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探究过程有独立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根据事实进行批判的思考的态度。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真实自然和生命宝贵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真实的与动植物接触,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物的同时,也拉近了与生物的距离。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既重视知识获得又重视能力培养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3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一)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品质培养的指导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问题的探究价值

3.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4.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分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

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调查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分析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目标

(一)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 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困难,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得出相应对策。

论文完成的方法

深入中学调查,真正的走近生物课堂,去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真切的感受探究性学习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反馈给教师,找到合适的策略,从而有效恰当地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 调查访谈法:主要针对学生,其内容包括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当前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进行问卷。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2.课堂观察: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合适的场所,通过对课堂中的相关要素的研究,从一线课堂实践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发展、升华为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3.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4 进度安排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开题报告 (II学期:第1-4周)

确定调查方案 (II学期:第5-6周)

完成调查过程、撰写毕业论文 (II学期:第7-12周)

问题整改、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 (II学期:第13周)

毕业论文答辩(II学期:第14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传版社,.

生物学论文 篇7

在豫南地区,假蜜环菌分布普遍,主要生于阔叶林及茶树板栗间作林山坡背阴处,每年6月份至7月份发生较多。生长基质为板栗、麻栎(Quercusacutissima)等阔叶树近地表枯桩或树根。林内温度20.7~30.6℃,相对湿度77.5%~87.2%,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呈酸性,pH=4.86~5.28。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或茶树与板栗间作林。阔叶林优势树种为麻栎、白栎(Q.fabri)、槲栎(Q.aliena)、化香(Platy-caryastrobilacea)等,灌木主要为牡荆(Vitexnegundovar.cannabifolia)、卫矛(Euonymusalatus)、多花蔷薇(Rosamultiflora)等,草本层优势种为梓木草(Bu-glossoideszollingeri)、贯众(Rhizomacyrtomii)等。间作林下有菝葜(Smilaxchina)、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白蔹(Ampelopsisjaponica)、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等草本植物。

2假蜜环菌的子实体形态

假蜜环菌子实体棕褐色,丛生或单生于林内地表枯桩或根上。丛生者,每丛具子实体19~42个,丛质量18.39~42.15g。子实体株高5.3~13.2cm,平均8.9cm。株质量1.83~10.03g,平均4.11g。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构成,菌盖下为菌褶,无菌环和菌托,菌盖中部表面具褐色鳞片(图1A)。菌盖肉质,菌肉白色,菌褶污白色,或浅褐色,长短不等,宽0.3~0.7cm,略延生于菌柄上。菌盖直径2.4~7.3cm,平均4.6cm。菌柄纤维质,柱状,向下渐粗,中部松软或中空。柄长6.3~1.5cm,粗0.4~0.9cm(图1B~C)。孢子印白色(图1D)。

3假蜜环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显微观察,菌盖鳞片由黄褐色菌丝蜜集交织形成,菌丝具隔、具分枝,其细胞壁有明显环状内凸增厚现象。菌丝粗5.24~10.35μm,平均8.28μm(图1E)。菌盖菌肉菌丝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现象。菌丝粗丝不匀,相互交织呈网状,菌丝直径4.74~11.51μm,平均8.14μm(图1F)。菌柄菌丝纵向紧密平行排列,菌丝亦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菌丝粗6.87~11.76μm,平均9.37μm(图1G)。显微镜观测,菌褶厚383.07~499.54μm,平均449.33μm。菌褶中间为菌髓,两侧为子实层。菌髓菌丝行排列,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无锁状联合。菌髓菌丝8.49~16.84μm,平均11.91μm。子实层由担子、幼担子和担孢子组成。子实层厚45.93~51.51μm,平均48.49μm(图1H~I)。担子及幼担子呈棒状,无色透明,顶端圆钝,向下渐狭,端部具小梗4个,小梗长4.33~7.19μm,平均5.73μm。成熟担子每小梗顶端具一枚担孢子。担子大小为(40.96~41.36)μm×(7.46~8.51)μm(图1J)。担孢子宽卵形,无色透明,光滑,内有油球或颗粒状物,大小为(4.91~6.13)μm×(6.77~9.31)μm(图1K)。

4假蜜环菌的培养特征

在供试的2种培养基上,假蜜环菌菌落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在PS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稀疏绒毛状,气生菌丝明显,有些菌丝形成菌丝束(图2A、E),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为0.58mm•d-1,菌落在黑暗处发较弱荧光,菌落背面棕褐色,说明菌丝能产生棕褐素。PSA综合培养基上,菌落为致密白色细绒毛状,气生菌丝不明显,后期在菌落中部形成棕灰色菌皮(图2B),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为0.63mm•d-1,菌落在暗处发较强的荧光,菌落背面亦为棕褐色,菌丝可产生棕褐素(图2C);显微观察,菌丝在2种培养基上也有一定差异。在PSA培养基条件下,气生菌丝无色或棕色,多弯曲,具隔且多分枝,菌丝直径2.73~4.30μm,平均3.68μm(图2D)。基内菌丝呈无色透明节节状,有隔、具分枝,菌丝直径3.08~3.90μm,平均3.48μm(图2F)。在PSA综合培养基条件下,气生菌丝无色透明,具隔、具分枝,菌丝直径2.31~3.72μm,平均2.92μm(图2G)。基内菌丝无色透明,隔膜明显,分枝密集,细胞内多液泡,菌丝直径3.19~4.85μm,平均3.68μm(图2H)。菌皮由菌丝及泡囊组成,菌丝淡棕色,具隔、具分枝,表面粗糙有大量疣状突出物。菌皮菌丝直径3.20~3.74μm,平均3.56μm,泡囊状细胞大小为(6.31~8.88)μm×(5.01~8.13)μm(图2I~J)。

5讨论

通过系统调查,假蜜环菌在豫南地区分布普遍,每年6月份至7月份菌体多丛生于山坡背阴面茶园间作林或阔叶树林内近地表树桩根部。子实体呈棕褐色,主要由菌柄和菌盖组成,无菌托和菌环。一般多个子实体着生在一起,形态美观,香味浓,且发生量大,易采集,作为食用菌和药用菌具有优良的商品性状,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需要深入研究与开发。本研究观察的假蜜环菌子实体颜色、株高、质地、菌褶着生方式、孢子印及孢子形态等特征与前人报道[1]187无明显差异。据贺新生等[4]报道,假蜜环菌适合的碳源、氮源的选择都比较狭窄,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麦芽糖;适合的氮源是酵母浸膏、蛋白胨。该菌在蔗糖、乳糖、纤维素、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碳酸铵中无菌丝索出现。本研究中,供试菌株在以蔗糖为碳源的2种培养基上培养均未见菌索产生,此结果与上述研究相同。但前人未对假蜜环菌子实体鳞片及菌落菌皮显微结构进行研究。本研究发现,菌盖鳞片由黄褐色菌丝密集交织形成,其细胞壁有明显环状内凸增厚现象。菌落菌皮由菌丝及泡囊组成,菌丝淡棕色,表面粗糙有大量疣状突出物。这些特征为首次记载。细胞壁环状增厚可增加菌盖表皮鳞片的机械强度,菌丝表面粗糙可使菌皮菌丝与泡囊结合更致密。同一菌株假蜜环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其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以及菌丝显微特征均有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筛选假蜜环菌菌株最佳培养基质条件,为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据报道,假蜜环菌菌丝发酵培养可产生多糖、多肽、亮菌素、亮菌乙素等有效成分]。本试验菌株是否产生上述物质,在何种条件下大量产生这些有效成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生物学论文 篇8

1.1杨梅雌雄花序内外部特征观察2013年3月1至4月20日,隔2d采集1次杨梅的雌雄花序,体视显微镜下解剖其结构,并观察其内外部特征。

1.2杨梅雌雄花序内部微观结构研究隔2d采集1次杨梅的雌雄花序,甲醛-乙醇-醋酸混合固定液(FAA)固定,之后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及曙红染色。

1.3杨梅花粉萌发活力测定采用荧光染色法(FCR,fluorochromereaction),参照Sato等的方法略有改进。从即将散粉的花药中收集花粉,隔24h测定1次花粉活力,花粉活力测定过程中,设置3个重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花粉活力。

2结果与分析

2.1杨梅雄花生物学特征

2.1.1杨梅雄花序特征杨梅雄花序为柔荑花序,长1~3cm(图1-1),小花着生在主穗轴上,无花冠和花萼,小花主要由8~20枚花药组成,花药外面有2~3个苞片包裹(图1-2~4)。雄花序从花药形成到成熟散粉期间,其花药颜色依次经历暗红色、黄红色、鲜红色的变化。花药变成鲜红色后(图1-5),花丝伸长,花药进一步散开外露,开始散粉,通常是位于花序中下部位的小花先散粉(图1-6),随后其他部位的小花散粉。散粉过程中,花药二叉开裂,花粉较多(图1-7~8),散粉后的花药干枯脱落。

2.1.2杨梅雄花序显微结构及发育杨梅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中部具有药隔(图2-1),花粉囊壁具有纤维层、中层和绒毡层3层(图2-2)。3月上旬,花药中的多数花粉母细胞处于减数第1次分裂前期(图2-2),3月中旬,则处于四分体发育时期,大部分四分体以四面体型存在(图2-3,淡色箭头所示),少数排列在一个平面上以十字交叉型存在(图2-3黑色箭头所示),故杨梅花粉母细胞胞质分裂主要以同时型为主,少量为连续型。3月中旬到4月初,由四分体分离出来的小孢子经过一系列的发育过程发育成熟,成熟花粉粒具有2个细胞核和3个萌发孔(图2-4)。

2.1.3杨梅花粉活力荧光染料本身不产生荧光,无极性,可以自由地透过完整的原生质膜,进入原生质后,与原生质内的酯酶作用形成一种能产生荧光的极性物质,荧光越强,表明花粉活力越强[20]。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刚散粉的杨梅花粉染色活力非常强,在90%以上(图2-5),室温条件下放置24h后,对其活力影响不大,48h之后,其花粉活力急剧下降,仅有约69%的花粉具有染色活力,72h之后,约52%的花粉具有染色活力,96h之后,花粉荧光非常弱,几乎不具有染色活力。

2.2杨梅雌花生物学特征

2.2.1杨梅雌花序特征及发育杨梅雌花与雄花类似,为柔荑花序,长0.5~1.5cm(图3-1),小花着生在同一花序轴上,主要由柱头、花柱和子房3个主要部分组成,花柱极短,柱头两裂,呈“Y”状,小花外面有2~4个苞片包被(图3-7~10)。3月初,杨梅的雌花仍由苞片包被,整个雌花序成绿色(图3-2)。3月中下旬,杨梅雌花苞片展开,柱头开始外露,通常位于花序中上部的小花柱头最先显现(图3-3),随后,其他部位的柱头陆续外露展开,外露的柱头呈“Y”状张开不断向外生长,最后完全展开(图3-4~9)。与雄花序相类似,杨梅雌花序在发育过程中,其柱头颜色依次经历着淡红色—鲜红色—红色—深红色的变化过程,外部的苞片也经历着嫩绿色—黄绿色—中间绿色边缘微红色—绿色等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过程。

2.2.2杨梅雌花内部微观结构杨梅子房为单心皮,1室,其底部与花托相连,其余部分均独立,属于上位子房(图4-1),胚珠各方向生长速度均匀一致,珠孔、合点和珠柄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在胚珠类型上属于直生胚珠,单珠被(图4-2~4)。珠被在发育过程中并非把珠心全部包住,而在珠心顶部留1个小孔,即珠孔(图4-5)。杨梅大孢子母细胞形成时,在大孢子母细胞外层有4~5层细胞包裹,因此在珠心类型上,杨梅属于厚珠心型(图4-6)。

3小结与讨论

根据植物花粉传播媒介的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风媒植物和虫媒植物,风媒植物通常雌雄异花或异株,花被小甚至无花被,无香味,浅色泽,花序密集成穗状或柔荑状,花粉小、量大、质量轻,含水量少。杨梅开花时雌花序与雄花序均为上中部先开放,然后从花序顶端向基部渐次开放,雌花序基部发育差。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梅的雌、雄花均为柔荑花序,无花冠和花萼,雄花无香味和蜜腺,具有数枚花药(每朵小花中有8~20枚花药)这与李三玉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同时花粉量十分充足,这种结构特征表明,在传粉生物学上杨梅属于典型的风媒花。植物雌雄蕊开放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征与植物的育性是密切相关的,是植物长期适应生态环境变化,保障其自身在自然条件下繁育成功的进化结果。通过对花芽分化和形成及结构特征的研究,掌握其生长特性和规律,对指导杨梅高效栽培管理,促进其优质高产,解决大小年结果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杨梅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有锥形、棒形、塔形和圆柱形等4类[23],通常不分枝呈单穗状,每苞片腋内生1雄花。雄花具2~4枚卵形小苞片及4~6枚雄蕊;花药椭圆形,暗红色,无毛。雌花序常单生于叶腋,较雄花序短且细瘦,苞片和雄花的苞片相似,密接而成覆瓦状排列,每苞片腋内生1雌花。子房卵形,光滑且极小,顶端有短花柱及2个鲜红色的细长柱头,其内侧为具乳头状凸起的柱头面。杨梅雌雄花的开放动态结果表明,3月下旬到4月初,杨梅花粉粒发育成熟,此时杨梅雌花的柱头大部分已经外露等待授粉,杨梅虽为雌雄异株植物,但其雌雄花发育进程非常一致,并不像一些植物存在雌雄异熟现象[24]。另外,散粉期杨梅花丝伸长,花药松弛外露,成熟的柱头呈“Y”状充分展开,且花柱表面具有大量类似糖类物质的粘性物存在,雌雄花的这种结构特征对于杨梅有效传粉十分有利。同时花粉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杨梅花粉可保持3~4d的活力,集中散粉期很短,约4~6d。因此,我 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分裂有连续型和同时型2种主要类型。连续型分裂所形成的四分体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成十字交叉形状,例如水稻Oryzasativa,小麦Triticumaestivum,玉米Zeamays及孝顺竹Bambusamultiplex等的四分体。细胞质同时型分裂所形成的四分体呈四面体型,例如油菜Brassicacampestris,烟草Nicotianadebneyi,花生Arachishypogaea和蚕豆Viciageminiflora等植物的四分体。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梅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分裂以同时型分裂为主,2种类型的四分体同时存在,以四面体型四分体居多,这种表现形式与迪勃纳氏烟草类似。杨梅雌花的胚胎学研究结果表明:杨梅为单心皮,1室,子房上位,直生胚珠,单珠被,厚珠心。在进化顺序上,一般认为双珠被比单珠被原始,厚珠心比薄珠心原始,倒生胚珠比直生胚珠原始。根据杨梅胚珠结构的综合表现,我们推测杨梅该物种可能处于相对进化的位置。

生物论文 篇9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一种在现代生物技术之上发展而来的疫病的诊断技术,其英文翻译为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因此其英文简称为ELISA,目前主要应用在生物体液的微量物质的检测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检测效果。其检测或是诊断的一般过程为,先将抗原或是抗体或是抗原吸附在固相的载体上,然后再对于固相载体进行染色,染色剂采用的是免疫酶,最后根据实际的染色效果进行判断。目前ELISA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牛副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猪伪狂犬病、蓝舌病等的诊断中已为广泛采用的标准方法。

2现代生物技术与兽药的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与疫苗

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DNA重组技术,因此其直接进行操作的对象就是细胞机体或是基因、遗传物质。近些年,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畜禽类的疫苗的开发和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疫苗不仅可以减少人类很多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对于畜禽类的疾病预防也会起到很好地作用。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基础之上的基因疫苗对于当前的兽药的开发以及增加牲畜的免疫抗性是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的。

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

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生物制药,这对于兽药的研制也是非常重要而又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的。生物制药主要分为两类,天然生物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天然生物药品:这类药物的主要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物理学、药学和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制造的用来预防、诊断或治疗的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多肽、蛋白质、酶和细胞生长因子等。激素类、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类、细胞因子类是其主要的种类。

3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程度在不断加大,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的医药、兽药、兽医学等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并随着国际贸易额的逐年增加,给我国的畜禽在出口以及进口的安全检疫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保障我国的食品食肉安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充分看到其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起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且加大经济的投入和科技的支持,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共同努力,共同攻关,努力将我国的兽医兽药行业做得更好。

生物学论文 篇10

模型建构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生物学课程标准所重视的一种能力。高中生物学教材含有丰富的模型建构案例,是试题原创的重要素材库。模型分为三种类型,即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平衡调节模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如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曲线等。在原创试题的命制中,对核心概念的考查,可在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景。例1:图示某反应物分子从常态到显著活跃状态能量变化的一段曲线。①②③三条曲线表示加酶、常温和加氯化铁等条件下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E1表示酶所降低的反应活化能B.E2表示氯化铁所降低的反应活化能C.曲线①与曲线③的对比,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曲线①与曲线②的对比,说明加氯化铁能加快反应速率例1是以“酶的作用及其原理”为考查内容的试题。命制时,将“概念模型”转换成“数学模型”,用数学中的坐标曲线图进行情景设计。该曲线图的设计创意来自大学教材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版第46页上的插图,但经过较大的改进,在图中增加了有效信息,去除了一些干扰信息。题目情景新颖,又重点考查了“活化能”概念中之“显著活跃状态与常态下分子能量的差值”这一要素。参考答案:D。例2:图示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以下部分略)例题2是2013年江苏高考生物学试题的第27题,就是这种原创策略的成功案例。“渗透作用原理”是考纲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这一考点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命题时,将概念模型转换成物理模型,即将渗透作用的内涵和外延分解开来,将渗透装置示意图这一物理模型作为渗透作用概念外延的一部分。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结果(如液面高度差h、S1和S2溶液的浓度关系),通过考查学生对实验宏观现象的认知来考查对渗透作用微观原理的认知,通过考查对概念外延的认知来考查对概念内涵的认知。参考答案:(1)S1>S2(2)原生质层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2“知识与方法”考查的“重组移植”策略

生物学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考查时,整合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可以还原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炼出的科学方法,还可以“移植”到其他知识的探究过程。生物学原创试题采用这种思路,重组“知识”和“方法”,可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景。例如,差速离心法是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设计“酵母菌细胞呼吸”有关试题时,可将差速离心法“移植”到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研究中。即用差速离心法将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分离,然后进行细胞呼吸的实验,以此作为试题情景,以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又如,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移植”到考查细胞周期染色体行为的试题中,创设出来的试题既能够考查有丝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又能够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例3就是这样的试题。例3:提取正常家兔的造血干细胞,放入液体培养基培养,提供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的N元素全为15N。造血干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14N的染色体所占比例为A.0B.50%C.25%D.100%参考答案:B。

3从科学史资料提炼试题的“补充整合”策略

高中生物学教材含有丰富的科学史素材,是命题的重要素材库。若能根据知识的生成过程,梳理史实的脉络,挖掘史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思维能力和核心知识为测量目标和考查内容,做好“补充整合”,命题往往能够打破框框、达到求变出新的效果。这一策略的要点:第一,要对史料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才能出新;第二,须“整合”,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思路才会连贯,主题才能聚焦。2014年高考理综试题福建卷的第28题,就是采用这种策略命制的。从例4可以看出,该题对教材中的科学史素材有选择、有提炼,以“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为线索,主题聚焦,第1小题和第3小题对教材中的史料有补充和整合,设问的角度也比较新颖。这道题的出现,是福建高考遗传方面命题的一个新突破,它避开了以往的旧模式,打开一片新的视野。尽管题干文字较长、语言表达还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其灵活的创作思路和求新求变的可贵精神值得赞赏。例4: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这一基本条件。(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否定了这种说法。(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参考答案:(1)1/6终止密码(子)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2)4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3)SⅢ(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碱基互补配对。

4基于科技论文原创试题的“挖掘转化”策略

基于科技论文的试题原创是实验题命制的主流模式。由于科技论文自身的原创性,脱胎于科技论文的试题,其数据真实、情景新颖,能够考查各种认知类型和能力层次。事实上,从严谨性考虑,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只要是原创题,都必须以科技论文为素材进行命制,即使找不到直接的文献,也要对试题中的知识、方法、数据等做科学性的查证。这一策略的要点:挖掘和转化。挖掘,就是寻找论文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它作为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的载体;转化,就是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将论文中的过程情景简化,把专业性语言“中学化”,转化为面向中学生的试题语言。挖掘,需要有洞察力;简化,需要有魄力;转化,需要有文字功力。这确实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选取论文的标准有:①论文的题材是否与考点内容相符;②论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实验方法是否与高中教材有关联,是否便于进行文字和图片信息的转化;③论文是否具有丰富的考点信息可供移植或挖掘;④论文是否具备知识的教育价值。试题一般以探究性实验的� 控制变量是对照实验的核心要素,实验变量采用数据表或曲线图的方式呈现,能够使问题信息简明、清晰。设定的自变量的个数可影响试题的难度,这可 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或对数据的处理上进行设问,可加强对逆向思维能力的考查。学科知识的价值,体现为知识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在设问当中应该对此有所设计,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

生物学术论文 篇11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讲解和安排,忽略了学生的探索和互动,即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的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进行实验。改革后的做法是注重学生的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和方案制定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听课,变为经过质疑、分析、判断、概括等认知活动获得结论。

(一)应用为主,理论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培养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强调应用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应用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实践,让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理论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项目技能训练中。以国家食品检验职业标准为依据组合内容,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技能为明线,以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暗线,将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融入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之中。在教师示范指导下,通过“理论知识预习教师讲解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老师检查和纠错”的段螺旋式反复强化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微生物检验教学质量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可显著提高学生微生物检验感性认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微生物形态学,如菌落形态、显微镜下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形象、直观、高效地让学生掌握上述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关键实验步骤以及学生容易犯的检验操作错误拍成录像演示给学生看,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典型错误。我们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杀菌锅的使用和无菌接种技术进行示范,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更快。

(三)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分析和探讨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过往教学、实际生产检验工作、互联网的微生物相关检测的实际案例和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对关键或错误的操作环节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考核方案改革

生物学论文 篇12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

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学生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实验方案后再次交给教师审查。经过反复修改确定实验方案,使之具有可操性。学生依据最后确定的实验方案,提出所需药品、试剂及仪器的清单,在实验开始前1周交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按照学生提出的清单准备药品、试剂及仪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1.2.4实验方案的实施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领取所需实验材料后正式进行实验。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2.5实验总结及撰写实验论文实验完成后,每组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2结果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

2.1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实验方案。学生的反馈信息结果显示,90.91%的学生能顺利完成,9.09%的学生感到任务较重难以完成。在设计实验方案时,92.73%的学生查阅了文献资料,其中,查阅1~5篇文献的学生占35.24%,查阅6~10篇文献的学生占53%,查阅10篇以上的占11.76%。

2.2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见表1。表1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略)

2.3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见表2。表2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略)

3讨论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2]。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没有现成的完整实验方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每一个实验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因此,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间、安排实验用具,都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将直接造成实验时间的浪费,甚至是实验的失败。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纵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的一切优点,还具有验证性实验所没有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愿意自筹经费完成实验。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3]。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然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偏简单,组与组之间雷同的比较多;有些实验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欠周全,做实验时手忙脚乱;个别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浪费比较严重。

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阎光才。理性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5:16.

[2]王忠印。高校实验室开展设计性实验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36.

生物生物论文 篇13

针对上述缺陷,我们应当改变传统以老师演示为主的实验方式,积极推广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要求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去操作,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探究式实验中学生可以与他人和老师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第三,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去完成,这样创造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则可以让他们去认真思考。当然在让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讲解中必须注意适当的方法,不能全部一五一十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先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例如,在检测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示用石灰水来检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不仅让他们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对于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对于次要知识可以一笔带过。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置相关问题之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等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例如,关于青蛙的结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肯定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可想而知,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必定能更加全面。老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使提出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比如,老师在讲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可以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安静思考一会。然后,教师再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提高。另外,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将更高。

三、设置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依据新的课程要求,探究式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必须具备探究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非常关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时,不必拘泥于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带领学生去郊区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定期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生物学论文 篇14

丰富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学生和教师的身边,注意留心观察和积累,结合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成本低、直观、操作方便,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并调动其探究兴趣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主动发现和利用他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为践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全面达成课程的三维目标构建创新环境。

例如,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课程资源,走进他们所生活、学习的社区和校园,调查栽培在他们身边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拍摄这些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照片,收集它们的球果或果实。在拍摄和收集活动前,教师强调要爱护植物,最好收集自然脱落的球果或果实,不随意采摘或踩踏。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源,让学生将混杂在一起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球果和果实分别挑出来,让大家分享成果,感受社区和校园环境的美,提高学生调查和观察能力,获取感性认识,初步学会区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然后,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或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农贸市场,观察和收集舌尖上的课程资源,区分开市场上出售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收集它们的种子和果实。课堂上展示所收集到的种子和果实,说出判断它们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依据,交流在此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的它们与周围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并能区分更多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切身感受周围的生活离不开它们,形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自然的情感,增进亲情,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加深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上述活动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在参与活动中,让每位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调查、收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展示和交流时共享他人的资源,开阔全体学生获取资源的天地。

2加工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内容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这为课堂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留下了自主的空间。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将收集到的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灵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让学生想学、乐学,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将松的种鳞误认为是果皮,是由于对裸子植物的球果和被子植物的果实分辨不清。苏铁和银杏作为绿化优质树种,在昆明地区被广泛栽培,近年来在周围生活的社区内常见铁树“开花”和银杏“结果”现象。教师收集一些铁树结有种子的大孢子叶球和银杏果枝标本,利用标本向学生展示银杏和苏铁的种子也是的。对于裸子植物的种鳞、肉质假种皮、大孢子叶和白果的食用部分等知识作适当拓展,帮助学生对裸子植物的种子一般在成熟时都是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着形成感性认识。

课前征集要求参加“制作植物的球果、果实和种子标本”活动的学生,教师带领他们利用在家中回收的物品包装盒,把学生收集和教师准备好的一些果实和种子,制作成一盒盒精美的植物球果、果实和种子标本。训练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在制作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认识。当多种多样的球果、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美及色彩美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在课堂上被展示出来,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评选制作优胜奖时,他们为之惊叹,踊跃参与到评鉴创作之美中,课堂气氛被推向了高潮。未参与制作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课后要亲自去收集尽可能多的植物的球果、果实和种子,制作出更加精美的标本,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

生物学科论文 篇15

关键词:生物学;科研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安全

一、引言

生物学科研实验室是指与生物学研究相关的并专属用于研究生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涉及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1-5]。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育场所[6],更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的发源地[7]。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曾经指出,“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现代大学的心脏[8]”。科研实验室运行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这一专业的科研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由于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存在多种生物活性材料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还常会产生大量生物垃圾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安全控制和科学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

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具有与其他实验室共同的特性:精密仪器集中、技术含量高、操作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9];同时由于生物学研究的高度专业性,又具有自己的特征:(1)有毒有害物质集中(包括易燃易爆试剂、易制毒试剂、剧毒药品、致癌化合物);(2)生物活性材料复杂(包括致病细菌、致病病毒、实验细胞菌株、转基因材料、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对生物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策略

目前,按照实验室人数分,国内的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模式,详见图1。以下三种规模的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少则一间多则几十间,但是不管哪种模式的科研实验室,如不进行科学的管理,都有可能成为交叉污染之源。这不仅会影响小区域的环境,甚至会波及到该区域以外的较大区域甚至是周边的土壤、水源等,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已发表的文章多是针对学校或学院公共实验室或本科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而针对于研究生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文章却论述很少。本人近十年来先后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生物工程实训中心教学示范平台从事生物科研实验室管理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的一线工作,现结合单位实际和个人工作体会,就生物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谈一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1.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划分。由于生物科研实验室有其特殊的性质,所以实验室的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特殊的设计(包括气体过滤、污水处理)才可以投入使用。对于硬件条件措施,在不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不尽相同,本文不进行深入讨论,这里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实验室内部的区域划分。生物学科研实验室一般由生物培养区、试剂存放区、实验操作区和污染区等组成。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划分能够强化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方便开展实验。生物培养区是实验核心区,通常包含实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培养,一般必须以满足生物的正常生长为最基本条件;试剂存放区中的试剂必须分类存放在试剂柜中,适宜安放在室内空气流通性较好的地方,对于剧毒和特殊管制的试剂必须专人专管并存放在特定区域;实验操作区主要是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区域,往往是多种生物体和仪器、试剂汇聚的集合,必须保障操作台的条件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实验;而污染区在生物实验室中一般为电泳和病原菌处理区,一般在此区域要对危险性做出明确提示,并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处理废弃物的存放,避免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和环境产生二次危害。

2.落实实验室成员主体责任。实验室是每个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并完成学业的重要场所,也是所有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紧密集体。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实验室中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让实验室中的每个成员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是保障实验室健康运行的基础。首先,实验室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对实验室的参与权、建议权,同时还必须完成实验室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其安排的合理任务。其次,对于实验室功能区域和工作台的管理必须落实到特定人员,不可进行模糊化的笼统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定期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实。为了保证实验室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在每位学生身上,制度制定时必须考虑到现实可行性,任务分配时要注重公平合理。制定管理措施时要明确,制度是为了让实验室更流畅高效的运行,让每个在实验室中的学生能够安全、顺心的完成实验,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合作互助所带来的乐趣。切不可为了管理而管理,最终让制度流于形式,实验室趋于混乱。

3.实验试剂材料订购。现在很多生物学实验室在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等最新的研究技术,通常所购买的相关试剂和材料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制定合理的试剂材料订购制度对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实验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订购平台,可以使用软件系统或者自己建立数据库,固定周期集中采购,同时要对试剂的品牌、价格、公司、原产厂家以及实验室可用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智能化的动态管理节约开支、减少浪费。

4.实验室垃圾的安全处理。生物实验室由于其研究对象是活体生物,而且常常会接触到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因此对于生物垃圾的处理是实验室安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物垃圾一般分为普通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对于普通垃圾,包装分类后按照日常垃圾处理要求即可处理;而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必须依据其危害和毒性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专门处理或交相关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常见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方式具体包含:(1)对于病原菌及其他有活性的质粒、菌类及肿瘤细胞培养废弃物如液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及提取物,必须进过高压灭活后才可以排放。(2)含有有毒物质的电泳凝胶及被污染的手套应该存放在专用收纳的容器里,交给学校相关部门统一处理。(3)对于有毒的试剂及药品容器及其废液,应将其倒废液桶收集,然后交给学院相关部门,对于有毒有害的空试剂瓶,应对试剂瓶清洗干净后并将标签除去,才可作为普通垃圾处理。(4)对于实验动物尸体不能随便丢弃,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交给学校专门机构进行处置。

5.实验室技术培训和数据保存。生物学实验室作为一个专业技术集成化比较高的研究机构,特定的实验室中总有不少多年来形成的专门技术。为了使进入到实验室中的新成员能够快速了解、掌握相关仪器和技术的使用方法,必须对其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除涵盖相关仪器、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外,还应该使新成员了解实验室中相关的规章制度,方便大家遵照执行,同时有利于新成员更快融入研究团队,提升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具体培训工作可以由实验室中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高年级的研究生担任,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新成员对整个实验室的了解。培训结束后,应当进修针对性的考核并颁发相关实验室准入资格证,督促新成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实验室的不断运行,积累的科研材料、数据和成果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是科研工作不断顺利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实验室中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环。我国的很多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由于早期的研究基础较弱,研究方向不固定,很多时候研究资料往往随着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研究生的毕业就丢失了,形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对实验室中积累的科研资料要建立一个有效妥善的保存方式,使所有资料数据都做到有据可查,保管妥当。特别是对实验记录,应该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系统,每个实验室尽量统一实验记录本,研究生在特定时间段对实验记录要复印并上交导师,毕业后要对实验记录本原件全部上交,由实验室专门保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一些实验室采用了电子实验记录系统,对这些新的电子记录数据应当做到定期数据备份,建立多个拷贝,避免由于硬件原因丢失数据。

6.建立实验室文化。科研实验室成员一般由在某一时期内具有特定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组成,作为一群高级人才组成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验室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沿着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脉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10]。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属一种综合性的激励,它更强调人的精神力量作为行动、行为的动力源泉[11]。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对实验室成员以及实验室的整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12]。科研实验室的日常活动一般有小组学生学术报告、专家学术讲座和实验室游玩聚会活动。小组学生学术报告一般由学生汇报文献阅读和研究最新进展,这应该是实验室一项常规活动,实验室成员不仅可以通过汇报的方式增进学术交流,而且对于锻炼学生的学术演讲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专家学术讲座可以让大家对最新的学术动态有一个了解,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在紧张的实验之余,组织一些游玩活动对于放松大家的身心,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也很有必要。实验室作为一个大集体,不同的成员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肯定会存在差异,甚至会有因为违反相关制度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发生;同时不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也良莠不齐,因而制订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对于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奖励和惩罚制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制度制定中要广泛征求各实验室成员的意见,确保参与权,注重可行性,一旦形成最终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对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科研实验室也相应逐年增多[13]。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重要的科学发展领域,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在推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是推动生物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验室管理中,要注意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以维护生物安全为底线,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将科学化的管理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同时,要注重培育实验室文化,充分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特长和学术研究潜能,为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生物学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陈惜燕 兰晓继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实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唐淑坤。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功能转变与设备更新[J].中国医学装备,2006,3(1):46-48.

[2]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3]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15-118.

[4]杨怡姝,沈思嗣,王小利,等。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88-190.

[5]朱道立。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6):125-126.

[6]温钢,刘海燕。普通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报,2015,32(3):48-51.

[7]冯端。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从卡文迪什实验室看实验室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

[8]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基础医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24-26.

[9]苏益,蔺万煌,胡超,等。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155-158.

[10]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28-330.

[11]茹少峰,宫胜,李文斌。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5-6.